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艺片生存现状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文艺片生存现状的思考在电影市场被商业大片狂轰滥炸的当下,文艺片似乎成为了特定人群的欣
赏对象,分得了大量好评与奖项,却无法征得票房与关注率。是否人们已经不需要文学艺术与电影更加纯粹不加粉饰的结合,还是文艺片在商业化浪潮中应当另辟蹊径?这些都引发每一个关注中国电影的人的思考。
一
文艺片,顾名思义,文学艺术片。更确切的说,是更注重于艺术欣赏角度,把文学艺术同电影艺术相结合的电影艺术。现在人们通用的对于文艺片的理解是用于区别于商业电影的名词,可见文艺片在商业性和娱乐性上功能要差一些,在艺术鉴赏和情感表达上要强一些。
若单说“文艺片”一词,我们很容易给出上面的分析。但若是提起“中国文艺片”,网络上最流行的印象恐怕是:边缘化+不上映+敏感题材。
边缘化是指大众对此类影片的淡漠与陌生。很简单,你若问周围的人最近看了哪部大片,场景怎样火爆,演员是否大牌,斥资几个亿之类的问题,很多人会说得头头是道;但若你说今天看了哪部文艺片,手法怎样特别,表现怎样细腻,刻画怎样精准,多半会有人不解的看着你,并且认为你是“文艺青年”。造成边缘化的原因不难理解却又耐人寻味。进口大片与国产大片一浪高过一浪,这些影片耗资巨大,画面精良,大手笔展现大场景,大明星演绎大故事,所谓爱“爽”之心人皆有之,自然备受关注。而文艺片群体往往投入较少,重情节重表现但不重外观华美,甚至部分晦涩难懂对艺术欣赏水平要求较高,自然观众群体会大大削减。一般的说法是,这一现象客观反映了国民艺术欣赏水平的亟待提高与商业化时代的心里追求不平衡;但反过来想,我们可以因为一个人爱看大场面的美而否定他的文艺修养吗,又可以因为商业片以正当渠道的获胜来否定时代的价值取向吗?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我们在不能否定大众选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肯定文艺片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不上映的现象既是现实问题,又是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经济时代的电影产业要自负盈亏,上映要牵扯到成本问题,很多优秀文艺片也是走投无路。按一些电影厂商的说法,没有竞争实力被影院淘汰很正常。但是,这种强者生存的规则背后,是否藏着文化机构对文艺事业的支持力度缺失。作为必要而有益的艺术欣赏,文艺片是否有权要求非商业性或者低商业性展播和公映,让更多的人在大片如潮的饕餮之中清凉的品味艺术?
而敏感题材的标签也是社会发展与大众选择的集中体现。所谓敏感题材,主要指文艺片中涉及道德伦理方面的题材,如:暴力题材,社会讽刺题材,同性恋题材,犯罪心理题材等,在中国知名的文艺片中,这几种题材占据了很高的比重。有人借以"反思":是否中国的大众审美习惯产生了偏差,才使得对敏感题材的关注超出了正常比重,甚至认为关注敏感题材就是一种“文艺”的表现。但是个人认为,中国观众对敏感题材关注的加大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对此题材的关注本来应该成为文艺关注的正常组成部分,但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及部分特殊原因,这条道路没有被正常的开放。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所积蓄的问题多而广,敏感的文理的现象。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对此题材的关注,而是要在大众审
美中形成一种平稳的,由单一向多元的,由禁锢到开放的步伐。
二
在中国观众对文艺片的重新“定义”中,我们可以见许多引申出的对社会现状的思考,集中表现为文化市场与文化欣赏的不平衡性,要想试着从复杂的关系上寻求出路,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即我们有没有必要保留或推广这样一种艺术形式。
首先我想说,文艺片,中国文艺片是“可爱”的。所谓可爱,就是说,文艺片不等于没有市场,不等于受众群体小,不等于叫好不叫座。05年,小成本黑色幽默电影《疯狂的石头》四两拨千斤,一鸣惊人,创造了票房奇迹。去年,张艺谋导演成功将商业巨制与文艺风格相结合,《山楂树之恋》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创造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前不久,两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小成本文艺电影收到了大家的关注,讲述农民工父女深情的《钢的琴》和光棍节大出风头的《失恋三十三天》,似乎为中国小成本文艺片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这些实例都说明了,文艺片可以在大众中找到自己发展的道路。但是,有人提出质疑,说这些商业成功的文艺片大多是沾染商业气息的作品,商业价值会模糊文艺片的本质审美标准。但换位思考中,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文艺片的这种小程度的商业妥协是为了为自己的生存而铺垫与准备,这样是否也无可厚非呢。
其次,抛开观众的主观因素,从客观讲,文艺片的发展在电影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文艺片的社会作用,用最简单的概括就是:平衡文化市场。我们说的文艺既然与商业相对,自然的指出了他们在文化市场中不同的分工。如果说商业片用于把电影文化带进大众视野,那我们必然需要一种艺术形态来保有大众视野中文化的本质形态;如果说商业片用于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那我们也必然需要一种形式来确保在经济巨大推动力的洪流中文化产业不致失控。而文艺片在电影市场中充当的,大抵就是这样一种角色。所以说,文艺片的社会作用,旨在在商业化的利益追求与文化传播的艺术追求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电影市场健康高效发展。
最后,如果要为当下文艺片稍显尴尬的境地寻找出路,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需要投资商的视野开拓与包容,也需要创作人员的大胆尝试,更需要审美大众的慧眼识珠。当然,我们的非商业电影工作者也不用过分岌岌自危,我们从中国本土商业片渐渐重视电影内涵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国电影文化平衡化的希望并不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