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之前的银行业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整理版]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整理版]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年—1952年):1951年8月成立中国农业合作银行。

【也就是建国后的第三年,是新中国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次尝试】主要任务:按照国家计划办理农业的财政拨款和一年以上的农业长期贷款,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

1952年,撤销。

原因是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财政拨款和长期贷款业务基本没有展开。

【农业发展的落后和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村根本就没有贷款业务的金融需求。

】第二阶段(1955年—1957年):1955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

主要任务:办理财政支农拨款和农业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贷款对象主要限于生产合作组织和个体农民,贷款用途限于农业生产,其他农村金融业务仍由人民银行办理。

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

第三阶段(1963年—1965年):1963年,再次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国家采取加强农业的措施,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支援。

1965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合并。

【精简机构】第四阶段(1979年—1994年):1979年2月,决定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

【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是】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

此后,中国农业银行再也没有撤销过。

第五阶段(从1994年4月-1997年7月):以1993年12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基础,要求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督和管理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农业银行中的政策性银行功能、商业银行功能、农村信用社进行分离,分离的结果是:1994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中国农业银行分设成立,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等政策性业务与农业银行分离,农业银行开始按照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逐步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

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史

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史
1978-1984年改革开放初 期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与成 就
2014-8-10
银行改革
金融发展 信托业 股票
一.银行改革
①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 开办中短期设备贷款。 ② 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 行重新恢复成立;中国银 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 出去;国家外汇管理局同 时设立。 ③ 1983年9月7日颁布的《关 于专门行使中国人民银行
1978-1984年金融改革发展小结: 中央银行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资本市场上 股票开始发行,保险业开始恢复,适应新 时期改革开放要求的金门 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分设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 设银行等专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主要 办理工商信贷业务,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以基本建设投资为主要业务,中国银行 以涉外信贷为主,中国农业银行主要服 务于农业开发和建设,逐步形成了以中 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 行体系。
二.信托业 1979年10月,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揭开了信 托业发展的序幕。 三.股票 1984年11月14日,经中国人民银行上 海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 司公开向社会发行了不偿还的股票。这 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 股票,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揭开了 资本市场的神秘面纱。

1979-2009: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

1979-2009: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

1979-2004:中国银行业改革回顾前言:关于中国银行业改革,如果将视角仅仅集中在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热情于海外上市的话,可能会使我们得出过于片面的结论。

因此,我们认为要把握当前中国的银行业改革,就需要对整个金融业改革的历史脉络和改革进程做一个清晰的梳理。

银行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改革的不同阶段,银行业改革的中心任务和侧重点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整个的改革历程,我们会清晰地发现,中国的银行业改革表现出的是一条沿着市场化改革道路逐步的艰难探索。

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3年这一阶段是为适应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银行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时期。

此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改变中央银行仅作为财政出纳的金融角色,打破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构建规范的双层银行体制,推行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立。

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据此通知,农业银行总行于1979年3月30日正式办公。

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中国银行体制的请示报告》,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专司外汇业务,同时设立国家外汇管理局。

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出来,此后改称中国建设银行。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据此决定,中国工商银行于1984年1月1日正式成立。

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管辖下的四大专业银行体系的初步形成,由此也基本完成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银行体系的重建。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93年中国银行业在这十年间所表现出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府促进银行业竞争的意图开始显现,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势头开始显现。

期间出现了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当前一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

1987年至1988年的两年间,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得以创立。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历程及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银监会,范文仲)

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历程及金融监管体制的演变(银监会,范文仲)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2002-2006年:高速发展阶段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向外资银行开放对所有客户的外汇业务。 逐步扩大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 逐步扩大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 逐步取消非审慎性业务限制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1979年3月,中国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
1979年8月,建设银行从财政部中分离,1983年5月正式成为专 业银行
1979年底,保险、信托机构设立
1983年9月,工商银行成立 198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开始行使央行职能,二元化银行体系 形成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银行业改革全面推进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农业银 行股份制改造方案也正在研究论证之中。改制银行公司治理得到改善,内 部管理得到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逐步深入,风险管控水平得到提升, 财务状况明显改善。 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管理体制、 经营绩效、风险状况,以及支农力度均已取得重要进展。 其他银行业机构改革有序推进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批准设立。其他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产权制度、 内部机制改革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
行业项目贷款隐患突出
高校贷款 公路贷款 高耗能行业贷款
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
资本市场波动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关联度增大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中国金融发展史(银行业跟飞银行业)文档

中国金融发展史(银行业跟飞银行业)文档

上 第一家 海 公开向
延 社会发

行股票 的集体
实 所有制
业 企业






(1月)
全部 以股 票形 式向 社会 筹资
新中国 恢复
第一家 了我
代理和
国中 断了
转让股 30多
票的证 年的
券公司
证券 交易
深 圳 第 一 股
成立 业务 (5月)
(9月26日)
中国 工商 银行 上海 信托 投资 公司 静安 证券 业务 部宣 告营 业
第一家信托公司产生
租赁公司的成立
财务公司问世 证券公司兴起
信托公司产生
信托业蓬勃发展
六次清理整顿
银行控股的信托公司撤并
金融租赁公司成立
租赁公司第一次改革
租赁公司第二次改革

金融租赁”非金融机构所有
中国证券市场产生
起步和探索
第一次清理整顿
行业系统性风险充分释放、集中爆发
全行业综合治理阶段
常规监管时期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1979年至今)


上海申银
证券公司
与上海联
合纺织实
业股份有
限公司
上 海 股 市 第 一 次 狂 泻
8月11日
三天 之内, 上证 指数 暴跌 400 余点
新 中 国 首 次 向 境 外 投 资 者 发 行 股 票
上 海 证 券 交 易 所 分 类 股 价 指 数 首 日 公 布
5月3日


《 期
上 海
首货 、
部 期 货 市 场 法 规 公 布
《 中标 华志着 人我 民国 共保险 和业 国迈 保进了 险法 法制 》建设 公的 布新 实时期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于贵金属保管
17世纪,英国金匠保存、划拨,“金匠券”。 这种早期的银行业虽已经具备银行的本质特征,但是仅仅是现 代银行的原始发展阶段。
2、中国银行业的起源
南北朝:寺庙经营典当业。 唐朝:飞钱 北宋:交子 明清:当铺 明末:银庄 银行业的生存基础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放款对象主 要是政府和贵族;高利贷。
1、西方银行业的起源
起源于货币兑换
里吉比银行(西方商业银行的原始状态):公元前六世纪,古巴比伦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 希腊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公元前4世纪(考古石碑); 业务只限于货币兑换。
起源于资金的代理支付
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国际贸易的发展。 1171(1580)年,在意大利建立的威尼斯银行成为最早出现的近代银 行。以后相继出现了米兰银行、阿姆斯特丹银行。
二、 商业银行的发展及现状
1、 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
在美国金融史上,早期的投资银行中,有一部分是与商业银行融合的, 但多数还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的。到二十世纪20年代,商业银行与投资 银行之间已经不存在任何界限; 1929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国会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范围进行了强制的分离,即规定商业银行和 投资银行应实行分业经营;
到2009年,我国发展到上万家法人性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了政策 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 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的格局; 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0年7月公布的全球银行1000强数据显示,中国 内地共有84家银行跻身1000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
第一章 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1 2 3 商业银行的起源 商业银行的发展及现状 阅读材料:银行的变迁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商业银行是跟着近代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产物。

中国在鸦片战争从前不存在银行等近现代金融机构。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以后。

一、起步阶段(1840—1897 年)1.银行业发展概略(1)第一家近代银行: 1847 年,英国丽如银行分行——第一家在华建立的外国银行。

(2)在华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的盛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着多家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形成外商银行独大的场面。

如:汇丰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兰西银行、德华银行等等。

(3)传统金融机构与近代金融机构并存。

钱庄、票号等近似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与在华外国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并存。

2.影响对中国传统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是帝国主义在华攫取经济特权和经济利益的工具,但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银行业的近代化,近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开始影响中国金融业。

二、发展、盛行、受冲击及遇危机阶段( 1897— 1949 年)(一)第一家中国人自办银行的出现1897 年,盛宣怀在上海创立中国通商银行。

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

组织管理与营业规则参照外商银行,建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被清王朝朝廷允许刊行银两、代收库银、整理币制。

不是纯粹的商业银行。

(二)华商银行、外国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1.因不适应历史发展,票号已消逝。

钱庄拥有必定的适应性,仍旧存在。

2.多家华商银行建立:大清银行建立,中国通商银行转型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08 年,建立交通银行。

大型商业银行均采纳官督商办、官僚资本与商人资本共同入股的形式。

众多私营商业银行的建立。

(三)华商银行的盛行和中国银行业的繁华1.四大国有银行的形成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四大银行为专职商业银行。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

2.私营银行的迅速成长( 1920 年— 1930 年)民族工业兴起,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宣布成立,并首次发行第一批人民币--1949年5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收兑旧币通令--1949年,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外汇外贸专业银行--1954-1955年,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部,财政部协商,统一清理了国营工业间,以及国营工业与其他国营企业间的贷款,贷款与资金往来一律通过中国银行办理,到一五计划末,一切信用统一于国家银行的目的已经实现。

--1962年3月10日,做出“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196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与财政部合署办公--1979年3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1979年3月,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独立,迈出了专业银行体系的建设步伐--1983年9月,国务院作出《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央行制度框架初步确立--1984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专业银行体系得到初步发展--198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发布--1986年7月,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行组建--1987年,中信实业银行组建--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正式成立--1987年12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正式宣告成立--1988年8月,兴业银行成立--1988年9月,广东发展银行成立--1992年8月18日,中国光大银行成立--1992年8月28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设立--1992年10月14日,华夏银行成立--1994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成立--1994年4月,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1994年11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1996年1月12日,中国民生银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1997年11月,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随后陆续出台措施包括:中央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四家银行资本金;将13939亿元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2000年5月,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2003年4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3年9月,国务院成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周小川担任办公室主任--2003年12月,中央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2004年8月26日,中行股份公司成立--2004年9月21日,建行股份公司成立--2005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工行改制方案--2005年4月21日,汇金公司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2005年6月,建设银行与美国银行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H股上市--2005年8月,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签署战略性投资与合作协议,引入首家战略投资者--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港交所挂牌上市--2005年10月28日,工行股份公司成立--2006年1月27日,工行宣布引进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三家战略投资者--2006年6月1日,中行H股上市--2006年7月5日,中行A股上市--2006年9月22日,招行H股上市--2006年10月27日,工行在沪港两地同时挂牌上市--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农行改革“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成立--2007年5月15日,交行A股上市--2007年7月19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分别在上证所和深交所挂牌上市,拉开城商行上市序幕--2008年2月02日,全国规模最大村镇银行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开业--2008年2月03日,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获银监会批准--2008年2月25日,农行成立我国首个农民工养老金管理中心--2008年2月26日,三峡银行正式挂牌,注册资本金为20.1179亿元,共有36个股东,重庆国投为第一大股东,持股34.79%--2008年2月27日,首家台资背景银行——华一银行落户深圳,该行将以深圳为中心,业务面向华南地区,为台资和整个珠三角客户提供服务--2008年10月27日,招商银行斥资363亿港元共收购永隆银行2.27亿股股份,约占永隆银行全部已发行股份的97.82%--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后WTO时代的中国银行业和中国银行业改革

后WTO时代的中国银行业和中国银行业改革


第五阶段,1994-2002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深 化金融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 金融体系,并要求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实现银行 的商业化运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 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出台;政策性银行和金 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分别接收四大国有银行的 政策性业务和剥离的不良资产;城市信用社的改 革同步进行;第一家民营银行——民生银行建立。 总之,这是一个市场化商业银行体系初步建立的 阶段。


第三阶段,1984-1988年。1984年,中国人民 银行正式专责中央银行职能,以中央银行 为中心的金融体制正式建立。在这一阶段, 双层银行体系得以确立并稳定运行。 第四阶段,1989-1993年。这是一个过渡阶 段,在这一时期,因为经济过热而导致严 重的通货膨胀,开始宏观调控,对金融业 进行大规模整顿。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发展模式的确立孕育了新的变革。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绩效低下成为一种普遍 现象
多元产权结构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与绩 效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产权、股权结构与绩效 关系的基本假设 实证结果及分析



国外经验研究及其启示


关于发展中国家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三个 命题 三个命题的辨析与启示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三、市场结构与产权
市场结构与效率:论 效率—固定资产假说 “安逸生活”(quiet life) 假说
关于中国的实证结果


在一定程度上,“安逸生活”假说在我国银行业 市场成立。这表明,缺乏有效竞争是我国银行业 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这一发现最基本的政策含 义在于,旨在增强银行业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改革 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必须的选项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密度与效率呈二次函数形 式相关且显著性在不断增强,这表明我国股份制 银行已表现出相当的市场化倾向。而剔除分支机 构密度影响之后,商业银行规模与效率正相关的 发现则对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具有 重要启示意义。至少,我们证明,影响效率的不 是资产规模,而是资产的配置。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史尽管银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经营钱币兑换业的巴比伦寺庙,但一般认为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

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

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

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

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

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

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

近代中国银行业发展简史一、起步阶段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1979—1984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1979—1984年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1979—1984年宋士云(聊城大学管理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摘 要]1979—1984年是我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银行业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一统”的组织结构,建立起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门从事金融管理、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政府机构,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按产业分工恢复、成立和改革了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初步形成了一个寡占型的专业银行组织体系。

随着银行信用领域的扩大和多种信用形式的发展,银行内部经营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和进行企业化管理探索,先后推行了经济核算和利润留成办法,并对基层银行下放了一些经营权。

金融宏观调控体制与机制改革也初见成效,实行了信贷资金差额包干办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关键词]中国银行业;银行体制;市场化改革[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1-0087-08[收稿日期]2008-11-04[作者简介]宋士云(66),男,山东阳谷人,聊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

我国金融体系格局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甚至到现在,选择的都是“银行主导型”模式。

历经近三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尽管银行在我国资金融通中仍占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以及其他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银行体系已经确立,并对推动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今天,要想使我国成为经济强国和金融强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

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更需要对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历史进行反思,并从国情出发提出可行之策。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06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06年

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考察:1979—2006年①宋士云(山东聊城大学管理学院 252059) 内容提要:1979年至2006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先后历经起步、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已逐步建立起以间接调控为主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组织体系和由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的监管体系。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与变迁是一种主要由政府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一种先易后难的渐进式制度变迁,一种以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的制度变迁。

中国银行业改革依赖并滞后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银行产权变迁的过程。

28年来,尽管中国银行市场化改革经济绩效是显著的,但是,仍然在组织制度、市场制度、宏观调控制度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某些缺陷。

关键词:1979—2006年 中国银行业 市场化改革 历史考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体。

中国金融体系格局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在改革开放后,甚至是到现在,一直选择的是“银行主导型”模式。

历经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尽管银行在资金融通中仍然占有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以及其他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协作的银行体系已经确立,并对推动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今天,要想使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和金融强国,立足于世界经济金融不败之林,就必须继续深化中国银行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尽快解决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迅速提高银行业的竞争能力。

这需要广泛借鉴国际经验,学人之长,更需要对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反思,并从国情出发,提出可行之策。

本文拟对1979—2006年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进行历史考察,以准确把握其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和趋势,从而为充分发挥银行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历史轨迹的简要描述28年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①本文以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为依据,亦即以金融深化的量的变化与质的差异为标准,把这一时期划分为起步、探索和深化三个阶段。

1979――1998年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演变的历史分析

1979――1998年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演变的历史分析

1979——1998年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演变的历史分析姓名:xx指导老师:xxxx内容摘要金融体制是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央银行体制是现代金融体制的核心。

研究二十年来中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演变,有利于探索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与内在规律,有利于探索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规律性,促进中国经济稳健运行,有利于探索进一步完善中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方式和方法,1979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也是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演变的开始。

1998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建立,中国中央银行体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1979—1998年构成牛国中央银行体制演变史上一个相对完整的阶段,本文将从经济史的角度,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979—1998年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演变的过程、原因和特征,进行整体的分析。

中央体制演变过程的分期标准,最主要的是中央银行剥离其蕴涵的商业银行职能的程度。

同时,还参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组织完善程度、中央银行的职能发挥程度、中央银行的监管制度的完善程度等方面。

根据以上的划分标准,笔者将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中央银行体制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

第二阶段:1979——1983年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

第三阶段:1984——1992年单一制中央银行体制初步确立阶段,第四阶段:1993—1998年单一制中央银行体制初步完善阶段。

“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向现代中央银行体制演变基本完成,本文对1979年以后中国中央银行体制演变的三个阶段进行重点剖析。

第—部分1979——1984年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时期在研究1979—1984年混合式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之前,让我们先对1949——1978年“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大一统”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过程是多元金融产权被整合为单一的国有金融产权的过程:中国人民银行从建立起就被赋予国家金融产权的唯一代表地位,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迅速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银行业改革历程

银行业改革历程

银行业的改革历程回顾中国银行业30年的改革过程,归纳总结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对认识中国经济转轨的内在逻辑有重要意义。

一、拨改贷是整个金融改革的起点从1979年开始,国家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进行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的拨改贷试点,1985年这一试点全面推行。

拨改贷是30年金融改革的时间起点和逻辑起点。

在当时通过适当方式增强企业经济激励和预算约束涉及面较少,相对容易突破,符合渐进式改革的要求。

拨改贷在增强企业预算约束的同时,也使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增强,银行商业化转型就成为必然。

二、银行要办成真正的银行,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应运而生随着拨改贷的实施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改革的迫切性日益增强。

投资项目(企业)需要业主(法人),要激励银行监督企业还本付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不再适应。

首先,中央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分离。

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加上1979年1月后恢复设立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多元化格局初步显现。

政策性银行与国家专业银行分离。

1994年陆续设立国家开发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设立是继拨改贷之后银行改革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是因为尽管财政拨款在形式上改成了银行贷款,但如果不能从体制上分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信贷资金在实质上仍然是财政资金,银行的商业化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除极少数领域外,政策性银行存在的范围越来越小。

三、整顿金融秩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而当时中国的金融风险已相当严峻: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资本金不足;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率更高;有些地方和部门擅自设立大量非法金融机构;股票、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大量存在;不少金融从业人员弄虚作假、内外勾结,大案要案越来越多。

1997年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治理整顿金融秩序,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全国金融秩序明显好转。

银行招聘: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历程

银行招聘: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历程

银行招聘:中国农业银行发展历程1951年7月10日,中国农业银行的前身——农业合作银行建立,隶属中国人民银行领导,承担金融服务新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恢复与发展的职责。

1952年7月,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职能并入人民银行。

1955年3月,按照为农业合作化提供信贷支持的要求,正式以“中国农业银行”名称建立。

1957年4月,与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合并。

1963年11月,根据统一管理国家支援农业资金的要求,中国农业银行再次建立,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65年11月,与中国人民银行第三次合并。

1979年2月2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中国农业银行第四次恢复建立。

1984年6月1日,农业银行引进首笔世界银行贷款。

1985年6月24日,中国农业银行首次统一行名字体。

1985年6月25日,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农业银行党委。

1993年12月,国务院明确做出“中国农业银行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决定,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

1994年4月,中国农业银行向新组建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划转了绝大部分政策性业务。

1996年8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农业银行不再领导管理农村信用社,与农村信用社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1999年7月,中国农业银行向新组建的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

2004年,农行第一次上报股改方案。

2007年1月,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总原则,中国农业银行进入股份制改革新阶段。

2007年9月,农行选择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甘肃、重庆等八个省(区、市)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

2008年1月23日,农业银行明确提出“3510”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

2008年3月,农行开始推动在6个省11个二级分行开始“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

2008年8月,农行总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全面推动全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

中国银行分类

中国银行分类

AGRICULTURE BANK OF CHINA
性质:负责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 职能:集中管理农村信贷,领导和管理农村信用 合作社
按照国际通行的审计标准,2000年末, 中国农业银行各项资产总额2万多亿元, 各项存款余额1816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 14783亿元。
BANK OF CHINA
(亿元)
外资公司 (43.12%
财产保险 (7.38%)
19.14
47 62
中资公司 (56.88%
240.07
财险公司 40.37% (44家)
再保险公司5.5% (6家)
寿险公司54.13% (59家)
人寿保险 (92.62%)
投资银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务 的区别
投资银行业务的运作方式
投资银行的角色按其所从事的业务可以划分 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一级市场的证券发行业务, 这是其本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农信社) 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 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 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 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 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 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本从几千万到十几亿人民币不等,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呈现出明显的散、乱、弱的特
点。 投资银行业务将走向规模化经营。《证券法》及其相关办法的实施,推动了投资银 行业内的产权的流动与重组、主体素质和运作效率的提高。2006全国注册资本在5亿
元以上的证券公司有84家,有资格从事投资银行的各项核心业务;而其余20多家中小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于2007年3月 6日正式成立,是在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 上组建的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承继原国 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 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并将继续从事原 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批准、核准的业务。 • 在商业银行体系当中,邮政储蓄银行是比较 特殊的一个,他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型经融机构, 但是成立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落后于5大行和其 他中小商业银行。

银行业的前世今生

银行业的前世今生

银行业的前世今生(2007-09-05)什么是银行业银行一词最早见于意大利语“BANCO”,意为椅子,因为过去在意大利的港口城市,货币兑换商是坐在这种长凳子上为来来往往的商人进行钱币兑换的。

英语将这个词转化为“BANK”,原意为储钱柜。

在中国,由于以“银”为通用货币,经商的店铺又称“行”,故译为“银行”。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

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

货币兑换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利用手中聚集的货币发放贷款以取得利息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了。

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

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我国银行有多少?在1979年以前,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是决策银行,又对外开办业务之后,建立商业银行,以后逐渐分离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专业银行,再以后建立了交通银行,它是国内第一家股份制银行,后来政策逐渐放开,一系列的股份制银行相继成立。

为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调节的目的,又先后设立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现在中国的银行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央行,主要发行货币,制订货币政策,调节金融市场,不直接办理业务),国有独资银行,中、农、工、建(由于当前都忙着改革上市,性质正在变化),股份制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华夏、招商、光大、民生、浦东发展、深圳发展等十几家,而且数目越来越多。

再即是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

除此之外,外资银行也不断进入国内市场,如汇丰,山口,韩国中小企业银行,渣打等,而且在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完全放开后,外资进入中国的步伐会大大加快,中国的金融市场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肖肖(41116172),贺丹(41116196)完成中国银行业的起源关于中国银行业的起源主要有两个版本:1、金匠版本金匠版本认为,银行的出现是从储蓄功能开始的。

由于金匠在打制金品的过程中,储存有金子,因而具有较好的保卫措施,一些有金子的人为了储存安全,将金子存放在金匠铺,同时交付一定额度的保管费。

时间久了,金匠发现,存在他那里的金子有一部分是常量,也就是早年黄达教授书中写到的“公共汽车常量”理论,于是金匠把这部分“不动用”的金子借贷出去,以获得利息收入。

这样说来,早期的银行就起源于金铺,早期的银行家就起源于金匠。

2、汇兑商版本汇兑商的说法,听起来不像金匠起源说的那么合理,但它是有据可查的。

一个是美国Peter S.ROSE写的《商业银行管理》,另一个就是我们中国山西的票号。

票号是中国银行业的鼻祖,也是中国最早的银行家(如果可以这样算的话)。

在上世纪初,山西票号由于各省的独立,而导致汇路中断,陷入危机,票号公会集体上北京请愿,那时正值交通银行成立和发展之际,于是请愿的人就被政府强行留下来了,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现代银行家群体。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1、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2、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3、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4、二十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

简称“四行二局一库”;●5、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 6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开始发行人民币;● 7、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取消了在华外资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8、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 9、“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1969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大德通票号盈利统计年份资本盈利每股分红银两数指数银两数指数占资本% 银两数指数1888 100000 100 24723 100 24.7 850 1001892 130000 130 120166 3040 357.71896 140000 140 172458 3150 370.61900 160000 160 286345 4024 473.41904 180000 180 343508 6850 805.91908 220000 220 743545 3007.5 338 17000 2000本土银行的产生1897年盛宣怀创办中国通商银行1905年清光绪创办户部银行1908年户部银行改建大清银行1908年清政府成立交通银行清末在中国设立的主要外资银行行名国别设立起止时间分支机构丽如银行英国1844--1892 香港、广州、上海汇隆银行英国1851--1866 广州、上海、香港、汉口、福州麦加利银行英国1858—1906 上海、香港、汉口法兰西银行法国1860--1906 上海汇丰银行英国1865--?香港、上海、福州、宁波、汉口、厦门、广州、北京等地德意志银行德国1872--?上海、东方汇理银行法国1894--?上海、香港横滨正金银行日本1893--?上海、营口、天津、北京华俄道胜银行俄国1896--?上海、天津、哈尔滨、长春、乌鲁木齐、北京、福州等地荷兰银行荷兰上海花旗银行美国上海义利银行意大利上海其他还有13家(累计25家,资料来源:汪敬虞《十九世纪外国在华银行势力的扩张及对中国同商口岸金融市场的控制》)清末部分城市中外银行数量统计城市年份外商银行国内银行帐局票号钱庄银号合计天津1910 8 8 9 53 38 116南京1909 2 2 6 4 14成都1908 3 24 13 137 21 198烟台1906 1 63 9 73汉口1907 5 4 32 111 13 165上海1906 10 1 20 65 96沙市1907 11 30 1 42福州1906 3 3 36 42长沙1907 9 124 6 139湘潭1907 5 26 31常德1907 4 17 21合计 27 18 24 108 668 92 937 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内银行统计行名开业日期性质总部所在地中国银行 1912 大清银行改组北平交通银行 1907 1914年改组北平盐业银行 1915 商办北平金城银行 1917 商办天津浙江兴业银行 1906 商办杭州中国通商银行 1897 官商合办上海新华储蓄银行 1914 中、交两行合办北平四明商业银行 1908 商办上海上海商业储蓄 1915 商办上海中孚银行 1916 商办天津中华银行 1911 官办上海广东银行地方官办广州浙江地方实业 1915 地方官办杭州江苏银行 1912 地方官办苏州南京政府的银行业(四行两局一库)形成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善的政府金融体系根据地银行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1931)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1935)陕甘宁边区银行(1937)其他根据地银行(1937---1945)抗战时期各根据地银行概况银行名称成立时间结束或撤并时间发行货币名称银行地址陕甘宁边区1937 1947.12与西北农民银行陕甘宁边币延安银行合并晋察冀边区 1938.3 1948.5并入华北银行晋察冀边币山西五台银行冀南银行 1939.10 1948.5并入华北银行冀南币山西上党(晋冀鲁豫边区)鲁西银行 1940.4 1946.1并入冀南银行鲁西币山东范县(冀鲁豫区)北海银行 1938.8 1948.12并入人民银行北海币山东掖县(山东根据地)西北农民银行 1940.5 1948.12并入人民银行西农币山西兴县(晋绥边区)江淮银行 1941 1945.8并入华中银行江淮币(抗币)苏北盐城淮南银行 1942 同上淮南币(抗币)皖东盱台县淮海银行 1942 同上淮海币(抗币)苏北沭阳县淮北地方银号 1941 同上淮北币(抗币)皖东泗水县江南银行 1945年春 1945年9月以后随军队抗币茅山地区转移撤销鄂豫边区建设银行 1941 同上建行币随县,后转大别山地区大江银行 1944 同上大江币皖中无为县浙东银行 1945.1 同上抗币浙江四明山地区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布告一、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

所有三行发行之货币以及对外之一切债权债务,均由中国人民银行承受;二、于本年12月1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

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一切交易,均以新币为本位货币。

新币发行后,冀币(含鲁西币)、边币、北海币、西农币等旧币逐渐收回。

三、旧币未收回之前,确定比价继续流通。

其中新币对冀币、北海币为1:100;新币对边币为1:1000;新币对西农币为1:2000。

建国初期银行业的整顿1、接管官僚资本金融业2、对官商合办银行实行公私合营3、限制私营银行发展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前,我国以人民银行一家独大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正式形成。

这种格局,一直维持了整整20年。

新时期的银行业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全国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是国家的中央银行,应全面履行下列职责:1、研究拟定全国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2、研究拟定金融法规草案;3、制定金融业务基本规章;4、掌管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流通,保持货币稳定;5、管理存贷款利率,制定人民币与外币的比价;6、编制国家信贷计划,集中管理信贷资金,统一管理国营企业流动资金;7、管理外汇、黄金和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8、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置和撤并;9、领导、管理、协调、监督、稽核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工作;10、经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11、管理企业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管理金融市场;12、代表政府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上述12项职责的具体实施,标志着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中国中央银行体制的真正确立。

补充:我国中央银行的演变过程我国的中央银行萌芽于20世纪初。

清政府因整理币制,于光绪三十年(1904)由户部奏准设立户部银行,额定资本白银400万两,后又增拨20万两,1905年8月在北京开业。

户部银行是清末官商合办的银行,它是模仿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而建立的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

1908年户部更名为度支部,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经理国库、发行纸币。

清朝灭亡后,1912年1月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尔后与交通银行一起受北洋政府控制,部分承担中央银行职责。

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成立之初,曾自我标榜为“纯属商业银行性质”。

但事实上,它后来成了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

1913年,交通银行取得了与中国银行同等地位的发行权。

1914年,交通银行改定章程,已经具备了中央银行的职能。

以上两行,共同作为北洋政府的中央银行。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组成中央政府时曾经设立中央银行。

1926年北代军攻克武汉,同年12月在武汉设立中央银行。

原广州的中央银行改组为广东省银行。

1928年,汉口中央银行停业。

但这两大中央银行实属当时军事需要,随军事进退伸缩,故没有全部执行中央银行职能。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中央银行条例》,1928年11月成立中央银行,总行设在当时全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法定中央银行为国家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责。

额定资本2000万元,由政府拨款。

该行行使经理国库和统一发行货币权力,并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

原广州的中央银行1929年3月改为其分行,1933年改称广东银行。

尔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与中央银行一道享有货币发行权。

1937年7月成立四行的“四联总处”,统一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42年7月货币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同时集中黄金、外汇储备统一管理,统一经理国库。

1949年12月,中央银行随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在建立根据地以后,就成立了人民的银行,发行货币。

如1927年冬,闽西上杭县蚊洋区农民协会创办了农民银行等。

1932年2月1日,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苏维埃国家银行还在各地设分支机构苏维埃国家银行还在各地设分支机构,以带动根据地银行走向集中和统一。

1934年10月,苏维埃国家银行跟随红军长征转移,1935年11月,它改组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