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故意伤害罪

合集下载

什么是故意伤害罪

什么是故意伤害罪

什么是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对他人身体或健康造成伤害的犯罪行为。

具体来说,故意伤害罪主要指的是故意实施暴力行为或采取其他手段导致他人受到身体伤害。

本文将从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刑事责任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何为故意伤害罪。

一、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故意伤害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指的是犯罪主体以故意为目的实施暴力行为或采取其他手段对他人的身体或健康进行伤害。

与此同时,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法上的刑事责任能力。

故意伤害罪是一种主观犯罪,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却依然故意实施伤害行为。

二、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故意: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却依然故意实施暴力行为或采取其他手段导致他人身体伤害。

2. 对他人身体或健康进行伤害:犯罪主体的行为必须对他人的身体或健康造成实际的伤害。

伤害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重大的或者轻微的伤害都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

3. 刑事责任能力: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法上的刑事责任能力,即具有认识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未满十四周岁的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不适用故意伤害罪。

三、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程度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后果的轻重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犯罪主体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并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受到相应的刑罚。

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幅度较广,根据伤害后果的轻重和犯罪主体的主观恶性程度划分为轻伤、重伤、特重伤和导致死亡四个不同的情节。

轻伤犯罪主体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重伤犯罪主体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特重伤犯罪主体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如果伤害行为导致他人死亡,则犯罪主体将被追究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四、故意伤害罪对社会的影响故意伤害罪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而且对整个社会秩序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首先,故意伤害行为违背了社会道德和伦理,破坏了人们的生活安宁和安全感。

浅谈故意伤害罪

浅谈故意伤害罪

浅谈故意伤害罪[ 张红圈]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所谓身体权是指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

一、法条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概念和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害的是他人的身体权,因此,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一般不认为是犯罪。

只有当自伤行为是为了损害社会利益而触犯有关刑法规范时,才构成犯罪。

例如,军人战时自伤,以逃避履行军事义务的,应按本法第434条追究刑事责任。

(二)客观要件1、要有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的方式,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亦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前者如拳打脚踢、刀砍枪击、棒打石砸、火烧水烫等;后者则如负有保护幼儿责任的保姆不负责任,见幼儿拿刀往身上乱戳仍然不管,结果幼儿将自己眼睛刺瞎的行为,就可构成本罪。

既可以由自己实施,又可以利用他人如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实施,还可以利用驯养的动物如毒蛇、狼犬等实施。

既可以针对人身的外表,造成外部组织的残缺或容貌的毁坏,又可以针对人体的内部,造成内部组织、器官的破坏,妨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总之,无论是直接由本人实施还是间接实施,亦无论是针对何种部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只要出于故意,能造成他人的人身健康伤害,即可构成本罪。

2、损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必须是非法进行的如果某种致伤行为为法律所允许,就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如正当防卫造成伤害而未过当的,医生对病人截肢治病等。

经被害人同意的伤害,是否合法,要做具体分析。

如果被害人的同意是为了达到危害社会的目的,这种同意不能排除伤害行为的非法性;如果这种同意是为了有益于社会的目的、则可以排除他人伤害行为的非法性。

故意伤害案件法律分析(3篇)

故意伤害案件法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故意伤害案件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常见犯罪,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造成轻伤以上后果的行为。

故意伤害案件不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也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将从故意伤害案件的定义、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等方面进行法律分析,以期为我国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故意伤害案件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故意伤害案件的构成要件1. 客体要件:故意伤害案件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即他人的身体健康。

2.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案件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并造成轻伤以上后果。

3. 主观要件:故意伤害案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伤害他人身体健康,仍然故意实施。

4. 主体要件:故意伤害案件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四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四、故意伤害案件的刑事责任1. 刑事责任年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刑事责任能力:故意伤害案件的刑事责任能力要求行为人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精神病人、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他人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3. 刑事责任承担:故意伤害案件的刑事责任承担方式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没收财产等。

具体刑罚的确定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节、犯罪人的悔罪表现等因素综合考量。

1. 伤情鉴定:故意伤害案件的认定首先需要明确伤情,即对被害人身体所受伤害的程度进行鉴定。

伤情鉴定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

2. 证据收集:故意伤害案件的证据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现场勘查笔录、视听资料等。

浅论故意伤害罪的构成特征

浅论故意伤害罪的构成特征

浅论故意伤害罪的构成特征所谓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本罪应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分为两种情况:已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无论伤害结果轻重,都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

故意伤害罪主观方面表现为伤害的故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必须是故意使他人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故意伤害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的伤害,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发生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直接故意伤害,一般地说造成伤害的后果多为重伤,这种犯罪行为人在行为之前都是动机、目的明确,对行为方法、手段、伤害的部位都有所选择。

间接故意伤害,就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却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伤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是否会造成伤害以及伤害程度的预见不确定,从而对结果所抱的心理状态也是不确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因口角、群众殴斗、流氓殴斗而导致的突发性伤害,其主观罪过形式大都是间接故意。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司法实践中,有必要区分故意殴打他人和故意伤害他人两种不同性质的故意。

殴打的故意其目的是使被害人遭受身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损害被害人的健康。

而伤害的故意则不仅要使被害人遭受痛苦,而且要损害其身体健康。

我国法律对故意殴打他人的行为没有规定为犯罪,如果致人轻微伤害则予以治安行政处罚。

在审理伤害案件时,如果查明行为人确实没有伤害他人的故意,但其殴打行为却导致被害人损坏了身体健康,对于这类案件不能按故意伤害罪追究刑事责任。

致人轻伤害则按治安行政法规处理,致人重伤则按过失重伤罪处理,如果行为人即无故意、业务果实则按意外事件处理。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故意伤害罪的动机可以多种多样。

暴富、义愤、奸情、邻里纠纷等等,都可导致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发生。

动机对构成本罪没有影响,它不是构成本罪的必要要件,但可作为量刑的情节予以考虑。

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3篇)

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和特征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本罪具有以下特征:1. 侵犯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身体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

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即侵犯公民的生命、健康、名誉、荣誉等。

2. 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轻伤以上的后果;(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虽未造成轻伤以上的后果,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使他人暂时丧失知觉或者失去身体机能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他人身体疼痛、精神恐惧等后果的;(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他人轻伤以上的后果,但情节轻微的。

3.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健康损害,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4. 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2. 客体要件故意伤害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

身体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

3.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轻伤以上的后果;(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虽未造成轻伤以上的后果,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使他人暂时丧失知觉或者失去身体机能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他人身体疼痛、精神恐惧等后果的;(3)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他人轻伤以上的后果,但情节轻微的。

4. 主观要件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表现为故意。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健康损害,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三、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1. 刑事责任主体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主体为一般主体,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探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区别

探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区别

探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区别刑法是一门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律学科,其中包含了各种不同的罪名和犯罪类型。

在刑法中,故意伤害罪和过失伤害罪是常见的两种罪名。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罪名之间的区别。

一、定义和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人有意识地、故意地实施暴力行为,导致他人身体受伤或死亡的行为。

构成故意伤害罪需要具备的要件有:主观要件即犯罪人的故意,客观要件即他人身体受伤或死亡。

过失伤害罪则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或违反法律规定,未能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而导致他人身体受伤或死亡的行为。

构成过失伤害罪需要具备的要件有:主观要件即犯罪人的过失,客观要件即他人身体受伤或死亡。

二、主观意图的区别在故意伤害罪中,犯罪人是有意识地实施暴力行为,其主观意图明确,目的是要伤害他人或导致他人死亡。

而在过失伤害罪中,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并非要伤害他人,而是由于疏忽或违反规定而导致他人受伤或死亡。

三、行为方式的区别在故意伤害罪中,犯罪人往往是有目的地采取暴力行为,比如使用刀具、枪支等明确的工具进行攻击,或采取有计划的暴力行动。

而在过失伤害罪中,犯罪人往往是由于疏忽造成他人受伤,如驾驶过程中不注意交通规则导致事故发生。

四、结果的意外性在故意伤害罪中,犯罪人通常是预见或者预料到伤害或死亡将会发生,并且能够接受这种结果。

而在过失伤害罪中,犯罪人通常是没有预料到伤害或死亡的发生,结果是意外的。

五、社会危害程度的区别故意伤害罪由于犯罪人的故意和明确的攻击行为,其导致的伤害或死亡往往比较严重,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高。

而过失伤害罪由于犯罪人的疏忽和违反规定,其导致的伤害或死亡往往相对轻微,社会危害程度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故意伤害罪和过失伤害罪在定义、构成要件、主观意图、行为方式、结果意外性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了解和明确这两种罪名的区别,既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适用刑法,也能更好地保护社会的安全和公众的利益。

浅论故意伤害罪

浅论故意伤害罪

体组织完 整性的破坏 , 也谈不 上对人体器 官正 常机能 的破坏 , 自己的行为会使他 人身体受 到伤害 ,并 且希望或 者放 任伤害 行为人 主观上必须 具有 伤害的故意性 。 本罪在 主观 由于故意伤害罪侵犯 的客体是 他人 的身体健康 ,因此 一 故意 构成 。 只能由故意构成 , 包括 直接故意 和间接故意 。这些观点 般情 况下 , 自伤 身体不能构成 犯罪 。但是 , 如果是 战时军人 为 方 面 ,
自17 年 我 国《 99 刑法 》 公布 实施 以来 , 论界 对故 意伤 害 理 罪的研究与探讨颇 多 ,许多观点 与主 张对故意 伤害罪 的立 法
与司法起到 了积极 的引导作用 。1 9 年 , 国《 97 我 刑法 》 订后 , 采取积极 的方 式实施故意伤 害的行为 ,具体方法 手段多种多 修 研究探讨 呈现低潮 , 争鸣渐少 。但修订 的《 刑法》 于故意伤害 样 , 关 有利用 行为人 自身身 体 的 , 也有 利用工 具器 械 的 ; 利用 有 罪的规定 , 了引人 管制刑 、 除 对死刑 适用增 加 限制之 外 , 有 动物植物 的, 没 也有利用 自然现象 的。个别情况 下 , 故意伤害行
王 英 男
( 沈阳市政法学校 , 宁 沈阳 1 0 4 辽 101 )
【 摘
要】 我 国《 刑法》 关于故 意伤害罪的规定有 四千余 年的历史积淀 , 现行规 定与 其他 国家和地 区相比 , 明显粗疏 , 实践应 用
存在很 多问题 。因此 , 当深入挖掘故 意伤害罪的丰富 内涵, 应 借鉴 与吸收其他 国家和地 区的立法经验 , 丰富与完善我 国刑法 关于故
罪 , 成其 他罪的 , 照刑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 构 依
故 意 伤 害 案 件 时 , 准 确 查 明 涉 及 罪 与 非 罪 、 轻 罪 重 的 犯 罪 除 罪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刑法是一部重要的法律法规,旨在维护社会安全和公平正义。

在刑法中,故意伤害罪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和罪名。

本文将侧重探讨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法律要素、刑罚以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

故意伤害罪是指个人故意实施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并造成他人身体损害的一种犯罪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是一种主观故意犯罪,即犯罪嫌疑人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进行伤害行为。

故意伤害罪构成的要件包括:犯罪嫌疑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明确意志,具体行为有造成他人身体损害的结果。

在刑法中,故意伤害罪是一种典型的侵权犯罪。

个人拥有尊重他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权利,而故意伤害行为则侵犯了该权利,对受害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损害。

因此,故意伤害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社会普遍认为其应该受到严厉惩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一般分为轻伤害和重伤害两类。

轻伤害指对他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较轻程度的损害,一般造成伤残、疾病或者虚弱等后果。

重伤害则指对他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和长期不逆转的损害,一般造成重伤甚至死亡。

根据损害结果的不同,故意伤害罪的刑罚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故意伤害罪,法律的刑罚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通常,故意伤害罪的刑期与犯罪嫌疑人的故意程度、伤害结果的严重性以及社会危害程度有关。

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可以是监禁、罚款、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等。

判决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刑罚的具体大小。

故意伤害罪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伤害了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安全感。

其次,故意伤害行为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削弱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和依从。

在处理故意伤害罪案件时,应当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遵守法律,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是一种重要且被广泛关注的罪名。

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法律要素、刑罚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都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通过加强对刑法的理解和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社会成员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或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在法律上属于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和客观方面的实施行为。

本文将从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构成要件、量刑等方面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该罪名的相关信息。

首先,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是指犯罪人通过故意行为,导致他人身体受伤或死亡的行为构成的犯罪。

这种故意行为可以是直接的攻击,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手段间接导致他人受伤或死亡。

无论是故意伤害罪的直接行为还是间接行为,只要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都应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其次,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犯罪人的故意和实施行为的结果。

故意是指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结果有明确的预期,即明知会给他人身体造成伤害或死亡,并且故意去实施这一行为。

实施行为的结果是指他人身体受伤或死亡。

因此,要认定故意伤害罪,需要证明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有明确的预期,并且这一行为导致他人身体受伤或死亡。

针对故意伤害罪的量刑问题,刑法中规定了相应的刑期限制。

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和行为的恶劣性质,法院将做出相应的刑罚决定。

如果故意伤害导致他人轻伤,刑期一般在三年以下;如果导致他人重伤,刑期一般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如果导致他人死亡,刑期一般在十年以上。

当然,具体的刑期限制还会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考虑,例如犯罪人的前科情况、自首情节等。

此外,对于故意伤害罪的辩护和处罚也是刑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作为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应当充分了解故意伤害罪的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具体案情进行辩护。

在刑法实施过程中,法官也应当严格依法处理故意伤害罪的案件,保证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综上所述,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涉及到对他人身体安全和生命的极大危害。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准确理解故意伤害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并依法对相关案件进行量刑和辩护。

只有通过加强对故意伤害罪的认知,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的安全和人民的利益。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解析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解析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解析在刑法领域中,伤害罪是一种涉及人身权益保护的犯罪行为,其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便是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以明知不法后果将伤害行为作为目的,通过非法手段对他人实施暴力、侵害其身体或健康的行为。

本文将深入探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其构成要件、处罚标准以及相关刑事责任。

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主要有两个构成要件,即行为要件和心理要件。

行为要件:行为要件是指必须存在具体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以符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

行为方式通常包括殴打、踢打、捅刺、砍伤等,而行为结果则是被害人身体或健康的受损。

心理要件:心理要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必须具备故意或有预谋进行伤害行为的主观意图。

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伤害,并且将此作为其行为目的。

在心理要件中,明知和主观意图是故意伤害罪构成的关键要素。

二、不同程度故意伤害罪的处罚标准根据法律规定,故意伤害罪可分为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危害后果较重和故意伤害罪危害后果较轻。

不同程度的故意伤害罪将根据伤害程度的轻重而决定不同的刑事责任和处罚标准。

对于故意伤害罪,如果导致被害人重伤或者导致被害人死亡,根据法律规定将依法从重处罚,可能面临长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的刑事处罚。

而如果伤害后果较轻,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可能面临短期监禁、缓刑、拘役以及罚款等刑事处罚。

三、相关刑事责任除了刑罚之外,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还需要承担其他刑事责任。

赔偿责任: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在被定罪后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以赔偿被害人因伤害行为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等。

这也是法律对被害人权益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

社会责任:故意伤害罪对社会秩序和稳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包括在服刑期间接受法律教育、进行改造和重新融入社会等。

四、相关判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故意伤害罪的具体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解读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解读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解读在刑法中,故意伤害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它指的是人们故意对他人进行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进行解读,从概念、构成要件、惩罚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念与构成要件: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但仍然故意实施。

其构成要件主要包括动机、主观故意、行为和后果四个方面。

1. 动机:动机是指犯罪主体故意实施伤害行为的缘由。

动机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直接动机往往包括报复、争夺利益等个人原因;间接动机则是指通过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雇佣杀人。

无论是直接动机还是间接动机,只要存在明显的主观意图,即可构成故意伤害罪。

2. 主观故意: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伤害,但仍然故意实施。

在故意伤害罪中,主观故意是最为关键的构成要件之一。

只有在明确意图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才能认定犯罪主体具有主观故意。

3. 行为:行为是指犯罪主体通过某种方式实施对他人的伤害。

行为可以是直接的身体暴力行为,比如殴打、杀人等;也可以是间接的方法,比如下毒、放火等。

无论是直接行为还是间接行为,只要在主观上符合故意伤害他人的要求,都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

4. 后果:后果是指犯罪主体的行为导致了他人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

后果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

无论后果的轻重,只要主观上存在对他人的伤害故意,并且实际上导致了伤害后果,都可以认定犯罪主体犯下了故意伤害罪。

二、惩罚措施与法律适用: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于故意伤害罪犯,国家将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并对犯罪分子进行警示和教育。

1. 刑罚种类:故意伤害罪的刑罚种类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剥夺政治权利等。

具体的刑罚种类和刑期长度,将根据不同的情节、后果严重程度和犯罪主体的犯罪记录等因素来确定。

2. 刑罚幅度: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幅度在法律上也有一定的规定。

故意伤害罪法律案例分析(3篇)

故意伤害罪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被告人王某因与被害人张某有经济纠纷,在争执过程中,故意用拳猛击张某头部,导致张某头部受伤,经鉴定构成轻伤二级。

以下是该案件的具体分析。

二、案件事实1. 被告人基本情况:王某,男,30岁,某市某区居民,无业。

2. 被害人基本情况:张某,男,28岁,某市某区居民,某公司职员。

3. 案件经过:- 2020年3月,王某与张某因某工程项目合作产生经济纠纷。

- 2020年4月,双方在某咖啡厅会面协商解决纠纷,但未能达成一致。

- 2020年5月,王某在张某下班途中,故意用拳猛击张某头部,导致张某头部受伤。

- 案发后,张某立即报警,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一: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死亡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四、案件分析1. 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以上的行为。

2. 被告人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被告人王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伤害他人身体,仍然故意实施伤害行为,其主观上具有故意。

- 被告人王某的行为导致了被害人张某头部受伤,经鉴定构成轻伤二级,其行为已经造成了轻伤以上的后果。

3. 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 被告人王某认罪态度良好,自愿认罚。

- 被告人王某与被害人张某有经济纠纷,属于矛盾激化型犯罪。

五、判决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某市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王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

六、案件启示1. 在处理经济纠纷时,应依法维权,避免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2.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力武器,任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公民应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在刑法中,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是两种不同的罪名。

它们在犯罪的主观故意上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轻重程度。

本文将对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罪名的含义和差异。

一、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主体具有故意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他人身体受伤或者死亡的行为。

在故意伤害罪中,犯罪主体有明确的目的,即故意要造成他人的伤害。

其构成要件包括:1. 人身伤害行为:指犯罪主体具体实施的致人身体伤害的行为,如殴打、施暴、刺伤等。

2. 故意犯罪主观:指犯罪主体在实施伤害行为时有明确的目的,即故意要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死亡。

3. 结果发生:指由于犯罪主体的行为,造成了他人的身体伤害或者死亡。

根据不同的情节和后果,故意伤害罪分为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

在故意伤害罪中,犯罪主体对于伤害的后果是可预见的,并且犯罪主体有所预谋和计划。

二、过失伤害罪过失伤害罪是指犯罪主体因疏忽或不注意,导致他人身体受伤或者死亡的行为。

在过失伤害罪中,犯罪主体没有主观故意,无意中造成了他人的伤害。

其构成要件包括:1. 玩忽职守或违反管理规定:指犯罪主体未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或者违反规定,导致他人身体受伤或者死亡。

2. 行为后果的性质和后果的预见性:行为后果通常是可以预见的,但是犯罪主体并没有主观上的故意。

过失伤害罪的特点是犯罪主体在行为过程中存在失误,未能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导致了他人的伤害。

在过失伤害罪中,犯罪主体通常没有预谋和计划,但是应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故意伤害罪和过失伤害罪的界定根据犯罪主体的主观故意与否加以区分。

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主体以故意实施伤害行为,而过失伤害罪是指犯罪主体由于疏忽或者不注意导致他人受伤。

在刑法中,故意和过失是罪名界定的关键。

故意犯罪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主观故意,其犯罪动机和心理活动是故意造成他人伤害。

故意伤害罪演讲稿范文

故意伤害罪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就一个沉重而又严肃的话题与大家分享我的观点——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是刑法中一项重要的罪名,它不仅严重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下面,我将从故意伤害罪的定义、危害、成因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分为轻伤、重伤和致人死亡三种情况。

其中,轻伤是指未造成严重残疾,但使受害人身体受到一定伤害的行为;重伤是指造成严重残疾或者生命危险的行为;致人死亡是指直接导致他人死亡的行为。

二、故意伤害罪的危害1. 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故意伤害罪直接侵犯了受害人的生命健康权,给受害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 破坏社会和谐:故意伤害罪的发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引发社会恐慌,降低了人们的安全感。

3. 损害司法公信力:故意伤害案件的处理,关系到司法公信力的维护。

如果处理不当,将损害司法公信力,影响法律的权威。

4. 消极影响社会风气:故意伤害罪的发生,容易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助长暴力、恶意报复等不良风气。

三、故意伤害罪的成因1. 个人因素: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2. 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大,一些人容易产生心理扭曲,产生报复心理。

3.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对子女关爱不足,导致子女性格扭曲,易走极端。

4. 教育因素:学校教育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法制观念。

四、预防和应对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益。

2. 强化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礼貌,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心理扭曲。

4.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其惩罚力度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其惩罚力度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其惩罚力度在刑法体系中,故意伤害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以及其惩罚力度,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一、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主体以故意为目的,通过非法手段实施身体伤害或者健康损害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一般分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两种。

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或组织,但其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故意行为和实施伤害行为的能力。

二、故意伤害罪的刑罚范围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罪的刑罚范围是根据犯罪的情节和后果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包括拘役、有期徒刑以及无期徒刑。

而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犯罪后果特别严重,犯罪主体还可能被判处死刑。

三、故意伤害罪与惩罚力度的关系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力度与犯罪主体的主观故意和行为的后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犯罪主体以故意伤害他人为目的,并且实施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身体损伤或者死亡,这种情况下,应当给予较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首先,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力度应该能够达到预防效果。

通过对故意伤害罪行主体实施严厉的刑罚,可以有效预防他人以及社会安全。

这对于减少犯罪发生的概率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力度还需要具备威慑效果。

如果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力度不足以制止犯罪行为,那么就无法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只有通过严厉的刑罚来打击故意伤害罪,才能让潜在犯罪分子对其行为付出高昂代价,从而减少故意伤害罪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力度还应当考虑到社会矫治效果。

对于犯罪分子来说,刑罚不仅仅是对其犯罪行为的惩罚,更是对其进行矫治和改造的手段。

因此,刑罚力度应当适度,既要达到对犯罪行为的惩罚要求,也要有助于犯罪分子的重新教育和社会重新融入。

四、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力度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在现实社会中,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力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一些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力度过轻。

探究法律常识了解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

探究法律常识了解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

探究法律常识了解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根据不同的情形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法律规范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刑法中,故意伤害罪作为犯罪类型之一,是我国法律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故意伤害罪进行探究,以期加深对该罪行的了解。

一、故意伤害罪的定义故意伤害罪是指以非法方式,在非法情节下对他人身体或者健康造成损害的行为,进而对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关键的要素则是“故意”,也就是犯罪主体针对他人的身体或健康所产生的明知故犯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的构成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的:1. 故意造成伤害:犯罪行为主体必须是有意识地采取行动,目的是为了造成对他人身体或健康的伤害。

这种故意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存在的。

2. 伤害结果的存在:故意伤害罪必须具备实质性的伤害结果,这意味着对他人的身体或健康造成了损害、伤害或疾病。

3. 直接制造危险方法:故意伤害罪要求行为主体通过某种方法,直接制造了对他人身体或健康的危险。

二、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在刑法中,对于故意伤害罪的刑罚是根据犯罪的情节、后果、动机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而定的。

我国的刑法规定有下述几种情况的故意伤害罪对应的刑罚程度:1. 轻伤:一般情况下,对他人身体造成的不严重伤害,刑期在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 重伤:如果伤害后果严重,造成相应程度的伤残或者致人死亡,则刑期较长,可以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3. 累犯:对于累犯的情况,即反复犯罪的行为人,刑罚会相应提高。

三、故意伤害罪的防范为了避免故意伤害罪的发生,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行为的发生。

1.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使人们了解到故意伤害的严重后果,从而自觉远离犯罪。

2. 完善法律制度: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量刑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提高司法公正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故意伤害罪__法律规定(3篇)

故意伤害罪_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概述故意伤害罪是指行为人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我国《刑法》对故意伤害罪有明确的规定,旨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维护社会秩序。

本文将对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故意伤害罪的定义及构成要件1. 定义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这里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身体健康,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2. 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故意伤害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即他人的身体健康。

(2)客观要件:行为人实施了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非法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使他人受到伤害。

②非法使用药物、医疗器械等手段,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③非法使用放射性物质、传染病病原体等,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④非法使用其他方法,故意伤害他人身体。

(3)主体要件: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4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要件: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他人身体健康,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三、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1. 犯罪形态(1)故意伤害罪的既遂: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害的行为,并且造成了他人身体伤害的后果。

(2)故意伤害罪的未遂:行为人实施了故意伤害的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后果。

(3)故意伤害罪的预备:行为人为了实施故意伤害罪而进行了准备,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施。

2. 刑事责任(1)故意伤害罪的量刑标准: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尚未造成严重残疾、死亡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严重残疾、死亡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③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造成特别严重残疾、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故意伤害罪的从重、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情节: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手段残忍,情节恶劣的;多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故意伤害未成年人、孕妇、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

探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与刑罚

探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与刑罚

探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与刑罚在刑法中,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是两种常见的犯罪类型。

故意伤害罪是指行为人以自己的意志为基础,故意造成他人身体的伤害或健康受损的行为;而过失伤害罪则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中由于过失而造成他人身体的伤害或健康受损。

本文将探讨故意伤害罪与过失伤害罪的界定与刑罚。

一、故意伤害罪的界定与刑罚故意伤害罪是指行为人具有明确的故意意图,以实施危害他人身体健康行为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的行为人有明显的主观恶意,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造成他人伤害或健康受损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故意伤害罪通常将根据伤害程度和后果的严重性来划分罪名,如故意伤害、故意伤害致重伤等。

不同的罪名将受到不同的刑罚,严重程度也不同。

在法律上,故意伤害罪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因此,对于故意伤害罪的犯罪者,法律通常会给予一定的刑罚以保护社会的秩序和正常的生活环境。

二、过失伤害罪的界定与刑罚过失伤害罪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中由于疏忽、错误或疏漏等过失而造成他人身体的伤害或健康受损的行为。

与故意伤害罪不同,过失伤害罪的行为人通常没有明确的故意意图,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或无意的结果。

过失伤害罪也将根据伤害程度和后果的严重性来划分罪名,如过失伤害、过失致人重伤等。

与故意伤害罪相比,过失伤害罪的刑罚通常要轻一些,因为行为人没有明显的主观恶意,而是由于疏忽或错误而造成了他人的伤害。

三、刑法对故意伤害罪和过失伤害罪的界定准则在刑法中,对于故意伤害罪和过失伤害罪的界定准则是不同的。

在界定故意伤害罪时,法院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1. 行为人是否具有明确的故意意图;2. 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存在恶劣的动机;3. 行为人是否明确意识到其行为会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

而在界定过失伤害罪时,法院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1. 行为人是否存在疏忽、错误或疏漏等过失;2. 行为人是否应该预见到其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身体的伤害;3. 行为人在犯罪行为中是否采取了合理的预防措施。

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3篇)

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故意伤害罪的概念和特征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故意伤害罪是一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是指行为人对他人身体组织、器官、功能造成损害,包括轻伤、重伤、死亡等。

2.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3.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4. 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侵犯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二、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规定1. 法律依据我国《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犯罪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故意伤害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权利,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利。

(2)犯罪客观要件:故意伤害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包括以下几种:①轻伤:指对人体组织、器官、功能造成轻微损害,但不危及生命、器官功能或者健康。

②重伤:指对人体组织、器官、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危及生命、器官功能或者健康。

③死亡:指因故意伤害行为导致他人死亡。

④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指故意使用残忍手段,如肢解、毁容等,造成他人重伤,并造成严重残疾。

(3)犯罪主体:故意伤害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犯罪主观要件:故意伤害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3. 犯罪形态(1)故意伤害罪的未遂: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故意伤害的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

刑法中的故意伤害罪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工具,其中的故意伤害罪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罪名。

故意伤害罪是指犯罪嫌疑人以故意的方式对他人的身体或健康造成伤害的行为。

本文将从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刑罚以及相关法律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的故意和客观方面的伤害行为。

主观方面的故意是指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却故意进行这样的行为。

客观方面的伤害行为则是指犯罪嫌疑人实施了对他人身体或健康造成伤害的行为,如打、踢、刺伤等。

只有同时满足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要件,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的刑罚根据伤害的严重程度和后果的严重性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故意伤害罪的刑罚可以从拘役、管制到有期徒刑,甚至终身监禁。

刑罚的轻重取决于伤害的程度,如轻伤、重伤、致死等。

同时,如果犯罪嫌疑人是在紧急情况下为了自卫或者保护他人而实施的伤害行为,法律也会对其进行从轻处罚。

除了刑罚,法律还为受害人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保护措施。

首先,受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犯罪嫌疑人承担民事责任,包括赔偿受害人的医疗费用、精神损失费等。

其次,受害人还可以申请司法救助,获得法律援助和保护。

同时,法律也规定了对于特定受害人的保护措施,如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等。

故意伤害罪的存在和应用,不仅有助于惩罚犯罪嫌疑人,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通过对故意伤害罪的惩处,可以有效地打击暴力犯罪,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权益。

同时,故意伤害罪的存在也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使得潜在的犯罪嫌疑人在行为上更加谨慎,减少了故意伤害行为的发生。

然而,故意伤害罪的适用也需要注意合理性和公正性。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和证据,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同时,法律也应该加强对于故意伤害罪的预防和教育,通过加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减少故意伤害行为的发生。

总之,故意伤害罪作为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罪名,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9·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第27卷第6期2010年6月Vol.27No.6Jun 2010[收稿日期]2010-03-14[作者简介]王英男(1977-),女,吉林九台人,沈阳市政法学校教师。

[摘要]我国《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有四千余年的历史积淀,现行规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明显粗疏,实践应用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应当深入挖掘故意伤害罪的丰富内涵,借鉴与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丰富与完善我国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

[关键词]故意伤害罪;构成特征;故意杀人罪[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002(2010)06-0099-02浅论故意伤害罪王英男(沈阳市政法学校,辽宁沈阳110014)自1979年我国《刑法》公布实施以来,理论界对故意伤害罪的研究与探讨颇多,许多观点与主张对故意伤害罪的立法与司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后,研究探讨呈现低潮,争鸣渐少。

但修订的《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除了引入管制刑、对死刑适用增加限制之外,没有更多的实质上的修改,争论的问题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

此外,本罪适用无期、死刑的条件机械呆板,增加的限制性规定,如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等,含意尚显模糊,还有待于司法实践的磨合、界定。

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特征1.故意伤害罪的客体特征故意伤害罪侵犯客体中所指的身体健康,指人体组织的完整性得到保持和人体器官正常机能不能丧失或者不能降低到一定程度,这个损伤程度的底线,就是在实践中被引入的《人体轻伤鉴定标准》。

这个标准的引入与我国的《刑法》体系息息相关,因为我国对一般殴打行为并不以《刑法》衡量与调整。

所以,如果行为人同样以他人身体作为侵害对象,但是并没有破坏他人身体组织的完整性或者使其人体器官失去正常活动功能,而仅仅是一般殴打,就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在实践中,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行政处罚,同时造成财产损害的,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如果使他人人格、名誉受到损害或者使他人人身失去自由,那么就不能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构成其他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故意伤害罪侵犯客体中所指的他人身体,仅指有生命的人的整体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行为人以外的人的身体。

如果行为人仅仅损害他人非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损坏他人假肢、打掉假牙等,强行剪去他人的毛发、指甲等,都谈不上对人体组织完整性的破坏,也谈不上对人体器官正常机能的破坏,因而不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由于故意伤害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因此一般情况下,自伤身体不能构成犯罪。

但是,如果是战时军人为逃避执行军事义务而自伤身体的,则构成战时自伤罪,应依照现行《刑法》第434条的规定处罚;如果是为了诬陷他人而自伤身体的,则应按照现行《刑法》典第243条规定的诬告陷害罪处罚。

2.故意伤害罪的客观特征伤害行为的形式一般表现为积极作为的形式,即行为人采取积极的方式实施故意伤害的行为,具体方法手段多种多样,有利用行为人自身身体的,也有利用工具器械的;有利用动物植物的,也有利用自然现象的。

个别情况下,故意伤害行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行为。

伤害行为通常表现为暴力性的,但是否以暴力为限呢?不能排除无形的、非暴力的故意伤害行为。

一方面,从《刑法》规定来看,故意伤害罪的构成在手段上没有限制,因此在逻辑上只要能够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结果的行为与手段,都可以成为故意伤害犯罪的行为和手段。

另一方面,在司法实践中,非暴力伤害的行为确也存在。

3.故意伤害罪的主体特征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故意伤害罪的主体。

所谓刑事责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简称,其概念和内容各国刑事立法中一般未予规定,而是由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结合认定。

故意伤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在我国《刑法》看来,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与知识发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可以成为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故意伤害罪的主体,而不能成为一般的致人轻伤的故意伤害罪的主体。

所以,审理故意伤害案件时,除准确查明涉及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犯罪结果之外,尚需准确查明行为人的年龄,然后才能确定犯罪主体是否适格。

4.故意伤害罪的主观特征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强调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使他人身体受到伤害,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

故意伤害罪可以由直接故意构成,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伤害的故意性。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这些观点虽然在文字表述上有差别,但实质是相同的。

二、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分区分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性。

要查明这一点,不能仅凭被告人的口供,也不能只凭行为或者结果的某一方面来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对反映行为人主观故意内容的案件情况的证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判断和使用,全面研究案件的客观事实,综合分析证据,据此验证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查明其真实犯意。

根据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固有特征,结合实践经验的总结,区分上述两罪的实务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事前因素的追溯这里的事前因素,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前与案件事实或者案件定性有关的事实情况。

具体包括: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平日关系、引起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促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以及其实施犯罪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等诸因素。

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反映案件的全貌。

在实践中,应当查明行为人与被害人之间是素不相识,还是原来就熟悉;是关系较好,还是积怨甚深;是偶尔因生活琐事引发争执,还是有重大的利害冲突。

还要查明由于什么原因引发犯罪,并直接促使行为人去加害他人,其犯罪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在犯罪进行的过程中,其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否发生变化,等等。

研究犯罪起因,还要分析双方在案件发生时的过错程度,杀人犯往往在案发时对方无任何过错或者过错微小的情况下,乘对方毫无准备,突然主动予以加害;而伤害犯往往有引起纠纷的前置过程,往往对方有一定过错,或者双方均有过错。

从中初步分析判断犯罪故意的内容是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

2.事中行为的全貌概览一般来说,故意犯罪往往基于犯罪起因发生之后,行为人首先产生犯意,然后着手实施犯罪,以实现其犯意。

因此,在实践中应当查明犯罪有无预谋过程,如果有,是预谋伤人,还是预谋杀人;是否存在为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行为;是否有犯意流露,流露内容与程度如何;具体犯罪是什么情况下开始的,加害的主动程度如何,是有节制有分寸的加害,还是心毒手狠,不致人于死地绝不罢休;加害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停止或者继续加害的,等等。

这些都有助于证实犯罪故意的内容。

实践证明,多数故意杀人的犯罪,通常要有一些必要的准备,如使用致命凶器,选择有利的作案时间、地点,作案时主动甚至突然出击,犯罪持续时间较长,行为的进行程度比较彻底,不达致人死亡的目的不住手,等等。

而故意伤害犯罪中,这些因素往往不够完整,或者存在程度较弱。

3.事中行为的细部放大查明行为人对犯罪工具、加害部位、打击强度、犯罪结果,以及行为人对这些因素是否有所选择与有所节制,对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往往起到直接的客观的证明作用。

杀人犯往往使用刀、枪、棍、棒等足以致人死亡的凶器,选择头、颈、胸、腹、阴部等能够尽快致人死亡的部位,采取能够尽快致人死亡的方法或者打击强度,一次或者多次狠狠打击,直至他人死亡。

即使有的案件没有造成死亡的后果,也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伤害犯则往往采取致伤可能性大、没有立即致死可能性的手段,选择非立即致死部位,加害行为亦有所节制,造成死亡的结果才是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行为人对此既不希望,也不放任,而是一种过错的心理状态。

另外,在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被害人往往积极反抗,双方处于运动的状态下,行为人很难准确选择犯罪工具及打击部位与强度,行为容易产生误差,出现本欲加害致伤部位实际却击中致命部位,导致死亡的结果发生。

4.犯罪行为的背景因素除了极少部分的临时起意、不计后果的杀人犯罪之外,绝大多数的杀人案件,行为人对犯罪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的环境因素,是有所选择的。

行为人在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预备阶段,往往伴随跟踪踩点,选择容易使犯罪完成的时间和地点,尽量减少或者避免不利于犯罪完成的影响因素,以使其犯罪能够顺利进行。

而故意伤害罪对这些因素的选择性较少,犯罪行为突发性较多,对伤害程度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刻意追求的目的,受到外界因素的阻止,犯罪行为就可能停止。

5.事后行为的综合考察犯罪行为发生之后,对被告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必要的考察是正确认定案件性质,区分此罪与彼罪所需要的。

通过这方面的考察,不但可以揭示与佐证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内容,还可以揭露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以进一步确定其社会危险性。

故意杀人的社会危险性往往较大,行为人一贯表现是心胸狭隘、心毒手狠、恶性较深,其犯罪行为的表现是动辄杀人,杀人后又往往无动于衷,漠然置之,甚至表现出心满意足的心理状态。

而伤害犯罪行为发生后,行为人往往表现出意外、惊恐或者懊悔,尤其发现被害人伤势严重、生命垂危,会表现出追悔莫及,有的还积极采取措施抢救受害人。

但是,对于犯罪行为发生后,行为人的陈述则有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真实情况发生偏差,对此要注意甄别真伪。

有的被告人心存侥幸,企图蒙混过关,为了逃避或者减轻法律的制裁,不惜编造事实,进行虚假陈述,把杀人行为说成是伤害行为,甚至说成正当行为;也有的被告人在案件发生后,极度悲观失望,丧失生存的信心,破罐子破摔,为了尽快了结案件,把伤害说成是杀人。

这些都是有碍被告人真实陈述的心理障碍所致,对此应该注意发现与分析,认真审查行为人的陈述是否真实自然,发现有碍陈述的心理障碍,应予以实事求是地进行校正。

总之,我国《刑法》关于故意伤害犯罪的规定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因素,由于法律粗线条的规定,司法实践中经常面临困惑与尴尬。

借鉴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对我国故意伤害罪进行合理的重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参考文献][1]马克昌,杨春洗,吕继贵主编.刑法学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2]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3]张友渔主编,潘念之,王珉灿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高铭暄,吴振兴主编.新刑法罪名司法解释适用全书[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5]胡驰主编.适用新刑法定罪量刑手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责任编辑:韩宁,王伟,王晓东,徐冰)·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