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
摘要: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本文主要是对老子欲望论思想的介绍及评价。
关键词:需要欲望
一、老子的欲望论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将无欲、不欲或寡欲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他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①。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②。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从这种认识出发,他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③老子主张愚民政策。
二、对老子欲望论的评论
1、老子的欲望论的积极方面。老子的无欲思想实际上就是遏制人的需要思想。人的需要思想是对老子无欲思想的一种发展。二者表面上是矛盾,但是实际上都看到人的需要的重要性。进一步挖掘
老子无欲思想的内在精髓,发展人的需要理论。由需要到无需要,由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乃是需要理论的内在精髓。
另外,老子的欲望论出现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对现在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群众饱受战争之苦,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但老子说过一个著名的话,他说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相信信念的力量,只有你认为它好它就好。
2、老子的欲望论的局限性。老子的欲望论主要是指不要有超出自然的欲望,即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限。但人生在世,仅仅是为了这个么?超出这一要求的就是不自然的吗?老子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是否在于人不仅满足于吃、喝、性需要等?在这些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人是否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实际上,真正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每日每时都在以这些“不自然”或“反自然”的行为来建造一个“人化”的自然。在此就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具体如下:
第一、忽视人的基本需要。生存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吃、穿、住、用行,但如果当一个人的基本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对自己本身处于一种不满意的状态,进而引起对社会的不满,将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④。指出智慧之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这是把人们基本的物欲和娱乐看作对人性的违背。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⑤。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其需要甚至是基本需要的满足都是有限的,老子却要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主张用“道”来镇压人的欲望,在当时那种社会这对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成问题,更别提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还要用“道”来镇压,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当这种不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演变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成为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主要根源。
第二、扼杀了人的创造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特征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觉的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生产劳动。诚然,某些动物也进行生产,如蜘蛛和蜜蜂,但只是本能式的活动。“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⑥可见,目的性是人的劳动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活动的重要标志。目的就是自觉意识到的需要,需要则是驱使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而老子则把人们基本的物欲和娱乐看作对人性的违背。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⑦。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⑧老子的愚民政策就是扼杀人的创造性,将人处于蒙昧状态。第三、泯灭人性。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而老子的理欲观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基本需要看做是对人性的违背,他对人欲进行了违反人性的歪曲和否定。他提出“罪莫于多欲”⑨。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与实际上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欲望是正常的,而这些欲望本身就是人性的表现。欲望反映的是人的需要心理,健全人格的发展应该满足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而老子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⑩。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实质是把劳动人民变成没有任何生存要求的存在物,变成统治阶级奴役的工具,使劳动人民物化,变成没有感情的工具,扼杀人性。
参考文献:
①⑩《老子》三十七章
②《老子》十九章
③⑧《老子》三章
④《老子》十二章
⑤⑦⑨《老子》十九章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