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使认识得以发展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辨析
• 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 下列观点:
•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 析事实材料,避免带有色眼镜看问题,应 当排除头脑中己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指导, 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 态度。
下列中的立体图形①是由立体图形②、 ③和④组合而成,下列哪一项能够填入 问号处?
解析:立体图形的拆分,第二个图形 有圆锥的尖头,而第一个组合图形没 有圆锥,故第二个图形中的圆锥的尖 头一定得插进某个凹槽才可以,故正 确答案为B。
1、抽样调查:抽样原则 A.调查问卷:征求意见 B.人物访谈:访谈内容 C.数学模型:建模软件 D.设备操作:操作规程
实 践
认 识
(一)从实践到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的定义、形式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 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A
B
C
D
解析: 元素组成凌乱,但都由两个图形 组成,观察两个图形间的关系。发现 图形规律成奇偶性,即1,3,5图形相 离,2,4图形成相交,那么接下来选 择的图形应该为两个图形相交的形式, 故正确答案为C。
解析:以行为单位元素组 成相同,位置-旋转和翻 转的考察。每行的第二 个图形,是第一个图形 整体顺时针旋转90°;第 三个图形,是第二个图 形整体左右翻转。第三 行依此规律,故正确答 案为A。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PPT课件
•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 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
23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真理是其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 包含。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
19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客观性并不否定其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必须凭借一定的主观形式
才能正确地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 内容。
.
20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㈠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 ——对于特定认识对象的正确认 识只有一个,不会因人而异。
.
21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
33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为什么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也;不临深溪,不知地
之厚也。
.
7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⑴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改革的经验 从哪里来?只能 从实践中来。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第一节

一尝。
——毛泽东
精品PPT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4.实践是检验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chǎnshēng()j和iǎ发n展yàn)认识的真理
• 重要的问题不仅在于能够正确 地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 能够运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的 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性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
精品PPT
真题练习
(liànxí)
精品PPT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shíjiàn)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shíjiàn)的统一
精品PPT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shíjiàn)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 体
1.主体: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 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 工具的程序(chéngxù)和方法。
(2)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tǒngyī)原理有 重
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背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地统一(tǒngyī),是“左”和右的错误根源。 第二,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精品PPT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1)理论必须联系实际;
(2)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3)理性认识要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精品PPT
(三)认识(rèn shi)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 限发展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 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 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 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 往复以致无穷(wúqióng),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 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 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一节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 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 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 反复性和无限性。
人们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
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才能达到对一个事 物的正确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永无 止境、无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目的和方案; 三是对照、检验、评价; 四是反馈调节。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四个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介的定义: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
中介
客体
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 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 放大的工具系统。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4、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 识关系、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 发展。获得经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案例:
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
“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 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兵带回几株种在 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室贵族观赏。到了18 世纪,法国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 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 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 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它并没有死 去。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马原课件第二章(参考课件)

课件学习
43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一是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课件学习
44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二是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课件学1习589
45
2.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件学习
30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不否定认识对 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认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向性
课件学习
31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稿P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 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 路线。
55
认识路线和工作方法
调查研究 试点实验 虚心向群众学习 集中群众智慧
宣传动员群众 推广成功经验
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课件学习
56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狭义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情趣、意志、 动机、欲望、信念、习惯等。
广义还包括幻想、想像、顿悟、知 觉、灵感等。
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关系
必然与自由
课件学习
2
关键词
认识 实践
反映论
真理 价值
认识 世界
改造 世界
课件学习
3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马原理第二章第1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理第二章第1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思考:认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感性经验、外部世界、 书本还是实践?
李时珍《本草纲目》
余秋雨《文化苦旅》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 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 的产物。
人生有涯,而知中无涯。以有限的人生去寻求无限的知 识。如何可能? 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间接经验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 径。
认识指导实践有两种情况:
1、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
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成功。 2、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
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招致失败。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 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 质的科学回答。深刻把握认识的 本质,必须弄清各种哲学派别在 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 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 活动。
(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也是直接经验,间接经 验也是宝贵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我坚信地球是 圆的 麦哲伦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横渡太平洋,在 地理学和航海史上产生了一场革命。
1519年9月-1522年9月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使错误认 识得以修正。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再认识 再实践
实践
认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 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 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 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 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 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52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 不是一次完成的
78
二 、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 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 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
79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实践的特点
80
主观 认识
实践
客观 效果
相符
真理
不符
谬误
81
82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3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什么?如何理解认识的 本质?这是认识论中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切认识论理论都要探讨和 回答的问题
14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反映论
唯心主义 先验论
1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34
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汽车
35
判断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回答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36
推理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 的思维形式
所有学生都要参加考试, 王强是一名学生, 所以王强一定要参加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摹写
主体
选择
客体 认识
建构
创造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 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 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 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 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 反映。
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列宁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 先是反映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 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 统 一。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 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 红花! 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 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 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 价值关系。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 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 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 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 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 制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 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 统的语言工具组成。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 美感

马原理第二章第1节_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理第二章第1节_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认识的基认识的基础和本质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运动过程真理与价值本质论过程论目的论本章的逻辑结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
丈量土地
数学
力学
例 如 :
建筑、手工业
战争
孙子兵法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国家体育场“鸟巢”设计图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 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 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失眠中度过两年 四千张的施工图纸 中 方 总 设 计 师 李 兴 钢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1)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 过实践来解决。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 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 向前发展。(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
够不断发展。)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 只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 说,这是巨大的一步。 阿姆斯特朗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思考:认识来自于天赋观念、感性经验、外部世界、 书本还是实践?
李时珍《本草纲目》
余秋雨《文化苦旅》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的一切认识都是 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 践的产物。
人生有涯,而知中无涯。以有限的人生去寻求无限 的知识。如何可能? 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间接经验也是获取知识的重 要途径。
第二章与第一章的逻辑关系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世界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产生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运动的,产生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对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区别于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的物质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种对立只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区分第一性第二性才有意义。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结构联系在一起,又看到其中的区别,从个性中看到个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缺陷。

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将实践纳入物质的理解,将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化对自然物质的理解。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囊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从位置的变动到思维变化。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般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包括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变和物质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

2018马原ppt第二章第一节

2018马原ppt第二章第一节

2018马原PPT第二章第一节一、马原学科的概述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它旨在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提供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基础,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工具。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和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得出的结论。

他们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等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二、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2.1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其特征包括商品经济、剩余价值、阶级划分、市场竞争等。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是由价值交换和资本积累驱动,但也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危机。

2.2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新社会形态,其目标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巩固和发展。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和关系生产力是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创造的劳动资料、技术装备等的总和,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相互制约的。

3.2 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与意义社会化大生产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化程度的提高。

它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4.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8版 马原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2018版 马原 第二章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 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 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 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 的过程。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 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 答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 体对客体的反映。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 认识
依赖于
理性认识
2/R F=GM M
1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 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 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
行制作加工。
“我看到过苹果落地, 怎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某种客观精 神的产物。

马原第二章[1]

马原第二章[1]
一、真理 真理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与谬误是辩证统一的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根本区别在于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根本区别在于 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 相斗争而发展 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辩证统一的方法论意义 追求真理 坚持真理 反对谬误 修正错误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1.通过实践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这是感性认识 通过实践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 通过实践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础 2.经过理性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运用辩证思维 经过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经过理性思考 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辩证思维 和其他科学思维方法,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和其他科学思维方法 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理性认识能力和非理 性认识能力,人的认识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 性认识能力 人的认识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 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从实践到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 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 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 全部人类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不会完结的过程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 无条件性、 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 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在反映客观 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上的有条件性、 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 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D 2C 3C 4B
埃普尔、杰克、菲利三位青年,一个当了歌手,一个考 上了大学,一个加入了美军陆战队。现已知: A.菲利的年龄比战士的年龄大;
B.大学生的年龄比杰克的年龄小;
C.埃普尔的年龄和大学生年龄不一样。 请问,三个人中谁是歌手?谁是大学生?谁是士兵?
大卫为庆祝父亲的生日买了一个大蛋糕,可是却
A
B
C
D
解析: 元素组成凌乱,但都由两个图形 组成,观察两个图形间的关系。发现 图形规律成奇偶性,即1,3,5图形相 离,2,4图形成相交,那么接下来选 择的图形应该为两个图形相交的形式, 故正确答案为C。
解析:以行为单位元素组 成相同,位置-旋转和翻 转的考察。每行的第二 个图形,是第一个图形 整体顺时针旋转90°;第 三个图形,是第二个图 形整体左右翻转。第三 行依此规律,故正确答 案为A。
被人吃掉了。大卫气愤极了,于是他就问了四个可疑 的人,四个人的回答是: 约翰说:“是高斯吃的。” 高斯说:“是比利吃的。” 柯林说:“我没有吃。” 比利说:“高斯在撒谎。”
这四人中,只有一个说了真话,请问是谁偷吃了大卫
的蛋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 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 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 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 们截然分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 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 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旧 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 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论。
2、理性认识的定义、形式及其特点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 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 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 使之呈现一定规律性:
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幻觉
关于表象的一个例子
• 做一个设想:假设太阳本身突然不存在了,我们 抬头还能不能在天空中见到一个太阳?有人可能 会说我们看不到太阳了,因为它已经不存在了。 但事实是,我们在8分钟之内还能在天空中见到一 个太阳,这可以通过其它科学试验来证明这个问 题。 • 那么,我们还能看到的这个太阳是什么?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 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 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 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 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 式上升的运动过程。
• 1971年,迪尼斯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世界最佳设计奖”。 设计者格罗佩斯说,“其实那不是我设计的”,原因是在迪 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成后,他暂停修筑园里的道路,并且在 空地上撒下草种,5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有不 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佩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 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 设计。格罗佩斯的设计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多选)
二、本章重点与难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 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 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本质及发展 规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 三、核心概念: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 理 价值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知 名物理学家、华裔美国人、籍贯山东 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 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曾发现一种新的次原子粒子,并把 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1974年, 丁肇中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伯 顿·里克特几乎同时各自发现新的基 本粒子-J/ψ基本粒子。1976年,两 位教授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及美 国政府的劳伦斯奖。他是首次用中文 在颁奖典礼发表演讲的科学家。
中介
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 大的工具系统
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2、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 用于实践客体,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 按一定方向运行。
1、是太阳本身?它已经不存在了。 2、是过去的太阳?过去的太阳是什么意思?东西 已经不再存在了的,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3、是太阳的光线?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不是光 线,一定是一个圆形的太阳。 4、我们既不是看到的太阳本身,也不是见到的太 阳的光线或信息,我们看到的只能是我们的表 象——经过我们的感官转化成的表象。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 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 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 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合理性: (1)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 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 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 关系。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掌握 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 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 关系。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 观点,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规律,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和 能力。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 的过程
1、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及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 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 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2、厨师:炒鱿鱼 A.法官:和稀泥 B.司机:开天窗 C.脚夫:撂挑子 D.高手: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台 4、红茶:发酵:保健 A.丝绸:染色:收藏 B.玉镯:磨制:装饰 C.石油:蒸馏:燃烧 D.中药:采摘:治病
3、( )对于 国家 相当于 免疫 对于( ) A.民族;脱敏 B.人民;淋巴 C.国防;生物 D.阶级;疫苗
A.要从实践中获得灵感 B.要尊重实践的要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求对事物本来的面目做直接反映

此题的出题角度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在本题的材料中,根据材料描述体现认识和实践 活动中取得的成果是要从实践中获得和摄取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前提,实践活动在主体与客 体的关系中必须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即一切从 实际出发的体现,本题的C选项是典型的形而上学 观点,孤立的看问题,本题的D选项并不是直观 反映,直观反映是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 点,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
5、注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 本能等意识形式 •激活、驱动、控制作用
居里夫人 (1867.11.7-1934.7.4)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它 比第一次能动飞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要从认识上升到实践?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 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 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实 践
认 识
(一)从实践到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 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的定义、形式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 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 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般理论和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 针、政策等中介。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 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 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 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 论、计划、方案等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 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 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 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升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