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选读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黄帝内经《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

《内经选读》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第一单元养生一、名词术语2、天真:先天之真气。

黄帝内经选读 ppt课件

黄帝内经选读 ppt课件

黄帝道:这些咳嗽怎样鉴别呢?
岐伯说:肺咳的症状,咳而气喘,呼吸有声, 甚至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则心痛,喉中好像 有东西梗塞一样,甚至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 症状,咳则两侧胁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转 侧,转侧则两胁下胀满。脾咳的症状,咳则右 胁下疼痛,并隐隐然疼痛牵引肩背,甚至不可 以动,一动就会使咳嗽加剧。肾咳的症状,咳 则腰背互相牵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 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 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 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 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 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 而成为肺咳。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 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 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 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 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 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3.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 于(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4.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5.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 是( )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 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 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 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 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 先受之。

内经选读绪论ppt课件

内经选读绪论ppt课件
5
中医第一经典
《内经》记载有《内经》之前的医著,如 《素问·病能论》中提到的《上经》、《下经》、 《金匮》、《揆度》、《奇恒》等;另如长沙马 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 一脉灸经》、《脉法》、《五十二病方》等,因 不符合这样的标准,故不被称为经典;《伤寒》、 《金匮》等产生于《内经》之后,故《内经》称 为第一经典。
长春中医药大学 52
总结:《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1)天人相应的这个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也是统一的整 体。
2)升降出入的恒动观。物质世界处在不断运动变化 中,《内经》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具体则表现为气的运动变化,既升降出入。生长壮老 已的生命过程则是其恒动规律的表现。
4
2)《黄帝内经》书名的含义。 “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 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 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 “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 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 (今河南新郑),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 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 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 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 制音律、创医学等。
6.明张介宾著《类经》,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和《灵 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7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对前人取其精华,新意不少
8清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明白通畅,要言不繁 9元滑寿《读素问钞》选注最早
41
《内经》的注家特点分类
1 分类注解 2 随文发挥 3 校勘训诂
31
《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各9卷81篇,共计18卷162篇。其内容除医学 之外,还论及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 人事等问题,内容极为丰富。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心藏神
《素问·宣明五气篇》 《素问·调经论》 《灵枢·九针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 神之变也。”
《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 也,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 则五脏六腑皆摇。”
容“ 心 藏 神 ” 是 藏 象 理 论 的 重 要 内
心主血脉
(5)“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脏腑均与饮食物的受纳、贮藏、消化吸收、传导 排泄有关。 •饮食物被摄入后,必须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 输布,小肠的分清别浊,大肠的传导变化,三焦的气化 作用,膀胱贮藏与排泄等,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对饮食 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 •既能受纳腐熟水谷,又是化生精微(营气)之处,所 以称之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膀胱位居下焦,是三焦水液所归之地,故称之为 州都之官。
气化 此指以肾气(阳)为主的各脏腑之气对膀 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浊功能,包括津液的 升腾、输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两方面。
掌握藏象的概念 掌握五脏的功能及与四时的通应关系 掌握五脏与五体、五华的关系 了解“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的理论
[原文分析]
一、以阴阳作为基本理论,论藏象的具体问题
按部位划分
确定脏腑阴阳的标准
按功能划分
心肺(阳) 肝脾肾(阴) 心肝(阳) 肺脾肾(阴)
充养的器官或 组织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 曰:心者,生之本,神 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 阳,通于夏气。
(4)“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肝是产生、耐受、解除疲劳的根本,为藏魂之所。 •肝藏血,血养筋,筋连属关节而主司运动。肝血 充盈,筋膜濡润,运动灵活,能够耐受疲劳;肝 血不足,筋失濡养,可产生疲劳,所以说肝为罢 极之本。 •肝为藏魂之处,魂是在神的支配下的无意识的精 神活动或动作,以肝血为物质基础,肝血充盈, 则魂有所舍,夜寐安和。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五章 审察病机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五章  审察病机

人与自然界息 息相应。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 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 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 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 湿邪气。
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
雨寒暑,清湿喜怒。喜 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 伤上,清湿则伤下。三 部之气,所伤异类,愿 闻其会。
即要领、要点。
伤于上部的风雨, 伤于下部的清湿, 伤于五脏的喜怒, 为三部之气。因 其所伤害的部位 有上、下、内的 不同,故称“所 伤异类”。
道理、规律。 乘虚侵袭。
指肠胃之间脂膜。
❖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
还有指腹腔之内, 脏腑之间相互联系
胃之外,募原之间, 的网络。后世温病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学家认为邪伏膜原,
息而成积。或著孙脉,
即邪入少阳,膜原 为半表半里。
或著络脉,或著经脉,
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 邪气留滞于脉,逐
之脉,或著于膂筋,或 渐长成积块肿物。 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 息,即生长。
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
胜数。
浸淫传布。淫,浸淫。泆, 同溢,有扩散之意。
分析
本段概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 病规律。
1.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风雨寒暑清湿——后世发展为六淫学说
病因 喜怒——泛指七情过激
饮食劳倦房室(见第四段) ——后世称不内外因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于缓筋,邪气淫泆,不 可胜论。
谓循行于腹内 之筋,指足阳
明之筋。
分析
❖ 1、本段原文论述了外感虚邪贼风所致 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七章 四诊参伍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七章    四诊参伍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 2.应用要点 ❖ (1)从语言和声音的异常判断疾病的性质(闻诊) ❖ “声如从室中言”—声音重浊—脾滞湿盛; ❖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语声低微,言语断
续重复 —心气大衰; ❖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衣冠不整,言语
错乱、不知远近亲疏—心神被扰
❖ (2)从二便异常来阐述五脏(脾肾)失守的 表现(问诊)
❖ 言而微,终日乃复 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
语声低微,气不接 续,很长时间才能 说下一句话,是气
被劫夺所致。
正气被劫夺、耗伤
恶不避亲疏者,此
神明之乱也。
偏义词,偏“恶” 义,谓(言语)错 乱,胡言乱语。
脾胃不能藏 纳水谷,门 户失去约束, 大便泄泻不 止。为脾脏 失守,气虚 不能收摄所 致。仓廩, 粮仓,此喻 肠胃。门户, 指幽门、阑 门、魄门等。 “要”,通
②医生应当心平气和,全神贯注。 ③就诊环境应安静。 平旦固然是诊病的最佳时机,但只要病人能处于安 静状态,亦就不必拘于平旦。
2.四诊合参
诊法包括切脉、视精明、察五 色、观五脏六腑之强弱及形之盛衰 等,但基本原则在于全面运用各种 诊病方法,即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才能正确诊断疾病,认知病情轻重 及预后。
表现。
胸中之府,背曲肩随,
健的基础。 说明五脏是 身形的根本, 五脏精气旺 盛,身体各 部分得到滋 养则健康强 壮。
张志聪: 府将坏矣。
“心肺居于
随,同垂。即背屈曲不能
胸中,而俞
直,肩下垂不能举。是脏
在肩背,故
气精微不能营于肩背,心
背为胸中之
肺失强的败坏之象。
府。”
犹败,衰
指身体弯曲 ❖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 竭之意。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 水谷精微。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此指胸膈胀满。 13、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 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分析]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阳两方,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 又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的 相互依存、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能够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的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内经选读》简答题

《内经选读》简答题

【简答题】1《黄帝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有162篇论文.书名冠以"皇帝",仅是崇古假扥,非一时一人之作,汇总成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1)阳化气阴成形等说明生理作用(2)阴阳反作、阴阳偏胜说明病理变化(3)从阴引阳、从阳引阳阳病至阴阴病至阳等说明治病必求于本的法则(4)善诊者,按色察脉,先别阴阳,以说明诊断(5)掌握七损八益,以调阴阳(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说明药食气味的属性与功用。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方法有哪些?《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养生方法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坐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精神内守等。

7一般将《内经》理论体系分为哪几大类?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以及运气等大类。

16试述“阴阳交”的病证及预后?阴阳交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发热,是由阴精不足,邪热亢盛所引起的﹔不能食,说明生精支源匮乏﹔狂言,尤肾精枯竭,热忧心神引起﹔脉躁急,是阴精不足,阳热邪气充斥脉道的表现。

所以病情严重,预后凶险。

10分析“神不使”的涵义,有何意义?神,人体脏腑气血的功用﹔使,运用、役使。

神不使,即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作用不能对各种治疗作出反应。

神不使则病不可愈,强调神气的存亡得失是疾病愈后的好坏,对情志导致的疾病,必须解除精神负担,徒用针药无济于事,反应中医治疗对“神气”的重视。

11为什么“诊法常以平旦”?平旦,即清晨,太阳刚出地平线之际,此时人体的内外环境相对稳定,故诊脉比较确切。

其意义(1)诊脉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如过劳、七情刺激、饮酒等(2)诊脉时医生和病人都要保持安静,心平气和,才可诊出病脉。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精编版)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精编版)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内经选读学习,《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体会篇1 《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五脏生成》论述了五脏之间及五脏与五体、五色、五味、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

开篇便讲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制约之意)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咸入肾,多食咸则肾病,肾病不可制约心,则心病不得主血脉,血脉凝涩淤滞则变色。

这些推断与现代西医学所谓的盐的摄入过多会导致高血压这一论断相吻合。

读到这里不禁让我再次为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所折服。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

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

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

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

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

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

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四单元血气精神(6学时)●灵枢·本神●灵枢·营卫生会●灵枢·决气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四单元血气精神血气精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灵枢·本藏篇第四十七》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精源于先天,赖后天不断培育。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反映脏腑气血盛衰。

血属阴,气属阳,血与气互根互用。

精属阴,神属阳,精能化气生神。

血气精神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健康。

因此,血气精神是《内经》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血足气旺精充神茂,是健康的保证。

调养血气精神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神的概念及其分类,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等内容。

【教学要求】1.掌握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掌握五脏与神的关系。

熟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了解情志失调失神伤脏而致病。

2.掌握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了解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3.掌握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熟悉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4.熟悉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理解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5.熟悉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内容】1.针刺本于神的临床意义。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证及五脏虚实的病证。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化源与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人之常平”的特征。

11.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

原文导读《灵枢•本神第八》[篇解]本,即本原、根本。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精选6篇)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而《内经选读》作为一门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能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中重点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从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伯未老先生曾在《内经知要概论》中讲到:“《内经》仅仅是中医的门径,问题就在如何通过这门径来窥视更渊博、更广阔的中医成就。

”而《内经选读》的概论部分就强调了“诵、解、别、明、彰”等学习经典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研读《内经》。

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应加强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以加深理解和运用。

比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除了掌握其含义外,可以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培养,因为单纯的诵解《内经》原文仅仅是“纸上谈兵”。

比如可以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来认识《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和意象思维,加深对“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认识等等。

抓住一点,以点带面,拓展思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

我们常说“读经典、做临床”。

《内经选读》原文导读部分按《内经》理论体系择要汇集原文,并加以分类、校注、按语,而且酌情添加临床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医学源流的发展。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段原文,主要是阐明阴阳交感、互根与消长关系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其在治则上的体现。

以《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例,来说明津液的上承输布必赖气之激发与推动,这是阳中求阴的运用。

而张锡纯治疗阴虚发热,在滋阴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其理相同。

黄帝内经选读

黄帝内经选读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咳论篇
【本章要点】 一、咳嗽的病变,固属于肺,而五脏六 腑的病变,又都能影响于肺,使之功能 失常,发为咳嗽。 二、咳嗽发病与四时有很大关系。 三、咳嗽日久不愈,脏病可以移腑。 四、指出咳嗽的治疗原则。
原文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 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 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①,感于寒则受病,微 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 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 先受之。
译文】 黄帝问道:肺脏有病,都能使人咳嗽,这是什 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 不单是肺病如此。 黄帝说:请告诉我各种咳嗽的症状。 岐伯说:皮毛与肺是相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 外邪,邪气就会影响到肺脏。再由于吃了寒冷 的饮食,寒气在胃循着肺脉上行于肺,引起肺 寒,这样就使内外寒邪相合,停留于肺脏,从 而成为肺咳。这是肺咳的情况。
黄帝道: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是怎样受病的? 岐伯说: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于六腑。例如 脾咳不愈,则胃就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甚 至呕出蛔虫。肝咳不愈,则胆就受病,胆咳的症状是 咳而呕吐胆汁。肺咳不愈,则大肠受病,大肠咳的症 状,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 的症状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 肾咳不愈,则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而遗尿。 以上各种咳嗽,如经久不愈,则使三焦受病,三焦咳 的症状,咳而腹满,不想饮食。凡此咳嗽,不论由于 那一脏腑的病变,其邪必聚于胃,并循着肺的经脉而 影响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肿,咳嗽气逆。

内径选读讲稿(可编辑)

内径选读讲稿(可编辑)

内经选读讲稿绪论授课细则表授课对象中医本科授课时数 4目的要求1掌握《内经》的沿革及.领会《内经》的成书。

2.了解《内经》的书名含义。

3.了解学习《内经》的方法4.领会《内经》的学术价值重点难点重点:《内经》的沿革难点:《内经》的成书时代、《内经》的医学模式疑点:五运六气形成的时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思考题例参章节小结之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 ),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第一节《内经》的成书和沿革一、成书年代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历代医家、学者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意见:①黄帝时代; ②战国时期; ③秦汉之际; ④汉代,主要是西汉,其中有些篇章形成于东汉。

《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 ? 艺文志》 ,它与《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共为“医经七家”。

而《汉书 ? 艺文志》乃是东汉班固根据《七略 ? 艺文志》摘编而成。

《七略》则是西汉末年汉成帝时代(公元前 32 年)刘向、刘歆父子奉诏收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据此证明, 《内经》的成书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 32 年,即西汉末年。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远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收录了包括医史人物及医学著作在内的历代科技文化及人物史料,如《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不仅为名医扁鹊、仓公作传,而且记述了《上下经》《五色》《奇咳术》《奇恒》《揣度》《阴阳外变》等一批医学著作。

但未见((内经》书名,而上述古医籍曾经被《内经》所引证。

《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不至于被阅历丰富、治学严谨的司马迁所疏漏。

据此分析,说明《内经》的成书当在《史记》成编之后,据史学家考证, 《史记》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公元前104以一公元前 91 年)撰成。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讲解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讲解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2● 2●●第一单元宝命全形——【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熟悉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和肾气的作用。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人之生长壮老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一、原文导读[]上古天真1、2、3、[]1、2、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及生殖功能方面的客观规律,强调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举四种养生家为例,说明各种养生原则、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要求]1、掌握养生的原则、要求及其对预防疾病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意义。

2、掌握肾气对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保养精气神与寿命的关系。

4、背诵原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以其德全不危也。

”“女子七岁,肾气盛,……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原文] 一级101[校注]1、春秋:指年龄。

2、时世异也?人将失之耶:将,犹“抑”也,还是之意。

意为这是时代不同造成的呢?还是人们违背了养生之道呢?3、其知道者:其,指上古之人。

知,懂得。

道,此处指养生之道(法则)。

意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4、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引申为遵循、顺应。

阴阳,指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

意为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

5、和于术数:和,调和,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

《黄帝内经》原文精选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宝命全形

《黄帝内经》原⽂选读-宝命全形《黄帝内经》原⽂选读第⼀单元宝命全形(2学时)●素问·上古天真论(2学时)●素问·四⽓调神⼤论(指导⾃学)●灵枢·天年(指导⾃学)长春中医药⼤学内经教研室第⼀单元宝命全形《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

”——即世间万物,⼈是最宝贵的。

宝命,珍惜⽣命之意;全形,保全形体之意。

宝命全形,即保养⽣命的意思。

⼜称养⽣、摄⽣、道⽣。

本单元主要讨论《内经》的养⽣思想和⽅法等问题。

【教学要求】1.掌握养⽣的意义、原则和⽅法,熟悉⼈体⽣长、发育、⽣殖、衰⽼的⽣理过程和肾⽓的作⽤。

理解补肾法对延缓衰⽼的意义;调理冲任与⽣殖机能的关系。

2.熟悉“四⽓调神”的养⽣之道及违背四时阴阳所产⽣的病变;掌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涵义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3.熟悉古⼈对⽣命形成的认识;掌握⼈之寿夭的根本因素;了解⼈之⽣长壮⽼的过程。

【教学内容】1.上古之⼈长寿及《内经》时代⼈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的原则和⽅法。

3.⼈体⽣长壮⽼的⾃然过程,肾⽓在⽣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调神”的养⽣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医学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始⽣的物质基础。

8.神在⽣命活动中的作⽤。

9.脏腑功能活动与⼈之⽣长壮⽼及寿夭的关系。

⼀、原⽂导读《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解]上古:即远古,指⼈类⽣活的早期时代。

以周代⽽⾔,上古指史前的远古时期。

王冰注:“⽞古也。

”⽞,远也。

天真:有三说,即:1、指⾃然、纯真、质朴⽆邪的天性。

《素问直解》注:“天真者,天性⾃然之真,毫⽆⼈欲之杂也。

”2、指⼈体禀赋的⾃然寿命。

⼜称“天年”、“天寿”。

3、即指先天真元之⽓。

本篇主要讨论了上古之⼈,保养天真以祛病延年的原则、⽅法、道理以及先天真⽓在⼈体⽣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作⽤,故以“上古天真论”名篇。

[内容提要]1、养⽣的主要法则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上窍,指耳、目、 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指前后二阴。清 阳,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 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浊阴,为二 便污秽之物。
17、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指卫气。 浊阴,指精血津液。即卫气布散于腠理,精血津 液濡养于五脏。 18、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清阳,指饮食物化 生的精微物质。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即 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充养于四肢,所化生的 糟粕内归于六腑。
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句的含义: 本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属阴的季节, 感受阴邪,邪气内伏,就可能发为阳性病 证。反之,在属阳的季节,感受阳邪,邪 气内伏,就可能发生阴性病证。 体现了物极必反的道理,说明了阴阳 之间相互转(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在冬季感受寒邪,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 寒邪侵袭的外感伤寒病。若当时邪不即发,则 寒邪内伏,至春季阳气生发之时,逢阳化热。 若复感春令风邪,风为阳邪,外感引动伏邪, 两阳相合,则发为温病。 后世医家据此将温病分为新感、伏气两大 类,奠定了“伏邪温病”理论的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 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 上的具体运用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原文] 201 一级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 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 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 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 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 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 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 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 四支,浊阴归六府。
2、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属阴,味厚者为阴中之阴, 薄为阴中之阳。气属阳,气厚为阳中之阳, 薄为阳中之阴。
3、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 食气味纯阳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 认为壮火是病理之火,即亢盛的阳气。少火, 指药食气味温和者而言,后世医家进一步发 挥,认为少火是生理之火,即和平的阳气。 气,正气。之,作使、令解。 此句意思是:药食气味纯阳的壮火之品 能使人体正气虚衰,药食气味温和的少火之 品能使人体正气盛壮。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原文节选
[原文] 203 一级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 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 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 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 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 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4)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秋,指夏 末秋初的湿盛 时节。若此时 伤于湿邪,当 时即病,则发 为湿邪困脾的 濡泻等证。
若当时不病,湿邪蕴积 于体内,郁而化热,至 冬季又外感寒邪,外寒 引动内热,上乘于肺, 则发为咳嗽(热嗽)。 若湿伏体内,聚而成痰 饮,至冬季又感受寒邪, 内引痰饮,则发为咳嗽 (寒嗽)。
[原文] 202 一级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 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 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 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注释]
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 之味属阴,多沉降下行而走下窍;凡药物饮 食之气属阳,多升散上行而达上窍。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骨伤科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 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篇解]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 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 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 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 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 阳的盛衰。本,指阴阳。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 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 地。积,汇聚。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 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 动。
3、以天地、静燥、寒热、云雨等自然现象, 说明阴阳的属性特征及其相互对立、相互转 化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 容。
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云出天气
雨出地气
4、论述了人体阴阳升降反常所导致的病证。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句,论述了阴阳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清气,属阳当升。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 下,而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若 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 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医家常用此 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 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 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4、壮火食气,气食(sì )少火;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即药食的纯阳作用消蚀人体的 正气,而人体的正气赖药食的温和作用来 滋养;药食的纯阳作用耗散人体的正气, 药食的温和作用补养人体的正气。“壮火 食气”的“食”字,是消蚀的意思,“气 食(sì )少火”的“食”字,音义同饲,供 养。 5、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原文] 204 一级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 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 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 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注释] 1 、 风胜则动 :风邪太过,使肢体振掉动摇 或头晕目眩。 2 、 热胜则肿 :火热内郁,营气壅滞肉理, 聚为痈疡红肿。肿,痈肿。 3 、 燥胜则干 :干,干燥,干涸。燥邪过胜 伤人,就会导致人体内外津液干涸的病证。 4 、 寒胜则浮 :浮,浮肿。寒为阴邪,易伤 阳气,聚水成为浮肿。 5、濡泄:濡泄,又称湿泄。由湿邪伤脾所 致的肠鸣腹泻、大便稀溏的病证。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 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 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 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 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 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 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 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 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分析]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 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 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 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 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 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 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2、论述了七情内伤的致病 特点。 提出了“暴怒伤阴, 暴喜伤阳”的情志致病规 律。若伤阴、伤阳,则人 体内阴阳逆乱,平衡失调, 导致“厥气上行,满脉去 形”的病理状态。由此提 示我们,要做到预防疾病, 延年益寿,必须外防邪气, 内调情志。
故本段经文最后 指出“喜怒不节, 寒暑过度,生乃 不固。”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2、提出临床诊治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 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这是因为: (1)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 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 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 之异。 (3)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 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 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 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 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 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6、五气:五脏之气。即五脏的功能。 7、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即七情太过,损伤脏 腑气机;六淫外邪伤人,首犯形体机表。喜怒, 泛指七情过激。寒暑,泛指六淫外邪。 8、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则肝气横逆而血 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弛缓而神逸,故伤阳。 阴,指肝。阳,指心。 9、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指逆行之气上行,邪 气亢盛,充斥脉体,正气损伤。厥气,逆行之 气。去形,神气浮越,脱离形骸。 10、痎虐:疟疾的总称。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 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 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分析] 1、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 察,总结出五气偏胜(即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 六淫邪气侵袭人体,感而即发,若: 风邪太过,则肢体振掉动摇; 火热太过,则腐肉成脓,发为痈肿; 燥邪太过,则津液干涸,皮毛干燥,尿少便干; 寒邪太过,则损伤阳气,气化失司,聚水而成浮肿; 湿邪太过,则脾失健运而腹泻便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