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合集下载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

为了确保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工作的有效衔接,建立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一、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关系院前急救是指事故、急病等突发情况下,急诊护理人员到达患者现场,在不影响患者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生命体征稳定、初步诊断、预处理等工作。

而院内抢救是指急诊医生对重症抢救的一种行动,需要对患者进行复杂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麻醉等多方面的技术应用。

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院前急救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帮助患者在院内抢救时获取更长的时间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也是院内抢救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二、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的原则1.人性化原则:尊重患者和家属的选择和权益,保护其隐私和人权。

2.规范化原则: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标准化流程和操作规程,确保各种环节具有规律性和可操作性。

3.科学化原则:利用现代医疗技术,提升急救、抢救的效率和安全性,保证医疗质量。

4.整合化原则:整合急救、抢救资源,建立相对完备的配套体系和保障机制,综合应对各种医疗需求和人性化服务。

5.协同化原则:医护人员要协同工作,相互配合,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减少患者伤亡。

三、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流程1.院前急救:发生急救事件,急救人员迅速出发,到达现场,实施初步处理,稳定患者病情。

同时,针对患者情况,采取合适的医疗手段,给予医疗护理。

2.院内抢救:急救人员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接诊医生对患者进行评估,指导急救队员提供必要的护理和处理。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急救手段不同,组织相应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资源。

3.医院管理:医院应及时分析各种急救和抢救情况,总结及时反馈,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

医院管理方还可以加强与院前急救人员和急救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的提升。

急诊科三级甲等评审标准

急诊科三级甲等评审标准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医务部牵头护理部、门诊部参与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PSG.1.2.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两项等项目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重点)
二、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医务部牵头、护理部参与
四、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院感科
五、规范特殊药物的管理,提高用药安全
六、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医务部牵头护理部参与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护理部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护理部
第四章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MQI.1.2有医院、科室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院长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执行医疗质量与
三、医疗技术管理医务部
MQI.3.2
MQI.5.2根据现有医疗资源,按照医院现行临床诊疗指南、疾病诊疗规范、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临床路径,规范诊疗行为;用单病种过程质量等质控指标,监控临床诊疗质量;对疑难危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实施多学科综合诊疗,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住院诊疗计划或方案。

MQI.5.2.2按照医院现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规范地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肠道外营养、激素类药物与血液制剂、肿瘤化学治疗等特殊药物。

MQI.14.5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合理使用药品,并有监督机制。

(★重点)。

急诊科三甲应知应会

急诊科三甲应知应会

急诊科三甲复审应知应会内容(1)急诊科、急诊检验、影像检查、药剂科等实行7×24小时服务。

(2)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医护人员定期技能再培训,不断提高急诊抢救水平。

(3)落实首诊负责制,急危重症患者实行“先抢救、后付费”。

(4)落实急会诊制度,急会诊时间不超过10分钟,会诊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会诊时限符合规定,会诊记录完整。

(5)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重点病种患者紧急会诊和优先入院抢救。

(6)急诊患者转科交接时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急诊与病房和手术室之间有护理交接单。

(7)对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无名患者,急诊患者由接诊护士临时命名,命名方式为x年x月x日x时间(具体到分钟)+无名氏+字母(按英文字母顺序书写)。

例如:201106081830无名氏A作为其姓名,记录在腕带上,身份识别方式为姓名+医疗卡号。

待患者姓名及身份明确后,由医师或护士按患者信息更正修改。

(8)医疗器械部门及保障部门能为急诊抢救工作提供“24小时×7天”连贯不间断的抢救设备、后勤保障支持服务。

(9)急诊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

对急诊留观时间超过72小时的患者有管理协调机制,及时妥善处置。

(10)急诊抢救患者优先住院。

(11)急救设备完好率100%,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有应急调配机制。

(12)急诊高危患者(符合住院指征的外伤性脑出血、外伤性腹腔内出血、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在“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小于60分钟。

(13)有“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和危急重症优先的诊治的相关规定,保证急诊手术流程畅通,并有妥善处理如下患者的工作流程:①特殊人群:“三无”人员、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

②特殊病种:严重创伤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脑血管意外等。

③群体性(3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是医院紧急救援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的作用是救治患者,在抢救时间和医疗技术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医院抢救任务的关键部分,下面将介绍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一、院前急救阶段院前急救阶段是指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

院前急救的时间非常关键,需要急救人员能够熟练地应对各种病情,快速地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一般情况下,院前急救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接到呼叫:当急救人员接到呼叫时,需要尽快出发。

2. 到达现场: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需要进行现场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受伤情况。

3. 实施急救措施:急救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氧气供应、止血等。

4. 运送患者:急救人员需要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

二、院内急诊绿色通道阶段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是指医院内部的紧急救援系统,是院前急救和病人入院治疗之间的重要纽带,具有加快患者诊治的时间、提高救治效果的作用。

院内急诊绿色通道的主要特点是快速、高效、全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项诊疗工作。

一般情况下,院内急诊绿色通道可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接受患者:医院急诊部门的医护人员需要尽快接受急诊患者,并进行病情评估。

2. 注册登记:医护人员需要进行患者的注册登记,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严重程度等。

3. 诊断治疗: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4. 医技检查:医院内部的各种医技检查、检测设备可以为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检查和筛查服务。

三、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衔接的工作流程为了充分发挥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绿色通道的优势,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协调工作流程,使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个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1. 呼叫中心接到求助电话后,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立即调度急救车和急诊科医生。

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图

院前急救及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图
4、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逋、 入院抢救通道、紧急手术通逋及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 等设备通畅,以便在院前急救组将伤病者转运到达时立即用 于病人的院内转送和抢救。
流程为:院前急救组一一急诊科一一抢救室一一(ICU/CCU/导管室/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大的院前院内交接
7、抢救记录应由相关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书 写并签名,因抢救来不及书写抢救记录的,应于抢救结束 后于6小时内据实补记完整并妥善保管。
8、值班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急危重 病人全力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病人的诊疗。
附件2:
急诊患者转接流程
1、院前急救组与急诊科患者转接流程图:
2、基层医疗机构与急诊科患者转接流程图
⑷经急诊科医师评估,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施行抢救 手术的应协调有关科室尽快实施手术。
⑸多发性损伤或多器官病变的患者,由急诊科主任或在 场的职能部门负责人召集相关专业科室人员并主持会诊,根 据会诊意见,由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 科室接收患者,并负责组织抢救。会诊记录由急诊科完成, 符合进入ICU标准的患者应收入匕卜
附件3:
急救绿色通道管理制度
(一)、管理范畴
需要进入急诊绿色通逋的患者是指在短时间内发病,所 患疾病可能在短时间内(<6小时)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患 者。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1、急性创伤引起的体表开裂出血、开放性骨折、内脏 破裂出血、颅脑出血、高压性气胸等及其他可能危及生命的 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预 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
3、医疗机构间信息畅通: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 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或调度室联系并通过120院 前急救组转运患者;急诊科与调度室随时保持信息畅通,调 度室在初步了解患者伤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 收后,立即通知院前急救组进行患者转运工作;院前急救组 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 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 好登记。

医务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

医务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与医务科有关的制度、流程、措施、规范三级书第8页1.3.4.1【C】1. 有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2.有急诊与住院连贯的医疗服务标准与流程。

3.医院急诊护士与“120”急救人员、病房间有严格的交接制度、规范患者转接及工作记录。

【B】1.有多部门、多科室的协调机制,保障多发伤、复合伤、疑难病例的抢救治疗。

2.有“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和危急重症优先的诊治的相关规定,保证急诊手术流程畅通,并有妥善处理如下患者的工作流程:(1)特殊人群:“三无”人员、可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者。

(2)特殊病种:严重创伤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及脑血管意外等。

(3)群体性(3 人以上)伤、病、中毒等情况。

【A】主管职能部门对急诊绿色通道实施情况定期督导检查、持续改进急诊抢救工作。

三级书第8页1.3.6.1【C】在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医院建立与实施双向转诊制度与相关服务流程,有完整的相关资料。

【B 】主管部门对双向转诊结果追踪随访、总结分析及效果评价。

【A】转诊单位间有定期的联席会制度,加强协作,共同改进双向转诊工作。

三级书第9页1.4.1.1【C】1.各级各类人员了解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内容。

【B】1.有主管职能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熟悉应急预案以及医院的执行流程1.4.2.1建立健全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和应急指挥系统,负责医院应急管理工作。

【C】5.医院总值班有应急管理的明确职责和流程。

【B】1.有院内、外和院内各部门、各科室间的协调机制,有明确的协调部门和协调人。

2.有信息报告和信息发布相关制度。

【A】2.有新闻发言人制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授权履行信息发布。

第二章医院服务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2.4.1 完善患者入院、出院、转科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方便患者。

2.4.1.1【B】2.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总结、反馈,有改进措施2.4.3.1【C】1.转诊或转科流程明确,实施患者评估,履行知情同意,做好相关准备,选择适宜时机。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工作制度一、引言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效衔接是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为了规范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衔接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衔接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效衔接原则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衔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本单位的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衔接工作。

2. 信息共享、无缝衔接: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信息共享,确保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信息的实时更新,为院内抢救提供准确、及时的病情资料。

3.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简化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交接程序,明确各自职责,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急救工作效率。

4. 强化培训、提升能力: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抢救人员的培训,提高急救技能和协同作战能力。

5. 质量监控、持续改进:建立健全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衔接工作的质量监控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急救质量。

三、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有效衔接流程1. 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和急救处理,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初步救治方案。

2. 院前急救人员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患者的病情信息及时反馈给院内抢救部门,并请求院内抢救人员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3. 院内抢救部门接到院前急救人员的通知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救人员、药品、设备等资源,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

4. 院前急救人员将患者转运至院内抢救部门时,应与院内抢救人员进行详细的病情交接,确保院内抢救人员了解患者病情和救治方案。

5. 院内抢救人员应按照院前急救人员提供的病情信息和救治方案,迅速开展抢救工作,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方案。

6. 院内抢救结束后,应将患者的救治情况和结果反馈给院前急救人员,以便院前急救人员进行后续跟进和跟踪。

三级医院涉及的相关流程

三级医院涉及的相关流程
43
4.18.1.3
1.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流程
44
4.18.1.3
2.有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
45
4.18.4.3
2.有辐射损伤的具体处置流程和规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46
4.18.5.1
6.有医疗差错事故的防范措施与报告、检查、处置规范和流程。
47
4.19.3.2
3.医院对特殊情况下的紧急输血有相关规定与批准流程。
7
5.5.2.3.1
1.科室有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
8
5.5.2.3.1
【B】1.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健全,具有专科特色。
9
5.5.3.1.1
有护理管理制度、规范、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护理常规,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或流程。
第六章医院管理
序号
条款
内容
1
6.6.4.2
2.有明确的价格管理工作流程。
(3)细菌、分枝杆菌和真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流程。
(4)尿液分析和临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流程
40
4.17.6.1
5.有明确的科室内部全面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的方案与控制流程。
41
4.17.6.7
(6)特殊染色质量达到室间质评的合格标准,有相关操作规定与流程。
42
4.17.6.10
(4)有因病理仪器、试剂所致的安全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流程。
15
4.8.2.2
3.有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流程。
16
4.8.4.1
1.有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急诊→医技检查→住院→手术/
介入)与规范。
17
4.8.4.1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流程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颜色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第一条:为了保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急诊科开设绿色生命安全通道,即“急救绿色通道”:对危急重病人一律实行优先抢救、优先检查和优先住院原则,医疗相关的手续酌情补办。

第二条:急救绿色通道抢救范围:所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病人或预见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各类危急重病人。

第三条:急救科在抢救通道设定“急救绿色通道”醒目标志,急诊大厅设有急诊就诊流程图,方便病人、陪人等。

第四条:急诊科设有24小时专职(分诊)人员,包括护士和护工,随时到急诊大厅门前迎接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

值班护士立即准备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第五条:急诊科值班医师和护士必须坚守岗位,在5分钟内投入抢救,急诊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原则上10分钟内到达。

第六条: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总值班,必要时由医务科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由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

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

第七条:经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处方、各种辅助检查申请单、住院证应粘贴蓝急方形“急”字印章。

各相关科室予以优先处理,经医务科(白天)或总值班(夜间)签字并经收费处登记签章后可行取药、检查、住院,后付款。

第八条: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生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及时告之病情及变化,根据病情发给病重或病危通知,并请书面签字。

第九条:为保证抢救及时,遵循生命权高于知情同意权原则,对绿色通道抢救病人的各类有创操作,值班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可以先操作后补谈话。

第十条:抢救病历应由相关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完整并妥善保管。

第十一条:急诊科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急危重病人全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病人的诊疗。

医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医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医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是指在急救医学领域中,为了提高急救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之间的工作衔接进行规范化和有效化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院前急救到院内急诊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制度措施。

一、院前急救环节在院前急救环节中,应建立以下制度措施:1.院前急救人员培训制度。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急救技能和应急能力。

2.院前急救装备标准制度。

规定急救车辆配置应急药物、急救设备等,并按时进行检查和更新。

二、院内急诊环节院内急诊是指患者到达医院后,在急诊科接受初步治疗和评估,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在院内急诊过程中,急诊科医生需要与院前急救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接,确保患者信息的连续性和流畅性。

在院内急诊环节中,应建立以下制度措施:1.急诊接诊制度。

明确急诊科医生的接诊责任和权限,以及接诊时应进行的初步评估和处理。

2.急诊科培训制度。

加强急诊科医生的培训,提高其急诊诊疗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3.院内急诊与其他科室沟通制度。

建立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医生的有效沟通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转诊手续。

为了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衔接顺畅,提高患者救治效果,应建立以下制度措施:1.信息共享制度。

院前急救人员需要及时将患者相关信息传递给急诊科医生,包括患者病情、处理措施和用药情况等,以便医生能够及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2.交接手续制度。

院前急救人员应按规定将患者交接给急诊科医生,并记录交接时间、人员和内容等,确保交接的连续性和规范性。

3.急救纪录制度。

要求院前急救人员和急诊科医生都要做好患者急救纪录的记录和保存工作,以备后续参考和研究。

以上是医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的一些建议。

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制度,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同时,医务人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技能,提高急救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 有效衔接制度及工作流程一.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统组成了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承担三个部门功能:①院前急救;②医院急诊科急救;③院内ICU(重症监护病房)的救护。

从发挥总体的急救功能方面来看,三方面紧密配合,构成了EMSS的一个急救链,作为整个急救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在急救工作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院前急救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安全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救急诊医学的首要和重要环节,其技术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急诊服务的最终效果。

院前急救的服务过程包括:1.目击者或患者行为(包括自救.互救.按急救电话指导要求行动等)。

2.呼救受理与调度.咨询指导.联络指挥(包括记录患者必要信息.按原则和程序分流调度.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精神支持.必要的联络/上传下达/协调指挥等)。

3.现场急救(指在患者发病/呼救场所,按医疗原则.急救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救治措施)。

4.搬运途中救护(指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

5.急救车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

6.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7.其他(指完成单次急救任务后的一系列工作)。

三.院前院内紧密联系,急救一体化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与互助互补,表现在如下多方面:①通信调度: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医院急诊科预报,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②病人转送与安置:病人送达医院急诊科时的快捷.准确.正确转运与安置必要位置,并实行进一步救治等医疗护理操作;③病情交接:院前急救医生将患者的必要病史信息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④器材.设备交接。

1.通信.调度院前院内信息互通;急救病人病情通报;2.病人转送与安置医院的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等工作。

院内转送工具保证:指接收医院的接诊护士.护工将担架(车).推床.轮椅等转送工具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急诊条款

急诊条款

急诊门诊1.3.4.1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的工作流程2.3.1.1急诊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实行24x7小时2.3.1.2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2.3.2.1加强急诊检诊、分诊,落实首诊负责制,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2.3.2.2建立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2.3.3.1根据重大突发事件医疗医疗救援预案,制定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保障绿色通道畅通2.4.2.1有为急诊患者提供合理、便捷的入院相关制度与流程,危重患者应先抢救并及时办理入院手续4.6.4.2有急诊手术管理措施,保障急诊手术及时与安全4.8.1.1急诊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的要求,实行24x7小时4.8.1.2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4.8.1.3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考核达到‘急诊医师、护理人员技术和技能要求4.8.3.1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4.8.1.4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负责,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

提高急诊分诊能力4.8.2.1.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机制4.8.2.2.医院管理部门对急诊实施管理与协调4.8.3.2有急诊留观患者管理制度与流程,控制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72小时4.8.3.3急诊患者优先住院制度与流程,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病房4.8.4.1实施急诊分区救治,有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及规范4.8.4.2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能落实到位4.8.4.3有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

三级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

三级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

三级口腔医院的制度文件预案等二、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科学规范1、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等2、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三、承担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对口协作等政府指令性任务1、对口支援培养的医生:名单、授课课件、学时、考核、评价。

2、传染病管理工作(报告、登记、)预检、分诊制度。

3、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绿色通道”有效衔接工作程序。

4、急诊- 门诊-住院联贯的医疗服务标准与程序。

5、医院急诊护士与“120”急救人员、病房间有严格的交接制度、规范患者转接及工作记录6、有“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和危(wei)险重症优先的诊治相关规定,有妥善处理特殊人群、特殊病种、群体性(3 人以上)患者的工作流程。

四、应急管理1、有参预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完整资料2、有医院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院长为第一负责人)有应急队伍(各部门)有应急演练。

3、制定医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部门预案。

编制应急预案。

4、医院有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计划,开展突发事件的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应急演练。

对火灾、雷击、风灾、水灾造成的停电有应急措施。

第二章医院服务一、预约诊疗服务1、有预约诊疗工作制度、流程。

2、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开展预约转诊服务,有规范,有流程。

二、门诊流程管理1、有门诊管理制度及便民措施2、急危重患者优先处置制度3、医务人员特殊情况无法出诊应有替代方案。

门诊流量实时监测措施,医疗资源调配方案。

4、门诊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处理预案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1、急诊室、检验、影像实行7+24 小时服务2、急会诊制度、首诊负责制、急诊患者转接流程。

3 、建立口腔颌面部急性创伤、大出血等重点疾病的急诊服务流程。

4、医院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

5、急诊科有根据预案制度的大规模抢救工作流程。

四、住院、转诊、转科服务流程管理1、执行入院、出院、转科、转院制度及相应的服务流程2、在科室没有空床或者医疗设施有限时的处理制度与流程、处理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城新东仁医院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工作制度
为保障我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之间的“绿色通道”有效衔接,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院前急救:
1. 120救护车出诊快捷(白天小于5分钟,夜间小于10分钟),院前急救规范施行一系列必要的尽力、合理救治处理措施。

2. 从急救现场到急救车途中的搬运过程中的监护、急救、处理,急危重病人,途中向家属进行必要的告知谈话。

3. 转运过程中应事先将病情电话告知急诊科值班医生,院前院内紧密联系与交接、协同抢救。

二、院前院内在急救功能上的密切配合,形成紧密的链式连接
1.保证院前院内信息互通:急救病人病情通报; 120中心-救护车-医院的“三方通话”。

2.病人转送与安置:危重病人病情及时向院内急诊科通报,尽快转运到医院,在转运过程中告知医院要求会诊的医生、仪器设备、药物的准备。

接诊护士、护工、有关医生等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接诊。

救护车返回院内,做到抢救室的抢救设备已开启,需要会诊的相关医师到位,医院各相关部门做好必要准备。

基层医疗机构向我院转运急
危重症患者时,应提前与急诊科联系并通过120急救站转运患者;急诊科在初步了解患者病情、相关专业床位情况确定允许接收后,立即通知120急救站进行患者转运工作。

急诊科在接收此类患者时应与转运者进行当面交接,如目前病情与转运患者途中的车内监护、急救、处理措施等情况,同时做好登记。

3.院内通道的通畅保证:包括急诊科的急救绿色通道、必要的备用特别通道、电梯等设备、通畅,以便在救护车到达时立即用于病人的院内转送。

流程为:救护车-急诊科-抢救室-(ICU/CCU/手术室)-留观室/住院病房。

三.病人的院前院内交接
急救病人交接:指急危重症病人经院前急救送达医院后,院前医生将病人病情病史等与医院接收人员交接。

按院前与院内不同情况和要求分为如下两方面:
1. 院内工作要求:接到急救信息/得知急救车到达-准备推床并接诊、(按信息)进行相应的院内抢救准备。

2. 院前工作要求:确定生命体征,按院前急救规范进行必要处理,并作出“拟诊”,做好到院内交接准备——到达急诊科——正确、迅速地将病人转至院内(推)床上——与院内医护人员进行病人和病情交接。

四.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的有关因素
1.急诊科24小时有医务人员应诊,随时到急诊科大门前迎接
急危重病人入急诊抢救室抢救。

当值班医、护人员接到急、危重病人入院通知时,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检查好所需抢救设备和备用抢救药品。

2. 为了保证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对“急救绿色通道”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三先三后”原则(先救治后检查;先入抢救室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再补办医疗相关的手续。

3.遇重大抢救必须报告科主任,白天同时报告医务科,夜间报告行政总值班,必要时由医务科或行政总值班组织医院抢救小组成员进行抢救会诊,也可以由急诊科主任直接请相关专业的抢救组成员会诊抢救。

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随叫随到,组织协调抢救工作。

急诊抢救呼叫院内抢救会诊10分种内到达。

4. 进入绿色通道及其他急危重病人的检查、取药、住院应优先处理。

5. 对绿色通道抢救的病人,值班医师必须尊重家属的知情权,根据病情告知病重或病危,并签字;如没有家属和委托人的急、危重病人,按“急救绿色通道”原则处理。

6. 为保证抢救及时,遵循生命权高于知情同意权原则,对绿色通道抢救病人的各类有创操作,值班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
实际情况执行,并及时将当时情况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7. 抢救病历应由相关医护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完整并妥善保管。

8. 值班医护人员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急危重病人全力抢救,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延误病人的诊疗。

盐城新东仁医院
120急救中心与急诊科患者转接流程
盐城新东仁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与急诊科患者转接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