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

合集下载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必背50个口诀

中医必背50个口诀

中医必背50个口诀1. 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胸胁胀痛。

2. 心主血脉,心脉不畅则心悸失眠。

3. 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消化不良。

4. 肺主呼吸,肺气不足则咳嗽气短。

5. 肾主藏精,肾精亏损则腰膝酸软。

6. 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则目赤肿痛。

7. 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

8. 脾开窍于口,脾湿内生则口淡无味。

9. 肺开窍于鼻,肺热内盛则鼻干流涕。

10. 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则耳鸣耳聋。

11. 肝与胆相表里,肝气郁结则胆气不舒。

12.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盛则小肠热盛。

13. 脾与胃相表里,脾气虚弱则胃纳不旺。

14.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内盛则大肠燥结。

15.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不足则膀胱失约。

16. 肝主筋,肝血不足则筋脉拘急。

17. 心主脉,心气不足则脉象无力。

18. 脾主肉,脾气不足则肌肉消瘦。

19. 肺主皮,肺气不足则皮肤干燥。

20. 肾主骨,肾精不足则骨骼脆弱。

21. 肝气郁结,宜疏肝解郁。

22. 心火亢盛,宜清心泻火。

23. 脾气虚弱,宜健脾益气。

24. 肺热内盛,宜清肺泻热。

25. 肾气不足,宜补肾固精。

26. 肝血不足,宜养血柔肝。

27. 心阴不足,宜养心安神。

28. 脾湿内生,宜健脾利湿。

29. 肺燥伤津,宜润肺生津。

30. 肾精亏损,宜填精益肾。

31. 肝风内动,宜平肝息风。

32. 心神不宁,宜安神定志。

33. 脾虚泄泻,宜健脾止泻。

34. 肺虚喘咳,宜补肺止咳。

35. 肾虚腰痛,宜补肾强腰。

36. 肝火上炎,宜清肝泻火。

37. 心火扰神,宜清心安神。

38. 脾湿困脾,宜健脾化湿。

39. 肺燥咳嗽,宜润肺止咳。

40. 肾阳不足,宜温阳补肾。

41. 肝气上逆,宜降逆平肝。

42. 心火内扰,宜清心降火。

43. 脾虚食滞,宜健脾消食。

44. 肺热痰多,宜清热化痰。

45. 肾水不足,宜滋阴补肾。

46. 肝郁化火,宜疏肝清热。

47. 心神不宁,宜安神定志。

48. 脾虚生湿,宜健脾除湿。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在人体内起到疏泄作用的生理功能。

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具有多种功能,其中肝主疏泄功能是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肝脏通过肝门动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供应和排泄,将代谢产物、毒素和其他废物从血液中清除出去。

肝脏中的总胆红素是由红细胞代谢产生的,通过肝脏的疏泄功能可以将其排泄体外。

此外,肝脏还可以排泄体内积聚的过多胆固醇、脂肪酸和其他代谢产物,以维持体内的物质平衡。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还体现在调节胆液的分泌和排泄。

肝脏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胆汁酸和胆固醇,来促进胆汁的形成。

胆汁中的胆汁酸主要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使其能够被胰酶分解。

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肝脏通过疏泄胆汁将其排泄入十二指肠,从而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肝主疏泄功能还与胰岛素的代谢有关。

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重要激素,它参与调节血糖平衡。

肝脏通过疏泄作用可以将血液中的胰岛素代谢产物排泄体外,从而保证胰岛素的正常运转。

如果肝脏的疏泄功能受损,胰岛素的代谢会受到干扰,导致血糖的升高,甚至发展为糖尿病。

肝主疏泄还与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有关。

肝脏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胆汁会经过肝管系统流入胆囊,胆囊在存储胆汁的同时会发生收缩。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可以调节胆汁的分泌量和组成,从而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使胆汁能够顺利流入肠道,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总的来说,肝主疏泄是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它通过清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废物、调节胆液的分泌和排泄、参与胰岛素的代谢以及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管的扩张等方式维持体内物质的平衡。

肝脏的疏泄功能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果肝脏的疏泄功能受损,会导致内毒素积累、胆汁淤积和脂肪代谢紊乱等问题,影响人体的正常健康。

因此,保护肝脏的疏泄功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 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 肝的生理功能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肝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

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

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

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

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

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

若肝失疏泄,则易于引起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

疏泄不及,则表现为抑郁寡欢、多愁善虑等。

疏泄太过,则表现为烦躁易怒、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等。

故曰:“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柳州医话》)。

“神者气之子,气者神之母,形者神之室。

气清则神畅,气浊则神昏,气乱则神去”(宋·高以孙《纬略卷十》)。

肝主疏泄失常与情志失常,往往互为因果。

074肝主疏泄

074肝主疏泄

肝与胆
在胆汁疏利方面,胆汁来源于肝,肝气疏泄正常,则胆 汁分泌正常,以助脾胃消化吸收.若肝失疏 泄,可影 响胆汁的正常分泌,贮存和排泄,常见胁胀, 口苦,
厌油腻,甚者出现黄疸等症.在精神情志方 面,肝主 谋虑,胆主决断,若肝失疏泄则胆气不宁,可出现虚பைடு நூலகம் 不寐,恶梦惊恐,触事易惊或善恐等症.
肝与肾
3.4肝与水 肝疏泄对人体水液运行亦有重要的疏调作用. 《血 证论》说:'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既治水……故 小 柴胡汤通达津液,而即能下调水道.'肝失疏泄,常 可 致三焦水道失利,气行不畅,水运受阻,出现水肿, 癃 lóng闭,遗溺nì诸症.故凡三焦水液之病,当注重调畅 肝 胆之气,后世治水常加行气疏肝之品,其意即在于 此.
再来看看肝失疏泄对气血痰的影响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精微物质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又与肝之疏泄条达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则气机逆乱受阻可产生气滞血瘀痰饮等31肝与气前辈
★人体生理上肝主疏泄,他保证全身气机通畅,气 血津 液正常输布,五脏安生。
★病理上,肝疏泄失常,气机就逆乱了,气血郁滞,痰阻, 五脏皆受其害 。
肝与心 肝失疏泄对心的影响主要有二,
其一神志方面, 肝疏泄太过,肝气冲心,心神逆乱,常 见心悸失眠,甚 则躁扰不宁,q骂不休.若肝郁疏泄不 及,则气郁生痰,阻闭心窍,出现精神抑郁,神志痴呆, 语言错乱 等.
其二血液方面,若肝疏泄太过,气逆于上,血随 气升, 则吐血,衄nǜ血,鼻血,气乱于下,则崩漏.疏泄不及 则 气不行血,导致心血瘀阻,出现胸痹[bì,心脏病, 心绞痛,胸胁刺痛等.
3.1肝与气
前辈:'气不周流之关键在于肝气不舒.'肝 胆表里, 同居中焦,共主枢转之能.少阳为阳枢,通 达表里内 外; [jué阴为阴枢,协调上下阴阳.肝气主 升,胆气主降, 肝气升则清阳皆升,胆气降则诸浊得 降.《读医随 笔》云:'肝者贯阴阳,统血气……握升 降之枢.'肝主 疏泄,为全身气机之总司,而气得以敷 fu布上下内外, 无所不至,故上焦之宣发,中焦之斡wò]旋,下焦之开 阖he,皆离不开肝气之枢调合节.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要的关系作文

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要的关系作文

肝主疏泄的功能最主要的关系作文
①调理冲任:妇女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关系到许多脏腑的功能,其中肝脏的作用甚为重要,向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

妇女一生以血为重,由于行经耗血,妊娠血聚养胎、分娩出血等,无不涉及于血,以致女子有余于气而不足于血。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二脉与女性生理机能休戚相关。

肝为血海,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而隶属于肝。

肝主疏泄可调节冲任二脉的生理活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足厥阴经之气调畅,冲任二脉得其所助,则任脉通利,太冲脉盛,月经应时而下,带下分泌正常,妊娠孕育,分娩顺利。

若肝失疏泄而致冲任失调,气血不和,从而形成月经、带下、胎产之疾,以及性功能异常和不孕等。

②调节精室:精室为男子藏精之处。

男子随肾气充盛而天癸至(促进性成熟并维持生殖功能的物质),则精气溢泻,具备了生殖能力。

男性精室的开合、精液的藏泄,与肝肾的功能有关。

“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协调平衡,则精室开合适度,精液排泄有节,使男子的性与生殖机能正常。

若肝之疏泄失常,必致开合疏泄失度。

其不及,可见性欲低下、阳痿、精少、不孕等;其太过,则性欲亢奋、阳强、梦遗等。

故曰:“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绕阴器,强则好色,虚则妒阴,时憎女子”(《类经·藏象类》)。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

中医哲学基础(九八)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通调水道中医学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不仅在身体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与情绪、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紧密相关。

在中医哲学中,肝被认为是疏泄通调水道的主要器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肝的生理功能。

在中医学中,肝主疏泄通调水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疏泄功能:肝是人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之一。

它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保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另外,肝脏还参与新陈代谢过程,将我们身体产生的废物和代谢产物进行排除。

2. 调节水道功能:肝脏可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

它能够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防止水液潴留和水肿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肝与胆相表里,调节胆汁的分泌和排出,从而保证我们的消化系统正常运作。

3. 通达功能:肝脏的经络系统与全身的经络相连,起到了“疏而不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经络的通畅,防止血液和气血的滞留。

这也是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通调水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这些生理功能外,肝还与情绪和思维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中医学中,情绪被称为“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其中,怒为肝火上升;喜为气和缓;忧为肝气郁结;思为脾气虚弱;悲为肺气受伤;恐为肾气失调;惊为心气失调。

这显示肝脏在情绪方面的重要作用。

当肝脏功能受损或失衡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例如,肝阴虚可能导致口干、咽干、眼干等症状;肝郁气滞可能导致口苦、胃脘疼痛等症状;肝阳上亢可能导致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为了保持肝脏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注意饮食调理,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

其次,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

另外,适当的运动也有助于促进肝脏的健康。

最后,避免滥用药物和酒精,有损肝脏的健康。

总而言之,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在中医哲学中被认为是疏泄通调水道的主要器官。

它不仅担负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疏泄、通达和调节水道,还与情绪和思维等方面紧密相关。

保持肝脏的健康对于维持整个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肝脏,避免肝脏功能的失衡和损伤。

肝主疏泄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

肝主疏泄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

肝主疏泄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作者:侯逸凤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3年第5期侯逸凤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妇幼保健所010010【摘要】本文从肝主疏泄的生理和病理临证治要作以简述。

【关键词】肝;疏泄肝主疏泄是肝脏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肝在人类体内承担藏血和调节体内血液分布,疏通全身气机,与其它脏器共同维持正常,这些都与肝的疏泄功能有紧密联系。

笔者在此结合工作中的临床心得,将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临证治要作以简述。

1 肝主疏泄的含义肝主疏泄是指肝脏具有调节精神、情志活动,疏通气血,化导瘀阻,宣泄清浊的功能。

因此,肝主疏泄主要与以下有关:气血运行;情志活动;脾胃的升降;胆汁分泌与排泄;月经、精液的分泌与排泄;水液代谢。

肝的疏泄功能如果被破坏,肝气失于条达,就会引发疾病。

肝主疏泄是医家从长期实践中总结的,不少学者认为祖国医学所指的肝脏还可能包括神经、心血管、内分泌、血管、生殖系统的部分生理功能。

张震《从‘肝病’患者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对其实质进行了临床研究。

认定“肝失疏泄”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一定联系;“肝主疏泄”实质上已包括了植物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因此,明确这一概念,对于研究肝脏的实质意义重大。

2 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肝的生理以气血表现为主,气血运行正常更重要的是由于肝主疏泄功能。

肝主疏泄的原因是它含有清阳之气,即肝气。

气失于条达或升发太过,都会诱发病变,导致抑郁或亢奋性病症。

现就肝主疏泄的生理病理简述如下:2.1 调情志,畅气血肝气功能运行是否规律跟人本身精神情志有关,调节情志,畅通气血,都是由肝本身内在性的自调或相关药物的调节,进而促使人体维持规律的生理活动。

2.2 藏血液,畅输布俗语云“肝藏血”,可见肝脏是藏血以及调节血量参与体内血液分布的重要器官。

肝贮血和畅输布主要是通过“体阴而用阳”来实现的,即肝贮的血(阴),是肝阳(气)进行调摄与布散的,这跟肝主疏泄有关。

肝气对血液的畅输布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各组织,如果肝气郁结或不足,血瘀,调血功能障碍,常见症状有胸胁胀满,筋肉拘挛,经期量少或闭经,症瘕痞块等。

a足厥阴肝经篇

a足厥阴肝经篇

a足厥阴肝经篇【字幕】肝经三大功能:一、肝主疏泄,抒发宣泄情志。

二、肝主藏血,储藏不用的血液。

三、肝主宗筋,男性生殖问题。

今天咱们主要讲讲肝经。

肝的功能在中医里面,传统的中医里边肝的功能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功能就是肝主疏泄,疏泄主要是从情志这方面说的,疏发宣泄。

肝主疏泄,就是说如果肝经是通畅的,肝的功能是正常的,人就会感到愉悦,舒服,所以人的情志主要是由肝来引起的。

另一方面就是说,我生气了,郁闷了,就是肝经堵塞了。

为什么说怒伤肝,还有很多人说,你别生气,气大伤肝,主要是肝主疏泄的功能。

第二个功能就是肝主藏血,这个藏血就是储藏的意思,肝是一个血囊,可以把人体不用的血液暂时储备在肝脏当中。

藏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有收摄、约束的意思,比如说肝脏功能出现问题了,控制血的能力就差了,它会造成人体的出血症,比如说经常鼻子出血,脑溢血,视网膜出血了,还有便血,胃出血,这都跟肝有关系,因为肝为藏血。

第三个功能,是跟男人关系最重要的一个功能,肝主宗筋,宗筋是什么,宗就是祖宗的宗,传宗接代的宗,筋是人体的大筋,宗筋就是指男性的生殖器。

咱们从肝经的图上就可以看到,肝经的图是绕着阴器,阴器就是宗筋啊,绕着阴器转一周。

所以来讲,这男性生殖方面的问题都跟肝经有密切的关系。

这几点表明肝经在人体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根经,所以咱们一定要把这根筋打通了。

怎么去打通它?先得知道它的循行位置。

肝经起点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它的起点在那儿,叫大敦穴,它的终点在哪里,在乳下一点五寸,叫期门穴,期就是期望的期。

整条经是循着大腿内侧直接上胸的一条经络,共有十四个穴位。

这个穴位在人体上是对称的,两边都有,所以一共有二十八个穴位,其中有十二个穴位在大腿的内侧,还有两个穴位一个在胸骨上,一个在肋骨边缘。

咱们抓住其中的四个大穴,今天主要讲一讲。

【字幕】太冲穴:揉太冲穴可以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有疏泄作用第一个穴位就是太冲穴(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近端凹陷处,即第1、2趾间第3趾节)。

论肝主疏泄

论肝主疏泄
肝主 疏泄的理论源于 《 内经》 。在 《 素问 ・ 五 常政 大 论 》 中载 有 “ 土疏 泄,苍气达 ” 。意 即木 气 ( 生 气 )上 达 ,土 体 得 以疏 通 。元 .朱 丹 溪 在 《 格致余论 ・ 阳 有 余 阴 不 足 论 》中 谈 到 了肝 司 疏 泄 ,但 主 要 是 指 肝 对 精 液 的 疏 泄 作 用 。其 实 肝 主 疏 泄 的作 用 不 只是 令 精 液 走 泄 ,更 重 要 的 是 保 持 全 身 气 机 的 流 疏 泄 ,首 先 表 现 为肝 脏 和 肝 经 的气 血 不 畅 , 出现 胸 胁 、乳 房 、 少 腹 胀 痛 , 妇 女 或见 痛 经 、 闭经 等 。郁 结 过 甚 , 则影 响他 脏 。 而 对 脾 胃的 影 响 最大 。肝 失疏 泄 ,引 起 脾 失健 运 ,称 为 肝 脾 不
陈 志安 吴 芳
( 湖 北省 红安 县 中 医 院 ,湖 北 红安 ,4 3 8 4 0 0 )
中图分类号:R 3 2 2 . 4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4 . 7 8 6 0( 2 0 1 3 )0 6 . 0 0 5 6 . 0 1
【 摘
要 】 笔 者 根 据 中 医典 籍 对肝 主疏 泄 的记 载 ,论 述 了肝 主 疏 泄 的理 论 起 源、 功 能 表 现 、 病 因等 。
肝病 也。 ”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要是保持全身气机的通畅。气机调 畅,人的情志也舒 畅。脏腑升、降、出、入正常,脾能升清则
健 运 , 胃能 降浊 则和 调 ,胆 的 分泌 与排 泄 亦 畅 。反 之 ,肝 的 疏 泄 功 能 不 足 ,称 为 肝 失 疏 泄 ,则会 造 成 气 机 不 畅 。气 郁 则 脏 腑 升、 、 出 、入 紊 乱 ,脾 不 升 清 则 失健 运 , 胃不 降 浊 则 失 和 调 , 胆 的分 泌 排 泄 亦 可 能 障碍 。但 是 , 既有 疏 泄 不 足 ,会 不 会 有 疏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是中医的名词概念,指的是肝脏具有疏导气机,通泄气血的功能。

肝主疏泄是肝气、肝阳常有余,肝血、肝阴常不足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

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以及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促进血液的运行,促进津液的代谢,2,促进脾胃的运化,促进胆汁的分泌,3,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人的心情就会舒畅。

另外,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以及男子的排精,也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身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比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中医的肝脏和西医的肝脏是有区别的,中医的肝脏指的是藏象,主要偏重于功能,肝在五行中属木,因此肝脏的功能其实指的就是木气的功能。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认为木气具有疏泄调达的功能,能够升发阳气、疏泄气机,对应于人体内肝脏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肝主疏泄的理论可以用于指导治疗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等导致的疾病,代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肝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肝肾)

男性性功能不调:阳萎、遗精、滑精。疏
泄功能太过,扰动精室,可用疏肝之法
总 结与分 析
调畅气机 1 )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 2 )促进脾胃的运化 3 )调畅情志 4 )促进和调节生殖机能
2 、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 理功能。“肝为血海” 人的机能状态不同,血量的分布也不同,由 肝进行调节。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
维持肝藏血功能正常的 基础 是 什么?



肝的调节血量的功能,是以贮藏血液为前 提的,只有充足的血量贮备,才能有效地 进行调节。 将贮藏于肝内之血液输布于外周的作用, 依靠的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血液运行方面的 作用。 肝气冲和调达 ____ 贮存于肝内的血液 ___ 向外周布散。肝气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 在藏血与疏泄功能之间协调平衡的情况下 ,才能正常发挥作用

主要表现在调畅气机
促进气的升降出入的有序运动,使全 身气机得到调畅。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包括呼吸,饮食物的消 化,水液的代谢,血液的运行以及生殖机能等,都 依赖于气的推动 ,受肝主疏泄的影响与调节 。
气机调畅 功能正常 肝 主 疏 泄 功能异常 疏泄太过 气血和调 经脉通利
脏腑组织器官 功能正常、协调

头胀,头痛。


“ 阳盛便是火” ,肝阳亢盛还能化火。 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见到面红目赤,口苦等症 状,这叫“肝火上炎”, 治用“平肝泻火”的方法。
“ 火盛化风” ,火盛耗伤肝血,血不养筋 ,还能化风, 出现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这 叫“肝风”“中风” 治用“平肝息风”的方法。

( 二 ) 肝的生理特性
1 . 肝为 刚 脏,体阴而用阳

肝主疏泄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的名词解释

肝主疏泄的名词解释肝主疏泄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诊断,是指肝脏失去控制胆汁分泌、胆汁循环不畅,导致肝脏功能受损,机体内胆汁无法有效排出。

肝主疏泄可以造成肝脏疾病、胆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病症,潜在危害严重。

肝主疏泄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因素有关。

它可能是由于肝脏本身的异常或者外界因素及其他病因导致的。

肝主疏泄的典型病因有:①病毒性肝炎:一般是由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导致肝细胞病变,影响胆汁分泌;②炎症: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可导致肝细胞及胆管壁病变,影响胆汁排出;③肝脏实质损伤:病毒、毒素、酒精或药物副作用等可导致肝脏实质损伤;④外科手术:肝脏手术或其他外科手术,可能会破坏肝胆管系统的通畅,导致胆汁流量受限,引起肝主疏泄;⑤胆道狭窄:肝胆道狭窄等可导致胆汁排出受阻;⑥其他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等也可能引起肝脏疏泄。

肝主疏泄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因人而异,主要有疲乏、食欲不振、恶心、腹泻、腹痛等,这些表现有可能是由于胆汁累积引起的。

此外,还有某些典型的诊断指标可以用来确诊肝主疏泄,其中包括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升高,胆汁酸钠尿联合检查等。

肝主疏泄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肝脏功能,改善胆道流通,病因治疗,合理饮食,中药治疗,生活习惯改变,合理运动等。

首先,针对病因进行科学治疗,对于慢性病应服药控制病情,并减少病因的影响;其次,通过理疗调整身体机能,增强肝脏的功能;再者,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防止病因的反复发作。

同时,患者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采用适当的中药方剂,如茯苓、乌梅、肉桂、淫羊藿、熟地等,调理肝脏、清肝热、疏散毒气等作用,帮助患者改善肝脏功能。

另外,正确的饮食习惯也会对肝主疏泄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有些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海鲜以及大量油炸食物等,会增加肝内热毒,负担更多的肝脏,反而使肝脏功能日益受损。

可以多选择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低脂牛奶、瘦肉、绿叶蔬菜、新鲜水果等,多喝水,保持肝脏湿润,提高肝脏功能,有助于疏散毒素。

中医调理肝气郁结疏肝理气缓解郁闷

中医调理肝气郁结疏肝理气缓解郁闷

中医调理肝气郁结疏肝理气缓解郁闷中医调理肝气郁结疏肝理气缓解郁闷肝气郁结是指肝脏功能失调,体内的肝气积聚不散,导致情绪郁闷、情绪不佳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理肝气郁结的关键是要疏肝理气。

下面将介绍几种中医调理肝气郁结、缓解郁闷的方法。

一、保持情绪稳定情绪稳定对于缓解肝气郁结非常重要。

要尽量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尤其是过度悲伤、愤怒、焦虑等负性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更加严重。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放松自己,通过听音乐、看书、散步等方式缓解内心的压力,帮助疏通肝经。

二、饮食调理饮食中应重视清淡,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刺激肝气郁结。

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消散肝火,缓解情绪不佳。

此外,适量摄入含有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发酵豆制品等,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身体整体状况。

三、中药调理中医中药对于调理肝气郁结有独特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枳壳、陈皮等,能够疏肝理气,消散郁结。

可以选择煎煮中药或者选择市售的中成药,但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剂量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四、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疏肝理气,缓解情绪。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轻度有氧运动,帮助肝气疏导。

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运动,以免适得其反。

五、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对于调理肝气郁结也非常重要。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有助于肝气的平稳流动。

此外,白天应保持愉快的心情,夜晚应保持安静,为肝脏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六、心理调适肝气郁结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心理调适也可以缓解症状。

可以选择与朋友聊天、听音乐、做瑜伽等放松心情的方式,也可以尝试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如心理咨询、冥想等,帮助自己摆脱郁闷的情绪。

综上所述,中医调理肝气郁结、疏肝理气、缓解郁闷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调理、中药调理、运动调理、调整作息以及心理调适等。

肝主疏泄——精选推荐

肝主疏泄——精选推荐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 1.肝的⽣理病理特点:肝为风⽊之脏,主疏泄⽽藏⾎,其⽓升发,喜条达⽽恶抑郁,主筋,开窍于⽬,与胆相表⾥,肝以⾎为体,以⽓为⽤,体阴⽽⽤阳,集阴阳⽓⾎于⼀⾝,成为阴阳统⼀之体。

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每易形成肝⽓抑郁,郁久化⽕,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肝⽓、肝⽕、肝阳、肝风之变,且肝之阴⾎⼜易于亏损。

因此,肝⽓、肝阳常有余,肝⾎、肝阴常不⾜就成为肝的重要病理特点。

肝为五脏之贼,故除本⾝病变外,且易牵涉和影响其他脏腑,形成⽐较复杂的病理变化。

2.肝的基本病理变化: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类,⽽⼜以实为多。

(1)肝⽓、肝阳失调:肝⽓、肝阳失调;,以肝⽓、肝⽕、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

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阴虚阳亢所致,故放在肝阴、肝⾎失调之中阐述。

因此,肝⽓、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郁结和肝⽕上炎等⽅⾯。

①肝⽓郁结:肝⽓郁结简称肝郁、肝⽓郁,是肝脏病理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或病久不愈⽽因病致郁,或他脏之病理影响于肝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机不畅,形成肝⽓郁结之候,其轻者称为肝⽓不舒或肝⽓郁滞。

肝⽓郁结之病理特点是肝之疏泄功能受到抑制,⽓机不得条达舒畅,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

因此,临床上以情绪抑郁、悒悒不乐,以及胁肋胀痛等⽓机郁滞之候为特征,且每当太息、嗳⽓之后略觉舒缓。

肝⽓郁结的病理发展趋势为:其⼀,⽓滞⾎瘀。

⽓有⼀息之不⾏,则⾎有⼀息之不⾏。

肝⽓郁结,⽓机阻滞,则⾎⾏不畅,必然导致⾎瘀,表现为胁肋刺痛、症积肿块、⾆青紫或瘀点瘀斑等。

影响冲任⼆脉,则冲任失调,可见妇⼥⽉经不调、痛经、闭经或经⾎有块等。

其⼆,痰⽓郁结。

⽓郁⽣痰,痰与⽓结,阻于咽喉,则为梅核⽓;积聚于颈部则为瘿瘤等。

其三,⽓郁化⽕。

⽓有余便是⽕,肝⽓郁结,久⽽化⽕,形成⽓⽕逆于上的肝⽕上炎之候。

其四,犯脾克胃。

肝⽓郁⽽不达,或⽓滞转化为横逆,均可影响脾胃之纳运,形成兼有呕吐、嗳⽓、脘胁胀痛等肝⽓犯胃和兼有腹胀肠鸣、腹痛泄泻、⼤便不爽等肝⽓犯脾之候。

中医学关于“肝主疏泄”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肝主疏泄”的概述

中医学关于“肝主疏泄”的概述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

一、肝主疏泄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

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失调,可导致五脏病变,故《四圣心源·六气解》称肝为“五脏之贼”二、肝失疏泄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临床多见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状。

二是肝气亢逆,疏泄太过。

临床表现为情志急躁易怒,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情志抑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

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生理作用1.调畅精神情志情志活动是脏腑精气对外界刺激的应答,适度的情志活动以气机调畅、气血调和为重要条件。

《灵枢·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肝主疏泄,畅达气机,和调气血,对情志活动发挥调节作用。

肝气疏泄,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则心情开朗,心境平和,情志活动适度。

若肝气郁结或亢逆,疏泄失职或太过,则可导致情志活动的异常。

前者常见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后者多见性情急躁、亢奋易怒等。

另一方面,情志异常也可影响肝气疏泄,造成肝气郁结或亢逆。

鉴于肝与情志的密切关系,故临床治疗情志病证多注重调肝。

2.协调脾升胃降肝气疏泄,畅达气机,促进和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使脾气升、胃气降的运动稳定有序,为脾胃正常纳运创造条件,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和糟粕的排泄。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

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相生原理:所谓五行相生,即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生克的关系。

根据中医学理论,五行的相生关系如下:1.心生肝:心主血脉,肝主疏泄。

心气旺盛可以促进肝气的疏泄,而肝气疏泄则为心血提供有利的运行环境。

2.肝生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疏泄能够促进脾气的正常运化,而脾气的正常运化则为肝气提供充足的营养。

3.脾生肺:脾主运化,肺主呼吸。

脾气的正常运化能够为肺提供足够的水液,维持正常的肺功能。

4.肺生肾:肺主呼吸,肾主水液。

肺主呼吸和节制水液的代谢,正常的肺功能有利于肾脏的水液代谢。

5.肾生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脏的水液代谢状况与心血的供给有密切关系,正常的肾功能有利于心血的营养供给。

相克原理:五行相克描述了五脏之间一种依赖和制约的关系,不同的脏器有着相互克制的作用。

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如下:1.心克肺:心主血脉,肺主气。

心血的旺盛会消耗肺的正常气机。

2.肺克肝:肺主气,肝主疏泄。

肺气的旺盛会疏泄过剩的肝气。

3.肝克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肝气的旺盛可以影响脾气的正常运化。

4.脾克肾:脾主运化,肾主水液。

脾气的运化功能受到肾水液的制约。

5.肾克心:肾主水液,心主血脉。

肾气的旺盛可以影响心血的正常运行。

以上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诊断疾病。

当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失衡或相克关系过强时,就可能出现各种疾病。

例如,心生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郁结、情绪不稳定等;肺克肝关系紊乱可能导致肝气疏泄不畅、肝火旺盛等;肾克心关系紊乱可能导致心血供应不足、心悸等。

针对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中医学提出了相应的调理方法,例如通过针灸、草药配伍等方式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达到恢复平衡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总之,内脏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通过描述五脏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对了解和分析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失疏泄
胆、健脾和胃
藏象肝-肝主疏泄
4.调节生殖机能
肝主疏泄影响男子排精、女子排卵以及月经来潮。 (1)调理冲任
冲任二脉与足厥阴肝经相通,隶属于肝。冲为血海,任主 胞胎。“女子以肝为先天”。
(2)调节精室
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相反相成,协调平衡,使精室开合有 度,精液排泄有节。 可引发月经、带下、胎产之疾,以及性功 能异常和不孕;可致性欲低下,阳痿、精 少、不育等;疏泄太过可致性欲亢奋、阳 强、遗精或血崩、梦交等。
藏象肝-肝主疏泄
朱丹溪《格致余论》:“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 指肝主管人的生物本能和冲动,并藉此以疏通气机,畅达气血, 属于人的一类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过程。 1.调节气机 2.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3.促进脾胃的运化
4.调节生殖机能
藏象肝-肝主疏泄
1.调节气机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疏肝理气+(活血、化痰、利水)
臌胀
藏象肝-肝主疏泄
2.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疏泄不及: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疏泄太过:烦躁易怒、面红目赤、 头胀头痛等。
情志活动异常
藏象肝-肝主疏泄
3.促进脾胃的运化
之 气 以 疏 泄 之 , 而 水 谷 乃 化
性 主 于 疏 泄 , 食 气 入 胃 , 全 赖 肝 木 《 血 证 论 脏 腑 病 机 论 》 : “ 木 之
肝主疏泄
.
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
前提
调节气机
脾胃运化 (脾升胃降)
………”
藏象肝-肝脾不和) A.嗳气,呃逆, 恶心呕 吐、泛酸 B.脘腹胀满疼痛 C.便秘 (肝气犯胃、肝胃不和)
肝失疏泄

胆汁分泌不畅所 致胁下胀痛、口 苦、黄疸等。
木不疏土:疏肝、利 目黄
一、疏泄不及: “肝气郁结”:情绪低落,善太息,抑 郁,胸胁、肝区、乳房等部位出现胀闷不适。 二、疏泄太过: “肝气上逆”:急躁易怒,头目胀痛, 胃脘胀痛,痛泻频作,呕呃或咳逆,甚则引 发呕血、咯血等,或卒然昏仆之“气厥”。
肝失疏泄
藏象肝-肝主疏泄
“肝气郁结”可导致血瘀,出现癥积、 肿块、痛经、闭经等;气机郁滞可导致津 行障碍,出现痰饮、痰核(梅核气)、水 肿或臌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