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歌自注辨析三则_滕汉洋
《白居易诗集校注》词汇注释辨正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5,9(1):100-104 ISSN 1004-390X;CN 53-1044/SE -mail:ynndxbsk@ 收稿日期:2014-08-17 修回日期:2014-09-09 网络出版时间:2015-01-07 13:06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白居易诗歌俗语词研究”(YB2014086)。
作者简介:乔立智(1980—),男,云南大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史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 /kcms /detail /53.1044.S.20150107.1306.020.htmlDOI:10.3969/j.issn.1004-390X (s).2015.01.020《白居易诗集校注》词汇注释辨正乔立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谢思炜先生《白居易诗集校注》,是目前为止注释白诗的相对完整的力著。
但其间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今就“欲”、“蹇薄”、“澹滟”、“呀呀”、“意气”、“迁次”、“直欲”、“奔迫”、“好是”、“骨竦”、“堆髻”、“老大”、“烟霞侣”、“牵率”、“烂熳”等十五个词汇中的注释问题,采用词汇学、注释学的观点进行辨正。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注释;辨正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1-0100-05Questions and Discussions on Annotation of BAI Juyi′s Poems匝陨粤韵蕴蚤扎澡蚤(School of Humanities,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31,China)Abstract :The book of Col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Baijuyi ′s Poetry Anthology is written by Mr.XIESiwei.However,there are 15problems including some like yu,danyan,yaya,yiqi,qianci,zhiyu,benpo,haoshi,gusong,duiji,laoda,yanxialv,qianshuai,lanman,and so on.Keywords :BAI Juyi′s Poetry;annotation;questions and discussions 白居易诗歌的系统注释,严格意义上始于朱金城先生的《白居易集笺校》,但该书的注释主要“以人名、地名为主,旁及僻见典故、制度、史实及有关考证,尤注重总结历来之学术研究成果”[1]2,并没有从语言的角度做出系统注释。
论白居易诗歌自注与诗歌传播间的关系
论白居易诗歌自注与诗歌传播间的关系
魏娜
【期刊名称】《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3)2
【摘要】文章对白居易诗歌自注相关成果进行了梳理,又对白居易诗歌自注中传播意识的表现,以注传诗的原因以及以注传诗的得失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6页(P107-112)
【作者】魏娜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
【相关文献】
1.菅原道真对白居易诗歌自注的受容与创新 [J], 刘恋
2.白居易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 [J], 滕汉洋
3.白居易诗歌自注辨析三则❉ [J], 滕汉洋
4.“诗史”意识与白居易诗歌自注的生成 [J], 滕汉洋
5.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白居易江州诗歌的内容及特点 [J], 卢秀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居易诗文20篇赏析
白居易诗文20篇赏析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买花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
”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2.上阳白发人白居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1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检测:第二单元7白居易诗四首含答案
第二单元唐诗之旅(下)7 白居易诗四首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已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的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字体赏美文永远的白居易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却免不了被贬谪的厄运和世事的无奈.你是污水里的一朵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你爱憎分明,敢于直抒己见,讽刺和鞭挞贪官污吏,揭露黑暗的统治,你痛恨贪官欺压百姓的惨无人道,“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官场黑暗。
你的刚正不阿、明辨是非令人佩服,与黑暗做斗争的神圣令人敬仰.如今,物是人非,一年又一季,但你的诗歌却仍鼓舞着我们,那株小草,那轮明月,那滴感动的泪在诗中传承。
【课内挖掘】长安居不易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祖父白锽以文章传名于世。
他五六岁时便学作诗,十几岁时在家乡已很有名气.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
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父亲又只是一个州县小吏,所以在长安只算一个无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白居易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他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白居易”,便取笑说:“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
白居易江州诗集原貌考察
白居易江州诗集原貌考察滕汉洋【摘要】元和十年自编诗集十五卷是白居易最早也最为重要的一次编集活动.现存白集前十五卷诗已非江州诗集原貌,其中掺杂了大量元和十年之后的作品,而一些原本属于江州诗集的作品又被白居易删除.在卷次安排上,现存白集前十五卷中一些原本收录江州诗集作品的卷次可能发生过平移.江州集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是白居易在嗣后历次自编文集过程中进行调整的结果.【期刊名称】《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4)001【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白居易;与元九书;江州诗集;删补;卷次平移【作者】滕汉洋【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白居易一生多次编撰自己的文集,在其历次编集中,元和十年江州司马任上所编的诗集十五卷最早也最为重要,这十五卷诗集的诗歌分类和编集安排,是我们认识白居易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现存白集前十五卷诗虽然与江州诗集按照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的类目编排一致,但在数量上与白居易的自述有较大差别,这说明江州诗集在白氏之后的编集过程中发生过较大变化。
因此,还原江州诗集的本来面貌,应是我们分析白居易江州编集思想和诗学思维的基础。
本文拟以目前系年最为完备的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为参照,对白居易江州十五卷诗集的原貌作一考察。
元和十年,江州司马任上的白居易编成十五卷诗集后,曾致书好友元稹,对本次编集的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其《与元九书》云: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
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
《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全文翻译鉴赏
《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全文翻译鉴赏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白居易诗选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赠君一法决狐疑1,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2。
向使3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4谁知?【注释】1君:指元稹。
狐疑:狐性多疑,故称遇事犹豫不定为狐疑。
2「周公」二句:是用周公、王莽故事,说明真伪邪正,日久当验。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成王之叔。
日:一作后。
「王莽」句:言王莽在未篡汉以前曾伪装谦恭,后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
未篡:一作下士。
3向使:假如当初。
4复:又有。
【译文】赠给你一种解疑的方法,不必用龟甲和蓍草占卜。
辨明玉的真假只要烧够满满三天,辨别树木的优劣必须等它生长七年以后。
正直贤良的周公尚且害怕流言飞语,心怀不轨的王莽在篡位之前还装做毕恭毕敬。
假如这人在被误会时就死去了,他一生的忠奸又有谁知道呢?【赏析】本诗旨在告诉我们,看问题必须全面,切忌片面。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草率地得出结论。
不能人云亦云,不加判断、考察就接受众人的观点,否则很可能把大奸似忠的人误认为好人。
从历史上来看,周公正直贤良,一心为国,却遭到流言飞语的攻击,被迫「避居于东」;而西汉末年的王莽,早就心怀不轨,阴谋篡汉,但在行动之前还假装谦虚恭谨,蒙骗了不少人。
这些经验教训,值得今人深刻记取!「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一至理名言,足可警示世人。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白居易诗歌的鉴赏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白居易诗歌的鉴赏,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白居易诗歌的鉴赏一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
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
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不用钻龟与祝蓍”。
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
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
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
“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
白居易诗歌自注辨析三则_滕汉洋
白居易诗歌自注辨析三则*滕汉洋*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白居易诗歌自注研究”(编号2014SJB7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10-07作者简介:滕汉洋(1982-),男,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文学。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要:白居易诗歌文本的特点是自注非常多,这些自注中的绝大部分出自白居易本人之手并无疑问。
其中一些曾经引起学者们怀疑的自注,如关于“唐书”的理解问题、“鶗鴂”的音注问题和“半月之间四人死”与相关史实的乖违问题,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释,未必是后人的篡改和妄增。
这些自注的真实性,也从侧面证明了白居易诗歌文本保存的完整性。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自注辨析中图分类号:I 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4)04-0079-(04)白居易目前存诗两千八百余首,其中五百余首诗歌有注,有的诗歌作注甚至不止一次。
白居易的这些诗歌自注内容繁富,涉及白诗的写作时间及与之有关的人物、事件,乃至字词读音与典故出处等,不仅保存了关于白居易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同时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亦多有涉及,历来为治唐代文史者所重视,客观上已经获得了超越文学文本之外的价值。
由于唐人文集留存至今者,《白氏文集》最称完璧。
因此,对于白诗中存在的大量注文,其出自白居易之手,已然获得普遍认可。
如白诗很多自注往往以第一人称行文,仅从此点即可判断其真乃出于白氏之手。
而且从内容上来看,自注不仅可以与白诗做内部的相互参证,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亦往往获得他人诗歌乃至史籍的证明。
若是后人妄加,断然不会如此深细,各注之间亦不会如此天衣无缝。
然所谓《白氏文集》能保存其原貌者,仅是大要言之,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抄写、刊刻,文本难免会发生一定程度地变异、错讹。
如白氏生前自定之文集七十五卷,据其各篇《文集纪》,当是前集、后集、续集连缀的形式,然当今通行本如宋绍兴本、明马调元校本,皆为先诗后笔本,其文本形态的变异不可谓不大。
白居易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
白居易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滕汉洋【摘要】白居易500余首诗歌有自注,合计约2000余条.这些自注除了有助于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外,还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具有证史、补史与纠史之价值;其二是具有诗文辑佚和了解当时文人轶事的价值;其三是具有社会文化史的价值.【期刊名称】《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29)003【总页数】4页(P50-52,71)【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自注;文献价值【作者】滕汉洋【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白居易目前存诗2700余首,其中500余首诗歌有自注,合计约2000余条自注。
这些自注涉及白诗写作的时间、地点及诗人的生活情况,诗中字词的读音、典故出处,唐代人物、史事及社会文化,以及白居易自己和其他人的诗文内容、曲调和格律规范等,内容十分繁富。
不仅对我们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情况有极大帮助,在证史补史、诗文辑佚、了解当时的文坛风貌乃至社会文化等方面,也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白居易诗歌自注中涉及唐代史事的内容很多,可以与史书中的记载相印证,乃至提供更多的历史细节。
如《新乐府·七德舞》“亡卒遗骸散帛收”句注:“贞观初,诏天下阵死骸骨致祭,瘗埋之,寻又散帛以求之也。
”[1]140据《旧唐书·太宗纪》“贞观二年”记:“夏四月己卯,诏骸骨暴露者,令所在埋瘗。
”[2]34又《资治通鉴》亦于是年记:“夏四月己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3],可证史书记载无误,并且白诗自注还补充了“寻又散帛以求之”这一历史细节。
再如《和自劝二首》其二“半月之间四人死”句注:“韦中书、孔京兆、钱尚书、崔华州,十五日间相次而逝”[1]1485。
自注中所述四人是韦处厚、孔戢、钱徽、崔植。
据《旧唐书·文宗纪》,韦处厚卒于大和二年十二月壬申(21日),孔戢卒于大和三年正月丁亥(6日),钱徽卒于大和三年正月庚寅(9日),崔植卒于大和三年正月甲辰(23日)[2]530。
《诗词五首》剖析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地名,在今湖北省。【折戟】指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 前朝】以前的时 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三国时吴国的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喻。
【参考译文】折断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蚀,拾 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不是东 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诗人三十六岁。
注音:
yì hè dān xiǎng
刈荷箪 饷
·· ·
zhuó bǐng bì yàn
灼秉敝 晏
··
读诗明鉴: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幅 画面?哪一幅画面更倾注了诗人情 感?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 法?请举例说明。
3、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 日长”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第二层八句,前四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
展现这“人倍忙”的割麦情景。婆婆、儿媳妇
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 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 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 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 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
内容评析
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 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 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 的老百姓。封建政权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 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 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云霞孤鹤新诗成——白居易《自述》诗赏析
云霞孤鹤新诗成——白居易《自述》诗赏析白居易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的【自述】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该诗被广泛赞誉,并影响了后人的诗学创作,被誉为“白氏一绝”。
该诗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
【自述】共八节,以体现“郁梅芳菲”的传统中国文化思想为主题。
其特点有:一、以自比与自我评价为主。
诗中白居易先是以“自我评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评价自己的文学成就,然后以“自比”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学成就与古代诗人和其他文学家进行比较;二、融合了传统文化与个人情怀,抒发了白居易的思想感情;三、讲述了白居易的感思,对斯文的现实的追求;四、诗中穿插着丰富的自然概念,充分揭示白居易对于自然的强烈崇拜,其中运用了许多比喻;五、用了传统文学表现手法,如“以桃园自媒”,“天地披甲”等;、诗中有通俗艺术手法,来营造诗歌的风格,如停顿、夸张、拟人化、对比等。
这首诗是白氏创作的一首重要诗作,它反映了白氏一生精神风貌和艺术理念的发展变化,并体现出白氏诗思的前卫、激进思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深深影响了祖国的文艺事业,同样也影响了西方的文艺创作。
诗中描写的庄重辉煌,把白居易的情感律动放入每个音符中,表达了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忠诚;诗歌以抒情色彩贯穿其中,深深地揭示出自然之美与个性的私货;诗歌中洋洋洒洒的唱出的是“何须蓬莱九重台,病榻卧于罗敷尽是虎穴”的慨叹,表达了对天地本质的探寻与呼唤;诗歌中运用大量的比喻手法,展示出对自然的崇拜,充分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和情感;诗歌中夹带着哲理,引发人们思考,使人们更加理解和接受白居易的思想。
【自述】字里行间体现着白氏艺术追求,是白居易艺术创作内涵独特而深邃的结晶。
它不仅反映了白居易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抒发出对自然之美的热情,更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当时的文化思潮有着深刻而真实的反映。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白居易明晰的思想思想,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自己追求理想,珍爱生活,感悟人生,并感受到精神之力量。
白居易的诗和赏析
白居易的诗和赏析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今天本店铺就与大家分享白居易的诗和赏析,仅供大家参考!白居易的诗和赏析1琵琶行并序 / 琵琶引白居易?〔唐代〕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暂歇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服一作:伏)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银篦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诗集校注
白居易诗集校注
《白居易诗集校注》是一部独特而重要的文学著作,其中包含了清代作家白居易的诗歌校正及赏析,为我们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白居易(公元772-846),原名叶秉文,汉族,山东济南人,清朝高祖祖父,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人,其诗歌凝练、内容丰富、意境优美、情调深邃,深受读者的喜爱。
《白居易诗集校注》由李志华先生编撰成书,将历代校注与当代研究相结合,在简洁的语言中反映出白居易的作品的历史和精神的文化本质。
全书收录了白居易诗集中的大量诗歌,其中一些被评价为他的代表作,例如《江雪》、《春江花月夜》、《琵琶行》、《忆江南》、《少年游》等,也包括他翻译的诗歌《醉花阴》等,其中有大量的诗句被广泛使用,深受大众喜爱。
李志华先生针对大量的《白居易诗集》选择的诗歌做了精心的校正,他细致而严谨的研究,做出了科学的校样,以求在字面上保持作品本意,使原意更加清晰,以更好地反映出白居易及其诗歌表现的艺术,融汇浪漫主义与宋代诗风,做到了“不失原意,不失行文”之艺术境界。
此外,李志华先生还对《白居易诗集》中的每一首诗歌都加以赏析,批评、浅析、深究,加入了语言文学史、宗教文化史、风俗习惯、中华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做到了“让诗歌的文化内涵可以正确
体现,而不至于被歪曲”。
同时,李志华先生还给了大量的比较,以及李志华先生对白居易诗歌的精彩解读,为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白居易诗集校注》收录了白居易诗集中的大量诗歌,如《江雪》、《春江花月夜》、《琵琶行》、《忆江南》、《少年游》等,精心校正了诗歌文本,加入了赏析,给了大量比较,并且对白居易诗歌作出了精彩解读,深受读者的喜爱,为我们全面地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长恨歌》与白居易左拾遗翰林学士转任考
《长恨歌》与白居易左拾遗翰林学士转任考
滕汉洋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白居易任职銩稨县尉仅一年半即转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由低级官吏升任清望朝官,这一快速升迁的经历不同寻常。
一般认为白居易是因讽喻诗创作而为宪宗所发现并召入翰林的,但白居易此前只创作了十几首讽喻诗,也并无讽喻诗创作的自觉意识,不可能因讽喻诗的创作受到提拔。
他在任职銩稨尉时期因创作《长恨歌》而名动天下,此诗所展示出的文学才华及其题材与宪宗本人关注点的契合,才应是白居易被宪宗发现并提拔的真正原因。
【总页数】5页(P97-101)
【作者】滕汉洋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 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白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J], 张中宇
2.唐授杜甫左拾遗告身考——兼论唐代的皇帝直接授官 [J], 邓小军
3.一样离恨两般韵致——白居易《长恨歌》与王安忆《长恨歌》之比较 [J], 李培红
4.《长恨歌》: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结晶——白居易《长恨歌》创作动
因探微 [J], 丁永忠
5.白居易《长恨歌》之文本形态及主题新考 [J], 陈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居易诗歌系年献疑——以下邦退居时期的创作为例
作者: 滕汉洋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17-22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白居易;丁忧;下邦;诗歌系年;献疑
摘要:白居易集中存在大量以某一诗歌题下自注“自此后……时所作”的方式,将一段时期内的诗歌编排在一起的作品群。
在白氏自注框定的时间范围内,采用类推的方式系年,是这类作品群中大部分诗歌系年的主要方法。
这种方法为白诗系年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存在问题。
目前学界对于白氏下邦退居期间此类诗歌群的作品系年即可证明此点。
杂兴三首其二白居易唐诗赏析
杂兴其二白居易唐诗赏析杂兴三首其二白居易唐诗赏析【作品介绍】《杂兴三首·其二》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18首。
【原文】杂兴三首·其二作者:唐·白居易越国政初荒,越天旱不已。
风日燥水田,水涸尘飞起。
国中新下令,官渠禁流水。
流水不入田,壅入王宫里。
馀波养鱼鸟,倒影浮楼雉。
澹滟九折池,萦回十馀里。
四月芰荷发,越王日游嬉。
左右好风来,香动芙蓉蕊。
但爱芙蓉香,又种芙蓉子。
不念阊门外,千里稻苗死。
【注释】①越国句:指春秋越王勾践事。
本诗所述之事,当在勾践即位初。
《国语·越语下》:“四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先人就世,不谷即位。
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则禽荒,入则酒荒。
吾百姓之不图,唯舟与车。
上天降祸于越,委制于吴。
”,②楼雉:楼,城楼。
雉,城垛。
③澹滟:水光动荡貌。
④芙蓉蕊:荷花。
⑤阊门:阊阖门,宫门。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
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
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
论白居易与韩愈复古文学观念之分野——从皇甫浞与白居易争名一事说起
论白居易与韩愈复古文学观念之分野——从皇甫浞与白居易
争名一事说起
滕汉洋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
【摘要】韩愈门人皇甫浞与白居易争名并贬斥白氏文章的传闻,应是实有其事的.作为韩愈的追随者,皇甫湜对白居易的评价实际上代表了韩愈一派对白氏的基本看法,从中不仅可以窥见元和后的文坛走向,还可以见出韩愈、白居易二人复古文学观念的不同.韩、白二人都具有复古的文学理念,但他们一依托于古文,一着力于诗歌,在路径选择与文化取向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二人对于以往文学资源吸收的内容与角度不同,进而造成他们在写作策略上的不同姿态.这是他们创作风格迥异的重要原因.【总页数】7页(P38-44)
【作者】滕汉洋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白居易的文学观念与政治情怀 [J], 刘淮南
2.中唐文人法律思想探析--以韩愈、柳宗元和白居易法律思想为代表 [J], 张辉
3.三首描写音乐的唐诗精品——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平箜篌引》、白居
易《琵琶行》之比较 [J], 祝秀权;孙艳丽
4.韩愈、白居易交往考论 [J], 陈亚飞
5.韩愈、白居易交往考论 [J], 陈亚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泛指骏马。
(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_”,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1)诗的第二句中“夏寒”一词似乎违背季节常理,你是怎么理解的?(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枯藤老树昏鸦”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C.这首曲意在描绘一幅深秋晚景图,人在其中起陪衬作用。
D.“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诗歌自注辨析三则*滕汉洋*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白居易诗歌自注研究”(编号2014SJB71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10-07作者简介:滕汉洋(1982-),男,文学博士,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文学。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要:白居易诗歌文本的特点是自注非常多,这些自注中的绝大部分出自白居易本人之手并无疑问。
其中一些曾经引起学者们怀疑的自注,如关于“唐书”的理解问题、“鶗鴂”的音注问题和“半月之间四人死”与相关史实的乖违问题,都可以有合理的解释,未必是后人的篡改和妄增。
这些自注的真实性,也从侧面证明了白居易诗歌文本保存的完整性。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自注辨析中图分类号:I 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4)04-0079-(04)白居易目前存诗两千八百余首,其中五百余首诗歌有注,有的诗歌作注甚至不止一次。
白居易的这些诗歌自注内容繁富,涉及白诗的写作时间及与之有关的人物、事件,乃至字词读音与典故出处等,不仅保存了关于白居易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同时于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亦多有涉及,历来为治唐代文史者所重视,客观上已经获得了超越文学文本之外的价值。
由于唐人文集留存至今者,《白氏文集》最称完璧。
因此,对于白诗中存在的大量注文,其出自白居易之手,已然获得普遍认可。
如白诗很多自注往往以第一人称行文,仅从此点即可判断其真乃出于白氏之手。
而且从内容上来看,自注不仅可以与白诗做内部的相互参证,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亦往往获得他人诗歌乃至史籍的证明。
若是后人妄加,断然不会如此深细,各注之间亦不会如此天衣无缝。
然所谓《白氏文集》能保存其原貌者,仅是大要言之,经过长时间的流传、抄写、刊刻,文本难免会发生一定程度地变异、错讹。
如白氏生前自定之文集七十五卷,据其各篇《文集纪》,当是前集、后集、续集连缀的形式,然当今通行本如宋绍兴本、明马调元校本,皆为先诗后笔本,其文本形态的变异不可谓不大。
至于抄写、刊刻导致的文字错讹,更是所在多有。
当代学者校订白集,往往要用诸多版本互校,以求最大程度还原白诗原貌。
对于白集中留存的大量自注,其中一些亦曾引起学者的怀疑,认为是后人的篡改或妄加。
那么这些怀疑是否有确切的依据呢?本文选取三条具有代表性地被认为是后人篡改的白诗自注加以辨析,以说明现存白诗自注的真实性。
一、关于“唐书”的理解问题白集卷二十四《自到郡斋仅经旬日方专公务未及宴游偷闲走笔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一诗“愧无铛脚政”句自注云:“河北三郡相邻,皆有善政,时为铛脚刺史。
见唐书。
”此是诗内夹注,注诗语之典故出处。
然其中所谓的“唐书”颇让人生疑。
朱金城先生笺校白集时综录了对于此则自注评述的相关材料,其云:何义门云:“‘河北’二十字疑非本注。
”城按:何校是。
又注中“见唐书”三字,汪本误作“见汉书”。
考唐薛大鼎贞观时为沧州刺史,时与瀛洲刺史贾敦颐、曹州刺史郑德本俱有美政,河北称为“铛脚刺史”。
见《旧唐书》卷一八五《薛大鼎传》。
[1]清人何焯疑此非本注,但未说明原因;汪立名校订《白香山诗集》,径直将“唐书”改作“汉书”,已见出注中称“唐书”大为可疑,但汪氏并未说明这一典故出自《汉书》何处;朱金城赞成何说,进一步考证出“铛脚刺史”源自《旧唐书·薛大鼎传》。
五代后晋时所编《旧唐书》2014年第4期No ,4,2014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175期)(Sum N0175)实不当为白氏所见,因此,他们显然是据此认为此注乃后人妄增。
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实际上,这里涉及到对“唐书”的理解问题。
白诗自注所言的“唐书”实非后人编修的唐史书籍,而是唐人编修的本朝史书。
岑仲勉先生《<旧唐书逸文>辨》一文在论及《唐书》时,曾举白氏此注为例,说明唐人自编的本朝史书也被称为“唐书”。
另外还曾列举了两则材料。
其一是德宗贞元六年李慵所撰的李邕之子李岐的墓志,其中有云:考邕,皇朝北海郡太守,赠秘书监,有文集一百八卷行于代,《唐书》有传。
其二是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关于韩滉的记载:韩滉,德宗朝宰相,……按《唐书》,公天纵聪明,神干正直。
以上材料都出自唐人,因此岑先生认为“李慵、白居易所谓《唐书》,当指吴、韦旧著。
”[2]这里提及的吴、韦,指的是吴兢和韦述,二人皆曾撰有唐史著作。
据《旧唐书》卷一○二《吴兢传》:“兢卒后,其子进兢所撰《唐史》八十余卷,事多纰缪,不逮于壮年。
”[3]又据本卷《韦述传》,韦述早年撰《唐春秋》三十卷,嗣后更有国史之作:述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嗜学著书,手不释卷。
国史自令狐德棻至于吴兢,虽累修撰,竟未成一家之言。
至述始定类例,补遗续阙,勒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并《史例》一卷,事简而记详,雅有良史之才,兰陵萧颖士以为谯周、陈寿之流。
……及禄山之乱,两京陷贼,玄宗幸蜀,述抱《国史》藏于南山,经籍资产,焚剽殆尽。
述亦陷于贼庭,授伪官。
至德二年,收两京,三司议罪,流于渝州,为刺史薛舒困辱,不食而卒。
其甥萧直为太尉李光弼判官,广德二年,直因入奏言事称旨,乃上疏理述于苍黄之际,能存《国史》,致圣朝大典,得无遗逸,以功补过,合沾恩宥。
乃赠右散骑常侍。
[3]吴、韦之作虽然在上引传记中被称为《唐史》或《唐春秋》《国史》,但在刘知几的《史通》中,吴兢所撰之书即被称为《唐书》,[4]韦述的《国史》在《新唐书》中与嗣后柳芳、令狐峘等所撰的《国史》同被著录为《唐书》。
[5]因此,岑仲勉先生所言无疑是正确的。
在此,笔者还可补充两则现存唐诗中称本朝史为“唐书”的例子。
王建《上武元衡相公》云:“褒贬唐书天历上,捧持尧日庆云中。
”[6]皮日休《七爱诗·卢征君》云:“万世唐书中,一名不可比。
”[7]可见,唐人称本朝人所编的本朝史书为“唐书”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实际上,唐代官修的本朝史除了吴兢和韦述的撰著之外还有很多。
早在贞观元年即有姚思廉以纪传体编写的一部本朝史,嗣后的高宗显庆元年,长孙无忌等人又撰成《武德贞观两朝史》八十卷,龙朔年间,许敬宗又将是书增补成一百卷。
则天革命之后,牛凤及于长寿年间撰一百卷唐史,直接题名为《唐书》。
至于各朝帝王的《实录》等的编修,一直持续到武宗朝。
[8]在《旧唐书》成书之前,唐人所撰的本朝史书多有存在,唐人对于本朝史有足够多的了解渠道。
这些史料也是刘昫等人修撰《旧唐书》、欧阳修等人修撰《新唐书》及宋时《册府元龟》《唐会要》等书修撰的基础。
因此,白居易自注中所谓“唐书”,诚如岑仲勉先生所言,乃是吴、韦等唐人所编之本朝史,而非《旧唐书》或《新唐书》。
白居易本人对于本朝史颇多留意,如其《新乐府》五十首,对前代尤其贞观朝史实多有涉及,而且有大量的注文罗列当时的事实。
因此,对于“铛脚刺史”一典并不会陌生。
何焯、汪立名等人或疑前述白诗自注为后人增衍,或径直妄改原文,乃是出于对“唐书”的误解。
据此断定此则自注为后人妄增,未免显得过于武断。
二、关于“鶗鴂”的音注问题白集卷十六《东南行一百韵》“残芳悲鶗鴂”句中“鶗鴂”二字下注云:“音啼决,见《楚词》”。
朱金城先生校云:“悲鶗鴂”:此下那波本、才调集俱无注。
卢校:“本注‘音啼决,见《楚词》。
’按上四字不应皆平声,疑此亦后人所加。
‘鶗’当依《广韵》作‘特计切’。
”[1]白居易此诗属于律诗,因此卢文弨疑此注为后人所加,主要是从格律方面加以判断。
但唐人律诗,亦有不完全合律者,仅此似并不能否定此条注释乃白居易本人所加。
另外,诚如朱金城所言,那波本、《才调集》俱无注。
按日本所传的那波道圆本白集乃是影朝鲜所传白集之翻刻本,其所用原本时代或早于中土流传的南宋绍兴本白集,[9]亦曾因其前后续集本的形式被认为保存了白集最初的编貌而倍受推崇。
但这一本子一方面较·08·九江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绍兴本文本质量差,另一方面因其为活字印本,字体大小一致,几乎将白集中所有的自注删除,只保留了极少量的题下注。
如《东南行一百韵》诗,其中有11条注文皆被删落。
因此,那波本不存此条注文并不难理解,更不能成为此条注文乃后人所加的证据。
另外,《才调集》成于韦縠仕后蜀时,其序中虽言“暇日因阅李、杜、元、白诗……遂棌摭奥妙,并诸贤达章句”,[10]似其直接抄录自亲见的诸家诗集,但其选白居易诗歌19首,[10]其中9首现存宋绍兴本白集有题注或诗内夹注,而《才调集》仅有《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怅然感怀因以此寄》一诗保留了题下“时元九初谪江陵”的注文。
仅从这一保留的题注形式来看,它也可能是韦縠将其当做标题而留下的。
而其中所选入的《东南行一百韵》诗,白集中的11条注释皆删除。
可见,《才调集》不留白诗自注,当是韦縠直接删除的结果。
因为作为唐诗选本,为了控制选本篇幅和便于流传阅读,保留繁琐的注文并无必要。
因此,那波本、《才调集》俱无注并不能否定白居易此条自注的真实性。
除了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刊本如宋绍兴本中保存了这条题注外,若与马本诸多音注比较,此条注释较为特殊形式也从侧面证明了其真实性。
《白氏长庆集》中土最为通行的明代马调元校刻本,颇多以反切的方式注音者。
即以本诗为例,如“舳舻”,马本分别以“直六切”“龙都切”予以注音。
但这些音注显然非白氏自注,因为现存白集最早的版本中,鲜有此种“ˑˑ切”的注音方式,现代学者校订白集,皆统统删除宋本不存而独存马本的反切音注。
而与马本妄加的注音方式不同,白氏自注多以同音字代替反切注音的方式加以训读,或者直接注明是四声中的某声。
如《月夜登阁避暑》:“中去人若燔烧”[1];《初入太行路》:“太行峰苍上声莽”[1];《初入峡有感》:“苒蒻竹篾菍音念”[1]等,皆属此类。
因此,上述受到怀疑的白诗自注迥异于马调元所增之注的形式,正是其乃白氏自注的一个有力反证。
三、关于“半月之间四人死”的问题白集卷二二《和自劝二首》其二“半月之间四人死”句注云:“韦中书、孔京兆、钱尚书、崔华州,十五日间相次而逝”。
[1]以上所列四人分别是韦处厚、孔戢、钱徽、崔植。
据《旧唐书》卷十七《文宗纪》,韦处厚卒于大和二年十二月壬申(21日),孔戢卒于大和三年正月丁亥(6日),钱徽卒于大和三年正月庚寅(9日),崔植卒于大和三年正月甲辰(23日)。
[3]但白氏诗及注中所谓“半月之间”“十五日间”,与上述史实略有出入。
岑仲勉先生在《唐史余渖》中已指出此点,其云:由旧纪所书计之,自二年十二月壬申至正月甲辰,前后三十三日,不止半月也。
若谓诗取概数,则“半月”尽可改作“一月”,如谓“半月”即“一月”之讹,则注文之“十五日”亦须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