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与马尼菲青霉菌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症状,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专业知识】
马尔尼菲青霉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症状,马尔尼菲青霉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青霉菌中惟一的呈温度双相型的致病菌是一罕见的致病菌。
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随着HIV感染者日见增多,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报道也逐年增加。
本病可为局限型,但多呈播散型.,常累及肺、肝脏、皮肤、淋巴结等多组织和器官,故文献多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或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描述本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过去因对本病认识不足,常延误诊断,死亡率很高,另一方面,本病是可治疗的。
因此,正确认识本病,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挽救病人生命就尤为重要。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PM是300多个青霉品种中的惟一的一种双相菌,即在25℃时为菌丝相,在37℃时为酵母型。
前者在培养基中可形成红色素,后者没有。
值得一提的是,二相之间转变的时间不一,从酵母相变为菌丝相较容易,只需要1~2天即长出帚状枝并产生红色色素,而后者转变为前者则需要3周以上,经过一个短棒状或畸形的过渡期,故不能过早决定为单相青霉菌。
只有酵母型才有致病性。
二、发病机制PM多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主要是侵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即肺、肝、肠淋巴组织、淋巴结、脾、骨髓、肾和扁桃体等,以肺及肝最为严重。
婴幼儿免疫缺陷者,易通过血行播散。
成人因免疫组织较为健全,PM的繁殖受抑制,病变局限化,成肉芽肿。
临床上在婴幼儿多表现为播散型PM病,肺的表现多为间质性肺炎。
在成人以多发脓肿多见,还有肝、肠淋巴结、神经组织和内分泌腺等,后二者很少受累。
病理切片显示化脓性肉芽肿改变,其中央坏死,有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其中。
PAS或Grocott真菌染色法可以显示真菌PM藏于巨噬细胞内。
桑葚状细胞团、腊肠状细胞和横壁3大特点是PM的主要组织形态学改变。
症状体征一、症状马内菲青霉病常隐匿发病,潜伏期难以估计,临床上本病分为病灶型与进行播散型:1、病灶型原发病灶与真菌入侵门户有关。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组织胞浆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组织胞浆菌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真菌病。
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肺再经皮肤及其他单核巨噬系统如肝、脾,也可侵犯肾、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
我国1955年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以后发现数例,患者都是从流行区归国的华侨。
男女老少都可发病。
疾病病因
一、病因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原发性真菌病。
此菌属双相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生长于细胞内,室温28℃左右培养则呈菌丝型,其传染性极强,可致实验室感染。
病菌感染源:
主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
在中国十分罕见。
病菌感染途径:
带菌的灰尘经空气传播,经呼吸道、皮肤、黏膜及胃肠传入。
吸入被鸟或蝙蝠粪便污染的泥土或尘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
鸡窝也可潜藏此菌。
吸入大量孢子后,形成肺部病灶,通过淋巴或血行播
散到全身。
易感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使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常见于婴儿或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症状体征
一、症状主要侵犯肺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前者的症状轻,病程短,常自愈;后者症状重,淋巴结及肝脾均肿大。
有3个主要的类型:
1、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
①急性无症状型:约95%的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可无症状。
在流行区人群中,肺部可见许多钙化灶,。
马尼菲青霉病
病理说明
病理说明
组织病理显示化脓性肉芽肿改变,有大量细出 芽的孢子;同时可见似蟑螂卵样长形、两端钝圆、中间分隔的孢子。以上发现有诊断价值(图11-24)。
诊断说明
诊断说明
过去对本病不甚了解,因此诊断困难,甚至误为组织胞浆菌病。本病临床表现既与内科疾病以及真菌病相似, 但根本要点在于病理组织和病原学检查找到病原菌。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根据现有报告,本病开始先有肺部感染,症状类似肺炎、结核或肺脓疡,然后通过淋巴和血循环扩散至肝、 脾、淋巴结、皮肤等处,基本损害为脓肿。有发热、咳嗽、胸痛、黄疸,伴消化道症状,消瘦无力。如不及时治 疗,最终死亡。
实验检查
实验检查
①直接镜检所见与组织病理所见相同。②在沙保琼脂培养基中,于25℃,有红色绒毛样生长,背面色深,红 色色素扩散至全培养基。37℃,酵母菌样生长,镜检除圆形小孢子外,还有长形、中间分隔、两端钝圆类蟑螂卵 的孢子。本菌属双相型。③小白鼠动物接种获阳性结果。
马尼菲青霉病
医学名词
01 病因
03 实验检查 05 诊断说明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病理说明 06 治疗说明
基本信息
马尼菲青霉病(penicillinosis marneffei)系由马尼菲青霉引起的皮肤和内脏真菌病,组织病理类似美 洲组织胞浆菌病。我国1981年首先在南宁发现。
病因
病因
马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1956年从越南竹鼠的肝脏中分离得,1973年首次从一何杰金病患 者的肝脏中找到。该菌为一条件致病菌,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肺部感染,然后经过血 循环扩散至皮肤、肝脾等器官。南宁地近越南,发现本菌,值得重视。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2012-03-24 阅读(248) 分享(0)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又称美洲型组织胞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
该病流行于北美,我国报道较少。
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淋巴结和骨髓、肺、皮肤、鼻咽黏膜及全身各脏器。
除此之外,组织胞浆菌还有腊肠组织胞浆菌(H.farciminosum)、鼠组织胞浆菌(H.maris)、H.duboisii i种,前两个菌种是动物致病菌,后者是人类致病菌。
【病因与病理学】 1905年巴拿马病理学家Sam- nel Durling首先发现组织胞浆菌,1934年正式命名。
该菌在鸟类或蝙蝠粪便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环境不利时,形成孢子悬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到肺泡,形成寄生性酵母菌,在细胞内发芽繁殖而致病,潜伏期14 d。
肺组织胞浆菌感染可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及坏死灶,其中,肉芽肿主要由组织细胞组成,其他还有多形核巨细胞、淋巴细胞。
在巨细胞和吞噬细胞内可查到病原菌。
病变的愈合方式为纤维化和钙化。
组织胞浆菌病的传播方式通常被分为局限性(原发性)和播散性两类。
前者多发生于成人,预后较好。
后者主要见于儿童,症状较重,病变分布广泛。
根据组织胞浆菌病的发病部位又将其分为原发肺组织和原发皮肤黏膜两类。
在我国,鸡舍、鸟巢及蝙蝠聚集的洞穴是组织胞浆菌的重要传染源,潮湿的土壤含有大量该菌并可以经呼吸道传染给人类。
我国南京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均有分布,多数误诊,并被怀疑与病犬传播有关。
当人体吸人含本菌的孢子后,就会引发肺部感染,对于健康人群,该感染常常不治自愈;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恶性病病人、大量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肺部感染不仅不能自愈,而且肺部病灶还会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在肺及其他组织器官内形成上皮样肉芽肿、结核样结节、干酪样坏死及钙化,其中部分病变可形成空洞,但很少化脓。
肉眼观察,病变肺叶内可见多发蚕豆或核桃大小的结节,结节无包膜,剖面灰白色,镜下观肺组织病灶中央有大片坏死,代以大量巨细胞性肉芽肿,并见灶性化脓性坏死与小脓肿形成,其内混杂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坏死周边可见大量弥漫组织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少量不典型的朗格汉斯巨细胞增生,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地方性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
地方性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地方性真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伊蒙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副球孢子菌病、孢子丝菌病、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全球负担逐年增加,相关病原体的管理需要彻底了解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以及不同患者的诊断以及特有的治疗方法。
近期,地方性真菌病全球诊治指南发布。
芽生菌病➤临床标本应在显微镜下进行荧光增白剂或真菌染色检查或二者联合。
使用沙氏葡萄糖琼脂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加环己亚胺和不加环己亚胺进行真菌培养,在25-30°C下培养6周。
➤尿液检测优于其他样本,所有芽生菌病患者都应进行胸片检查。
基于症状,确定是否发生并发症和确定治疗应答进行额外的影像学检查。
➤所有芽生菌病患者都应进行治疗。
重症患者多采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L-AmB)诱导治疗。
如果没有L-AmB,可选择两性霉素B(AmB)作为替代。
经AmB治疗临床改善后,可逐渐转为伊曲康唑治疗,疗程6-12个月。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或骨骼受累的患者,建议延长疗程。
对于伊曲康唑不耐受的患者可选择三唑类药物作为替代,需要更高剂量的氟康唑和其他三唑类药物的证据很少。
球孢子菌病➤推荐在显微镜下对临床标本进行标准的真菌染色球孢子菌属检查。
即使无阳性培养结果,临床标本中发现孢子囊可视为确诊疾病。
➤推荐所有疑似球孢子菌病的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治疗期间大约每12周进行一次重复的定量血清学检测(CF),以评估治疗应答。
所有疑似脑膜炎的患者应提取脑脊液(CSF)样本。
➤所有球孢子菌病患者都应进行胸片检查,球孢子菌属肺部浸润者应随访至消除,在初次感染后重复影像学检查。
➤肺部疾病的治疗应以氟康唑或伊曲康唑起始,脑膜炎应以氟康唑作为一线药物治疗。
伊蒙菌病➤在有症状的患者中培养出 Emergomyces菌属应被认为是疾病诊断。
当出现皮肤损伤时,强烈推荐进行穿刺或切开活检。
血液培养应在有氧瓶中进行,如有条件,使用溶解离心管。
➤免疫功能低下播散性疾病患者应用使用L-AmB(3-5 mg/kg/d)治疗,疗程为10-14d;或应用 AmB作为替代疗法。
组织胞浆菌病健康宣教PPT
谢谢观看
感染通常通过吸入真菌孢子发生,主要影响肺部 和皮肤。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流行于北美,尤其是在潮湿的森林和湖 泊地区。
感染者多为户外活动者,尤其是进行挖掘或耕作 的人群。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病变,表现为脓疱或溃疡 。
组织胞浆菌病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2. 谁会感染组织胞浆菌病? 3. 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 如何预防组织胞浆菌病? 5. 如何治疗组织胞浆菌病?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定义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组织胞浆菌(Blastomyces dermatitidis)引起的真菌感染。
如何治疗组织胞浆菌病?
药物治疗
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伊 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治疗时间通常需要数月,具体疗程视病情而定。
如何治疗组织胞浆菌病?
监测与随访
治疗期间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副 作用。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如何治疗组织胞浆菌病?
支持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如氧 疗和营养支持。
谁会感染组织胞浆菌病?
谁会感染组织胞浆菌病?
高风险人群
农民、林业工人和露营爱好者等户外活动者更易 感染。
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HIV患者、糖尿病患者 ,也更易发生严重感染。
谁会感染组织胞浆菌病?
年龄因素
所有年龄段均可能感染,但年轻成年人和中老年 人更为常见。
儿童感染相对较少,但一旦感染,症状可能更为 严重。
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马尔尼菲青霉菌鉴定分析
荚膜组织胞浆菌和马尔尼菲青霉菌鉴定分析张淑琼;董云华;刘海云;李明【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0(29)12【摘要】目的鉴定引起组织胞浆菌病和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对应病原菌英膜组织胞浆菌(HC)和马尔尼菲青霉菌(P.mar).方法分别把骨髓直接涂片瑞氏染色(Wright's stain)镜检且接种于双相培养基35℃孵育,待生长后涂片检查并转种血琼脂和沙保弱培养基上,分别于25℃及35℃孵育,观察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进行涂片显微镜检.对二者作认真细致的比较.结果 HC在骨髓直接涂片瑞氏染色中均呈大小-致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胞浆多呈半月形并集中于孢子一端,孢子边缘有染色过程中皱缩所致的未染色区域(似英膜).P.mar在涂片中可见具有诊断意义的有横隔腊肠形孢子细胞或椭圆孢子细胞;HC在沙保弱培养基(SDAI)25℃条件下呈典型的梨形厚壁孢子和齿轮状大分生孢子.P.mar25℃条件下则呈现具特征性水溶性玫瑰虹色素及镜下典型的的双轮生青霉帚状枝.结论 HC和P.ma在骨髓涂片镜检的典型形态上有区别,真菌培养是确定并能严格区分此二者的可靠方法.【总页数】2页(P166-167)【作者】张淑琼;董云华;刘海云;李明【作者单位】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65001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65002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65002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65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相关文献】1.骨髓中马尔尼菲青霉菌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的形态鉴别 [J], 莫武宁;甘宝文;农少云2.马尔尼菲青霉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的鉴别诊断 [J], 李云;王惠萱3.用糖原染色鉴别骨髓涂片中马尔尼菲青霉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及黑热病杜利小体[J], 莫武宁;邓卓霖;甘宝文;李山4.在慢性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损害中探测荚膜组织胞浆菌DNA [J], WilliamH.Spencer Chi-ChaoChan DeFenShen NarsingA.Rao 齐越5.AIDS合并急性播散性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真菌学诊断 [J], 易建云;黎庆恩;苏丹虹;谭惠明;魏小平;范慎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组织胞浆菌病
病理
❖ 典型的病理变化是由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组织细胞核和吞噬细胞对酵 母型真菌的吞噬所引起,在肺淋巴结、肝、脾及其他组织上形成上皮样 组织细胞肉芽肿、结核样结节、干酪样坏死,部分形成空洞,很少化脓。 身体各个部位可以受累,由于组织细胞明显增生和侵入,常常破坏组织 的正常结构,部分患者引起肾上腺坏死。
三、对必须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注意 经常检查口腔、皮肤,及时发现真菌感染, 及时治疗。
治疗
❖ 一、支持治疗:加强护理以及营养,补充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酌情给 予血液制品。
❖ 二、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咪唑类药物 (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
❖ 三、其他:转移因子:可以激活细胞免疫,对播散型真菌病有辅助效果。
诊断:
❖ 在本病流行区,如发现肺部病变及肺门淋巴结肿大,而结核菌素实验阴 性,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 1.组织胞浆菌素皮肤实验:方法与结核菌素实验相似,一般在皮试48-72 小时看结果。
❖ 2.血清学检测:血清抗体存在可提示诊断。 ❖ 3.组织胞浆菌糖抗原检测:该抗原可以从患者血清、尿液、或脑脊液中
检测出,对免疫缺陷患者更具有诊断意义。 ❖ 4.病原体检测:痰、尿、骨髓和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出组织胞浆菌。
预防
预 防
一、加强护理,各种手术及操作需要注意 无菌,不吃污染的食物;加强通风防尘; 避免吸入含有孢子的尘埃。
二、严格掌握光谱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使 用指征、剂量,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免 疫抑制剂以及抗生素。组织胞浆菌病来自十分秀气 制作基本介绍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一、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二、组织胞浆菌病做哪些检查三、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1、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一种由组织胞浆菌引起的疾病,可引起原发性肺部病变和经血流播散。
组织胞浆菌病可见于全世界。
在美国的地方性流行区为从俄亥俄州密西西比峡谷一直延伸到马里兰州北部的部分地区,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纽约中部及得克萨斯州,其他州如佛罗里达州也有小的流行灶区。
组织胞浆菌是一种能在自然界或室温下培养生长的霉菌,但在37℃或侵犯宿主细胞时,则转变成小的酵母菌细胞(直径1~5μm)。
因吸入被鸟或蝙蝠粪便污染的泥土或尘埃中的真菌孢子而感染。
大量而长时间暴露后,较常发生严重疾病,常见于男人,婴儿或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2、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
播散型:常并发于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病情危重,婴幼儿和年老者易得,有显著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颤、咳嗽、疲倦、乏力、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头痛、消瘦、腹泻,有时大便带血。
病程急缓不一。
多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低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
肺型:该情况主要是因为患者吸入了组织胞浆菌的孢子所导致的,并且患病的时候有急性与慢性之分。
皮肤型:多见于成人,皮肤损害以面部及颈部为多,也可波及口、鼻、咽喉,男性外生殖器及四肢等处,表现为溃疡、肉芽肿、结节、脓肿或坏。
组织胞浆菌病科普讲座PPT
一些职业如农民、园艺工人或土木工程师等,因 工作性质而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这些职业的从业者常常在接触土壤和植物时暴露 于真菌。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识别
感染初期症状可能包括咳嗽、发热、乏力和体重 减轻等。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胸痛等更 严重的症状。
何时需要就医?
就医时机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且有高风险因素,应尽早就医 进行检查。
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何时需要就医?
检查与诊诊断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如何预防组织胞浆菌病?
如何预防组织胞浆菌病?
环境控制
尽量避免在高风险地区的土壤和植物附近活动, 尤其在潮湿季节。
组织胞浆菌病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2. 谁容易感染组织胞浆菌病?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预防组织胞浆菌病? 5. 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定义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感染, 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能影响其他器官。
该病在免疫系统较弱的个体中更常见。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病原体
组织胞浆菌是一种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腐烂 的植物材料中。
人类主要通过吸入孢子感染该病。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
流行病学
组织胞浆菌病在特定地区更为常见,例如美国的 密西西比河流域和美国东南部。
在这些地区,暴露于特定环境的风险增加。
谁容易感染组织胞浆菌病?
谁容易感染组织胞浆菌病?
高风险人群
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者 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者更容易感染。
马尔尼菲青霉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马尔尼菲青霉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马尔尼菲青霉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马尔尼菲青霉病如何诊断鉴别,马尔尼菲青霉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马尔尼菲青霉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真菌培养检查、胸部平片、CT检查*一、检查真菌镜检:取痰、甲屑、脓、尿等标本,可见分隔的菌丝及小孢子。
真菌培养:沙保弱培养基25℃生长慢,表面呈绒毛样,灰色或粉红色,也可呈红色弥漫到整个培养基。
镜下可见典型帚形枝,双轮生,散在,有2~7个梗基,其上有2~6瓶梗,较短而直,瓶身较膨大,梗颈短直,可见单瓶梗,直接从气中菌丝长出,其顶端有单链分生孢子。
如将该培养基置37℃,均呈酵母样型。
初为淡褐色膜样、湿润、平坦的菌落,继而产生红色色素。
镜检为圆形或椭圆形酵母孢子。
有时可见与活检组织中所见相同的酵母样型细胞。
胸片及CT呈弥漫性网结节状,局限及弥漫性蜂窝状改变及局限间质性浸润等表现,亦可出现胸腔积液。
皮损病理检查可见大小形态不一的肉芽肿,中心坏死,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周围绕有组织细胞及少数多核巨细胞。
马内菲青霉菌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4 m,PAS 染色为蓝色,核周绕一空晕。
具诊断意义的特殊表现为,游离于组织细胞外的菌体,可为长形、粗细均匀、两头钝圆的腊肠状细胞。
*以上是对于马尔尼菲青霉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马尔尼菲青霉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易混淆疾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如何鉴别?:*一、鉴别需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鉴别。
取病变组织进行培养鉴定,则可完全区别。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马尔尼菲青霉病应该做哪些检查,马尔尼菲青霉病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马尔尼菲青霉病”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马尔尼菲青霉病
马尔尼菲青霉病马尔尼菲青霉病属地方流行病,好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抑制患者,是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误诊率极高。
1病因学马尔尼菲青霉菌是青霉属中唯一的双相型真菌,即在25℃和37℃下表现为菌丝型和酵母型两种不同的形态。
在25℃时该菌生长为菌丝相,具有青霉所特有的帚状枝及孢子链。
在沙氏培养基中眼观呈典型的丝状菌落,表面丝绒状,可形成放射状皱褶,颜色从淡绿渐变为灰色。
该菌在25℃时生长快,2~3天即产生特征性的可溶性葡萄酒红色素,从菌落底部逐渐弥散至整个培养基中。
在37℃培养时为酵母相,无色素产生。
约48h,菌落大小1~2mm,呈灰白色,表面光滑。
72h后菌落明显增大,扁平膜样、有脑回状皱褶。
真菌学培养鉴定,在沙氏培养基上25℃培养呈菌丝相并分泌红色色素,镜下菌丝呈双轮生青霉帚状枝,有4-5个梗基,每个梗基上有表面光滑的分生孢子链; 在37℃培养呈酵母相,镜下见有许多圆形、椭圆型酵母样孢子,分裂繁殖,中央可见一横隔。
诱因分析:HIV为最主要的诱因。
对于非HIV阳性患者,有肺部基础疾病患者最多见,其他可能的诱因有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与病原体有密切接触史等。
2发病机制人类自然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的途径尚不十分明确。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主要在土壤,其孢子易随风播散。
因此可以经呼吸道感染可能性很大,该菌也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活,故不能除外消化道首发感染的可能。
当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分生孢子进入宿主体内,可被宿主巨噬细胞吞噬,如果巨噬细胞内的马尔尼菲青霉菌最终不能被清除,则可导致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巨噬细胞呈递真菌抗原至致敏T淋巴细胞,后者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活化巨噬细胞的酶系统,达到杀菌作用,但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等也可以同时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
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发生于免疫力低下患者,可为局限型或散播型,马尔尼菲青霉菌通常最先侵犯肺部,随后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皮肤、皮下软组织、淋巴结、脾、小肠等器官。
马尔尼菲青霉菌(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
甘露糖蛋白(MPIP)抗原检测 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MPIP特 异性抗体,血清评价特异度为100%, MPIP抗 体与抗原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3%,目前主要用于 科研
分子生物学法
巢式PCR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PM
基于马尔尼菲青霉18S rRNA基因设计了两对寡核苷 酸引物。 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外引物 (RRF1 and RRH1)是真菌通用引物。 内引物 (Pm1 and Pm2)是马尔尼菲青霉特异性引物。
发病部位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一种深部致病菌,可以侵犯全 身几乎所有系统、器官,血液、神经系统、骨髓 培养均发现有存在,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 感染,皮肤感染也很常见。
临床表现
发病隐匿或急性,潜伏期不十分明确,很多AIDS 患者痰中找到或培养出病原菌,但未见发病,说 明潜伏期可能很长。 因感染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发热、消瘦、贫血、淋巴结肿大。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 皮肤:坏死性丘疹,丘疹中心坏死,修复后可见具 有特征性中心部凹陷形同“小火山”或“脐窝状” 软疣状的小结。 消化系统:腹痛、腹泻、脓血便。肝脾肿大 。 骨骼:溶骨性损害,骨周围组织出现皮下脓肿,但 小儿及AIDS患者少见。
Sekhon等报道:酵母型比菌丝型对唑类更敏感,菌丝型对 两性霉素B和5-FC更敏感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是临床上抗真菌谱最广的抗真菌药物, 对隐球菌、念珠菌、组织胞浆菌、毛霉菌均有良 好的抗菌活性,仅有少数曲菌耐药。
两性霉素B仍作为抗马尔尼菲青霉菌最主要的首选 药
泰国治疗报道
两性霉素B治疗2周后改为伊曲康唑治疗6周, 效 果较好,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小,但发现有约 30%的患者停止治疗后复发 在广西,如有条件,两性霉素B使用时间较长(4 周及以上),复发率低
马尼尔青霉菌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马尼尔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土壤、腐烂植物、昆虫等环境中的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免疫抑制患者的增多,马尼尔青霉菌感染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马尼尔青霉菌感染主要侵犯皮肤、骨骼、淋巴结、肝脏、脾脏、肺脏等器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马尼尔青霉菌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抗真菌治疗(1)抗真菌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感染部位、药物敏感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
目前,治疗马尼尔青霉菌感染的主要药物有: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是目前治疗马尼尔青霉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
2)氟康唑(Fluconazole):对马尼尔青霉菌具有良好的疗效,但需注意其耐药性问题。
3)伊曲康唑(Itraconazole):适用于轻、中度感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4)伏立康唑(Voriconazole):适用于严重感染,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真菌活性。
(2)治疗方案1)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首先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剂量为0.5-1mg/kg/天,逐渐增加至最大剂量1-1.5mg/kg/天。
同时,给予氟康唑口服,剂量为200-400mg/天。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
2)两性霉素B联合伊曲康唑:首先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剂量为0.5-1mg/kg/天,逐渐增加至最大剂量1-1.5mg/kg/天。
同时,给予伊曲康唑口服,剂量为200-400mg/天。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
3)伏立康唑联合氟康唑:给予伏立康唑口服,剂量为200-400mg/天。
同时,给予氟康唑口服,剂量为200-400mg/天。
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
2. 支持治疗(1)营养支持:保证患者充足的能量和营养摄入,增强机体免疫力。
组织胞浆菌病诊治及护理
高危人群
01
免疫力低下人群
02
糖尿病患者
03
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人群
04
长期接触土壤、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质的人群
05
长期接触禽类、家禽等动物的人群
健康教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洗澡,换洗衣物。
避免与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密切接触,避免共用毛巾、衣物等个人物品。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和康复过程,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组织胞浆菌病的预防
4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土壤和腐烂的木材
01
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
0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03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
04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实验室检查
01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02
病原学检查:组织胞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03
影像学检查:X光片、CT等
04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05
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补体等
06
基因检测:DNA测序等
诊断标准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病原学检查:组织胞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土壤等环境,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组织胞浆菌病。
谢谢
组织胞浆菌病诊治及护理
x
01
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
02
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03
组织胞浆菌病的护理
组织胞浆菌病的预防PPT课件
件
目录 简介 病原学背景 预防措施 诊断和治疗 结论
简介
简介
什么是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 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通常 侵犯肺部和其他器官,具有一定的 传染性。
预防的重要性:组织胞浆菌病的预 防是控制疾病传播和减少感染风险 的关键措施。
病原学背景
病原学背景
组织胞浆菌的特点:组织胞浆 菌是一种存在于土壤和动物粪 便中的真菌,它可以通过呼吸 道进入人体并引发感染。
提高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 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充足的 休息和饮食均衡可以提高免疫 力,组织胞浆菌病的早期诊 断对于治疗和预防其传播至关重要 。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和病程选择适 当的治疗方案,如抗真菌药物和免 疫增强剂等。
诊断和治疗
定期随访:定期复查并进行随 访以确保病情好转,并防止疾 病复发。
感染途径:组织胞浆菌主要通 过吸入孢子进入体内,亦可通 过接触伤口或摄入感染源而感 染。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特别是手部卫生,定 期洗手可以减少细菌和寄生虫 的感染机会。
避免暴露:避免到高感染风险 的区域,如土地清理、动物粪 便等。
预防措施
使用防护设施:在工作场所中 ,应佩戴防护口罩和手套等装 备,以减少对组织胞浆菌的暴 露。
结论
结论
大家应该共同努力,加强组织 胞浆菌病的预防措施,保持个 人卫生,避免暴露和正确使用 防护设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及时诊断和治疗也是预防传播 的重要手段。
谢谢您的 观赏聆听
组织胞浆菌病PPT课件
3/22/2020
鉴别诊断
11
荚膜组织胞浆菌 内脏利什曼原虫
形态
双相真菌
原虫内可发现动基体,着深紫红色, 呈棒状或点状。位于核的前方或对 侧;在动基体的前方或一侧,有时 可见1个鞭毛空泡。
骨髓中PAS染 单个窄颈芽孢 不着色或着色浅或颗粒状而不连续 色
3/22/2020
治疗
121.急性肺组织胞浆菌
3/22/2020
临床表现
7
4.慢性进行性播散型:通常发生在中老年,并无已知的免疫缺陷疾病 表现: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厌食以及疲劳 特点:慢性起病、肝脾大和皮肤黏膜溃疡常见 还可表现为肾上腺功能减退(血沉增快、碱性磷酸酶增高、全 血细胞减少、不能解释的低血压、低钠血症和高钾血症) 胸片:弥漫型的点网状浸润 腹部CT:明显增大的肾上腺
内脏利什曼病、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及马内菲青霉菌病的诊断和鉴别
内脏利什曼病、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及马内菲青霉菌病的诊断
和鉴别
桂希恩;管立人
【期刊名称】《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卷),期】2007(25)1
【摘要】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rogressive disseminated histoplasmosis,PDH)和马内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MAR)均为人兽共患的感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及骨髓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镜检的病原体形态相似,故易造成误诊,并常导致严重后果。
为此,本文对上述3种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其处理原则等进行简要介绍。
【总页数】4页(P69-72)
【关键词】内脏利什曼病;组织胞浆菌病;马内菲青霉菌病;鉴别诊断
【作者】桂希恩;管立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WHO疟疾血吸虫病和丝虫病合作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1.6
【相关文献】
1.黑热病、组织胞浆菌病、马内菲青霉菌病病例比较及文献复习 [J], 王澎;张辉;邵春红;范洪伟;施举红;刘鸿瑞;姜登强;徐英春
2.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三例何青雯 [J], 李桂萍;文家蓉;张瑜
3.HIV阴性者播散型马内菲青霉菌病五例临床特点分析 [J], 焦洋;范洪伟;刘金晶;沙悦;朱卫国;黄晓明
4.宏基因组学诊断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1例 [J], 王牛牛; 秦艳丽; 王新宇
5.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内脏利什曼病1例 [J], 孙晓东;张再兴;王学忠;邓艳;张希良;郭红平;戴铨;许晓陆;田云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其临床表现很似慢性肺结核,如咳嗽、胸 痛、发热、寒颤、呼吸困难、咯血、虚弱、疲倦乏力、盗汗、体 重下降等,可借免疫学实验协助诊断,查痰找到真菌更可确诊。
红细胞3.69 *10^12/L 血红蛋白 89g/L 血小板28 *10^9/L 查超敏C反应蛋白:201.60mg/L • 查骨髓常规+活检+培养
• 组织胞浆菌,即荚膜组织胞浆菌,属于土壤腐生菌,广 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污染的土壤中,抵抗力较强。主要分 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中国十分罕见。
临床表现
• 皮肤型
• 多见于成人,皮肤损害以面部及颈部为多,也可波及口、鼻、咽喉,
男性外生殖器及四肢等处,表现为溃疡、肉芽肿、结节、脓肿或坏死 性丘疹等,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并有液化性坏死。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
确诊①骨髓涂片可见巨噬细胞增多,在有些巨噬细胞内包含有椭
圆形酵母样孢子。②真菌培养:将骨髓、病灶组织或血液接种在血液 琼脂平板上或沙氏培养基上,经2~4日后,出现白色真菌菌落,镜检 可见大型分生孢子。③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常有助于诊断,尤其是 病期较长者,若此时皮试仍阴性,多可除外本病。然在高度流行区内, 若皮试阳性,尚需结合其他指标方可确诊。④血清学检验也有助于诊 断,尤其是滴度升高者常有助于判断预后。血清学检查宜在皮试以前 进行,以免因后者的激发引起假阳性的现象。
• 该菌属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在室温和泥土 中呈菌丝型。
• 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经皮肤黏膜或胃肠道传 入。当人们吸入该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 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 HIV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者,会形 成肺部病灶,甚至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
红细胞3.69 *10^12/L 血红蛋白 89g/L 血小板28 *10^9/L 查超敏C反应蛋白:201.60mg/L • 查骨髓常规+活检+培养
• 2016-3-8入院 • 2016-3-11行骨髓穿刺 • 2016-3-12骨髓涂片:镜下可见散在及被吞
噬的组织胞浆菌样物质
• 2016-3-14血培养结果:马尔尼菲青霉菌
组织胞浆菌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ase 1
• 患者男,32岁,因“发热6天,HIV初筛阳性1天”收入我院。 • 患者于6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38℃,发热以
来无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无咽痛、流涕,无腹痛腹泻, 无胸闷、胸痛,无明显咳嗽、咳痰。 • 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 8.0*10^9/L 中性粒细胞(%)93.3%
治疗
• 两性霉素B效果最佳,也可用氟胞嘧啶、酮康唑及克霉唑 • 对症支持治疗
Case 2
熊某,女,38岁,干部,沙市市人,无外出史,无与犬接触史, 1991年10月中旬感到乏力,渐有不规则发热,经多种抗生素治 疗无效而入沙市市某医院,体检:体温38.5℃,血压 14.7/13.1Kpa,心肺正常,肝肋下1cm,脾肋下1.5cm,血红蛋白 92g/L,红细胞1.05×1012/L,白细胞3.70×109/L,中性 0.66, 淋巴0.28,单核0.06,血小板137×109/L,肝功能正常,总蛋白 66.80g/L,A/G0.74∶1,血与骨髓培养均无细菌生长,X胸片未见 异常,入院后给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嗪酸等治疗,但一直 不规则发热,肝脾分别增大至肋下2.5cm和4cm,查血示全血细 胞减少,红细胞2.65×1012/L,白细胞3.20×109/L,中性杆核 0.06,分叶0.51,嗜碱0.01,淋巴0.33,单核0.09,血小板 77×109/L,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1.76∶1,有少量异常、吞噬 型组织细胞,先后两次误诊为“恶性组织细胞病”、“黑热 病”,治疗无效,于当年3月19日死亡。现复查骨髓涂片,经湖 北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鉴定,确诊为组织胞浆菌病。
Case 1
• 患者男,32岁,因“发热6天,HIV初筛阳性1天”收入我院。 • 患者于6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38℃,发热以
来无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无咽痛、流涕,无腹痛腹泻, 无胸闷、胸痛,无明显咳嗽、咳痰。 • 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 8.0*10^9/L 中性粒细胞(%)93.3%
Case 3
李某,女,27岁,农民,沙市郊区人,3年前到过北戴河,秦皇岛旅行 结婚 ,无与犬接触史,1997年5月初因不规则发烧,乏力,食欲差, 在武汉某医院以血液病治疗,效果不好。5月底,回当地转沙市某医院, 病人一般情况差,面色苍白,消瘦,肝肋下2cm,脾肋下3cm,有少量 腹水,全血减少,血色素4.2g,该医院根据骨髓穿刺检查发现“利杜 体”,诊断为“黑热病”,先后用五价锑4个疗程及切除脾脏治疗,效 果不佳,8月患者转入湖北省某医院传染科,诊断为组织胞浆菌病,经 抗真菌药治疗痊愈。
急性:弥漫性结节状改变,类 似粟粒性肺结核
慢性:形成中心钙化
临床表现
• 播散型
• 常并发于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病情危重,婴幼儿和年老者易得,有显 著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颤、咳嗽、疲倦、乏力、呼吸困难、胸痛、 腹痛、头痛、消瘦、腹泻,有时大便带血。病程急缓不一。多有肝、 脾及淋巴结肿大,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小 板减少等。婴儿患儿很似严重的粟粒性结核如面色苍白、消瘦、盗汗、 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部分儿童伴有皮肤粘膜损害。
病理改变
• 开始为中央部分增生,吞噬细胞内有或多或少的真菌。其 后发生组织坏死,周围呈肉芽肿样变化,最后则愈合或纤 维化。
临床表现
• 肺型 由于吸入组织胞浆菌的孢子而致病,分为急性和慢性。
• 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起病很急、伴有全身不适、发热、寒颤、 咳嗽、胸痛、出汗、呼吸困难。但阳性体征很少,胸部X线检查可 见散在的结节状阴影或局限性肺部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