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决定论
“语言决定论”源流及其哲理思考
“语言决定论”源流及其哲理思考“语言决定论”是一种备受的语言哲学观点,它认为语言决定了思维和文化的本质。
本文将详细探讨“语言决定论”的起源、发展背景及其所蕴含的哲理,分析其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演变,并阐述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
“语言决定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柏拉图(Plato)的思想。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真实的理念世界是超越感官的,而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则来源于语言。
这种观点为后世的“语言决定论”提供了思想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决定论”逐渐形成了现代形态。
“语言决定论”的核心观点是语言塑造了人类思维和文化。
该观点基于一个假设,即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语言,人们理解和表达思维、情感和意愿。
语言不仅决定了信息的传递方式,还限定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文化表达。
对于“语言决定论”的合理性和深刻性,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决定论”揭示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紧密,为理解人类认知和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然而,也有学者质疑这一观点的绝对性,指出存在诸多反例,如不同文化间的相似概念可能存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决定论”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源流演变各异。
在古希腊哲学中,语言被视为思想的直接表达,反映了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世界。
在中世纪,圣经学派强调语言的符号意义,认为语言是沟通人与神的媒介。
随着19世纪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兴起,“语言决定论”开始在现代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语言决定论”的绝对性受到质疑,但其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不容忽视。
从个人角度出发,“语言决定论”提醒我们注意语言的使用和选择。
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从社会角度考虑,“语言决定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塑造了各自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世界观,因此,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萨皮尔
萨皮尔-沃夫假说一、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 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以其名字和假说命名其理论, 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强式即语言决定思维,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弱式即语言影响思维, 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只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
语言不同的民族, 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异。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人的语言影响了人对现实的感知。
他们认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语言不仅指示经验,而且规定经验。
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分析世界的方法。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语言不同,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和看法也不相同。
1. 语言决定论(强式)语言决定论即人的思维完全受自己的母语影响,因为人只能通过自己语言中的范畴和区别特征来认识世界。
语言不仅仅指称独立于语言而获得经验,而是实际上决定着我们的经验。
如:汉语词汇的对称性特征反应在中国人的思维中的对称性特点。
2. 语言相对论(弱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语言相对论的关键是,一种语言系统里的范畴和区别特征对这一语言系统来说是独特的,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容。
形成思想的过程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种独特的语法,在不同程度上因语言不同而不同。
语言相对论的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
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只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思维之间具有相关性。
(翻译工作很难做)二、我们的看法(一)思维先于语言1、从历史的角度:在人类产生之初,是先有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在这之中生存的生物最终进化为人类。
那个时候人类是没有语言的,但却能够靠肢体进行各种交流,并能有钻木取火等行动,所以说那个时候是没有语言,但是有思维的。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引起很多的思考,我们可能会认为语言会决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可能会认为语言只是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等等。
对于此,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各种观点。
在这里,我简单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去论述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论述个人的观点看法。
在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前,先搞清楚语言是什么,什么是思维这两个本质性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至少都会有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俄语等,就语言结构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语言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对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语言是什么,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我就不详细去介绍了。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凡是正常的人,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或国家,他的大脑都应当有这种机能。
比如说,当人们在观察过各种不同样式的杯子之后,人们就有可能认识所有这些杯子所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因而把杯子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在例如,如果已经有“上弦月是不圆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又知道“今天是农历初八”,那么,人们就会自然地得出结论说:“今天晚上看不到圆的月亮。
”不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这种认识世界的能力。
所以说,思维是没有民族性的。
当然了,时代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他们思维发展的成熟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如古人和今人,成人和儿童,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却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萨皮尔和沃尔夫是如何去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那?我们都知道萨皮尔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萨皮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
萨丕尔试图找出语言中词汇的分类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物质环境中的事物在语言中被命名,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
论文:语言与思维关系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摘要: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经常被人们涉及,然而二者的关系,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各主要流派争论的形成及其观点入手,通过思辨从而培养一种科学的学术观。
关键词: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辨;学术观1.前言人类对语言和思维关系关注历时久远。
古希腊的先哲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曾做过有关论述。
到了20世纪,人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为著名的是语言相对论。
而60年代,由于受到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挑战,人们对语言相对论失去了信心(蔡永良,2004:73)。
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人类对语言与思维关系认识进一步加深。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语言与思维等同论和语言与思维在相互联系中保持相对独立。
以下是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评析。
2.1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代表。
这一假说包含两大原则。
第一是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思维。
第二是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自从提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质疑主要包括以下:首先,人们认为沃尔夫没有发表过对印第安语的系统调查研究,只是做过一些对个体语言实践的观察,对于语法结构缺乏深入分析故无法确定其研究方法是否可靠(肖少北,张文香,2000:3)。
其次,从宏观上看,人们的语言并不决定人们的文化观念及意识形态,比如宗教信仰。
最后,强式“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而事实上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思维的复杂程度,但它并不决定思维乃至人们的世界观。
2.2思维决定语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假说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并不是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动作。
医理决定论 还是语言决定论
还有 一种 则形 容 “ 虚体 ” 从病 人 身体 虚 角度 出发 。 持 , 那 么, 们 要 争 论 谁 是 谁 非 吗 ?要 确定 哪 种 解 我
释更 符合 作 者的 本 义吗 ?哪 种解 释 才是 真 理呢 ? 我 们也 曾争 论过 , 曾 论 证 过 。但 最 终 的 结 果 并 不 令 也 人满意 。 因为 要 取 得 完 全 一 致 的 对 经 典 的 理 解 , 几
不 同 的 断句 代 表 了不 同的 释 义 和 不 同 的理 解 : ( ) 虚” 1 “ 字代 表 的 是 人体 的 “ 气 ” 即 强 调 内 因, 正 , 表
明风 雨寒 暑 等六 淫之 邪 客 人为病 的条件 是 人体 正气
不足 , 可使 之 为 病 , 印 了 那 “ 气 存 内, 不 可 方 正 正 邪 干” 的论 点 ;2 “ 与“ 合为 一诃 , 从 “ 乡” ( ) 虚” 邪” 是 虚 而 来 的一种 “ 风 ” 为 六 淫之强 烈 者 , “ ” 示 的是 贼 , 此 虚 表
“ 足” “ 解 “ , “ 手 之 足” 足” 则 足生 大 丁 ” “ 丁 ” 于 为 大 生 固定 部位 “ ” 一是 以“ ” “ ” 则 “ 生大 丁 ” 足 ; 多 释 足 , 足 言
问题 出来 了 。众所 周 知 : 部 < 一 内经> 注 者 如 云 , , 歧 解 叠 出。 原 因何 在 ?理解 不 同 。为 何理 解 不 同?语 言本 身具 有 不 同理解 的 可能性 。 我 们且看 这 样一 个 例子 : 风雨 寒暑 不 得 虚邪 不 能 独 伤 人 。 ( 灵 枢 ・ 病 ( 百 始生> 这 段话 要 告诉 我 们 的是 什 么呢 ?有 人认 为 应 ) 是 ( ) 雨寒 暑 不得 虚 , 不能 独伤 人 。 1风 邪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一、本文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传承、思想表达和社会交际等多重功能。
而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内在过程,同样对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在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视角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该假说对理解人类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启示,并通过对该假说的深入解读,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和影响思维方式的力量。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该假说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语言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
本文还将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和批评进行讨论,探讨该假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在解释语言与思维关系时的适用性和限制。
通过对该假说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决定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塑造思维,以及语言决定文化。
关于语言塑造思维。
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世界的框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决定论
洛伊丝•洛利作品《记忆授予者》中的语言决定论洛伊丝·洛利作品《记忆授予者》中的语言决定论王昀(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00)摘要:语言会制约、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
本文通过对洛伊丝·洛利名篇《记忆授予者》中虚拟的“乌托邦”使用的特殊语言的认知性和交际性的分析,揭示语言对是使用者的反作用。
关键词:语言决定论认知性交际性1 引言语言决定论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会制约、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所以人的世界观是由语言来决定的。
“当你使用语言时,语言也同样在使用或者说影响着你,影响你说话的口音,影响你遣词造句的方式和速度,影响你对他人或者说读者和整个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态度,甚至影响你的思维方式”(钱钟书)。
《记忆授予者》是洛伊丝·洛利最著名的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
与一般的温馨幽默、有亲情友谊的小说不同,洛利设定了一个充满人性矛盾与挣扎的乌托邦社会,这个世界没有记忆、感情,颜色及音乐,人们只拥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命运都是被安排好的,“不用”其实是不能够自己选择工作甚至配偶。
但是这个社会里面,一个人例外,他承担了整个社会所有的记忆,他必须独自承受痛苦、恐惧、和孤单;同时,他也知道什么是温暖、幸福和爱。
他被称为“the receiver of memory”(也就是The Giver:记忆授予者)。
当12岁的男主角Jonas成为这个“记忆授予者”的接班人后,他得到了他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经验,而当他知道越多时,他越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合理,于是最后他选择逃离……。
洛利虚拟的乌托邦用两种方式来控制语言:语义编码和清除词库。
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无法充分使用语言的认知功能和交际功能的社会,这个“社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这里的人们的行为生存方式。
2 概述2.1 语言认知性认知语言学被定义为一个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张敏,1998)。
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学定义
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学定义1. 引言1.1 概述Sapir-Whorf 假设,又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决定论,是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
该假设认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会直接影响其对世界的感知、思考方式和文化观念。
简而言之,不同的语言会塑造不同的世界观和认知模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探讨Sapir-Whorf 假设的定义、背景和争议,以及实例与证据支持该假设以及反对观点与批评来阐述这一理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主要论点和争议点,并评价和展望Sapir-Whorf 假设的重要性、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Sapir-Whorf 假设进行详细解释和深入探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并了解它在语言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也旨在提供相关实例和证据支持以及对反对观点的批评,从而促进更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2. Sapir-Whorf 假设的语言学定义2.1 Sapir-Whorf 假设的背景Sapir-Whorf 假设,也被称为语言相对性假设或思维相对性假设,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Sapir和Benjamin Lee Whorf提出的。
他们在20世纪初的研究中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这一假设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来表达思想,而且也塑造和限制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2.2 Sapir-Whorf 假设的概念根据Sapir-Whorf 假设,不同语言和语法结构会影响到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
具体而言,这一假设分为两个方面:弱版和强版。
弱版Sapir-Whorf 假设主张,语言可以对某些思维过程产生影响,但并不决定其发展。
即语言可以引导我们去注意某些概念,但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和掌握其他概念。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有更多精确描述颜色的词汇,而在其他语言中则没有那么详尽。
这可能导致使用前者的人在感知和区分颜色时更加敏感,但并不意味着那些使用后者的人无法区分颜色。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要点(杨永林, 2004:14-17)。
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回顾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
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de Condillac为代表的学者持语言先于思维的观点。
Condillac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他认为不使用语言,人们便无法自觉控制思考功能及其它思维行为。
前语言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制于生理机能及环境刺激。
没有语言,人们不能自觉地记住过去,比较两种感觉或指导思考的方向。
语言使人类主动运用自然赋予的思考能力。
他因此得出结论:野人没有记忆,他们有的只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的想象(Harris, 1997: 143)。
2.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先于语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J. Piaget。
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Piaget, 1969):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他认为对正常儿童而言,有音节的语言发生在其感知运动阶段的终端,这期间儿童仰仗动作与感知的协调来组织经验,探索、适应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是婴幼儿语言准备期,其准备包括发音准备和理解准备两方面。
幼儿出生9个月后,虽然还没有语言,但已有动作思维(马福全,2005: 5-7),这表现为其能在手段和目的之间进行协调,从最初的图式中选取已知的方法用于新的情景,比如这期间的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向自己想取又取不到的物体方向拉动,或是要成人的手揭开被遮盖住的物体等。
sapir whorf假说
sapir whorf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又称为语言相对论。
这一假说的提出,强调了语言在人类社会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世界,语言也影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该假说的核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决定论(Language Determinism)是指语言因其自我成形和自我创造的能力,能够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语言相对论(Language Relativism)则是指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化。
这一假说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赫尔德(G. Herder, 1744-1803)和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2-1835)。
萨皮尔(E. Sapir)和沃尔夫(B. Whorf)是继承和发展者,他们强调语言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影响深远,不仅在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引发了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思考。
该假说的提出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观念,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丰富了人们对语言和认知的理解。
然而,这一假说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局限性。
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对认知的影响并非决定性的,其他因素如文化、经验等同样重要。
此外,对于语言相对论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萨皮尔-沃尔夫假说揭示了语言在人类社会和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人们对语言和认知的理解。
这一假说的提出和发展,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人们思考语言、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CCC WEEK 3 语言决定论 语言与价值
• A hollow drum makes the most noise.
• A barking dog is never a good hunter
• Japan / Korea
• The crying baby gets the milk;
• 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oil.
•? • America
Group Work
• 1. Can you find an equivalent phrase in Chinese?
• 2. What value does this proverb advocate?
the South Sea Islands
Arabic Countries
Even if we do not have the language, we still notice/ perceive it.
➢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 ➢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急于成事而特别卖力的人 ➢American Dream(美国梦)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 Lisa A. Stefani, 1998)
➢ The ability to relate to others and interact effectively across cultures.
A. Cultural Quotient
b) 2
5. The strong version, linguistic determinism means:
从语言决定论到思维强势说——从中英语言对比看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决定思维 , 支配思维。这就是颇具争议 的语言决定 论。13 年萨皮尔在耶鲁大学教授人类学课程 , 9 1 沃 尔夫是他 的学生。萨皮 尔的观点是 : 人并不 是孤 “
立 地生 活在 客观 世界 中… …多半要 受 到语言 的支 配
… …
真 实 的世 界 在很大 程度 上是建 筑在 人们 的语 言
从 语 言 决 定 论 到 思 维 强 势 说
一
从 中英 语 言 对 比 看 思 维 和 语 言 的 关 系
朱 志美
( 泽学院外国语系 , 菏 山东菏泽 24 1 ) 70 5
摘 要 : 萨皮尔( .ai 和沃尔夫 ( . . o ) E Sp ) r B L whr 的语言决定论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 f 但笔者认
是一种背景知识 , 任何人在使用母语进行思维时 , 都 在运 用这 种背 景 知识 。一种语 言 的背景 知识 就是这 种语言的语法 ,人在使用差别显著 的语法时 , “ 这些 语法就表 明, 观察外部相似行为有不 同类型的观察 和评价方式 , 从而使观察者得出不同的看法 , 并形成
对 世 界 的某 种 不 同 观 点 。 沃尔 夫 还 明确 指 出 : 总 ” “ 的来 说 , 言是 影 响说 话 者 世 界 观 和思 维 过 程 的最 语 重 要 因素 。 “ ’ 清 楚 , 尔 夫 的 观 点 是 语 言 决 ” 很 沃
定 思维 , 言是 思维 的支 配者 , 同的语 言决定 不 同 语 不 的思维 方式 , 形 成 不 同 的世 界 观 。这 种 语 言决 定 并
客 体有 两种属 性是 彼 此 不 同 的 , 如黄 色 的绳子 和蓝 色 的棍 子 , 后 再 给 儿 童 第 三 个 客 体 , 蓝 色 的 绳 然 如 子 , 要 求这些 儿 童 指 出 , 并 上述 那 一对 客体 中 , 一 哪
从语言决定论看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跨文化认知的自主培养
这 种 对 单 词 死 记 硬 背 的 方 法 不 仅 花 费 时 间 、 习效 率 低 , 且 学 而 单词 的运 用 能 力 差 。这 就 要 求 教 师 在 教 学 中要 注 意 引 导 学 生 将学 习 的重 心 逐 渐 转 向 语 块 , 学 生 意识 到 , 习单 词 并 不 是 让 学 孤立 地 学 习这 个 词 的词 义 和 用 法 . 该 将 它 与其 搭 配 的词 汇 、 应 结构 、 至 是 句 子联 系起 来 。 师 要 让 学 生 认识 到语 块 对 英 语 甚 教 学 习 的重 要 性 . 了解 语 块 的基 本 知识 , 会 识 别 语 块 及 应 用 语 学 块 . 强 语 块 意识 , 而 达 到 培 养 和 提 高 学 生 语 言 综 合 应 用 能 增 从 力 的 目的 。 因此 , 教师 应 把 学生 的学 习 焦 点转 移 到语 块 上 来 , 并从 大量 的语 块 中总 结 和 归 纳 出语 言 使 用 的规 律 。在 听 的过 程 中 . 应 将 注 意 力 集 中 在 单个 单 词 上 , 应 当有 意 识 地 去 注 不 而 意词 块 , 词 块作 为一 个 整 体 、 个 基 本 单 位 来 理解 。 将 一
和 英语 新 词 的认 知 , 阔文 化 视 野 , 开 以增 强写 作 信 心 与 能 力 。 关 键 词 :语 言 决 定论 英语 专业 跨 文 化 认 知 英 语 写
格 贝尔 都 对 语 言 的 功能 进 行 了详 细 阐 述 。 此 基 础上 , 丕 尔 在 萨 在 12 年 的 《 言学 作 为 科 学 的地 位 》 文 中提 出 以 下 假 说 : 99 语 一
2加 强语 块 教 学 .
熟 练 掌 握 语 块 且 运 用 不 是 一 朝 一 夕 的 事 情 .需 要 教 师 在 利用 语 块 进 行 听 力 教 学 时 , 有计 划 、 步 骤 地 对 学 生 进 行 阶段 有 性 的训 练 。 首先 , 教师 在 备 课 时应 从 相 关 的 听力 材 料 中找 出含 有新 词 、 有 重点 词 、 构 特 别 、 易 出错 、 义 难 懂 等 真 实 而 含 结 容 语 且地 道 的 语 块 , 进行 听力 练 习前 , 在 给学 生 呈 现 这些 语 块 , 讲 在 解 的 时候 , 突 出语 块 的构 成 形 式 和话 语 功能 . 学 生 在 短 时 要 让 间 内迅 速 熟 悉这 些 语 块 , 以期 在之 后 的听 力 理解 中减 轻记 忆 的 负担 , 高听 力 理解 的速 度 和 效率 。 次 , 学 生 进行 有 针 对 性 提 其 对 的 阶段 训 练 。第 一 阶 段 : 学 生 听单 个 句 子 , 出句 子 中的 语 让 写 块 。在 练 习 中 , 如果 播 放 一 次 录音 , 学生 未 能 写 出语 块 , 播 放 则 多次 , 到学 生能 写 出语 块 为止 。第 二 阶段 : 学 生 听 单 个 句 直 让 子 . 出句 中语 块 以及 对 应 的 中 文意 思 或 另一 同义 词 块 。让 学 写 生 在 识 别语 块 的基 础 上 , 解语 块 的意 思 . 而 理解 整 个 句子 。 理 进 第 三 阶段 : 学 生 听两 到 三 个 单句 . 录重 要 语 块 。 让 记 根据 所 记 录 的语 块 进 行语 意重 述 。 四 阶段 : 学 生 听 整 段 内容 ( 第 让 三个 句 子 以上 )记 录 重要 语 块 和关 键 词 , 行 语 意重 述 。 , 进 最后 , 学 生 听 让 篇 完 整 的 文章 , 根据 记 录 的语 块 . 出文 章 主 要大 意 。 此外 , 写
婴儿语言的发展—先天决定论
乔姆斯基 先天语言能力说又称为“转换 生成语法说”。认为决定婴幼儿说话 的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即先天的 普遍语法知识。
转 换 生 成语 法 说 人类各种语言句子的构造和理解。 因此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环境的婴幼 儿都能按基本相同的方式和顺序掌握 本族语言。
乔姆斯观察结论:
所有婴幼儿不分性别、血统和文化背景,在没有生理和其他方面的 缺陷及适当环境下,都可在大致相同时间内,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 力习得自己的母语。
如果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内,婴幼儿得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训练, 那么语言中枢的调节、控制机制,无论从发音到书写,还是从外部语言到 内部语言,都可以形成与第一语言相吻合协调的、整套的控制模式。
0-3岁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最佳时期,每个婴幼儿都有在大脑中形 成两个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
如果在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时期内,给予婴幼儿一个习得语言的良好 环境,则婴幼儿语言中枢的技能很容易在激活中得到发展。如果在关 键期内,未能获取语言信号的刺激,那么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 入活跃状态。
第二语言的学习
无须对婴幼儿进行语言系统训练,无须反复纠正错误。
乔姆斯基假设理论
人脑中有一种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LAD)。
输入
输出
基本的语言素材 → LAD → 内化的语法系统
最初的语言资料→ LAD → 语言能力
语言是一种物种属性,是人 类的一种遗传特征。婴幼儿不用 有意识地学习语言中的语法,最 终也会获得语言能力。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解析
的概念 与事 物的真实情况之间产生了很 大的反差 。 在他看来 “ 虽然我们认为是我们在支 配 自己的语词,但 实际上是我们 被这些语词所 占有和支配 。 语词对聪 明人的智慧的影响是 巨 大 的,它们最容易搅乱和 歪 曲他 的判断 。 2 的这一 思想 ”【他 J
畴划 分 ,这 些 不 同的 方式 规 定着 我们 大脑 组 织知 识 的方 式N 4“ o[ 语言就整体 而言,处于人与对人有 内部和外部影 ]
响的 自然界之间……因为人的认识和活动取决于观念 , 故观 念 与事物 的关系 完全受语言制约 ” 5 “ 。【 每一个人 ,不 管操 】 什 么语言,都可 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
被看作 是现代语 言相对论思想的基本观点 。1 8世 纪初 ,意 大利哲学家维科 ( .i )在对语言、文化 、思维之 间的 GBVc o 关系进行研 究后提 出 “ 文化相对论 ”(utrlea vt) cl a lt i ,他 u r iy 的研 究表 明不 同文化 的成 员对 同样 的人和事物看法 是不 同 的。他认为各个 民族 的心头词汇 ( na v cb l y met oaua )是相 l r 同的, 但所选用 的语 言 由于所处 的地 理位 置和社会环境 的不
第3 O卷 第 8期 21 0 0年 8月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J ur a o n lofHuBe i TV n v  ̄ iy U ie t
Vo .0 No 8 1 , . 3 Au u t 2 0 0 7 0 8 g s . 01 , 9  ̄ 9
“ 萨丕尔一 沃尔夫假说 ”解析
莫 琼
望梅止渴语言决定论
望梅止渴语言决定论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望梅止渴”的典故,曹操率兵讨伐张绣,当日已到中午,烈日当空,将士们口渴不已,严重拖慢了行军速度。
是曹操想到一计,对着将士们说:“前面有一梅林,杨梅甘甜可口,你们加快行军,便可畅享杨梅的酸爽了。
”将士们听到后口水直流,于是加快了行军速度。
那么,望梅止渴运用了心理学的什么原理?它在生活中的例子又有哪些呢? 了解一下!暗际效应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曹操此计就利用了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人们在无对抗的条件下,利用含蓄或抽象诱导等间接方法,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某种预期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意见的行为。
就像曹操一样,在将士们饥渴难耐之际,用虚构的梅林去诱惑士兵,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暗示效应在起作用。
暗示效应在生活中的例子有哪些?据研究发现,暗示效应对于孩子的影响力远胜于成年人。
而少年儿童更容易接受家长或老师的暗示。
老师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等方式,能够诱导孩子去做某些他们通常无法完成的事。
1、语言暗示在教学中,积极的语言暗示能让孩子树立自信。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的时候,老师通常会用一些语言暗示来鼓励孩子。
比如老师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鼓励你这么棒一定行” “这么简单的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些困难在你面前都不算什么,你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一些语言暗示,看似是在说风凉话,实际上会对孩子的自信心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表情暗示有时候,表情暗示的影响力非常大。
当孩子第一次参加剧团演出的时候,如果台下的观众都是一脸严肃,孩子就很容易在台上出现紧张的情况。
此时,如果台下有人对孩子面带微笑,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因此提高,之前的紧张心情也缓解了许多。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犯错的时候,家长不好意思直接说孩子,于是就用眼神和皱眉头来提醒孩子。
对表情暗示敏感的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家长的用意,于是便开始规矩了起来,这些都是表情暗示在起作用。
sapir whorf假说的例子
sapir whorf假说的例子Sapir-Whorf假说什么是Sapir-Whorf假说?Sapir-Whorf假说,也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是由两位美国学者Edward Sapir和Benjamin Whorf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该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还会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
强版本和弱版本Sapir和Whorf的假说被分为强版本和弱版本:•强版本:也称为语言的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认为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即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弱版本:也称为语言影响的假说(Linguistic Relativity),认为语言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Sapir-Whorf假说的例子以下是一些Sapir-Whorf假说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对思维方式的影响:•颜色词汇差异:不同语言中,对颜色的分类和命名方式存在差异。
比如,一些语言中将蓝色和绿色都归为“青色”,而并没有单独的名称。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说这些语言的人在感知和辨别颜色时与其他语言的人有所不同。
•时间概念差异:一些语言中时间的表达方式与英语存在较大不同。
比如,在一些印第安语言中,表达时间不是用“过去”、“现在”和“将来”,而是更具体、根据事件发生的顺序来描述。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说这些语言的人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性别差异:一些语言中,名词和代词的性别是固定的,而英语中则没有这种固定性别。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说这些语言的人在描述物体时,会将有性别区分的词与特定的性别相关联。
强版本和弱版本的争议Sapir-Whorf假说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人认为,语言确实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有一定影响,但不能完全决定我们的思维。
例如,人类共同的基本认知和逻辑在不同语言中是相通的。
另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语言可以影响我们的感知和思考方式。
比如,不同语言中动词与空间关系的表达方式不同,会导致人们在空间感知和方向识别方面存在差异。
萨丕尔-沃尔夫“语言决定论”的西方哲学渊源
Origins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Sapir--Whorf's
Linguistic Determinism
作者: 陈家晃
作者机构: 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教师,四川康定626001
出版物刊名: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页码: 54-5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语言决定论;唯理论;语言世界观;语言哲学
摘要:“语言决定论”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于20世纪中期提出的一个著名的语言观点——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思维。
显然,这一观点是西方哲学关于语言、思维、存在关系探索的延续和发展,其形成过程吸收了唯理论和洪堡特“语言世界观”等哲学养分;同时,20世纪伊始就席卷西方语言界的语言哲学浪潮也为萨丕尔和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增添了更多西方哲学色彩。
傅斯年的语言决定论
作者: 仇志群
作者机构: 山东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37-39页
主题词: 傅斯年;语言与文化;语言差异;语言决定论;哲学思想;洪堡特;“命”;亚里士多德;语言学;语言与哲学
摘要: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哲学或者与文化精神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长期关注。
从语言学传统方面看,从十九世纪洪堡特的语言相关性理论,到二十世纪的萨丕尔—沃尔夫学说,前后跨越了一百多年的时间。
在哲学方面,我们可追溯到世纪之交的尼采,而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这似乎可理解为,没有语言,“存在”就失去了存身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伊丝•洛利作品《记忆授予者》中的语言决定论洛伊丝·洛利作品《记忆授予者》中的语言决定论王昀(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00)摘要:语言会制约、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
本文通过对洛伊丝·洛利名篇《记忆授予者》中虚拟的“乌托邦”使用的特殊语言的认知性和交际性的分析,揭示语言对是使用者的反作用。
关键词:语言决定论认知性交际性1 引言语言决定论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会制约、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所以人的世界观是由语言来决定的。
“当你使用语言时,语言也同样在使用或者说影响着你,影响你说话的口音,影响你遣词造句的方式和速度,影响你对他人或者说读者和整个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态度,甚至影响你的思维方式”(钱钟书)。
《记忆授予者》是洛伊丝·洛利最著名的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
与一般的温馨幽默、有亲情友谊的小说不同,洛利设定了一个充满人性矛盾与挣扎的乌托邦社会,这个世界没有记忆、感情,颜色及音乐,人们只拥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命运都是被安排好的,“不用”其实是不能够自己选择工作甚至配偶。
但是这个社会里面,一个人例外,他承担了整个社会所有的记忆,他必须独自承受痛苦、恐惧、和孤单;同时,他也知道什么是温暖、幸福和爱。
他被称为“the receiver of memory”(也就是The Giver:记忆授予者)。
当12岁的男主角Jonas成为这个“记忆授予者”的接班人后,他得到了他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经验,而当他知道越多时,他越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合理,于是最后他选择逃离……。
洛利虚拟的乌托邦用两种方式来控制语言:语义编码和清除词库。
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无法充分使用语言的认知功能和交际功能的社会,这个“社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这里的人们的行为生存方式。
2 概述2.1 语言认知性认知语言学被定义为一个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张敏,1998)。
语言的认知性取决于人类所具备的一般感知机制、有限的记忆和加工能力,取决于人们试图利用有限的手段去理解世界的现实状态,取诀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际行为。
洛利为读者描述的是一个没有感知的社会,“社会”中的语言有着严格的语义编码(编成法典的语言学项目)。
解构这个社会使用的语言,读者会发现“社会成员”并不是依靠语言的自然特性来使用语言,虽然,他们看似在寻找自己使用的词汇与所描述的“感觉”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人真正能“感受”到这种“感觉”。
语义编码有两种体现形式。
其一,一个语义只对应一个词汇,相应的,一个词汇也只有一个语义。
故事的开始,Jonas就非常注意用语的精确性,他试图比较“fright”与“excited”、“eager”,来选择表达“深深的预感到危机的来临”的内在感觉。
Jonas显示了他对语言的敏感性,但因为没有真正的感知功能,只能是对自己所看到的字面的解释进行选择,在这里语言已经失去了其根本的认知功能,而这种“精确性”说明了“社会”对语言进行的严格统一的控制。
其二,“社会”怕语言的拓展,词汇和句法的重复使用确保了社会成员世代平稳的更替。
这种如同经文祭典般的语言“the evening telling of feelings”、“the morining telling of dreams”,显示沟通已经变成纯粹使用编码的形式主义行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认知活动,是观察一般认知能力的最方便的窗口,严格的控制语言的使用,使得在这里生存的人们无法感知社会甚至自我,因此他们的生活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人们本身则没有记忆和情感。
2.2 语言交际性在《记忆授予者》中,“社会”有自己的词汇库。
为了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的意见一致无分歧,“词库”中清除了语言中的模糊语并确保整个社会用语统一。
藉由仪式化的沟通和毋庸质疑的权威规定,“社会”相当有效的统治着那里的人们。
最显著的例子是书中的人们没有“爱”的能力,所以他们也无从使用“爱”这个动词,显然,“爱”对他们来说就是模糊用语。
Jonas曾问自己的父亲是否爱他,一段令人难堪的沉默后,父亲轻笑着回答他“看看大家,都在使用精确的语言”,在Jonas的反复追问下,母亲的解答却是“你父亲的意思是:你用了一个非常宽泛的词,‘爱’这个词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读者都会为Jonas感到悲伤,但更可悲的显然是他的父母,他们对自己没有爱的能力这一点毫无知觉,而这种无知正是语言受控制造成的。
这个世界没有颜色,Jonas偶然发现自己似乎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事实上,他只是看见了“红色”,而“红色”是这个社会的词库中不曾存在的词汇,他无法建立这种感觉与色彩的联系。
洛丽设计了一个滑稽的场景:社会成员为是否应该击落飞过领空的飞机而求助于“记忆授予者”,夸张的展示了这个社会解决矛盾的手段,那就是依赖权威,而不是思考。
不能全然责备这些可怜的人们,“社会”使得它的成员没有“感觉”。
正如“记忆授予者”曾提醒Jonas,“听我说,他们毫无办法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他们的社会缺乏语言学能力,因此,他们也就没有分析自己生存状况的能力。
3 结论“语言对概述人的这种强大的反作用力为语言的规范作用,因为它规范我们使用语言和思维的方式”(钱钟书)。
Jonas生活的社会并非和我们的现实社会截然不同,因为社会语言的形成广泛的依赖对指示物的定义,“没有天然的符号和它的指示物之间有固有的联系”(O’Grandy:2001)。
只不过在Jonas的世界里,语言已经最大限度的统一,最大程度的限制语言的认知性和交际性的使用功能,因此每个社会成员面对同样的问题时,都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解释,从而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和进步。
这也正是洛利向读者展示的所谓的“乌托邦”的扭曲和不合理性,暗含讽刺,发人深。
Jonas逃离了这个社会,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转换了世界观,小说的结尾处,作为新“记忆授予者”的他重新定义了人存在的意义,重新连接了他的“社会”并让那里的人们重新定义自己的生命,以便未来的世代都能够拥有“爱”的能力并真正的去爱。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上个世纪语言学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和思维的假设是最具争议的理论。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有两个部分:1 语言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来认识世界;2 语言相对论,即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不同。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主要内容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linguist Edward Sapir and his student Benjamin Lee Whorf proposed a sweeping, two-pronged hypothesis concerning language and thought.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是这个领域里至今为止最具争议的理论。
Whorf proposed first that all higher levels of thinking are dependent on language. Or put it more bluntly,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 hence the strong notion of linguistic determinism. Because languages differ in many ways, Whorf also believed that speaker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perceive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 differently, that is, relative to their linguistic background, hence the notion of linguistic relativism.沃尔夫首先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
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语言决定思维,这就是语言决定论这一强假设。
由于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沃尔夫还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同,也就是说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有关,这就是语言相对论。
If follows from this strong version of the hypothesis that there is no real translation an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learn the language of a different culture unless the learner abandons his or here own mode of thinking and acquires the thought patterns of the native speakers of the target language.由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这种强假设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真正的翻译,学习者也不可能学会另一种文化区的语言,除非他抛弃了他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习得说目的语的本族语者的思维模式。
Arguments against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批判Words and meaning.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the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consists of nothing more than meaningless labels which are manipulated by language users to elicit emotional re actions or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impart information or to direct the listener’s attention. The meaning of a word or phrase depends largely on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As the context of a word or sentence changes, its effect and meaning also change.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