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合集下载

如何避免在公文中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

如何避免在公文中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

如何避免在公文中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写出一些公文,比如报告、备忘录、信函、邮件等等。

公文通常是为了向他人传达信息,因此清晰明确的语言非常重要。

在写公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解,从而给工作带来麻烦。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有效的方法,来避免在公文中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

一、选择准确的词汇在写公文时,我们应该选择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词汇不清晰或者错误的选择可能导致读者产生误解。

因为有的词语在不同的背景和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词汇。

在选择词汇时,我们可以参考相应的词典和术语表,以确保选择的词汇合适。

二、注意句子和段落结构良好的句子和段落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句子的结构应该简单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不必要的修饰语。

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从句来描述一些复杂的概念,但是从句应该清晰明了,并且和主句紧密相连。

段落结构应该合理,一个段落应该只描述一个主题或一个论点。

在段落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强调手段,如加粗、缩进等来突出重点。

三、遵循逻辑思维的原则公文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原则,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在写公文时,我们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公文应该基于明确的前提条件,逐步展开讨论。

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直观的例子和数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和观点。

四、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模棱两可的语言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容易产生误解。

在公文中,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这包括一些常用的词语,如“似乎”、“好像”、“可能”等。

我们应该使用一些明确的语言来描述事实和观点,从而避免产生误解。

五、校对和修改最后,我们需要在写完公文后进行校对和修改。

在校对和修改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如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等。

公文存在问题的词语

公文存在问题的词语

公文存在问题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在公文中可能存在问题的词语:
1. 模糊不清的用词:如“大概”、“或许”、“可能”等,这些词语使公文的内容不够明确和准确。

2. 含混不清的表述:使用过于笼统、模糊或不具体的语言,使读者难以理解公文的确切含义。

3. 主观判断的语言:使用个人观点、偏见或情感色彩较浓的词句,影响公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不准确的术语:使用错误或不恰当的专业术语,导致理解困难或歧义。

5. 冗余的表述:过多地重复相同或类似的内容,使公文显得冗长和啰嗦。

6. 过时或不恰当的用语:使用已经过时或不再适用的词语,或者使用不适合公文场合的口语化表达。

7. 语法和拼写错误:存在语法错误、拼写错误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问题,影响公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在撰写公文时应尽量使用准确、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模糊性和主观性,确保术语正确,并对公文进行仔细的编辑和校对,以提高其质量和可读性。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题目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尽。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由于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条件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往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实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公文处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公文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政府到民间机构都需要处理公文。

然而,公文处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本文将探讨一些公文处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公文流程不规范公文处理是一项需要遵循规程的任务。

如果公文的流程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文件丢失,文责不明等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处理公文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处理,如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承办等流程。

2、对公文流转过程中的每一步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公文的每一阶段都得到正确的审核和处理。

3、在公文处理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信息化手段,如数字签名、电子流等,从而更好地控制公文的流程。

二、处理公文速度太慢一些人在办公室工作时,处理公文速度往往太慢。

这可能会导致文件处理时间过长,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了解公文处理的优先级,按照重要性和紧急程度的不同,制定合理的办理计划。

2、对工作量大或者较为复杂的公文,可以采用分层处理的方法,逐步完成各个步骤,以保证处理效率。

3、提高自身的处理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学习相关公文处理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

三、公文格式不规范公文的格式规范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要求。

如果公文格式不规范,则可能会影响公文处理的质量和效率。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确保公文格式规范化,可以采用自动排版或者模板,使得每份公文的版式、字体、字号、行距等都符合要求。

2、在日常办公中,可以对工作人员的公文起草水平进行培训,提高公文起草和格式化能力。

四、公文内容不明确或存在歧义公文的主要目的是传输信息,如果公文内容不明确或存在歧义,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或行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处理公文时应该仔细审查公文内容,确保公文内容明确、准确、易于理解。

公文 乱用词汇

公文 乱用词汇

公文乱用词汇一、词汇发音准确的重要性。

1. 避免歧义。

- 在公文中,准确的发音有助于正确传达信息。

例如“行(háng)业”和“行(xíng)动”,如果发音错误可能导致对公文内容理解的偏差。

如果把“行业规范”写成“行(xíng)业规范”,读者可能会误解为关于行动方面的规范,而不是某个行业的规范。

2. 保持专业性。

- 正确的发音体现了公文撰写者的专业素养。

如“给(jǐ)予”,很多人误读为“给(gěi)予”,在公文中如果写错读音,会让公文显得不够严谨。

二、词性正确使用。

1. 名词的正确使用。

- 公文中的名词要准确表达概念。

例如“权力”和“权利”,“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常出现在行政公文等涉及公权力的表述中,如“行使权力”;“权利”则是公民或法人依法应享有的利益,如“保障公民权利”。

2. 动词的准确运用。

- 动词的选择影响公文的表意准确性。

比如“截止”和“截至”,“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后面不能接时间词语,如“报名已经截止”;“截至”表示截止到某个时候,后面可接时间词语,如“截至10月1日,报名人数已达500人”。

3. 形容词的恰当性。

- 形容词在公文中用于准确描述事物的特征。

例如“必需”和“必须”,“必需”是形容词,表示不可缺少的,如“生活必需品”;“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如“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三、避免词汇乱用的方法。

1. 加强学习积累。

- 多读优秀公文范例,学习其中词汇的正确使用。

可以阅读政府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工作报告等,这些文件在词汇使用上较为规范。

2. 查阅权威词典。

3. 仔细校对审核。

- 在完成公文初稿后,要进行多次校对,检查词汇是否存在乱用的情况,包括发音错误、词性误用等问题。

可以自己先通读,再请同事帮忙审核,以确保公文的准确性。

【最新推荐】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范文模板 (6页)

【最新推荐】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课件 3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官方文件中的歧义

官方文件中的歧义

官方文件中的歧义歧义是指句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歧义意义,可以同时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解释的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研究文献”这句话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研究文献;首先,我们要求学习的文件;首先,我们应该研究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歧义是一种正常现象,很难简单地说好或不好,更不能把它当作言语障碍来对待,完全禁止。

在某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使用。

比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常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日常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修辞格,如“双关”,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积极运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确实是有害的。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样式中尤其有害,尤其是在官方文档中。

公文语言是一种非常注重准确性的语言,因为使用公文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使意义的表达高度准确。

每一个字,尤其是每一句话,都要保持意思的唯一性,避免对方的“不同意见”,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行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歧义对公文是绝对有害的。

有无数的实际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长期战败的日本,因为种种原因得到了两颗原子弹。

直接原因之一与日本政府发表的反对波茨坦公告的声明含糊不清有关。

日本政府声称对“公告”的态度是“无声的杀戮”。

“沉默杀人”这个词在日语里有很多解释,可以理解为“无视”或者“暂时不评论”。

该声明对此没有限制。

这样,美国自然可以做出第一个理解,当然可以使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原子弹来解决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扰。

比如保险合同中写着保险范围:“包括家用电器、床上用品、被褥等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写惩戒条例:“一定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模棱两可的表述,我们往往把公文作者“等”到被动的局面,甚至“等”到自己利益白白受损的局面;往往使公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于被认为“只攻击少数,多数……”。

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

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在申论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在申论公文写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表达不清、逻辑不严谨、语言不精准等。

本文将对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帮助广大考生顺利完成申论考试。

一、申论公文写作中的问题分析1. 表达不清晰申论公文写作要求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但有些考生在表达时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

例如,在问题陈述时使用过于笼统的词语,或过多地使用形容词修饰,使得内容不够明确。

这导致读者难以理解和全面掌握作者的意思。

2. 逻辑不严谨一篇好的申论公文应具有合理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

然而,有些考生将不同主题和论点混淆在一起,或者在表述时缺乏连贯性。

这让读者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观点,也会降低文章的说服力。

3. 语言不精准申论公文强调用语精准,尽量避免歧义,但有些考生在表达时存在词不达意或使用词汇错误的情况。

这不仅会给读者带来困惑,也会给评分者留下不太好的印象。

二、申论公文写作问题的解决方案1. 清晰表达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明确思路,突出核心:在写作前,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规划,确保每一部分的内容和意图清晰明确。

(2)减少冗词赘语:避免使用过多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保持简洁明了的表达。

(3)多用具体事例:通过列举具体的案例、数据、调查结果等,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2. 严谨逻辑要提高逻辑严谨性,考生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合理划分段落:每个段落的内容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或分析层次等进行合理组织。

(2)使用连接词:在表达不同观点或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时,使用适当的连接词,如"因此"、"然而"、"另外"等,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

(3)整体把握:在写作过程中,时刻保持对整体思路的把握,确保每一句话、每一段都与整体主题密切相关。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摘要】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是指在公文表达中存在模糊、不清晰或多义的语言现象,容易让读者产生理解上的混淆和误解。

歧义问题的产生往往源于表达不够准确、语言不够简洁或者上下文不完整等因素。

常见的歧义表达方式包括词语多义、语法结构模糊、逻辑关系不清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可能导致法律风险。

为避免歧义问题,需要加强公文撰写规范化,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规范公文撰写不仅可以减少歧义问题的发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沟通成本,建立良好的工作形象。

重视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公文撰写、规范化、法律风险、工作效率、影响、避免、规范、提高、效率、发生、关系、重视1. 引言1.1 什么是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指的是在公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语言表达不清晰、含糊不明的现象,导致接收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或产生不同解读的情况。

这种歧义可能是由于用词不准确、语句不清晰、逻辑不严谨等原因所致。

在公文中出现歧义问题不仅影响到信息的传达和理解,也可能造成误解、冲突甚至是法律风险。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是一种语言沟通上的障碍,在组织管理和行政工作中经常出现。

一份条款不清晰的合同或规章制度容易引发争议;一封含糊不清的通知可能导致员工误解或错过重要信息。

由于公文往往涉及到权责关系、规范要求等重要内容,歧义问题的存在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

了解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避免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确保公文表达准确清晰、逻辑严谨,才能有效减少歧义问题的发生。

加强对公文撰写规范化的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减少歧义问题的重要途径。

重视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及时沟通澄清,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风险。

1.2 为什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容易产生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容易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

公文往往涉及到具体的业务内容和专业术语,而不同领域、不同单位之间的术语理解可能存在偏差,导致信息传递不清晰,产生歧义。

机关公文拟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机关公文拟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机关公文拟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一)公文格式的常见错误。

1.违反行文规则。

一是直接报送领导同志个人。

二是多头报送。

三是越级行文。

四是请示事项一文数事。

五是不经协商或协商不一致行文。

2.生造文种。

例如,《关于××××的情况汇报》、《关于××××的说明》、《关于××××的总结》、《关于××××的公示》等,这里的“汇报”、“说明”、“总结”、“公示”均不应作为文种使用,可以改成《关于××情况的报告》、《××关于印发××说明的通知》。

3.混用文种。

一是“请示”、“批复”、“函”混用。

二是上行文文种使用不当。

下级单位向上级机关报文一般使用请示、报告、意见三个文种,其他文种不能用。

4.把应该作为正文的内容放到附件印发。

如《关于印发×××通知的通知》、《印发关于×××方案的通知》。

5.履行审签手续不全。

不经办公室把关,直接找厅领导审签,出现文件倒流现象。

6.结构上大标题用一、二、三,而子标题没有用(一)、(二)、(三),直接用1、2、3。

(二)公文标题常见的毛病。

1、公文标题要素不全。

例如:《关于××××的通知》、《关于××××的报告》等,缺少了发文机关名称。

2.表述不清楚。

例如:某中心更换设备需要申请经费,标题是“某某中心关于更换某种设备的请示”,应该是“某某中心关于更换某种设备所需经费的请示”;再比如,某某中心就某事提出意见请厅里批复,经厅研究同意某中心的请示,标题用“自治区××厅关于某事(某意见)的批复”,应该是“自治区××厅关于同意某事(某意见)的批复”。

公文写作中如何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公文写作中如何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公文写作中如何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在公文写作中,清晰明确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一篇优秀的公文应该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表达,以确保读者能准确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下面将提供一些技巧和建议,帮助您在公文写作中避免这些问题。

1.明确目标和意图:在撰写公文之前,明确您的目标和意图非常重要。

确切地知道您要在文中表达的想法和信息,可以帮助您避免使用歧义和模棱两可的词语。

清晰的意图是避免歧义及模棱两可表达的基础。

2.简洁明了的语言: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是避免歧义和模棱两可表达的关键。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语,尽量使用常用词汇,以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您所表达的意思。

同时,要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或概念,如"可能"、"或许"等词。

替换这些词语,使用确切的词汇来传达想法。

3.明确陈述事实:在公文中,陈述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确保您陈述的事实准确可信,避免使用不确定或不可靠的信息。

提供支持您表达观点的确凿证据,包括数据、研究结果、案例等,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

4.避免歧义词汇:注意避免使用具有多义性的词汇,特别是在公文中,这些词汇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理解。

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词汇,确保在文中对其意思进行明确的解释。

例如,如果使用了“合理”,要定义合理的标准或范围,以避免产生不同的理解。

5.使用明确的词语和短语:使用明确的词语和短语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观点和意图。

避免使用含糊或模棱两可的词汇,以及口头语言和俗语等非正式的表达方式。

使用准确的词语可以确保文中观点的清晰表达。

6.采用简明扼要的结构:在公文写作中,采用简明扼要的结构非常重要。

避免冗长的句子和段落,将信息组织成清晰的段落和小节。

每个段落应该只包含一个主要想法,并在段首明确陈述该想法。

通过明确的结构和组织方式来避免信息的混淆和模棱两可的表达。

7.重点突出和强调:在公文中,使用适当的重点和强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您的意图。

使用粗体、斜体或下划线等方式突出关键词汇或短语。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略谈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引言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通常被用于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内部的沟通与交流。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文中的歧义问题也日渐突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文中存在的歧义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歧义问题的定义歧义问题指的是使用不明确、模糊甚至具有多义性的词语、表达方式,导致读者对公文内容产生理解上的困惑和误解。

这种歧义问题在公文中尤为严重,因为公文往往涉及重要决策、事务等,对于公文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

歧义问题的原因1.语言表达不准确公文常常使用正式、规范的语言,但一些词语的含义在不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如果在公文中使用这些具有歧义的词语,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

2.词语的多义性有些词语具有多种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为不同的意思。

如果公文没有明确指明词语的具体含义,容易让读者陷入困惑。

3.句子结构复杂公文往往使用长句和复杂的结构,而这些句子可能存在歧义。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将复杂句子分解成简单句理解,但如果结构不清晰或者表达混乱,就会产生歧义。

歧义问题产生的影响公文中的歧义问题可能给机构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带来诸多问题:1.误导决策如果公文中存在歧义,读者的理解可能不同,导致决策的失误或误导。

这可能对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成果产生负面影响。

2.增加理解成本歧义问题会使读者在理解公文内容时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增加理解成本。

这对工作效率和效果都是不利的。

3.降低沟通效果歧义问题会造成沟通的不畅,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

这可能会引发误解、纠纷甚至冲突,影响机构内部的和谐氛围。

如何解决公文中的歧义问题1.清晰明确的表达在撰写公文时,应尽量使用清晰明确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模糊、不确定的词语,如果需要使用,应在文中明确解释具体含义。

2.避免多义词的使用对于用词具有多义的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或在文中明确指明所指的具体含义。

3.简明扼要的句子结构公文中的句子结构应尽量简明扼要,避免过于复杂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

公文写作常见错误及改进方法公文写作一直是办公场所中重要的沟通工具,其准确性和专业性对于信息的传达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常常犯一些错误,影响了公文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错误,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一、错误一:语言晦涩难懂在公文写作中,晦涩难懂的语言会引起读者的困惑,降低信息传达的效果。

这种错误通常是因为使用了过于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导致语言冗长而难以理解。

改进方法:- 使用简洁明了的词汇。

选用常用词和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公文内容。

- 采用简明扼要的句子结构。

尽量避免过长的句子,使用简单的主谓宾结构,使公文更易读懂。

二、错误二: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错误语法错误和标点符号错误会导致公文表达不准确,影响专业性和严肃性。

改进方法:- 仔细检查语法错误。

使用语法检查工具或请同事协助审核,确保公文中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

- 熟悉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正确使用逗号、句号、分号等标点符号,避免因标点错误而造成歧义。

三、错误三: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会导致沟通的混乱和误解。

公文写作需要准确地表达信息,确保读者可以理解内容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改进方法:- 仔细核实信息。

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避免因错误信息带来的麻烦和纠纷。

- 提供完整的信息。

确保公文中所提供的信息齐全,如时间、地点、人员等,以免读者因不完整信息而无法正常工作。

四、错误四:篇幅冗长公文篇幅过长会让读者感到乏味,且容易忽略关键信息。

长篇公文也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降低沟通的效果。

改进方法:- 精简公文内容。

删除篇幅冗长、累赘的内容,只保留核心信息,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 采用段落和标题。

将公文内容分段,并使用标题突出重点,帮助读者更快地获取信息。

五、错误五:缺乏行文逻辑性缺乏行文逻辑性会让读者难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论,降低公文的效果。

改进方法:- 优化文章结构。

合理安排公文的结构,分清事由、目的、过程和结论,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公文的重点内容。

公文问题情况汇报

公文问题情况汇报

公文问题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根据最近的工作情况和实际情况,对公文问题进行了汇报。

具体情况如下:一、公文起草问题。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同事在起草公文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一些同事在公文起草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公文的格式和规范,导致部分公文格式不规范,甚至出现错别字、语病等问题。

另外,一些同事在起草公文时,未能充分考虑公文的内容和用词,导致公文表达不够清晰、准确,甚至出现歧义。

二、公文审核问题。

在公文审核环节,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同事在审核公文时,未能对公文的内容、格式进行仔细审查,导致一些错误和疏漏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另外,一些同事在审核公文时,未能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导致一些公文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了公文的实际效果。

三、公文存档问题。

在公文存档环节,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同事在存档公文时,未能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导致一些公文存档不完整、不规范,甚至出现遗漏和混乱的情况。

另外,一些同事在公文存档时,未能及时进行备份和归档,导致一些重要的公文材料丢失或无法找到,影响了后续工作的开展。

四、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公文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首先,加强公文起草和审核的培训,提高同事们的公文起草和审核水平;其次,建立健全公文审核机制,加强对公文审核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最后,完善公文存档流程,加强对公文存档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文存档的完整和规范。

五、结语。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公文问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文工作的规范和高效进行。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公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单位的发展和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以上就是我对公文问题情况的汇报,请领导审阅。

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感谢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此致。

敬礼。

【你的名字】。

【日期】。

行政公文的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

行政公文的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

行政公文的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行政公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文书,其内容要求准确、严谨,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无歧义性。

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是行政公文撰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要素。

本文将就行政公文的用词准确性和如何避免歧义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用词准确的重要性用词准确是行政公文的基本要求之一。

准确的用词有助于确保信息的传递和理解的一致性,避免因用词不当而产生的误解和歧义。

用词准确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公文的质量,还能够体现出政府机关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性。

二、提高用词准确性的方法1. 使用专业术语:行政公文通常涉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撰写时应尽量用专业术语来表达。

这样可以避免用词模糊,发生歧义的可能性。

2. 简明扼要: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

这样可以使公文更易于阅读和理解,避免不必要的歧义。

3. 准确理解背景:在撰写行政公文之前,应充分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对于有关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要确保对其含义和解释的准确理解,以避免在公文中出现错误的用词。

三、避免歧义的方法1. 明确表达意图:在行政公文中,任何具有不确定性的用词都应尽量避免使用。

替代这些具有歧义的词汇,可采用更加明确的表达方式,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2. 规范用词:使用规范、常用的词汇,避免使用过于个性化或地方化的用词。

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而导致的理解差异,减少歧义的发生。

3. 注意结构和语法:行政公文的结构和语法要准确无误,这有助于避免句子的歧义。

句子结构要简明扼要,逻辑清晰,语法要正确,以确保读者可以准确理解文意。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用词准确与避免歧义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个实例分析:"我将于此次会议上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这句话存在歧义,因为它没有说明具体是哪次会议。

通过进行改写可以减少歧义:"我将于本周五的会议上向大家做一次汇报。

"通过明确指出是本周五的会议,消除了不确定性,使得句子更具准确性。

公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公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冗长臃肿:文条繁琐、字数过多,无法简练明了地表达主旨。

原因:公文写作缺乏规范、没有明确的写作流程、缺乏清晰的编辑要求,同时写作者功底也有一定关联。

2. 不合适的语言:使用过于简单或文化词汇丰富的语言,夸张形容词、酸语调、恶语和负面暗示等不规范语言成分的使用,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含义和学术范本;
原因:由于公文往往与常规书面文本不同,因此写作者经常没有经验、没有遵循文编辑规范或没有掌握所有要求,从而无法写出一篇合格的公文。

3. 表述模糊:用词不准确,造成意义不明,有时会因为用词不当而产生歧义,内涵不清,前后联系不认同。

原因:公文写作有大量的社会概念和准则,考虑到读者可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统一或不统一的阅读对象等。

4. 表述繁杂:将表述的各种信息压缩到一起,缺乏起伏,没有合理的信息结构,因此使阅读者难以捕捉和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理解的层次。

原因:该类问题可能是由于公文书写编辑规范不合理、格式不统一,同时也可能是作者在编辑时缺乏对信息和阅读结构的考虑。

5. 语言歧义:当两个或多个定义的含义相同时,可以是歧义或荒谬现象。

原因:表述方法不足以基于语言的含义、缺乏精细的考虑和解释机制等原因。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翅茎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顺便去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尼永县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反正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哈莱因,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社会交往、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必然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弊病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随机存取应用曲艺中,特别是公文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公文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公文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知会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犯罪行为的强制性影响影响。

要而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使到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能保持句子必须保持意指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当代作家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公文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了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各种因素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一定牵涉到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墨西哥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公文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经济政策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条例写作:“我们为数不少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公文翻译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自身利益损失的危机重重;经常使公文作者经常的真实以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公文办理问题及对策分析公文办理是各级机关和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在实际的公文办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将对公文办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公文办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公文格式不规范公文格式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公文存在格式错误,如字体、字号不符合要求,行距、页边距设置不合理,标题序号混乱等。

还有一些公文在页码标注、落款日期等方面存在疏漏,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公文的美观,也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不准确。

(二)公文内容质量不高部分公文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具体的数据支撑,只是泛泛而谈,无法有效地传达工作要求和部署。

有些公文语言表达不准确、不清晰,存在歧义或逻辑混乱的情况,让接收者难以理解和执行。

此外,公文内容的准确性也是一个常见问题,一些数据、事实等存在错误,影响了公文的可信度。

(三)公文办理流程不顺畅公文在流转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审批环节繁琐、拖延时间过长的情况。

有些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导致公文在传递过程中出现滞留、重复处理等问题。

此外,对于紧急公文的处理,缺乏有效的应急机制,不能及时响应和处理,影响工作的时效性。

(四)公文管理不善在公文的存档和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公文归档不及时、不完整,导致查找困难。

一些单位没有建立有效的公文检索系统,使得查找特定公文费时费力。

还有些单位对公文的保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公文泄露的风险增加。

二、公文办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部分公文办理人员对公文的格式、内容要求等掌握不够熟练,缺乏必要的写作和处理能力。

同时,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对待公文办理工作敷衍了事。

(二)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一些单位对公文办理工作的培训不够重视,没有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导致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无法得到及时提升。

公文中常见的语病

公文中常见的语病

公文中常见的语病公文是正式的文件,用于传达领导、组织或机构的决策、通知、指示等事项。

公文应当严谨、准确、明确,以便于有效地传达信息。

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语言上的错误,即语病。

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公文语病,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措辞不当1.口气过重公文常常涉及权威、责任等重要性,但过分强调这些因素往往会产生紧张的氛围。

在写公文时应注意适度的措辞,既能传达信息,又能维持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修改建议:将措辞调整为平缓、友好的语气。

2.使用难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公文的目标读者往往是广大群众,因此应尽量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修改建议:使用通俗、简单的词汇和句式,方便读者理解。

二、表达不清晰1.句子过长长句容易疲劳读者,并且容易导致语义混淆。

修改建议:尽量将句子进行分割,使句子简洁明了。

2.空泛指代有时候在公文中可能会用到代词来代替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如果指代不明确,则会导致读者无法理解。

修改建议:在使用代词时,明确指明代指的对象,以免引起歧义。

三、格式错误1.标点符号错误标点符号的错误会导致句子意思的歧义。

修改建议: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避免产生歧义。

2.段落格式错误段落格式是公文中各部分之间进行衔接的重要方式,如果段落格式不当,将会影响文档的整体结构。

修改建议:注意划分段落,使整个文档结构清晰。

四、信息不准确1.数据错误公文中常常包含大量的数据,如果数据错误,则会导致整个公文的信誉受损。

修改建议:仔细核对数据的准确性,避免错误信息的传递。

2.事实不清楚有时公文中可能会提到某些事实,但是表述不清楚,导致读者难以理解。

修改建议:明确说明事实,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以使读者能够理解。

以上是公文中常见的语病及改进建议。

通过改进措辞、提高表达准确性、遵守格式规范以及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可以有效避免各种语病,进而提高公文的传达效果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文中的歧义问题歧义是指语句有两歧或多歧意义,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可能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

比如,“我们要学习文件”这句话,就有三种理解:一是我们打算学习一下文件;一是我们索要供学习的文件;一是我们应当学习一下文件。

对于自然语言而言,歧义本是一种正常现象,难以简单地说好与不好,更不能一概视为语病,全面禁绝。

在一些文体中歧义甚至被作者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如在相声作品中,歧义就常被用来制造包袱。

一些日常口语交际、书面交际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修辞格,如“双关”之类,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视作在积极地应用“歧义”。

但我们不得不指出的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歧义现象确实有害。

这在主要用于事务处理的应用文体中,特别是中,其危害的程度尤深。

的语言是一种非常讲究精确性的语言,因为的使用目的就是要使对方接受作者的影响,而且是对对方行为的强制性影响。

要使这种影响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使意思的表达高度精确,每一个词,特别是每一个句子必须保持意思的唯一性,以避免对方“见仁见智”,按各自的理解而不是作者的意图去行事。

从这样的意义上,歧义对当然就是百分百地有害。

能对这一点提供证明的实际例证举不胜举。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战败局面早定的日本之所以挨了两颗原子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之一,就与日本政府针对“波茨坦公告”发表的声明中存在歧义有一定关联。

日本政府称自己对“公告”的态度是“默殺”。

“默殺”这个词在日语中是多解的,可以理解为“不予理睬”,也可以理解为“暂不作评论”,声明没有对此作出限定。

如此,美国自然可以作第一种理解,也当然可以用“任何战争手段”,包括用原子弹了结战争。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中的歧义,同样不断给人们带来麻烦,诸如在保险合同中将保险范围写作:“包括家用电器、床具、卧具等各种生活资料”;在政策规范中将惩戒规定写作:“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等带歧义的表述,就经常把作者“等”到被动局面中,甚至“等”到自己的利益白白遭受损失的境地;经常使作者的真实意图令人费解,甚至使作者尴尬地被认作“只打击少数,对多数则……”。

歧义对是有害的,是撰写者所不需要但又往往在无意之中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避免中的歧义呢?笔者认为,克服歧义的方法并不复杂,有针对性地对句子成份予以调整,创造必要的语言环境等做法都十分有效,困难的和起关键作用的是要能发现歧义的存在。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歧义的发生规律,对歧义保持警惕。

一般情况下,当中出现选词不当,词序失当,滥用省略,错用数量词,语句中有词性不明的成份,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错用标点符号,滥用修辞格等现象时,都会形成歧义。

(一)选词不当,造成对概念的歧解,引起歧义。

与歧义出现有关的选词不当,主要表现为滥用方言词、口语词和土俗俚语,使用不规范的简称,误用褒贬词语等。

我国的当代在文体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标准的符号系统,除极特殊情况外,禁绝使用未列入普通话规范的方言词、口语词和通俗俚语。

如果我们在撰写时不懂得,或者不尊重这一规律,滥用这些词语,就经常因此而使出现歧义。

因为这些词语不仅应用范围窄,词义不为多数人所理解,而且往往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

如长沙话中的“蚊子”还兼指“苍蝇”在内;吴、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中的“脚”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腿”;口语词中的“咬耳朵”除了有普通话书面词语中的真真切切地用嘴咬住耳朵的意思之外,还可以表示窃窃私语。

如果我们在中随意使用这类词语,当然难免使阅文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的本意就会被一部分人歧解,甚至是曲解。

不规范简称给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

“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南大”则需要在更精确交代背景的情况下才能被界定清楚是指“南京大学”还是“南开大学”。

不规范简称给造成的歧义,往往不仅仅是出点笑话,如果用“国家人事部”去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在法律意义上,作者对其所作的有关意思表示就将是无效的,因为在法律上不存在这样一个“部”,谁也不能、不需要用这样的名义去承担责任,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中错误地选用了褒义词或贬义词也会造成歧义。

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鲜明、简洁地表达作者的立场,如果出现误用,将使阅文者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真正立场。

如“小王革新了工作方法,许多人知道后纷纷效尤”一句,“革新”与“效尤”一褒一贬,阅文者对作者的态度的理解,就既可以看作肯定,也可以看作是否定。

而作者的真实态度很可能是肯定,或者是否定,甚至是目前不必、不能置可否的中性态度。

这种歧义带来的当然往往是相应的错误行为。

(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引起歧义。

语序是指各级语言单位在组合中的排列次序。

语序不当,特别是在有多项定语存在的语句中不恰当地排列了语序,常常会有歧义产生。

请见以下例句: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几个技术革新小组的代表。

这里,定语“几个”的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既可以理解为就座的有若干个小组的代表,也可以理解成就座的是一个小组的几个代表。

(三)语句中个别词的词性不明,也会产生歧义。

请见下面的例句: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和B企业集团在各个时期进行竞争时所采取的竞争策略的特点。

在这里,由于“和”字的词性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很难分辨,因此语句就同时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如果作连词用,其句义就是作者分析了A、B两个企业集团双方的竞争策略特点;而如果作介词用,则句义为作者分析了A企业集团的竞争策略特点。

(四)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或词组的限定修饰,引起歧义。

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但在语句中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

如在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

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

这些歧义主要出自人们对“以上”“以下”“以内”是否包含本数在内的理解不一。

请见下面例句: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对这一规定,至少两处不确,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了解了上述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有第九十九条的规定:“本法所称以上、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五)滥用省略,造成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

语言运用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省略确实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滥用省略就会走向反面,成为语病并可能因此而形成歧义。

与歧义有关的不恰当省略主要是:1·省略必要的虚词。

请见例句:经研究,县政府同意A乡政府报告。

这里,“报告”前的助词“的”被略去后,句义至少有两个:一是同意A乡的那份报告;一是同意A乡作出报告。

2·省略必要的关联词语。

请见例句:受托单位误期,委托单位罚款。

这里,因为省略了表示复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语,句义就既可以理解为因为误期,所以罚款;也可以理解为如果误期,就要罚款。

而这种差别会给文件执行结果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

3·省略必要的主语、宾语。

请见例句:局里调拨给市纺织工业总公司一台小型计算机,又拨给了精纺分公司。

这里,由于主语或宾语的残缺,使句义至少有三种: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总公司又转而拨给了分公司;局里拨给总公司、分公司各一台;局里拨给总公司一台,又调回拨给了分公司。

4·盲目套用口语中的省略句式。

人们在口语中常使用一些结构简单的省略句式,在面对面交际的特殊语境条件下,这种省略并不影响表意的精确,但如果盲目将它们套用在书面交际的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歧义。

如口语中可以把“我非去一趟不可”省略为“我非去一趟”,但如果把“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不可”在中省略为“非坚决按市政府的指示办”就会有歧解。

(六)多义词、多义词组造成语句中有关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本文开头列举的“我们要学习文件”一句所以有至少三种句义,其原因主要在于“要”“学习文件”都是多义的,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形成多种语法关系,按不同的关系去解释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要”作一般动词表示“索取”,作能愿动词则表示“应该”“打算”;“学习文件”可以是偏正词组,表示供学习的文件,它也可以是述宾词组,表示学习和学习的内容。

多种关系相互搭配,七个字就同时有了三种不同的意思。

(七)错用数量词,产生逻辑错误,引起歧义。

有时候我们会在中看到与“我们要严厉打击少数犯罪分子”相类似的句子,实际上它们也都是歧义句。

这里的歧义源于对数量词“少数”的误用。

撰稿人要表示的“少数”是指参与犯罪的是少数人,对占社会少数的这些人要严厉打击,但实际上这句话中的“少数”却还含有犯罪分子中的少部分人的意思,句义中也就有了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中的少数人,对多数犯罪分子不打击,或者不严厉打击的意思。

(八)忽略语音同语义之间的可能影响,产生“语音性”歧义。

语言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和意义的综合体,一定的意义是通过一定的声音形式表达的。

这一现象就是在人们并不直接张口讲的写作过程中也同样存在,为此,如果在写作中忽略语义同语音之间可能的相互影响,就会出现同一句话可以“读出”几种不同意思的现象,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语音性”歧义。

1·语调附加语义引起歧义。

在一些场合,同一语句,讲话时的语调不同,语义会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语调附加了语义的缘故。

这种现象会造成中的歧义,特别是当撰稿人对此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

如下例: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

这句话可以有至少两个意思,它们分别来自于不同的读法:读作“A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表示来过两个人,即A先生,以及B先生的法律顾问;而读作“A 先生和B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事故现场”时,则表示只来过一个人,即A、B共同的法律顾问。

两种读法的差别只是重音的位置不同,在书面表达中没有什么手段可以准确表示这种不同,而且撰稿人写作时往往只边写边默读其中的一种,忽略另外一种读法的存在。

这种最不经意中产生的歧义最隐蔽,危害也最大。

2·同音异义在特殊情况下引发歧义。

汉语语音系统的特点之一就是自身日趋简化。

据统计,如果不将声调计入,大量书面材料中实际出现的音节只有400个左右,而其中的47个音节又占了总出现率中的50%以上。

这些音节用于表示绝大多数常用字,这就使汉语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比较普遍。

本来,作为一种书面的交际工具,在人们主要靠“看”而不是“听”接收信息的情况下,同音异义现象不会给准确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如果一部分在其传递中也存在一段以声波为载体的运动过程,同音异义也会给对方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有歧义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