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至理篇

合集下载

曾国藩谈读书文言文翻译

曾国藩谈读书文言文翻译

曾国藩谈读书文言文翻译原文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许可,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将四条教汝兄弟。

一曰自省而心安。

自学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容易,又在自省。

能够自省,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并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

此偏齿快足元禄,就是人生第一力行之道,第一寻乐之方,TDATEA23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

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

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谋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实乃分庭抗礼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无人知晓仁民爱物,就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存有育林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细言大义,既有法号后无意识后觉之责。

孔门教导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别列卡欲改头换面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存有恼怒而归属于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见识。

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以长盛不衰,载籍人才。

译文我作官搞了三十多年,官职已经至了最低等级,可是学业一点也没成就,德行一点儿也没可以赞赏的地方,至岁数小了只有放不下,不败惊恐羞愧。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

曾国潘家训中流传下来的读书三要诀《曾国藩家书》里曾写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这话什么意思呢?是说读书对于人生起到两个关键的作用。

排在第一位的,是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出人生的信仰来,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

除了读书可以立志,曾国藩还认为读书可以立身。

就是说读书至少可以让你掌握专门的知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特长。

有特长你才可以立足于社会,没特长,没专业,温饱都成问题,其他都不用谈了。

这也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读书是为了“以图自卫其身”读书不仅可以立身、立志,曾国藩甚至还在给儿子的家信里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欲求变化之法,须先立坚卓之志。

”(《全集·家书》)那意思是只有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气质。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书要怎么读呢?第一,要读经典经典书籍,它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泛读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抓到什么读什么。

虽然这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的多,忘的也多。

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才能保证所学的东西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

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

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也就是一本没读懂,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要“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

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

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全集·家书》)也就是说读书其实是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问:为人,安守一节。

言,应事,正意,尚气,加养,进德,日新其业,自立自达,庶乎其不愧于所学,而无负于身。

答:为人,安守一节。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为人做事应当谨慎,专一,认真,诚恳,培养气质,进步修养,充实学业。

使他们对学业负责,而且自立自达,独立自主地办事。

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个不辜负自己学业的人,而且也就不会有愧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了。

此类回答,就是根据他们的老师王阳明讲的意思,“致良知”的“致”字翻出来的,也就是把“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从《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找出来,用意是在勉励弟子们做到好学力行,力求有益于社会国家。

读书和做官不一样,如果没有志向,不下苦工夫,也许能够当个小官,但绝对不能治理国家,像东汉时候的杨震。

即使侥幸升到高位,权倾天下,只要忘掉做过的事,不能保持节操,就可以随时被贬官丢命。

所以对有学问的人来说,不管自己的地位高低,或者是否达到目的,永远要记住学习这一条路,千万不要变更自己的志向,而应该像李元一样,先埋头钻研,努力精通。

不要读过一遍之后,留着不放,再读第二遍,三遍,再读五遍,十遍,只有耐烦努力才能成就大器。

曾国藩读书方法方法:多翻译、多看原文,仔细琢磨,与书中主人公作比较。

体会书中作者写作意图和感情色彩。

注意关键词语,发现异同点,重复阅读。

考虑结构特点。

- 1 -。

曾国藩经典100句大全

曾国藩经典100句大全

曾国藩经典100句大全《曾国藩家书》中挑选出的100句至理名言,以修身、勤学、交友、治家和为政五个方面分门别类,精炼而全面地涵盖了曾国藩一生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一、修身篇:君子之大过人处1.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而轻重乖矣。

2.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4.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5.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6.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

7.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

8.做人之道,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9.少劳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10.每日饭后走数千步,是养生家第一秘诀。

11.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

12.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13.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

14.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15.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16.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豁达光明大略相同。

17.强字须从明字做出18.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19.成大事半是天缘半是迁就。

20.莫怕寒村,莫怕悭吝,莫贪大方,莫贪豪爽。

21.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次浩大,真正受用。

22.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而已。

23.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4.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25.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26.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2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

28.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9.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

30.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1.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二、勤学篇:学问之道无穷3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33.凡从师必久而后可以获益。

34.凡人必有师。

35.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36.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7.凡人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7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7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通用27篇)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体会篇1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

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

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

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

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

古语云:盛可是三代。

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

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曾国藩读书治学的方法和境界

曾国藩读书治学的方法和境界

读书时间国藩读书治学的方法和境界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 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涵就是要有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之,不及就会“难透”和“枯槁”,过之就会“离披”和'伤涝”,而且这个度要 适合自己。

泳,如鱼游泳、如人濯足。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

鱼戏游水则乐, 人亦有乐水之性。

“涵泳”,就是读书要把书看作水一样,使花稻得以滋润,使人和鱼得到快乐。

读书是对人的滋润,是人 从读书中得到快乐的心境。

曾国藩认为,“虚心涵泳”就是虚其 心胸,不带偏见,感受快乐。

“虚心涵泳”,正是表达了他独潜书中、如乐水般快意 之境界。

徜徉书中,如置身浩海,每“涵 泳”之后静思,细细回味,自是欣慰不已。

读书治学更要有“切己体察”之境界□杨香菊 刁兴泽曾国藩一生勤于读书,善于治学,读书治学伴随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中,曾国藩尤其推崇其“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 并将其视为读书治学的境界。

读书治学须有“虚心涵泳”之 境界“虚心”是指读书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

朱熹对“虚心”主要从读书方法上 去探究。

他强调读书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即使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也要静 心思考,切勿决定取舍。

读书又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曾 国藩在学习继承朱熹读书须“虚心”的基 础上,又从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上寻找“虚心”的根源。

曾国藩在写给他诸位 弟弟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 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 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井蛙之窥 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 识、胸怀,恒是决心、恒心:读书有志、有 识、有恒,人才有能力和智慧.才有自知之明,才知道“虚心”为何物。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文翻译目录及作品欣赏

【名篇欣赏】《曾国藩家书》全⽂翻译⽬录及作品欣赏《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

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湘乡派,⾏⽂镇定,形式⾃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章冠冕⼀代"的称誉。

⼀、作品⽬录1.劝学篇禀⽗母·闻九弟习字长进89.治家篇致九弟季弟·做后辈宜戒骄横之⼼2.劝学篇禀⽗母·教弟写字养神90.治家篇致四弟·教⼦侄宜戒骄奢佚3.劝学篇禀⽗母·劝两弟学业宜精91.治家篇致四弟·教⼦侄做⼈要谦虚勤劳4.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法92.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去骄⽓惰习5.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志有恒93.治家篇致四弟·教⼦弟牢记祖训⼋字6.劝学篇致诸弟·勉励⾃⽴课程94.治家篇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7.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法95.治家篇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8.劝学篇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96.治家篇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9.劝学篇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97.治家篇致四弟·教⼦勤俭为主10.劝学篇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98.治家篇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11.劝学篇致诸弟·勿为时⽂所误99.理财篇禀祖⽗母·请给族⼈以资助12.劝学篇禀⽗母·教弟注重看书100.理财篇禀祖⽗母·述告在京⽆⽣计13.劝学篇致诸弟·必须⽴志猛进101.理财篇禀祖⽗母·述京中窘迫状14.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102.理财篇禀⽗亲·筹划归还借款15.劝学篇致诸弟·按⽉作⽂寄京103.理财篇禀⽗母·借银寄回家⽤16.劝学篇致诸弟·评⽂字之优劣104.理财篇禀⽗母·在外借债过年17.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选⼀明师105.理财篇禀⽗亲·家中费⽤窘迫18.劝学篇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106.理财篇禀祖⽗母·要叔⽗教训诸弟以管家事19.劝学篇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107.理财篇禀祖⽗母·先馈赠亲戚族⼈20.劝学篇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108.理财篇禀祖⽗母·赠亲戚族⼈数⽬21.劝学篇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109.理财篇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22.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功110.理财篇禀⽗母·取借款须专⼈去23.劝学篇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111.理财篇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24.修⾝篇禀⽗母·谨守⽗亲保⾝之则112.理财篇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25.修⾝篇禀⽗母·痛改前⾮⾃我反省113.理财篇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26.修⾝篇致诸弟·明师益友虚⼼请教114.理财篇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27.修⾝篇禀⽗母·劝弟勿夜郎⾃⼤115.理财篇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28.修⾝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116.理财篇禀叔⽗母·请兑钱送⼈29.修⾝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117.理财篇致诸弟·节俭置⽥以济贫民30.修⾝篇禀⽗母·做事当不苟不懈118.理财篇致四弟九弟·千⾥寄银礼轻义重31.修⾝篇致诸弟·劝宜⼒除牢骚119.理财篇致四弟·送银⼦共患难者32.修⾝篇致四弟·不宜露头⾓于外120.交友篇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33.修⾝篇致九弟·劝宜息⼼忍耐121.交友篇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34.修⾝篇致九弟·劝弟须保护⾝体122.交友篇禀叔⽗·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35.修⾝篇致九弟·做⼈须有恒⼼123.交友篇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36.修⾝篇致九弟·⾔凶德有⼆端124.交友篇致诸弟·切勿占⼈便宜37.修⾝篇致九弟·愿共鉴戒⼆弊125.交友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38.修⾝篇致九弟·注意平和⼆字126.交友篇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39.修⾝篇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127.交友篇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40.修⾝篇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之妙⽅128.为政篇禀祖⽗母·述与英国议和41.修⾝篇致九弟·宜平骄矜之⽓129.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考升官42.修⾝篇致九弟季弟·须戒傲惰⼆字130.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荣升侍讲43.修⾝篇致四弟·⽤药须⼩⼼谨慎131.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考差信44.修⾝篇致四弟·不宜⾮议讥笑他⼈132.为政篇禀祖⽗母·报告补侍读45.修⾝篇致九弟季弟·做⼈须清廉谨慎勤劳133.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46.修⾝篇致九弟季弟·必须⾃⽴⾃强134.为政篇禀⽗母·万望勿⼊署说公事47.修⾝篇致九弟·望勿各逞⼰见135.为政篇禀⽗母·敬请祖⽗换蓝顶48.修⾝篇致九弟季弟·治⾝宜不服药136.为政篇禀⽗母·拟为六弟纳监49.修⾝篇致四弟·劝弟须静养⾝体137.为政篇禀⽗母·报告两次兼职50.修⾝篇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138.为政篇禀⽗母·请勿悬望得差51.修⾝篇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139.为政篇禀⽗母·附呈考差诗义52.修⾝篇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140.为政篇禀⽗母·贺六弟成就功名53.修⾝篇致九弟·万望⽏恼⽏怒141.为政篇禀⽗母·请敬接诰封轴54.修⾝篇致九弟·宜以⾃养⾃医为主142.为政篇禀⽗母·不敢求⾮分之荣55.修⾝篇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143.为政篇禀⽗母·请四弟送归封轴56.修⾝篇致四弟·述养⾝有五事144.为政篇禀⽗母·谨遵家命⼀⼼服官57.修⾝篇致九弟·宜⾃修处求强145.为政篇致诸弟·述升内阁学⼠58.修⾝篇致九弟·时刻悔悟⼤有进益146.为政篇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59.修⾝篇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147.为政篇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60.治家篇禀⽗母·述家和万事兴148.为政篇致诸弟·进谏⾔戒除骄矜61.治家篇禀⽗母·教弟以和睦为第⼀149.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62.治家篇致诸弟·教弟婚姻⼤事须谨慎150.为政篇致诸弟·喜闻九弟得优贡63.治家篇禀⽗母·勿因家务过劳151.为政篇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64.治家篇禀叔⽗母·勿因劳累过度152.为政篇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65.治家篇致诸弟·⽆时不想回家省亲153.为政篇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字报亲66.治家篇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做⼈154.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67.治家篇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155.为政篇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68.治家篇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156.为政篇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69.治家篇致诸弟·迎养⽗母叔⽗157.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70.治家篇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158.为政篇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71.治家篇谕纪泽·携眷赶紧出京159.为政篇致九弟·不必再⾏辞谢72.治家篇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160.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宜明强73.治家篇谕纪泽·勤通书信不必挂念161.为政篇致九弟·战事宜⾃具奏74.治家篇谕纪泽·家眷在京须⼀切谨慎162.为政篇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75.治家篇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163.⽤⼈篇致诸弟·述营中急需⼈才76.治家篇致诸弟·勿使⼦侄骄奢淫佚164.⽤⼈篇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77.治家篇谕纪泽·宜教家⼈勤劳持家165.⽤⼈篇致九弟·催周凤⼭速来78.治家篇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亲166.⽤⼈篇致九弟·交⼈料理⽂案79.治家篇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门167.⽤⼈篇致九弟·愧对江西绅⼠80.治家篇致四弟·得两弟为帮⼿168.⽤⼈篇致九弟·宜以求才为⼤事81.治家篇致九弟·归家料理祠堂169.⽤⼈篇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82.治家篇致四弟季弟·在家⾥注重种蔬等事170.⽤⼈篇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的⼈83.治家篇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实⾏勤俭⼆字 171.⽤⼈篇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84.治家篇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172.⽤⼈篇致沅弟季弟·嘱⽂辅卿⼆语85.治家篇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命最苦 173.⽤⼈篇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通厘⾦86.治家篇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174.⽤⼈篇致九弟·述告办事好处不多87.治家篇致四弟·治家有⼋字诀175.⽤⼈篇致九弟·宜多选好替⼿88.治家篇致四弟·居乡要诀宜节俭⼆、作品欣赏(⼀)称谓及提称语称谓是对收信⼈的称呼。

曾国藩家书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全文及译文

曾国藩家书全文及译文原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译文:咱读书人读书啊,头一样得有志气。

啥叫有志气呢?就是不甘心当个没出息的人。

第二呢,得有见识。

为啥要有见识呢?因为学问这东西啊,没个尽头。

要是有点小收获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那就跟那河伯看大海似的,还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了呢,又像那井里的青蛙看天,就井口那么大点儿天,这都是没见识的表现。

第三呢,得有恒心。

只要有恒心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这志向、见识和恒心啊,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再来看一段家书原文:“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译文:不管是将军还是丞相,都不是天生的,那些圣贤豪杰也不是生来就那样的。

只要一个人肯立下志向,这些都能做到的。

你想啊,又不是谁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什么将相或者圣贤豪杰,只要自己有想法,努力朝着那个方向走,没什么做不到的。

这就好比咱平常过日子,想把日子过好,就得有个奔头,这个奔头就是志向。

译文:家里人要是都勤劳,这个家就会兴旺起来;人要是勤劳呢,身体就健康。

又能勤劳又能节俭,那就永远不会又穷又没地位。

你看,这道理多简单啊,就像咱老百姓常说的,人勤地不懒,只要肯干,日子肯定差不了,而且还不能乱花钱,得省着点,这样家里才能过得好。

又如他谈到关于交友,“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译文:选朋友可是人生里顶重要的事儿。

你这一辈子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大程度上就看你交的朋友是好是坏,所以可不能不谨慎对待啊。

就好比你跟着好人,就容易学好,跟着那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不定就学坏了,所以交朋友的时候得擦亮眼睛好好挑挑。

曾国藩的读书三要原文

曾国藩的读书三要原文

曾国藩的读书三要原文以下是曾国藩读书三要的原文及解读:1、原文如下: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2、解读如下: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就决不甘心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无知;有恒心就决没有不成功的事。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曾国藩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志、识、恒。

志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和决心,是驱使他不断向前的动力。

有志的人不会甘心居于下游,他们有着强烈的向上的愿望,追求更好的自我和更高的成就。

识是指一个人的见识和认知能力,是决定他能否看清事物本质的关键。

有识的人明白学无止境,他们不会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自足,而是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恒是指一个人的毅力和恒心,是决定他能否持之以恒地追求目标的关键。

有恒的人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曾国藩认为这三个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志气,就没有追求的目标和动力;如果没有见识,就会目光短浅、认知狭隘;如果没有恒心,就容易放弃、不能坚持到底。

因此,他强调读书人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并且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提高。

曾国藩的读书三要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才华和机遇,更需要具备坚定的意志、广阔的视野和持久的毅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

此外,曾国藩的读书三要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具备远大的志向、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在职业生涯中,职场人士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同时保持对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坚定信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三句话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三句话

曾国藩关于读书的三句话
"读书在任何时间都是有用的,学习书本中的知识就是一种打开心灵的钥匙。

”--曾国藩
这里要说的是曾国藩对读书的三句话,通常被称为曾国藩“三句谆谆教诲”。

出自曾国藩著名的《实录》,说明了曾国藩就如何正确对待书籍和文学,可以说是一篇著名的书籍中最经典的一句话。

一、“读书有三利,谓识之利、记之利、行之利。


曾国藩首先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它能够对我们的认知、记忆、行动,都有重要的作用。

“识之利”的意思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要学以致用,积累知识体系。

“记之利”指的是要记住读书所获得的有益知识,而“行之利”则表示要用自己所获得的有益知识去行动,从而变得更为完善。

二、“非断日夜学之人,不能自强。


曾国藩强调了学习是自我强化的基础,是无法取得进步的先决条件。

他指出,如果不能毫不停歇地学习,就没有可能自己要变得更强大。

曾国藩在这里明确提出了每个人都应该坚持学习的原则,也同时指出
不断进步是一种必要的。

三、“书不尽人言,非一日之功。


曾国藩在这里暗示,要得到一部书籍中所有的美,萦绕着读者的思维,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要不断钻研下去。

它也提醒着我们,书籍自身本
身包含着一种深度,如果真能深入挖掘,就能获得无限的智慧。

总之,曾国藩关于读书的三句话都可以激发当下年轻人更加深入的去
学习,进步自我,不断进取。

希望年轻人能借鉴曾国藩的英雄式思想,去追求所爱、所勇敢、所珍惜之书,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能力,用生
命去读书,去行动,去完善此生。

古人谈读书曾国藩原文和译文

古人谈读书曾国藩原文和译文

古人谈读书曾国藩原文和译文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以下是其中一段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记住所学习的知识,学习时不知满足,教导他人时也不感到疲倦。

此外,曾国藩曾经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这段话的大意是:士人读书首先要有志向,其次要有见识,最后要有恒心。

有志向就一定不会满足于平庸;有见识就会明白学问的无穷无尽,不敢因为一点点收获就自满,如果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一样,都是没有见识的表现;有恒心就一定能成功。

以上内容,供参考。

曾国藩家训之治学方法

曾国藩家训之治学方法

曾国藩家训之治学方法1、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

2、读经、史须通一书,再治他书,兼营并鹜,一无所得。

3、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4、曾国藩终身三课:茶余偶记、读史十叶、楷本日记。

5、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6、课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楷。

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7、读《通鉴》辅之以《读通鉴论》。

8、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会对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

9、学诗宜读一家之专集。

10、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

11、凡读书有难者,不必遽求甚解。

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

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

12、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

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13、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

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

欲通小学,段氏《说文》、《经籍纂诂》、《读书杂志》;欲明古文,《文选》、《古文辞类纂》。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

曾国藩的修身与修心绝学性格决定命运,抱负决定成就,良好的品性是成功的前提。

在优秀的领导者身上,我们总是能发现许多优秀的特质。

但是没有天生的领导,这些特质无一不是从修养中来的。

自我修养,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起点。

早年的曾国藩同平常人一样,也有很多缺点,然而他凭借着自己的修身工夫,确立了良好的品格。

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修身艺术。

欲正人先正己曾国藩语录:1.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2. 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一些人有好为人师的毛病,总是轻易对别人的作为指指点点,甚至横加指责,满口仁义道德,但是,自己的作为却难以服众,说一套做一套。

这样的人别人是会敬而远之的。

曾国藩说,正人先正己,“以己所向,转移习俗”。

他恨官气,因此摒弃官府排场,禁止部下迎送虚文;他恨懒惰,自己首先做到放醒炮即起。

当然,曾国藩的这些认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自身经历中得到的教训。

曾国藩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后,为了树立威信,整饬腐败到了极点的官风吏治,仿效当年武则天的办法,在总督衙门口设置了一个举劾匦(与今天的举报箱类似),号召军民将官吏奸弊等情事写成举劾书投入匦内,由总督大人亲自阅览。

这个举动引起了一些人的极大恐慌。

当时两江总督衙门驻节祁门县,祁门县令包人杰就有大祸临头之感。

他不惜重金,向一位当过48年刀笔吏、侍候过十多位县太爷的施七爹讨教对付办法。

施七爹略施小计,便让曾国藩败了兴。

曾国藩开匦所拆开的第一封举劾书,就是检举其弟曾国荃打下吉安后偷运两万多银两回家的事情。

接下来还有揭发曾国藩打仗无功,争权有术,办事不按国法等内容的举劾信。

曾国藩极为恼怒,明知道这是有人故意和自己作对,有心想查个水落石出,又怕事情一旦传扬出去更不好办,朝廷对握有兵权的汉人早有戒心,这些真真假假的事情怎能说得清楚?于是只好以“军务紧急”为由,撤掉了举劾匦。

一个小小的刀笔吏,竟能轻而易举地挫败堂堂封疆大吏、一品大员整饬吏治的雄心壮志,的确发人深思。

曾国藩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遗泽:祖辈遗留下来的恩泽。

、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之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重庆:旧时指祖父母、父母为健在。

外事又有我照料,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欢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力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分,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分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钞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王荆公:宋代政治家王安石。

全集》百卷,《归震川归震川:明代学者归有光。

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可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注疏:后人对前代文章典籍所作注解、疏证。

,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

《曾国藩谈读书》所获得的道理

《曾国藩谈读书》所获得的道理

《曾国藩谈读书》:领悟人生智慧的钥匙
曾国藩,清朝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深谙读书之道的学问家。

他曾经说过:“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这句话,深深地揭示了他对读书的独到见解。

他主张读书不仅要明理,更要实用,这也是他自身的人生经验的总结。

曾国藩认为,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事理,了解世界,拓宽视野。

但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真正的读书人应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读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读书之道。

他特别强调读书要有恒心和毅力。

他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这里的“恒”,就是持之以恒,不断精进。

只有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曾国藩还认为,读书应该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他主张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从中汲取营养,但同时也要有所取舍,把握重点。

这样,才能在众多的知识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曾国藩谈读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读书的独到见解,更可以感受到他的人生智慧。

他的读书之道,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功秘诀,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读书的真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曾国藩谈读书》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正确地读书,更教会我们如何用读书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就像一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通往智慧的大门。

希望每一个热爱读书的人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上部《内用曾国藩》第一章须先立坚卓之志之三:读书有方,身心兼治③

上部《内用曾国藩》第一章须先立坚卓之志之三:读书有方,身心兼治③

上部《内用曾国藩》第一章须先立坚卓之志之三:读书有方,身心兼治③01—曾国藩从刚方有余到懂得藏锋和圆通处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炼狱般的砥砺。

他入仕途,以孔孟为宗旨积极入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冷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

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朝廷的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

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

但是,后来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自己呢?而且许多人都忌恨自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曾国藩又日夜苦读,重阅史书,希望能从这些历史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然而,这些书他已读得烂熟了,重新翻读,只能找到自己过去的思维印迹,并未发现新东西。

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曾国藩试图绕开儒家经典,到道家那里寻求真经。

为此,他认真阅读了以前看过,但并不相信的《道德经》、《南华经》等老庄的著述。

这些书名为出世之学,但曾国藩这次重读,却为他的立身处世指点了迷津。

同样为人处世,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以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曾国藩用道家的思维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

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到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

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

而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工的。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这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进了光明世界,顿时豁然开朗。

02—自此之后,曾国藩行动做事,由以前的方正变为后来的圆通。

他大彻大悟后的巨大改变,使他的朋友都有所感觉,胡林翼就说他无复刚方之气。

出山之前,他对清廷上下的官场习气很是反感,而再次出山之后改弦易辙,稍觉相安。

1858年6月,曾国藩再次出山,品味了大柔非柔、以屈求伸这一处世哲学的妙处。

曾国藩: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

曾国藩: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中断几天读书,总觉得缺了什么。

工作、物质之外,要想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个人认为读书应该是比较方便的一种方式。

继续读曾国藩家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曾国藩给远在老家的四个弟弟写了一封家书。

在家书中,曾国藩的大意是,大哥我承蒙祖宗遗泽,很幸运地中了进士,对现在的处境很满意了。

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你们自强自立,同心协力,振兴家族……本想给你们规定一个课程又怕你们反感,不给你们规定课程,又没有尽到兄长的责任。

一直以来都是我把自己的课程传给你们看,已经没有什么可教的了,唯一的希望就是你们在有恒上下工夫。

大概是怕兄弟们不能做到有恒,所以曾国藩继续说,你们不要分心管我在京城怎么样,只需好好做学问。

科举之事,不要怕晚,只要把根基打牢了,举人、进士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接着曾国藩就拿自己举例了,“学问之道无穷,总以有恒为主”这句是核心,然后说自己以前读书无恒,近来好一些了。

近来都读了什么书呢?从七月份开始,到写家书这天(十一月二十一日),没有一天间断。

正是因为这种有恒的功夫,取得了以下成绩:《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都用朱笔加圈点批注。

这个读书清单就算单单《诗经》,要精度细读,三四个月我们都很难拿下来吧?接着曾国藩继续说,弟弟们如果能这样有恒,四弟虽然是中等的天分,也应当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是上等天分呢?你们不要推卸责任,在家读书不好,抱怨环境,抱怨事务多,我在京城一堆的事情都可以做到无间断读书,你们在家为什么就不能沉下心来读书呢?最后再给弟弟们举举例子,树堂、筠仙从十月起,每十天作文一篇,每天看书十五页,也很有恒。

只要你们想读书,坚持有恒,像《朱子纲目》不用几个月就能看完。

关键是你们不能因为家事找借口中断读书,哪怕走路、考试完、住店时都能读书。

切记,“有恒”二字。

千万不要以为“有恒”是激励人的鸡汤,它应该是一种结果,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前面提到的读书清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读书至理篇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来自农村,秉性淳朴,毫无钻营取巧的习气。

他用十余年时间勤读史书,培养出一股“以澄清天下为己任”的志气。

他还为自己编定了一个自修的课程:凡是读书的心得、人情的历练、自身的修养、诗文的创作,莫不分别记录下来。

这些记录共分五类,分别命名为: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

他一生好学,为后人总结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习方法。

◎多读古书,时时哦诗作字,以陶写性情,则一生受用不尽。

◎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易者也。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若夫为科名之学,则要读了四书文,读试贴律赋,头绪甚多。

◎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

◎尔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凡诗文欲求雄奇矫变,总须用意有超群离俗之想,乃能脱去恒蹊。

◎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涘,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

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
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

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

只为不肯反求诸己。

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

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诗之为道,各人路径不同,难执一己之成见以概论。

吾教诸弟学诗无别法,但须看一家之专集,不可读选本以汨没性灵,至要至要。

◎看书须以勤敏行之。

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

今日半页,明晶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

如煮饭也,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
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

◎为学之道,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惟堂上乃可判堂下之曲直,惟仲尼乃可等百世之于。

惟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

今人讲理学者,动好评贬汉唐诸儒,而等差之。

讲汉学者,又好评贬宋儒而等差之。

皆狂妄不知自量之习。

譬如文理不能之童生,而令衡阅乡会试卷,所定甲乙,岂有当哉?善学者于古人之书,一一虚心涵咏,而不妄加评骘,斯可哉。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谓在家不可用功,此巧于卸责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
◎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身切要之事明矣。

其条目有八,自我观之,共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

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

物者
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

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

格者,即物而穷其理也。

如事定亲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

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

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

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

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

此致知之事也。

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

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也在此。

◎古人云“新诗改罢自长吟”,又云“煅诗未就且长吟”,可见古人惨淡经营之时,亦纯在声调上下工夫。

盖有字句之诗,人籁也;无字句之诗,天籁也。

解此者,能使天籁人籁凑泊而成,则于诗之道思过半矣。

◎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

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史,读经史则专主义理。

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

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

如读
昌黎集,则止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外,更无别书也。

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平沓最为文家所忌,宜力求痛改此病。

此时作文,当求议论纵横,才气奔放,作为如火如荼之文,将来庶有成就。

不然,一挑半剔,意浅调卑,即使获售,亦当自惭其文之浅薄不堪。

若其不售,则又两失之矣。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此篇由沧海闻晨韵者搜集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