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
一、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支出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胀,收支矛盾加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获得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财政收支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表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我国有15年出现赤字,累计赤字2814亿元,特别是在“八五”期间,财政赤字迅速扩大,达到1945亿元。国债规模也不断扩大,1980年为43亿元,1985年为89亿元,1990年为375亿元,到1996年已上升为1900多亿元。虽然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财政对国有企业的投资支出有所减少,但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财政支出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大量富余人员的安排、再就业培训等都要财政予以支持;二是企业被推向市场后,要求政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承担起社会保障的责任;三是地区贫富悬殊扩大,东西部差距拉大,财政的转移支付要加大力度,提高比例;四是我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继续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此外,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虽然这几年投入不少,但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未来的经济发展都要求财政支出作出巨大贡献,但这些年来,财政收入不能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财政收不抵支,收支缺口逐年扩大,这种状况如得不到遏制,其危害将是很大的。
2.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缺位”与“越位”同时存在,以致财政该管的没有管好或管不了,管了不该管的。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投资支出不断下降,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日趋削弱。1981年我国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0.5%和
28.1%,1990年下降为10.1%和8.7%,到1995 年进一步降为7.7%和3.1%。财政投资比重的急速下降致使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逐渐削弱,无力增加对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城市维护和企业改造的投入。二是财政补贴支出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的财政补贴由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组成。8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补贴快速增长,由1980年的250.1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959.68亿元,年均递增14.4%,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8%上升到24.9%。目前,由于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一部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已由市场调节,财政补贴数额有所减少,由1991年的884.01亿元减少到1995年的692.66亿元,但财政补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不低,1995年为8.6%,高于发达国家3%和发展中国家5%的平均水平。三是行政管理费支出不断增长,已大量挤占急需的公共支出项目。在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包括公检法支出在内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不断增长。据统计,1980年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7.18%,1995年下降为11.96%,财政支出总量1995年仅比1980年增长了4.55倍,而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支出1980年只占财政支出的6.14%,1995年竟达14.59%,增长了137%;行政管理费支出总额1995年比1980年增长了12.19 倍。由于行政管理费支出是属于比较刚性的支出,迅速膨胀后,削减往往比较困难,这又给日后控制财政支出增长带来了非常棘手的问题。四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比重下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向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急需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财政的农业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却连年下降,1992年为10.73%,1993年降至10.12%,1994年为9.9%,
1995年进一步下降为9.67%,农业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五是福利保障性支出明显不足,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由“企业办社会”,财政支出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与之接近的抚恤救济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86—1995年间仅为1.7%,而其它国家的福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般在20%—50%之间,社会保障支出不到位已经制约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3.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目前我们的财政支出管理方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通常做法是根据前几年支出实际平均数,再加上因物价上涨和事业发展增长部分,编制预算单位的支出预算。这样存在很多弊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了单位之间经费供应上的苦乐不均,而且导致支出中的不足和浪费。因为安排支出时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办法,本身就以承认原有的支出格局为前提,各项支出往往是能增不能减,使已经变化的支出格局得不到及时调整,增强了财政支出刚性,特别是在当前的体制转轨中,一些单位的自给能力明显提高,创收规模逐渐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沿用基数法,将加重财政负担。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在预算确定之前,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争投资、争项目;预算确定之后,财政部门按预算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拨款,由各个部门及有关单位自己安排使用。由于缺乏财政强有力的控制和监督,财政资金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乱支、挪用、浪费等不良现象,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些工程项目的支出由少数人决策,缺乏透明度,容易滋生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损公肥私等腐败现象,不利于廉政建设。
二、加强支出管理,振兴国家财政的对策建议
1.要根据政府职能的变化,重新界定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内容,控制好财政支出的规模。
政府财政支出是直接满足政府行使各种职能需要的,因而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范围与政府承担的各种职责的变化具有内在联系,一般而言,政府承担的各种职责越少,财政支出的规模就越小,财政支出的范围就越窄;如果政府承担的职责越多,客观上要求财政支出的规模越大,财政支出的范围就越宽。我国政府的职责范围主要包括为社会有效地提供行政管理和国防、外交服务;提供不能进行商业性开发和经营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科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调节国民收入在地区间、居民间的分配关系;制定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范及其法规制度;负责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口控制问题。因此,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要紧紧围绕政府履行上述职能的实际需要来安排,要着力强化那些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公共性开支,传统的“国家包下来”的方式需要改变。同时,由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作用各有侧重,因此,还应将财政支出内容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作适当的划分。这里很容易划分的是行政事业支出,基本上可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只要事权划分清楚,各级政府的支出职责也基本上是清楚的,而难以分清的是投资支出职责,它是事权划分和支出职责划分的关键。是否可考虑将全国性交通、邮电、大江大河水利设施、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投资,全国性重大基础科研事业的支出,全国性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设施的投资等,由中央财政侧重承担,而将区域性交通、邮电、农田水利、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支出,以及城市维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包括城市公用企业、交通、给排水公共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由地方财政侧重承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财政才能既为社会提供合适的公共产品又适当支持经济建设,从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首先,要继续保持经济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改变过去那种“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确保国民经济的重点建设事业,包括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增强其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用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