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麦大枣汤相关问题的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论坛·
甘麦大枣汤相关问题的的探讨

旭,王宇卿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61)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152300410181);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6GGJS -279)通讯作者:王宇卿,
E -mail :wyq2013@163.com 甘麦大枣汤源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全方
仅甘草、
小麦、大枣三味药,主治“妇人藏燥,悲伤欲哭,
数欠身,象如神灵所作”。

临床上此方历经两千余年,
治疗妇人脏躁依然以此为主,然而此方经后世医家
“传抄”,方剂用药、主治病症、用法用量已与原本张仲景经典方剂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对历代相关文献研究,
从方剂的出处、组方药材、用药剂量、煎煮方法、主治病症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
甘麦大枣汤出处的探讨《伤寒杂病论》为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
仲景所著,
共十六卷,其中十卷为“伤寒”,六卷为“杂病”。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
是张仲景第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家藏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
第十二稿,
共十六卷。

甘麦大枣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第十六卷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原文为“妇人藏燥,悲伤欲哭,数欠身,象如神灵所作者,甘草小麦大枣汤主之,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擘),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从东汉到西晋由
于战乱而散佚,
后经西晋王叔和加以搜集和编次,今世但传十卷,仅有伤寒部分,未见杂病;后由宋代
王洙发现张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
,它是《伤寒杂病论》
的节略本,共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剂,并载有治疗妇人杂病诸方;后又经宋代林亿等人加以校订,
删去上卷,保留中、下卷论述杂病和治疗妇人病部分,
将此书命名为《金贵要略方论》[2]。

甘麦大枣汤出自
《金匮要略方论》第二十二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原文为“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
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大枣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3]
根据古代的医学著作考证,甘麦大枣汤方剂最
早源于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宋代时期林亿等人校订编纂的《金匮要略方论》是《伤寒杂病论》
的一部分,后人对“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传抄”以保存其方剂。

2甘麦大枣汤组方药材(甘草、小麦、大枣)的探讨甘草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为补脾
益气、
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最早记载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4]
,原文为
“甘草味甘,平;生川谷;治五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
骨,
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为豆科甘草属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的根及根茎[5];生长在干燥向阳的草原、
河岸砂质土地、干旱盐碱等地,分布于华北、
东北、西北、新疆等地;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
倦怠食少,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心悸,脏躁,
肺痿咳嗽,咽喉肿痛,痈疮肿毒,药食中毒。

小麦味甘,微寒,归心、脾经;功效为养心,除热,
止渴,敛汗。

最早记载于汉代时期的《名医别录》
,原文为“小麦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止烦渴、
咽干,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以作曲,温;消谷,止痢;以作面,温,不能消热,止烦。

”小麦为乔本科小麦属植物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的种
子[6]
;全国各地均有种植,
大部分分布于我国北方,为我国主要粮食之一;主治脏躁,烦热,虚汗,消渴,
泄利,痈肿。

但现今临床应用甘麦大枣汤方剂,其
中的
“小麦”有用“浮小麦”代替。

浮小麦[7]
是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
性味甘、咸、寒,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
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甘麦大枣汤主治妇人脏躁证,
主要为心肝血虚日久,累及五脏亏虚致神失所养,
应以补养心脾为主,并且根据原方出处,甘麦大枣汤中选择小麦更为符合中医主治病症。

大枣味甘,温;归脾、胃心经;功效为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最早记载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
经》[4]

原文为“大枣味甘,平;生平泽;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
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
叶,覆麻黄能出汗。

”大枣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5];生长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区、丘陵或平原,主产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主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妇人脏躁,营卫不和。

3古今剂量换算的探讨
甘麦大枣汤方剂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方论》均有记载,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写的《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虽然是宋代林亿等人加以校订,但它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现今传世的《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中的方剂名称和剂量系属“传抄”,传抄保存的方剂剂量,应随着历代度量衡的变革加以调整,故甘麦大枣汤方剂中的剂量应是当时东汉时期的度量衡。

依据《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及相关文献报道[8],东汉时期的一斤折合现代计量方式为250g,一两折合为15.625g,东汉时期的一升折合为200mL;遵循张仲景祖籍为河南南阳,所选药材产地应为南阳。

文献报道[9]考证,选用河南南阳产地的灰枣作为方剂中的大枣,实测12枚大枣重36.854g,一枚大枣重3.071g,则10枚大枣重30.71g。

本研究用现代量具量筒量取河南南阳产的小麦200mL,称其重量约为155g。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写的甘麦大枣汤方剂中的剂量,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折合成现代的度量衡应为,甘草46g、小麦155g、大枣30g。

4方剂煎煮方法的探讨
传统中药汤剂多用水煎煮,甘麦大枣汤同样也不例外。

据《伤寒杂病论》记载,甘麦大枣汤方剂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用现代计量单位应为加水1200mL煎煮,取药液600mL,分3次服用。

然而,现代剂型使得传统方剂不仅仅存在于汤剂的剂型。

“脑乐静”[5]是将甘麦大枣汤做成了糖浆剂,先将甘草做成浸膏,再将大枣和小麦分别用水煎煮得到清膏,最后将甘草浸膏、小麦清膏、大枣清膏加入蔗糖和防腐剂煮沸溶解,加水混匀即得“脑乐静”糖浆剂。

5主治病症的探讨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甘麦大枣汤主治妇人脏躁症,脏躁症的病因为情志所伤,病位诸医家有所不同。

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10]中指出“脏躁,沈氏所谓子宫血虚,受风化热者是也。

血虚脏躁,则内火扰而神不宁,悲伤欲哭,……而实为虚病;前五脏风寒积聚篇,所谓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而属于心也”。

清代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11]中记载“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

清代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12]中认为“脏属阴,阴虚而火乘之则为躁,不拘于何脏,而既已成躁,则病证皆同,但见其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现出心病;又见其数欠喜伸,现出肾病;所以然者,五志生火,动必关心,阴脏既伤,穷必及肾是也”。

近代著名中医学家曹颖甫认为肺主悲,亦主哭,悲伤欲哭,病当在肺;凡人饮食入胃,由脾气散津,上输于肺,脾精不能运输,则肺脏躁[13]。

综上所述,脏躁症由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脾受损,至脏阴不足而成。

临床主要表现为情智失控,哭笑无常,神情恍惚,心烦不得眠,哈欠频作,坐卧不安,不能自主。

6结语
本文从以上5个方面分析了方剂甘麦大枣汤,最早记载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经过数代传承,沿用至今,但在其用法、用量、制法和主治病症上,现今与古时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遵循本源思维探讨甘麦大枣汤,为此方剂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汉·张仲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2.
[2]李克光,张家礼.金匮要略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79-581.
[3]汉·张机.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55.
[4]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4-62.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2-1382.
[6]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397-2398.
[7]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60.
[8]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209-210.
[9]郭明章.仲景方用药剂量古今折算及配伍比例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0]清·尤在泾纂注,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校注.金匮要略心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153.
[11]清·吴谦.医宗金鉴[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46.
[12]清·陈修园撰,高申旺校注.金匮要略浅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43.
[13]曹颖甫.金匮发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182.(收稿日期:2017-12-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