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
犬猫的传染病(组织胞浆菌病)-宠物医生课件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含菌脓汁在日光下存活5H,在圈舍内 可活存6个月,加热80T以上方可在数分钟内杀死,一般消毒药中 3%甲醛、5%石炭酸和3%煤酚皂能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病菌广泛存在于污染土壤中,在温暖、潮湿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 能长期生长、繁殖,诸如禽舍、鸟类栖息地和蝙蝠生栖场所都可 成为本病的疫源地,从而污染环境、空气、饲料、饮水和垫料, 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但动物之间或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染尚未 见报道。
组织胞浆菌病
本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致的多 种动物感染的深部真菌病。犬、猫 组织胞浆菌病主要侵害皮肤、肺脏、 淋巴结、肝脏、脾脏、肾脏和中枢 神经等器官组织。病的特征为:肺 炎、淋巴结肿、腹泻、肝脏和脾脏 肿大及皮肤结节性溃疡。
【病原】
组织胞浆菌属半知菌亚门、丛梗胞菌科、组织胞浆菌属。为双相 型真菌,在空间宽广、氧气充足的土壤、沙氏和葡萄糖蛋白豚琼 脂等培养基上的阶段为以菌丝繁殖为主的腐生型,产生白色至棕 色的棉絮样菌丝,菌丝上长有小分生孢子和大分生孢子,小分生 孢子易感染肺脏,大分生孢子易感染胃肠道;在空间紧密、氧气 不足的动物体内则以孢子繁殖为主的寄生型,呈芽生方式从母细 胞产生呈圆形或卵圆形的芽孢子。
扩散性病例,多数由肺、胃肠道原发性病菌经淋巴及血流转移扩 散后发生,除出现原发性症状外,主要出现肝、脾、淋巴结损伤 症状,如肝、脾肿大、贫血和单核细胞增多等。有的转移到眼会 出现全眼炎,如红肿、流泪、眼有分泌物。有的扩散到脑,引发 痉挛、麻痹、转圈等神经症状。
病损部可见结节、溃疡等病灶,肝脏、脾脏和淋巴结明显肿大。
(3)分离培养。本菌的初代分离培养比较困难,可取病料接种沙 氏或葡萄糖蛋白豚琼脂培养基上或参照用脑、心、肝、脾浸出液 加葡萄糖、蛋白豚、水解乳蛋白琼脂培养基分离培养伪皮疽组织 胞浆菌的方法进行,以观察菌落特征。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肺组织胞浆菌病)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肺组织胞浆菌病)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也被称为肺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感染病。
本病是由一种名为组织胞浆菌的真菌引起的,这种真菌常常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而引发疾病。
病因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主要是通过吸入含有组织胞浆菌孢子的空气而感染的。
这些孢子常存在于干燥的土壤中,尤其是鸟粪或蝙蝠粪便附近的土壤。
感染通常发生在吸入含有孢子的空气时,孢子进入呼吸道后,会在肺部生长并引发感染。
症状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咳嗽•呼吸困难•发热•胸痛•胸闷感•咳痰伴有血丝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严重感染的患者可能出现肺部病变和全身症状。
检查诊断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确诊通常需要进行痰液培养、血清抗体检测、X射线检查等诊断方法。
医生也可能会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等检查以确定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治疗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真菌药物治疗来控制感染。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治疗期间通常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以获得最好的疗效。
预防预防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最有效方法是避免吸入含有组织胞浆菌孢子的空气。
在工作或活动中接触到有可能存在真菌孢子的环境时,应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具,避免直接吸入空气中的微生物。
总的来说,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真菌感染病,需要及时就诊并接受有效的治疗。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感染此病,保障个人健康。
以上就是关于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基本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更多信息,请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详细的咨询和治疗建议。
组织胞浆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白介素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感染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切除 病灶,减轻症状
物理治疗:热敷、 冷敷、按摩等, 缓解疼痛
心理治疗:减轻 患者心理压力, 提高治疗效果
营养支持:补充 营养,提高免疫 力,促进康复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需加强抗真菌治疗, 必要时使用免疫增 糖尿病、结 核病等
药物过敏患者:需 更换其他抗真菌药 物,并密切观察药 物反应
治疗效果不佳患者 :需调整治疗方案 ,加强抗真菌治疗 ,必要时联合使用 其他抗真菌药物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血液检查:血常 规、血沉、C反
应蛋白等
尿液检查:尿常 规、尿沉渣等
生化检查:肝功 能、肾功能、电
解质等
影像学检查:X 线、CT、MRI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 活检、切片等
免疫学检查:抗 体检测、细胞因
子检测等
X线检查:可显示肺部病变,如结节、空洞等
CT检查:可显示肺部病变,如结节、空洞等,并 可评估病变范围和程度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 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供社交支持,帮助患者 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
提供娱乐活动,帮助患者 缓解焦虑和压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 睡眠等
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感染的环境, 如潮湿、阴暗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 并治疗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 疗和护理
汇报人:
MRI检查:可显示肺部病变,如结节、空洞等, 并可评估病变范围和程度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2012-03-24 阅读(248) 分享(0)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又称美洲型组织胞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
该病流行于北美,我国报道较少。
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淋巴结和骨髓、肺、皮肤、鼻咽黏膜及全身各脏器。
除此之外,组织胞浆菌还有腊肠组织胞浆菌(H.farciminosum)、鼠组织胞浆菌(H.maris)、H.duboisii i种,前两个菌种是动物致病菌,后者是人类致病菌。
【病因与病理学】 1905年巴拿马病理学家Sam- nel Durling首先发现组织胞浆菌,1934年正式命名。
该菌在鸟类或蝙蝠粪便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环境不利时,形成孢子悬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到肺泡,形成寄生性酵母菌,在细胞内发芽繁殖而致病,潜伏期14 d。
肺组织胞浆菌感染可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及坏死灶,其中,肉芽肿主要由组织细胞组成,其他还有多形核巨细胞、淋巴细胞。
在巨细胞和吞噬细胞内可查到病原菌。
病变的愈合方式为纤维化和钙化。
组织胞浆菌病的传播方式通常被分为局限性(原发性)和播散性两类。
前者多发生于成人,预后较好。
后者主要见于儿童,症状较重,病变分布广泛。
根据组织胞浆菌病的发病部位又将其分为原发肺组织和原发皮肤黏膜两类。
在我国,鸡舍、鸟巢及蝙蝠聚集的洞穴是组织胞浆菌的重要传染源,潮湿的土壤含有大量该菌并可以经呼吸道传染给人类。
我国南京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均有分布,多数误诊,并被怀疑与病犬传播有关。
当人体吸人含本菌的孢子后,就会引发肺部感染,对于健康人群,该感染常常不治自愈;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恶性病病人、大量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肺部感染不仅不能自愈,而且肺部病灶还会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在肺及其他组织器官内形成上皮样肉芽肿、结核样结节、干酪样坏死及钙化,其中部分病变可形成空洞,但很少化脓。
肉眼观察,病变肺叶内可见多发蚕豆或核桃大小的结节,结节无包膜,剖面灰白色,镜下观肺组织病灶中央有大片坏死,代以大量巨细胞性肉芽肿,并见灶性化脓性坏死与小脓肿形成,其内混杂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坏死周边可见大量弥漫组织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少量不典型的朗格汉斯巨细胞增生,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牛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治
节 几乎 全 由上皮 样 细胞 组 成 。播散 型 病 例 的肺 泡 与 间质 内有 大 量淋 巴细 胞 、 浆细 胞及 上 皮细 胞集 聚 , 在
上 皮细 胞胞 浆 内可发 现不 规则卵 圆形 的菌 体 。 淋 巴结 不 常见 有 多 核 巨细胞 ,富 有胞 浆 的 巨 噬
细胞 却 显著增 多 , 并 常含病 原菌 。肝 脏 网状细胞 呈 弥 漫 性增 生 ,取 代 了 肝 实质 细胞 。播 散 型 病灶 通 常很 小 ,有 包 囊形 成 ,其 中 的巨 噬细胞 胞 浆 内含 有病 原
床及病理学诊断。对动物活体的诊断 , 需要通过淋巴
结、 肝 脏 活 体 穿 刺检 查 , 或采取外周血液 、 骨 髓 及 淋
巴结 制 作涂 片 , 用 瑞 特 氏或姬 姆 萨染 色 在 巨噬细 胞
2 病 理 变 化
该 病 的 主要 特 征 是 网状 内 皮细 胞 、 网状 细胞 、 巨
坚硬 , 呈淡灰色 , 受 损 的f 管 主要 在 小肠 后 段 。肠 黏 膜 见有 很 厚 的皱褶 或结
真菌 。在人类和动物组织 内为圆形或卵圆形酵母样 形象 , 寄 生 于 网状 内皮细 胞 和 巨噬 细胞 的胞 浆 内 , 以
芽 生方 式 进行 无性 繁殖 , 菌体 直径 为 2 ~ 4微 米 。在 陈 旧病 灶 内 的菌 体一 般 较大 , 但 由于 制片 过程 的 固定 、
脱 水 等 因 素 的影 响 , 菌体胞 浆 常 浓缩 集 中于 中央 , 故 与 胞 壁 之 间 出现 空 白带 。死 亡 的 菌体 往 往 仅 残 存 1
细 胞所 取 代 而形 成 结 节 。病原 菌 可在 吞 噬 细胞 内增
生 繁 殖 。结 节 由上 皮样 细 胞 、 巨 噬细胞 、 多核 巨细 胞 及 成纤 维 细胞等 细胞 成分 组成 , 形 成 肉芽肿 。有时 结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诊断与治疗PPT
01
02
03
04
05
06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易感人群包括免疫功能低下者、老年人等
主要症状包括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
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
发病率: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低,但部分地区发病率较高
易感人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皮肤伤口传播
季节性: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和秋季发病率较高
诊断方法:X线检查、痰液检查、血液检查等
临床表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热等
分型:急性、亚急性、慢性
治疗方法: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
04
03
症状:发热、咳嗽、胸痛等
01
体征:肺部浸润、胸膜炎等
02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痰培养等
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等
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如X光、CT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避免过度劳累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避免接触污染环境,如粉尘、烟雾等
评估指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康复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过度劳累。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等
鉴别诊断:与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相鉴别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胸痛等
实验室检查:痰液涂片、培养、血清学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X线、CT等
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等
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辅助治疗:如吸氧、营养支持等
组织胞浆菌病不能吃什么,组织胞浆菌病的注意事项
组织胞浆菌病不能吃什么,组织胞浆菌病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组织胞浆菌病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组织胞浆菌病的饮食注意事项2. 组织胞浆菌病的其他注意事项*二、组织胞浆菌病的简介*三、组织胞浆菌病的高发人群和危害组织胞浆菌病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组织胞浆菌病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饮酒和咖啡。
1.2、忌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
忌吃食物:葱:辛辣生痰助火的。
应不吃或少吃。
辣椒:刺激性的食物。
可刺激气管粘膜,引起阵发性咳嗽,应尽量子避免。
咖啡:以免加重对胃肠粘膜的刺激。
饮食服用茶碱类药物时,应避免饮用咖啡、茶叶、可可及可乐饮料。
饮食适宜:1.1、宜食用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高热量食物。
1.2、宜食含维生素A、B、C、D丰富的食物。
宜吃食物:银耳:滋阴退虚热。
银耳羹银耳5克,鸡蛋1个,冰糖60克,猪油适量,银耳发泡好煮熟烂,鸡蛋取蛋清,加冰糖并同时倒入银耳搅匀,起锅,加少许猪油即成,每日酌量食用。
梨:味甘微酸性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清心解酒毒等,适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痰多,大便秘结等,梨生用清六腑之热,熟用滋五脏之阴。
萝卜:味辛甘性温,具有健脾消食、化痰定喘下气、安胎、宽中理气、止血活血解毒等功用。
适用于风寒咳嗽、肺痿咳血、肺结核、消化不良等证。
2、组织胞浆菌病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当你暴露在被鸟或蝙蝠感染的泥土中时,戴口罩或者呼吸器。
2.2、污染地区喷洒3%的福尔马林。
2.3、在实验室:应注意预防。
可戴口罩或在可能有真菌孢子的地区洒水。
2.4、在家居:在鸟笼、鸡窝等处常有本菌污染,应注意预防。
组织胞浆菌病的简介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病,又称Darling病,主要累及肺部,有时也能播散至全身。
病原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孢子经呼吸道进入体内,首先引起肺部感染然后侵及网状内皮系统,累及肝、脾、淋巴结以及其他器官。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如何预防?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如何预防?
临床表现
播散型常并发于网状内皮系统疾病,病情危重,婴幼儿和年老者易得,有显著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寒颤、咳嗽、疲倦、乏力、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头痛、消瘦、腹泻,有时大便带血。
病程急缓不一。
多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低色素性贫血。
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
婴儿患儿很似严重的粟粒性结核如面色苍白、消瘦、盗汗、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
部分儿童伴有皮肤粘膜损害。
肺型由于吸入组织胞浆菌的孢子而致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1.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起病很急、伴有全身不适、发热、寒颤、咳嗽、胸痛、出汗、呼吸困难。
但阳性体征很少,胸部X线检查可见散在的结节状阴影或局限性肺部浸润。
原发性肺部感染的基本病变是病灶性肉芽肿伴以肺门淋巴结炎。
肺部肉芽肿性损害的多少与吸入致病菌的量有关。
这种急性型是一种良性过程,大都自行缓解,仅有0.1%~0.2%的可能性发展成全身性疾病。
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其临床表现很似慢性肺结核,如咳嗽、胸痛、发热、寒颤、呼吸困难、咯血、虚弱、疲倦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可借免疫学实验协助诊断,查痰找到真菌更可确诊。
2.病程缓慢,数年后,其肺部可有进行性、退化性病变,病程可达1~10年左右,本型可由肺部原发病灶蔓延所致,也可为二重感染。
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多见。
病死率很高。
皮肤型多见于成人,皮肤损害以面部及颈部为多,也可波及口、鼻、咽喉,男性外生殖器及四肢等处,表现为溃疡、肉芽肿、结节、脓肿或坏死性丘疹等,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并有液化性坏死。
一般无全身症状。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科普宣传PPT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2. 谁容易感染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3. 何时就医? 4. 如何预防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5. 如何治疗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什么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什么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定义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肺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 的一种感染,主要影响肺部。
大多数患者在接受适当治疗后能够完全康复,但 有些患者可能出现慢性症状。
康复后仍需定期随访,以防复发。
谢谢观看
如何治疗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抗真菌药物
大多数患者需接受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氟 康唑和两性霉素B。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如何治疗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监测效果
在治疗期间,医生会定期监测病情和药物效果, 以调整治疗方案。
早期干预和持续监测可提高治愈率。
如何治疗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预后
谁容易感染肺荚膜组织胞浆菌 病?
谁容易感染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高风险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 移植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也属于高风险群体。
谁容易感染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地理分布
此病在一些特定地区更为常见,如美国的密 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
气候变化和环境因素可能影响疾病的传播。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 测。
何时就医?
急性症状
如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或胸痛,应立即寻求急救服 务。
这种情况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如何预防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
如何预防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环境管理
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干燥和清洁,减少霉 菌滋生的机会。
组织胞浆菌病与马尼菲青霉菌病
• 慢性肺组织胞浆菌病:其临床表现很似慢性肺结核,如咳嗽、胸 痛、发热、寒颤、呼吸困难、咯血、虚弱、疲倦乏力、盗汗、体 重下降等,可借免疫学实验协助诊断,查痰找到真菌更可确诊。
红细胞3.69 *10^12/L 血红蛋白 89g/L 血小板28 *10^9/L 查超敏C反应蛋白:201.60mg/L • 查骨髓常规+活检+培养
• 组织胞浆菌,即荚膜组织胞浆菌,属于土壤腐生菌,广 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污染的土壤中,抵抗力较强。主要分 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中国十分罕见。
临床表现
• 皮肤型
• 多见于成人,皮肤损害以面部及颈部为多,也可波及口、鼻、咽喉,
男性外生殖器及四肢等处,表现为溃疡、肉芽肿、结节、脓肿或坏死 性丘疹等,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并有液化性坏死。一般无全身症状。
诊断
确诊①骨髓涂片可见巨噬细胞增多,在有些巨噬细胞内包含有椭
圆形酵母样孢子。②真菌培养:将骨髓、病灶组织或血液接种在血液 琼脂平板上或沙氏培养基上,经2~4日后,出现白色真菌菌落,镜检 可见大型分生孢子。③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常有助于诊断,尤其是 病期较长者,若此时皮试仍阴性,多可除外本病。然在高度流行区内, 若皮试阳性,尚需结合其他指标方可确诊。④血清学检验也有助于诊 断,尤其是滴度升高者常有助于判断预后。血清学检查宜在皮试以前 进行,以免因后者的激发引起假阳性的现象。
• 该菌属双相性真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在室温和泥土 中呈菌丝型。
• 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感染,也可经皮肤黏膜或胃肠道传 入。当人们吸入该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 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 HIV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者,会形 成肺部病灶,甚至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预防和措施课件
目录 胞浆菌病概述 病原及传播 预防和措施 诊断和治疗 疫情监测和报告 总结
胞浆菌病概述
胞浆菌病概述
胞浆菌病是由杜波组织胞浆菌 引起的一种病原性真菌感染疾 病。 胞浆菌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对人类和动物都有感染 威胁。
病原及传播
病原及传播
杜波组织胞浆菌是胞浆菌病的主要病原 菌,通过空气中的真菌孢子传播。
加强胞浆菌病的监测和报告工 作,及时掌握疫情情况,采取 相应的防控措施。
总结
总结
胞浆菌病是一种由杜波组织胞浆菌引起 的真菌感染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 减少感染风险至关重要。
个人卫生保持、防护措施、食品安全和 疫苗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胞浆菌病 的传播。
总结
胞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依 靠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支持 和指导。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预防和措施
接种疫苗:如果有可用的疫苗 ,及时接种以预防感染。 提高公众意识:开展宣传教育 活动,提高公众对胞浆菌病的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组 织活检、血液培养等检测方法。
胞浆菌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真菌药物, 如伊曲康唑等。
疫情监测和报 告
疫情监测和报告
人类和动物可以通过吸入空气中的真菌 孢子而感染胞浆菌病。
预防和措施
预防和措施
改善个人卫生:保持身体清洁 、勤洗手、保持住宅环境整洁 。
避免吸入孢子:在高风险区域 佩戴合适的口罩、避免进入受 污染的环境。
预防和措施
注意食品安全:避免食用不新鲜或受污 染的食物,特别是动物组织。 防护措施: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 戴口罩、手套等。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有哪些症状?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症状,尤其是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早期症状,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有什么表现?得了荚膜组织胞浆菌病会怎样?以及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有哪些并发病症,荚膜组织胞浆菌病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常见症状:肉芽肿、淋巴结肿大、免疫力降低、无力*一、症状1.肺部组织胞浆菌病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
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
少数可有轻度或中等度的症状,如干咳、胸痛,儿童可发热。
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
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
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后留下均匀分布的钙化点。
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
组织胞浆菌素试验强阳性。
2.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可以呈良性病程,如肺、肝、脾等脏器可有许多钙化点,但无症状。
在一定条件下,如免疫力降低,则可变为进行性、播散性或暴发性。
进行性或播散性多见于成人,有严重症状和肝脾肿大。
暴发型大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儿,可迅速导致死亡。
少数病例可以转为慢性或表现为皮肤黏膜溃疡或肉芽肿,出现于口腔、舌、咽喉、胃肠、外生殖器或皮肤,骨和关节很少被波及。
原发性皮肤感染甚为少见,偶可见于实验室工作人员。
*二、诊断早期原发性肺部感染主要依据组织胞浆菌素皮试,结合X线胸片检查。
播散性病例应依据真菌学检查及血清试验。
1.组织胞浆菌素皮试 1941年由van Permis最早应用,数年后由Emmons标准化,是本菌在天冬酰胺葡萄糖培养基上于25℃培养2~4个月的菌丝相滤液制成,这与"OT"的培养基相似,无致敏作用,一般用1∶100或1∶1000稀释液。
当皮内注射48h后局部发生硬结达5mm时,即认为阳性。
可与皮炎芽生菌及球孢子菌等产生交叉反应。
2.真菌学检查(1)直接镜检:从痰中直接找本菌仍较困难,KOH涂片常是阴性。
组织胞浆菌和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和组织胞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由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引起。
目前认为,组织胞浆菌由三个变种组成: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capsulatum)、组织胞浆菌杜波氏变种(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duboisii)、组织胞浆菌马皮疽变种(Histoplasma capsulatum var. farciminosum)。
其中,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存在最为广泛,通常感染肺部,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可引播散性感染;组织胞浆菌杜波氏变种,目前仅限于非洲的热带地区,造成皮肤、皮下和骨骼损伤;组织胞浆菌马皮疽变种,在欧洲、北非、印度和南亚都有发现,通常感染马和骡子。
早期认为,组织胞浆菌主要集中于美洲,尤其是北美中部、中美和南美更为多见。
但廖万清院士梳理了国内自1990-2011的在300例组织胞浆菌病例,提示我国长江流域可能也存在较高的组织胞浆菌感染风险。
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的自然栖息地,主要富含鸟粪和蝙蝠粪的土壤。
假如这些土壤被翻动时,大量孢子散布于空气中,就可能会导致急性感染。
严重时,可能致死。
正常人感染的严重性与吸入孢子有关。
但如果感染者存在基础性疾病,如AIDS等,小剂量的孢子也可能导致严重的感染。
小剂量的感染,在免疫力正常人群可自行缓解。
但肺部感染或播散性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等,疗程宜长,且剂量必须足够。
病症好转后,过早终止治疗可能导会导致复发。
通常,控制症状后,需要持续治疗6-12个月。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组织胞浆菌属于高致病性真菌,涉及活菌的实验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三级(Biosafety level 3)实验室里进行。
目前,中国疾病预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已取得了致病真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操作许可。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科普讲座
什么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传播途径
人们通常通过吸入含有真菌孢子的尘土而感染, 尤其是在进行土壤翻动等活动时。
传播风险更高的地区包括美国的中部和南部,尤 其是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
什么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受影响人群
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包括免疫系统较弱者、肺部 疾病患者以及长期接触土壤或鸟粪的人。
这可能需要进行多项检查与评估。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抗真菌药物
治疗通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两性霉素B、伊曲 康唑等,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选择。
轻度感染可能只需口服药物,而重度感染可能需 要静脉给药。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监测与随访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 果和监测潜在的副作用。
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谢谢观看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2.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 3. 如何诊断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4.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5.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预后与展望
Hale Waihona Puke 什么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什么是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定义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肺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引起的感染,主要影 响肺部。
严重者可能发展为肺炎或全身性感染,需要紧急 医疗干预。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症状 慢性症状
慢性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可能表现为长期的咳嗽 、体重减轻和夜间盗汗等症状。
此时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抗真菌治疗。
组织胞浆菌病是怎么回事?
组织胞浆菌病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组织胞浆菌病的病理病因,组织胞浆菌病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组织胞浆菌病病因
*一、病因:
此菌属双相菌,在组织内呈酵母型,生长于细胞内,室温28℃左右培养则呈菌丝型,其传染性极强,可致实验室感染,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经呼吸道,皮肤,黏膜及胃肠传入,流行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可潜藏此菌,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强弱而发病,表现为原发或播散性感染。
*二、发病机制:
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所引起,经呼吸道,皮肤,黏膜及胃肠传入,流行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的粪便等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可潜藏此菌,当人们吸入本菌的孢子后,首先引起原发性肺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或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或吸入大量孢子后,形成肺部病灶,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组织胞浆菌病病因,组织胞浆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组织胞浆菌病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组织胞浆菌病”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组织胞浆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组织胞浆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组织胞浆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组织胞浆菌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组织胞浆菌病如何诊断鉴别,组织胞浆菌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组织胞浆菌病常见检查:常见检查:真菌组织病理学、胸透、补体结合试验(CFT)、直接涂片检查*一、检查:本病不能单凭病史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胸部X线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照相术有诊断价值,血清学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帮助,对菌丝型抗原测定为1∶4和对酵母型抗原为1∶16,是疾病活动的有力证据,组织胞浆菌素皮内试验阳性表示过去或现在有感染,适用于普查,琼脂凝胶双相扩散试验比补体结合试验更具有特异性,但与芽生菌和球孢子菌病有交叉反应,因此必须同时作组织胞浆菌素,芽生菌素及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以便鉴别。
痰,尿,血,骨髓,胸水及其他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分离出荚膜组织胞浆菌,或病理组织切片发现酵母型真菌,可以确诊,纤支镜活检和灌洗物培养有确诊价值,更适用于未钙化结节病灶和空洞型病变,浅表淋巴结活检,肝,脾,肺等穿刺活检对确诊很重要,但内脏穿刺宜慎重。
进行性成人感染:表现为与利什曼病相似的脾肿大,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
慢性型:X线检查可见肺部空洞形成,常不易吸收。
*以上是对于组织胞浆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组织胞浆菌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组织胞浆菌病易混淆疾病。
*组织胞浆菌病如何鉴别?:*一、鉴别:本病各期均应注意与结核相鉴别,主要依靠培养及相应的血清学检查,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的急性期应与病毒,细菌性及其他真菌性肺部炎症以及弥漫性肺部纤维化,类脂质性肺部病变等相鉴别,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有脾肿大,淋巴结病变,贫血及白细胞减少时,应与内脏利什曼病,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马内菲青霉病,痢疾,布鲁菌病等鉴别,皮肤及黏膜损害,应与肿瘤,孢子丝菌病,梅毒,细菌性蜂窝织炎,皮肤结核,弓形虫病或其他系统性真菌感染等相鉴别。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组织胞浆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组织胞浆菌病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组织胞浆菌病”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组织胞浆菌病(夹膜组织胞浆菌)的药物治疗
组织胞浆菌病(夹膜组织胞浆菌)的药物治疗
肺组织胞浆菌病(免疫功能正常者):抗真菌药治疗。
轻症:可无需治疗。
中度:伊曲康唑口服,一日200mg,连续9个月,如有生命危险口服200mg,一日3次,3日,然后200mg,一日2次,直至好转;或伊曲康唑一次200mg,静脉注射,一日2次,连续3日,然后200mg,静脉注射,一日1次。
重度(包括脑膜炎):脂质体两性霉素B,一日4mg/kg,静脉注射,7日,然后0.8mg/kg,隔日1次,静脉注射,至总剂量达到1g,然后换用伊曲康唑一日200mg,9个月。
伊曲康唑不推荐用于脑膜炎。
说明:慢性肺内和肺外的组织胞浆菌用伊曲康唑治疗2个月成功率86%;脑膜炎很难治疗。
推荐使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是因为脑脊液中的浓度比两性霉素B者为高。
氟康唑疗效不如伊曲康唑。
1。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课件
肺部湿啰音、胸腔积液、肺实变等。
PART 02
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发热 、咳嗽、呼吸困难等,以及淋 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进行血液、痰液、淋巴结穿刺 液等标本的涂片镜检和培养,
以检测组织胞浆菌。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CT等影像学检查, 观察肺部病变情况。
隔离治疗
对确诊的杜波组织胞浆菌病患者 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接触者追踪
对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员进行追踪 调查,评估感染风险,采取防控措 施。
环境消毒
对可能存在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进行 彻底消毒,消除传播源。
PART 05
相关研究进展
最新研究成果
发现了杜波组织胞浆 菌病的新型诊断方法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 性和效率。
病例三: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总结词:预防措施 总结词:预防意识 总结词:预防与治疗的关系
详细描述:介绍预防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有效措施,包 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疫苗接种等方面的内容。
详细描述:强调提高公众对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预防意 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预防意 识。
详细描述:分析预防与治疗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关系, 以及预防在疾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疾病成因与传播途径
疾病成因
通常是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如HIV 感染、器官移植、恶性肿瘤等情况下 ,容易感染组织胞浆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 接接触患者开放性病灶的分泌物传播 。
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疲乏 等。
体征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护理
How to manage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Nhomakorabea隔离措施
对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 以防止感染的扩散。
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穿戴防护设备等。
When to seek medical attention?
When to seek medical attention?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特 别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What is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诊断
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病需要进行真菌培养和血液 检测等实验室检查。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以评估感染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How to manage 荚膜组织胞 浆菌病?
How to manage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What is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2. How to manage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3. When to seek medical attention? 4. Why is it important to manage 荚膜组织 胞浆菌病? 5. How to prevent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How to prevent 荚膜组织胞浆 菌病?
How to prevent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预防措施
预防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关键是提高个人免疫力 ,包括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运动等 。
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感染荚 膜组织胞浆菌的环境。
谢谢观看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Why is it important to manage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胞浆菌病2012-03-24 阅读(248) 分享(0)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又称美洲型组织胞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
该病流行于北美,我国报道较少。
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淋巴结和骨髓、肺、皮肤、鼻咽黏膜及全身各脏器。
除此之外,组织胞浆菌还有腊肠组织胞浆菌(H.farciminosum)、鼠组织胞浆菌(H.maris)、H.duboisii i种,前两个菌种是动物致病菌,后者是人类致病菌。
【病因与病理学】 1905年巴拿马病理学家Sam- nel Durling首先发现组织胞浆菌,1934年正式命名。
该菌在鸟类或蝙蝠粪便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环境不利时,形成孢子悬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到肺泡,形成寄生性酵母菌,在细胞内发芽繁殖而致病,潜伏期14 d。
肺组织胞浆菌感染可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及坏死灶,其中,肉芽肿主要由组织细胞组成,其他还有多形核巨细胞、淋巴细胞。
在巨细胞和吞噬细胞内可查到病原菌。
病变的愈合方式为纤维化和钙化。
组织胞浆菌病的传播方式通常被分为局限性(原发性)和播散性两类。
前者多发生于成人,预后较好。
后者主要见于儿童,症状较重,病变分布广泛。
根据组织胞浆菌病的发病部位又将其分为原发肺组织和原发皮肤黏膜两类。
在我国,鸡舍、鸟巢及蝙蝠聚集的洞穴是组织胞浆菌的重要传染源,潮湿的土壤含有大量该菌并可以经呼吸道传染给人类。
我国南京地区、湖南、湖北、四川均有分布,多数误诊,并被怀疑与病犬传播有关。
当人体吸人含本菌的孢子后,就会引发肺部感染,对于健康人群,该感染常常不治自愈;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恶性病病人、大量使用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者,肺部感染不仅不能自愈,而且肺部病灶还会通过淋巴或血行播散到全身,在肺及其他组织器官内形成上皮样肉芽肿、结核样结节、干酪样坏死及钙化,其中部分病变可形成空洞,但很少化脓。
肉眼观察,病变肺叶内可见多发蚕豆或核桃大小的结节,结节无包膜,剖面灰白色,镜下观肺组织病灶中央有大片坏死,代以大量巨细胞性肉芽肿,并见灶性化脓性坏死与小脓肿形成,其内混杂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坏死周边可见大量弥漫组织细胞、多核巨噬细胞,少量不典型的朗格汉斯巨细胞增生,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表现】人体吸入该菌孢子后,绝大多数的人常常没有症状,10%~50%的人会发生急性或慢性的肺组织胞浆菌病,而患有免疫缺陷的人群,除肺部感染外,还常伴有全身播散所致的表现及体征。
临床表现通常分为以下四型。
1.无症状型无症状型占感染本病的90%~95%。
其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通常呈阳性反应,而肺部可出现多发性钙化。
2.急性肺型本病的潜伏期视感染病原体的多少、首次抑或二次感染而有所不同,一般为3~21 d。
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可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
常见的症状有咽痒、畏寒、发热、干咳、胸痛、肌肉痛及体重减轻,严重者町出现低氧血症,甚至发生呼吸衰竭。
3.播散型播散型的病情较为严重,多见于婴幼儿或免疫功能障碍病人,偶尔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
随着世界范围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日益增多,组织胞浆菌病播散性感染已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成年病人中约0.05%发展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婴幼儿及免疫功能减退人群有高达4%~27%的发生率。
播散性感染可发生于首次暴露后或既往感染的潜伏性病灶重新活动时。
一般将其分为3种临床症候群,即慢性、亚急性和急性:①慢性病人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常以持续性疲倦和体重下降多见。
另外,尚有50%~60%病人可出现口腔溃疡,约30%病人可有发热和肝脾肿大。
②亚急性病人常表现为发热、体重下降、全身不适和肝脾肿大,罕有伴发肺病变的证据。
③急性播散性感染的病人通常表现为发热、体重下降、咳嗽和气短,病人常在发病数天或数周内出现急性感染症状,约10%出现感染性休克并多器官衰竭。
此型多见于婴幼儿、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病人,目前最常见于艾滋病病人。
在各种类型的播散性感染中均可见肾上腺功能不全,因而在临床上应对所有病人进行肾上腺功能评价。
4.慢性肺型该型最常见于老年人,病人一般都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其中约20%的病人无任何症状。
部分病人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盗汗、消瘦等,在临床上难以与活动性肺结核或其他肉芽肿病相区别。
【实验室检查】确诊要依靠血、体液或骨髓查出胞浆菌。
1.培养或涂片通过镜检取得组织或分泌物,发现组织胞浆菌,同时作PAS染色,阳性具确诊意义。
痰培养阳性率各型不同。
病原菌呈卵圆形,直径2~4 μm,镜检可见大小分生孢子及细长、分支、分隔的菌丝,在试管或活体内有时呈菌丝状。
空洞形成者痰及胃液中阳性率可达100%。
急性肺组织胞浆菌病的病人,病原体培养极少出现阳性。
2.血清学检查血清学试验阳性对诊断有帮助。
菌丝型抗原测定为1:4、酵母型抗原测定为1:16 是疾病活动的有力证据。
组织胞浆菌素皮内试验阳性表示过去或现在有感染,适用于普查。
若在病人的尿中检测出抗原(约75%的病人阳性)或通过免疫扩散法检测出补体结合抗体(约95%病人阳性),则强烈地支持组织胞浆菌病的诊断。
抗体的出现通常在发病后4~6周达到高峰,持续数年。
3.皮肤实验组织胞浆菌的皮肤试验阳性常有助于诊断,但是,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高度流行地区,皮试阳性率可达50%~80%。
故皮试阳性,仍然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方可确诊。
在各种试验中,琼脂凝胶双相扩散试验比补体结合试验更具有特异性,但它与芽生菌和球孢子菌病有交叉反应,因此必须同时作组织胞浆菌素、芽生菌素及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以便鉴别。
4.组织胞浆菌rRNA靶的DNA特异性探针检测近年有研究人员使用组织胞浆菌rRNA 靶DNA 特异性探针进行本病的诊断,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只需培养几小时即可做出准确鉴定。
据国外文献报道,从病人血清、尿液、胸腔积液和脑脊液中检测组织胞浆菌多糖抗原,其诊断准确率高,尤其是对免疫缺陷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为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5.其他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与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症状酷似,前者菌丝相生长快,2~3 d可产生红色色素并渗入培养基中,并有帚状枝及孢子链;后者菌丝相生长慢,存SDA、CMA上需2周左右,无色素产生,具有特征性的齿轮状大分生孢子。
【影像学表现】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排除并协助诊断、分型,了解病变侵犯的程度和范围、评价治疗效果。
组织胞浆菌病的活动期和愈合期均可在影像学上反映出来(图12 -1-1,图12-1-2)。
1.活动期肺部病变由肉芽组织形成肺实质与肺间质的炎性改变,表现为多发散在肺浸润和肺门淋巴结肿大。
肺内病灶形态多种多样,可呈条索状、斑片状、大片状和结节状。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肺炎型双肺野散在斑片状阴影,密度较淡,边缘模糊,范围可波及整个肺叶或肺段,当波及整个肺叶时与大叶性肺炎难以区分。
病灶在双上肺野时类似肺结核,在中下肺野时与支气管肺炎相仿,如有空洞形成则颇似肺脓肿。
(2)结节型病变可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卵圆形致密影,大小通常为0.5~2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体积较大的结节状病变可呈单个或多发的肺内球形影,散布于两肺野中内带,类似原发性或转移性肺肿瘤,可形成空洞,亦可钙化。
组织胞浆菌侵及胸膜可引起胸膜炎,形成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甚至累及肋骨。
(3)粟粒播散型双肺弥漫散在粟粒样结节,以中下肺野内中带分布为主,密度均匀,圆形,1~4 mm 不等,体积较大者分布稀疏,较小者分布密集,但极少发生融合。
病灶间肺组织正常,数年后肺组织可发生纤维化或钙化。
(4)淋巴结肿大型淋巴结肿大可与肺内病变并存或单独出现,淋巴结可钙化而痊愈。
2.愈合期肺炎型的改变一般均能逐渐被吸收而不留痕迹,而结节型、粟粒播散型及淋巴结肿大型的愈合常表现为纤维化和钙化。
钙化的结节大都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致密。
(1)肺内改变结节型钙化表现为两肺散在分布的圆形致密影,其大小不等,补的如针尖,大的如豆粒( 0.1~4 cm),边界清楚。
粟粒播散型的钙化结节灶常表现为双肺弥漫分布的大小相近的结节,其大小通常为0.2—0.5 m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中下肺野分布均匀,肺尖较稀少,颇似支气管造影后碘油存留。
(2)肺门改变肺门阴影增大、增宽、增浓,并有淋巴结蛋壳样钙化。
(3)胸膜改变本病可引发少量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诊断】无论有或无临床症状,组织胞浆菌病的胸部X线片和CT片的特征均为多发性病灶,散布于单侧或双侧,具体表现为粟粒样结节、肺炎浸润性或结节状病灶,少数呈慢性空洞性改变,肺门淋巴结往往有肿大。
由于这些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且这些影像学表现更常出现于结核,故当出现上述影像学表现时,除首先考虑结核外,还应注意与组织胞浆菌病鉴别,如遇到以下情况应考虑为该病的活动期。
(1)肺内改变与临床症状不呈比例;两者不相对应,肺内病变类似结核或炎症,但抗炎、抗痨治疗无效,多次痰结核菌检查阴性。
(2)除肺内改变外,还伴有肝脾肿大、全血减少等症状。
超声、CT及MRI检查肝脾轻度肿大。
当发现胸壁瘘管、肋骨破坏和皮肤霉菌病时,可进一步做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过敏试验,若阳性即可确诊。
【影像学鉴别诊断】本病临床诊断较难,易与结核病混淆,孤立性结节阴影须与肺癌鉴别。
肿块表现者进展快,分叶毛刺不典型,无胸膜受侵征象,周同有小结节灶是本病的特点。
本病常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的粟粒病灶均可分布于全肺,增殖性病灶边界清楚,渗出性结节边界模糊且有融合倾向。
结节钙化后呈不规则状,与该病的分布不均匀、网形、边缘光滑整齐的结节完全不同。
2.支气管结石支气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咯血,伴发咳出豆粒大结石,结石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多沿支气管分布,以下肺野多见。
3.肺泡微石症肺泡微石症病人常有家族史,高度密集的鱼子样的白点状结石影分布于全肺野,以中下肺野内带最密集,心外缘和肺纹理不显示,形似火焰,且多伴有胸膜和心包膜钙化,膈肌影不清。
4.肺实质钙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其肺内可出现钙化结节影,散在分布于下肺野,体积较大,密度不高,形状不规则,与组织胞浆菌病圆形边缘光滑的钙化不同。
5.矽肺结节钙化矽肺结节钙化的分布特点为两肺中下肺野多见,常伴有肺门淋巴结蛋壳样钙化,钙化影不规则,结合有粉尘的接触史,诊断并不难区别。
所属分类: 组织胞浆菌病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微信更多0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