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音乐欣赏期末论文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艺术风格分析-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艺术风格分析-现代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贺绿汀本人及其歌曲在音乐界的影响颇大,他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抗战救亡的经典作品,本文围绕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艺术风格展开讨论,结合个人的一些实践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艺术风格贺绿汀创作的音乐作品数量很多,涉足各种题材,具备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本人,在战争年代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歌曲创作尤其表现突出。
这些作品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对于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
他的作品孕育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又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感彩真挚浓郁,作品雄健而阳刚,具备豪放的艺术风格和划时代的气质特点。
一、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主要作品简介(一)《嘉陵江上》《嘉陵江上》始创于1939年,原本是贺绿汀为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诗谱写的女中音独唱歌曲[1]。
整首歌曲以第一人称为主,主要内容表现的是在战争时期,一位来自东北的难民在四川嘉陵江边声。
整首歌曲一共可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的是主人公对过往的回忆,日本侵略军使她失去了一切,流浪到了嘉陵江边,迫于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她的脸上失去了往日的欢颜。
歌曲第二部分,主人公的情绪逐渐从沉痛转向了激昂,由伤感、痛苦转化为要积极抗争,为了自己美好的生活,为了祖国,为了亲人不再受屈辱而,此部分充分表达了主人公想重拾拯救家乡的决心和毅力。
通过语言的对比、通过音乐矛盾的展示,诠释了人物的情绪[2]。
作者音乐创作感情细腻,创作手法娴熟,对作品的把握理解到位、深刻.此歌曲现在仍被人们传唱,久传不衰。
(二)游击队歌《游击队歌》创作于1937年,当时,贺绿汀跟随上海文化界的救亡演出剧队到达山西临汾进行宣传工作,在八路军办事处为他们创作了这首激励全体将士的战歌[3]。
这首歌曲首次演出是在八路军总部的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之后广为流传。
该歌曲曲调形象节奏鲜明生动,以动感较强的后十六节奏型起句,将的机敏、灵活表达得淋漓尽致,歌词流畅、通俗易懂,表现出了当时的游击队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向前的画面,它体现的是一种必胜的决心和坚定的毅力。
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探究
15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7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探究王 瑞摘 要:作为华中抗战的主力部队,新四军除注重武装等物质基础外,同样重视音乐歌咏运动带来的精神熏陶,为全面推进抗日救亡进程,音乐歌咏运动成为新四军集体智慧的展现。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的特点,并结合音乐歌咏运动的兴起展开发展阶段探究,了解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的产生及发展,进一步从扩散与传播角度了解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
关键词:抗日救亡;音乐歌咏运动;《新四军军歌》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王瑞(1981-),女,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7YSC008)。
引 言《新四军军歌》以陈毅司令员新诗《十年》为基础,在项英、叶挺组织下集中各方力量修改《新四军军歌》,军部秘书长、宣传部长等积极参与其中,集体完成《新四军军歌》歌词,由音乐家何士德根据歌词内涵及气势进行谱曲,开启了新四军的音乐歌咏之路,为进一步丰富抗战时期的精神生活,开始组建文化训练班,并展开抗战歌曲教学,丰富文娱生活的同时,促进了新四军音乐人才的产生。
一、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的特点(一)广泛的群众基础新四军的音乐歌咏运动从连队基层官兵出发,新四军各连队均设有文化教员,并具有早晚唱歌的传统,以皖江新四军第七师为例,除文工团演出外,连队内常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编唱抗战歌曲,并在连队内举办文娱晚会,借助音乐传递抗战热情。
除基层官兵外,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面向当地老百姓,响应中央号召,为推动新文艺运动,新四军淮南地区建立文娱组,带领抗战歌曲走出连队,开展大众文娱活动,将连队抗战歌曲传递给百姓,借助文娱竞赛的形式传播抗战精神,结灯揖彩,老百姓广泛参与,为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传递新四军抗战精神风貌,拉近军民关系。
(二)反映抗战背景新四军音乐歌咏运动所产生的抗战歌曲均以当时当地背景为基础,用歌曲反映抗战情况,例如:《我们站在父子岭上》抗战歌曲则是以皖南父子岭战役为背景,表达出抗战热情及风貌,《三八妇女节》歌曲则是为动员妇女参军,为新四军提供后勤支持,《我们本是一家人》则是传递团结抗战精神,抑制分裂抗战不良情绪,《青年之歌》则是新四军号召青年抗战的歌曲[1]。
【doc】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概貌(三):以“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为中..
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概貌(三):以“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为中心的新音乐运动j己.国害军,季1音采,拱叼歌枣功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音乐组织及抗日歌咏运动随着专业音乐院校爱国师生对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悍然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作出的积极反应一些群众性的歌舞团体如民众歌咏会,业余歌咏团等相继成立在此带动下,一场遍及全国的抗日救亡群众歌咏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很快发展成为组织民众,进行抗日宣传和鼓舞群众斗志的有力形式."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场全国性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更是达到其史无前倒的高潮期.在这个充满爱国激隋的年代,涌现出一群具有高度革命热情,可贵的首创精神和高超艺术才华的作曲家,后人称之为"救亡歌咏作曲家群",他们为中国现代音乐史奉献了一大批充满浓郁时代气息和浓厚民族风格,震撼人心,久唱不息的抗战歌曲.在这个群星璀璨的艺术星河中,聂耳和冼星海以他们卓着的创作成就成为这一时期前期和后期的代表性人物.聂耳(1912--1935)原籍云南玉溪,出生于昆明.他短短23年的生命历程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1.1912--1930的18年,聂耳在昆明家乡成长,学习并初步接受了革命思想.剐入小学之际,他即学会演奏二胡,三弦,笛子及月琴等多种民族乐器,显露出对音乐天然的兴趣及才能.稍稍长大,便时常约集兄弟朋友用民族乐器合奏《梅花三弄》,《苏武牧羊》等民问乐曲,同时聆听到了在当时广泛流传的《国民革命歌》,《国际歌》,《马赛曲》等中外革命歌曲,并开始业余学习小提琴,这些活动为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在音乐爱好之外,聂耳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在学习上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思索的天性不但使他在求学的道路上屡试屡中.而且开始自觉阅读进步的文艺理论着作,并初步接受了革命的思想教育,为以后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做了思想上的准备.2.1930—1931的近一年间,是聂耳在上海"云丰"申庄为谋生而艰苦奋斗的阶段.这一时期,他在小店做工维持生活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习文艺理论及英文,日文,并继续自修小提琴和口琴演奏,默默积淀自己的音乐素养,并暗下决心要"向着新的艺术运动的路上跑去". 3.1931--1932的一年多时间,是聂耳在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剧社从事专业音乐工作的阶段.这个时期,他有机会接触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实践,如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听音乐会和唱片,研究各地区的民歌,戏曲,翻译工尺谱,古琴谱,昆曲谱,欣赏中外名曲名作等,不但小提琴演奏技艺得到很大提高,而且其他方面的艺术才华也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大大开阔了聂耳的艺术视野,他进而钻研和声学,作曲法等专业性更强的音乐理论,研究汉语的声韵学,声调的变化规律,词汇与乐汇的结合等,在此基础上尝试写作,开始了最初的音乐创作实践.在音乐技艺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聂耳的思想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斗争和变化,他从入歌剧社初期一度沉浸于追求个人艺术前途的幻想中逐渐反省,"九--/L"的炮火和国民党当局的软弱令他愤慨和觉悟,在与共产党取得联系并阅读了大量革命经典着作之后,聂耳及时调整了自己行动方向的基础,并告诫自己:"所作的音乐事业,必须顺应时代革命的要求……"在此思想指导下,他发表了一系列充满战斗性的评论文章,如《中国歌舞短论》,《评人道》等,善意而尖锐地抨击了黎锦晖的艺术思想,并指出: "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4.1932年8—11月,是聂耳在北平的三个月.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充实而有意义".在北平剧联的关怀和帮助下,他很重视加强自己在各方面的音乐修养,思想和阶级觉悟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这正如聂耳后来致于伶的信中所说: "北平生活是把我泛滥洋溢的热情与兴趣注入正流的界堤"5.1932--1935年是聂耳重回上海从事音乐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三年.这一时期,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或直接组织领导了一系列活动,如:与任光,张曙等其他左翼音乐家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与安娥,任光,张曙等参加了由田汉领导成立的"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经党组织的安排,利用为左翼电影工作的有利条件,创作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疾苦和大众心声的歌曲作品:如电影《母性之光》插曲《开矿歌》,《大路》插曲《大路歌》,《飞花村》插曲《飞花歌》和《牧羊女》,《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和《铁蹄下的歌女》,《逃亡》插曲《自卫歌》,等等;此外,还为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创作了《码头工人歌》,《打砖歌》,《打桩歌》,《前进歌》等四首歌曲,为三幕话剧《回春之曲》创作了《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和《梅娘曲》等四首歌曲;器乐方面,利用工作上创造的条件组建了"百代国乐队",并组织录制了《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7首民族器乐合奏曲的唱片,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61935年4月15日,为躲避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追捕,聂耳被迫离开上海,计划先到日本,再赴欧洲.在日本的三个月间,他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和开阔视野的机会,频繁地聆听音乐会,积极参加左翼文化人士组织的活动.7月17日,在与友人去藤泽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遇难,终年23岁.聂耳是~位忠诚的共产党员和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在从事音乐创作的近两年间,创作歌曲37首,其中大多数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研究总结聂耳的音乐作品,我们会得出以下几点启示:1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领域聂耳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他创作中成就最高者,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内容的群众性歌曲如《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这些作品以铿锵果敢的号召性音调,充满动力性的节奏,加之明朗向上的进行曲风格,刻画了被压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勇气概.尤其是他的不朽名作《义勇军进行曲》,更以其特有的时代音调和精神内涵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此外,聂耳还第一次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和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准确而深刻地刻画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鲜明形象,歌颂了他们正在觉醒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代表性作品有《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 《打长江》等.在抒情歌曲和艺术歌曲方面,聂耳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创作的《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村女》,《梅娘曲》,《飞花歌》等歌曲,从被压迫, 被损害者的角度倾诉了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债懑,笔触细腻深情,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2.不拘一格地吸收丰富的音乐语言以密切反映大众生活和深刻反映现实为基点,聂耳擅长运用大众所熟悉的民间音调作为他的音乐素材和发展音乐的来源,如《大路歌》,《打长江》等劳动歌曲就是从民问号子的音调发展而来,《飞花歌》,《塞外村女》吸收了小调和山歌的音乐素材,而那些具有战斗性和号召力的歌曲则合理吸收了外国革命歌曲的优秀因素.这些充分表明聂耳从创作需要出发,不拘一格调配素材的创新精神.3对艺术形式的大胆创造和发展为能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地表现中国劳苦大众的形象,聂耳除注意扬弃地吸收中外音乐素材外,还有意识地深入到劳动最基层,倾听大众的心声,并创造性地吸收某些音调上和形式上的因素,加以艺术的加工,发展和运用,塑造出富于典型意义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1934年,当他创作《码头工人歌》时,曾几次到黄浦江边体验生活,听着码头工人沉重的"唉伊吆嗬"声,看着他们肩负重荷,汗珠滚滚的情景,"一个群众的吼声震荡着他的心灵,《码头工人歌》的音调由心底进发出来.聂耳以自己的天才和努力,为爱国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坐标,为我国大众音乐的成长树立了光辉的旗帜,他不愧为我国无产阶级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的音乐创作,为中国革命音乐开辟了一条现实主义的道路.冼星海(1905--1945)出生于澳门,原籍广东番禺县.小学即开始学习单簧管,短笛和钢琴等乐器.15岁人中学后,在半工半读的条件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音乐活动,表现出对学习音乐的强烈兴趣.20岁时,出于对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强烈愿望,只身到北京,并于1926年入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进修小提琴.1927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主修小提琴,兼学钢琴和音乐理论.其间结识了进步戏剧的领导人田汉,并与同窗张曙加入他主持的"南国社",积极从事进步音乐活动.1930年,离沪赴法留学,经过艰苦奋斗,1934年考入巴黎国立音乐院作曲班,师从着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5年,星海由法回沪.并很快与上海左翼文化界建立联系,在田汉等左翼文化界朋友的帮助下,入百代唱片公司及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音乐创作与电影配乐工作.这一时期正是抗日教亡歌咏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星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创作了《教国军歌》,《只怕不抵抗》,《夜半歌声》等一批救亡歌曲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之后,星海随"演剧二队"到达武汉,不但创作了《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抗日歌曲,而且积极进行救亡抗日的文艺宣传,并与张曙等人筹备组织"中华全国歌咏歌会",有力推动了抗日战争和救亡歌咏运动.1938年,受刚刚成立不久的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星海到达延安,任音乐系教授,担任多门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延安的一年多时间里,除歌曲创作之外,写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四部大型声乐套曲,并进一步探索了歌剧,交响乐等多种不同形式的音乐创作.1940年,星海离开延安奔赴苏联,在苏期间,重点涉猎大型体裁的音乐创作,如完成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乐》,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等,着手创作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作品.1945年,因病住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因医治无效,于10月30日,逝世于苏联,终年40岁.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生涯前后大约1O余年,共创作不同风格和内容的大众歌曲20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2部,交响组曲4部,管弦乐狂想曲1部及许多独奏,重奏和艺术歌曲.其创作数量之大,体裁之广泛,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首届一指综观星海的一生,他的生活可分为几个不同时期,这影响到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也各有侧重.法国时期(1930--1935).星海写下了最早的一批作品,如钮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女高音,单簧管和钢琴《风》,以及声乐曲《中国古诗》等. 这一时期的作品侧重于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音乐风格受法国现代音乐的影响.上海,武汉时。
救亡音乐与民族音乐学理论简析论文
救亡音乐与民族音乐学理论简析论文救亡音乐与民族音乐学理论简析论文预读: 摘要:一、“救亡音乐”与民族音乐学理论视角概述(一)对“救亡音乐”现象的描述所谓“救亡音乐”现象,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随着政治背景的需要而诞生的抗战歌曲及其相关文化事象.它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性.“30年代初期以左翼新音乐群体的出现为标志,新兴的无产阶级音乐家开始在中国新音乐舞台上崛起.在这里,由于外部战争强大动力的驱使,一切与战争主题无关的音乐创作与批评观念都被排挤到一个相对边缘的地位.……40年代初期至后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原则,逐渐成为中国音乐创作与批评的主流观念.”笔者将“救亡音乐”现象的诸要素概括如下:(1)时间上,主要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但在这之前也有所体现;(2)目的上,主要是为了唤醒广大人民的觉悟、提高群众的抗战意识这样一种社会功能;(3)音乐作品的内容即抗日救亡,同时抒发因日寇侵略而带来的悲愤情感;(4)作品形式上,采取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的形态,即借鉴了一定的西洋作曲技法或者直接对现成曲调填词,但又不像“学院派”那么专业,以达到能让大众广泛传唱的效果;(5)“救亡音乐”与政治背景密切相连,与群众运动密切相连,同时深受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二)民族音乐学理论视角之于“救亡音乐”的意义民族音乐学,既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学科,也可视为一种理论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将某一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通过对该民族成员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类型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类型的基本形态特征、生存变异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在民族音乐学者当中,艾伦•帕•梅里亚姆于1964年出版的《音乐人类学》一书中,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民族音乐学就是“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1960);后来在70年代发表文章指出“研究作为文化的音乐”.从字面上看,前者可理解为“将‘音乐’这一特殊事物置于‘文化’这一复杂现象之中加以研究”,后者可理解为“‘音乐’可被看做是‘文化’的一种类型”,笔者认为两者并不矛盾.(2)音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声音、行为和概念”的总和,“乐音无非是人们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要研究音乐,就要研究人类的行为,而不能仅仅把这种研究归结为对乐音的理解”.笔者认为,用梅里亚姆的理论观点来对中国新音乐中的“救亡音乐”进行阐释具有可适用性.首先,中国近现代音乐与该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连,尤其“救亡音乐”,直接折射出了社会大环境的需求.其次,“救亡音乐”本身及其所形成的音乐思潮,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再次,从“救亡音乐”的音响特征可以推知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观念,这符合梅里亚姆提出的“三分模式”论,也符合民族音乐学通过文化事象来探究音乐生存变异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的目的.下文便从上述三层思路展开浅论.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中的“救亡音乐”将“救亡音乐”置于社会文化之中进行研究,首先需要界定哪些内容属于“文化”的范畴.笔者认为,此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不局限于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狭义“文化”概念,而应当理解为所有影响“救亡音乐”生成的一切社会因素,包括政治背景、社会思潮以及文艺政策,等等.中国近代的政治背景,早就成为孕育“救亡音乐”产生的土壤.从中国新音乐产生的源头来看,它并不是中国传统音乐自身发展的产物,而是源自外部社会政治对音乐艺术的要求.20世纪初的大量工农革命歌曲和根据地歌曲就是“救亡音乐”的先声,而更早期的“学堂乐歌”也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它们都源自中国近代国破家亡、敌寇入侵的政治环境.随着国难日益深重,中国近代的社会思潮愈发激进和多元化.从最早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到国内一系列的文化运动,都是文化大环境的突出显现.早在1923年,郭沫若即提出文学新运动的方向是“要在文学之中爆发出无产阶级的精神”.“20年代革命文艺及其思想的萌生,无疑为30年代救亡音乐思潮的崛起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又先后成立了八个左翼文化组织,后来联合为“左翼文化工作者总同盟”,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政治对文艺的要求越来越突出.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中国文艺便有了发展方向、前进动力和最终目标.讲话中指出,“文艺服从于政治,今天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同时,“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也成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从“救亡音乐”作品的本体形态来看,可以发现它受到政治背景、社会思潮以及文艺政策的直接影响.以40年代李劫夫创作的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为例,其歌词内容能够焕发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同时抒发对抗日小英雄深沉的哀婉及敬重;而曲调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形式较简单,容易传唱.这种特征的音乐作品,只可能在那样特定的年代及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中产生,其焕发广大群众感情共鸣的作用也是和当时其他诸多文化事象一脉相承的.三、作为中国近代文化的“救亡音乐思潮”(一)“救亡音乐”文化属性的最典型体现——“救亡音乐思潮”根据梅里亚姆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关注音乐之外的文化环境对音乐的影响,还应当将音乐本身作为文化来对待.音乐既然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那么其具有文化的意义毋庸置疑.依笔者理解,此处所分析的“作为文化的音乐”,应当重点强调音乐相较于其艺术属性而言的文化属性,也就是音乐如何与前述影响它的那些“非音乐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并融为一个大文化概念.中国近代的“救亡音乐”现象,如前所述,包含了救亡音乐家、以抗战歌曲为主的音乐作品、群众的新音乐运动、救亡音乐思潮等诸多要素,这些都属于音乐文化.而在这当中最具文化属性,也就是最直接与前述“文化中的音乐”之“文化”因素(不含音乐的“文化”)发生联系的,应当是救亡音乐思潮.因为这是一种观念形态,它直接受到政治背景、其他领域的社会思潮以及文艺政策的影响,然后再进一步影响音乐本体的艺术特征.由此可知,“救亡音乐思潮”是“救亡音乐”现象当中最能体现音乐文化属性的一部分内容,它受到其他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指导音乐创作和传播的理念,同时也迅速地与其他文化思潮融合起来,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突出的一部分. (二)“救亡音乐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意义冯长春先生在《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一书中对“30—40年代的救亡音乐思潮”有专章介绍.笔者现对该内容作一概括.首先,从本质上看,“救亡音乐思潮”源自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期盼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要求.它的核心内容,要求“音乐要为抗战服务,音乐是民族解放运动中重要的精神武器,音乐创作应以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伟大主题为宗旨”.其次,从“救亡音乐思潮”的崛起和发展来看,它是从左翼音乐运动兴起至国防音乐口号提出,再到新音乐运动与新音乐思想而逐步形成规模的.当然,救亡音乐运动全面展开以后,”新音乐”的定义也被狭义化,即不再全指学习、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术而创造的新的音乐形态,而是成为“无产阶级革命音乐”或“抗日救亡音乐”的代称.再次,从新音乐的理论基础及其美学原则来看,“救亡音乐思潮”一直主张“音乐作为武器的功能观”、“为政治服务的创作原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美学要求”等等,这就使其与新音乐创作实践始终密切联系在一起.最后,从新音乐创作的历史局限来看,存在“以救亡歌曲为中心的创作思想”、“以思想性为标准的价值观念”、“创作上的技巧贫乏与八股倾向”等方面,这显然也是“救亡音乐思潮”当中某些片面与矛盾的观念所导致的.以上内容,表明“救亡音乐思潮”深受时代背景和其他文化影响,同时也与新音乐创作和新音乐运动紧密联系,共同显现出音乐的文化属性.这便是研究“作为文化的音乐”之典型.四、“救亡音乐”的“概念”、“行为”、“音响”之关系(一)梅里亚姆的“三分模式”概述在梅里亚姆所著《音乐人类学》一书中,他提出“有关音乐的概念化、有关音乐的行为和乐音本身”的研究.在进一步的解释文字中,他从乐音开始,认为“乐音是具有结构的,它虽然也许是一个体系,但不能脱离人类存在,乐音必须被看作是创造它的行为的产物”.接着,他将行为的层面分为“身体的行为”、“社会的行为”、“言语行为”等种类.然后他指出,“行动本身还要依靠作为另一个层面的、有关音乐的概念化的层面来支持.……如果没有关于音乐概念就不能引起行动;如果没有行动就不能创造出音响.发现音乐的价值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而且这些价值的确是通过这一过滤器而体现出来,并最终形成作品的.”最后他还提到,“这个作品对听众产生了影响,听众依据概念性的价值观来判断演奏者的能力和演的正确性.”依笔者理解,在梅里亚姆所提“三分模式”中,音乐概念为第一性,音乐行为为第二性,音乐音响为第三性,但听众可以根据音乐音响做出音乐行为的反馈,从而又影响到音乐概念,而反馈的依据也是听众自有的音乐概念.所以,这三个要素实际上最终形成了一种互相影响的循环模式.(二)梅里亚姆“三分模式”在“救亡音乐”现象研究中的应用从中国近代“救亡音乐”现象中的诸要素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可以看出:第一,由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救亡音乐思潮”,可视为“救亡音乐”的“概念”,在这一概念的影响下,可引起人们的各种关于“救亡音乐”的行动.第二,“救亡派”作曲家群体的音乐创作,可视为“救亡音乐”产生过程中的“行为”,该行为受到概念的支配.第三,“救亡音乐”作品本身,即为音响.这种音乐形态具有其特有的结构和体系.梅耶尔曾说“一切音乐都具有某种共同的东西”,对于“救亡音乐”来讲,它是中国新音乐史上的一个类别,所以具有借鉴西方音乐“共同的东西”的性质,并以此焕发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第四,“救亡音乐”由于是焕起广大人民抗敌斗争的武器,所以必然在群众之中广泛传播,并根据实际需要而决定其流传的程度.这也是一种“音乐行为”和“音乐概念”互动的方式,而且行为当中包含了身体的、社会的、言语的等多种可能的类型.在这个关系中,“三分模式”中的三个要素真正结合到了一起.所有这些,都是“文化中的音乐”,并且也是“作为文化的音乐”的集中体现.五、总结根据原创论文数据统计分析,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救亡音乐”现象研究,重在探究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音乐形态及其生存状况.中国近代的“救亡音乐”深受政治背景、社会思潮和文艺政策的影响,而在此环境下产生的“救亡音乐思潮”又直接影响了音乐创作和音乐传播,该现象使得音乐作品具有艺术属性的同时又展现出强烈的文化属性.用梅里亚姆的“三分模式”来看待“救亡音乐现象”,可以发现音乐的概念、行为、音响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该文化事象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征、生存变异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与救亡歌咏运动浅议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与救亡歌咏运动浅议摘要抗日救亡歌曲是时代之声,救亡歌咏运动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解放,并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开展,包括革命音乐创作、群众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开展等等。
冼星海对推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创作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地位作用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
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之一。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主题,对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以及后来的革命歌曲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冼星海和救亡歌咏运动1、冼星海及其作品简介冼星海(1905--1945)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继聂耳之后的又一位人民音乐家,他坚持并开展了从聂耳开始的革命音乐传统,以更广阔的题材、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现实,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鲜明民族风格和富于创造性的音乐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2、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和开展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后,救亡歌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得到了蓬勃的开展,仅上海一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先后成立了上百个歌咏团体。
从此,救亡歌咏开始向中小城镇普及。
群众性的救亡歌咏热潮,促进了救亡音乐队伍、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歌咏团体的开展。
1937年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也把救亡歌咏运动推向最高潮。
一时间,用歌声传达抗战心声、鼓励民众、凝聚民心,成为最具时代潮流的艺术形式。
此时,几乎全国各大、中学校,甚至在国民党的某些政府机关、军队、以及国外的爱国侨胞当中,各种类型的歌咏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广泛建立起来,救亡歌声迅速传便全国各地。
3、抗日救亡音乐在当时的作用救亡音乐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音乐。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与救亡歌咏运动浅议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与救亡歌咏运动浅议作者:金白颖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17期摘要抗日救亡歌曲是时代之声,救亡歌咏运动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的发展和民族解放,并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包括革命音乐创作、群众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发展等等。
冼星海对推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创作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地位作用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
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之一。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主题,对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以及后来的革命歌曲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冼星海和救亡歌咏运动1、冼星海及其作品简介冼星海(1905--1945)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继聂耳之后的又一位人民音乐家,他坚持并发展了从聂耳开始的革命音乐传统,以更广阔的题材、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现实,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鲜明民族风格和富于创造性的音乐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史中一位罕见的多产作曲家。
他一生创作了200多首群众歌曲,四部大合唱,两部歌剧(其中一部《滏阳河》未完成),两部交响乐,四部交响组曲(其中两部仅完成钢琴谱,未及配器),一部交响诗(钢琴谱,未配器),一部大型管弦乐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声乐独唱曲。
冼星海通过自己毕生的辛勤劳动,通过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力图以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全面、深刻地反映处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我国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由于冼星海的音乐创作绝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选取与当时政治斗争密切联系的、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题材。
因此,无论是交响音乐、大合唱、歌剧、群众歌曲、抒情歌曲、艺术歌曲、还是儿童歌曲等,都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等革命斗争的主题。
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论文)1
引言:《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我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赏析、英雄气概、冼星海正文:本学期音乐欣赏课学的作品有:《黄河大合唱》——冼星海;《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陈刚、何占豪;《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古琴《高山流水》——徐元白;还有一些女子十二乐坊的作品等。
其中我对于黄河大合唱有很深的感触,下面就讲讲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以前接触《黄河大合唱》就只有对《保卫黄河》这一个乐章比较熟悉,被它的那种磅礴的气势所折服,以前甚至以为《保卫黄河》就是《黄河大河藏》,在从音乐欣赏课上学习了这部作品的背景以及内容后,我又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它的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黄河颂》(男中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二部独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合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等。
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历史脉络
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历史脉络作者:于丽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04期摘要: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盛况空前的群众性爱国音乐运动。
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有效梳理这一运动的历史脉络,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现代音乐独特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日救亡 ;歌咏运动 ;历史脉络作为抗日时期特殊文化景观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契合全民抗战的时代呼声,适应宣传动员群众的时代要求,是中国近代史上盛况空前的群众性爱国音乐运动。
这一运动肇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于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形成热潮,至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时达到高潮。
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有效梳理这一运动的历史脉络,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现代音乐独特的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众多爱国音乐家满怀悲愤地创作抗战爱国歌曲,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侮。
这些爱国音乐家大致分为专业院校音乐家群体和左翼音乐家群体。
专业院校音乐家群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黄自。
黄自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重要的音乐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九一八”事件后,黄自满怀激愤,写出了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抗敌歌》,这是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黄自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
左翼音乐家群体代表人物是聂耳和洗星海。
聂耳是中国知名音乐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九一八”后,聂耳与任光、张曙等其他左翼音乐家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内容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鲜明刻画中国劳苦大众形象,唤起民众筑起血肉长城的革命理想。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1935年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如《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救国军歌》、《保卫芦沟桥》等,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
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历程与意义
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历程与意义作者:左文佳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摘要: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众多爱国音乐家满怀悲愤地创作抗战爱国歌曲,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侮。
这些爱国音乐家大致分为专业院校音乐家群体和左翼音乐家群体。
正是有了他们的作品,由于这些歌曲的问世,树立了中国革命音乐创作的战斗传统,开创了具有革命的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特点的专业音乐创作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历史脉络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黄自是中国上世纪30年代重要的音乐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
“九一八”事件后,黄自满怀激愤,写出了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的《抗敌歌》,这是我国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黄自又创作了四部混声合唱《旗正飘飘》。
左翼音乐家群体代表人物是聂耳和洗星海。
聂耳是中国知名音乐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九一八”后,聂耳与任光、张曙等其他左翼音乐家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聂耳以抗日救国为主题内容的《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鲜明刻画中国劳苦大众形象,唤起民众筑起血肉长城的革命理想。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1935年毕业回国,投入抗战歌曲创作和救亡音乐活动,创作大量群众歌曲,如《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救国军歌》、《保卫芦沟桥》等,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作曲。
二、传播革命音乐和开展救亡歌咏活动上海是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发祥地。
1935年,吕骥倡导并与沙梅在上海组织成立“业余合唱团”和“歌曲研究会”,培养大批上海的歌咏团体和歌咏爱好者,积极推动上海的救亡歌咏活动。
“歌曲研究会”集体研究共同创作了一批如《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保卫马德里》、《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救国军歌》等抗日歌曲和传播《祖国进行曲》、《青年战歌》等苏联歌曲。
为救亡而歌唱——抗战救亡歌咏运动述评
为救亡而歌唱——抗战救亡歌咏运动述评作者:曹莹莹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2期曹莹莹晚清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社会的昏暗,国家处于断续的分裂和动荡时期,使得音乐在发展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继续发展与新旧更替;另一种是外来音乐的新型创作,包括学堂乐歌与之后的以国立音专为首的借鉴西方作曲技法的音乐作品。
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一种“新音乐”的出现,开始丰富了我国的音乐形式。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出现过几次新音乐: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效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校音乐教育所出现的学堂乐歌;五四运动后,萧友梅等人倡导的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并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左翼革命文化战线建立以后,出现了一种紧跟时代,“我手写我心”的新音乐——抗日救亡歌咏。
左翼音乐家联盟所倡导的抗日救亡歌咏的出现使音乐的社会功能大大增强,但在这一时期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中似乎出现了两个阵营,“学院派”和“左翼音乐家联盟”。
“从琴室里出来的音乐家,总以为自己是正统,根本不把街头野生的小子放在眼里。
而街头野生的音乐家却目他们以‘学院派’‘为艺术而艺术’,而以为只有他们自己的艺术才是革命的,有价值的。
彼此都不免失之于偏狭。
从琴室里出来的音乐家总脱不掉傲慢和自大的习性,而街头的音乐家又太忽略了技巧与修养。
”[1]不管是阳春白雪的“琴室音乐”,还是下里巴人的“野生音乐”在救亡歌咏上获得了某种心灵的契合,两派音乐人都创作了很多抗日救亡歌咏,并且自发地走上街头或者组成团体传唱。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抗日救亡歌咏并不是新音乐,“吾人今日以为‘新’者,他日未必不‘旧’;吾人今日以为‘旧’者,实乃过去之新。
” [2]抛开争论不谈,抗日救亡歌咏作为一时代的产物,深具强烈的时代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
本文通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传播及作用来分析它的历史价值。
一20世纪30年代的救亡呼声肇始于“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之下,救亡的呼声逐渐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
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第一篇: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音乐欣赏课论文------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
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这部合唱以黄河为背景,以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品展现了抗日战争如火如茶的、惊人动地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
这部人合唱是采用群众歌曲联曲体的结构形式,从其中表现内容、宏大的音乐布局和雄伟的音乐气魄来看,无疑是具有史诗般的规模,是一部名符其实的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音乐史诗,是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
作品在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群众化方而,均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该大合唱共分九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序曲》,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
音乐概括地呈示了人合唱的几个重要音乐形象:即《黄河船夫曲》、《黄水谣》、《怒吼吧!黄河》的主题。
通过这此音乐形象的呈示,提示了整个人合唱的基木内容,展现了作品内容的背景。
第二乐章是《黄河船夫曲》,震撼人心的船夫号子。
是劳动歌曲体裁的合唱曲,以船夫劳动号子的音调作为主导动机,贯穿整个乐章。
这个乐章刻划了一个形象:一是,采取一领众合劳动歌曲合唱形式,音乐紧张、激烈,刻划了船夫们渡黄河时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形象;二是,采取四声部混声合唱形式,以原有的音乐索材为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音乐宽广、深厚、刻划了船夫们冲过险滩后喘息和展望的形象。
这两个形象经过发展,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悲壮的、幻想然而又是现实的图画:鸟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通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最后胜利”。
听抗日救亡歌曲 品民族精神之魂
听抗日救亡歌曲品民族精神之魂从 1931年“九一八”,到 1945年 9月 3日日本签订投降书,中国人民的十四年艰苦抗战,对于中国现代音乐史来说,却是一个空前的“黄金时代”———因为在这个历史时期当中,全民族的无比激愤之情,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灵感源泉。
这个源泉滋养了至少两代中国音乐家,他们也许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音乐家。
在他们当中,既有像黄自、冼星海这样接受过西方音乐大师严格正规系统教育的、艺术功底深厚的专业作曲家,也有很多主要依靠天才、依靠灵感而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音乐作者,甚至还有不少属于音乐爱好者。
他们从全民族抗战这一共同源泉中吸取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创作出了可能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优秀的音乐作品。
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以下这些音乐形象最为鲜明、传唱最为广泛、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杰作,通过音乐这一小小的侧面,回顾中华民族那段伟大的历史吧。
黄自提到中国的现代音乐,就不能不提黄自这个杰出人物。
这位留学于德国柏林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的“秀才”,被“九一八”日寇的炮声惊出了象牙之塔,毅然出手创作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救亡歌曲,而且出手就不凡:———《抗敌歌》1931年,“九一八”事变刚刚过去两个月,这首歌就在黄自笔下问世了,可以说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歌曲。
这是一首四声部的合唱曲,单二部曲式。
原名就叫《抗日歌》,但因为当时的蒋介石当局怕刺激日本,才改为现名。
歌的确是首好歌,唯一的缺憾是歌名有点词不达意。
其实,强盗就是强盗,你刺激与不刺激他都一样。
你越是对他含蓄,他越认为你软弱可欺。
———《旗正飘飘》1933年写成,次年发表,并被用做电影《还我山河》的插曲。
这又是一首四部合唱,风格却与《抗敌歌》迥然不同,曲调是激昂悲壮的,“国破家亡,祸在眉梢”,悲愤之情无法抑止。
聂耳中国现代音乐史对于短命天才聂耳的形容已经非常多了,在他短短数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的短小作品曲曲精彩,令人过耳难忘,《开路先锋》、《新女性》、《大路歌》、《毕业歌》、《前进歌》、《卖报歌》……句句感人肺腑。
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历史意义与相关反思
文化学研究抗曰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历史意0与相关反思苏晓霞(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汕头515000)摘要:本文探讨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创作,在推动艺术歌曲的发展、发挥音乐鼓舞敌P的精神力量、丰富抗战音乐形式方面的积极意义,研究抗D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创作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受到的影响,反思“左”的音乐思想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抗D救亡艺术歌曲历史意义反思一、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历史意0抗日救亡时期,受当时政治导向的影响,符合无产阶级和工农兵审美需求的群众歌曲创作是当时音乐发展的主流,艺术歌曲由于高雅的审美特点而不受重视,但仍有部分音乐家凭着对艺术歌曲体裁的热爱与追求,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主题的艺术歌曲。
这批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创作在推动艺术歌曲的发展、发挥音乐鼓舞敌V的精神力量和丰富抗战音乐形式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推动艺术歌曲自身的发展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创作,在题材展了艺术歌曲的选材,将艺术歌曲创作与、人民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较以往艺术歌曲题材爱情、、神话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主义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地展了艺术歌曲的,有力地了艺术歌曲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救亡音乐的创作形式。
反映抗日救亡的题材,艺术歌曲在创作的探索与发展,特别是在的探索和戏剧性因素的,无艺术歌曲体裁的发展了的。
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创作,无是题材是创作技法都较以往有很大提升,地推动了艺术歌曲在中的与发展。
(二)以音乐的力量为抗战服务爱主义情感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对处于家亡、与的,是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抗战主题、特的艺术力,在抗日救亡题材音乐创作中犹如繁星中的月亮,发出独特,虏获了一大批的,发了反侵略、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在他们精神筑起了一道保家卫国的抗战防线。
诚,新音乐在抗战中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马思聪曾高度评价道:十年来,它的歌声遍布这多难的土地,它是战地的号角,又是黎5的雄鸡,它表扬光5,正义,完善,勇敢,奋斗;它唾弃黑暗,虚伪,罪恶,懦怯,暴力"它具有髙度搏斗的精神,它向一切恶势力挑战。
浅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救亡歌咏的产生与展开
一、抗日救亡歌曲的创作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依靠武力在百日内迅速侵占我国东北三 省;1932年又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战争,随着日本侵华野心的进一步 彰显,卑劣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度愤慨,中国共产党领导群 众发动了抗日救亡运动,音乐被认为是响应当局提出的“精神总动 员”口号的最有力的表现。音乐界的爱国音乐家纷纷拿起笔谱写出 抗日救亡歌曲,人民群众用激昂的吼声表达对民族救亡的呐喊,救 亡歌曲的创作为抗日救亡的开展提供的必要的条件。爱国歌曲最早 起于1931年11月黄自的《抗敌歌》,这首是在“九·一八”刺激下 创作的雄壮歌曲。聂耳继黄自以后是创作救亡歌曲曲谱最多、最重 要、最活跃的一位作曲家,聂耳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不 下30首的歌曲,其中完全以救亡为主题的有《大路歌》、《义勇军 进行曲》、《自卫歌》等。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 女》)是这个时期聂耳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田汉作的歌词在悲壮 中充满希望,聂耳谱写的乐曲稳健而有动感,歌曲生动地表现了各 阶层群众为祖国而战斗的精神以激昂的气概吹响了团结抗日的嘹亮 号角,唱出了时代曲的最强音,歌曲的广泛流传迅速在抗日烽火越 烧越旺的中国大地上流传开来,这首进行曲后来定为《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歌》。聂耳在音乐创作中,除了少数抒情的歌曲外,他的大 多数作品几乎采用了完全的西洋音阶,既吸取了外国音乐的因素, 又充分运用中国民间风格的旋律来体现民族性。他既向已有的音乐 文化学习,又从他本身的生活中去体验。因此,他的歌声具有鲜明 的时代特征,紧紧抓住了处于黑暗年代中寻求希望的民众的心,被大 众喜爱和演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随后有不少爱国音乐家 也创作了抗日救亡歌曲,歌曲的传唱发挥了更有影响力的作用。 二、民族救亡的强烈呼声——歌咏活动的展开 1934年,全国范围救亡抗日的群众运动渐渐走向高潮,为了进 一步推动群众爱国斗争的发展,“左翼”音乐工作者组织了一大批 具有较大影响的救亡歌咏团体——“民众歌咏会”、“怒吼歌咏社” 等。至1937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50多个歌咏团体参加的“国民救亡协 会”。苏州、北平、杭州、桂林等城市的歌咏团更是不胜枚举。这 众多的歌咏团体在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无以计数的救亡音乐活 动。如救亡演剧队、青年战区服务团、儿童抗战宣传队等,他们奔 赴全国各地,不仅用歌声进行传播,还帮助了当地组织起了众多的
试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影响-文献综述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试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影响Tries To Discuss The Opposition To Japan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Sing Movement To Star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院系×××××××专业×××学生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单位××××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试论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影响学生:×××指导老师:×××(玉林师范学院艺术系广西玉林市 537000)摘要日本侵略军对东北人民的屠杀和蹂躏,激起了中华民族广泛、全民性的抗日救亡斗争。
在这场民主革命斗争中萌生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这场运动酝酿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三、四年间;而在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得到很大发展,形成全国性热潮;自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之后到1938年11月武汉撤退之前的抗战初期,成为这场运动的最高潮。
救亡歌咏运动如此迅速地得到中华儿女的认同,由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为苦难的中华儿女而歌,它喊出了近百年国人积压在心底的,被侵略,遭涂炭,受迫害的愤怒激情和争取胜利的吼声![前言]抗日战争胜利已过去60多年,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历史应该永远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因为那是一段惨痛的记忆。
歌曲《嘉陵江上》论文演唱技巧论文
歌曲《嘉陵江上》论文演唱技巧论文摘要:歌曲《嘉陵江上》是作曲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创作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浅析,让大家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奠定了基础。
1931年,中华民族正处在抗日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大地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接踵而来的是日寇对我国的大举侵略,东北三省以及华北三省相继沦陷,民族危机空前的严峻。
当时有很多中国同胞在饱受日寇的肆意宰杀,然而一大批不甘当亡国奴的爱国青年志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在这场抗日爱国运动中,知识青年拿起笔作为革命的匕首进行抗日斗争和宣传,同时也掀起了抗日革命的音乐洪流。
音乐成为革命斗争的必要手段,因此成立了众多抗日救亡歌曲组织,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抗日革命歌曲。
曲作者贺绿汀创作歌曲《嘉陵江上》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当时的重庆是国民党的统治区,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流亡者纷纷从全国各地聚集到此。
他们被迫离开了被日军霸占的故乡,流落到了关外,还有一部分人流落到了西南地区的嘉陵江边。
二、歌曲《嘉陵江上》的演唱技巧(一)咬字与吐字的处理“那一天,敌人打到了我的村庄,我便失去了我的田舍和牛羊。
”演唱这一句时,“那”字归韵到“a”上,收音的时候主要是母音“a”要做到延伸并且口形要保持不变,注意要往外放,切忌避免往回收音。
只有这样“那”字才可以咬得住,咬得准。
“一”字收音主要是声母的延伸“i”,发声的时候声音不能往鼻腔里面进,口型也要保持不变,如果出现鼻音就会影响歌曲的演唱效果。
下面重点说“天”字,很多第一次演唱这首歌的演唱者会感觉“天”字不容易唱出来,那是因为演唱时延伸因唱的不对。
演唱歌曲《嘉陵江上》时,如果要想要歌曲中的每个字唱的出来而且唱的准确准,首先就要做到下面几点:1、字头必须咬清。
虽然我们上面一直在说如何收尾,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要求收尾而不顾字头。
演唱字头的时候不要刻意的延长字头,虽然表面上是在强调这个字,但实际上是气息被阻挡造成的。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鉴赏论文我最喜欢的一部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摘要: 摘要《黄河大合唱》是所有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一首民族音乐,在无数的大合唱比赛中都能听到其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旋律,每当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禁不住激动万分、热血沸腾。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她产生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的歌曲。
关键词:音乐、旋律、黄河、乐曲、合唱、鉴赏1.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乐曲诞生于日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未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亲临黄河的险滩急流,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并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他抵达延安,开始着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很快就在春节联欢会上朗诵了歌词。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的全部曲作。
《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极其困难关头而诞生的。
2.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全曲由《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音乐作品鉴赏论文
《音乐作品鉴赏》期末实践《义勇军进行曲》赏析作者:************系(院):专业:学号:指导教师:日期:2011年11月20日《义勇军进行曲》赏析****(******学院 ***系 *****)一、歌曲词曲的创作1934年,田汉应邀写一个剧本,他写出了故事梗概,名字叫《凤凰涅磐》(也称《凤凰再生》),内容是以知识青年参加抗日义勇军战斗的故事为主题。
该剧后由夏衍接手,将剧本梗概赶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并改名为《风云儿女》。
田汉在编写剧中男主角诗人辛白华《万里长城》长诗的最后一节时,创作了一首激昂奔放的自由体诗,即《义勇军进行曲》的原版歌词。
歌词由此诞生。
1935年田汉等左翼文艺工作者相继被捕,聂耳在义愤填鹰的同时,也唤起了他的创作激情,他不顾自身的安危,主动向夏衍请缨,要求担当起《义勇军进行曲》作曲的任务。
聂耳在霞飞路居所内,以勇敢和智慧,短短的几天谱写出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初稿。
1935年 4月15日请晨,为避国民党当局追捕,聂耳赴日本学习音乐,把《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带到日本修改。
4月末,聂耳把歌谱的定稿由东京寄给了上海的司徒慧敏。
歌曲由此诞生。
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各地,抗战爆发后,它成为一支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典型有力的战歌,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早在四十年代初就把《义勇军进行曲》介绍给美国人民,并同华侨一起灌制过《义勇军进行曲》等唱片;1946 年联合国举行“胜利日”,美国著名指挥家伏尔希思曾向美国国务院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1949 年9 月27 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
当时曾有人建议将原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加以修改,认为全国都解放了,再唱“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合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大志
19990123
机械学院1320班
抗日战争胜利已过去60多年,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历史应该永远铭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因为那是一段惨痛的记忆。
我们重温历史,以史为鉴,意在把这些响彻一时的抗敌号声、英雄主义的颂歌,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里。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炸毁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
然后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突然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火和沈阳城发动进攻,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无不义愤填膺,纷纷要求进行抵抗,全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日浪潮。
在反日浪潮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全国各城市的爱国工商业者纷纷参加到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中来。
对那时代的热血战士和民众而言,除前线的真刀真枪的血战和无私忘
我、激情洋溢的后援外,还有另一种伟大的“启蒙”,那就是“歌声”,响彻中国城乡的“救亡之声”。
聂耳、冼星海就是在声势浩大的新音乐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两位卓越的代表人物。
他们是由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孕育的时代歌手。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生活和斗争的时代背景,也就不可能了解他们。
因此,他们并不是孤立的个人。
革命音乐运动的形成,既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又有一大批思想先进的以及团结在左翼旗帜周围的音乐工作者,他们用进步的作品、理论和卓越的组织工作推动了运动的前进。
聂耳是一位划时代的作曲家,他是民族呼声的代表,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他在创作中很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他对问题的探讨总是以深刻反应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为出发点。
他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用前所未有的全新音调和节奏,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通过他的政治头脑和艺术手腕组成了巨雷般的音响,震动着广大的劳苦大众和无数革命志士。
聂耳立足于他所处的时代,特别注重反映当时的劳动大众的生活现实,体现人民要求进步的时代要求。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劳动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聂耳的音乐创作正是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抗日救国的理念。
作为左翼音乐家,聂耳坚定地站住工人阶级的立场上,
自觉的以文艺为革命斗争的武器,《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前进歌》、《自卫歌》等群众性爱国进行曲,鲜明的反映了当时的主题——人民大众反帝爱国的斗争精神,激励着人民奋起参加卫国战争;聂耳在这些歌曲里以强列的感情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空前高涨的斗争热情以及他们对反帝斗争充满了胜利的希望和信心。
因此,这些歌曲能给予当时各阶层的爱国群众以极大的鼓舞。
而《码头工人》、《大路歌》、《开路先锋》等劳动歌曲,则深刻描绘中国无产阶级处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统治双重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并反映他们内心强烈的愤怒和仇恨,歌颂他们的反抗意志和斗争精神。
抗战初期,对国家民族的深沉热爱,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以及全国不断高涨的抗战浪潮,极大地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热情。
在武汉的一年时间里,冼星海抓紧演出和教歌的每一空隙时间,利用其杰出的音乐才华,勤奋创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抗战歌曲。
1937年11月底,冼星海和演剧二队来到鄂东工业重镇大冶汉冶萍公司,送歌到工人中间。
11月28日,在黄石港为抗战负伤战士举行首场慰问演出,节目有《黄河大合唱》、《莫提起》、《救国军歌》、《东北义勇军进行曲》等等。
演出时,冼星海蹬上条凳,亲自指挥,并带头高呼口号:“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消灭倭寇,保卫国土!”、“保卫大武汉,保卫全中国”!会场群情振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不仅生动地再现出人民大众抗日怒潮的宏伟气势与鲜明的民族性格,同时,也展示出革命壮士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审美情趣,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莫提起》歌曲一开始叙述了“九〃一八”“那会使铁人泪下”的惨景,控诉着民族的仇恨。
音调悲壮、昂扬,旋律常在较高音区回旋,气息悠长,好似悲愤之情无法抑止。
接着突然转入速度较快带有进行曲特点的激昂慷慨的曲调,把歌曲推向犹如怒火骤然爆发般的结束句。
此外,在汉期间,冼星海谱了一百多首歌曲,其中许多作品不仅在当时深受群众欢迎,具有极大的抗战鼓动作用,而且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不朽名篇。
如《在太行山上》、《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胜利的开始》等名作,都是在武汉时期创作的。
在《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抒情曲调与进行曲调相结合,使歌曲充满青春朝气,运用明朗健康的音乐,豪放粗壮的气势,塑造出抗战军民满怀胜利信心、朝气蓬勃的战斗形象。
《到敌人后方去》则运用回旋曲形式,用短促有力的冲击音型和明快流畅的进行曲调,来刻画游击战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的战斗场面和游击战士在快速行进中的生龙活虎形象。
而脍炙人口的《游击军歌》,冼星海虽创作于顷刻之间,但生动描绘了游击战士在万山丛中和青纱帐里迂回作战痛击侵略者的场面,成为激励广大民众和游击战士奋勇杀敌的精神力量。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多周年的今天,我们重温历史,以史为鉴,意在把这些响彻一时的抗敌号声、英雄主义颂歌,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记忆里。
这一激情四射的“救亡之声”所反映的内容,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为苦难的中华儿女而歌;它喊出了近百年,国人积压在心底的、被侵略、造涂炭、受迫害的愤怒激情和争取胜利的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