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5.1.3农耕文明的繁盛(同步练习)无答案

5.1.3 农耕文明的繁盛(练习)

一、选择题: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

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汉朝时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市”

B.宋朝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C.棉纺织业在清代开始从南方推向北方

D.清代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

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

3.《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zhu)轴而户纂组。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史料中的“机户”是( )

A.地主 B.农民 C.早期的资本家 D.早期的雇佣工人4.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

段。下列对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最恰当的概括是( )

A.帝国的繁盛 B.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与发展

C.近代的曙光 D.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5.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吃到的玉米、甘薯最早应出现在 (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6.一个富裕的商人,常年从事丝绸生意,为了多赚钱,他雇用了几十个工人为他生产布匹。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8.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 )

①许多农村发展为工商业市镇②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

③人们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④中国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明朝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行业是( ) A.制瓷业 B.造船业 C.冶铸业 D.纺织业

10.下列关于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

B.机户开设“机房”,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

C.机户与机工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这一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1.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明朝中期以后,江南纺织业中,出现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B.机户是由清政府扶植发展起来的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到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了

1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只在一些商品经济繁荣的地方出现,这些地方是(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江南地区 D.华北地区13.明清时期,中国的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 ) A.生丝、茶叶、瓷器 B.生丝、水稻、瓷器

C.生丝、茶叶、水稻 D.茶叶、瓷器、水稻

14.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主要从下列哪一大洲引进中国的( ) A.欧洲 B.南美洲 C.非洲 D.大洋洲

15.明清时期,棉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珠江流域一带 C.松江一带 D.华北平原一带

16.现在的山西省一带,在明清时期活跃着一个实力相当雄厚的商帮叫( ) A.陕商 B.鲁商 C.晋商 D.徽商

17.下列关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一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B.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发达C.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工商业市镇 D.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实力落后于西方国家18.明清时期,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是因为( )

①经济高度发展②处于封建社会③商路发达④工艺精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9.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这是指哪一时期( )

A.lO世纪 B.13世纪 C.17世纪 D.19世纪

20.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④18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表二:

表一:

(1)表一和表二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中怎样的特点?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表格内的情况?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土宜于陶。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瓷器生产过程紧密有序,“共计一环工力,过手七十一,方克成器”。

材料二:景德……业制陶器,利济天下。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明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工”。

——选自《景德镇陶录》《明清经济及中外关系》(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2)除了上述材料外,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描写道:“甘薯所在,居人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材料二:明朝谚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材料三:湖南某镇在明嘉靖时“商贾四集”“居民不下四五千家”,清乾隆时,“十里以内,居民相接”“商贾云集于四方,市井数盈于万户”“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1)“甘薯”的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民间渐次广种”?广种甘薯反映了

当时社会的一种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的谚语反映了明代的什么情况?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怎样的发展情况?(4)概括三则材料所述事物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