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岀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 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 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一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一一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一一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一一清热,阴胜则寒一一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一一阳,寒凉一一阴

五味:辛甘一一阳,酸苦咸一一阴

特性:升浮一一阳,沉降一一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行的属性归类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木T火T土T金T水T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

木T土T水T火T金T木

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象”,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

三、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是次要部分。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在经穴之列。

十二正经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上肢V

1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邙日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邙日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Y

L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四、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脏,脏属阴,腑属阳。

心与小肠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

肝与胆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胆的功能:①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为中精之腑”。②主决断。

脾与胃

脾的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胃的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水谷之海”。

2、脾胃对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功能称“胃气”。“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2、主降。

肺与大肠

肺的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的功能:主传化糟粕。

肾与膀胱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第二节四诊八纲

一、四诊

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原则为“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一)望诊

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异常变化,诊察病情的方法。

1、望面色

常色:我国健康人红黄隐隐,明润光泽。

病色:总体明润光泽,含蓄善色,晦暗枯槁,显露恶色。

青色:主寒证,痛证,惊风,瘀血。

五赤色:主热。

色Y 黄色:主湿,主虚,黄疸。

诊白色:主虚,寒,失血。

黑色:主肾虚,水饮,寒证,瘀血。。

L

2、望舌观察舌色,舌态,及舌苔为主。

1)舌色

①淡红舌:可以是正常舌象,亦主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

②淡白舌:气血虚,或阳虚。

③红绛舌:主热证,色愈红,热愈深,绛舌热更深。

④青紫舌:润滑主虚寒,干燥主热盛,肿胀主中毒。

2)舌态

①强硬:主热入心包或风痰阻络。

②歪斜:主肝风挟痰,瘀阻经络。

③痿软:主阴伤,或气血虚。

3)舌苔

正常舌苔是胃气、津液上潮于舌面而成。

①白苔:主表证,寒证。

②黄苔:主里证,热证。苔黄腻,主湿热。

③灰黑苔:主里证。灰黑而干,热盛;灰黑而润,寒盛。

④苔质:厚薄:舌苔由厚变薄,病减轻;由薄变厚,病加重。

润燥:舌润,津未伤;舌燥,津已伤。

苔腻:主湿浊,痰饮,食积。

剥脱:剥脱不全,胃气受损;完全剥脱,呈“镜面舌”,主胃气大伤。

(二)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三)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