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备考: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精分析)(45张)
2020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情境至上素养为王——2020年高考全国I卷语文试题分析邯郸市教科所一、总体评价2020年高考全国语文I卷和2019年全国I卷相比,题型保持不变。
与往年试题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不同,今年可谓以稳取胜。
在考查导向上,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考试功能;在考查内容上,突出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在考查形式上,则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可以说,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破解模式化、套路化备考上下足了功夫,真正体现了“情境至上、素养为王”的考查意图,对今后的语文教学、高考备考有着鲜明的指导意义。
模式化、套路化备考正在走向式微!如果说以前长时间、大强度的模式化、套路化备考对高考有效果,那么现在这种备考方式已无法应对当下高考。
只要我们研究一下新课标、新教材,只要我们研究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就会发现“考学科素养”绝不是一句空话,它已经真切的落实在高考考题中!高考试卷一再启示我们:语文学科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核心。
但“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已经习惯于刷题、习惯于套路化,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它裹挟着在错误的道路上奋勇前进!殊不知,如果方向错了,用的力越大,受的损害越大!低头拉车,还需抬头看路。
所以,如果以前我们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复习备考,那么今后我们应该缩短备考时间,延长正常教学时间。
认认真真搞好语文学科教学,扎扎实实做好阅读、写作实践探索。
学科教学应该少一些功利之心,少一些浮躁之气,多一些方法探究,多一些素养养成!二、试题分析为了说明上述观点,下面我对全国语文I卷试题逐一进行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材料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文章肯定了“孝”的普遍意义,也指出了它的内涵变化,体现了思辨精神,彰显了传统文化。
2020年语文全国卷Ⅰ试卷分析及作文范例
2020年语文全国卷Ⅰ试卷分析及作文范例从题目设置上看,2020年语文全国一卷命题基本沿用2019年命题思路,题目的顺序、分值、题型基本都没有变动,对于处于疫情考验当中、身份、环境特殊的2020届考生来说,这种“熟悉的感觉”不啻于为他们的高考破局之旅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题目“稳”的背后,是命题者对于考生的人文关怀,颇具一种熨帖人心的“温度”。
从选材类型上看,整套命题还体现出一种关注当下,聚焦热点的“热度”。
虽然试卷整体布局上萃聚古今中外,但对当下的聚焦可谓重中之重。
实用类文本聚焦“新基建”,工业4.0,产业布局;补写句子选择有氧运用话题,健康;二者都渗透着疫情的影子;语段压缩选取“中国航天日”,首次火星探测的题材,充分显示了我国经济、科技、民生各方面的努力成就和奋斗方向。
这些都是学生做题和积累素材时,常接触到的话题,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并且看到后不会有疏离感。
从选材目的上看,整套命题突出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导向。
体现语文教育要担当“立德树人”重任的高度。
比如论述类选择的材料是“重家风,扬孝道”,这是既是治国之基,也是美德之本。
比如如文言文的传主是苏轼、作文当中的主人公是管仲、鲍叔牙,他们皆是古代先贤,而语言运用的材料与2019年“古琴”的材料一脉相承,继续引导学生关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遗产。
为现代青年做好中国事情、讲好中国故事接力。
从思维考查的深度上看,整套试题有几处命题颇具思辨色彩,体现出引人拓展思考的“维度”。
比如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第九题考查运用“冰山理论”写作,对情节安排的作用、效果,实际上是让人思考在写作中运用“减法”的手段,恰恰能达到“加法”的效果;作文题目中两个提示语,告诉学生既可以赞扬管仲之能,也可以赞扬鲍叔牙之“知人”,引导学生思考成功的不同必要条件。
总之,这套试题有关怀人的温度,有聚焦当下的热度,有立德树人的高度,有辩证思考的维度,学生做起来难易适中,会为迎接下面几科的考验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精品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全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全解析宏观探究从试题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家庭伦理、科技新基建、“冰山”理论、传统文艺等从试题方向来看,传统、未来并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倾向能力从试题形式来看,依旧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稳、主线分明,开合有度的原则。
从试题字数来看,从18年高考语文卷面字数提高到约为8900字开始,三年保持在这个字数附近区间,比之前多了一篇文言文的体量,没有过多增加阅读量。
估计今后几年的卷面阅读字数应该保持在8900字左右。
从试题亮点与不足来看,亮点就是特意强化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高考全国一卷依然明确地释放信号,让同学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无限魅力,并从试卷中可知:不读书不行,但读死书不结合实际更不行,不思考不行,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行。
不足依然是受“全国一卷”身份的限制,会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会给人略显古板的印象,少了些许文学性和细腻温情,少一些灵动与创新。
但同样根据辩证法,试卷的“亮点”反而可能成为同学们的“路障”,试卷的“不足”反而也可能会成就同学们的“亮点”,全国一卷,更考验你的储备和担当。
微观解析01论述类文本阅读全文讨论的家庭伦理中的“孝”,但立论明确而具体,说理层次清晰易解,和同学们平时练习的论述类文本比起来,难度有所降低。
设题上依然延续了高考的严谨与创新,使用了比较高频的无中生有、表意绝对、曲解文意等陷阱,符合大家练习中掌握的要领。
创新依然表现在第二题,延续2018、2019年高考题的特点,考查大家对引用论证方法文章论证结构、全文论证观点的理解,非常全面,作为试卷中的高能题,很能体现出大家平时在阅读训练中的全文把握能力,对于那些做题只看题不看文的同学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提示。
02实用类文本阅读本文的三个题可以说是本试卷上最简单的三个题,对于细致用心的同学,基本属于送分题。
因此这篇阅读虽“高大上”,但答题却能“稳易快”,只要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完全能高质量完成。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14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新高考1)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 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15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新高考1)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 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一再 相约
一再:对相约再见的强烈愿望,和不舍分开的 心情。
相约:相约是美好愿望;难见是理性预期。感 觉到这一愿望难以实现而引发惆怅之情。
7
全国2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08.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 析。(6分)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 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 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 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 您的后人来了。
大前提(故事),小前提,(场景)——逻辑关联,合理 推断——结论(心情)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9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启发
命题姓语名文,尽量避开相关术语,力求反公 式化答题,消解模式化训练出的伪答题能力,以读 懂文本为出发点,考查独立分析、思考的思维品质。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11
高考语文真题分析及备考策略ppt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详细答案分析版)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2020年新高考1卷语文试题评析及答案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0套试卷,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套,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新高考Ⅰ卷(今年山东使用)、新高考II卷(今年海南使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自主命制5套。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试题评析,专家认为,试题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加强关键能力考查,对接课程标准,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助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实施。
试卷结构稳定,设计友好,总体实现了命题高水准、试题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语文命题紧扣时代脉搏,弘扬中国精神,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作出的回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
2.关注人类未来,拓展国际视野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
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试卷分析
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试卷分析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试卷分析今年高考的语文试卷卷三本人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当代青年培养奋斗精神。
试题注重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试题贴近现实生活,厚植家国情怀;试题关注人类未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上组织材料,编制试卷。
试题挖掘其育人价值,紧密贴合立德树人的核心,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全面育人,坚持五育并举理念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三,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试题,回应教育改革,加强教学导向。
德育的内容已经说过。
体育的内容也有体现。
美育和劳动教育则通过古代诗歌阅读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和材料旨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彰显美育主张;通过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等试题素材,蕴含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传统。
故五育并举,也应该是我们分析本套试题不可或缺的视角。
三、文字当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受疫情防控和高考延迟影响,今年的高考试题坚持了稳字当头。
2020年新高考语文全国卷三,命题难度适中,试题结构相对稳定,保持题型和考点稳定,坚定学生作答信心。
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考查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较为平稳,且紧跟时代热点,考点和题型更多体现延续性、稳定性。
具体表现如下。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选择题从不同的逻辑、思维角度考查,较往年没有变化。
2、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了单则对话式材料的文本阅读,材料的呈现形式较往年有所不同,但题目仍为两道选择题和三道主观题,选择题的难度一般。
3、文学类文本阅读:延续了往年对小说文本的考查,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在表现手法上带有非常明显的散文化特色。
今年高考语文命题延续了以往的特点,选取了“二十四史”中的文章,其中传主多为忠臣良将和清官廉吏。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版)
C项,正确,原文第四段有“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误,“《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说明孝道是天地常规通则,目的是为了论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
D. 2020年我国一揽子应对危机的措施,很大一部分将用于扶持提供了超过70%城市就业的中小企业,目的是保障城市就业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
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真题(精品解析)
2020年全国新高考I 卷语文高考真题(精品解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2020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析
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5题详解】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
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 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 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 B项,“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探索 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新路”说法错误。结合原文“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 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分析可知, 选项缩小的范围。 ● 故选B。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拔除“贫
根”,实现脱贫致富。 ● B. 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业规模化,
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 C.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业作为当地
●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 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 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 粹山水画;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2020全国新高考语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全国新高考语文卷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
《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
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
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
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2020年新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 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 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 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9.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 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 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 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 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 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 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 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 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C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误,原文是“改革开 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 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 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 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 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并没有说哪个是主要原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 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 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 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误, 文章并没有一味“铺叙”建水城,里面既对历史的回味,也 有对现实的客观描写,穿插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命题主要从 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 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 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 找细微的差别。 D项,由原文“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有国计民生,也是治 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 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可知,ABC正确,由“前者一般只 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 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 因,探索背后的规律”可知,D项不属于沿革地理。 故选D。
2020年全国一卷语文
2020年全国一卷语文2020年全国一卷语文是中国高考中的一部分,该试卷被广大考生所关注。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科目,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试卷结构、难度分析及备考建议三个方面对2020年全国一卷语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试卷结构2020年全国一卷语文试卷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选择题和非选择题。
选择题占据了试卷的大部分篇幅,主要内容涵盖了词语理解、语法运用、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四个方面。
非选择题则包括了写作和阅读与表达两个部分。
选择题部分主要考察考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其中,词语理解和语法运用考查了考生对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能力。
古诗文阅读则要求考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鉴赏能力。
现代文阅读则考察了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非选择题部分是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高级语言运用能力。
写作要求考生根据所给题目进行作文,主要考察考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与表达则要求考生对一篇给定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并回答相关问题。
二、难度分析2020年全国一卷语文试卷整体难度适中。
选择题部分的难度主要集中在词语理解和语法运用上。
对于词语理解来说,试卷中提供了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
语法运用部分主要考查人们对语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
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部分整体来说,难度适中。
古诗文阅读主要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需要考生对古代文化有一定了解和鉴赏能力。
现代文阅读则主要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
非选择题部分的难度适中偏易。
写作部分给出了一些简单直观的话题,要求考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作文。
阅读与表达则要求考生对给定文章进行阅读和理解,并回答有关问题。
三、备考建议备考语文考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准备。
首先,要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这包括词汇的积累、语法知识的掌握和文学常识的了解。
通过积累词汇,掌握语法知识并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
一项是
态度的能力。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3 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学以致用)
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 2020年全国高考概览
立
德
守 正
树 人
创
新
语
修
逻 文
厚植家国情怀 关注使命担当 增强文化自信 坚持五育并举
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有机融入 思考国家未来,关注人类命运 传承文化底色,发扬奋斗精神 取材多元全面,体现全人理念
凸显学科关键能力 尊重语文学科特点 强调思辨能力考察
正
结构稳定
顺序、赋分无变化
同时,今年不少题目考查内容不局限于材料事实本身,而是重在考查 思维方式。如全国Ⅰ卷的“历史人物评说”,“面对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 评价设置议题,要求考生参照现实,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 思考问题。”
4.对实用文体掌握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新 特点之一。全国Ⅰ卷要求作文为发言稿、全国Ⅱ卷的要求 是演讲稿形式、全国Ⅲ卷规定体裁为书信、全国新高考Ⅱ 卷规定写主持词。
张颐武说:“对文体提出不同限定,实际是对考生的 实际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表示,一名优秀的高中 生应适应各种文体要求,这也是为之后的论文和公文写作 打基础。
二 2020年山东卷评析
全国语文Ι卷与新高考卷Ι卷1-3题考查对比
年份 题号
题目
能力
赋分
2019 2020 全国 Ι卷
2020 新高
考 Ι卷
介绍建水城的历史、概貌及自己的感受。
于坚
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 写建水独特而具有传统特色的文化 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 风貌。
后六里面,,“高明二丈洪七武尺二。十年为建门四城,。东砌迎以砖建水繁华 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
1
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 的能力。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
2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 思路的能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一项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3
1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确的一项是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
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 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
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 深入到菜市场、胡同、小巷感受建 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 水的细节和传统特色。
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
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 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 展现建水人悠闲安乐的生活状态。
刻开始。
稳
步
内容稳定
考察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符
推
进
难度稳定
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稳
科
学 阅读
理解
科
信息
语言
学
整理 关 键 表达
考
查
应用
能 力辩证 思维
写作批判性
思维
(一)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融入新的改革理念,积极探 索新的路径。
改革着力点:体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 能,突出试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重视题目的情境化设 计。
(二)在选材方面,重视文化传承,彰显时代特征,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文化传承:《孝的家庭伦理意义》《艺术品历史物质性》《谈谈〈古文
观止〉》《历史地理学》《谈谈诗歌朗诵》等等。 前沿科技、时尚文化:航天发射、弹幕文化、网络阅读、食物能量、有
氧运动等等。 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精准扶贫、新基建、国家防疫、中国面孔、天问
一号等等。
(三)在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上,体现出多元化理 解。
1.文本分类。如: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的单用和并用(全国3套),社 科类和科技类文本兼顾(江苏),将信息类阅读文本合并(山东、天津、 浙江)
2.考查能力要求方面。如:全国卷和山东卷不再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 句式单独考查,其他试卷都还作为考查的重点,尤其是天津卷,还保留着 各种文言文原始题型。
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 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天津卷的“中国面孔”, 则聚焦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等人物;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 来”,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体 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
2. 作文题目贴近生活、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发现自我。如全国Ⅲ卷的 “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全国新高考Ⅱ卷的“带你走近____”,北京卷的“一条信息”, 上海卷的“转折”等。
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要选用以议论为主的文本。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 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三、不再从文章的结构、论点、论据等文章学的角度考查,
主要考查对信息的理解、提供、整合、加工。
四、采用主客观混合的题型考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建水记【注】(之四)
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 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下定义就是用判断的形式把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揭示 出①来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 结两合种的形特式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 其1.演种化概的念过+是程+为种研差究(对突象出,特④征探或寻本这质些属现性象)产+属生概、念形成 及2.其种演差化(背突后出的特原征因或和本规质律属。性)+属概念+叫+种概念
比较表达效果。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 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卷)
跨文本阅读。22. 请参照《线条之美》的审美角度点评下面这首描写劳动 者的小诗。(天津卷)
阅读表格。4.对下面“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简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江苏卷)
3.考查内容及要点方面。如:将文言文当作文学作品来考,“16. 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浙江卷);高考改 革要求重视传统文化,多套考卷增加了文化常识考查题,而浙江卷则体现 在对《论语》的理解与评价上。
(四)在命题角度、设题形式、考查要求上,努力创新,积极寻求新的突破 如: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做到了有机融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 武表示,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关心社会时政,充分了解、积极思考个人在集体、 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3.体现对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今年的试题加强了对批判、辩证 思维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 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考生首先要 挖掘材料的逻辑关系,其次要提炼出其中的辩证关系,最后再将理论与实 践统一起来。
2020年III 卷《记忆里 的光》
2020年山东 卷《建水记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作者 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情 感把握)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 统摄全文的。(脉络结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本文艺术特 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 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选材特点)本文采用空间和时 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线索思路)
近年来中学教育对于历史和古典文学的重视,充分体现在高考作文中。高考语文命 题组专家表示,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 共成霸业的历史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 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
此外,北京卷涉及的北斗卫星、江苏卷的智能互联网等主题涉及最新科技话题,彰 显了高考命题的前沿性。
选文变化:风格多样,新锐散文进入视野
2017年II卷 《窗子以外 》
2017年III 卷《我们的 裁缝店》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结合 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意象理解)作者交替使用“你 ”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 进行分析。(抒情角度)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结合 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的含意。(语句理解)本文的语言 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语言鉴赏)
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社会 上流传的复习题往往粗制滥造,不得要领。不分良莠地抓着 就做,最容易产生误导。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 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 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 作者对话。
——教育部考试中心
刘芃《考试文集》
步骤:找属概念,找种差,整合表达 四个历规史则地:理1.学种是属以相自称然(和人人是文…地…理生现物象[高的等产动生物、]形)成 (及知其识演分化子的是过…程…为精研英究[对脑象力,劳探动寻者这])些现象产生、形成 及2.其不演能化循背环后;的3.原不因能和否规定律;,不具能有比时喻空。结合的特征的现 代淘地汰理六学种的信分息支:学重科复。信息、比较信息、原因背景信息、 描写信息、影响作用信息、举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