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备课和文本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备课和文本解读
先说《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鲁迅的杂文,光是题目,就是一大难关:鲁迅深情地“记念”着为自己所挚爱,却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所杀害的五位青年作家,这是一个使人刻骨铭心的完整的过程,这是一个一锤定音的永恒记念的过程,为什么偏偏说成其目的是“为了忘却”呢?而在事实上,这样写来,碎金似的的记忆鱼贯而出,个性化的形象次第而现,感情深沉到你们两年前什么时候牺牲,我就在两年后的什么时候一气呵成!既然这样,怎么会是“记念”的后统统“忘却”呢?可见“忘却”只不过是激愤之词,实际上是不可能忘却的。然而,问题又不能如此一言以蔽之,“忘却”与“记念”这一对矛盾所组成的鲁迅思想感情的跌宕反复的线索事实上已经贯穿在全文的始终,只不过在教学过程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图一时之快而穷形尽相的?
所以,在明确的题目所含蓄的奥秘以后,我们要立即转入第一部分去挖掘那些“不能忘却”的因素,从而体会鲁迅永恒记念的深情。在这个意义上说,题目能不能改成“为了记念的忘却”?从而预示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非厘清“记念”与“忘却”这一对矛盾而缠绵的正确关系不可。显然,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无论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具有警示意义的。
首先,我们要启发学生注意那些标志着记忆犹新的词句。例如刊登某篇文章的杂志名以及第几卷第几本,又如虽说有的地方已经忘却但是有的地方永远记得的那些句子——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看似朴实的记述中体验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鲁迅记白莽亲自送来的裴多菲传和诗“后来都刊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一句,在深夜一气呵成的写作状态中随手而出,非惦记至深者莫能为,怎么竟会今宵写过立刻忘记呢?至于代白莽收信的女士,鲁迅还记得是一个“怪名字”,至于“怎么怪法,现在也忘却了”,用这一句加上括号,特别说明名字之“怪”的抽象记忆,忘却具体却变得次要了,足见记念之不能忘却。——后来,我在1979年创刊的《新文学史料》上看到楼适夷的文章,才知这个怪名字是“唯真”。如果我们读成“唯真是从”,便可窥探到这个罗曼蒂克的女士的内心追求是多么高扬与纯真。
其次,我们要启发学生理解鲁迅从一些生活侧面所勾勒的白莽的性格特色:他把《裴多菲诗集》亲自送来,把大家所认识的“要方便,就邮寄”的概念打破,反而觉得邮寄不便,实际上是对邮寄不放心,一定要把极其珍贵的《裴多菲诗集》亲自送到鲁迅手上才放心,足见对裴多菲的敬畏和对鲁迅的尊重,以及对事业的
认真(这种体验,非亲身经历不可及。1957年祖母一病不起之前,曾就诊于著名中医单养和。他开的方子,我一定要从长乐路常熟路的南华新村步行送到南京西路石门路的雷允上国药店,要他们配方煎药才放心,尽管只要在8号赵师母家借打一个电话,雷允上便会派人接方送药。这是当时所有国药店都为病人义务承担的规矩,但是我也同样觉得“不便”);他译文中有一个故意的曲译,把“国民诗人”的“国民”都改成“民众诗人”的“民众”,表明了人民的立场,同时又反映了单纯的特点;他见了鲁迅以后马上写信(所以第二天就能收到)给鲁迅,说是“很悔”和鲁迅相见,他的话多,鲁迅的话少而冷,句句是真话,很诚实真率,请大家想一想,现在还有人这样写信的吗,多么值得学习;他给自己规定必须穿长衣,买不起夹衫,宁愿热天穿长袍,是无心于猎奇的憨厚。总之,是一个多么纯洁的革命诗人啊!
第三,我们要启发学生继续在平平常常的事情中找到贯穿线。大家是不难讨论出书这条贯穿线的。正是它,使这一部分中的一次去信、一次送书、一次谈话、一遍校对、一个曲译、一封来信,一次送稿、一本杂志、一个热天、一件棉袍、一笔稿费、一件夹衫、一种宝贝、一个好着落、一个托付、一回痛惜等琐碎之事,彼此联系,组成了一个有趣的整体,特别是第六自然段用了不少关联词语交代清楚了书的来龙去脉,更体现出鲁迅对白莽的挚爱。
第四,我们还要启发学生寻找这第一部分中的议论因素,为认识全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熔于一炉、贯穿始终的写作特点打下基础。文章第二自然段引用林莽的大段文字,肯定是要有所发挥:用林莽所记鲁迅来信要和白莽见面一句,引出“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地写信去叫他”一句;用林莽所记白莽是不愿见名人的人一句,引出“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一句,从而说明相见的原因很平常。——在这里鲁迅说自己没有这么高慢,实际上已经埋下了“自作谦虚“的伏笔。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读第二部分第一句“我的绝不邀投稿者相见,其实也并不完全因为谦虚”时,就不会感到突兀,反而为内容的遥相呼应从而使结构严谨而赞叹不已。另外,在第一部分第四段已经说过“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仿佛是第一次见面的现场,已经一方把书留下,一方将书赠送了。——这里确实需要问一问学生,以便测试他们读书有没有读到底、读仔细。因为这部分结束时,才说明书是托柔石送去的。而此时出现的柔石,正好成为第一部分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桥梁,真是浑然天成,妙手偶得。
现在讨论第二部分的教学安排。
由于第一部分开头鲁迅曾经说过自己“不高慢”,似有谦虚之意,所以第二部分一开头,就说自己不邀投稿者相见,也并不因为谦虚所致,而是希图省事儿故意回避。——这样一讲,仿佛在对待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文学青年方面,鲁迅倒是很高明似的,因而在这部分末了的时候,趁着做自我批评的机会,点明“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高的文学青年高明”,以与开头呼应,结构是十分严谨的。至于此后说到冯铿女士“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一句,并非画蛇添足,而是另有深意,到时在议。
第二部分开头如此上挂下联以后,再从上一部分最后提到的“托柔石亲自送去”一句,在对比中强调“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这样一提顿,先见其与鲁迅关系之融洽,接着再指明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让实体显现,这种先见其为人单纯、随和、踏实,后闻其姓名的写法,有里及表,印象更为深刻。
与白莽先后三次见面的写法不同,柔石的写法是在综合中分层次。这种写法适宜于时间跨度长而交往次数多的情况。所谓综合,这部分共有三次:第二自然段从柔石的身世看他的气质是硬气和迂;第八自然段从第三到第七自然段柔石的所作所为看他的品德是损己利人;第九、第十两个自然段从柔石的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看他的性格是努力创新。
第三次综合所构成的三个维度虽然重点不同,但是,构成不同维度的材料无一不是值得记念并且不会忘却的。——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管学习到哪里,都不能不领悟这样一个从解析题目(虽然尚未解析完整)开始的垂直效应。为了急速取得鲁迅写作之前没有忘却、写作之后更不会忘却的垂直效应,我们曾经甚至把有的句子暂时搁置一边,以俟更好的机会予以关注不迟。而现在,又有字斟句酌的垂直效应接踵而至了。
在第一次综合之前,说起他们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哪里”。显然,这个“不知道”,实际上是“要知道,要经过记忆、推想来知道”的意思,结果终于知道当在八九年之前,北京听讲义的课堂上。——这种追溯而得的记忆,比之一般的事过忆存,更见难忘。至于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虽然说是“忘记”了,但从柔石是住在景云里,离鲁迅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于是“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显然,这个“不知”实际上是指习惯成自然了,是心理学上的一种有意后注意,记忆保持长久而无须意志的努力,不必刻意去记得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