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年赋第十一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合集下载

忆阆山赋第十五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忆阆山赋第十五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月色滿於平楚兮,孤清浸乎寒塘。翳兩紀之舊蹤兮,獨 往來於寢寤。非兹遊之有啓於余衷兮,余何為乎永慕。
……………………………………………………… ………………………………………………………
五阆山有个美丽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海啸卷起狂涛,扑向陆地,百姓 或为鱼鳖。这时有兄弟五人,经观世音菩萨指点,挺身而出,携手并肩,化作一道屏障,高达千 丈,危耸入云,挡住滔天巨浪,救下了万千百姓。英雄已羽化登仙而去,历史遗迹犹在,这座山 由此声名远播,就叫五郎山。登至山顶,脚下就是五郎羽化登仙之处,放眼四望,远近层峦叠嶂, 峰谷回旋,犹如苍海狂涛。遥想五郎仙踪已不可追觅,何人能来此再挽狂澜?
作品赏析
• 乾隆《安溪县志》称:“上有两尖,其中尖高处,清明可眺海,并可望郡城东西二塔。俯瞰诸 峰,皆在其下。有石平广,裂痕如砌成者。有巨人石,旧号仙铺庭。庭后山阿有龙潭,中产四 足鱼,能知风雨,旱时祈雨辄应。障水口者,有五山;其山麓,泉自石罅涌出,凿池潴之。昔 日名僧来此尝之,味香而甘,曰:‘此为蟹眼泉。’相国李光地有《阆山赋》。”有石灰石、 煤、铁、石墨诸矿。五代时,五郎陈光绪隐居于此,故古称陈五郎山,后雅称五阆山。古人皆 云:“有五阆山的高,没五阆山的美;有五阆山的美,没五阆山上的三窟水。”即:灯火盏窟。 龙泉潭(潭里有四脚鱼)。“蟹眼泉”。登至五阆山顶峰前的明堂上,更让人心旷神怡,可谓: 众山朝拜、万水归堂、山环水抱、龙盘虎踞,有香炉山、五牲山、信众山……不计其数、危峰 兀立、巍峨峻拔、雄伟壮观、一望无垠、登至峰顶让人有心旷神怡、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真不 愧是朝靓圣地,必致天下诚信、福德之人士来观光、朝靓、古诗有云“五阆峰影与云连,欲乘 天梯直上天,幻迹三山谁惯见,登临飘渺盼神仙,偶然谢尘世,来访洞中仙”。
• 陈光绪是一个心系祖国统一大业的先贤。人以山号,山以人名。光绪入闽,早于安溪建县之时。“阆山雪意”,为湖头 八景之首。陈光绪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事迹,对李光地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青少年时代的李光地,就喜欢登上 陈五郎山,远眺泉州,远望大海。经过几十年官海沉浮,到了晚年,他从京城回到故乡,再也爬不上五郎山了,就挥 笔写下《忆阆山赋》,他在壮年时代,为了举荐施琅收复台湾,在京城写信给泰山和尚,就写下“梦绕仙铺涧底菖”的 诗句,充分抒发了他爱国爱乡,热爱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诚挚感情。

醉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醉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贝琼骈体文
• 明代,由于王阳明后学的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黄宗羲语),空疏已达极点。 有的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针对明末学风的空疏,清初一些学者起而提倡"实学"。所谓"实 学",用当时颜习斋的话说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而贯穿这所谓"实学"的一个中 心思想,便是经世致用的精神。所谓经世致用,就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前的社会现实,强调 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的政治联系起来。而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学术政治见解,并 用于改革社会。被称为清初三大儒的黄宗羲、李颙、孙夏峰不用说,其他如顾炎武、王夫之、 唐甄、魏禧,朱之瑜、陆世仪、方以智、傅山、颜元、李塨、王源、刘献庭、顾祖禹等等,都 是这一思潮中的主要人物(他们提倡的程度和方面,各有不同)。
国学 骈体文
醉赋
第十一段
明代 贝 琼
作品赏析
• 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文以载 道”是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发展,经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解释得 到完善。后经王夫之、顾炎武、魏源等发展,认为写文章既要文以载道又要经世致用,道用结 合。所谓文章千古事,说的就是文以载道。所谓“道”者,既能为“庙堂”所谋,更须为“江 湖《汉书·货殖传序》:“富者土木被文锦,犬马餘肉粟。” 唐 柳宗元 《答吴武陵<非国语 >书》:“是犹用文锦覆陷阱也。”《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楚威王 闻 庄生 之 贤,遣使持黄金百鎰、文锦千端、安车駟马,聘为上相。” 清 吴伟业 《和杨铁崖天宝遗事 诗》:“给来妙服裁文锦,赏就新诗赐饼金。””所用,即经世致用之意。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是柳宗元在永州时,就吴武陵对《非国语》一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所 作的回答。柳宗元重视文学的经世致用作,但承认文学的作用是有限的, “仆之为文久矣, 然心少之,不务也,以为是特博弈之雄耳”。这是他宦海浮沉,几经沧桑,特别是改革失败被 贬永州后的沉重的反思。柳宗元认为,尽管不能对文学的作用抱太大的奢望,但是毕竟仍须勉 力为之,尽量使之有用。“故在长安时,不以是取名誉,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之道”。 这里的“施之事实”和“辅时及物之道”,说得浅近一些,就是要求写文章要经世致用,切中 时弊,有益于时代和社会。由此可见,虽然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都重视“文”与“道”的 关系,但柳与韩的“道”还是有所区别的。柳之“道”虽也以《书》、 《诗》、《礼》、 《春秋》、 《易》等五经为其“取道之原”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但他更注重文章所反 映的现实内容,即本篇中所谓的“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这一后,在他 的《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中的“道之及,及于物而已耳”;和《与杨海之第二书》中的“且 子以及物行道为是耶非也?伊尹以生人为己任,管仲衅浴以伯济天下,孔子仁之。凡君子为道, 捨是宜无以为大者也”;都可以作为印证。柳宗元激烈地反对不切合实际而徒具形式的作品。 他说:“夫为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 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井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他反对“文胜质”并不等于不要 文。 “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本篇中还流露出“不愿为人师”的情绪,与《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一致的。

九日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俞允文骈体文

九日赋第十一段赏析【明代】俞允文骈体文
虽有刀尺兮忘畴昔,或有放臣去国,感平分以测景,志 士思名,薄迅商而孤骞。
……………………………………………………… ………………………………………………………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烈气成熟色赤,折其房以插头 髻,云辟恶。”《礼·月令》:“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无射。”“律中无射”指的是秋季到来。 “茱萸”,植物名,古时有缝制茱萸曩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的风俗。唐代王维《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THANK酒,于宅边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望见白衣 人乃王弘送酒,即便就酌而后归。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俞允文,字仲蔚,生于正德八年癸酉(1513年)六月十七日,卒于万历七年己 卯(1579年)八月四日。世为昆山人。父俞璋,举正德辛未(1511年)进士, 授嘉兴府推官,复迁湖州、泉州二郡,所至以平恕称,擢南京大理寺评事,嘉 靖三年以疾卒于官。时允文12岁,与兄允升、弟允济同奉母还昆山。允文性至 孝而聪慧,年十五作《马鞍山赋》,人争称之,名动乡里。允文自幼喜好文艺, 游心古文辞,临摹法书,然不喜科举业;对《周易》有所探究,17岁奉母命, 以《易》学出试郡学。时吴郡别驾李浙见其文,誉之为“神龙天马”,荐于督 学章衮,遂补为郡庠弟子员。时朝廷有人建议,谓《春秋》、《礼记》二经传 习者乏人。遂令各地督学使者选择高才生员,以授二经。时允文在选,乃改读 《春秋》。而允文对科举文章已极厌烦,几次欲退学,因母命难违,只好暂留。 其时对诗古文及书法仍多倾心。当时苏州才艺之士聚集,对允文亦多影响。邑 中前辈吴中英,博学才高,喜嘉掖后进,见允文《晚山庭》诗云:“黄鹰独过 山庭暮,欲语不语颜色苦。岸高青草叫乱蛙,风急渔船暗灯火。”称赏不绝, 遂订忘年之交。

燕子赋第六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燕子赋第六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学语共蜨,争香颤钗梁之碧玉。长迷下蔡,舞掌中之白苎。薄 醉昭阳,遂使春事兴衰,夕阳今古,玉京冢上,叹彩线于黄昏。
……………………………………………………… ………………………………………………………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 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 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 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 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 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绮(1619~1694年)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 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 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 吴绮的词,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题材狭窄。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 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颇传诵,因有"红豆词人"之称。他的 〔浣溪沙〕《有感》"南浦轻烟蘸碧波"、"吴苑青苔锁画廊"两首,也被人认为是"含凄古淡,乃 为不负"之作(谭献《箧中词》)。长调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金山》和〔沁园春〕 《述怀》等,意境和格调较高。吴绮也能诗,摹仿徐陵、庾信,以清新为尚,他的骈文学李商 隐,以秀逸见胜,比诗名更著。还著有传奇三种:《忠愍记》、《啸秋风》和《绣平原》,当 时多被管弦,今均无存。著作有《林蕙堂集》26卷,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过旧居赋第十一段赏析【清代】洪亮吉骈体文

过旧居赋第十一段赏析【清代】洪亮吉骈体文
• 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 “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 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洪亮吉的《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 “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 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 “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同前卷一)。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 越、 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 有不少佳构。谪戍伊犁期间写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伊犁记事诗四十 二首》等,写塞外风光,尤具特色。诗笔于质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 世争传之”(袁枚《卷施阁文乙集序》),如《出关与毕侍郎笺》、《游天台山记》、《戒子书》等都 较著名。时人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曾评点当代诗坛108家,并以梁山泊好汉相拟,将洪亮吉比作“花 和尚鲁智深”:“好个莽和尚,忽现菩萨相。六十二斤铁禅杖。”洪亮吉著有《卷施阁诗文集》、《附 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汉魏音》、《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
国学 骈体文
过旧居赋 第十一段
清代 洪亮吉
作品赏析
• 洪亮吉的母亲因为是知县的女儿,所以有一定的文化,她每天督促儿子用心苦 读,常彻夜达旦。有一天洪亮吉读到《仪礼》中“夫者,妻之天”这一句时, 母亲忽然痛哭良久,说:“吾何戴矣!”洪亮吉从此以后,为怕母亲伤心,每 遇此句则跳过不读。因自幼见母亲辛苦,故其一生事母至孝。其外祖父家有南 楼藏书,洪亮吉曾撰《南楼赠书图记》:“先是外王父嶍峨君,喜贮书,有田 十双,岁以半所入购积轴。历数十年,而仓粟未满,书签已盈。又赴洛之后, 增蓄异书,校阁之余,兼存别本。每年朱明入序,赫日县庭,陈万卷于轩楹, 散群函于室牖。”

木瘿瓢赋第三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木瘿瓢赋第三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THANK YOU!
•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 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 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国学 骈体文
木瘿瓢赋
第三段

清代 李光地
作品赏析
• 瘿木亦称影木,影木不是某一特定树种,而是泛指树木生病后所生的瘿瘤,为木质增生的结果。其木多 节,缩蹙成山水人物鸟兽的纹案,有的木纹结成小葡萄纹及茎叶之状,名曰“满架葡萄”,极富观赏性, 是最好的装饰材料,瘿木品种众多,有华木瘿、楠木瘿、榆木瘿、樟木瘿、花梨瘿等,其中又以花梨瘿 最为名贵。
• 《古玩指南》中提到:“桦木产辽东,木质不贵,其皮可用包弓。 惟桦多生瘿结,俗谓之桦木包。取之锯为横面,花纹奇丽,多用之 制为桌面、柜面等,是为桦木影。”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 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 理学名臣。
• 瘿,“树瘤也、树根”。瘿木,也写作影木,产于辽东、山西、四川等地,它并非专指哪一个树种,它 是树根部的结瘤或树干上的疤结。将瘿木剖开后,会因树种质地的不同而呈现独特的花纹样式,如葡萄 纹、山水纹、芝麻纹、虎皮纹、兔面纹等。由于此处木材纹理特殊,效果奇异,历来受到人们所喜爱, 成为家具制作装饰中首选的材料。
作品赏析
• 《博物要览》卷十云:“影木产西川溪涧,树身及枝叶如楠。年历 久远者,可合抱,木理多节,缩蹙成山水人物乌兽之纹。”书中还 提到《博物要览》一书的作者谷应泰曾于重庆余子安家中见一桌面, 长一丈一尺,阔二尺七寸,厚二寸许。满面胡花,花中结小细葡萄 纹及茎叶之状,名“满架葡萄”。

鹿头夕照赋第十段赏析【清代】詹应甲骈体文

鹿头夕照赋第十段赏析【清代】詹应甲骈体文
据《同治版 大冶县志》中的“山川志”记载,“鹿耳山,山脊与
州分水,下有大泉潭、小泉潭,取潭中水求雨,往往应验。每当太
阳西下时,斜阳照射山岭,山麓有蒺藜丛聚成形,远望活像一头梅 花鹿。与周围冯姓村落的袅袅炊烟交映成辉,风景如画。”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詹应甲 (约公元一七九五年前后在世)字湘亭,江苏长洲人。生卒 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末前后在世。举人。应试白门时,暱女伶 梁磬儿。磬儿本吴人,谋归吴事应甲,志未谐而卒,应甲哀之,以 三百金市其柩归,葬于虎邱再来亭之西隅。王夫人曹墨琴志其墓, 沈起凤为谱千金笑传奇,付之乐部。应甲亦工散曲,有《中秋闱中 望月双调新水令》一套,描绘廑致,感喟无穷,不独为数百年科场 琐况,留一鸿爪,亦代向日千万读书人一吐塊垒。嘉庆间,订明朱 应辰《淮海新声》,刊以行世。骈体文鹿头夕来自赋 第十段清代 詹应甲
作品赏析
• 呦鹿春山何处寻,萋萋芳草衬疏林。咸池反照浮光跃,昧谷横霞暮影沉——这是明朝嘉靖年间, 大冶知县赵鼐为大冶“三台八景”中的“鹿头夕照”作的诗句。
• 据《同治版 大冶县志》中的“山川志”记载,“鹿耳山,山脊与州分水,下有大泉潭、小泉 潭,取潭中水求雨,往往应验。每当太阳西下时,斜阳照射山岭,山麓有蒺藜丛聚成形,远望 活像一头梅花鹿。与周围冯姓村落的袅袅炊烟交映成辉,风景如画。
• 乾隆(1711—1799年)南巡时召试献赋,虹关村人詹应甲钦取二 等,后来成为了清朝名臣。詹应甲才华出众,为官清正,后来林则 徐亲自为他写了墓志铭。
THANK YOU!
• 据康熙版《大冶县志》刊载的八景图里记载,“鹿头夕照”没有画 上夕阳,但观山影之色,山石之笔,似乎能领略出一点“夕照山崖, 树静山空”的意境。
“鹿头夕照”景在距大冶市区南3.5公里的鹿耳山,与龙角山相望, 南交胡云山,西接宋家山,北连道人山,主峰海拔570米。昔人赋 云:“有山壁立,特地衙参,餐彼秀色,谈此夕岚……闪鸦背之斜 照,依龙角而遥攀。”

悲赋第一段赏析【清代】谢堃骈体文

悲赋第一段赏析【清代】谢堃骈体文
所以悲哀耳。”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少姜凭栏北望,不见齐国,悲哀愈甚,其病转增。” • 田汉《南归》:“我也不愿她来分我的悲哀,而且悲哀也不是别人分得去的。”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谢堃,清代戏曲作家,(1784—1844),字佩禾, 号春草词人,扬州(今属江苏)人。
• 国子监生。一生困顿,寄食四方。著有《春草堂集》三十 六卷。所撰传奇4种:《黄河远》、《十二金钱》、《绣帕 记》、《血梅记》,合刻为《春草堂四种曲》,今存道光 二十五年(1845)刊《春草堂集》所收本。
• 谢堃的作品还有《花木小志》1卷、《书画所见录》1卷、 《金玉琐碎》一卷、《春草堂诗话》 8卷、《雨牕寄所记>
4卷。
THANK YOU!
余妻父某,響党素稱其直,好忤時輩,既罹非臯,窮戍極邊, 今四稔矣!感古人悲莫悲兮,生別離之意,故以悲名其賦,辞 曰:
……………………………………………………… ………………………………第一段
清代 谢堃
作品赏析
• 《老子》:“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 《史记·五帝本纪》:“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 • 《史记·孝武本纪》:“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于先后宛若。” • 唐杜牧《寓题》诗:“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 •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我兄弟三人若分离了,亦如此树枯死,岂有荣盛之日,吾

拟献朝会赋第八段赏析【清代】吴敬梓骈体文

拟献朝会赋第八段赏析【清代】吴敬梓骈体文
• 上朝简单来说是皇帝御临朝会,而朝会又有专注于礼仪的朝会,也有单为处理政务的朝会。礼仪性的朝会分为大朝 (即逢元旦、万寿、东至三节,帝御太和殿)和常朝(每月逢五朝会);处理政务的朝会则有御门听政(康熙朝盛行) 和皇帝内朝接待诸部堂官及军机大臣(雍正、乾隆朝逐渐兴起)。
• 《茶馀客话》记载,大臣年六十五岁以上,可骑马入紫禁城者,先列名俱奏。准骑者由东华门入至箭亭下马,由西华 门入至内务府总管衙门前下马。清王世祯《分甘余话侧记》:“大内南书房在干清门内西廊下,内直翰林官居之,其 出入皆奉旨由某门侍卫某人导引伴送。壬戌后,特旨内直官许于禁中乘马至所出入之门”。不仅有止车门与下马碑之 规矩,古代官员上朝时还不准点灯。据相关史料瞭解到,为的是方便夤夜出入和消弭火患。每天上朝,住在宫外的官 员一般都会早到,明高启《早至阙下候朝》诗云:“月明立傍御沟桥,半启拱门未放朝。”所述的便是常参官提前到 达的情景。提前到达的官员,一是为了等候传唤,二是借光。“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的官员, 不能骑马不能坐轿子,他们究竟是如何达到上朝的地点的?除了摸黑进宫,就是借光上朝。据《清朝野史大观》介绍, 凡京官上朝,大抵都从东华门进宫。第一个进宫的是一乘骡车,载活猪两口,专供坤宁宫祭神用。然后才依次是奏事 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和各省提塘官(各省督、抚选本省之武进士或候补、候选守备等,于咨行兵部后充补,驻在 京师,负责京、省往来文书递送的官员),因他们提前送到的各式公文和报告,可能会成为皇帝在朝会上提出讨论的议 程,因而会被特许给灯。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 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 老人”,又因自家乡移居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 印”)。清代小说家。

继明照四方赋第十段赏析【清代】吴敬梓骈体文

继明照四方赋第十段赏析【清代】吴敬梓骈体文

THANK YOU!
• 《易·系辞传》云:“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离中 空”,有网罟之象。《离卦》是由《遯卦》变化而来的。《遯卦》是消息卦, 上面消去的是一个阳爻,下面待息的是一个阴爻。《遯卦》六二为巽体主爻, “巽为绳直”,引申为钓绳,巽体主爻为阴爻,象钓绳下上钩的鱼,故《易》 以巽下之阴为“鱼”。《遯卦》六二、初六以及待息的阴爻组成坤体,“坤为 地”,换言曰“田”。“田”是“畋”和“佃”的本字,这里用作动词就是田 猎的意思。“鱼”也是“渔”“,打渔的意思。故《遯卦》中的阴爻都有“鱼” 或田中禽兽之象。《遯卦》变为《离卦》后,《离卦》上离下离,“离有网罟 之象”,而原来《遯卦》中的阴爻皆入于网罟之中,象征无论是鱼还是田中禽 兽,皆入于网罟,故曰“以佃以渔”。
国学 骈体文
继明照四方赋
第十段
清代 吴敬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赏析
• “继明照于四方”,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释义:(1).持续不断的光明。 【出处】: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继明悬日月,出震统乾坤。”释义:(2).借指皇帝即位。 【出处】:唐 韩愈 《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状》:“圣上以继明之初,垂惟新之泽。” 【示例】:宋 司马光 《论西 夏札子》:“自是正旦生辰,乃至陛下继明,皆不遣使入贺,其不臣大矣。” 释义:(3)太阳下山月亮 升起,这就是天道的作息时间。出自《周易-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象曰:离, 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手中正,故亨; 象曰:明 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乾卦中有:“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中有:“君子以厚德载物”, 而离卦中有“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三句中都有一个以字。以者,依顺、遵循之义也。依顺遵循天道。继 明,太阳下山月亮升起,这就是天道的作息时间,大人也是依这种规律,出一代伟人,又出一代,出一 代圣人又有一代圣人,“江山代有才人出”。这里的大人还是象征性的!会,必称万国。”

伤知己赋第三十二段赏析【清代】洪亮吉骈体文

伤知己赋第三十二段赏析【清代】洪亮吉骈体文
被襟而檐日昃,语笑而林花开。于是中外之戚,高下之 才,欣于投纻,乐与衔杯。五经无双,爰升讲堂。
………………………………………………………
………………………………………………………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洪亮吉得中秀才。乾隆三十五年和乾隆三十六年两次参加江南乡试,均 名落孙山。洪亮吉与好友黄景仁一起前往安徽太平,开始作安徽学政朱筠的幕府,做校文工作。 乾隆四十一年,他辅佐浙江学政王杰在绍兴考选生员时,收到弟弟来函。他弟弟写信给他,不敢 直言母亲去世,只说母病速归。回家途中,洪亮吉得知母亲已故,嚎啕大哭而掉入河中,幸亏得 救。母亲去世后,他三年不沾酒肉,出入不走正门。黄景仁器量狭窄,与人难以相交,唯与洪亮 吉最为友善。黄景仁应试时曾与洪亮吉同居一室。晚间黄景仁独自作诗,每写成一首,就把熟睡 的洪亮吉叫醒,向他夸耀自己的诗,一夜竟达四五次,而洪亮吉却始终没有表示出厌烦的情绪。 因此黄、洪二人能够和谐相处。
•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洪亮吉的《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 “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 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 “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同前卷一)。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 越、 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 有不少佳构。谪戍伊犁期间写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伊犁记事诗四十 二首》等,写塞外风光,尤具特色。诗笔于质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 世争传之”(袁枚《卷施阁文乙集序》),如《出关与毕侍郎笺》、《游天台山记》、《戒子书》等都 较著名。时人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曾评点当代诗坛108家,并以梁山泊好汉相拟,将洪亮吉比作“花 和尚鲁智深”:“好个莽和尚,忽现菩萨相。六十二斤铁禅杖。”洪亮吉著有《卷施阁诗文集》、《附 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汉魏音》、《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

清代李慈铭骈体文赋集赏析

清代李慈铭骈体文赋集赏析

城西老屋赋节选
• 当明照之神庙兮,受一尘于横河。比阛阓以临流兮,掩双 扉于薜萝。维花萼之分房兮,或偏门与郭婆。骈隐赈而泶 翏兮,时相闻以弦歌。比四世而百年兮,乃增庳而厈隘。 拓东邻于太守兮,夹清漳以为界。推故宅于西头兮,传友 于之佳话。出赐金以改筑兮,谓华屋之可诫。
• 。。。。。。。。。。。。。。。。。。。。。。。。。 。。。。。。。。。。。。。。。。。。。。。。。。。
图片欣赏
蕉阴赋节选
• 愔愔院静,沈沈晝长。枕簟都润,帘笼就凉。階厪一弓之 拓,庭无十笏之量。惟江南之佳植,移北地而为良。
• 尔其种擅巴苴,名假蕉萃。西方以之称树,南越从而号卉。 缉比布轻,书当纸贵。或製扇以祛炎,或卷醪以引醉。
• 。。。。。。。。。。。。。。。。。。。。。。。。。 。。。。。。。。。。。。。。。。。。。。。。。。。
• 李慈铭乃清代旧文学的殿军,除经、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缦堂文 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 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 及《霞川花隐词》、《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
THANK YOU!
• 有花一丛,移来自野。其茎深紫,厥根淡赭。匪浇灌而自 抽,遂延缘而盈把。敷翠阶前,纡青庭下。蔓与风牵,叶 承露写。粲秋色之萧疏,独吐花而姚冶。
• 。。。。。。。。。。。。。。。。。。。。。。。。。 。。。。。。。。。。。。。。。。。。。。。。。。。
图片欣赏
水仙花赋节选
• 有美人兮遠均,风写清标,云凌流采金映散。馥兰胜羌, 裵回于洲渚。
图片欣赏
昆明湖望万寿山赋节选
• 柔桃余月,偕同里徐子仲凡、陶子文冲、江阴缪子炎之游 西山。先一日薄莫,经昆明湖,望御苑中万寿山,瑰丽殊 状,不可殚述。略举放悲,赋以。。。。 。。。。。。。。。。。。。。。。。。。。。。。。。

城西老屋赋第七段赏析【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城西老屋赋第七段赏析【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 李慈铭乃清代旧文学的殿军,除经、史著述之外,刻有《越缦堂文 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 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 及《霞川花隐词》、《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李慈铭《城西老屋赋》说故居“三桥夹啮”是也。现下永乐桥、菜市桥均已不 存,独有迎恩桥依然故我,实为绍兴古桥之幸。
• 李慈铭诗中,雍乐桥有时写作永乐桥,每年春涨,水流鱼乐,便有非渔民来此 扳罾下网,坐收渔利。其实,西郭临近大江大湖,河网如织,正是鱼米之乡, 永乐桥至箭楼一带,恰便成为鱼市。李慈铭《城西老屋赋》,对于此处鱼市的 描绘尤其细致,曰:
诏幼子童孙以扬榷兮,勿笑前而拙古。溯厥相宅,面城 阻湖。门向朝日,室通曲渠。东庯而畐,西迆而纡。
………………………………………………………
………………………………………………………
李慈铭晚年居北京,有《梦故庐记》,说他横河旁的故居,“有屋三十间,为重屋者十间。”重 屋指楼屋。他说:“然比夕辄梦,梦辄在故居。或童幼嬉戏,或忧患屏营,游神悦魂,歌哭不舍。 及入京师,居益久,梦益数。近年屡梦营故居,或墙垣仅周,或堂寝粗立,亦欣然以喜,谓先业 之可就,暮年之有托。北望永乐之桥,南瞻箭楼之市,河水湛湛,里巷依然,俯仰之间,遽然以 醒,辄惝恍久之。”李慈铭横河街故居,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城时毁于战火,以至 同治五年(1866年)他请假南归时,已无一椽可居,不得不夜宿横河舟中。他后半生一直觉得愧 对先人,所以“屡梦营故居”,希冀恢复。
• 《城西老屋赋》记叙故乡祖宅的变迁,字里行间满怀着对先祖和儿时生活的眷念,记述了童年时的书屋 环境及放学玩耍的趣事,写水香书屋:维西之偏,实为书屋。先生言归,兄弟相速。探巢上树,捕鱼入 洑。书而出塾。水香书屋本是作者六世祖梅溪府君读书的地方,李慈铭七岁时在此读书。咸丰十年九月 二十九日,小窗临水,对面高柳一树,每晚课毕,尚未下水光黶然,微见树影;结合这一段描写不难看 出,水香书屋的读书生活在李慈铭一生中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李慈铭第二次入都时所作,其时他虽 然考中举人, 活依然穷困潦倒。

哀伟朋赋第九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哀伟朋赋第九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哀伟朋赋
第九段
明代 汤显祖
作品赏析
• 伟朋,指很要好的同窗。 • 汤显祖有两位少年同学,饶仑和周宗镐。饶仑比他高,周宗镐比他矮。饶仑和他三年同窗,又
是同年进士,一起睡觉。被褥不分,鞋袜相共。又是同年进士,曾任广东省顺德知县,后升御 史。汤显祖在南京得到他的讣告,昏倒在床上。不怕同事耻笑,替他带素半年。周宗镐失意潦 倒,汤显祖贬官时,周宗镐六十岁,到船上送行。过岭后,汤显祖梦见他来诀别,醒来后便为 他和饶仑写了一篇《哀伟朋赋》,抒写少年时的真挚友谊,悱恻动人。而这篇序文,同样表现 了作者对友人深挚感人的情谊。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汤显祖(1550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 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 (1583年)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 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 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 作。
三察并关将吏,凡却万金。征试御史,病,告卒 于临清,汰舟于姑孰。
………………………………………………………
………………………………………………………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吴玉瑛父亲到临川县城拟岘台下徐良傅的私塾探望同乡徐良傅, 他无意中发现在这里读书的汤显祖英俊年少,才气非凡,遂请徐良傅为媒,欲将十岁的爱女玉瑛 许配给汤显祖。徐良傅觉得汤显祖与吴玉瑛才貌相当,门户相对,便答应促成他们结百年之好。 汤家和汤显祖也都看好这门亲事。这时汤显祖十四岁,已是秀才,有不少当地富贵人家上门提亲, 有些还强行求婚,都被汤显祖一一拒绝,可见汤显祖与吴玉瑛是姻缘天成,汤显祖对吴玉瑛也是 钟情不改。隆庆三年(1569年),汤显祖二十岁,行了弱冠之礼;吴玉瑛十六岁,刚过及笄之年。 这年腊月初四日,汤、吴两家热热闹闹地为汤显祖和吴玉瑛办了成婚大典。汤家请周孔教和饶仑 为宾相(即伴郎),此二人大汤显祖两三岁,也是家庭富裕、人品端正、才气过人的青年,与汤 显祖一直有很深的交往。

秋云赋第十一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秋云赋第十一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畸頔媞尼,纵横肆诞。莽霭蓊藯,濂瀸漪澯。嵸巃葳蕤,郁桡 颓澹。岐岐苞苞,倢傛而佔襜,貌层山丛石之崷崪。
……………………………………………………… ………………………………………………………
秋天的云是温柔而富有诗意的,它没有夏日的狂燥,没有春天的变幻不定,更没有冬天的阴沉无 情。秋天的云更像怀春的少女,在天空中编织她美丽的梦,那是绚丽多姿的梦。有时候就像少女 青丝飘逸而柔顺,在天空中自由的摆动。古人有个说法“风从虎,云从龙”,说是虎的出现必然 伴随着风,《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打虎中的描写也是先起了一阵大风而后一只吊睛白额的“大 虫”才出现在丛林里。而“云从龙”的影响更是深远,直到现在也有人起名叫“云龙”。
• 古代诗歌中对云的描写也增加了云的“仙气”。比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句就通过 云将“隐者”形象变得更神秘了,再如“白云生处有人家”,更是借助云的奇幻特点增加了诗 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云在古人心中的形象。当然有时候这种形象 带走迷信色彩,但是也是古人在云这一事物中的思想观念的体现。
作品赏析
• 艾草的防蚊虫作用记载古已有之,很多地方端午节都要插艾草,也有防蚊驱虫远离病灾的寓意。 类似的办法梅尧臣也写过:“屋头朝爨作饮食,枕底夕艾驱蚊虫。”《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 可见古时候艾叶的使用相当广泛和流行。
• 艾叶是初级蚊香,古代还有成品的蚊香,宋代就已经出现。宋代的一本《格物粗谈》中记载了 当时的蚊香:“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宋代诗人 华岳的诗《苦蚊》也写到了蚊香的使用:“四壁人声绝,榻下蚊烟灭”,还有陈藻《乐轩集》 也提到蚊香“野店蚊烟接,官途松吹长”,这些诗句说明当时蚊香已经很普遍,各处都能使用。
• “五月中夜息,饥蚊尚营营,但将膏血求,岂觉生命轻。颈已宁自愧,饮人以偷生,愿为天下 幮,一使夜景清。”(《蚊》)。

《思旧赋》赏析

《思旧赋》赏析

《思旧赋》赏析原文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

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

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

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

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

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

邻人有吹笛者,发音寥亮。

追思曩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译文我和嵇康、吕安的行止相近,他们都有不受拘束的才情。

可是嵇康的志向高远而疏阔,吕安的心胸旷达而豪放,之后各自因为一些事情而被杀。

嵇康精通所有的技艺,对于音律尤其高妙。

当临刑之时,他回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

正值我将要西行,路过我们旧日的居所,当此之时,太阳渐渐地迫近它的沉落之地,寒冷的冰霜越发显出凄凉的样子,邻里有人吹笛,吹出的声音嘹亮悲摧,追怀往昔一起游玩宴乐的情分,我被这笛声触动不禁深深叹息,所以写下这样的赋。

奉命前往遥远的上京,又回身向北而去。

泛舟渡过黄河,路过昔日在山阳的故居。

举目看到萧条的旷野,在城脚下停下我的车舆。

重履二人留下的遗迹,经过深巷中的空屋。

感叹《黍离》的歌声深切地哀悯西周的宗庙,悲伤《麦秀》的调子飘荡在殷朝的废墟。

因为抚摸到古老的哀愁而怀念故去的人,我的心徘徊而踌躇。

梁栋屋宇都历历存在而没有丝毫损毁,故人的形容和精神已远逝不知所去。

当年李斯受罪被杀,为着不能再牵黄犬出上蔡门打猎而恋恋不舍,叹息长吟。

我哀悼嵇生将要永辞世间的最后一刻,回顾日影再一次弹响鸣琴。

人生的缘分遭际聊寄于瞬间的领悟遇合,剩下的美好生命托付给哪怕只有一寸的光阴。

我听到笛子的声音爽朗慷慨,仿佛嵇生绝世的清音得以重临。

后破械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后破械赋第一段赏析【明代】徐渭骈体文
),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 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 月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 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 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 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 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去世,年七十三 。
• 徐渭得意时少,失意时多,但他在倒霉时也能自得自适,这是从王阳明那里学 来的。他在狱中本来是披枷戴锁的,当他被允许解除枷锁时,居然还写了《前 破械赋》和《后破械赋》!对徐渭来说,最大的人生危机在于杀妻入狱。当其 破械生还之时,他欣喜莫名,遂作《前后破械赋》,对给他带来莫大痛苦达四 年之久的枷械发出这样带泪的戏遽。
THANK YOU!
• 《后破械赋》云:多其高义, 随我四年, 徐渭得以解下刑具是在入狱四年以后, 破械说明案 情有了重大转机, 死的阴影退去, 他的心头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赋一开头引用吴起为西河守, 有功于魏国, 后为楚宗室残害致死的悲剧和东海孝妇孝于姑婆却以杀姑罪名被处死的冤案, 既以告诫司刑官“生死径庭, 可不慎乎” ( 《后破械赋》 ), 又在与历史的对比中庆幸自 己没有重蹈故辙。 其后数语, 节奏欢快, 在与“昨日” 的对比中进一步表达了“今日” 侥 幸不死的喜悦。 这一庆幸和喜悦的心情是完全真实的,‘死虽免, 漫长的牢狱生活还等着他 一天天挨过, 在这灰暗冷寂背景的反衬之下, 他在此赋中所表达的对于生的渴望尤显得感人。
爰有一物,制亦自斑鹳喙,琴体乏弦。乃偕二友,木窦金纽, 与之为三脰,及足手一人,迩之不棺,而朽多其髙义。

闲舣赋第十一段赏析【元代】陈樵骈体文

闲舣赋第十一段赏析【元代】陈樵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闲艤赋
第十一段
元代 陈 樵
作品赏析
• 艤,《广韵》《集韵》《韵会》语绮切,音蚁。与檥同。整舟向岸。《左思·蜀都赋》试水客舣轻舟。《梁 文帝诗》征舻舣汤堑,归骑息金隍。
• 晋《左思·蜀都赋》试水客舣轻舟。 南朝(梁朝)萧纲《从顿暂还城》征舻舣汤堑,归骑息金隍。唐裴迪 《辋川集二十首·欹湖》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四十一回:“才悬赏军门,百姓争舣船应募,顷刻舟集如蚁,大军遂渡了黄河。” 清 郑日奎《游钓台 记》山既奇秀,境复幽茜,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緝靈草以為蹻, 緯楚竹以為冠。白紈微舉,芳風可握。
……………………………………………………… ………………………………………………………
椐《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又载:“勾践灭吴, 谓范蠡曰:‘吾将与子分国有之。’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泛五湖,终不返。” 可见范蠡的“扁舟意”始终有隐遁之味,但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陈樵(1278—1365年),字君采,东阳亭塘人。元末隐居小东白 山银谷涧中,身披鹿衣,自号鹿皮子。幼承家传,师事李直方受 《易》、《诗》、《书》、《春秋》之学。摒弃仕途,以读书著述 自娱。长于说经,诗对仗工整精巧,作文精于状物写情,清新超逸, 人喻为“挺立孤松”。生平足迹未尝出乡里,而声名远播。丞相伯 颜读其文,欲起用,坚辞不就。当时著名学者虞集、黄溍、欧阳元 等皆敬慕樵,郑善世说其经学有创见,宋濂、杨铁崖等对其学术造 诣亦极推重。著作有《易象数新说》、《洪范传》、《经解经》、 《四书本旨》、《孝经新说》、《太极图解》、《通书解》、《圣 贤大意》、《性理大明》、《答客问》,《石室新语》、《淳熙纠 谬》、《飞飞观小稿》、《鹿皮子集》等数百卷。

忆昔年赋第六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忆昔年赋第六段赏析【清代】李光地骈体文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 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THANK YOU!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 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 理学名臣。
•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 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国学 骈体文
忆昔年赋
第六段
清代 李光地
作品赏析
• 昔年,往年;从前。唐 孟浩然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 • 唐 周繇 《经故宅有感》诗:“昔年埏埴生灵地,今日生人为叹嗟。”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
词之一:“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宋钱惟演《木兰花·城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光莺语乱》: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 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 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 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赵王聚群臣共议,众皆曰:‘昔年惟廉颇能御秦兵,庞氏乐氏, 亦称良将,今庞煖已死,而乐氏亦人矣。惟廉颇尚在魏国,何不召之?’”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莺花不管兴亡事,妆点春光似昔年。

区室赋第二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区室赋第二段赏析【清代】吴绮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区室赋
第二段
清代 吴 绮
作品赏析
• 文人的庭院园林,源于山水意识。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 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文人的庭院园林就是要将山水移植到身边,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水石设置是文人庭院园林布局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李果的《墨庄记》云:「轩前嘉木苍郁,多迭石为小山,绝壁下为清池……其 境若与书卷相融洽」。然而,在文人眼中,水石并非水石,而是大山大河, 「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有限的景物,寄寓无限的情思。陈与 义咏赵虚中中宅怪石:「君家苍石三峰样,磅礴乾坤气象横。」白居易为新凿 小池作诗:「帘下开小池,盈盈水方积。中底铺白沙,四隅青石。勿言不深广, 但取幽人适。泛滟微雨朝,泓澄明月夕。岂无大江水?波浪连天白。未知床席 间,方丈深盈尺。」他们两人一个从数尺小石中看到磅礴的乾坤气象,一个从 方丈池水中体悟到大江波浪滔天的壮阔情景。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绮(1619~1694年) 清代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 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 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 吴绮的词,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题材狭窄。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 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颇传诵,因有"红豆词人"之称。他的 〔浣溪沙〕《有感》"南浦轻烟蘸碧波"、"吴苑青苔锁画廊"两首,也被人认为是"含凄古淡,乃 为不负"之作(谭献《箧中词》)。长调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金山》和〔沁园春〕 《述怀》等,意境和格调较高。吴绮也能诗,摹仿徐陵、庾信,以清新为尚,他的骈文学李商 隐,以秀逸见胜,比诗名更著。还著有传奇三种:《忠愍记》、《啸秋风》和《绣平原》,当 时多被管弦,今均无存。著作有《林蕙堂集》26卷,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七十七岁, 谥号“文贞”。雍正元年(1723年),加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 著有《历像要义》《四书解》《性理精义》《朱子全书》等书。
THANK YOU!
•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四月,李光地返京,奉命勘阅大学士王琰等人所纂 《春秋传说》及榆讨张昭等人所辑纂字。次年正月,阁臣奏定孝惠章皇后谥号, 疏中脱漏“章皇后”三字,部议将李光地降三级调用,康熙下旨宽免。
•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八日,李光地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 七十七岁。皇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 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作品赏析
• 康熙四十九年(1711年)后,李光地数次上疏请求休致。而晚年的康熙因立储 不当之事心中郁郁,身体多病,对李光地这位老臣很是眷恋。他慰留李光地道: “见到卿的奏折,朕心中惨然。回想当年一班旧臣,今已杳然而去。像卿这样 的,不过只有一二人还在朝中,现今朕也老了,实在不忍再多说什么。”
• 康熙五十二年(1714年),李光地应邀出席千叟宴,得到许多赏赐。康熙五十 三年(1715年)六月,李光地再次请求休致,康熙暂准给假两年,让其处理完 家中事宜即返京办事。八月,李光地陛辞之时,康熙赐其“谟明弼谐”匾额 。
国学 骈体文
忆昔年赋
第十一,往年;从前。唐 孟浩然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 • 唐 周繇 《经故宅有感》诗:“昔年埏埴生灵地,今日生人为叹嗟。”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
词之一:“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宋钱惟演《木兰花·城上 风光莺语乱》: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强盛,恐彼入寇,乃于骊山之 下,置烟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数十架。但有贼寇,放起狼烟,直冲霄汉,附近诸侯,发兵相 救,又鸣起大鼓,催趱前来。今数年以来,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启齿,必须同 后游玩骊山,夜举烽烟,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矣。’” •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五回:“赵王聚群臣共议,众皆曰:‘昔年惟廉颇能御秦兵,庞氏乐氏, 亦称良将,今庞煖已死,而乐氏亦人矣。惟廉颇尚在魏国,何不召之?’” • 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莺花不管兴亡事,妆点春光似昔年。
擇經言而撿史兮,求吾身之所當。古有幸而獲濟 兮,徒得福於無妄。
………………………………………………………
………………………………………………………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往年;从前。引唐 孟浩然 《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诗:“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之一:“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 物似如今。只无人与共登临。”清 赵翼 《瓯北诗话·诗人佳句》:“鶯花不管兴亡事,妆点春光似 昔年。”唐·孟浩然〈与黄侍御北津泛舟〉诗:「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初刻拍案惊奇·卷 九》:「我昨夜原说道:『是吾妻』,今说将来,便是我昔年求聘的了。」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 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清代康熙朝大臣, 理学名臣。
• 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 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 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