幼儿情绪失控的观察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幼儿的情绪技能是其非常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同时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幼儿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社会交往质量。孩子的情绪情感的表现来自于儿童的特殊思维方式。情绪失控是指幼儿运用夸大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希望获得关注或寻求释放。情绪失控的幼儿在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上相对来说有所欠缺。情绪失控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功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育者应正确认识幼儿情绪失控,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疏导和调节。本研究通过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表现的情绪事件进行观察与记录,并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寻求对观察对象所表现的情绪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并解释,提出切实可行的疏导策略。
关键词 幼儿 情绪失控 观察研究
一、引言
当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生活经验增加,接触到的环境范围也较之前有了扩展,更多的事件会引发幼儿的情绪,这个阶段的幼儿就要学习处理各种情绪。在这个时期幼儿表现情绪、处理情绪的方式方法会逐渐积累成为其固定的方式,影响其气质类型。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是发展情绪觉察与管理能力的时期,是培养各种情绪能力的根本,是发展情绪适应及情绪智力的基础。若幼儿能在此阶段发展良好的情绪觉察与管理能力,将有助于面对日后更为复杂的情绪经验。情绪失控的幼儿是在情绪表达中采用外部情绪表现强于内心真实的情绪体验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或获得注意。教育者需针对幼儿的发展特点并抓住关键阶段培养其情绪能力,培养幼儿的同理心,引导幼儿合理宣泄与调节情绪,促进其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
1.理论背景
情绪失控是情绪表达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正常的情绪释放。幼儿由于其身心发展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因此需要在正确认识幼儿情绪失控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情绪教育,幼儿的情绪教育可以通过情绪控制和情绪调节来促进,但社会上对情绪失控存在严重的偏见,大部分观点认为情绪失控是不良的情绪表现形式,对其采用打压或者抵制的方式。研究幼儿情绪失控,并针对情绪失控的原因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不仅能够完善幼儿情绪失控理论,更能矫正对情绪失控的错误认识。
2.实践背景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当幼儿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交往发生冲突和矛盾时经常会引起其一系列情绪反应。如幼儿情绪失控时的突然大哭、攻击行为、暴躁、摔东西、破坏行为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使其受到同伴的拒
绝与排斥。因此研究造成幼儿情绪失控的原因,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去解决矛盾冲突与控制行为,使个体的情绪感受与环境达到平衡状态,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和培养良好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
(二)研究目的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被情绪控制,其中不乏刚走进幼儿园的孩子。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场景:做手工时,有的幼儿因为学不会便将手工材料都扔在地上,并且有的会踩踏材料;做游戏时,一个幼儿被其他小朋友撞到,便赖在地上歇斯底里的哭;自由活动时,幼儿之间会因为小小的摩擦而大打出手……这些情绪失控的场景不断上演。一些研究资料显示,儿童的移情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都比较低,很少有幼儿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体验。换言之,很多幼儿还不完全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或者这种能力还不够成熟。同时出现的问题是,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情绪失控的时候往往采取严令禁止、不予理睬等不恰当的消极处理方式,不仅没有帮助幼儿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研究幼儿情绪失控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策略,对幼儿的情绪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幼儿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对幼儿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情绪心理学与诸多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不断增多,对情绪的研究在近年来呈现日新月异的态势。情绪智力是情绪研究的重点,即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支持自己的情绪,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情绪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瞩目的焦点。目前我国对幼儿情绪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情绪对幼儿的社会交往的影响、如何引导幼儿调控情绪和幼儿情绪表达规则等方面,相关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值得借鉴。但是对情绪失控这一方面研究甚少,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法和有针对性的调控策略。
2.国外研究现状
同样的,外国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围绕的还是幼儿情绪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控及情绪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七世纪笛卡尔的《情绪理论》一书中,提出人具有爱、惊讶、欲望、恨、悲哀、愉快等六种原始情绪,其他情绪都是这六种情绪结合而成的结果。美国的心理学家利维森、克雷奇等将情绪按照情绪感觉相关性的不同将情绪分为四类。诸如此类,外国的情绪研究对于如何界定情绪失控,失控缘由及其行为表现,如何应对幼儿情绪失控等方面也鲜少提及。
二、研究对象与研
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用幼儿情绪失控的四个典型表现,对某幼儿园中班39人进行了为期15天的观察,统计出每个幼儿情绪失控的次数,以及找出幼儿情绪失控的引发者、幼儿情绪失控的缘由及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策略。并就出现失控情绪次数较多的幼儿情况与幼儿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而研究对象在没有任何干预的、自然的条件下,研究者对其进行观察。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观察法能够使研究者更真实的了解观察对象的情绪失控的表现形式及其是否可以进行情绪调节。但此研究方法是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受,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此方法易受到观察者的水平、已有知识经验、偏见及研究标准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会导致研究结论出现较大的偏差。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对幼儿情绪失控的表现及原因进行研究。观察时,以自然观察法为主,即不干预幼儿和教师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幼儿情绪失控的事件。
2.访谈法。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访谈,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查,也有意见的征询。考虑到通过单一的观察法不能了解幼儿情绪崩溃的潜在原因,所以在所有观察结束之后,按照既定的访谈题目对所观察班级的幼儿及教师进行访谈,并对访谈信息进行记录,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发现:
1. 大部分幼儿情绪控制较好。
2. 一个幼儿身上存在多种表达情绪失控的方式。
3. 情绪失控的表现形式中大哭最为常见,摔东西和攻击他人次之,暴躁难安较为少见。
4. 女孩情绪控制能力明显强于男孩。
5. 有他人在场,幼儿更容易采用大哭等情绪失控的方式来吸引注意。同时,有他人在场幼儿的情绪调节相对更有效。
表1 幼儿情绪失控观察记录表
大哭 摔东西 攻击他人 暴躁 合计
1 0
2 5 1 6
3 2 2
4 0
5 5 2 7
6 0
7 1 1
8 2 4 6
9 0
10 1 1
11 0
12 3 4 1 8
13 0
14 0
15 1 1
16 0
17 0
18 2 3 5
19 0
20 0
21 0
22 1 1
23 0
24 0
25 1 1
26 6 6
27 0
28 0
29 2 2
30 0
31 0
32 0
33 1 1
34 0
35 0
36
0
37 1 1 2
38 0
39 0
合计 18 12 16 4 50
在15天的观察过程中,一天之中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幼儿情绪控制良好。引发幼儿情绪失控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身引发、教师引发和同伴引发。下表是不同引发者引发幼儿情绪失控的统计情况。
表2 幼儿情绪失控引发者分布情况
引发者 自身引发 教师引发 同伴引发
次数 8 17 25
幼儿情绪失控的主要引发者是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自身引发的情况较少。教师引发幼儿情绪失控,主要体现在当幼儿需要教师给予关注时教师忙于其他事而没有及时给予,幼儿发生不好的行为或说出不合适的话时教师采用批评或者其他比较严厉的处理方式。同伴引发主要是因为与同伴争抢东西或者发生情感上的矛盾。引发幼儿情绪失控的缘由可分为生活习惯、与教师的矛盾、与同伴的关系及自身能力四个指标,针对不同的缘由引发幼儿情绪失控在幼儿情绪失控中所占百分比相关统计如下表:
表3 幼儿情绪失控事件引发缘由
缘由 生活习惯 与教师的矛盾 与同伴关系 自身能力
百分比 11.3 35.6 37.9 15.2
这里引发幼儿情绪失控的生活习惯主要体现在用餐、睡眠、盥洗等方面。与教师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被教师批评,或者被吓唬被惩罚,以及不被允许参加某种活动造成的情绪失控。在同伴关系中被忽视,被拒绝,互相之间抢东西及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某物等。引发幼儿情绪失控的缘由有时候不止一个,是几个缘由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在实习期间就见过这种案例,琪琪在用餐时因为有他不喜欢的菜而打算倒掉饭菜,这个时候老师刚好看见了就教育他不要浪费粮食,琪琪端着碗回到座位后一直不言不语也不吃饭,最后在其他小朋友都吃完饭去漱口时崩溃大哭,老师过来很严厉的批评了琪琪,并且告诉他不吃完饭不许参加今天所有的活动,琪琪听完之后哭的更厉害了,甚至不能自已。在这个案例中,琪琪刚开始崩溃大哭是因为他自己的生活习惯问题,他不喜欢吃的菜却必须要吃,他觉的委屈。之后在被老师批评了之后哭的更厉害,是与教师产生矛盾造成的情绪失控。是两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幼儿情绪失控时,教师采用的调节方式对幼儿的情绪调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适的科学的调节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幼儿的情绪。反之,则不能缓解幼儿的情绪甚至会加重其情绪反应。教师在调节幼儿情绪时一般会采用帮助幼儿宣泄情绪、用命令抑制幼儿情绪、转移幼儿注意力及忽视幼儿情绪的方式,对教师使用这几种方式的频率和百分比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4 教师调节幼儿情绪的策略
教师调节幼
儿情绪的策略 频率 百分比
帮助幼儿宣泄情绪 10 0.2
用命令抑制幼儿情绪 24 0.48
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11 0.22
忽视幼儿的情绪 5 0.1
观察发现,用命令去抑制幼儿的情绪调节行为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转移注意力和帮助幼儿宣泄情绪,还有一些情况教师会采用忽视幼儿情绪的方式冷处理。教师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不少的问题,抑制幼儿情绪虽然能及时压制幼儿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但让幼儿的情绪得不到发泄,幼儿的内心会处于高度压抑的状态,甚至会产生焦虑。
四.幼儿情绪失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身心发展特点
自然成熟理论认为,幼儿身心的发展受机体的内部因素,即生物固有的程序所制约。虽然这一理论将人的心理成熟也生物化了,但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人的心理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情绪的各项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容易情绪失控,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不佳,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使用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自我调节能力加强,情绪失控情况减少。同时,性别差异也是造成情绪表达方式不同的原因,女孩情绪表达能力优于男孩,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相对较少。
(二)社会对情绪失控的看法
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也无价值高低之区别。不过因个体的情绪作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与影响。情绪失控不等同于精神类疾病,情绪失控是情绪的正常释放方式。社会对情绪失控的不正确认识,错误的对待情绪失控的方式会形成恶性循坏。对情绪失控不正确的言论会让容易情绪失控的人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怀疑自己,不利于情绪的调节。人们应该对情绪失控有正确的认识,培养正向的情绪,更加乐观的生活,并能理解他人的情绪,正确认识不同的情绪,不对情绪失控抱有偏见。幼儿情绪失控,需要幼儿生活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正确理解并关注幼儿情绪失控事件,宽容处理,寓教于日常生活。
(三)与他人的交往
一般来讲,情绪失控多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情绪失控主要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或其他活动中与教师的矛盾和与同伴的关系问题。比如教学活动中幼儿出于某种目的想要得到教师的关注或肯定而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或者当幼儿犯错时教师采用批评或者恐吓的处理方式。又或者游戏活动中,幼儿容易因为抢夺玩具或者被忽视而与同伴产生冲突,进而情绪失控,摔玩具或者攻击他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幼儿因为身心发展的限制,自我意识强且大部分幼儿规则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想要的东西就是想要,得不到就大哭大闹,甚至摔东西、攻击他人。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