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七,九,十,十一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3.电-化学双门控通道:受膜电位和膜内或膜外化学物质调控的离子通道
4.递质共存: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共存于同一种神经元内
5.突触:神经元间紧密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一般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
6.神经调质对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
特殊化学物质。
7.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
8.突触前抑制:由于轴—轴突触活动,使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变小,由此所致的抑制过程称突触前抑制。
9.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的神经通路
10.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
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11.巴宾斯基征阳性:以钝物划足跖外侧时出现拇趾背曲和其他四趾外展呈扇形散开的体征
12.诱发脑电:人工刺激感觉传入系统在特定部位产生
13.内分泌系统:是由经典的内分泌腺与分布在功能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是发布信息调控机体功能的系统(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
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物质
15.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6.地方性甲状腺肿:食物及饮水中缺碘:T3、T4↓→地方性甲状腺肿
17.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8.近点:是指眼经过充分调节后,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
19.视野: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20.听阈: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
21.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
22.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所谓的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
23.体温: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
消化与吸收
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是指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及水,无机盐等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脑-肠肽: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称为~。
如CCK,胃泌素,生长抑素,P物质等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缓慢持续收缩状态。
(从而维持胃内一定的压力,利于胃液渗入食物,促进食糜移动,也便于维持胃的形态和位置)
容受性舒张:食物对口、食道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使胃底、胃体部平滑肌舒张、容积增加(由约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1.5L)
胃排空:是指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分节运动:是指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活动。
肠鸣音:小肠蠕动推送肠内容物(包括水和气体)时产生的声音。
蠕动:一种推进性运动,可将食糜推向下一肠段。
(食物入胃后5分钟即开始,由胃中部起源,有节律地向幽门处推进,并伴随有收缩力↑、速度↑。
频率为3次/分。
)
尿的生成和排出
排泄: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和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某些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指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由于其内血压高及滤过膜
的可通透性,使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或称超滤液(ultrafiltrate)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值:125ml/min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即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通常囊内压为零
肾小管的重吸收: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的水和溶质转运到血液中的过程。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正常值:180mg/100ml。
表明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到极限。
管-球反馈:由肾小管液流量的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与GFR密切相关,当肾小球滤过率改变时,肾小管的重吸收率也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水利尿:因大量饮入清水而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
临床上用来检测肾的稀释功能。
渗透性利尿:GFR不变,但小管液渗透压↑→近球小管重吸收↓→尿量↑;
血浆清除率:两肾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能将血浆中一定量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这种被完全清除了的物质的量(相当于多少毫升血浆
含量)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高渗尿:当体内缺水时,人体排出的尿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
此时,尿液被浓缩。
等渗尿:人体排出的尿液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
表明肾失去浓缩和稀释能力。
低渗尿:当体内水过多时,人体排出的尿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
此时,尿液被稀释。
绪论及细胞
1.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
3.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4.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5.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6.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7.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
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8.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达到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9. 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10.兴奋性:活细胞或组织对外界刺激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11. 刺激:能引起细胞、组织和生物体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变化12.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三种组织接受刺激后,就能迅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反应,因此被称作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13.兴奋:活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或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14. 阈强度(阈值):当一个刺激的其他参数不变时,能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16.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17.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18.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9.主动转运::细胞膜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
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耗能过程。
20.绝对不应期:在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后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产生新的兴奋的时期。
此期组织细胞兴奋性为零。
21.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组织的兴奋性逐渐恢复,用较强的刺激,组织细胞可能产生新的兴奋,这一时期称相对不应期,此期兴奋性小于正常。
22.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电位。
23.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并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24.阈电位:阈电位在外加有效刺激作用下,膜内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能引起大量Na+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5.极化: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26.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27.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膜内负值增大)的过程。
28. 复极化:去极化或反极化后膜电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29.“全或无”现象:该现象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作电位幅度。
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大。
二是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处产生后,可沿着细胞膜进行传导,无论传导距离多
远,其幅度和形状均不改变
30.局部兴奋:阈下刺激使膜上Na+通道少量开放,局部出现较小的去极化(局部反应)。
31.三联管结构:横管(T管)系统由肌膜向内凹陷而成,与细胞外液相通;纵管(L管)系统是细胞内的肌质网,在肌小结两端膨大,称终池(终末池);(横管+两侧终末池)即为三联管
32.兴奋一收缩耦联:将肌细胞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
33.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就加到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具有了一定初长度。
最适前负荷:能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
34.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35.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肌肉张力增加而无肌肉长度缩短的一种形式
36.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肌肉长度缩短而无肌肉张力变化的一种形式
37.不完全强直收缩:肌肉受高频刺激而出现的叠加收缩叫做强直收缩,新刺激引起新的收缩落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
38.完全强直收缩:新刺激引起新的收缩落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
血液
2.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较稳定的悬浮于血浆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4.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5.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形成,主要是白蛋白。
其有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6.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
以血浆渗透压为标准,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7.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8.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生理性止血。
9.出血时间:用以小撞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来,然后测定出血延续时间即为出血时间。
10.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1.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过程的物质
12.抗凝系统:血管内皮抗凝作用:血管内皮作为防止凝血因子、血小板与内皮下的成分接触的屏障。
2、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血流稀释凝血因子等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酶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
13.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纤维蛋白溶解14.人血小板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
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15.促红细胞生成素:由肾产生的,可使外周血液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增高。
16.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聚集成簇,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凝集原: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性糖蛋白,起着抗原作用
凝集素:血浆中的一种抗体,为γ球蛋白
17.ABO血型系统:
18.Rh因子:Rh抗原
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
等容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血液存于心室,心室容积不变。
2.心室压力容积环:将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和心室容积的变化综合在一起,以每一瞬间的室内压力为纵坐标,心室容积为横坐标,做成一个环行图,称为P-V环
4.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静息心指数:安静、空腹时的心指数。
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
心肌的“全或无”收缩:在心肌间由于存在GJ,兴奋可在细胞间快速传递,当刺激
达到阈值后所有心肌细胞几乎同时收缩
7异长自身调节:在增加前负荷时,心肌收缩力加强,博出量增多,每搏功增大。
这种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称为异长调节。
8.等长自身调节:在完整的心室,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可使心室动能曲线向左上方移位,表明在同样的前负荷条件下,每博功增加,心脏泵血功能增强。
这种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成为等长调节。
9.代偿间歇:由于期前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当紧接在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将不能引起心室的兴奋和收缩,形成一次“脱失”,称代偿间歇
10.超速压抑: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一种控制形式,是其对潜在起搏点的直接压抑作用。
窦房结的自动兴奋频率高于潜在起搏点,因而潜在起搏点只能在窦房结兴奋的驱动下被动兴奋,一旦窦房结的驱动作用被中断,潜在起搏点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从被抑制的状态下恢复过来,表现自身的兴奋,但心脏的兴奋仍由频率较高的潜在起搏点驱动。
11.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处兴奋的传导速度较慢,需经一个时间耽搁,这种现象被称为房室延搁。
其可避免房室收缩同步,有利于房室有序收缩,对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十分重要。
12.体循环平均压:当循环系统中的血流突然停止,心脏无活动时由充盈于体
循环系统中的血液对血管壁所呈现的侧压力。
亦称循环充盈压
13.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
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4.有效滤过压:滤过力量与重吸收力量之差,即(cap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15.心血管中枢紧张性:心血管中枢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称为紧张性活动,包括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
16快反应细胞: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的快慢及其不同产生机制,又可将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两类,前者包括心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动作电位去极相速度快的心肌细胞)
17.心室功能曲线:在实验中逐步改变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并测量搏功,将一系列搏功对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容积作图
18心肺感受器反射:
20.外向离子流:
21.最大复极电位:
22.离子通道的激活、失活、复活:
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恢复到一60mv这段对强刺激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24.血脑屏障:
25.血一脑脊液屏障:
26.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27.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28.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29.心钠素:
30.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平均A压=舒张压+脉压/3
31.窦弓反射性调节
呼吸
1.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弹性阻力小,容易扩展,顺应性大
2.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和蛋白质的混合物
3.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
4.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肺活量,意义: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5.用力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用力呼气时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6.无效腔:解剖无效腔: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道的容积。
肺泡无效腔: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7.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8.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包
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9呼吸: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称呼吸运动
10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11.肺通气量:肺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2.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3.余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