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系统决定论”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社会系统决定论”的反思
引言:读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并对其进行长时间的反思后,总觉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决定论有一些理论缺陷,笔者打算从如下两个方面对之进行探讨:对宏观自然系统、微观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比较;对社会系统中的个人、集团和阶级的分析。在论证时,笔者引用了帕森斯、萨特、恩格斯以及著名学者王守昌先生的一部分观点,以求论据充分、论证有力、逻辑清晰。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强调:“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实则,上述论断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系统决定论,它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决定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决定论共同构成对全人类影响巨大的“三大决定论”。但是,与后两者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打算就此谈谈。
社会系统是非决定论的性质是由系统本身特点决定的,因为它不是客观系统,而是主体行动系统。主体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宏观自然系统和微观自然系统可能存在经典力学运动规律或统计规律,但社会系统不存在规律。因此,自然现象是可以预测
的,社会现象只可以猜测、假设和预见。正像波普所生动比喻的,“宏观自然界好像是钟,知道了初始条件根据因果必然性规律可预测结果,这有必然性。微观自然界好像是云,可以根据统计规律进行预测,但结论不带有必然性,只有或然性,经常是测不准的。”【3】社会现象是非决定论的,是无规律可循的,是不可预测的,但不是不可知的,我们只能局部地知,模糊地知和渐进地知,只可预言和预见,而且往往是不准确的。“天尚有不测风云,出人预料的社会事件那就更多了。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主体是人不是物,一切社会的神秘性、不确定性、难以预料性皆出在人身上,出在他是有自由意志和有理性的。”【4】他使得社会系统中出现“俄狄浦斯效应”,也就是预言可对预言要发生的事件有影响,可使之发生或不发生。
我们只要看看社会系统中的个人、集团和阶级是根据什么而行动的,究竟怎样行动的就可知社会系统是非决定论的。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行动模式结构,它们是:(1)行动者,他们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集体,他们受动机所驱使,而动机往往受文化系统所规定;(2)境遇,行动在这种境遇中发生。境遇包括手段(设备、工具或资源)和条件,在追求目标或目的时可能出现障碍。境遇有确定的与不确定的,顺境和逆境之分,由是否有利于目标达到而制定;(3)目的和目标,“行动是由目标和目的所指引的,目标往往由一些互不相同的因素所确定,或是寻求心灵
的满足;或是解释符号意义的兴趣;或是适应物质——有机环境的
需要;或是出于与人类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的企图”【5】(4)规范或
规则,行动者要依据规范或规则来行动,选择手段,达到目的。总之,帕森斯认为,在该结构中,只要一项或几项发生改变,整个社会系统就会变。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论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他认为个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历史过程就是个人实践总体化的过程。
社会辩证运动的出发点是个人实践。实践具有有意识的人的独有的一种结构,是主体行动的形态,也就是人作为生物个体自我保存、自我满足、自我异化和自我克服的活动。这个活动是个体的,而不是集体的,是生物的,而不是社会的。人们为什么要从事实践?这是因为个体的人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是需要的动物。最基本的需要是是生存的需要,繁殖的需要;其次是人们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的需要,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和社会的存在的形式,已经歪曲了、物化了、异化了这些基本的人的需要,把生活质量压低到合情合理的水平以下。萨特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异化就是需要的异化,发生需要异化的根源和条件就是物质资料的匮乏,匮乏是人和自然、人和人冲突的根源。实践就是同匮乏进行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人的,彼此互相把对方作为手段。因此,直到匮乏消灭之前,人与人总是对抗的。因为匮乏会使一部分人产生贪性和野心,有些人贪婪地占有生产资料,囤积产品,另一些人就会丧失起码的生存手段,挨饿受冻;一些人掌握权力,而另一些人就要受压迫。总之,匮乏是人类全部活动的根源,也是人类生存斗
争中不可避免地对抗的根源。
萨特认为,匮乏是自我在延续有机体时发现物质匮乏而感觉到的,而人的一生生活无非就是对匮乏进行斗争,匮乏决定人与人的现实的基本关系,匮乏把众多的人在群众状况中结合起来,生活于其中
的人的关系变成了非人的关系,互相把对方作为“他人”来把握。萨特进一步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一系列类型。首先是系列。系列是指怀有不同目的的人的暂时的聚集状态,系列内的人尚未形成统一的主体,它是匮乏条件下异化的个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组织。组织是由团体用来规定其内部行动机器本身结构及团体与成员之间关系的一种形式,或者是组织起来进行实践的新形式。组织成员之间有共同利益、共同的危险和针对共同目的的共同需要。“组织既是对客体中实际的紧急事变的发现,又是在这一辩证发现基础上在个人之间对任务的分配。换言之,组织机构固定着集团与物之间基本关系基础上的人们之间的关系。”【6】最后是制度。制度是团体为克服内部的离心倾向,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从而推行恐怖统
治的制度化体系。
萨特的这种理论称之为实践集合体理论,它要求人类最终达到自由与必然合二为一的状态。它认为,人在系列和团体类型中,也是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为了实现从必然向自由的转化,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匮乏,消灭异化,把自己作为目的,把他人也作为目的。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以阶级为主体,论述了社会系统历史运动的辩证历程。
恩格斯首先论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产生的原因,批判了“暴力论”。恩格斯指出,阶级的产生是经济原因引起的,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的产物。恩格斯进一步指出,阶级和阶级斗争实质上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人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生产关系归根到底是生产
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反映的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利益斗争,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政治斗争,仅仅是求得
经济解放的一种手段,解放生产力,解放人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我们不能脱离人来理解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我们也不能脱离人来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我们更不能脱离人来理解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因为生产方式的框架是主体活动的载体,主体就是体现在生产方式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和阶级。因此,“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是主体的实践活动,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所说的那样,人只
不过是生产方式的载体,社会历史过程是无主体过程。”【8】
综上所述,我们所能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系统是非决定论的,因为它是主体实践活动的表现。主体不是按照所谓的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进行活动的,恰恰相反,人们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欲望、利益来进行活动的,这些活动虽然在一定境遇、条件、规范的作用下进行,但它们不是规律。“虽然社会事件存在着因果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偶然的、突发的,取决于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以社会发展只有可能趋势,没有必然趋势”;【9】对于社会的未来不可能作出精确预测,只可能遇见、猜想、假设,而这些都不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