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歼击车与自行反坦克炮发展史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中国坦克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在这之前,中国军队主要使用苏联和美国的坦克。
但是由于冷战的影响,苏联不愿意将最新的坦克技术转让给中国,因此中国决定自主研制坦克。
在1958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代坦克的研制。
这一代的坦克名为“59式”,它采用了苏联T-54A坦克的设计,但在防护、火力和机动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进。
59式坦克成为了中国军队的主力坦克,并在与越南、印度等国家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之后,中国开始研制第二代坦克。
在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了“69式”主战坦克。
与第一代坦克相比,69式在火控系统、动力装置等方面进行了升级。
此外,中国还研制了一系列的衍生型号,如自行火炮、指挥车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又开始研制第三代坦克。
这一代的坦克代表作是“98式”主战坦克。
98式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采用modular式设计的主战坦克,它具有更好的火力、防护、机动性和信息化能力。
98式坦克的研制标志着中国坦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近年来,中国继续推进坦克技术的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研制出了更先进的第四代坦克,其中最著名的是“99式”主战坦克。
99式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性和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被视为中国目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之一。
中国坦克发展历程的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的坦克产品已经出口到多个国家,得到了良好的反馈。
同时,中国逐渐在坦克技术领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拉近差距,成为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自主研制坦克能力的大国。
二战坦克系列
B1-bis
B1重型坦克是一战后法国研制的第一种坦克,1931年开始装备法军。B1体 现了当时法国对坦克支援步兵作战的火力和防护要求。B1坦克在生产35辆后, 决定增大其装甲厚度和增大发动机功率,改进为B1-bis型坦克。至法国投降前, B1-bis型共生产365辆,其中66辆装备给第1、2、3、4装甲师 . B1-bis型车体 前部装备1门短身管75mm炮,炮塔安装一门47mm炮,B1的车体右侧开有一扇安全 门用于乘员进出,此外炮塔背面也开有一个小门。B1坦克装甲厚,火力强,是 二战初期最令人生畏的陆战武器之一,唯一缺点就是机动性稍差(也是当时所 有重型坦克的通病)。法国战役期间,德国凭借了88mm高射炮才抵挡住了B1的 冲锋。但由于法军坚持坦克以分散支援步兵作战为主要任务,所以B1重型坦克 发挥作用有限。
二战坦克
黄乘昀 2012.3.16
最强坦克——“虎王”重型坦 克
“虎王”坦克从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产了489辆,由德国 陆军兵器局责成波尔舍,亨舍尔和MAN公司研制。 它装备了一门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 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长6.3m,它能在2000m的距离上直接 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所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 榴弹,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 克。
狮式坦克
在追求威力以及具备一定技术成熟面的条件下,1942年克鲁 伯公司就提出了“虎鼠式” 重型坦克以及“狮式”七号坦克的研 发企划案。不过这项计划最后沦为保时捷与克鲁伯之间对于预算 的斗争,尤其保时捷推出更大一号的鼠式坦克企划案之后,狮式 坦克的企划案就因为希特勒对于鼠式坦克的兴趣而在同年3月初就 被取消,但是克鲁伯的研发经验与技术却为后来的鼠式重型坦克 铺下一条康庄大道。
火炮发展史
Sd.+Kfz.+173+“猎豹”反坦克歼击车
Sd. Kfz. 173 “猎豹”反坦克歼击车“猎豹”中期生产型在1942年八月三日,Waffenamt 决定使用“豹”式坦克的底盘和新开发的88mm 火炮制.造新型的突击炮/反坦克歼击车。
在那时,“豹”式坦克开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于是开发新型突击炮的工作交给了克虏伯。
设计和数据必须在1943年1月之前完工,原计划在1943年6月进行首车生产,1943年7月开始批量生产。
在1942年10月15日,艾伯特.施佩尔决定由戴姆勒-奔驰进行进一步发展,生产将在1943年7月由奔驰在柏林的40号工厂进行。
克虏伯主要负责新车的武器。
在1942十一月完成了木制模型但是它的设计与最后猎豹的设计完全不同。
在1943年1月5日,戴姆勒-奔驰完成了 8.8cm突击炮(8.8cm Sturmgeschutz Sd.Kfz.172) 的原型车,最终设计(后来起名猎豹)一直持续到1943五月一日才完成。
在1943年五月24日, 因为奔驰公司在柏林的工厂空间有限,生产被转移到在不伦什维克中的 MIAG(Muhlenbau- Industrie AG)。
在1943年六月,的1:1模型被运到 MIAG,为生产做准备。
在十月20日,这个模型连同虎II和猎虎的木制模型一起在东普鲁士的Arys(Orzysz)被呈现给阿道夫.XTL。
在十月下旬, MIAG生产了Jagdpanther 的第一辆原型车(Versuchs-Jagdpanther),第二辆于11月生产出来。
在十一月, 豹式坦克歼击车(schwere Panzerjaeger 8.8 cm auf Panther Sd.Kfz.173) 得到了它的名字–猎豹(Jagdpanther)。
[ 转自铁血社区 / ]制.造时期: 产量:1943年12月 11944年1月~12月 2261945年1月~5月 198在测试之后,命令下达:全面生产自1943年12月开始。
在不伦什瑞克的MIAG的生产于1944年的一月开始, 在汉诺威的MNH(Maschinenfabrik Niedersachsischen-Hanover)的生产于1944年十一月开始。
我国坦克发展史
我国坦克发展史坦克,作为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具有强大的火力、高度的机动性和良好的防护力。
在我国的军事发展历程中,坦克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坦克的仿制和生产工作。
当时,我国从苏联引进了 T-54A 中型坦克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成功仿制出了 59 式中型坦克。
59 式坦克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初步具备了独立生产坦克的能力,为我国坦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0 年代,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坦克。
62 式轻型坦克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它主要用于南方水网稻田地区的作战。
虽然在火力和防护力上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适应性。
70 年代,我国又研制出了 69 式中型坦克。
69 式坦克在 59 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提高了火力和防护性能。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69 式坦克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80 年代,我国坦克工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80 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坦克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80 式坦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如新型火炮、火控系统和动力装置等,其综合性能有了较大提升。
进入90 年代,我国坦克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96 式主战坦克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坦克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96 式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能够适应现代战争的多样化需求。
而 99 式主战坦克的研制成功,则使我国坦克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99 式坦克拥有强大的火力,装备了先进的 125 毫米滑膛炮,能够发射多种弹药。
其防护性能也极为出色,采用了复合装甲和主动防护系统。
在机动性方面,配备了高性能的动力系统,具备良好的越野能力和战略机动性。
在坦克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还注重坦克的信息化建设。
通过加装先进的通信、导航和战场感知系统,使坦克能够更好地融入信息化作战体系,提高了作战效能。
我国坦克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挑战。
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
原创:我军苏制坦克自行火炮的装备和使用情况大大2000注:2000年初,在写完网文《解放军装甲师编制装备探秘》之后,我一直想深入完整的写一个关于解放军装甲兵50多年发展的系列,从此多方搜集各种资料。
此文写于2005年3月,其中第七部分很多言论多摘自三老四严兄的论坛发言,在这里表示感谢。
完稿后,投给国内数家军事武器杂志,均没有回信,遂深藏之。
长期以来,对于我军曾在50-60年代主要装备的苏制坦克自行火炮,虽然不少文章有过介绍,但大都过于简单。
由于这段历史距今过于遥远,笔者用数年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我军装甲兵这段重要历史挖掘整理出来,由于笔者搜集资料范围有限、写作水平不足,文章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还望广大读者指正。
一、从搜集和缴获起家的我军装甲兵装甲兵跟我军其他兵种一样,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搜集和缴获敌人的装备为主,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现代化兵种。
1945年11月中旬,东北人民自治军在沈阳市原日军坦克装配修理厂(918工厂),搜集到2辆日制97式坦克,在撤离沈阳开往抚顺途中,被敌伪人员破坏其中的一辆,剩下的一辆转移到沈阳市东郊马家湾子,这就成为我军的第1辆坦克。
东北我军先后搜集了数百辆关东军遗弃的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牵引车、工程车等车辆,为我军以后的装甲兵建设打下基础。
随后的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战场,以及渡江战役中大量缴获和接收了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辆。
根据1950年6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公布1946年7月到1950年5月在解放战争时期战绩总公报,共缴获国民党军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
这些车辆成为组建解放军装甲兵的物质基础。
到1949年10月我军已经拥有两个战车师又两个战车团,总员额12697人,坦克375辆(多是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美国M3轻型坦克,还有67辆美制水牛式水陆坦克),装甲车272辆(多为是轮式装甲汽车以及部分美式半履带装甲车),工程车、汽车591辆。
战后各国坦克歼击车评析
战后各国歼击坦克评析二战期间,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突飞猛进,坦克的重量从二战前的10吨左右迅速提高到了30吨,一些重型坦克还达到40吨、50吨甚至是60吨以上;火炮口径也从二战前主流的37毫米迅速升格为75毫米、76毫米、85毫米、88毫米、122毫米……坦克的防护和火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这样一来,一个尖锐的问题就产生了:要对付越来越难以穿透的敌坦克装甲,就需要更大威力的火炮,敌坦克的装甲厚度也会水涨船高变得更厚,又对火炮的威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此“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坦克的全重迅速上升,几乎超过了动力系统能承受的极限,从而影响到了坦克的机动性能。
许多国家的装甲部队都在试图解决这样一个难题:面对越来越强大的对手,如何使装甲车辆在火力上尽快压倒对手,而又不因为火力的提升造成装甲车辆超重。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各国的坦克装甲车辆设计人员都绞尽脑汁。
有一些设计者虽然知道这是个技术瓶颈,但是仍然试图硬闯蛮干,一味提高装甲厚度和火炮威力,结果设计出了类似“虎王”这样火力、防护超群但机动能力极其薄弱的重型坦克,这条蛮干道路的极端便是疯狂的“鼠”式超重型坦克,这个180吨的大家伙如何送上前线都是个头痛的难题(不过也不必太担心,因为前线会自动朝它靠拢的)。
实践证明,在技术水平没有大的突破之前,硬闯蛮干决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
另一些设计者就比较灵活,他们的思路是尽一切可能(包括降低防护性能、采用无炮塔设计等)把大口径火炮安装在可移动的底盘上,在己方更强大坦克问世之前先担负起摧毁敌方先进坦克的任务。
于是,一种新的战车问世了,这就是坦克歼击车。
在二战中,各国的坦克歼击车大多利用现成坦克底盘改装,多采用无炮塔设计以安装更强大的火炮,专门用于猎杀敌方坦克。
这种剑走偏锋的“奇兵”思路一度非常流行。
但是随着战后主战坦克的出现和发展,装甲战斗车辆设计的主流又重新回到了追求火力、机动性和装甲防护平衡发展的路子上,坦克歼击车的发展与如火如荼发展中的主战坦克相比,就好像是个被晾在一边的丑小鸭,以至于长期被人们淡忘和忽视。
中国坦克发展史
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
3 小标题小w标题
4 正文案例a正h文案例e正文案例sd请替换此处文字案
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
小标题小wk标题
点此输入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h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小标题小标a题
正文案例正f文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12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例
9
小标题小5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76例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 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
案例
点此输 入标题
点此输入标题
小标5题 小标d题
正文案例正87文案例正s文案例请替换6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 字案例
小标题5 小标ds题
正文案例正00文案例正文案a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 案例
小标题小 5d标题
小标题小d标题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d请替换此处文字案 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点此输入标题
小标题小e标题:请替换此处文字案
小标题小g标题:正文案例jy请替换此
dg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
处文字案例请替换56此处文字案例请
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替换此处文字案例
小标题j小标题:请替换此处文字gg 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换此处 文字案例正文案例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78文案fd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例正8文案例
小标a题小标题7
请替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a例正a88文2案例请替换此处文字案7例正文案例
点此输入标题
5 6
点此输入标题
7
小标5题小标题
正文案例正87文案例请 替换此处文字案例请替 换此处文字案例正文案
德系坦克树
德系坦克树一号坦克→一号C型(高速侦查坦克)→一号D/E型(步兵支援攻坚坦克)→“野牛”I型自行火炮→→一型突击炮→→35(T)轻型坦克→→二号坦克二号坦克→二号L型“山猫”→二号H型→→“黄蜂”自行榴弹炮→→→“黄鼠狼”II自行突击炮→→二号自行高炮→三号坦克三号坦克→三号H型→三号J型→→“追猎者”自行反坦克炮→三号突击炮→“田鼠”自行榴弹炮→“黑背”自行高炮→四号坦克四号坦克→四号F2型→→四号突击炮→四号反坦克歼击车→四号自行火炮→“东风”自行高射炮→III/IV试验型坦克→→→VK-3001(P)→VK-3001(H)→→→VK-3601(H)→→VK-4001(P)→V号黑豹“A”型→黑豹F型→→黑豹自行火炮→“猎豹”反坦克歼击车→→黑豹突击炮→“暴风雨”多管自行高射炮VI号“虎”式→VK-4502(P)“虎王”→→→→→→GW“VI”/“雷神之怒”自行火炮→FGW“VI”/“龙卷”自行高射炮→GW“VI”-M/“铁锤”自行迫击炮VK-4501(P)→VK-4502PA(P)→E-75→E-100→→→→→GWE-75“圣裁”自行火炮→FGWE-75“狂暴龙卷”自行高炮→GWE-75M“神光”自行迫击炮→E-75突击炮/E-75坦克歼击车E-10轻型坦克→E-25轻型坦克→E-10轻型反坦克歼击车→→→→完全体可直接研发“野牛”II型自行火炮一型自行高炮38(T)轻型坦克→38nA轻型坦克完全体可直接研发二号M型“黄蜂”II-128/150型自行迫击炮“黄蜂”II需研发二号H型“蟋蟀”自行火炮需研发35(T)坦克黄鼠狼III自行突击炮需研发38T坦克完全体可直接研发三号N型需研发三号J型新增128MM榴弹炮系统四号H型→四号(豹“G”装备型)VK-2802“影豹”→VK-4201(P)“捷豹”→VK-3001(P)“胡蜂”/“野蜂”自行火炮VK-3002(DB)黑豹“VK-I”型(俗称的“神油”豹)→V号“黑豹”A型VK-4501“试验虎”→VI号“虎”式VK-4501(P)VK-4001P是IV/V试验型坦克的电传动型,VK-4501(P)就是虎(P)。
二战德国坦克大全
[亨利 E]炮塔型[虎王]
[溯虎]坦克歼击车[128mm 火炮]
豹式坦克 [豹]A 型
[豹]D 型
[豹]G 型
[豹]F 型
[溯豹]坦克歼击车[和豹子不同的是豹子是 75mm 火炮,溯豹是 88mm 火炮]
[蟋蟀]88mm 防空车
鼠式坦克 巨大的鼠式坦克陆上钢铁怪物[188T 170MM 火炮]
三号 G/H 型[短身管 50mm 火炮]
三号 N 型[短身管 75mm 火炮]
3 号 F 型[长身管 37mm 火炮]
三号指挥坦克
两部不同火炮的 3 号坦克
三号 L 型[长身管 50mm 火炮]
三号变型系列: 三号 150mm 自走炮-s.I.G.33
33 式重型自走炮
42 型 105mm 自行榴弹炮
四号反坦克歼击车[70 倍径 75mm 火炮]
20mmx4 防空车
37mm 防空车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88mm Pak 43 L/71 火炮]
野蜂 150mm 自行榴弹炮
灰熊 50mm 突击炮
蝗虫 105mm 自行榴弹炮[未投产]
德国激获的捷克坦克系列 德国激获的捷克坦克[38T 也是],作为优秀的轻型坦克,德军也曾大量装备
一号坦克系列 一号 B 型坦克
一号 A 型坦克
一号 20MM 机炮改装型-西班牙内战期间
一号 F 型,全新设计的一号坦克,装甲得到很大强化
一号坦克歼击车型 47MM 火炮
一号自走火炮坦克 150MM
二号坦克系列 二号基本型
二号 D/E 型 D/E型:
1938年又对 LaS 138H 底盘加以改进,最重要的变化是使用了新型的扭 杆悬挂和4个大直径负重轮,从而大幅提升了行驶速度,行星式转向装置也是其特色之一。搭载早期标准二号坦克炮塔。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共分 2批生产,称为二号坦克D/E型。 但是D/E型由于违背了设计宗旨而使制造过程严重复杂化,因此并不成 功,产量也只有43辆。它全部配属各轻装甲师的装甲侦察营,只参加了波兰战 役。 不过43辆D/E型却奇迹般的没有一辆损失, 在1940年后全部改为喷 火坦克(见后文)。 二号 50mm 火力强化型[未投产]
时髦的尝试——西德第一代坦克歼击车小传
时髦的尝试——西德第一代坦克歼击车小传作者:孙金奎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6年第11期孙金奎坦克歼击车的新形态坦克歼击车的概念雏形在二次大战前就已经出现,但其初衷只是要以一种最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反坦克炮部队缺乏自行手段及装甲防护能力的矛盾。
只不过在后来的战争中,坦克歼击车的用途被肆意放大了,苏军和德军将其过于广泛地作为坦克的替代品加以使用。
即便美军那些拥有旋转炮塔的反坦克歼击车,如M10或是M36,也在战斗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起了坦克的角色。
也正因为如此,当战争结束后,坦克歼击车由宠儿向弃儿的急速转变自然在情理之中——战时环境下的优点被忽略,为了获得这种优点而在性能上做出的牺牲却被放大了。
不过换一个角度,这种“失宠”同时意味着坦克歼击车在战后开始回归本色,也就是一种具备自行能力且拥有一定装甲防护的专用反坦克武器,而不再是一种为降低生产成本和制造工时而刻意简化的坦克。
相对于反坦克歼击车的本职角色,坦克的任务范围要宽泛得多,坦克最重要的任务是实施突击,但是它必须能摧毁同一重量等级的敌装甲车辆,而且最好能在敌人武器有效射程以外将其摧毁。
还要能摧毁轻装甲或非装甲车辆,消灭暴露的人员和诸如发射阵地及筑垒地域等坚固的小面积目标等。
有意思的是,由于用途被重新定位在一个较“窄”的范畴内,所以无炮塔设计仍然是坦克歼击车的最优布局方案,毕竟在这种专业性色彩突出的角色定位中,没有旋转炮塔的缺陷已经可以被忽略了,相反由此带来的生产成本上的收益却是令人向往的。
当然,职业军人们可能不屑于谈论这一点,但从资源总量的角度上来讲,这种生产成本上的优势却有助于他们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坦克。
事实上,对于真正有见识的军人来说,消耗敌人的财源才是赢得一场战争的有效方法,而就其本身来说,这也要比在战斗中消灭敌人所受的损失小得多。
然而,尽管战后对于坦克歼击车继续采用无炮塔布局这一点,职业军人与技术人员之间似乎达成了共识,但从强化一种专业性武器技术效率的角度来看,伴随着时代技术的进步,无炮塔坦克歼击车是否还要仅仅局限于“自行反坦克炮”这一个传统框架?战争时期,军工科研工作者们,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时间和使用者要求的制约。
坦克歼击车与自行反坦克炮发展史
坦克歼击车与自行反坦克炮发展史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的火炮。
它的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
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后坐力炮类型。
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在各国军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它们纷纷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
在此后不久,法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乐天号”。
“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点是炮管较送长,炮膛压力较大,因而其实心的穿甲弹出炮口之后,动量很大,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国专用反坦克炮相继问世。
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18毫米。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70─100毫米。
同时,反坦克炮的口径也从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破甲威力更强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粉碎纳粹德国的集群坦克曾装备使用了上万门反坦克炮。
同时,由于在战争中后期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超过了德国坦克,而德国一时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策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它当时被称为“强击炮”,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象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标。
进入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用反坦克导弹取代了反坦克炮,还有一些国家则用自行反坦克炮机动性和防护性较差的牵引式反坦克炮。
后者是坦克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由于安装在轮工装甲车辆底盘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
其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东山再起之势。
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象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威力,因而在某些国家里它又被称作“歼击坦克”。
德国Ⅳ号坦克歼击车
德国Ⅳ号坦克歼击车Ⅳ号坦克歼击车是在Ⅲ号坦克歼击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更新的一个产品,准备用来取代它。
1942年12月,作出了在Pzkpfw IV-Ⅳ号坦克的底盘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装备75毫米炮的坦克歼击车的决定。
设计开始于1943年早期,在1943年5月13日,沃马格(V omag)公司完成了一个木制模型,向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
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坦克歼击车,第一辆原型车于1943年10月完成。
1943年12月,Jagdpanzer IV - Ⅳ号坦克歼击车正式定型,沃马格(V omag)公司被要求立刻开始生产。
1944年1月,第一辆正式生产车离开了生产线,它使用的是改进过的F型Ⅳ号坦克的(短)底盘,并被命名为F型Ⅳ号坦克歼击车,编号Sd.Kfz.162。
早期预生产型装备的是身管较短的39型43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3)而且不带炮口制退器,后期预生产型和量产型装备的是39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8)且带炮口制退器。
两种型号的火炮都只能向左侧或右侧偏转10度。
同时早期型号安装有两挺7.92mm MG42机枪而后期型号仅安装一挺。
开始时,计划在Ⅳ号坦克歼击车上安装KWK公司的42型70倍口径的75毫米坦克炮(75mm KwK 42 L/70,与豹式坦克的主炮相同),但由于生产上的问题,最终采用了39型43倍口径的75毫米反坦克炮(75mm Pak 39 L/43)来代替。
Ⅳ号坦克歼击车的装甲倾斜度很理想,为四人乘员组提供了非常好的防护。
Ⅳ号坦克歼击车首先装备了猎坦克营(坦克歼击营),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是1944年与赫尔曼·戈林师一起在意大利作战,低矮的外形、良好的机动性、强大的火力使它成为盟军的可怕对手。
编号Sd.Kfz.162的Ⅳ号坦克歼击车的生产结束于1944年11月。
随着生产的进行,各种改动使不同时间生产的Ⅳ号坦克歼击车看上去有些微小的差别。
坦克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PPT课件
56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7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汽车的 技术发展和普及,推动了轮式装甲车辆的发 展。如俄罗斯的BTP-70、瑞士莫瓦格公司的 “锯脂鲤”系列轮式装甲车、法国VAB系列 轮式装甲车等。
PPT课件
57
2、 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80年代,各国对轮式装甲车辆发展的 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各项新技术不断应用 于轮式装甲车辆上,各种新车型层出不穷。 如俄罗斯的BTP-80、瑞士莫瓦格公司的 “锯脂鲤”系列轮式装甲车、法国VAB系 列轮式装甲车等。
20
第一章 坦克学概论
南京林业大学军事教研室 马健柏
PPT课件
21
一、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与发展
1、产生 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 轮式装甲车的兴起; 问世缘由
PPT课件
22
1、坦克装甲车辆的产生
战场变化和技术成熟
1914年~1918年,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爆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即第 一次世界大战。.
德 “豹”Ⅱ主战坦克
法 “勒克莱尔” 主战坦克
俄 T-80主战坦克,T-64主战坦克, T-72主战坦克,T-72M主战坦克,T-90主战坦克
日 90式主战坦克,74式主战坦克 以 “梅卡瓦” 主战坦克
PPT课件
48
2、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
70~90年代
英国 挑战者II主战坦克
美国 M1A2主战坦克
II战时期坦克特点 • 结构趋于成熟,普遍采用装一门火炮的旋转炮塔和单一的履带
式推进装置; • 以敌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 • 采用长身管火炮,出现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
安装光学瞄准镜,火炮高低向稳定器,火炮口径: 57~85mm(中型坦克),88~122mm(重型坦克)弹丸初速 781~935 m/s; • 发动机功率增大(267~515千瓦),最大行程增加(100~300 千米),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和双流传动、液力机械传动 等新型传动技术;
坦克
坦克特里顿发明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马克”Ⅰ型坦克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
英国人E.D.斯文顿(又译作特里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4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陷入了僵局。
正在英国远征部队服役的斯温顿中校提出,需要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部前线的这种沉闷僵局。
当时的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
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1915年9月日制成样车进行了首次试验获得成功,样车被称为“小游民”全重18.289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7.7毫米“马克沁”机枪和几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发动机功率77.175千瓦,最大时速3.2千米,,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1916年生坦克(40张)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
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
“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
1916年9月15日,有48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但因为各种原因只有18辆投入了战斗。
同时丘吉尔也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箱(tank)”这一海军术语为这一个新式武器命名。
(关于“坦克”这一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有一说是坦克发明后,一个人嘲笑坦克像个大水箱(tank),谁想到这个名称便以此传来了;还有一说,是为了保密,总之,“坦克”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版本)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
德军“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德军“追猎者”坦克歼击车1945年3月18日下午,德军的“春醒”计划已被粉碎(德军在东线组织的最后一次反击),苏军大举进攻,第6近卫坦克军一部高速楔人匈牙利第3集团军阵地,兵无斗志的匈军立即土崩瓦解。
在科马诺以南80千米,一支由JS—2和T—34/85组成的坦克编队正在乘胜追击轴心国部队,突然,最前面的JS-2和T-34/85爆炸起火,紧接着又有几辆战车被击中——苏军坦克遭遇了伏击。
于是,双方乱糟糟地进行了十分钟的炮战,苏军在损失5辆JS-2、4辆T-34/85和几辆SU-85驱逐战车之后,被迫暂时撤退。
而3辆身披伪装草、“诛儒”般的38(t)驱逐战车却从灌木丛中钻出来,扬长而去……长寿的“左撇于猎手”1943年3月,古德里安提出发展一种“轻型的通用化驱逐战车”,用以取代所有的“过渡方案”型(如由1号、11号、35(t)和38(t)等坦克底盘改装而来坦克歼击车)和牵引式反坦克炮。
德国陆军兵器局采纳了古德里安的建议,于1943年12月下令研制“战斗全重为13t的38(t)轻型突击炮”,并且明确规定,这种轻型突击炮和38(t)坦克零部件的通用性要达到80%,由捷克的BMM公司负责研制。
BMM公司仅用1个月便生产出第一辆样车。
不过,随着车体加长、战斗全重的增加以及悬挂装置的强化等一系列车体改装工作的进行,“80%的通用性”这一指标便无法实现了。
1944年4月20日,在希特勒生日举行的兵器展览会上,有20辆新型轻型坦克歼击车参加了表演,希特勒大喜过望。
同年6月19日,这种轻型坦克歼击车便被命名为“追猎者”坦克歼击车。
定型为Jagdpanzer 38(t)“追猎者”,制式编号Sd.Kfz.138/2,关于“追猎者”的总生产量,外文资料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生产了1577辆;另一种说法是生产了2584辆,其中,BMM公司生产了1834辆,斯可达公司生产了750辆。
看来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可信些。
“追猎者”的推进系统与38(t)坦克的基本相同,仅做了少许改进,如动力装置为“布拉格”EPA3型水冷汽油机,比原来的“布拉格”EPA型的功率有所提高,达到160hp(117.6kw)。
参观军事坦克歼击车说说
参观军事坦克歼击车说说
第一世界大战后,坦克发展就非常迅速,不仅火力强大,而且装甲也增强了很多。
于是各国在反坦克武器上就下足了功夫,毕竟有矛就有盾,当时反坦克炮,就快速发展,并且实战效果还不过错。
后来人们就开始考虑,为什么不把反坦克炮放到车上,因为早期的反坦克炮,都是牵引的,人推的马拉的等,非常不方便。
于是开始尝试,把它做成自行的。
对于早期来说,新武器的出现,各国命名也不同,有叫驱逐坦克,有叫歼击坦克,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反坦克武器。
随着这种武器使用经验的提升,这种武器的装甲,动力也逐渐确定了下来,大致都是坦克底盘和装甲,后来也逐渐称呼它为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与坦克相比,它最大的不同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打击坦克,因此它在成本和装甲方面都是比不上坦克的。
“矛和盾”本来就是天生的敌对的事物。
坦克歼击车能击毁坦克,坦克也能击毁反坦克车。
虽然在二战时,出现了许多比较知名的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在二战时,也是装甲车的重要分支,它也算二战时“独有”的武器。
并且现在的武器的装备中,虽然也有许多反坦克的装备,什么轮式装甲车,装甲运输车等。
它的作战职能也不再是以反坦克为主。
二战德国装甲车辆全集(十一)
Sturmhaubitze Ausf. G
StuIG 33B
Sturmhaubitze 42
Sturmtiger
Sturmtiger
Sturmtiger
Sturmtiger
Steyr 1500A/01
Steyr 1500A in Finnish Service
Steyr 1500 LF8 Firetruck
Tiger II Porsche Turret
King Tiger (Production Turret), Schw.PzAbt. 503, early 1945
Tiger II Production Turret
Tiger II Production Turret
VK 45.02 Tiger II (P), spring 1945
I.PzKpfw I 型及其变型车
PzKpfw I Ausf A ohne Aufbau。底盘训练车,无炮塔。 PzKpfw I(MG) Ausf A,特种车辆编号 SdKfz101,或称为 PzKpfw Ia,伪装名称 la LaS Krupp(la 型克虏伯农业 拖拉机)。轻型机枪坦克。 (请注意,一些资料将 PzKpfw I Ausf A ohne Aufbau 和 PzKpfw Ia 统计为一种坦克。 PzKpfw Ib 也有类似情况。 ) PzKpfw I Ausf B ohne Aufbau。底盘训练车,无炮塔。 PzKpfw I(MG) Ausf B,特种车辆编号 SdKfz101,或称为 PzKpfw Ib,伪装名称 lb LaS Maybach(lb 型马巴赫农 业拖拉机)。轻型机枪坦克。 (请注意,有资料称该型车共生产 675 辆,但实际该车共生产 764 辆:1 辆量产的 Ib 被改装为安装柴油机的试验性样车。 ) PzKpfw I(MG) Ausf B Tp,特种车辆编号 SdKfz101,伪装名称 lB LaS Maybach(lB 型马巴赫农业拖拉机)。PzKpfw Ib 的热带改进型。 PzKpfw I(MG) Ausf C,或称为 PzKpfw Ic,即 VK601。 PzKpfw Id。即 VK602。 PzKpfw If。即 VK1801。 变形车 PzKpfw I(A) Muni Schl,特种车辆编号 SdKfz103。基于 Ia 底盘的弹药输送车,无炮塔。 Munitionsschlepper Auf PzKpfw Ia,特种车辆编号 SdKfz111。基于 Ia 底盘的弹药输送车,无炮塔。 Munitionsschlepper Auf PzKpfw Ib,特种车辆编号 SdKfz111。基于 Ib 底盘的弹药输送车,无炮塔。 Kleine Pz Befehlswagen I,特种车辆编号 SdKfz265。指挥坦克。 Brueckenleger I。架桥车。 Flakpanzer I Ausf A。自行高炮,安装 Flak38 20mm 高炮。 Flammemwerfer auf PzKpfw I Ausf A。喷火坦克。 Minenraumer I Ausf B。扫雷坦克。 PiPzKwWg Ia。工程车,无炮塔。 PzKpfw Ia Fahrschulwanne。训练坦克,无炮塔。 PzKpfw Ia Instandsetzungskraftwagen。抢修车,无炮塔。 PzKpfw Ib Fe Lad Tr。安装伸缩臂的遥控爆破车样车。 4.7cm Pak(t)Sfl auf PzKpfw I Ausf B。自行反坦克炮,安装捷克 47mm 反坦克炮。 15cm sIG33 auf PzKpfw I Ausf B。重型自行火炮。 (请注意,有资料称该型车为 Sturmpanzer I,这似乎是根 据德国民间报纸的报道消息杜撰来的,德军从未有被称为 Sturmpanzer 的车型。 ) 3.7cm Pak auf PzKpfw I。自行反坦克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坦克歼击车与自行反坦克炮发展史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的火炮。
它的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
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后坐力炮类型。
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战场之后,在各国军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它们纷纷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种反坦克武器。
在此后不久,法国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炮,起名为“乐天号”。
“乐天号”反坦克炮可视为加农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点是炮管较送长,炮膛压力较大,因而其实心的穿甲弹出炮口之后,动量很大,具有足够穿透坦克装甲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国专用反坦克炮相继问世。
最早的坦克装甲厚度仅有6─18毫米。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已达70─100毫米。
同时,反坦克炮的口径也从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径钨芯超速穿甲弹,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破甲弹等破甲威力更强的弹种的诞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粉碎纳粹德国的集群坦克曾装备使用了上万门反坦克炮。
同时,由于在战争中后期苏联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护能力等方面超过了德国坦克,而德国一时难以研制和生产出在性能与数量上策与苏军相抗衡的坦克,于是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变牵引式反坦克炮为自行反坦克炮,并加以较厚的防护装甲,它当时被称为“强击炮”,可以打击坦克等装甲目标,也可以象坦克一样以直射火力打击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标。
进入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用反坦克导弹取代了反坦克炮,还有一些国家则用自行反坦克炮机动性和防护性较差的牵引式反坦克炮。
后者是坦克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由于安装在轮工装甲车辆底盘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
其机动性又远胜过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东山再起之势。
自行反坦克炮外形与坦克很相似,但不象坦克那样注重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强调反坦克威力,因而在某些国家里它又被称作“歼击坦克”。
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强击炮又有区别:“歼击坦克”火炮口径与坦克相近,装甲厚度和总重量一般比坦克大,炮塔多为固定式,比较笨重。
世界自行反坦克炮小传自行反坦克炮,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自行机动的坦克炮,一般来说,其拥有一个中等性能的底盘、轻型装甲防御和一门大威力的坦克炮,能够在常规距离内摧毁敌方的坦克。
一、出生反坦克炮是随着坦克的出现而出现的。
有矛必有盾,自从坦克这个钢铁怪物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天起,人们就一直在不断的寻找对付它的方法,威力大、射程远的火炮自然成了首选武器。
有意思的,最早的承担反坦克任务的火炮并非地面压制火炮,而是高射炮。
飞机在一战初期就参加了战斗,为了对付飞机,德国大量装备了数量众多、性能优良的高射炮。
战争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话题当1916年坦克第一次出现在德国人面前时,德国人发现他们手中的武器对坦克几乎无能为力,机枪和步枪打不穿坦克的装甲,而地面压制火炮又无法对付机动目标,此时唯一能够对付英国坦克的居然只剩下高射炮。
无论是精度、反应速度、威力和射程上,高炮都是对付坦克的上上之选。
从一战开始,高炮打坦克几乎就成了德军的传统,有人称隆美尔在二战中首创用高炮打坦克云云,不符事实。
早期的反坦克炮和其他大多数火炮一样,都是牵引式的,而且多为骡马拖曳式。
毕竟那时候的汽车并不普及,更重要的是机械化战争的条件还不成熟,反坦克炮对机动性的需求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自行反坦克炮并不能有效增加其作战能力,反而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得不偿失。
一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世界军备处于一个停滞阶段,各种军事理论和军种装备一直停滞不前,装甲力量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反坦克炮的发展自然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到了二战时期,一方面,由于坦克装甲强化,反坦克炮需要更大的口径,同时也造成了反坦克炮重量增大,机动困难;另外,为了对付敌方的装甲集群的机动突击,对反坦克炮机动性的要求反而更高,如此一来,以往的牵引式反坦克炮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自行式反坦克炮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当然,对付敌方坦克最好的手段就是更多更好的本方坦克,但坦克的成本是要成倍的高出自行反坦克炮的,一辆坦克的成本相当于两至三门火力相当的自行反坦克炮。
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将坦克用于进攻,而将自行反坦克炮用于防守,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作战方式。
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出现在德国人手中。
1939年,为了弥补坦克数量的不足,德国人将从捷克得到的性能优良的47毫米反坦克炮,装在已经处于淘汰期的1号坦克车体上,制成了世界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
二、发展除德国外,其他国家也相继发展了自行式反坦克炮。
在30年代的时候,苏联曾经成功的尝试在大量的T-26基础上发展自行突击炮以及自行反坦克炮,这些这些提供了苏联一些制造的经验。
1942年10月19日,GKO发布了第2429号文件命令GAZ和第38号工厂发展一种轻型自行火炮,装备有76.2mm的ZIS-3型火炮。
新车的底盘和引擎将基于T-70坦克,增加整车的长度和负重轮。
1942年11月,两个工厂拿出了他们的设计车型,GAZ工厂的设计车型定名为GAZ-71,而38号工厂的则定名为SU-12(如图2)。
42年12月9日,经过比较测试SU-12方案则被接受了,并正式定名为SU-76,43年1月1日开始批量生产。
两台GAZ-202引擎被平行安置取代了T-70的直线型,并加上了厚度为10-35mm的封闭装甲板,驾驶舱前置在两台引擎中间,ZIS-3Sh火炮则安装在上部结构,整个上部结构后置,乘员为3人。
1943年1月底,以SU-76自行突击炮建立了两个自行火炮团并投入战斗。
貂鼠I型貂鼠II型貂鼠III型SU-76的布局近似德国“貂鼠”III自行反坦克炮,敞开式炮位,发动机在车身前部。
装甲很薄,车身正面30度斜角的装甲厚25毫米,火炮弹盾也是25毫米厚。
SU-76高2.1米,战斗全重仅10吨,由两台GAZ汽油发动机驱动,总功率170马力,机动性非常好;可以随车携带60发炮弹。
苏军一共组建了119个自行炮兵团配属各步兵师,每团装备21辆SU-76,另外还有7个自行炮兵旅直属大本营预备队,每个旅装备60辆SU-76和5辆T-70坦克。
到战争结束一共有14,292辆装备部队,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自行火炮。
它的优点是低轮廓,高机动性,很低的地面压力使其能行驶在沼泽以及森林等不良地形,它不仅可以用于反坦克作战,也可以协同步兵可以直接用火力摧毁碉堡和敌军加固的建筑物,深受红军战士的欢迎。
更加重要的是,它廉价且便于生产,解决了红军的燃眉之急。
虽然在战争后期的巷战中SU-76因为薄弱的装甲以及敞开式车顶损失惨重,并受到红军战士“Suka”(意思是母狗)的恶评,但这是战术指挥问题而非兵器本身的问题。
无论是二战中还是90年代的车臣战争和21世纪的伊拉克战争,都暴露了装甲力量在巷战中的脆弱性,将大量装甲力量在没有得到足够步兵和炮兵保护的情况下投入到巷战中,本身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相比之下美国的M3自行反坦克炮就不是那么让人满意了。
美国参战后,发现他们手中根本没有能够有效对付德国装甲集群的装备,于是自行反坦克炮的发展就被提上了日程。
不过美国第一种真正的自行反坦克炮—M3自行反坦克炮却着实让人失望,它不过是将上个世纪法军的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装在M3型半履带式装甲运送车车体上拼凑而成,威力根本无法对付德军的装甲兵团,结果在北非被隆美尔的非洲军痛殴之后,M3不再是西线美军的反坦克主力,而被发配到太平洋跟日本人作战.在缺乏重型装备的日本陆军面前,M3作为野战支援火炮,主要作战对象从装甲目标变成工事与步兵火力点,其表现还算称职。
美国M3自行反坦克炮一战时法军的M1897式野炮不过二战中最强的自行反坦克炮还得数德国的犀牛式自行反坦克炮。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四号坦克底盘上装备43/1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 43/1 L/71,与虎王式坦克的主炮相同)。
1944年2月24日,希特勒下令将其命名为犀牛。
尽管装甲防护薄弱,但却为这种威力惊人的火炮提供了急需的机动能力。
从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总产量为474辆。
最著名的犀牛王牌是519营1连的Albert Ernst中尉,他后来出任512营1连的连长。
在1943年12月23日的战斗中,此人用21发炮弹摧毁了14辆苏军坦克。
这次战斗也为他本人赢得一个称号“维帖布斯克之虎(Tiger of Vitebsk)”。
在43年的这个12月,Ernst中尉的总战绩达到击毁19辆坦克。
1944年1月22日,他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是唯一在欧洲战场上摧毁过美军新型的M26“潘兴Pershing”重型坦克(配备长身管的90毫米坦克炮、重型装甲防护)的武器。
1945年3 月6日,一辆美军第3装甲师的M26在250米的距离上被一炮击毁,这个“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杰作发生在Cologne以北的Niehl镇,似乎是M26在二战中的唯一战损记录。
除此之外,其他国家也研制装备了类似的装备。
如英国的射手和意大利的M1M等,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都不如德苏两国。
意大利M1M 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三、错综武器的命名往往是通过其作战目的而非结构特点。
如装甲运输车,就是带有装甲的、用于输送人员和物资的车辆。
虽然车上装有机枪,但绝对不会将其命名为“自行机枪”,而为机枪仅仅是为保护其执行运输任务的一种工具。
如果在装甲运输车上装一门机关炮,虽然此时仍然保留了运输能力,但作战目的已经改为了搭载和支援步兵战斗,再称其装甲运输车已经不妥,更不能称其为自行机关炮,机关炮仍然只是为了执行支援步兵作战的任务。
但是,如果在装甲输送车上装一门具有高射功能的机关炮及相应的设备,那么它的作战目的就完全改变了,它不再承担运输任务,而是为高射炮提供机动与防御能力。
也就是说,这个武器系统的“主角”从“车”变为了“炮”,名称也就相应的改为“自行高炮”。
可是人类为武器的分类从来没有足够清晰过。
比如榴弹炮与加农炮,两者的区别曾经象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一样明显且容易分辨。
前者的身管与口径之比不能超过40倍,而后者则在40倍以上。
但自从45/52倍身管的榴弹炮出现之后,这个传统的分类标准被彻底的颠覆了。
这个问题,同样也出现在自行反坦克炮的发展之中。
采用30倍身管的德国"黄蜂"105毫米自行榴弹炮采用52倍身管的德国PZH2000 155毫米榴弹炮与自行反坦克炮并行发展的,还有两类相似的武器:突击炮(强击炮)与坦克歼击车。
这两类武器大多数与自行反坦克炮非常接近,无论是外形还是作战使用均是如此,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