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教育学学科形成标志,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论述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教育途径方法途径以心理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杜威教育思想:生活活动学生三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绅士洛克《教育漫话》。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范式”,库恩《必要的张力》。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著。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教育的艺术独立领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
0.2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已经意识到的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的价值: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配置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历史发展三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教育学多样化发展。前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0.3实验教育学反对以赫尔巴特强调的概念思辨,认为其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将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区别在与心理实验在心理实验室进行,教育实验则在真正的学校环境中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它强调的定景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0.4实用教育学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某种生活做准备;教育及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先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在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1.1教育起源的认识:神话起源论(第一个正式提出);生物(西方第一个代表性),归结于动物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生物行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教授活动,法国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动物之教育》,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心理,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走向极端了;劳动;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或是外在目的
1.2叶澜教育交往起源论。苏格拉底,“什么是教育,美德是否可教”。教育的“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即生产力,还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我国奴隶社会教《四书五经》。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菲尔。
1.3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动方式而展开,教育正是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教育概念界定的说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它抓住了教育的基本矛盾(特殊范畴说);凸现了教育的目的;展现了教育的过程;解释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教育自觉是指自觉地把握学生的精神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教育态度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此外,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起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长期性;民族性。教育功能:作用对象(个体、社会)呈现方式(显性隐性)作用方向(正负)。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称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
1.4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无阶级性)、古代~(教育和生产劳动完全分离)、现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学为仕官、学为僧侣;学校教育为统
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东方孔子“启发式教学”、马融的小先生教学制、苏格拉底问答术(产婆术);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普及教育的程度;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科教兴国;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1.5现代化教育: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日趋紧密;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商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发展性;民主性;主体性;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生态意识在增强。
1.6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人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文字的出现;阶级的出现以及统治阶级培养其子弟的需要
2.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特点:宏观性;预期性;强制性;时代性。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结构: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逐层向下)。确定依据:客观依据,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影响;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功能:激励功能;指导功能;评价功能。现代教育目的应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要求。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个人本位(人的需要,卢梭、裴斯泰洛克、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2.2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智育(授予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体育(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发展起不同作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马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素质教育的理解: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教育是一声不断重复的概念体现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整体性、主体性、合作性、活动性。素质与应试: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不同。
2.4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有文化传统影响;应试教育是当前生产力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因此批而不亡。
3.1发展特点:一维性;均衡性;活动性。人的发展,身体和心理。制约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