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两性形象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中的两性形象对比分析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男权话语在今天往往有更大的话语权。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是女性必须严苛遵守的妇道。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媒介与妇女”专题讨论会在北京举办后,中国学者开始更多关注妇女与媒体相关议题,2013年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这一切都在努力推动女性形象的改变以及对媒体上呈现出的女性刻板印象的修正,试图将女性拉回到和男性相较相对平衡的社会地位。

“在进入21世纪后,消费主义将男性与女性置入‘看’与‘被看’的模式下,女性成为被男性‘观看’的审美客体”,①新闻报道中对女性的关注度也少于男性,“美丽、迷人这些传统媒体上的女性神话在网络媒体里再次成为‘卖点’”,②是否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朱蒂斯·巴特勒所言,“性别充满了表演性——也就是说,身份并不是如它所声称的‘是’什么,而是被建构的”?③是否媒体在对女性和男性的报道中存在固定的模式和形象暗示?

一、研究设计

在以“女”为关键词,限定搜索时间为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限定搜索新闻源为人民网进行高级搜索,

剔除无关新闻后共整理出377条新闻;同一时间段同一新闻源下以“男”为关键词,剔除无关新闻后共整理出430条新闻。之所以以互联网为考察领域是因为在互联网传播的时代,尽管人人都可以作为自媒体发声,但诸如人民网这样的国家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依然在呈现社会现象,在建构社会形象方面有不小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新闻的选择中既要考虑到宣传主题,又试图在网络这个大背景下迎合网友需求,淡化政治色彩,选择特定的新闻推送。另外,2016年3月24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15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人民网位列中国网站移动传播百强榜第二名(新浪网排名第一位)。④

为全面比较新闻报道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本文对涉及的相关报道进行了以下几类编码:“身份角色”(男/女医生、男/女官员、男/女(大)学生、男/女教师、男/女子等十余个身份)、“新闻主题”(健康保健、政治参与、自杀被害等十余个主题)、“态度倾向”(正向、负向、中立描述),并对含有“校花”“强奸”等明显具有标签性质、态度倾向的新闻报道进行进一步分析。在事件涉及到几个不同主题时,选取其报道主要讲述的方面。

二、研究发现

本文在对这807条新闻进行统计整理,全样本量化分析后得出如下结果:

(一)女性形象分析

1.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新闻中的次数最多,具体到有明

确身份角色出现时,有关女(大)学生和女性官员的新闻都占到总数的10%以上,女性官员报道量大也和人民网自身属性相关,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建设的信息交换网上平台,其发布官员任免等政治类新闻的权威性是其他商业网站难以比拟的,而有关科学、体育运动、医学这样男性明显占主导优势的领域中,对女性的报道数量不足2%。值得注意的是,“女司机”作为一个标签被单独列成一个群体,而有关女司机的报道多为女性是受害一方,如2014年11月27日报道的《女公交司机被男子连打8拳致鼻骨骨折满脸血》。

2.对于女性的新闻报道的态度以中立描述为主,807份样本中,44.4%的新闻是事实陈述,而对女性正面形象树立的报道仅占报道总量的18.3%。将态度倾向和新闻主题利用SPSS软件交叉制表(如表1)后可见,负面报道中违法犯罪、被害自杀主题的新闻在报道数量上远多于其他事件类型,女性被欺负、女性罪犯等对女性极为不利的形象刻画在数量上暗示了女性的弱小。对女性正面刻画最多的主题是社会万象,即以女性为主要新闻人物,未被包含在主要新闻主题分类中的社会新闻,例如2014年7月22日人民网报道的《重庆女研究生专攻社工七年毕业不改行》以及2014年5月14日报道的《美女收藏家董小明的民国瓷收藏》等。

3.在2013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取样时间段下的377条新闻中,涉及对女性构成伤害的事件达79件,如表2所

示,占21%,女性依然处于弱势、被伤害群体的地位,涉及女性违法犯罪、其他社会事件也在其中占有相对客观的数量,诸如《女子打麻将因言语不和把人砸伤被追刑责》(2014年10月13日)《大三女生失联后给父母发遗书称压力大先走了》(2014年10月11日)等报道中出现的女性,也通过文本的负面词语刻画女性为对现实无力的形象。

(二)男性形象分析

1.对男性官员的报道量大大高过其他身份角色,这和人民网本身的性质、定位有很大关系。除去男性官员的报道量有150余篇外,对“男子”这一整体的报道量也相对可观,430条涉及男性的新闻里有119条新闻都以群体形象出现,由这两部分的总和过半可见,报道中对男性的关注更多集中于事件本身,不刻意集中在身份、性别这样更容易被标签化的特征上,同时在非抗震救灾、非军事纪念活动如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期间也包含了对解放军的报道,如2014年8月6日的《董宏达:“解放军炊事员饿倒”挺立起中国力量》,就是单纯报道一个叫安德华的炊事员手握厨勺却粒米未进的事迹,体现军人意志、军人品格。

2.因为对男性的报道中有相当数量的报道是针对男性官员的官职任命、调动等情况,所以中立描述性的新闻占了很大数量。就正向和负向两个有明显倾向的报道量来看,负向新闻数量有112篇,几乎是正向新闻的两倍。从报道态度倾向和新闻主题的交叉表格来看(如表3),对男性的正面描述还有突出社会贡献

这一主题,凸显了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能力,而负面描述也是更多集中于违法犯罪这类明确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事件。

3.在取样时间段的430条关于男性的报道中,除去政治参与主题涉及到的是官员任免方面的消息,占比例最多的新闻主题是违法犯罪,即男性主动去侵害他人构成过失,甚至是犯罪。如2014年4月15日的新闻《广东东莞太子酒店董事长梁某辉涉嫌组织卖淫被刑拘》,就是典型的涉及违法犯罪的报道。(三)男性女性形象对比分析

据新浪科技2016年初的文章《CNNIC第37次调查报告:网民结构》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3.6:46.4,网民性别结构趋向均衡,⑤但男性网民的比例还是略微高于女性网民,这正好符合本文选取的样本中有关男性的新闻量稍高于女性的报道量的现象。虽然“男女平等”被一再提及,但是由于男性网民比例相对高,新闻报道对于男性的关注也相对更多。

1. 媒体奇观下的两性形象

美国著名文化批判家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媒体奇观”这一理论。他说道,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都是媒体奇观,在这其中,媒体总是采用一种追求轰动效应的奇观逻辑,来吸引受众。⑥笔者在浏览2013年到2015年两年的样本时发现,大量涉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