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

要,而且会限制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师如何激发应用自我决定理论 二、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价值,促进外部学习动机的内化与
Part 2
理论内容
德西的实验研究
在该研究中,开始对所以被试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 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 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 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间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 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 总的来说,奖励组的学生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而无奖励刺激的学生对解 答难题的兴趣比有奖励刺激的学生更浓厚。该结果充分说明如果进行一项对 于被试而言感兴趣、自发性的活动,如果同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 减少这项活动参与者的吸引力。
Part 1
理论基础
以有机辩证元理论(Organismic- Dialectical Metatheory)为其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是一种积极的生物,生来就具有心理发展和自我 决定的潜能。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 上,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可引导人们从事感 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习价值的内化。
教师如何激发应用自我决定理论 三、 合理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胜任力需要。
譬如:在课堂上呈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反例:如果教学程序安排不合理使得探究时间不充分,学 习内容的新颖性与目标预设性超出或不及学生能力的最近发 展区等等,这都会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胜任感的丧失,挫伤
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由DECI等提出[1],该理论认为人是具有主动性的有机体,个体具有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能够指引个体从事感兴趣的,并且能够对其发展产生益处的活动。
除此之外,个体的活动还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外界因素对个体活动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而这些影响的来源则是个体固有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外界环境的如果能够满足这些心理需求,个体执行活动的可能性和成功性就会提高,反之则降低[2]。
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支1.基本心理需求:可以从自主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三个层面来分析个体的行为动机。
心理需求是个体执行特定行为的源动力,不同类别的心理需求的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动机,不同程度的心理需求程则会使个体在执行行为时产生不同强度的执行动力,从而行为结果的也是有差异的。
自主需求反映了个体能够依据自我意识进行选择和执行特定的活动,这种自主决定的感觉越强,个体的自主需求的满足程度也就越高。
有自主需求的个体不希望受到来自外界阻碍或者不利因素的影响,个体希望的是”想做就做”或者“我的行为我做主”的状态。
换言之,当外界环境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主活动时,个体的自主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自主需求表达了个体对自我层面的要求,归属需求则描述了个体对人际关系之间的要求。
个体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社区中,个体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或群体的关注,进而获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上的亲密感,这种对亲密感的渴望实际上就是个体的归属需求。
个体对亲密感的测量主要是通过主观的感知。
当个体感知到的其他人或者团体对个体的关注程度越高、亲密关系的程度越深、获得的支持力度越大时,个体的归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会越高,获得的归属感也就越强。
注意:围绕归属需求,除了本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以外,可以使用社会规范的相关概念,社会规范描述个体感知到的来自他人或者团体的支持所带来的压力。
别人对个体的期待越强,个体执行活动的动机也会越强。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兴趣、好奇心和满足感等内在原因而进行某种行为,而外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外部压力、奖励或惩罚等外在原因而进行某种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更为持久和有效,因为它能够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自我决定理论还提出了三种类型的内在动机:自主性动机、胜任力动机和归属感动机。
自主性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对行为过程的控制感和自我决策的满足感而进行某种行为;胜任力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对自身能力和技能的挑战和提升而进行某种行为;归属感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对他人认同、接受和归属的渴望而进行某种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教育、管理、健康和心理学等。
在教育领域,自我决定理论强调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在动机,通过提供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管理领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管理者应该通过提供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在健康领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应该关注自身的内在动机,通过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来激发个体的健康行为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自我决定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行为动机的理论框架,强调了内在动机的重要性以及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通过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我们可以激发个体的内在动机,提高其行为表现和幸福感。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瑞恩(Edward L. Deci)和瑞安(Richard M. Ry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强调了自主性、胜任力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对个体行为的重要性。
自主性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兴趣、好奇心和满足感等内在原因而进行某种行为。
这种动机能够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个体更加投入和享受所从事的活动。
基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学习效果研究进展

基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学习效果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自我决定动机理论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近年来在体育学习效果的研究中逐渐受到关注。
该理论强调个体在动机驱动下的自我决定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综述基于自我决定动机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学习效果研究进展,探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在体育学习效果的研究中表现出较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对于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阐述,并重点介绍该理论在体育学习效果研究中的应用及其主要研究成果,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的核心要素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自我决定动机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由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它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内在动机的发展和维持,以及如何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保持和增强这种内在动机。
SDT认为,个体的行为动机主要来源于三个核心要素:自主性(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关联感(Relatedness)。
在体育学习中,自我决定动机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自主性是指个体在行动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决定权和选择权。
在体育学习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胜任感是指个体在行动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得到了提升。
在体育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运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胜任感。
关联感是指个体在行动中能够感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在体育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鼓励同伴互助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交互动和集体归属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自我决定理论课件

结果 没有奖励的组——在休息时仍然继续答题。 奖励组——虽然在有报酬时十分努力解题,但在不能获得报 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 德西效应 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 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3.自我决定理论 在组织行为学
3.1 3.2 3.3 3.4 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 自我一致性 在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优缺点
33
1、 电影、戏剧、声乐 2、播音员及模特 3、导演、策划、制片人、经纪人 4、儿童漫画、儿童乐园工作 5、舞台灯光师、灯光照明师 6、兽医 7、各种娱乐场所的管理、经营者 8、政治、经济、官场等方面的领导人 9、高级珠宝、首饰的商人 10、各种鲜花设计及杂志编辑工作
34
1、农业或经济类研究或科研工作人员 2、秘书、顾问、咨询人员 3、金隔或银行工作人员 4、电脑和计算机专业 5、护士、药剂师、营养师工作 6、会计师、文书工作 7、物品鉴定师工作 8、新闻分析、评论人员、校对及排版工作 9、教育工作、主要是幼儿教育 10、童话或儿童文学方面的工作
2.2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14
基本内容 当人们从事有偿工作时,工作就更像是不得不做的 事情,而不是想做的事情。 案例 由动物志愿者变为全职雇员
2.3 德西效应(Westerners effect)
15
实验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作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一些来 参加测试的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答难以回答且有趣的智力 题。实验分三个阶段:
20
3.2 自我一致性(self-concordance)
戏说十二星座的适合工作
天秤座 双鱼座 适合的工作:人力类 适合的工作:艺术类 兼具理性和感性、平衡 艺术类的灵感比较多、有梦想 天蝎座 适合的工作:管理类 深沉、缜密 射手座 适合的工作:创作类 性格开朗,对生活充满激情 摩羯座 适合的工作:学术类 思想深沉,脚踏实地,献身精神 水瓶座 适合的工作:发明类 富有开拓精神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及其在外语

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及其在外语汇报人:2023-12-25•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自我决定理论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目录•自我决定理论在外语学习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自我决定理论在外语学习中的案例研究01自我决定理论概述定义与特点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动机理论,它强调个体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重要性,认为人们有内在的愿望和驱动力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SDT认为,个体在满足内在需求时,会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这些需求包括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
SDT强调个体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倾向,这取决于他们的个性、价值观和生活经验等因素。
1 2 3SDT对于理解和促进人类行为动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尤其在外语学习领域。
它为外语教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SDT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需求,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和学习活动。
自我决定理论的重要性自我决定理论的历史与发展SDT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动机理论框架。
SDT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包括理论构建、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SDT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动机。
02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分类源于个体内在的兴趣、好奇心或满足感的动机。
定义学习者因对学习内容本身感兴趣或追求个人成长而产生的学习动机。
描述喜欢阅读英语小说、对英语文化感兴趣、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例定义受到外部因素如奖励、惩罚、压力等影响而产生的动机。
描述学习者因外部期望、需求或压力而产生的学习动机。
实例为了获得好成绩、满足父母期望、避免惩罚而努力学习英语。
缺乏学习动力或兴趣,导致个体不愿意参与学习活动。
定义描述实例当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或目标不感兴趣或认为学习无价值时,可能表现出无动机状态。
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

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在工作动机提升方面的应用与影响。
自我决定理论是一种关注个体内在动机和自主性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满足内在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形成和发展自主、胜任和关联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和维持工作动机。
本文首先将对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进行阐述,包括其基本理念、关键要素及其在工作动机中的作用。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如何通过满足员工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和关联需求,以及优化组织环境和工作设计,来有效促进工作动机。
本文还将对自我决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进行讨论,以期为提升员工工作动机、提高工作绩效和组织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要素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关于人类动机、目标设定和内在满足感的心理学理论。
SDT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倾向,这种倾向被称为自我决定的需要。
满足这些需要可以促进个人的内在动机,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基本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联需要。
自主需要是指个体希望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所控制。
在工作中,这意味着员工希望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决策参与,能够自由选择任务和目标,而不是被强制执行。
胜任需要是指个体希望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能够应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在工作环境中,这要求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适当的反馈机制,使员工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关联需要则是指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感到自己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在工作场所,这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社交互动和归属感的培养来实现。
为了满足这些基本需要,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
组织应该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允许员工参与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自我决定理论

Part 2
理论内容
德西的实验研究
➢在该研究中,开始对所以被试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学 生,每解答完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另一组学生不给任何奖励。 然后在两组学生的休息或自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观察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 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间时却只有少数人在继续自觉地解 答。无奖励组的学生却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
认知评价理论
主要探讨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根据认知评 价理论,凡是满足人们能力和自主性需要的社会事件如报酬、积极反馈、免于受到贬 低性评价等都能提高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
Deci 和Ryan 提出,社会事件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对事件的两个基本认知 评价过程实现的:
自我决定理论既强调内部动机,又关注外在动机是如何影响内部动 机,学习动机激发的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 。
Part 1
理论基础
以有机辩证元理论(Organismic- Dialectical Metatheory)为其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是一种积极的生物,生来就具有心理发展和自我决 定的潜能。自我决定是个体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 ,对行为做出的自由选择。这种自我决定的潜能可引导人们从事感兴 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教师如何激发应用自我决定理论
三、 合理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胜任力需要。
譬如:在课堂上呈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反例:如果教学程序安排不合理使得探究时间不充分,学习 内容的新颖性与目标预设性超出或不及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等等,这都会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胜任感的丧失,挫伤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
一、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课后作业的内容以及完成作业的时间;鼓励 学生自己设置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订正学习上的错误,给学生独立 支配的时间等,让学生有机会来练习对自己学习的调节与控制。 反例:如果教师对学生管得太多、统得太死,不仅压制了学生自主需 要,而且会限制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Self-determinationtheory(SDT):自我决定理论(SDT)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grand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and optimal functioning.= assumption that humans are inherently active organisms.= vision of general positive movement (focus on strength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This article: the ‘why’ and ‘what’ of behavior and the concept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1.Meta – theoretical assumptionsSDT – starting point: organismic dialectic meta-theory (<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Bright Side- individuals are growth-oriented organisms who actively interact with their environment- individuals strive towards an authentic sense of self (self – actualization)- individuals strive towards an interconnection with other people(integration in the larger social environment)Dark SideGrowth – oriented nature of individuals requires fundamental nutrients to overcomepassiveness and counter – productivity>> provided or not provided by social context.Practical implicationIndividuals can best be motivated by supporting their developing potential>> Optimal performance = when inherent tendency is cherished and encouraged) Comparison with McGregor (builds on Maslow’s lower needs)Theory X: people are passive entities which need coercion and top – down control for optimal performanceTheory Y: under the right conditions (=provision of self – direction), people want to develop their skills, seek responsibility and take initiative2.The Why Of Behavior=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all concern particular reasons for engaging in activities or behavioral regulations.”= “reasons for acting”The Interplay between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Intrinsic motivation: engagement in an activity for its own sake, that is, for the satisfaction and enjoyment ‘experienc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activity itself.Extrinsic motivation: the engagement in an activity to obtain an outcome that is separable from the activity.Additive view:total motivation = intrinsic motivation + extrinsic motivationi.e. providing monetary rewards for doing an inherently interesting task would increase individuals’ total amount of motivation. If the reward would be removed, the person’s motivation is expected to decrease tot the pre – rewarded baseline.Deci (1971):External contingencies such as monetary rewards, threats and deadlines undermine intrinsic motivation, whereas verbal rewards (i.e. positive feedback) enhanced one’s intrinsic motivation.Moderators:- interpersonal context: way of administering these external contingencies determines effect on motivation (i.e. was the feedback given in a supportive or controlling way)-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only undermined if the tangible1 rewards are expected and made contingent upon task engagement, task completion or performance.Moderator differences are explained by the meaning attributed to external contingenciesLABORATORY STUDIESExternal contingencies:- informational function >> enhances internal motivation- Verbal Rewards- Unexpected tangible rewards- feedback- controlling function >> enhances external motivation- Expected tangible rewardsOCCUPATIONAL HEALTH CONTEXTNegative effects of incentive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are shown to hold for qualitative, butnotfor quantitative aspects of performance andfor complex interesting tasks which involve intrinsic motivation butnot for simple, boring tasks which excite little inherent enjoyment.1 TastbaarQualitative different types of extrinsic motivationMost motivational theories: quantitative point of view(amount of motivation is a crucial predictor for optimal functioning)Self – determination Theory: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oint of view(extrinsic motivation can also vary in the degree to which individuals haveinternalized and integrated the reason for behavioral engagement)4 types of extrinsic motivation (ranging from low to full personal endorsement2)-External Regulation (external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controlled): the reason for conducting behavior is situated external to the individual.Pressuring aspects are material (i.e.bonus) as well as social (i.e. recognition supervisor).-Introjection Regulation (external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 >controlled): behavior is guided by internally pressuring reasons.By internally administering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individuals try to attain pride and to avoid guilt or shame.-Identified Regulation (internal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autonomous): individuals perceive behavior as their own because they identify with the reason for the activity. Thegoal of the behavior is personally endorsed and considered important.-Integrated Regulation (internal perceived locus of causality>autonomous): completion of internalization. Individuals engage in an activity because this activity fits one’s broader set of values and beliefs.According to SDT, adopting an autonomous versus controlled regulation style yields positive effectsin terms of higher well-being and better performance. Autonomous versus controlled regulation might also be seen as a personal resource that helps one to shape the environment.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se qualitative types of motivation is considered useful to understand why employees could be qualitatively motivated for both intrinsically and extrinsically motivation tasks.Practical implication: individuals can best be extrinsically motivated by stimulating their autonomous instead of their controlled motivation.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emphasizing the personal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tasks, such that employees will begin to identify with these tasks and might integrate them3.The What Of Behavior= “the content of goal striving”Goal Setting Theory: individuals will best be motivated if they pursue specific rather than general goals, goals of optimal difficulty, and self-set rather than other – imposed goals.2 BekrachtigingSDT: individuals will best be motivated if they strive towards optimally challenging goals and when they are autonomously instead of controlled motivated to obtain a particular goal.-Pursuit of Intrinsic Goals (inward orientation) such as contributing to the community, affiliation, and self –development…>> likely to yield3 more adaptive outcomes>> long – lasting sense of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Pursuit of Extrinsic Goals (outward orientation) such as accumulating wealth, acquiring fame and pursuing attractive physical looks>> detract individuals from their inherent growth orientation>> short – lived satisfaction, hedonic feelings of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quicklydisappear, such that again extrinsic goals need to be setThe pursuit of extrinsic goals at the expense of intrinsic goals is therefore hypothesized to be detrimental for employees’ well-being and performance.Thus, goal content ha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ees’ well-being and job experiences as well as for unemployed individuals.MODERATORS-Differences in attainability4 and attainment5 of types of goals-Person – environment fit: the degree to which one’s personal goals match with the values that are promoted in the context is also be assumed to moderate the impact of extrinsicversus intrinsic goals pursuit.In sum, from a SDT –perspective, the content of employees’ goals matters and the pursuit of intrinsic goals had been shown to be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optimal functioning than the pursuit of extrinsic goals4.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Needs:-Maslow (inborn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 and social recognition)-Murray (needs for achievement, power and affiliation)-Cognitive psychology (internal mental processes such as expectations, self-efficacy or attributions rather than needs or desires as the key variables to understand individuals’motivation)-3 Opbrengen, opleveren4 Bereikbaarheid5 Het bereiken van-SDT (both individual’s regulatory style and goal directed behavior cannot be understood completely without addressing the process that energizes and directs behavior // thisprocess = satisfaction of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Basic Needs in SDT:-‘Those nutrients that must be procured by a living entity to maintain its growth, integrity and health’ // Crucial for one’s optimal functioning-ABC – Needso Need for Autonomy: inherent desire to act witch a sense of choice and volition6, that is, to be the author of one’s actions and to feel psychological freeo Need for Belongingness: inherent propensity to feel connected to others, that is, to be a member of a group, to love and care and be loved and cared for (i.e. socialsupport, relatedness, attachment theory)o Need for Competence: desire to feel capable to master the environment and to bring about desired outcomes (i.e. self – efficacy (Bandura)), that is, to explore andactively seek out challenges in which one can extend one’s psychical andpsychological skills.-Construct of needs:o McClelland: focus on need strength>>there are interpersonal differences in the value attached to different needs (thisdue to personal socializing processes during personal development)o SDT: focus on need satisfaction>> needs are postulated to be primary, innate propensities // not the degree towhich individuals express a particular need, but the degree to which one is able tosatisfy each of one’s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s considered important // In contrastwith Maslow, SDT does not assume any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3composed basic needs.-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the satisfaction versus frustration of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o Within occupational health context: research results are in line with the claim that satisfaction of these needs yield universal positive associationso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ed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s’ optimal functioning-Need for competence and need for autonomy as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external contingencies(such as monetary and verbal rewards)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 Informational function of rewards: relates to individuals’ competenceo Controlling function of rewards: relates to individuals’ need for autonomy6 Wil-Satisfaction of the need for belongingness may facilitate internalization of social norms and values to the degree of introjec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external regulation to introjection,however, also requires som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the behavior and feelings ofcompetence to engage in the activity. Satisfaction of the need for competence thus alsorepresent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introjection to occur.True internalization in terms ofidentification and integration requires support for the need for autonomy.-Satisfaction of the needs for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rela tes positively to employees’ autonomous versus controlled work regulation, which in turn predicts well-being, willingness to follow job training and reduced turnover.-Intrinsic goals comprise the pursuit of affiliation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which are likely to go along with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needs for belongingness and competence respectively.As intrinsic goals align with the inherent tendency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affiliation,they are furthermore likely to be executed volitionally and hence satisfy the need forautonomy-Extrinsic goals for status, wealth and power, in contrast, are more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 and competition, which are likely to forestall the needs forautonomy, belongingness and competenceanizational Factors Stimulating MotivationSupportive work contexts are beneficial for employees’ optimal functioningJob design and leadership style from a SDT – perspective:Job (re)design (structural aspect)Also: ERI (Siegrist), JD-C (Karasek), JC-R >>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es (SDT) underl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employees’ well – being-Autonomous (versus controlled) job regulation: positive relation with task significance, feedback and skill variety to employees’ work satisfaction and negative relation withemotional exhaustion-Basic need satisfaction: meaningfulness, autonomy, impact and competence played an explanatory role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imulating job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asksignificance and feedback,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Leadership Styles (social/inter-personal aspect)Supervisors can stimulate employees by adopting an autonomy-supportive supervisory style which comprises a. the acknowledgement of subordinates’ feelings b. the offer of choices and c. the provision of rationales for requestsAutonomous leadership style>> increase in subordinates’ satisfaction with supervisors, job design, pay, benefits and enhances their trust in the organization><controlling leadership style>>direct employees’ behavior and intrude upon the ir thoughts and feeling. Manipulation of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This style decreases subordinates’ motivation.explained by need satisfaction: stimulate autonomy and competence satisfaction vs. thwarting subordinates’ needs6.ConclusionSDT and its applicability to the context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SDT considers need satisfaction as the underlying process of optimal functioningSDT is a coherent grand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serves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employees’ optimal functioning.SDT: assumption that individuals are endowed with a natural tendency to grow and develop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his behavioral inclination manifests itself in individuals’ behavioral regulation (WHY) and the type of goals they pursue (WHAT). This tendency is thwarted by the provision of external contingencies (EXCEPT IDENTIFIED AND INTEGRATED EXTRINSIC MOTIVATION). Thereby, SDT pledges to move from more controlled to more autonomous types of behavioral regulation. Internalization of reasons for performing fosters optimal functioning and well - being. Individuals’ natural growth orientation must, however, be nurtured for individual to flourish and to actualize their potential.o The social context must satisfy the inherent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for autonomy, belongingness and competence.o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autonomy supportive leadership and stimulating job design。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

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一、本文概述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由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该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个体在何种条件下会表现出自我激励和积极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自我决定理论在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自我决定理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通过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现状及其在积极心理学中的应用,揭示自我决定理论在促进个体积极发展、提升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未来积极心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强调人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在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在适当的外部条件下可以得到激发和满足。
当个体在行为中感受到自主性、胜任感和关联感时,他们的内在动机将被激发,进而表现出更加积极和自主的行为。
这一观点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关注个体优势和潜能的理念相契合,使得自我决定理论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工具。
在研究现状方面,自我决定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对于其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自我决定理论也为教育、工作、家庭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
在积极心理学领域,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我决定理论为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基础,使得积极心理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积极行为和情感体验;自我决定理论关注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主性,为积极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成果为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干预手段和方法,帮助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一种较新的学习动机理论,与自主学习观点密切联系。
它从人类的内在需要出发,很好地解决了动机产生的能量问题,同时也兼顾了动机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从这个意义而言,它是先前强调需要和驱力的动机理论与目前强调学习者归因和信念的动机理论的集大成者,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深远的研究前景。
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
该理论指出,理解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是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
学习动机的能量和性质,取决于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胜任是指在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去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Deci,1975;White,1959)。
归属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Ryan,1995;Leary & Baumeister,1995)。
自主是指个体能感知到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的,是由自我来决定的(Deci & Ryan,1986;Ryan & Connell,1989),即个体的行为应该是自愿的且能够自我调控的。
自我决定理论尤其重视自主的需要,认为学生的自主需要越能得到满足,则他的学习动机就越趋于内化。
所谓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将外部偶尔相关事件的调控主动地转换为内部调控的过程(Schafer,1968)。
人们对有些活动并不感兴趣,但由于这些活动对社会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会对它们主动地、内在地加以整合和内化。
与其他内化理论不同的是,SDT把内化过程看做一个连续体,而不是二分变量。
根据调控内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外在动机分为四个类型:外部调控、内射调控、认同调控和整合调控,如图12-3所示。
外部调控是指由奖励或惩罚等外部原因而引发学习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

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人类行为和动机背后的动力和原因。
本文将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人们的自我决定程度对行为和动机的影响,并通过实例说明自我决定理论的实际应用。
一、自我决定理论概述自我决定理论由心理学家理查德·瑞恩和愈·迪西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主要关注人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理论,自我决定是指个体在行动时感到自主、自发、内心自愿的状态,而非受到外界压力或强制的结果。
二、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概念1. 内在动机:个体基于兴趣、乐趣、满足感等内在因素而进行行为,这些行为本身就带来了满足感和成就感。
2. 外在动机:个体基于外界奖励、惩罚、社会压力等外在因素而进行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赞美、回报或避免惩罚。
3. 聚焦于认同、自主和有趣: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在满足个体的内在需要,即自主、与他人的关系和成就感方面,会增强其内在动机,促进更有成效的行为。
4. 心流体验: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心流是指一种深入投入活动,沉浸在其中,对时间和自我消失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增强个体的内在动机。
三、自我决定理论的实际应用1. 教育领域:在教育中,通过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学习,并与其个人价值观和兴趣相对应,可以增强其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 组织管理:在组织中,领导者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工作任务,给予员工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奖励,以增强员工的内在动机,提高工作投入和绩效。
3. 跨文化研究: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决定水平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个人主义文化中更注重个体自主,而集体主义文化中更注重社会关系和集体利益。
四、自我决定理论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自我决定理论的发展至今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自我决定的程度可能会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社会文化背景对于自我决定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自我决定理论

外在动机
• 外在动机指的是个体由于行为本身伴随着一个另 外的结果而实施行动。人们可能出于被动的顺从、 履行个人承诺或者为了达到上级的要求而行动。 • 外在动机的四种类型是:外部动机( external motivation )、接受动机( introjected motivation )、 认同动机( identified motivation )和整合动机 ( integrated motivation )( Ryan & Deci,2000 )。
个体的表现依赖于唤醒的水平 改变外在的奖赏可以改变个体 的行为 强调人格中的认知方面 对成就的需要是人类习得的
大体上是机械论
行为由生理唤醒水平所决定 外在奖赏是个体行为的主要 决定因素 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 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产生 行为是习得的,并且建立在 对结果期望的基础上
Deci( 1975 )
外部动机
• 外部动机指人们执行某种行为是为了获得奖赏、 回避惩罚或者出于顺从。许多操作性行为主义者 的实验大多数都是关注这种类型的动机。在我们 的真实生活中,有许多外在动机驱动人们行为的 例子。如布置一项任务,如果在要求时间内没完 成,就会受到处罚。或者父母亲要求子女在写完 作业后才能出去玩。外部动机是最少自我决定的 外在动机形式。个体的行为由外部控制( 奖励,惩 罚 )。一个学生参加运动是为了获得表扬或者是为 了避免与老师对抗。
不同动机对行为表现的影响
• 对于内在动机的产物,Collins & Amabile ( 1999 ) 认为内在动机能促使个体产生更高水平的创造性 劳动。具有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 候更具有坚持性,能够在新颖的任务上表现更好, 能够运用更深层和更有效的学习策略,并且喜欢 中等难度的任务( Elliot & McGregor,2001; Dweck,1999;Nicholls,1984 )。DeBacker & Nelson ( 2000 )发现高成就的学生比低成就的学 生更喜欢有学习目标。内在动机对学习结果和学 习策略的使用有积极的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

前的学习活动与个人长远目标相整合,使其产生学习责任感,促进学
习价值的内化。
B
16
教师如何激发应用自我决定理论
三、 合理设计、安排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胜任力需要。
譬如:在课堂上呈现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反例:如果教学程序安排不合理使得探究时间不充分,学习 内容的新颖性与目标预设性超出或不及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 区等等,这都会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胜任感的丧失,挫伤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3. 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10(4).
4. 王婷婷,庞维国.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启示[J].全球教 育展望,2009(11).
5 .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
争议。
3. 对动机的个体差异的研究需要加强。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那些具有受控制倾向的个体,
更适合于在控制的环境下工作,管理方式与个体的倾向相匹配最好。但是,也有的研究发
现,无论个体是何种先天倾向,支持自主都会促进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都会导致成
绩的提高和幸福感的增进。
B
20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
。
整合调节是指当个体产生与其价值观和需要相一致的行为时就会产生,此时个体不仅认为
行为有用,而且也将其整合于自我感之中,这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在动机形式。
B
11
B
12
因果定向理论
因果定向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Deci 和 Ryan(1985)认为个体身上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因果定向,即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 个人定向,每一种定向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着。
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自我决定理论

考研教育学考点总结-自我决定理论引言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是由心理学家Deci和Ry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
在教育学领域,SDT为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自我决定理论概述1. 理论背景创立者:Deci和Ryan时间:20世纪80年代核心观点:强调自主性、能力感和关联性在个体动机发展中的重要性2. 理论构成自主性(Autonomy):个体行为的自我驱动能力感(Competence):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感知关联性(Relatedness):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归属感第二部分:自我决定理论在教育学中的应用1. 学习动机的分类内在动机:出于兴趣和满足感外在动机:受到外部奖励或惩罚的影响认同动机:认同行为的价值和意义整合动机:将外在动机内化为个人价值观2.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自主支持:教师应支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决策能力培养:通过挑战和支持帮助学生发展能力感社会支持: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 教育策略任务设计: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相关性的任务评价方式: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减少单一的评价压力反馈提供:提供及时、具体、建设性的反馈第三部分:自我决定理论的教育学考点1. 考点一:自主性的重要性考点内容:自主性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考点分析:自主性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2. 考点二:能力感的培养考点内容:教育者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感考点分析:能力感与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系3. 考点三:关联性的社会文化背景考点内容: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生的关联性需求考点分析:文化差异、家庭背景和社会支持对学生关联性的影响...(此处省略其他考点,实际文档中应包含所有考点)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1. 案例分析案例一:自主学习项目的成功与挑战案例二:能力感培养的实践案例案例三:建立积极师生关系的策略2. 实践指导指导一:如何设计自主支持的课堂环境指导二: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能力感指导三:如何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师生关系结语自我决定理论为教育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课件

02 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概念
内在动机
01
内在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不仅仅是 为了获得外部奖励或避免惩罚而从事某项活动的动机。
02
内在动机能够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个体更加投入和
专注于任务,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内在动机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感等方式来
03
特点
SDT关注个体在满足内在需求时所经 历的动机过程,强调自主性、胜任感 和关联感等基本心理需求对个体行为 和发展的驱动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的重要性
激发内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有助于理解个体行 为的内在动机,帮助个体发现和 追求真正感兴趣的目标,提高工 作和学习效率。
促进心理健康
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有助于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建立积极、支持性的组织文化,鼓励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 适当的挑战和反馈,促进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健康领域
1 2 3
促进健康行为
通过了解个人的内在需求和目标,制定个性化的 健康计划和行为改变策略,提高健康意识和行动 力。
改善心理状况
通过自我决定理论的应用,帮助个体克服心理障 碍和情绪问题,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 力。
给予个体及时、具体的反馈和肯 定,使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从而提高内在动机。
如何提高自主性
尊重个体意愿
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决定,避免强迫和过度控制,提高其自主性。
提供选择机会
给予个体一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使其感到自己的行动是出于自 己的意愿,而非外部压力。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帮助个体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够自主规划、安排自己的活 动和时间。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 是一种激励理论。
在英语学习中,SDT经常被用于定义一个学生学习的动机。
SDT主张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
自我决定就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的自由的选择。
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部动机。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自我决定论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关于人类动机和人格的理论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咨询等各实践领域。
自我决定理论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无动机(Amotivation)三种类型。
内部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Deci 和Ryan,1985)。
它与个体的内部因素如兴趣、满足感等密切相关,是高度自主的动机类型,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
Vallerand(1997)把内部动机分为三种类型:1. 了解刺激型(IM-Knowledge)。
它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新的知识,了解周围的事物,探索世界,满足个人好奇心或兴趣的动机类型。
如:喜欢了解说英语的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
2. 取得成就型(IM-Achievement)。
它是与个体试图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项任务相关的动机类型,在这种动机的调节下,个体遵循内在需要迎接挑战,超越自我。
与了解刺激型动机比较,它具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成分。
如:在英语课上表现良好会感到很高兴。
3. 体验刺激型(IM-Stimulation)。
它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内部动机形式,个体把行为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从事某种活动是为了行为本身内在的快乐。
在这种动机驱动下的外语学习者通常认为英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因此在听或者说英语时感到很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探讨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该理论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无动机三种类型。内在动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学习先天倾向,它是高度自主的,代表了自我决定的原型。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的倾向。
二、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主要探讨了内在动机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首先,这一理论认为凡是能满足人们能力需要的即让人产生成就感的社会事件如报酬、反馈、交流、免于受到贬低性评价等,都能够增强行为的内在动机。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自主需要的环境也能促进行为的内在动机。根据认知评价理论,人们在体验到成就或效能的同时,还必须感觉到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对内在动机有促进作用。第三,归属需要也与内在动机有关系。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时,会出现更多的内在动机行为。
影响外在动机内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1)能力知觉;2)自主性体验;3)归属感。
四、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
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
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自我决定就是一种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自我决定的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其相关的分支理论如下:
一、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 theory):
基本心理需要是指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的一种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可以跨文化、跨情境地广泛存在着。人类最基本的三种心理需要分别为: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一系列研究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和人们对幸福的体验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