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老子_寡欲_思想的现代意蕴

老子“寡欲”思想的现代意蕴李瑞艳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
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
“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
一、“寡欲”的哲学基础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
五千言虽短,涉及的范围却从具体的天、地、人到一般的万事万物,可谓包罗万象。
很多学者都对老子《道德经》的内容做过分类。
例如余元洲先生在其《老子新编》中把《道德经》分为“人生之道”“社会之道”等,试图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到天下的治国安邦这个层层递进的阶段对《道德经》进行解读。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见,《道德经》涉及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各个层面。
但无论是哪个层面,都要依“道”而行。
因此,“道”是老子提出的所有观点的基础。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告诉世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当代注家陆玉林认为,“平常所讲的道路,日常的行事规则都是可以说的,但‘道’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人也不能通过语言来了解和把握‘道’。
”但是他又说,“这个‘道’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它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并且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总动力,天地万物的运行也以‘道’为法则。
”老子把这个观点放在开篇第一章,也许正是想要告诉人们,他反复强调的“道”存在万物之中,他自己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借用文章的五千言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到蕴含在万物之中的“道”的涵义。
老子的这一论述恰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这个概念很抽象,但是概念虽然抽象,我们却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具体的物质,而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物质形象却不是“物质”本身。
“有欲”的困境及其理论内涵——对《老子》首章“欲”的哲学诠释

的 “欲 ”这 一 哲 学 范 畴 有 着 重 大 不 同 。《老 子 》首 章 是 在 “道 一 物 ”的 逻 辑 框 架 下 展 开 的 ,从 “道 一 物 ”关 系 来 看
《老 子 》首 章 ,能 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突 破 “有 欲 ”这 一 说 法 的 理 论 困 境 。“有 欲 ”在 首 章 的 语 境 中 强 调 与 “理 性 ”相
• 41 •
恆 無 欲 ,以 觀 其 眇 ;恆 有 欲 ,以 觀 其 所 僥 。 (北 大
汉 简 本 )[4]1
这两句在句读方面常常存有分歧,即是以“常无 欲”、“常有欲”为断(一般与之相应的是前两句以‘无
V V 名 有名’为断),还是以“常无 ‘常有”为断(一般
与之相应的是前两句以‘无 ’、‘有 ’为断)。前者是宋 代 之 前 的 三 种 传 世 本 (王 弼 本 、河 上 公 本 、傅 奕 本 )及 出 土 的 北 大 简 本 、帛书本《老 子 》的 读 法 ;后者是以王 安 石 为 代 表 的 后 世 研 究 者 的 读 法 (1),此 种 句 读 可 谓 影响深远,从宋人司马光、苏 辙 、范应元、林 希 逸 、白 玉蟾到明清的陈景元、释 德 清 、杨 文 会 ,以及近人马 叙伦、俞 樾 、严灵峰、高亨等学者都从此种断句。两 种 句 读 的 差 异 ,会 对 理 解 整 章 的 哲 学 意 义 产 生 重 大 分 歧 (2),故而 在 《老 子 》研 究 史 上 掀 起 了 不 小 的 风 波 , 学者从语法、逻辑和文献版本等角度对此展开论辩, 终也各执一词(3)。虽 然 ,马 王 堆 帛 书 出 土 之 后 ,在 “无欲”、“有欲”后皆有“也”字 ,根据古汉语中“也”常 用 作 语 气 停 顿 的 习 惯 ,显 然 当 断 为 “常 无 欲 ”、“常有 欲”,这几乎可为定论。如 此 ,“常无”、“常有”的断句 就遭遇了出土帛书的极大的挑战。然 而 事 实 上 ,纵 使 有马王堆帛书《老 子 》的文献支持“常有欲”、“常无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道德经》的欲望观念

《道德经》的欲望观念木子a编辑 [原文地址]以特有的视角看世界,以透彻的引据论世事,以独特的思路思世间,以犀利的语言评人间。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欲,欲这个字很形象,欠谷,也就是吃不饱肚子,更准确的说,就是饥饿感,很形象的描述了欲望的状态,它就象粮食一样不可获缺,少了就会饥饿,吃多了就会撑的慌,而道德经里对欲望理念,正是让我们保持健康状态的一个食谱,让我们既不骨瘦嶙峋,也不大腹便便。
道德经里面对于欲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无知无欲,一个是少私寡欲。
乍一看,会觉得这是很极端的观点,认为道家主张禁欲,并和佛家作比较,并把两者都认定为是极端的学说,这是完全错误的,请注意无和寡这两个字,它们不是绝对化的词汇,不是弃和废,它们是适中的,空间很大。
不是斩钉截铁的语气,道德经曾多次描述过“物壮则老,物极必反”佛家也提倡修中道,放弃苦行,目的就是为了不要走极端,这样对我们很不好。
那么什么是无知无欲呢,关于这个无知无欲很多种它的意义,它可以无限延伸,因为空间很大,结合不同的事情,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我就结合这个主题,这里的意思是在你不熟悉的领域,千万不要有太大的欲望,西方有句谚语叫“好奇害死猫”所以千万不要贸然涉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以免产生危险,即便要涉入,也要事先了解基本情况,切忌瞎闯乱闯。
至于少私寡欲,则是要我们学会控制欲望,让它在该爆发的时候爆发,该节制的时候节制,这似乎有些困难,但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本能,每个人都有。
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激发和调动。
道教有辟谷之术,很多人以为是不吃不喝,其实这是错误的,他们只是把吃的东西控制在最低限度,涉入最基本的营养物质,能维持生存就足够了。
不要过度崇尚美味的食物和丰富的营养,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对自己很不利。
对于这一点老子在第十二章有过详细的论述,这也应证了佛家六根清净的观点,“五色令人目盲”对应的是眼根,“五音令人耳聋”对应的是耳根,“五味令人口爽”对应的是舌根和鼻根,“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对应的是身根和意根。
老子的欲望观

老子的欲望(开头)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
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经典巨著。
在诸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一枝奇葩。
《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
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
内容极为丰富。
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
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
《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讲的“道”和中国哲学中讲的“形而上”是一致。
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
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东西。
“道”这个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到的。
它必须落实到现象界才为我们所知了。
道的显现就是德。
德就规定了人的行为。
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 慈,俭,朴等。
而在《道德经》中,关于“欲”的讨论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在老子看来,人生原本是自然的产物,没有什么追求,后来随着智能的开启,人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维护自己的生存。
如果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得了。
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就应该活下去,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拥有相应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不劳作,自然不能不摄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种种利益,维护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现。
老子将此称之为“素”,名之为“朴”。
意思是这是人生之本然。
“素”、“朴”“私”、“欲”老子认为,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私欲没有止境,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其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宁日。
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权威解读

道德经第十三章的权威解读《道德经》第十三章主要探讨了欲望、欲望管理、自我认知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
以下是针对这些主题的详细解读:1. 欲望控制人类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人们的欲望往往控制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他认为,过度的欲望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他提倡控制自己的欲望,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2. 欲望管理法则为了控制自己的欲望,老子提出了欲望管理的法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了解自己的欲望,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管理。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控制,人们可以避免被欲望所驱使,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3. 如何知道自己被欲望控制老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那么他很可能被欲望所控制。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为物质所困,那么他就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欲望。
4. 宠辱若惊的含义在《道德经》中,老子用“宠辱若惊”这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对外部环境反应过度的情况。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在意别人的赞扬或批评,也不应该因为得到或失去某种荣誉而感到特别高兴或沮丧。
相反,他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5. 得失焦虑与不安的原因老子认为,人们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得失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担心失去现有的物质和地位,并因此感到不安。
但是,如果人们能够了解生命的真谛,把注意力放在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上,那么他们就可以减少对物质的依赖,从而减少焦虑和不安的感觉。
6. 贵大患若身的比喻在《道德经》中,老子用“贵大患若身”这个比喻来形容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过度关注。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把身体和生命看得太重,也不应该过分担心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相反,他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内心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上,从而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
7. 两件重要的事情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老子强调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要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价值观;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
他认为,只有做好这两件事,人们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道德经》:老子用“五官”来代表欲望,只是想告诉你……

《道德经》:老子用“五官”来代表欲望,只是想告诉你……五色令人目盲;五颜六色只会把我们变成瞎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们看到的各种表象都是假象,而这些假象挡住了自己的视线,使我们不能见“道”,不能明心见性,这又与瞎子何异?五音令人耳聋;纷繁的声音会把我们变成聋子。
世人都觉得我们有一对好耳朵,要多听一些信息,多听几种声音,其实我们听到的都是些什么呢?大多是无意义的杂音而已。
现在的不少人,可能是内心的空虚所致,一刻都不想让自己静下来,白天听老板的训斥,同事的唠叨,客户的埋怨,晚上还闲不住,一有点时间就把耳机插进耳朵,似乎那个耳朵有一分钟的清静就不好受。
试想,一个人整天都在被各种声音困扰,那么他什么时间思考呢?有了那么多的干扰,又怎么能听到天籁之音?五味令人口爽;丰美的味道,反而会让人味觉迟钝。
这一点,年龄越大的人就越有体会,过去的年代生活很简单,大多是稀饭咸菜,咸菜稀饭,偶尔吃个炒青菜就感到很香,很好吃,现在一桌子大餐,尽然吃不出当年炒青菜的美味了。
几十年前,无论谁家炖肉,虽然只放点生姜大蒜而已,但周围好远都能闻到,现在做饭,尤其是饭店里炒菜,能放十几种调料,但吃起来无滋无味,甚至是味若嚼蜡。
食欲也是欲望,只要是欲望,就不可能有满足的时候,而且,得到的越多,失望却越大。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古代人讲究打猎,就是不能随便打人,于是到山里找动物去打,其实质就是追求刺激,追求新奇,结果追兔子心就随着兔子转,追狼心就随着狼跑,内心动荡,不得安宁。
前段时间,北京在搞车展,上海在搞世博会,人们趋之若鹜,为什么会是这样?就是猎奇心理,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永远狂奔,直至死亡。
修行人追求的是心如止水的境界,老子说,你整天在找刺激,心何时能止?性何时如水呢?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之货就是奇珍异宝,这是世人孜孜以求的好东西,但正是这些东西会让一个人行伤德坏。
现在监狱里关着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难得之货”才进去的,世人所说的行为不端者,也一定是难得之货的追逐者。
《老子》的智慧:无欲,是一种心智的自由

《老子》的智慧:无欲,是一种心智的自由01欲望,对慧性是一种伤害。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视觉、听觉、味觉的满足,驰骋畋猎,难得稀有的货物,并非出自于理性思考,而是出自于感官的享受,这并不属于慧性,而是会麻痹了慧性,这对人的智慧通常是一种伤害。
所以,老子不喜欢这些,因为他更加爱惜自己的心智的完整存留,“去彼取此”。
02无欲,是一种妙观察力。
《老子》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你需要常常保持没有欲望,才能观察到事物的奥妙之处;等你已经观察到了事物的奥妙之处,才发起欲望,所以才能分析出事物的端倪。
欲望,确实是对慧性的一种伤害,当你想要确实去理解一样事物的时候,当你确实想深入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你不得不放下欲望,才能客观实在地切入实际中去了解清楚,带着欲望的观察是一种哈哈镜的观察,是非常失真的。
所以,无欲是好的,这是一种妙观察力,是一种慧性,是心智的自由,是一种真实感。
但是这并不是完全驳倒欲望,并不是完全否定欲望,不是完全要隔离欲望,而是一种认识过程的心智,我们的认识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满足欲望的,最终还是以有欲望,才能分析出端倪,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诚然,我们所要观察和发现的问题,是应当无欲地去发现的,但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却是我们的欲望,所以是有欲地分析的。
03无欲,是成功的阶梯。
《老子》曰:“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无欲,是妙观察力,是智慧,是发现能力,同时也是处世原则,也是处世的智慧和德性。
在社会生活中,总不争先,不争先恐后,反而容易占了先机,为什么呢?因为你之所以占先机的,是社会内部结构的需要,就是社会需要你的,才会让你占了先机。
社会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你按照客观情况办事情,解决问题了,自然有你的位置。
“争先”是什么呢?“争先”就是主观性的,现实中不会存在可以让你“争先”的事物,无中岂能生有?你“争先”其实是在争空气,因为你没有把落脚点落到实际中去,“不争”才落到实际中去了。
道家对欲望的解释

道家对欲望的解释?
答:道家对欲望的解释主要体现在“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中。
道家认为,欲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是生存所必需的,如食欲、性欲、求生欲等。
然而,过度的欲望会导致人失去内心的准则,甚至产生各种祸根。
因此,道家提倡一种自然平和的态度来对待欲望,即“无为”。
这种“无为”不是指完全放弃欲望,而是指不被欲望所束缚,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自然。
在道家的思想中,欲望可以被视为一种动力,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
然而,这种能量需要在正确的道路上被引导,否则就会导致人走向错误的道路。
因此,道家强调要抛弃所有杂念,脱离欲望的束缚,方能内心清静。
同时,道家也提倡节制欲望,如酒、色、贪嗔痴等,认为过度的欲望会伤害身体和心灵。
总之,道家对欲望的解释可以归纳为:欲望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但过度的欲望会导致人失去内心的准则。
因此,应该保持一种自然平和的态度来对待欲望,不被欲望所束缚,保持内心的清静和自然。
老子“无欲”“无身”思想的当代启示

老子“无欲”\“无身”思想的当代启示作者:薛涓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8期摘要: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留给了后代无穷的智慧,无论是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还是朴素的辩证法和自然观思想,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宝库。
而他“无欲”、“无身”的为人之道更给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中人留下了很大的启示,给了我们一种净化心灵的方法,一份不至迷失自我的力量。
关键词:无身;无欲;为政;为人;当代意义作者简介:薛涓,女(1987-),河南南阳人,西南大学文学院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8-0221-02在老子的观念里,人类之所以有各种烦恼、忧愁,很大程度上在于人本身过于重视自我的需求,过于在乎自己的各种欲望,以至于人们堕入欲望的深渊,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出卖为人所该具备的种种善的本质,最后在法律、道德、良心等的谴责中丧失人类最基本的幸福。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通过对老子“无身”、“无欲”内涵的正确解读,分析出老子这一思想的智慧所在,挖掘出其对当代人的思想启示。
一、“无欲”、“无身”基本内涵的解读老子在第十三章中提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在这里,“有身”就是注重自身,形成自我的欲望,老子认为,自我的欲望是无厌的,永远也不知满足。
这就是人类祸患最大的源头。
自我无厌的贪欲会使人的感官知觉丧失理智,这除了外界物质的诱惑之外,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心的“不知足”和“欲得”。
所以老子又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1]“祸”即是指灾祸。
灾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这里的“祸”指的是人为的祸患,所谓罪由心造,欲为罪端。
也就是说没有欲望就没有祸患,因此,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认为,要修养自己的心性,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减少人的欲望。
道家鼻祖老子庄子的无欲论

道家鼻祖老子庄子的无欲论中国古代性文化考究之第三章奴隶社会“性掠夺”的性文化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形形色色的性观念一、道家鼻祖老子庄子的无欲论在这个问题上,有文字资料可考的代表人物是老子。
他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主张以“无欲”的态度来对待各种欲望,例如他提出“故常无欲”,意思是人的常性是没有什么欲望;又提出“不可见欲”,意思是有常性的人不可以见到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从而想到欲望;又提出“少私寡欲”,意思是少考虑自己,不要有什么欲望。
他认为外界有许多“可欲”的东西影响人们,使人们产生种种欲念,搅乱了人们的思想,引起了社会的许多不安宁。
因此,只要“不可见欲”,就可以保持内心和世界的宁静了。
老子认为“无欲” 有很大的好处,无欲则无求,无求则无烦恼。
他曾用婴儿(“赤子”)为例来分析说:“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终日号而不嗄”。
其意思是,一个再强壮的男子汉,虽知男女交合之乐,然而因精力所限,往往力不从心;而一个还不懂男女交合之乐,因而也没有性的欲念的小孩,他的小生殖器却往往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勃起。
一个精力十分充沛的人,如果为了伤心事而终日嚎啕,嗓子就会嘶哑;而一个没有什么欲念的婴儿即使昼夜啼哭,也不会因此哭哑嗓子。
老子追求无欲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战国中期的庄子也主张“无欲”。
庄子名周,宋国蒙邑(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说:“夫天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这意思就是说,许多人追求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并以此为乐,但最后这都是痛苦,因为很难追求到满足的程度,所以,追求这种欲望实在是很愚蠢的。
庄子认为,真正的快乐是清净无为,不追求任何快乐,即所谓:“至乐无乐”。
《老子》视域下的“欲”的开题报告

《老子》视域下的“欲”的开题报告《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经典之首,全书共计81章。
其中,对于“欲”的讨论频繁出现,由此可见,老子对人性中的“欲”非常重视。
那么,如何理解《老子》视域下的“欲”呢?首先,从语境上看,老子对“欲”的讨论多出现在后期章节,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知止不殆,可以为学矣。
”等等,它们都有着共同的主旨,即要求人们要有节制地对待自己的欲望。
就像“重为轻根”,意思是说,如果人们太过追求权力、名利、财富等物质欲望,就会失去根基,最终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而“知止不殆”,则是告诉人们,只有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真正成为一位学者。
其次,在《老子》的视域下,“欲”往往被视为违背道德的行为,与之相对应的是“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思想,即并不要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安于现状,随遇而安,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内心平静。
这种思想核心是让个人不要过于追求欲望,而是以一种柔和、温和的方式来生活。
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内心平静,也会让外在环境更加和谐。
最后,从应用层面看,老子对于“欲”的探讨也对当代人有很大启示作用。
在当今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社会,人们难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执迷于追求过度消费和虚荣境界。
老子的观点即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来达到生活的平衡和幸福。
总之,在《老子》视域下,“欲”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话题,它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真谛。
因此,深刻理解和应用老子对于“欲”的探讨,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同时也有益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一、老子的欲望论的思想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将无欲、不欲或寡欲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他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①。
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②。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
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
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
”③老子主张愚民政策。
二、对老子欲望论的评论1、老子的欲望论的积极方面。
老子的无欲思想实际上就是遏制人的需要思想。
人的需要思想是对老子无欲思想的一种发展。
二者表面上是矛盾,但是实际上都看到人的需要的重要性。
进一步挖掘老子无欲思想的内在精髓,发展人的需要理论。
由需要到无需要,由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乃是需要理论的内在精髓。
另外,老子的欲望论出现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对现在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
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群众饱受战争之苦,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
但老子说过一个著名的话,他说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相信信念的力量,只有你认为它好它就好。
2、老子的欲望论的局限性。
老子的欲望论主要是指不要有超出自然的欲望,即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限。
但人生在世,仅仅是为了这个么?超出这一要求的就是不自然的吗?老子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是否在于人不仅满足于吃、喝、性需要等?在这些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人是否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老子》的“无欲”观研究的开题报告

《老子》的“无欲”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而其中的“无欲”思想更是一种内省的心理体验和价值判断,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对于
这一思想的深入研究,既能够对现代社会的生活问题提供新的思考路径,也能够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1)老子“无欲”的内涵与含义;
(2)老子“无欲”的形成背景与历史渊源;
(3)老子“无欲”的哲学思想与现实应用;
(4)老子“无欲”对人类文化价值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1)文本研究法:通过对《道德经》中有关“无欲”思想的文字进行深入解读
和分析,揭示出其内在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
(2)历史比较法:通过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探究老子“无欲”思想
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3)实证研究法: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无欲”思想的应用和实践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三、预期研究结果
预计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刻地探究老子“无欲”思想的内涵、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够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
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浅议_老子_的_无欲_观

【中国伦理思想】浅议《老子》的“无欲”观杨博宇 王官成 〔摘要〕 “欲”是否应当得到满足,满足至何种程度,这是人们一直讨论的问题。
《老子》提出“无欲”的思想,并且认为“无欲”是人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要达到“无欲”,则需要采用“应”的方式。
〔关键词〕 《老子》 欲 无欲〔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08)05-0078-04 古往今来,“欲”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也是人认识自我及事物的前提。
“欲”是希望,也是人行为的推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欲”的产生就是“人”的产生,人们从各个方面对欲进行阐释,围绕的中心议题是“欲”是否应当得到满足,以及满足到何种程度。
中国古代先秦各家对于“欲”都有自己的看法,儒家主张节欲,墨家注重苦行,有禁欲倾向,而《老子》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欲”作出诠释,提出了“无欲”思想。
一、《老子》中对“欲”的理解《老子》五千余言,讲述的思想博大精深,可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而其中对“欲”的见解更是有其独到之处。
《老子》的“欲”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满足人的生存之欲。
生存之欲是指人繁衍生息所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
《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第三章)。
要“实其腹”、“强其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同时又“虚其心”、“弱其智”,淡化人的“占有”欲念,使人按需要索求,无“占有”地生存。
“虚”的是人之贪欲之心,“弱”的是人之巧诈之智,从而“使民无知无欲”(第三章)。
无知无欲不是说不要任何欲望,去除任何需求,而是指要明确什么欲望应当得到满足,什么欲望应当收敛,强调的是要去除贪念,不违自然。
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动物性是人必然存在的本性。
人有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需要,这是最基本的、必须满足的欲望。
同时,发达的大脑又使人区别于其他动物,而具有了社会性的一面。
为了生活得更好,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成社会,与自然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并使得人的发展欲望得到满足。
老子道德经寡欲淡泊追求真理

老子道德经寡欲淡泊追求真理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简明深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德、无为等重要观点,并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追求真理和实践道德进行了深入思考。
其中,对于寡欲淡泊的理念的强调,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寡欲淡泊,是老子道德经中核心思想之一。
它反映了老子对于人们欲望的问题的深思熟虑,认为欲望的无度是人们迷失真理的罪魁祸首。
寡欲淡泊的追求,不是要人们放弃追求物质享受和利益,而是要人们能够理智地对待欲望,达到对物质、权力等的过度追求的淡然放弃。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追求欲望的现象。
追求物质和金钱成为了许多人生活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对内心的修养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种过度追求欲望的行为,不仅会造成个人内心的空虚和焦虑,也会导致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际关系的破裂。
因此,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的寡欲淡泊思想中汲取智慧,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追求真理和内心的平静。
道德经告诉我们,对欲望的无为放弃,并不意味着消极和无为而治。
相反,它要求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反思自己的欲望,在心灵的深处寻找并抓住真正的精神追求。
通过富有内涵和真诚的言行来影响身边的人,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寡欲淡泊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人生的追求。
人生不仅仅是欲望的满足,更是对于真理的追求和灵魂的升华。
在现代社会,我们所面临的选择和压力越来越多,我们需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欲望,避免被外界的虚荣和物质追求所迷惑。
只有通过深思熟虑和扎实的行动,我们才能够找到真正合适的发展道路,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寡欲淡泊追求真理也需要我们培养内在的修养。
道德经中提到的无为而治的概念,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自律。
无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指在行动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冷静和超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挫折,拥有更好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学会适时地与物欲划清界限。
关于老子思想现代意义的思考

善, 使虚伪者成为诚实的人。本着这一原则, 在处理个人恩 !《 老子 》 六十三章 " 人家对我的恩德, 小则视为大, 少则视为 多, 即使是怨恨, 也要用 “ 德” 去报答。 “ 以德报怨 ” 在一定的 范围内, 也是人与人之间调解仇怨的有效方法, 所以, 千百 在当今纷乱复杂的社会中,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 境下,尔虞我诈、互相欺骗的处世哲学随处可见,比比皆 是。人与人之间你争我夺, 争名誉、 争地位、 争私利, 是常见 的现象。今天的人们如能具有 《 老子 》 中“ 上德若谷 ” 的大度
老子老子思想现代意义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老子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其深远并且影响了一大批外国的思想家甚至是一些像霍金这样的科学家
文化研究
!!!!!!!!!!"
理论界 ! 双月刊 " #$$% 年第 & 期
!!!!!!!!!!"
!!!!!!!!!!!!!!!!!!!!!!!!!!!!!!!!!!!!!!!!!!!!!!!!"
关于老子思想现代意义的思考
李梅梅
摘要:老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历
!!!!!!!!!!!!!!!!!!!!!!!!!!!!!!!!!!!!!!!!!!!!!!!!"
史影响深远, 其精华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须发扬光大。 把握 其中合理的、 有生命力和时代需要的思想和公共道德, 并思 考其对现实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 老子 老子思想 现代意义 “ 上德若谷 ”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老子思想是中国 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 老子思想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其深远,并且影响了一大批外国的思想 家甚至是一些像霍金这样的科学家。他所撰述的 《 道德经 》 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其历史影响极其深远, 故 而,在距战国已近三千年后的今天研究老子思想仍具有深 刻的现实意义。 据《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 记述, 老子, 又称老聃, 姓李, 名耳, 字伯阳, 楚国苦县 ! 今河南鹿邑县 " 人, 约生活于公元 幼年牧牛耕读, 聪颖勤快。曾做周 前 #$% 年至 &$% 年之间, 朝的守藏史, 掌管东周王朝的图书典籍, 见闻广博。是当时 的哲学、 政治和教育思想家。老子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 过 ’ % ( 老子生前著书 着隐居生活, 后出关赴秦讲学, 死于扶风。 言“ 道德 ” 五千言, 即今流传的 《 老子 》 一书, 全书分上、 下两 篇, 共九九八十一章, 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 后被称为 《 道 德经 》 , 该书成书约在战国时期, 它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 道家思想。汉魏以后迄今, 注释 《 老子 》 的很多, 仅次于 《 论 《 语》 。 老子 》 在国外也有很多译本, 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这是 ’ % ( 老子所创办的道家学 我们研究老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派, 是现今世界五大宗教中唯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教派, 其 思想在现实社会中仍有很高的价值,下面将摘取老子广博 思想中的些许部分, 思考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 一、 上德若谷 ” 的思想—— — “ 旷兮其若谷。 ” “ 上德若谷 ” 即崇高的品德, 好似卑下的山谷。 老子在第 十五章中又说 “ 旷兮其若谷。 ” 老子认为, 为人处世胸襟宽 广、 豁达大度, 宽宏大量, 能容人, 能原谅人, 能包涵人, 就好 像幽深的山谷一样, 能包容人世间的一切, 也就是今人所说 “ 的“ 虚怀若谷 ” 。在此基础之上, 老子总结出: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 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 德 !《 信。 ” 老子 》 四十九章 " 在人世间 “ 善者吾善之 ” 容易做到, “ 不善者吾亦善之 ” 则不容易做到。 老子以宽阔的胸襟提出, 善良的人, 要善待他们; 不善良的人, 也要善待他们, 这样就 能得到人们的好感。 诚实的, 要信任他们; 不诚实的, 也要信 任他们, 这样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因而, 就可以化不善为 年来为人们所效法。 ’ # ( 种美德。 意义的传统美德。’ ) ( 思想。 “ “ 二、 为学日益 ” 、 为道日捐 ” 与“ 无身 ” 的思想
道德经中的欲望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冲突

道德经中的欲望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冲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社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
然而,这种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对于道德经中的欲望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心得。
首先,道德经中对欲望的看法与当代消费社会的追求有所不同。
道德经强调“无欲则刚”,认为欲望是人们追求物质和享受的根源,但也是导致人们迷失自我、贪婪和不满的根源。
与之相反,当代消费社会鼓励人们追求无限的欲望满足,将物质享受视为幸福的唯一标准。
这种追求无限欲望的消费模式,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公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其次,道德经中提倡的“自然无为”与当代消费社会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道德经强调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认为过度干预和追求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然而,在当代消费社会中,人们追求的是更多的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就,无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这种过度干预和追求,不仅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还使人们失去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此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无不为”与当代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
道德经主张不为功利而行,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然而,在当代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功利主义所驱动,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
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使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了道德和人性的价值,导致了道德沦丧和社会关系的破裂。
在研究中,我还发现了一些解决道德经中欲望与当代消费社会冲突的途径。
首先,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对欲望的认识和控制能力。
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倡导可持续消费和道德消费,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此外,个人也应该自觉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追求简约和节制,避免陷入物欲的泥沼。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欲望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冲突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认识到道德经对于欲望的警示和引导的重要性,并找到解决这种冲突的途径和方法。
老子的欲望论管窥

老子的欲望论管窥黄晓兵【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摘要】如果说人的长生不老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老子的终极关怀,法天相地、清静无为是老子提出的救世良方,而对人欲的深切忧虑则是老子思想的逻辑起点,人道与天道的背离,王朝兴衰轮替的症结,在老子看来,都是由难以降服的贪欲引发的。
%If people’s immortality and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is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Lao Zi, following the ex-ample set by heaven and earth, quietism are salvation schemes proposed by Lao Zi, So deep concern of human desire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Lao Zi’s thoughts. As far as Lao Zi concerned, the deviating from the humanity and heaven,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dynasties as well as the dynasties alternation are caused by people’s unconquerable greediness.【总页数】4页(P29-32)【作者】黄晓兵【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常州 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相关文献】1.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 [J], 左克厚2.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 [J], 左克厚;3.老子哲学所能接受的“欲望空间” [J], 汪韶军4.老子的“欲望控制论”发秘--《道德经》第十二章解读 [J], 詹石窗5.民国时期老子研究风貌管窥--《老子哲学之研究》阅读札记 [J], 王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欲望论思想及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
摘要: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
本文主要是对老子欲望论思想的介绍及评价。
关键词:需要欲望
一、老子的欲望论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没有“需要”这个词,需要理论采取的是欲望论的形式。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将无欲、不欲或寡欲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
他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①。
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②。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
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
他认为“民之难治,以其多智。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从这种认识出发,他宣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
”③老子主张愚民政策。
二、对老子欲望论的评论
1、老子的欲望论的积极方面。
老子的无欲思想实际上就是遏制人的需要思想。
人的需要思想是对老子无欲思想的一种发展。
二者表面上是矛盾,但是实际上都看到人的需要的重要性。
进一步挖掘
老子无欲思想的内在精髓,发展人的需要理论。
由需要到无需要,由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乃是需要理论的内在精髓。
另外,老子的欲望论出现有一定的时代背景,但是对现在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
各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群众饱受战争之苦,过着贫困不堪的生活。
但老子说过一个著名的话,他说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相信信念的力量,只有你认为它好它就好。
2、老子的欲望论的局限性。
老子的欲望论主要是指不要有超出自然的欲望,即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限。
但人生在世,仅仅是为了这个么?超出这一要求的就是不自然的吗?老子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是否在于人不仅满足于吃、喝、性需要等?在这些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人是否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而实际上,真正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每日每时都在以这些“不自然”或“反自然”的行为来建造一个“人化”的自然。
在此就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
具体如下:
第一、忽视人的基本需要。
生存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吃、穿、住、用行,但如果当一个人的基本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对自己本身处于一种不满意的状态,进而引起对社会的不满,将产生尖锐的社会矛盾。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④。
指出智慧之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这是把人们基本的物欲和娱乐看作对人性的违背。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⑤。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
因而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其需要甚至是基本需要的满足都是有限的,老子却要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主张用“道”来镇压人的欲望,在当时那种社会这对满足人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成问题,更别提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还要用“道”来镇压,必然引起人民的不满,当这种不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演变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成为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的主要根源。
第二、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特征恰恰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这种自觉的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生产劳动。
诚然,某些动物也进行生产,如蜘蛛和蜜蜂,但只是本能式的活动。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的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⑥可见,目的性是人的劳动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活动的重要标志。
目的就是自觉意识到的需要,需要则是驱使人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
而老子则把人们基本的物欲和娱乐看作对人性的违背。
他进而提出“罪莫于多欲”⑦。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
与他的欲望论相联系的是他主张愚民政策。
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将之愚之。
”⑧老子的愚民政策就是扼杀人的创造性,将人处于蒙昧状态。
第三、泯灭人性。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而老子的理欲观的错误在于把人的基本需要看做是对人性的违背,他对人欲进行了违反人性的歪曲和否定。
他提出“罪莫于多欲”⑨。
这就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转变为对人的欲望的笼统谴责;把对人性异化的抨击,转变为对人性的禁锢。
与实际上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欲望是正常的,而这些欲望本身就是人性的表现。
欲望反映的是人的需要心理,健全人格的发展应该满足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而老子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⑩。
即”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实质是把劳动人民变成没有任何生存要求的存在物,变成统治阶级奴役的工具,使劳动人民物化,变成没有感情的工具,扼杀人性。
参考文献:
①⑩《老子》三十七章
②《老子》十九章
③⑧《老子》三章
④《老子》十二章
⑤⑦⑨《老子》十九章
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