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文案
《作物栽培学》水稻教案
“三性”的强弱—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早、中晚稻。
水稻“三性”示意图
(二)水稻“三性”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1、栽培上应用
品种的搭配:感温性强的早熟品种,栽培管理上应突出早字,适期早播种、早插、早施肥管理,并适当密植,尽量减少生物量不足引起的产量不高;南方的晚稻类型品种,感光性极强,在热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出穗期比较稳定,早播并不早熟,栽培上要注意培育长龄壮秧和安全齐穗期。
▲栽培稻的起源和类型
(一)栽培稻的起源
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我国常见的栽培稻都属于普通栽培稻。栽培稻是野生稻进化而来的,我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普通栽培稻的祖先。普通栽培稻的起源地为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泥泊尔、缅甸北部,老挝和中国西南部(我国云贵一带有许多野生稻种)。
(二)水稻生产重要的原因
1、水稻高产、稳产。
水稻可在田面保持水层的条件下生长,人们可以通过灌溉、排水及水层深浅来调节土壤温热状况、养分释放速度、田间小气候等,水层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发生。
2、稻米的品质好,是人们喜爱的粮食之一。
稻米的淀粉粒最小(3-10μm)、小麦30-45μm、玉米35μm,蛋白质虽少(7.3%),但是易被人吸收的Pr成份较多。
2、土壤营养:在N、P、K三要素中,N对根系发育影响最大,缺N或N素过量,根量均减少。
3、土壤温度:稻根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低于10℃生长停顿。
4、土壤水分:稻田长期淹水,根分布浅、分枝少,落干晒田可促进根系发育。
总之,主要通过水层管理和肥料促进根的生长发育。
分蘖的生长
(一)分蘖发生的规律
一般栽培条件下,地上部4—5个伸长节与茎秆基部2个节(芽鞘节、不完全叶节)不发生分蘖,由接近地表、紧缩在一起的几个中间节位发生分蘖。
幼儿园种植水稻文案
幼儿园种植水稻文案
1. 幼儿园种植水稻,让孩子们亲手感受农田的奇妙与生命的力量。
2. 通过水稻种植,孩子们学会珍惜粮食,了解农业文化的重要性。
3. 种植水稻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4. 孩子们通过观察水稻的成长过程,学会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5. 幼儿园种植水稻带给孩子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农田的生态价值。
6. 孩子们可以学会如何正确浇水、施肥、除草,培养出一定的农田管理能力。
7. 幼儿园种植水稻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乡村文化,增进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兴趣。
8. 通过亲手种植水稻,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粮食的来之不易,更加珍惜食物。
9. 与小伙伴一起参与水稻种植活动,可以增加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10. 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种植水稻,能够理解农田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11. 了解水稻的生长过程,孩子们能够明白环境对作物生长的重要影响。
12. 种植水稻可以促使孩子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13. 透过种植水稻,孩子们可以加深对农业的理解,培养对农民劳动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14. 孩子们亲身体验播种、收割等农田的劳动过程,增进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15. 水稻种植可以启发孩子们对生态平衡的认识,培养他们爱护环境的习惯。
16. 幼儿园种植水稻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与自然互动的机会,增进他们对大地的敬畏之情。
17. 孩子们在水稻种植活动中,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无限生命力。
水稻种植业的教案
水稻种植业的教案第一章:水稻种植业概述1.1 水稻种植业的概念1.2 水稻种植业的重要性1.3 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与特点第二章:水稻种植技术2.1 水稻种子选择与处理2.2 水稻播种与育秧2.3 水稻移栽与种植2.4 水稻灌溉与排水第三章:水稻田间管理3.1 水稻施肥技术3.2 水稻病虫害防治3.3 水稻植株调整与保护3.4 水稻生长监测与评估第四章:水稻收割与储存4.1 水稻收割时间与方法4.2 水稻晾晒与脱粒4.3 水稻储存与管理第五章: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5.1 水稻种植业的环境保护5.2 水稻种植业的科技创新5.3 水稻种植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5.4 水稻种植业的政策支持与市场分析第六章:水稻种植业的历史6.1 水稻种植的起源与发展6.2 中国水稻种植业的历史变迁6.3 世界其他地区水稻种植业的历史第七章:水稻种植文化7.1 水稻种植与地域文化的交融7.2 水稻种植习俗与节日7.3 水稻种植文化的影响与传承第八章:水稻种植业的经济价值8.1 水稻种植业的产值与贡献8.2 水稻种植业的市场分析8.3 水稻种植业的产业关联与带动第九章:水稻种植业的社会影响9.1 水稻种植业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9.2 水稻种植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9.3 水稻种植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十章:水稻种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0.1 水稻种植业科技创新的趋势10.2 水稻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10.3 水稻种植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一章:水稻种植业的科技创新11.1 水稻育种技术的进展11.2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应用11.3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发展11.4 水稻种植环境监测与适应性技术第十二章:水稻种植业的区域差异12.1 不同地区水稻种植的适应性12.2 水稻种植业的区域布局与优化12.3 区域水稻种植业的竞争力分析第十三章:水稻种植业的生态环境影响13.1 水稻种植与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3.2 水稻种植对土壤健康的影响13.3 水稻种植业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第十四章:水稻种植业的全球合作与交流14.1 国际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现状14.2 国际水稻种植技术的交流与合作14.3 全球水稻市场的变化与挑战第十五章:水稻种植业的未来挑战与对策15.1 气候变化对水稻种植业的影响15.2 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的问题15.3 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水稻种植业的概念、重要性及其分布与特点。
水稻种植业的教案
3.1.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教案建始民高高一地理组周隆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产生的自然、社会、经济原因。
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2.利用案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世界和我国粮食问题的重要性;2.初步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利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学习水稻种植业的特点;2.对比水稻种植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理解在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过程中,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1.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形成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2.结合文字资料与图示资料的阅读,初步掌握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讲议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迁移农业和传统旱作谷物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一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图片,请大家认真观看,图片里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图片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生:种植业。
师:很好。
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一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看课件上的图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学生活动)读图思考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文案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C积温2000-4500E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E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C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C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I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I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年》10 C积温6500—8000r,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C始现期至》22C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C始现期至》20C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
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
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
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高中地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教案
高中地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 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和原因。
3. 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4. 鼓励学生爱护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内容:1.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和特点。
3. 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和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教学方法:1. 讲授法。
2. 辩证方法。
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
2. 实物教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图片和地理大数据,找出你身边的农业方面的实例,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感受农业的重要性。
Step 2:讲授1.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代传统农业时期,一个是现代农业时期。
近些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大米、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草、茶叶等主要农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列。
2.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和特点。
我国农业可分为:水稻区、小麦区、玉米区,以及特色农业区、畜牧区和渔业区。
其中,水稻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小麦区在中国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主;玉米区则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淮海平原等地;特色农业区主要包括蚕丝、茶叶、烟草、油茶、枸杞等;畜牧区主要在内蒙古、青海、四川等地;渔业区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 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
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着利弊,在水稻区、茶叶区、畜牧区等地,农业发展依赖于当地的气候、土壤和人工环境,但也受到了环境污染、自然灾害、传染病等方面的影响。
另外,在大城市周边、绿化带、水库库区等区域,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被开发、面积减少、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Step 3:实践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物展示,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自了解和学习农业的基本技术和工具。
Step 4: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总结,了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
初中地理教案了解我国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
初中地理教案了解我国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初中地理教案:了解我国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一、引言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作物种植区域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我国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对于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教案将介绍我国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并提供相关信息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内涵。
二、中国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1. 玉米种植区域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其中,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是中国主要的玉米生产地,年产量居全国前列。
2. 水稻种植区域水稻是中国人的主食,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
其中,湖南、江西、广东等省份是水稻主产区,这些地区的水稻产量较高,供应了全国的大部分需求。
3. 小麦种植区域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分布广泛。
主要的小麦种植区域包括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
其中,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是中国小麦的主要产区,年产量较高。
4. 大豆种植区域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质来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北三省是中国的大豆主产区,年产量较高。
5. 棉花种植区域棉花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其中,新疆、河南、江苏等省份是我国的主要棉花产区,产量较高。
6. 油菜种植区域油菜是中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分布广泛。
主要的油菜种植区域包括长江流域、西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
湖北、四川、河南等地是我国的主要油菜生产地,年产量较高。
三、案例分析:湖北省的作物种植区域湖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在湖北省,主要分布着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的种植区域。
1. 水稻种植区域湖北省水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鄂东南地区,包括黄冈、咸宁、孝感等市州。
这些地区拥有充足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水稻生长的理想地区。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使学生理解种植业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教学内容农业的定义和分类种植业的定义和特点种植业在农业中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种植业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章:水稻种植业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水稻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2.2 教学内容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域水稻种植的特点和技术水稻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第三章:小麦种植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小麦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3.2 教学内容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区域小麦种植的特点和技术小麦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麦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小麦种植的实践活动,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第四章:玉米种植业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玉米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4.2 教学内容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区域玉米种植的特点和技术玉米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玉米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第五章:蔬菜种植业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蔬菜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5.2 教学内容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区域蔬菜种植的特点和技术蔬菜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蔬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蔬菜种植的实践活动,掌握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第六章:水果种植业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使学生掌握水果种植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6.2 教学内容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区域水果种植的特点和技术水果种植的管理方法和产量提高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果种植业的分布和特点。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说课稿
说课稿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一、教材分析水稻种植业是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础上, 进一步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水稻种植业做出具体分析, 在本章中起着延伸、承接的作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的一般方法,并能够运用该方法自主学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关内容,所以分析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时,我认为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
2、学生对于农业生产相当陌生,基本毫无生活经验可谈。
再加上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上呈现并不生动,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该节课设计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3、学生对一些生产生活图片的展示比较感兴趣,在教学课件中可以选取有水稻种植业教学内容的典型图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辅助教学。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在未标注的世界地图上,指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
2、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综合分析亚洲成为世界最大水稻产区的区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结分析资料的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及多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农业生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法、讨论探究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一)学习方法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教案导学案.doc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教案导学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教案导学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知识回顾——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二是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和人们的饮食习惯及农业发展的历史(种植经验或养殖经验)等,《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教案导学案。
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农业的经营和发展。
讲授新课●探究活动(限时7分钟)结合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按照导学案的要求,探究季风水田农业即水稻种植业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探究结果展示(5分钟)区位因素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季风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形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地形,土层深厚。
土壤水稻土(人类长期种植水稻条件下形成),土壤肥沃,教案《《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教案导学案》(..)。
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人多低少对粮食的需求量大,要求种植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作物。
饮食偏好等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稻米是人们喜好的粮食作物。
●自学辅导(4分钟)读课本48页内容,说出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说出亚洲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1、小农经营;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二、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1、为什么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水利工程?答案: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区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受季风活动异常的影响,水旱灾害频发;另外水稻种植业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故水利工程量大。
xxxx小学《种植水稻》教学设计
xxxx小学《种植水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水稻的生长环境、种植技术和生长过程。
2. 学生能够掌握水稻种植的基本方法,如播种、插秧、施肥、灌溉等。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种植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掌握水稻种植技术。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了解农业劳动的艰辛,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
2. 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学会关爱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稻的生长环境1. 气候条件:温度、光照、降水等。
2. 土壤条件:类型、肥力、排水等。
3. 水稻的生长周期:发芽、生根、分蘖、抽穗、成熟等。
2. 水稻种植技术1. 播种:选择良种、处理种子、播种时间等。
2. 插秧:秧苗选择、插秧密度、插秧方法等。
3. 施肥:肥料种类、施肥时间、施肥量等。
4. 灌溉:灌溉方式、水质要求、灌溉时间等。
5.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类型、防治方法、用药时机等。
3. 水稻生长过程管理1. 田间观察:观察水稻生长状况,发现并解决问题。
2. 植株调整:去除无效分蘖、保持合理的田间结构等。
3. 收割与储藏:收割时间、方法、稻谷储藏条件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稻种植技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稻生长过程和种植技术。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稻种植过程。
4. 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5. 采用田间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水稻种植管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种植水稻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学生对水稻种植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3. 学生在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
4. 学生对农业劳动的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1. 水稻种植基地:提供实地种植和观察的场所。
水稻种植技术教案
水稻种植技术教案教案标题:水稻种植技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水稻的生长特点和需求。
2. 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稻的生长特点和需求。
2. 水稻的品种选择和育苗技术。
3. 水稻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4. 水稻的收割和加工。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 引入水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 激发学生对水稻种植技术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介绍水稻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要求等。
- 分析水稻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3. 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水稻育苗实验,包括选择适合的品种、播种时间和育苗介质等。
- 指导学生进行水稻田间管理实践,包括施肥、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4. 实验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管理方法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适合本地区水稻种植的最佳技术和管理方法。
5. 拓展延伸:- 探讨水稻的收割和加工技术,介绍水稻的主要加工产品和利用价值。
- 引导学生思考水稻种植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总结回顾:-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 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学生对水稻种植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水稻育苗实验和田间管理实践的报告,包括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等。
3. 作业任务:布置学生完成水稻种植技术的进一步调研和总结,展示给全班。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讲解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知识点。
2. 实验器材和材料:包括播种盘、育苗介质、水稻种子、施肥工具、喷雾器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或农田,了解实际种植情况。
教学扩展:1.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水稻种植技术的深入研究和交流。
初中地理水稻问题教案
初中地理水稻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水稻的生长环境及分布特点。
- 掌握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地区及原因。
- 知道水稻种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通过地图和数据,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析图能力。
-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农业地理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水稻的生长环境及分布特点。
- 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地区及原因。
- 水稻种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场景,引发学生对水稻问题的思考。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水稻的生长环境:水稻需要充足的水源、热量和光照,对土壤要求较高。
2. 讲解水稻的分布特点: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季风区,我国南方地区为主要种植区。
3. 分析我国水稻种植的主要地区及原因: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某水稻种植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环境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2. 讨论水稻种植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人们生活水平。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水稻种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稻的生长环境、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保护水稻种植环境,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2.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够准确回答关于水稻生长环境、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问题。
3. 思维能力: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延伸:1. 邀请农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水稻种植技术和管理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水稻种植基地,亲身体验水稻种植过程,增强对农业地理的认识。
参观水稻种植基地的文案
参观水稻种植基地的文案
1.参观水稻种植基地,让我受益匪浅,遍地金黄的水稻,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强大。
2.秋天的水稻种植基地,犹如一副画一样,真是良辰美景,美不胜收啊!
3.水稻如画,让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妙之处,也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祖国农业的伟大。
4.看着遍地的水稻,让我想起了幼时的乡村,我们自由的穿梭在水稻中,叫上许多小伙伴一起种水稻,玩耍。
看着现在的水稻种植基地,发现时间的力量真是伟大。
5.水稻种植基地的水稻,比小时候乡村里种植的水稻要好得多,收成也要好得多,现在的我们真是幸福。
水稻种植业教案2
《水稻种植业》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学生能在未标注的世界地图上,指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2)总结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生产特点,综合分析亚洲成为世界最大水稻产区的区位因素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相对稳定的自然条件及多变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农业生产。
二、教学重点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分布的主要因素;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综合分析亚洲成为世界最大水稻产区的区位因素。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学习法五、【教学工具】1、课本图文资料2、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图片[教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中人们在做什么?[学生]水稻种植[教师]没错,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请同学们看课本上60-61页上的内容。
2、[板书]水稻种植业探究一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探究二影响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布的主要因素:探究三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3、新课教学(1)课前组织:将学生分为六组,并发放导学案。
(2)任务分配:一组二组讨论探究一、三组四组讨论探究二,四组五组讨论探究三。
(3)小组探究(8分钟)(4)小组结果展示(5)小组互评(6)教师点评:给学生的探究和点评给以肯定,并指出其不足。
点评并讲述知识。
(7) [教师] 播放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的图图3-1-6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8)[板书]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过渡]世界水稻种植大部分分布在亚洲,为什么亚洲成为世界上的水稻主要分布区。
(9) [教师] 播放并讲解图表(10)引导学生口头归纳影响水稻种植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过渡]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分布区,除了有其自身区位优势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1)[教师]播放图片(12)引导学生归纳: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 亚洲的水稻种植业主要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全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
全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中国稻区辽阔,南至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东至台湾省,西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低如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西南云贵高原海拔2000多米的山区,都有栽培。
但主要稻区分部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等),并以栽培籼稻为主,而在此以北则以粳稻为主。
在此线以南,太湖流域多种粳稻,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之处宜种粳稻。
按省统计,除青海省外,其余各省均有水稻栽培。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该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2、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颚、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南和青藏高原,共319个县(市)。
改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移动,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工457个县(市)。
该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该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据调查统计表明,2008年,水稻种植面积大约达到4.3亿亩,总产约1.89亿吨。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的文案材料
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的文案材料文案一哎呀,你知道不?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这可太有意思啦!在我老家南方,那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田,就像绿色的海洋。
一到夏天,水稻长得可欢实了,风一吹,稻穗都在跳舞。
我小时候还跟着大人下田插秧呢,那感觉,虽然累但是特别好玩。
赏析:此文案以第一人称书写,通过讲述自己在南方老家看到的水稻田以及亲身经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南方水稻种植的场景,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置身其中,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文案二嘿!跟你说哦,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这差别可大了去了!我在南方上学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农民伯伯们在水田里忙碌。
那水稻田啊,水满满的,水稻苗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看着就特别舒心。
而北方呢,一马平川的小麦地,麦浪滚滚,也是别样的风景。
赏析: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分享自己在南方上学时的所见所闻,对比了南方水稻田和北方小麦地的不同景色,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语言轻松俏皮,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文案三哇塞!你晓得不?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
我有次去南方旅游,正好赶上水稻丰收的季节。
那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农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北方的小麦也是如此,成熟的时候,一片金黄,特别壮观。
赏析:同样是第一人称,通过讲述旅游时的经历,描绘了南方水稻丰收和北方小麦成熟的景象,传递出丰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种欢乐的氛围。
文案四哈哈,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这是常识啦。
我同学是南方的,他家就有大片的水稻田。
每年暑假他回家都得帮忙干农活,虽然辛苦,但他说看着自己种的水稻丰收,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北方的小麦也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呀。
赏析:以第一人称叙述同学的经历,突出了南方水稻种植的辛苦与收获的成就感,同时也提及北方小麦,使文案内容更全面,情感真挚,让人能体会到农民的不易和收获的快乐。
文案五哟呵!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这可真是大自然的巧妙安排。
我之前去北方,看到那广阔的小麦田,感觉特别震撼。
在南方,水稻田则多了一份灵动和秀美。
我国水稻种植的范围
我国水稻种植的范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家之一,水稻在中国的种植范围广泛,涵盖了各个地区。
在这篇回答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国水稻种植的范围。
首先,从地理上来看,中国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江南和华南地区。
江南地区包括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福建和江西等省份。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
华南地区则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香港等地,这里的气候更为炎热湿润,适宜水稻的种植。
除了江南和华南地区,水稻种植还延伸到了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
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和云南省以及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和宁夏等地,都有水稻的种植。
虽然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与江南和华南地区不同,但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和选育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水稻种植在这些地区也能取得较好的产量。
此外,中国的水稻种植还涉及到海上种植。
中国的一些岛屿和海域,如南海诸岛、东海诸岛和渤海等地也有水稻的种植。
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的限制,海上种植的水稻产量相对较低,但这对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中国,水稻种植的范围涵盖了绝大部分省份和地区。
无论是温暖湿润的江南地区,还是炎热湿润的华南地区,亦或是气候条件较为苛刻的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中国农民都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种植水稻,并取得了丰收的成果。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一些传统的水稻种植区正面临着土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倡导高效节水的种植技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强环境保护,以确保水稻种植在中国的范围和产量能够持续增长。
总之,中国水稻种植的范围广泛,并且涵盖了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除了江南和华南地区,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也有水稻的种植,并且海上种植也在发展中。
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中国农民和政府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努力保护和推动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 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
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
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
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
年≥10℃积温5800-7000 ℃。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
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
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
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
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
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
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
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
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
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
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
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年≥10℃积温4500-5500℃,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
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
春季低温多雨,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
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
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
稻瘟病、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
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
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
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
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
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
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 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
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晚稻栽插困难。
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
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
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
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气候四季不甚分明。
年≥ 10 ℃积温 3500-5500℃。
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
生长季日照 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
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
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
稻瘟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
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
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
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垂直差异明显。
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
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
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
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有水稻。
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 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
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10℃积温3500-4500℃。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
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
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
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
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
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
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
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
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
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10℃积温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
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
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
旱、沙、碱是三大障碍。
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
二、水稻生产布局结构的调整和商基地的选建1.随着耕作制度的演变,水稻布局和结构的变化,大幅度地增加了夏种面积和粮食产量。
今后一段时期的调整建议:①从全局稳定双季稻面积,在局部地区进行适当调整。
要稳步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产;逐步创造条件扩大四川和西南河谷平原地带双季稻面积;②积极发展北方水稻旱种,重点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扩种旱稻。
③建立集中稻区水稻--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合理结构。
扩种豆类作物和利用绿肥作为饲草;积极发展玉米和豆类间作,发展饲料稻生产。
2.有步骤地选建商品稻谷基地,是保证国家稳定地得到必要的商品大米的重大措施。
基本要求是,能够不断地向省外调出必要的商品稻谷。
一般说,要求商品基地人均占有稻谷能超过500公斤,商品率在20%以上。
为此建议:①重点建设中产稻区商品基地。
主要是赣中丘陵、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
②巩固提高高产稻区商品基地。
主要是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太湖平原。
③逐步改造低产的稻谷生产基地。
主要是赣南、湘西南、桂东北、桂南。
只要坚持多种途径治理,也可能逐步增加商品稻谷的调出。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 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 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 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 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 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 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 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 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 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 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 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 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 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 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 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 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 改造中低产田.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 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10 ℃积温 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 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 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 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 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 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 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 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 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 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 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我国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在北方,即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主要属于单季粳稻分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