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期末重点_附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涵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边缘学科,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总论(基本理论问题)

2.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小群体)

3.团体社会心理学(大群体)

4.个体社会心理学(人的个性社会化)

5.社会心理学的分支及实际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方法——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内,实验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操纵和控制某些自变量,获得精确的数据,从而研究个体或群体心理的方法。)、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观察方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

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起源:

(一)哲学思辨阶段(孕育时期)——来源: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二)社会经验阶段(初创时期)——标志:1908年,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引论》出版。

(三)实验分析阶段(形成时期)——特里普利特的实验、奥尔波特的实验(四)社会心理学的扩展时期

早期心理学学派: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派——拉扎鲁斯、斯汤达尔和冯特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派——塔尔德、雷朋和塔尔德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派——麦独孤

第三章

社会化的概念: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的类型:

1.早期社会化

2.预期社会化

3.发展社会化

4.再社会

5.反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社会教化(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

(三)个体内化(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自我情感)

(3)自我调控(自我意向)

自我认知的方法:

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内省(introspection):向内心深处探索,并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及动机的历程。)

2.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1)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2)通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自我行动的方式:

1.整饰自己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

2.投其所好以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好感

3.自我防卫以变换自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第四章

态度的概念和特点: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心理倾向

对象性

一致性和稳定性

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的结构:

1.认知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2.情感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3.行为成分:包括对态度对象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态度的功能:

1.顺应功能

2.认识功能

3.防御功能

4.调节功能

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强化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1.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2.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的研究

3.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

(二)认知论观点的社会态度研究

1. 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P-O-X模型

海德(F.Heider)于1958年提出“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我们希望与我们喜欢的人观点一致,而与我们不喜欢的人意见相左。这种和谐在我们身上形成了一种认知平衡状态。但是如果我们认知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了,我们就会体验到不适的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我们就会不得不改变这个系统中的某些东西。

2.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费斯汀格(L.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持有两个彼此矛盾认知,从而产生不愉快感觉的情况。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

理论假设:

A)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

B)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

3.自我知觉理论(Self Perception theory)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劝说宣传法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群体规定论)

(四)团体讨论法

(五)参与活动法

(六)登门拜访(登门拜访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登门槛”效应、“留面子效应” )

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一)沟通者:1.沟通者的可信度①可知觉的专家性②可知觉的信赖性;2.

沟通者的吸引力①人格特质②相似性③漂亮

(二)沟通内容: 1. 利用情感:唤起好感、诉诸恐惧的信息2. 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3. 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4. 信息传播的渠道5. 情绪启发式(三)沟通对象:1. 听众态度 2. 被说服者的心情(情绪)3. 被说服者的自我卷入程度4. 个性因素

(四)情境因素:(1)信息繁多的情境(2)令人分心的情境(3)信息重复的情境

第五章

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之间的关系,如人、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自我、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印象整饰:“印象整饰”(impression management)是指行为者透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表达,试图操纵、控制知觉者对他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脸面”的社会文化功能:

第一,社会规范和控制功能。

第二,印象整饰功能。

第三,社会交换功能。

印象形成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