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资料

合集下载

影像X线知识点总结

影像X线知识点总结

影像X线知识点总结X线影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手段,它通过X射线的穿透和吸收特性,能够对人体内部进行成像。

X线影像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X线影像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X射线的物理特性、X线影像的制作原理、常见的X线检查项目、X线影像的解读技巧等内容。

一、X射线的物理特性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穿透性和吸收性。

它的穿透能力与被照射物质的原子序数和密度有关,高原子序数和高密度的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较强。

X射线的能量越高,穿透能力越强,对物质的穿透性也越强。

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在X线影像上呈现不同的明暗度。

二、X线影像的制作原理X线影像的制作主要包括X射线的产生、穿透物质的成像和影像的记录三个步骤。

X射线是通过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管内产生的电子高速运动撞击靶材,释放出X射线。

X射线穿过患者的身体部位后,被放置好的感光胶片或数码探测器记录下来,形成X线影像。

三、常见的X线检查项目X线影像在临床检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见的X线检查项目包括胸部X线片、腹部X线片、四肢X线片、颅脑X线片等。

不同的检查项目对X线影像的要求和解读方法也不同。

1、胸部X线片:胸部X线片是临床诊断中最常见的X线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用于诊断肺部疾病、心脏疾病和胸部损伤等。

在解读胸部X线片时,需要注意肺野的清晰度、肺部的密度、心影的大小和形态、纵隔的位置等。

2、腹部X线片:腹部X线片可以用于诊断腹部脏器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腹部异常积气等情况。

在解读腹部X线片时,需要注意肠道充盈情况、腹部腔内器官的位置和形态、有无胆结石或肾结石等。

3、四肢X线片:四肢X线片主要用于检查骨骼或关节的骨折、骨质增生、骨骺闭合情况等。

在解读四肢X线片时,需要注意骨骼的长短、粗细、形态以及关节的位置和形态。

4、颅脑X线片:颅脑X线片用于诊断颅脑外伤、颅内感染、颅内肿瘤等疾病。

X线摄影技术概论 X线摄影基本知识

X线摄影技术概论 X线摄影基本知识
5.切线方向 X线中心线与被检肢体局部边缘相切 的投射方向。
(四)摄影体位术语
1.前后位 被检者后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 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的前面入射后面出射的 摄影体位。
2.后前位 被检者前面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 盒垂直,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后面入射,前面出射的 摄影体位。
3.左侧位 被检者左侧紧贴暗盒,身体矢状面与暗 盒平行,X线中心线由被检者右侧入射,左侧出射的 摄影体位。
分的平面。 3)水平面:是指将人体横断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
2.解剖学方位和关节运动 (1)解剖学方位
1)上和下: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近和远:近心脏者为近端,远离心脏者为远端。 3)前面和后面:近腹者为前(腹侧),近背者为后 (背侧)。 4)内侧和外侧:距正中矢状面近者为内侧,距正中矢 状面远者为外侧。
10.体厚测量原则 被检部位的体厚是选定曝光条件的主要依据。
11.肢体、X线管和暗盒固定原则 被检肢体、X线管及暗盒在曝光时必须进行固定,
以减少照片影像的运动模糊。
12.放射防护原则 (1)放射防护基本原则 1)实践的正当化 2)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3)个人剂量限值 (2)放射防护措施:为减少辐射线对人体的损害,在摄影中 可采取放射防护措施:缩短曝光时间,增加焦-片距离,屏蔽 非照射部位等措施减少受检部位及非检查部位受X线照射量。
2.大、小焦点选择原则
一般在X线管负荷允许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小焦 点,以提高照片影像的锐利度。被照体较薄和禁 止不动的部位摄影时,应选择小焦点摄影;若采 用高千伏摄影技术,也可选用小焦点。
3.滤线设备应用原则
滤线设备有滤过板和滤线器两种。
一般被检体厚度超过15cm或应用60 Kv以上管电压进行摄 影时,应使用滤线器。

X线投影

X线投影

有效焦点面上的线量分布不同,几何模糊度也不同,焦点 长边上的照片影像清晰度好于焦点宽边上的照片影像清晰 度。
X线管焦点的极限分辨率是X线管焦点成像性 能的标准之一。 在X线管焦点小、焦点面上的线量分布为单峰 时,极限分辨率值大,成像性能好。 X线管焦点大,焦点面上的线量分布为多峰时, 极限分辨率值小,成像性能差。
X线管阴极灯丝发生的电子,在高压电场的作用 下,加速飞向阳极时,因相互排斥,易产生扩 散,由于集射罩的作用,使撞击阳极靶面的电 子束聚集而缩小。 球管的灯丝呈螺旋筒状,靶面的焦点为矩形。 X线管阳极靶面接受电子撞击的率
照片影像中的半影可使观片者有影像模糊的 感觉,人眼观查照片影像认为有模糊感时的 半影值为模糊阈值。 经过实验,国际放射学界公认模糊阈值为 0.2mm。即半影在小于0.2mm时,人眼认为影 像是清晰的。 利用模糊阈值,可根据焦点的大小得到焦点 的允许放大率,在允许放大率范围内,被照 体的放大及半影均控制在观片的最佳状态。
在X线摄影中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对X线摄影设备的定期检测发现故障及时维修。
增感屏荧光颗粒越大,荧光发光效率越高,而荧 光扩散现象则越严重,产生的模糊量越大。 荧光颗粒发出的荧光在传递到胶片之前可有各种 程度的反射,反射角越大,荧光层越厚,模糊量 越大。 二、照片斑点
(二)采用短时间曝光法,在动中求静
影像模糊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组织至相邻另一 种组织之间光学密度逐渐变化的幅度,称光 学密度移行幅。
X线影像上细小的光学密度差为照片斑点。照片 斑点是由胶片斑点及增感屏斑点形成的,斑点较 多时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像模糊。 胶片斑点是由卤化银晶体颗粒造成的。其晶体颗 粒大,则影像颗粒粗,即产生模糊。
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综合 效果 运动性模糊 焦点的几何性模糊 屏胶系统产生的模糊 散射线性模糊

X线拍摄常用体位

X线拍摄常用体位

1.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Ⅹ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

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

中心线:对准胸5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

2.胸部侧位检查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

中心线:经胸5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

3.心脏正位片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

中心线:对准胸6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胶位片距:180-200cm(远达、减少放大)。

4、右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0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2.0cm。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

距离:150cm.5.左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距离150cm。

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Ⅹ17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

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医学影像X线CTMRI课件

医学影像X线CTMRI课件

医学影像x线ctmri课件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X线影像基础知识•CT影像基础知识•MRI影像基础知识•X线、CT、MRI影像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比较•X线、CT、MRI影像检查技术的新发展•X线、CT、MRI影像检查的安全性及防护措施01X线影像基础知识高能电子撞击靶物质,产生能量较低的电磁波,即X线。

X线是由电磁波产生X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穿透、反射、折射和吸收等特性。

X线的特性X线的产生及性质X线的投照X线管阳极靶面受电子撞击后,产生X线并由特定方向投照至成像物体。

X线的成像原理X线穿透成像物体后,由不同程度吸收和散射造成图像的明暗对比,从而形成图像。

X线的投照与成像原理X线影像解读观察和分析X线影像,可以提供关于成像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X线影像判读技巧掌握一定的判读技巧,如对比观察、寻找特征性表现、综合分析等,有助于提高对X线影像判读的准确性。

X线影像的解读与判读02CT影像基础知识CT(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机断层成像,是一种利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计算机接收后进行处理并生成图像的成像技术。

CT设备主要由扫描架、扫描床、计算机系统、显示和存储系统等组成。

CT的基本概念CT的成像原理是利用X线束从多个方向对目标进行扫描,接收器接收穿过人体的X线,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生成图像。

CT技术包括平扫、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扫描等,可显示器官的大小、形态、密度、周围关系等,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CT的成像原理及技术CT影像的解读需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首先应了解病变部位和范围,观察病变内部的密度变化,周围组织关系及毗邻结构关系。

对于不典型的CT表现,应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CT影像的解读与判读03MRI影像基础知识MRI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x线投照基础原理-文档资料

x线投照基础原理-文档资料
斜射线
中心线 75cm
诊断床
X线影像质量的综合评价
欧共同体(CEC)在2019年提出了“放射诊 断 影像的质量标准” 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 以物理参数为客观评价手段。 以满足诊断要求所需的摄影技术条件为保证。 同时,充分考虑减少辐射剂量。




胸部后前位显示标准
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2.锁骨下密度易于肺纹理的追踪。 3.乳房阴影内可追踪到肺纹理。 4.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5.肝肺重叠部可追踪到肺纹理。 6.可显示纵隔阴影。
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
管电压:
散射线含有率随管电压升高而加大。 80~90kvp以上时,散射光子能量增加, 散射角变小。是产生灰雾的原因。
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
被照体厚度:
散射线含有率随被照体厚度增加而增加。 对照片的影响要大于管电压。
影响散射线含有率的因素
照射野:
照射野是产生散射线的主要因素。当照射 野增大时,散射线含有率大幅度上升。 人体是一个散射体,照射野越大,散射线 越多。
影响锐利度的因素
移动模糊 一是设备移动、二是被照体移动 (如呼吸、心脏搏动、胃肠蠕动)
密度、对比度、锐利度的关系
密度是对比度、锐利度存在的基础。
锐利度必须建立在对比度的基础上。
照片对比度可以随密度的改变而改变。
(感光不足或感光过度的照片,对比度低下)
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
影像放大与变形的因素
照片影像的放大与变形
摄影原则:
被照体平行胶片时,放大变形最小; 接近中心线,并尽量靠近胶片时,位置变形
最小; 中心线入射点通过被检部位,并垂直于胶片 时,形状变形最小。
1. 2. 3.

《x线投照基础原理》课件

《x线投照基础原理》课件
伦琴的发现奠定了放射学的基础,使得对物体内部结构的观察成为可能。
3 形成学科
x线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放射学的崛起,并为医学诊断和工业检测等领域提供了重要工具。
特性和作用
1 穿透力强
2 无色无味
3 广泛应用
x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可以穿过物体进行观 察和检测。
x线是一种无色无味的 电磁辐射,对人体和 环境相对无害。
《x线投照基础原理》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x线投照基础原理,包括x线的起源和发现、特性和作用,以及 采集和处理x线图像的方法。同时探讨x线投照的应用领域,并对未来进行总 结和展望。
起源和发现
1 偶然发现
x线最初是由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的,他意外地注意到在实验中放射出一种特殊的射线。
2 重大突破
总结和展望
1 成果与挑战
x线技术在医学和工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技术和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2 未来发展
基于数字化和三维成像技术的创新,将进一步推动x线投照的发展和应用。
数字成像
使用数字探测器将透射x 射线转换为数字信号, 实现实时成像和后期处 理。
三维成像
结合多个二维影像,实 现对物体内部结构的三 维可视化。
x线投照的应用领域
医学诊断
安全检查
工业检测
通过x线图像识别和分析疾病, 用于检查行李、包裹和乘客,
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
以确保安全和防止潜在威胁。
应用于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 控制和缺陷检测。
应用领域包括医学诊 断、安全检查、非破 坏性检测等。
工作原理
1
电子加速
电子在加速器中获得高速运动,形成高能x射线束。
2
物体透射
物体对x射线的不同程度透射形成不同的影像。

X线基本知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本科课件资料

X线基本知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本科课件资料

辐射诱导突变
X线能够引起DNA突变,导致遗传信息的改 变,增加癌症和其他遗传性疾病的风险。
02
CATALOGUE
X线检查技术
X线检查设备
X线机
产生X线,是进行X线检查的基础设备。
胶片与洗片机
用于记录X线图像,便于长期保存和后续分 析。
影像增强器与电视系统
用于接收X线并转换为可见光图像,便于观 察。
X线基本知识医学影 像检查技术学本科 课件资料
目录
• X线基础知识 • X线检查技术 • 医学影像诊断 •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发展 •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践
01
CATALOGUE
X线基础知识
X线的产生与性质
X线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范围在0.01-10nm之间,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之 间。
X线是由于高速运动的电子撞击阳极靶面时产生的,具有穿透物质和电离 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X线检查,还包括超声、CT、MRI等多种影像检查技术,满足不同 疾病和部位的检查需求。
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随着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逐渐实现数字化和智能 化,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未来展望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融合
防护设备
减少X线对检查者和患者的辐射伤害。
X线检查技术原理
穿透作用
X线可穿透人体组织,不 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不同,形成密度差异的
图像。
荧光作用
X线照射某些物质时,可 激发出可见荧光。
感光效应
X线照射某些物质时,可 使其感光,形成潜影。
电离效应
X线通过电离气体时,可 使其电离,产生电离电
流。
X线检查技术应用
胸部检查

常规X线投照技术2

常规X线投照技术2
肩关节侧位
摄片目的:被检者上臂不能活动时,观察肱骨的头,颈,骨干的形态。
摄影体位:备件只能患肢外侧靠近持片架上的片盒,对侧上臂上举,以前与手环抱于头上,尽量使对侧肩部上移。被检者尽量下垂,使肱骨外髁颈部对胶片中心
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对对侧腋下,经胸腔积被检侧外髁颈部射入
照片显示:为肱骨近端侧位象,投影于胸椎于胸骨之间,有肺纹理与肋骨影象与之相重叠
中心线:(1)肘伸直位于中心线垂直通过内外上踝连线之中心。(2)前臂平位,中心线垂直经去群的关节皱褶中点下方2—3CM处。(3)上臂平位与伸直位相同。
照片显示:正常肘关节显示关节间隙清晰,肱骨远端内外两上踝与鹰嘴在一条直线上,踝上部两侧骨皮质呈鱼尾状,鹰嘴窝呈三角形密度减低区,边缘不清。若有一侧显示边缘比较清晰的白线,表示肱骨相对应一侧旋转超过20度。尺挠骨近端关节面与肱骨关节面相对应,除挠骨粗隆处外重叠现象。软组织应选用照射条件不同而相应的密度。
肱骨侧位
摄片目的:概括观察肱骨侧位形态,骨质结构和软组织影象,与正位同为常规位置。
摄影体位:被检者仰卧或前后立位,患侧上臂稍外展,屈肘呈90度,内向璇,手置腹前,将上臂内侧靠近片盒,使肱骨内外上踝连线与胶片垂直,胶片上部包括肩关节,下部包示:为肱骨侧位影象,肱骨的前面及背面呈切线位,内面与外面想重叠,皮质与髓质次清晰,肱骨头下部与大结节重叠上方圆球部与肩胛骨关节孟相接,远端呈肘关节侧位象。
右肩胛骨切线位
摄片目的:
摄影体位:
中心线:
照片显示:
右肩岗上肌出口位
摄片目的:
摄影体位:
中心线:
照片显示:
锁骨后前位
摄片目的:观察锁骨正为影象
摄影体位:被检者俯卧摄影台上或后前方向立摄影架前,头向对侧旋转,患侧上肢下垂,手掌向内前旋转180度,使手背面向前,锁骨贴近片盒,胶片横向应包括锁骨全长。幼儿需摄双侧,以便对照。

常规X线投照技术2PDF

常规X线投照技术2PDF

常规X线投照技术2 PDF手正斜位手后前位摄片目的概括手骨形态软组织阴影关节和异物等。

为手的常规片。

摄影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被检侧腕关节和指伸展手掌向下五指稍分开平放于床面第三掌骨远端置于中心。

中心线单手片垂直摄入第三掌骨远端双手片中心线对胶片中心照片显示为单手及双手掌下正位影象显示2—55掌指骨的正位投影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象腕骨的舟骨为轴位投影豌豆骨与三角骨重叠钩骨的钩突与体部重叠与其他骨的邻接面多有重叠骨皮质与髓质层次分明软质可见轮廓。

手掌下斜位摄片目的用于观察第23掌指骨及其关节的测斜位影象。

因45掌部分重叠45指骨显示为斜位影象故适于观察各掌指骨的背侧皮质。

摄影体位背检侧小指和第五掌骨放在外边内部手掌向内倾斜各指均匀分开稍屈曲是指头尖部触及片盒第三掌骨头在中央。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

照片显示为掌下显示第2—5指骨的外斜影象掌骨基底部有不同程度的重叠背侧内部及掌骨外部的骨皮质呈切线象。

拇指的外斜位象显示其背侧外部及掌侧内部皮质切线位掌指及指间关节有重叠掌碗关节清晰。

若用棉垫支持1—3指呈水平诸及指掌关节斜位象都能显示清晰。

右手食指正侧位示指侧位摄片目的观察第示指骨侧位影象与正位片为相互垂直方向的常规片。

摄影体位患指伸直其余4指屈曲手内旋并外翻使外侧面贴近胶片。

中心线经被检手指的外侧垂直摄入胶片。

照片显示为被检指侧位影象。

右拇趾正侧位拇指正位摄片目的观察拇指及其关节或软组织的正位影象。

摄影体位此位置有两种摆法1掌下正位见手侧位片纸包胶片下垫纱布卷使拇指保持水平。

2掌上正位手内旋并外翻至掌面向上360度将拇指背面平置胶片上。

中心线对准拇指近端垂直射入胶片。

照片显示为拇指正位影象。

拇指侧位摄片目的观察拇指骨及关节改变了解软组织异物在掌面或背面深度摄影体位患者第2—5指屈曲呈半握拳状手背向上拇指外侧向下置纸包胶片上。

中心线经拇指近端垂直射入。

照片显示为拇指及第一掌骨侧位影象。

右腕正侧位腕关节正位摄片目的概括观察腕骨掌骨近端尺挠骨远说墓侵使亟诩爸芪碜橹榭龆嘤糜谕氩客馍恕,鄄煨《 ? 榭鲂枭闳? 嗤氩空弧?摄影体位患肢呈半握拳状或伸直小儿账面向下碗部放在在照射野中心用沙袋或其他辅助呀手指及前臂以防止移动。

x线投照技术学new

x线投照技术学new


膈 下 肋 骨 前 后 位
(三)照射野
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 入射到肢体曝光面的大 小。由遮线器控制。
X线摄影时照射野必须包 括被摄肢体,但不可超 出太大。
“暗盒边缘内1cm”
(靶面上的撞击 面积称实际焦点。
有效焦点:实际焦点在X线管长 轴垂直方向的投影称有效焦 点。
在摄影时肢体厚部 位对阴极端。
中心线垂直肢体和胶片;
照射野刚好包括肢体;
焦点、肢体和胶片的中 心在同一直线上,胶片 才能包括肢体的全部投 影;
1、X线是锥形线束, 图像都有不同程度放 大;
放大率K=S/G
放大率受肢片距、焦 片距和焦点大小影响:
肢片距(OID):成正 比,故越小越好;
1、影像密度基本由毫安秒控制;
2、还应该正确使用阳极效应和/或补偿滤过 器。
相邻部位密度的差异;
胸片需要低对比,可 显示丰富的结构层次。
(一)、控制因素
1、最基本的要素是千伏值(KV),千伏值 越高,对比度越低。
对比度与层次互相制约;
软x线摄影:20-40kv;(乳腺等) 普通:40-100kv; 高千伏摄影:100-150kv(胸部等)
14
在康普顿效应中,散射光子保留了大部分 的能量,这些散射光子就是散射线,它使 胶片产生灰雾而降低X线照片的质量。
散射线的产生与被照肢体厚度、照射野、 千伏值有关。
(2)光电效应
入射光子与原子的内层电子作用时,将全部 能量交给电子,获得能量的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 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光电子),而X光子本身整个被 原子吸收的过程称为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与原子序数的四次方成正比, 与入射光子能量的三次方成反比。” 光电效应的利与弊: 产生高质量照片 辐射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状骨后前位(尺偏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下蹲,前臂伸直,然后将 手掌尽量偏向尺侧,手掌与床面成20度角,使舟 状骨和它的邻接面分开,舟骨就能清晰显示。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联线中点,与摄影 台垂直,手掌与床面成20度角。而将X线球管 向 肘侧倾斜20度角,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腕部的后前位影像,而舟 状骨和它的邻接面影像尤为清晰。

足前后内斜位 位置:患者坐于摄影台上,两膝弯曲,被检侧足 底部紧靠床面。第三 跖骨底部放于照射野中心, 使照射野中线与足长轴平行。然后将被检侧下肢 内倾,使足底与暗盒约成30~45度角,并用对侧 下肢支撑被检侧膝部。 中心线:对准第三跖骨底部,与床面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足骨和各关节的内斜位影像。

手前后斜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将小指 和第五掌骨靠近床面,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外 转, 使手与暗盒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 三、四、五掌骨互相分开,第二和第三掌骨可能 稍有重叠 。 根据病人受伤手指部位不同,选择手的后前 斜还是前后斜。

尺桡骨前后位 位置:患者面对摄影台正坐,前臂伸直, 手掌向上,背面紧靠床面,前臂长轴须与 照射野长轴平行。照射野上 缘包括肘关节, 下缘包括腕关节。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床面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骨和桡骨的前后位影像。


尺桡骨侧位 位置:患者者在摄影台边下蹲,肘部弯曲。 前臂摆成侧位,尺侧紧靠床面,桡侧向上。 肩关节放低,尽量与腕和肘关节相平,这 样可避免前臂移动。 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尺桡骨 下1/3互相重叠,桡骨头与尺骨喙突也有重 叠现象。

踝关节外侧位 位置: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于床面, 对侧膝部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下肢伸直,踝部 外侧紧靠 床面。膝部用沙袋垫高,足跟摆平,使 踝关节成侧位。将内踝上方1CM处放于照射野中 心,与暗盒垂直。 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CM处,与床面平行。 显示部位:显示踝关节的侧位影像,胫腓骨下端 互相重叠。
骨骼部分

手正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下蹲,手掌紧靠 床面,将第三掌骨头放于照射野中心。各 手指稍分开。 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与床面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所有指、掌、腕骨,尺桡 骨下端的后前位影像,但拇指显示斜位像。

手后前斜位 位置:患者在摄影台旁边下蹲,将小指和第五掌 骨靠近床面,手放成侧位。然后将手内转,使手 掌与床面约成45度角。各手指均匀分开稍弯曲。 中心线:对准第五掌骨头,与床面垂直。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手部各骨的斜位影像。第 二、三和四掌骨互相分开,第四、五掌骨可能稍 有重叠。

胫腓骨前后位 位置: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摆 成前后位。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如病 变局限于一端者,可包括邻近一侧关节,使 小腿长轴与照射野中线平行。 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与床面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胫骨、腓骨和邻近关节的前后位 影像。


胫腓骨外侧位 位置: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靠近床面, 对侧髋和膝部向前上方弯曲。被检侧下肢伸直, 小腿外缘 紧靠床面。照射野上缘包括膝关节,下 缘包括踝关节。如病变局限于一端者,可仅包括 邻近一侧关节。小腿 长轴与照射野长轴中线平行, 足跟稍垫高。 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床面。 显示部位:此位置显示胫骨和邻近关节的侧位影 像。


足前后位 位置:患者坐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或弯曲。 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紧靠床面。照射野上缘 包括足趾 ,下缘包括足跟。第三跖骨底部放于照 射野中心,并使照射野与足底部长轴平行。 中心线:(1)对准第三跖骨底部,与床面垂直 显示部位:经位置显示全部趾骨、跖骨和距骨前 面的跗骨(包括舟骨、骰骨和第一、二、三楔骨) 的正位 影像。距骨和跟骨因被胫腓骨下端所重叠 而不能显影。
足外斜位主要用于观察足骰骨的影像,一般很少 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踝关节前后位 位置:患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对侧膝 部弯曲。被检侧下肢伸直,将踝关节(即 胫骨内踝上方1CM处) 放于照射野中心。 足尖前倾,足第二趾垂线垂直床面,小腿 长轴与照射野中线平行。 中心线:对准内外踝联线上方1CM处,与 床面垂直。 显示部位:显示踝关节、胫腓骨下端和上 部距骨的前后位影像。
注意事项

焦片距和肢片距的选择:投照时病人应
尽量使肢体贴近探测器,并且与照射野平 行。在肢体与胶片不能靠近时,应尽量增 加焦片距,可同样收到放大率小、锐利度 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应根据几何投影 原理减少影像变形。

中心线与斜射线的利用:中心线垂直于
被摄体和探测器为最好的投影方式。与胶 片不平行而成角者中心线应与肢体与胶片 夹角的分角面垂直(如牙片),利用斜射 线与倾斜中心线可得到相同效果。如颈椎 正位的摄片。


髌骨轴位(俯卧位) 位置: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对侧下肢伸直。被 检侧膝部尽量弯曲,并嘱患者用被检侧 的手拉住 小腿。大腿长轴与照射野中线平行。 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通过髌骨和股骨间的关 节间隙,射入照射野中心。 显示部位:显示髌骨和股骨的关节面和髌骨的轴 位影像。 对于膝部不能弯曲的患者,可采用球管倾斜法。

拇指前后位 位置:(1)患者面对摄影台下蹲,前臂伸直,手和前臂 极度外转,使拇指背面紧靠床面。(2 )患者面对摄影台 下蹲,前臂伸直,手和前臂极度内转,使拇指背面紧靠床 面。其他四指 伸直,也可用对侧手将其扳住,避免与拇 指重叠。 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暗盒垂直。 显示部位:(1)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 位影像,腕掌关节和其周围结构也都能清晰显示 。(2) 此位置显示拇指指骨和第一掌骨的前后位影像,腕掌关节 常被遮蔽,显影不清。
放射科常用X线投照技术
前言

医学影像学是由影像诊断学和影像检查技 术学两大部分所组成。它们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影像检查技 术学是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它担负着影像 科的首诊任务,随着高、精、尖影像设备 的进一步开发、完善,影像检查技术更显 得尤为重要。今天主要讲一下放射科常用X 线投照技术常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