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鲁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鲁迅

谈到自己与另一个人时,总要从“遥远的最初”说起,我和鲁迅先生也不例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那“遥远的最初”。初中时候的生活里只有“学习”。假期也只能呆在家里背古诗做数学题。每到周末,邻家的孩子聚在一起做游戏或是看电影,我不在他们中,即便收到邀请,也只能遗憾地摇摇头。他们并不气恼,“她来不了的,背完诗还得做题。”诗和题像是一团乱糟糟的毛线球,再怎么有耐心也找不出头绪来。实在觉得闷,我便偷偷抽出压在最下面的《朝花夕拾》,用习题纸掩着,悄悄溜进百草园里,在泥墙根捉蟋蟀、摘覆盆子。外公检查完当天的课业,总要有一番训话,我的思绪常常飘到长妈妈那里,她无非讲些旧时繁琐的规矩和吓人的长毛的故事,却还是听得津津有味。那是第一次体味到“想象”的妙处。鲁迅先生对我来说,是比安徒生、叶圣陶还要亲切可爱的人,他们不过写了给小孩子看的有趣的故事,不时提醒着,“不必当真,只是故事。”最后也定要板起脸来讲些关于人生或是做人的大道理。但鲁迅先生不同,他实在地为有着烦恼的孩童构造了乐园。

鲁迅先生对那时的我来说,是亲切可爱的伙伴。《朝花夕拾》反复读了很多次,我不满足于此,去找了他的其他书来读,大多是激烈的杂文。那个温和可亲的先生不见了,便皱着眉头将书丢在一边,与他也渐渐疏远了。

再读先生的文章已经是高中快要结束的时候了。

我写了篇叫《请做个猛士》的作文,是再俗套不过的议论文,大概讲些面对黑暗现实仍要保持血气,不懈战斗的空洞道理,题目和情感都是从先生那里偷来的,《纪念刘和珍君》只在复习字词时囫囵吞枣地读过,对其中的情感并没有太深的体味,即便偷来了题目,情感也模仿得极勉强,阅卷老师大概读了出来,只给了及格的分数。

《呐喊》、《朝花夕拾》对我来说只是附加卷问答题里可能会考的名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闭着眼睛念经似的背着。我从没有细想过它到底想讲些什么。提及先生,无非是应付考试的那一套:他是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写了好些抨击时事的文章,那些涉及国民性的句子也被人们从积了灰的书里摘出来,一一列举,附上感慨。冷眼看去,像是摆在玻璃柜里的文物,觉得好看,但与我没有什么干系。

我那时很迷茫,按着指令行动:上学考试做题,一切井然有序,合理得我甚至从不去想“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自然是理所应当的,只不过我借没有时间这样的借口逃开了思考的责任,就像我选择不去深入理解先生的文章,只是顺着他人的看法背诵记牢标准答案,停在最粗浅的层面止步不前,我是在逃避自我。害怕这一切的合理性的推翻,害怕被质问整日忙碌的成效和意义。

因着专业学习需要,我开始阅读之前“皱着眉丢在一边”的那些作品,也了解到一些有关他的事,仍觉得与他之间总有隔阂存在,但以笔为刃战斗的战士形象还是确立起来了。前些天和朋友去听了讲座。题目让我觉得诧异------“鲁迅与佛学”。有些偶像神话破灭的意味。我总觉得,他那样的战士,该是纯粹凭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对抗遭遇的一切,即便是寻求凭借,也该当是写作赋予的力量,怎么偏偏是再俗气不过的宗教?

“任何深的关系都使人Vulnerable,在命运之前感到自己完全渺小无助。我觉得没有任何宗教或其他System的凭借而能够禁受这个,才是人的伟大。’”

听完也还是觉得不快,之前总觉得先生算得上是张爱玲说的“伟大的人”中的一员,可是现在才发现,战士也需要宗教来对抗糟糕的生活和精神与肉体的痛苦。多少有些幻灭。和朋友聊起来,她只淡淡的一句,“至少他有行动,且是这条路上用功最厉害的那个。”

“但他举起了投枪!”他寻到了对抗虚无的方式,并且以此为刃顽强战斗着。我不过是事件的旁观者,对发出声音的他人的痛苦,丧失了想象力,却整日陷在“虚妄”中,无端的愤怒,甚至连这愤怒都丧失了真实性,仿佛运行某种既定的程序,却没有真正地做些什么。偶尔“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突然清醒过来,冷冷地问睡着的人,“你在做什么呢?”行动总是要有意义,人才不会生出空虚无聊之感。“理解的越多就越痛苦,知道的越多就越撕裂。但他有着同痛苦相对称的清澈,与绝望相均衡的坚韧。”我理解的和所知道的远远不足以让我有底气谈及“痛苦”、“撕裂”,多多读书,“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才是要紧。

我读到的鲁迅先生,是经由我选择后留下的先生。我不知道现在的印象是否会发生变化,但我确信,“我与鲁迅”,将会是一直需要我思考的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有关我与先生,更有关于我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