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刘志明

(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业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环境卫生、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及公益慈善类四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然后从“一懂两爱”、具有奉献精神及创新创业意识三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最后提出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词】农业院校;农村公共事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一、前言

自1999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率先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全国已经有30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发展非常迅速,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境与问题,其中两个问题特别突出:

(1)专业人才定位宽泛,专业教育缺乏特色;

(2)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导,教学手段缺乏革新,重理论轻应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精神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农村公共事业是指关系全体农村居民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既包括了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包括了交通、环保等公用事业,它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即使在农村公共事业所包含的“文教、卫、体、环、险”5种事业中,也具有与城市公共事业明显不同的特征。

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我国农村公共事业仍然十分落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这进一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人才供给是关键,必须要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人才。但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没有充分挖掘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广阔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缺乏学科建设,缺乏对能够参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向农村安排,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成为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性人力资源。对于农业高等院校来说,为乡村振兴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而乡村振兴战略也为农业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历史契机。

农业高等院校应该结合本校发展规划,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寻找自身的优势及结合点,加强人才培养,服务“三农”,为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专业长远发展探索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径。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然后从人才培养角度探索农业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二、乡村振兴战略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按照意见的内容,我们需要详细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结合自身院校的特色和资源合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人才

意见提出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农村环境卫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脏乱差”问题在农村普遍存在,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废水任意排放,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一方面是因为农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存在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专业的公共环境管理人才到农村基层进行规范化管理,对农村在生产生活过程进行宣传指导,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规范他们的生产生活环保行为。

意见还提出要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为农村培养一批热爱医学事业的公共卫生管理人才,他们应该了解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掌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理论,熟悉当前公共卫生政策,具备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医疗保险、信息管理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等知识。

(二)农村文化事业管理人才

意见提出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强调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基金项目:中国农学会教育教学类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PCE1813);华南农业大学校级教改课题“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G17032)。

48

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管理人才,他们应该熟悉社会主义新时代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掌握先进的文化管理及宣传知识,通过发掘农村优秀的题材进行农村优秀文化创造,宣传展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通过加强农村科普宣传,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养,通过监督农村文化市场,遏制农村存在的陈规陋习。他们还应该具有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保护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上起到引领宣传作用。

(三)农村教育事业管理人才

意见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把农村需要的人群纳入特殊教育体系。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管理是关键,提高农民素质是目标(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教育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将“跳出农门”作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教育思路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建设人才的需求是不符合的。作为新时代农村教育管理者,他们首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深入的理解,能够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向人们宣传回归农村教育的意义,农村作为未来大有可为的空间,对高素质三农人才的需求将是多元化的。其次,他们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开拓意识,能够在现有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教育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农村教育制度改革进行不断的创新实践。

(四)农村公益慈善类人才

意见提出要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重要方向,公益慈善类人才将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公益慈善人才基于慈善主义以从事扶贫、助学、救弱等公益事业,他们本身就具有慈善精神和志愿精神,这种精神将会传播给周边的村民,起到一种引导和示范作用。

另外,当前公益慈善类人才越来越专业化,他们以社会工作者身份参与不同乡村公共服务供给领域,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社会组织来承担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为此,作为农业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针对农村公共服务特点,培养具有慈善精神的公益人才为乡村振兴服务。

三、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现代化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知识及应用能力,“一懂两爱”、具有奉献精神及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一懂两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懂两爱”完整地描绘了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的基本能力素养要求,只有懂农业,才能对农业有认同感;只有爱农村,才能对农村有归属感,长期服务农村;只有爱农民,才能对农民有亲近感,一心造福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要了解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状况、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思路;爱农村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强烈的乡土情怀,愿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爱农民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将农民看做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心里始终装着他们,将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二)具有奉献精神

当前农村在生活条件、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与城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很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原因,因此,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优秀的乡土人才在农村土生土长,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更有可能愿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需要引导他们树立服务农村的价值观,让他们意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参与其中是每个年轻人的历史使命和荣誉。

(三)具有创新创业意识

除了奉献精神外,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还需要具有敏锐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够意识到农村是未来大有可为的空间,农村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巨大的需求市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返乡下乡人员等主体协同,农村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运用创新的手段去解决,这就需要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以及培养敏锐的创新意识。

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几种典型的模式观: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模式认为在文科大类中,应打通二级学科的壁垒,广泛探索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路子,在有条件的学校和专业中,试行本科与第二学士学位,本科与硕士的连续培养。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张建立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和动态的教学计划,根据社会需求,把专业知识本位与职业能力本位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3)“就业主导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以“考研升学”为主要目标的“知识发展型”人才是不现实的,现阶段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以培养“就业导向型”的人才为主。

(4)“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该模式认为本科层次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应该定位为基本素质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已有的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应以培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该目标需要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

(1)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借鉴兄弟农业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建设的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充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的要求,推进农业类公共管理教材的编写。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你素质与创业能力,农村很多公共事业管理问题都可以通过创新创业的形式得到很好的解决,(下转第5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