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稻种植分布教学文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一、水稻的分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 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

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年≥ 10 ℃积温5300-6500℃,

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积温 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 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