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必修2___城市化过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2

高三地理必修2___城市化过程、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2

五、城市环境问题
1、问题(“城市病”的表现)
就业困难 人口密集 城市病 环境恶化
交通拥挤 住房困难
社会不安定
五、城市环境问题
2、原因
人类产业活动密集 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五、城市环境问题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水文
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 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 路或其它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 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 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
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 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 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 发臭
生态
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 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 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 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 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然环境影响和改造最大的地 方
城市人口比重(%)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世界
10
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年
世 界 城 市 化 水 平 ( )
100
80

60


发达国家 世 界
特点
大城市过度扩张, 市中心居住环境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给 就业 渐趋_____,城 城市_____ 、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压力, 恶化 问题 市居民陆续外迁, 对生态造成破坏,导致城市人居环 下降 境质量_____ 中心区出现 衰落 _____迹象
国家
项目
发达国家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近年来,城市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趋势。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高中地理课程中,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下面我们将从城市化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来探讨高中地理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流动和集聚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城市化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的迁移,还包括城市经济、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二、城市化的原因城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等因素。

首先,人口增长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有限,许多人选择迁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其次,农业现代化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释放,这些劳动力往往选择迁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此外,工业化进程也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因。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三、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作为经济中心,集聚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和规模化发展。

其次,城市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了人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资源的紧张,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城市化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四、应对城市化的措施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5)逆城市化是指,是的一个新阶段,表明城市化在提高。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大大加快(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大
起步时间
城市化
水平
目前速度
主要表现或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积极影响: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的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国家实现、
(2)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规模,功能。
(3)“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出现,还出现了。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 概念:人口转化为人口
即三个转化过程:地区转化为地区
活动转化为活动
(2)主要表现为:①增加;
②比重上升;
③增加;
④规模扩大;
(3)主要标志:比重上升,衡量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
D.城市化的本质是居民由从事第一、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并向城市集中
5、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据此回答6~7题。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2、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课前预习: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及商业的出现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稿  第1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市热岛增强空气对流,空气中的烟尘提供了充足的 城市热岛 水汽凝结核,故市区降水一般比郊区多
试题调研
练出高分
科学城:筑波(日本)
筑波
科学城:班加罗尔(印度)
班加罗尔
科学城:中关村(中国)
中关村
大学城:牛津大学城(英国)
牛津大学城
大学城:剑桥大学城(英国)
剑桥大学城
大学城:呈贡大学城(中国)
呈贡大学城
旅游城市:大理
大理
旅游城市:丽江
丽江
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阶 段 时 间 特 点
第一阶段
城市化过程
上海市城市化过程
54万
538万
1324万
1911年
1949年
1990年
针对性练习
1.该图表示一个区域的城市从t1到t4的发展变化过程, 该过程反映的是 城市化 过程;衡量当地城市化水平 的主要标志是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D )。 A.城市人口增加 B.城市用地规模 C. 城市数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一般在70 ﹪以上
出现了郊区化和 逆城市化 现象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大城市规 模迅速膨胀,城市数量剧增
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 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而亚洲和非洲国 家则普遍较低
城市数量少,城市规模小,城市 18世纪工业 功能单一,以政治职能为主,城 革命以前 乡相对独立
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 以后
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 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 “两个出现”:出现了百万以上 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 现“科学城”、“大学城”和旅 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优化方案】20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第24讲城市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课件

【优化方案】2012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第24讲城市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课件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 发达国家 起步早 ________ 水平高 逆城市化 出现_________ _________现象 出现_________现象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_______ 起步晚, 发展快 较低 水平______ 水平______ 城市发展 _________不合理 _________不合理
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城市化 具体内容
(1)___________ 下降 环境质量 (2)交通拥挤 ______条件差 交通拥挤, 居住 主要问题 (2)交通拥挤,______条件差 (3)_____ 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就业 困难, (1)建立 卫星城,开发 新区 建立______,开发______ 建立 解决途径 (2)改善城市 交通和居住条件 改善城市__________条件 改善城市 (上海 上海) 上海 (3)___________ 城市环境 保护和治理
解析: 解析:第(1)题,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题 甲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城市化水平高, 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目前城市化水平高,速 度慢。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度慢。乙类国家城市人口增长迅速,为发展中 国家的城市化,目前水平低,速度快。 国家的城市化,目前水平低,速度快。第(2)题, 题 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达国家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 环境优美, 环境优美,随着小城镇及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 及交通业的发展, 及交通业的发展,人口逐渐从城市向乡村及小 城镇流动。 城镇流动。 答案: 答案:(1)D (2)C
【命题立意】 第(1)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 命题立意】 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 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描述、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信息的能力和描述、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第(2)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以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思路点拨】 【思路点拨】 第 (1) 题,从 1982 年和 2004 年 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变化情况分析,其地表温度变 高值区和低值区的变化情况分析, 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 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城市风的方向应由郊 区吹向城区。 区吹向城区。第 (2) 题,该城区高温区域的范围 扩大,应是建筑物面积增加的结果; 扩大,应是建筑物面积增加的结果;从高温区域 的变化来看,其商业区应是向城区南部集中。 的变化来看,其商业区应是向城区南部集中。 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 (1)C (2)A

地理高三难题

地理高三难题

地理高三难题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较为关注的科目之一。

尤其是在高三阶段,考生们对于地理考试中的难题格外重视。

本文将针对地理高三难题进行探讨和解答。

一、难题解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城市化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成为高三地理考试中的难题。

具体而言,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可以分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三个方面。

一是人口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日益加大。

这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住房和医疗资源不足,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工业化生产和人口聚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

三是社会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民工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们面临的低收入、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得城市社会稳定性面临压力。

二、解决方案:可持续城市化发展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需要采取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策略。

可持续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一是促进城市规划和管理。

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优化城市交通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整体效益。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绿色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城市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解决人口问题。

三是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工业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推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三、案例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及对策我国是一个正在快速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以广东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城市化进程迅猛,但也面临着人口过多、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高三地理6+1小练习(11.21)城市化

高三地理6+1小练习(11.21)城市化

高三地理6+1小练习(11.21)----城市化命题人:李琴审题人:李建华、余彪、李娜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某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城市用地经济密度是单位面积城市土地上产生的GDP数量。

1.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关于四省市的结论正确的是A.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B.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C.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D.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2.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的因素是A.城市化水平较高B.第一产业发达C.城市用地较为完整D.地形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是城市建设中的奇迹,下图示意巴塞罗那新城街区局部俯视图和街区建筑平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A.方便居民出行 B.减轻城市内涝 C.减轻大气污染D.改善建筑通风采光4.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可以更有效地A.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B.减少交通事故发生C.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D.提升治安管理水平“被动房”是国外倡导的一种全新节能建筑概念,也是我国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契机和平台。

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河北省建筑科技研发中心的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办公建筑,是2012年中德国际技术合作项目。

为河北省乃至全国首例采用德国被动房标准设计的公共建筑。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目前,制约被动房向全国推广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与设备 B.地形与地价 C.劳动力与材料D.资金与技术6.与德国相比,我国北方建造被动房的成本较高,其影响的主要自然因素为A.降水多 B.纬度低C.温差大 D.光热强二、综合题(共1题,共20分)7.【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

2018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城市扩张导致农业用地减少 城市发展加速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化对土地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过程导致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城市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
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未来趋势
可持续发展:强调绿色建筑和环保设计,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智能化:运用先进技术进行城市规划和设计,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人文化:注重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创造宜居、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多元化: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创造包容、多元的城市空间。
06
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过 程
经济转变:城市化是农业经济 向非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的阶段
初级阶段:城 市化率低于
30%,农村人 口占主导,城
市发展缓慢
中级阶段:城 市化率在30%60%之间,城 市人口增长较 快,城市经济
发展加速
高级阶段:城 市化率高于
60%,城市人 口占主导,城 市经济发展成 熟,出现城市 群和区域一体
城市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 务体系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和 中心
城市的分类
按人口规模分类: 大城市、中等城 市、小城市
按功能分类:工 业城市、商业城 市、文化城市、 旅游城市等
按地理分布分类: 沿海城市、内陆 城市、边陲城市 等
按城市化程度分 类:发达城市、 发展中城市、欠 发达城市等
城市的功能
生产功能:提供工业、商业、 金融等产业发展的平台
居住功能:提供安全、舒适、 便捷的居住环境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一、专题讲解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2.城市化进程的一般特点二、同步训练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①大城市化阶段②郊区城市化阶段③逆城市化阶段④再城市化阶段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通达性差②地价昂贵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A.①③ B.②④C.①④ D.②③解析:1.A 2.D 第1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阶段Ⅰ城市人口增长阶段即大城市化阶段,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则正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第2题,阶段Ⅱ中,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大于城区,城区的人口密度则有所下降。

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区地价高,部分居民迁到了郊区;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区污染严重,人们选择了环境相对优越的郊区。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1990年和2013年的比较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 )A.城市总人口增加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D.城市工业部门更齐全4.从1990年到2013年该城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郊区城市化②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④与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很大关系A.①②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3.B 4. D 第3题,对比两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第4题,工业部门外迁必然会加快郊区、乡村城镇化步伐,从而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及测试卷含答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学案及测试卷含答案

其次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考纲要求:1、驾驭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区位因素。

2、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说明其形成的缘由。

3、理解不同等级城市功能的差异。

一、学问梳理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各功能区之间(有或无)明确界线,即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_____________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它占城市空间的40%-50%。

,可分化为和。

4、商业区主要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主要为____状或____状分布。

5、工业区是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

因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确定了工业企业须要寻求靠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6、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地域结构,其模式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地租凹凸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8、依据课本23页画出书图2.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实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并在图中标出OA、AB和BC分别为哪一类功能区?9、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主要是住宅区与区的关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高三总复习课件(第1轮)地理(广西专版)2.2考点10城市化

高三总复习课件(第1轮)地理(广西专版)2.2考点10城市化

①产业革命开始早; ②新技术革命以来,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 提高,使大量乡村人 口转为城市人口;③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 提高,乡村和小城镇 基础设施完善
12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主要不是 随国内农业和工业生产持续上升提高的,而 是因城市畸形发展以及人口增长过快,农村 劳动力过剩等原因造成的。出现少数大城市 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主要集 中在少数大城市的不合理现象。
指标 0 1 2
总人口 897 902 906 9108 9163 9248 9309 (万人) 7 4 9 农村人 557 548 541 5300 5177 5086 5017 口(万 8.14 6.6 4.2 .86 .09 .4 .55 人) 城镇人 341 353 365 3807 3985 4161 4291 口(万 8.86 7.4 4.8 .14 .91 .6 .45 人)
0.618294
淄博市
0.60013 日照市
0.365454
枣庄市
0.444857 莱芜市
0.467649
东营市
0.638085 临沂市
0.333434
烟台市
0.493186 德州市
0.320529
潍坊市
0.393715 聊城市
0.33369
济宁市
0.402835 滨州市
0.343257
菏泽市
0.238697
17
答案:(1)如图:
18
(2)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 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不同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 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上世纪后20年发展中国 家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
(3)逆城市化城市环境质量不高;农村和小 城镇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

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

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高三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现象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学科,其中人文地理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影响,探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人文地理的知识点,下面将就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居住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的变化对地理格局和社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口结构等指标,并关注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人口迁移也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了解到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密切相关,可以带来机遇,但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二、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化可以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但也可能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问题等挑战。

我们还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并分析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三、工业化与发展差距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文地理的关键概念之一。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工业化对地理格局和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

工业化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但也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

我们还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差距,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文化和传统文化和传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文化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习俗。

我们了解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五、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还关注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学习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差距。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公正。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城市与城市化(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城市与城市化何各庄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毗邻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

2006年以前,房屋非正规租赁(当地人戏称“吃瓦片”)是村庄的主要经济来源;2006年以后,村庄通过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体系,探索出一条体现老北京乡村特色的服务型经济的路子,并在2010年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

下图为何各庄地理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2006年以前,何各庄依赖“吃瓦片”是由于( )A.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B.村内四合院房租较高C.该村交通便利,经济结构单一D.该村远离市区,生态环境优越答案:C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何各庄为北京“城中村”,靠近首都,交通便捷,地租(房租)较市中心低,吸引租客;何各庄依赖“吃瓦片”则说明其经济结构单一,其他产业发展不足; “郊区城市化发展迅速”为何各庄带来大量租客,但不一定会导致何各庄依赖“吃瓦片”经济。

2.若何各庄长期依赖“吃瓦片”会导致( )A.乡村建筑杂乱,村容不整B.促进就业,城市化水平提高C.经济结构多样化D.基础设施完善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吃瓦片”为房屋非正规租赁,屋主为获得更多租金,会出现私搭乱建、盲目违建等现象;长期依赖“吃瓦片”,会导致经济结构单一,不会促进就业,不利于基础设施完善。

3.改“吃瓦片”为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产业”会 ( )A.降低工业化水平B.刺激废弃物排放C.吸引大量移民迁入D.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答案:D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发展“乡村四合院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体系”,是“一条体现老北京乡村特色的服务型经济的路子”,即以乡村四合院为核心发展旅游、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具有当地特色;产业链延长,经济多元化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规划图,读图,完成4~6题。

4.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的发展方向最有可能是(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该城市有多个组团,每个组团都有工业区和住宅区,城市的扩展最有可能以每个组团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10-城市及城市化

10-城市及城市化

城市问题解决措施
【考情报告】 考情报告】
江苏地理】 l9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 【2010江苏地理】图l9为某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江苏地理
(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报告】 考情报告】
天津文综】 【2010天津文综】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 天津文综 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 年中出现了图7所示状况。结合图文材料,回答9 10题 年中出现了图7所示状况。结合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城市化与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化与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Class Over
【高考链接】 高考链接】
上海地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上海地理】(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空间结构 上海地理 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1.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下列叙述正确的 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不同的城市职能具有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是 ①巴西利亚有多个钢铁工业区 ②纽约金融区规模大 ③三亚旅游风景区占地比重大 ④上海有众多商业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 . . 2.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哈大铁路线的终点。其城市空 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 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 哈大铁路线的终点。 间形态表现为 A.从中心城区向外均匀扩展 B.沿铁路线狭长分布 . . C.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D.沿海岸线绵延分布 . .

2023届高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城市化

2023届高三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城市化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占全国的2.19%,GDP总量占全国的21.7%,城市人口比重达 68%。“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图1 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杭州是该地区的重要 城市。
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D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Biblioteka 度C.吸附雨水污染物D.保持土壤水分
4.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B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5.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C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回答7~8题。
7.图中“绿心”区域适合布局的产业活动是
B
A.公园绿地
B.园艺苗圃
C.商贸中心
D.交通枢纽
8.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将会
D
A.保持原有地貌形态不变
B.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C.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
D.增加区域的地下径流量
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上建设房子,且不 设围墙;土地私有国家和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大多采用这一方式;它的优点是可以增加公 共道路和路网密度;缺点是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车速更快,增加了老人和小孩的交通 安全隐患,增大了居住区的近噪音干扰,会降低居住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在国外,现在 有许多国家意识到街区制的缺陷,开始推广适度规模小区制(边距不超过200米,总面积 不超过50亩),有利于兼顾公共交通和居住品质

2014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化

2014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城市化

(1)城市热岛效应 (1分)有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1分) (2)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1分)凝结核多,(1分)水汽容易 凝结(1分) (3)能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1分)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1 分) (从调节大气温度、湿度方面回答也可) (4)逆温(1分) 不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1分)进而加重 城市的大气污染(1分)
固体垃圾污染
垃圾堆放场
项目 固体垃圾污染
来源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举例
工业废渣、城市垃圾、塑料袋、 易拉罐、废电池等
噪声污染
项目
噪声污染
来源
危害 举例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人体健康 工厂、施工场地的机器声,车辆的噪声、商店中 的音响发出的噪声等
时期(年)
1985~ 1990
1990~ 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 增长率(%) 城市人口年均 增长率(%)
6. 49
3. 77
5. 72
4. 28
6. 22
3. 79
国家 类型
与经济 所处 起步 目前 发展 发展水 阶段 时间 速度 水平 平 后期 中期 加速 早 慢 高 相适应 不相 适应
2.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 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 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 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材选择及分析《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部分,是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该教材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为主题,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城市化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要对城市化的原因、影响及解决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

(2)掌握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3)了解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

(4)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表、案例等情境来引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概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2.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城市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视频,并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入城市化的概念。

2. 概念解释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及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以及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趋势,并要求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热情。

5. 总结提问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撰写一篇短文。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一、典题导入都市区由都市核心区和都市边缘区组成。

下图为我国某超大城市都市区不同组成部分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变化率图。

读图完成下面各小题。

1. Ⅱ阶段都市边缘区( )A. 经济增长一直靠承接核心区工业外迁B. 人口大量涌入,用地明显紧张C. 用地向外扩张不明显D. 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电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2.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可能是( )A. 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B. 核心区房价的回落C. 农村土地升值空司大D. 边缘区基础设施的完善【答案】1. D 2. C【解析】1.读图可知,根据城市化进程可判断,Ⅰ阶段为城市化、Ⅱ阶段为郊区城市化、Ⅲ阶段为逆城市化、Ⅳ阶段为再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相继从大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城市用地明显扩大,但因都市边缘区土地面积大,不会造成用地明显紧张,故A、B、C错。

郊区城市化阶段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故Ⅱ阶段都市边缘区既有低密度的高级住宅,也有外来人口聚居社区、低级住区。

选D。

2.Ⅲ阶段为逆城市化阶段,该阶段是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

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现在提前进入Ⅲ阶段,原因最可能是农村土地升值空间大,投资回报率更高,选C。

二、归纳总结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三、跟踪训练读我国中部某城市过程过程图,回答1~2题。

1、该地城市化过程的主要表现是( ) 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②城市人口增加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④城市人口文化水平提高⑤劳动力从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促进图示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 ) ①政策 ②科技 ③交通 ④工业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 1.D 2.C【解析】:第1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0讲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
[考纲要求]
城市化:城市化及其进程。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知识讲解]
1.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

此外,使城乡人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比重是最重要指标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产业革命前缓慢
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
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后速度空间: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镇、数目增多;人口规模迅速膨胀(3)发达国家城市化
城市化起步早:英国最早,世界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
城市化水平高:新技术革命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
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先从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1975年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占世界城市总人口的60%
起步晚,发展快:速度超过同时期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的最高速度要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1990年比重为33%
城市发展不合理:主要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造成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聚集于大城市如墨西哥城和布宜诺斯艾利斯
2.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1)环境质量下降。

主要污染:
①大气污染
污染源:居民燃烧煤炭、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污染物: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
危害:城市空气污浊,有时出现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

②水污染
污染源: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
危害: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水质变坏,特别是饮用水的水质下降
③噪声污染
污染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危害: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
污染源: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生活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交通阻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问题表现为住房缺少、质量低劣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影响计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
(二)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上海保护城市环境的措施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居住区,人口迁往卫星城和新区有效控制了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扩宽道路、修建环城公路、建设南浦、杨浦大桥、新修高架和地铁等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全面开展污染物的治理、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能力训练]
1.关于城市化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化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水平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D.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的特点是
()
A.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空前的程度
B.中小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发展慢
C.由于城市人口不断集中,城市用地规模不断缩小
D.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达到13.3%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乡村和小城镇
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不断增强;④乡村的人均收入高于城市;⑤
城市的地价昂贵,房租高于农村。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5.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展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B.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以往的最高速度还快
C.城市人口的比重还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
D.大城市发展慢,中小城市发展迅速
6.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
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
条件改善。

()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
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
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
8.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
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城市大气污染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城市人口密集,呼吸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
B.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做饭和取暖,排放大量烟尘
C.工矿企业燃烧煤炭排放大量烟尘和废气
D.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大量尾气
10.保护和改善环境,不应该
()
A.加强城市管理B.控制经济发展
C.进行全面规划D.扩大绿地面积11.首都北京提出建成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建设方针,主要考虑的是()
A.强化北京市民以至全国人民的政权意识
B.经济建设不再是北京的工作重心
C.加强首都的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D.分散职能、控制规模、改善环境
12.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最有效、最科学的办法是
()
A.在市中心区建立大量停车场
B.学校、工厂和机关安排不同的上下班时间
C.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D.控制和减少小汽车数量,禁止大货车入城
[能力训练答案]
1-5 AAACD 6-10DDAAB 11-12D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