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欲望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欲望
(开头)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我们的祖先也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部光辉的经典巨著。在诸多优秀的古代典籍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是里面的一枝奇葩。《老子》又称《道德经》,它成书于我国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这是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老子》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开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关系的研究道路,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尊崇。
老子讲的“道”和中国哲学中讲的“形而上”是一致。中国古代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的说法。所谓形而上就是指的精神性的东西,而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东西。“道”这个作为形而上的东西,人是没有办法去直接接触到的。它必须落实到现象界才为我们所知了。道的显现就是德。德就规定了人的行为。作为人的行为准则就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 慈,俭,朴等。而在《道德经》中,关于“欲”的讨论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在老子看来,人生原本是自然的产物,没有什么追求,后来随着智能的开启,人有了自我意识,懂得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如果仅此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得了。因为人既然来到了世上,就应该活下去,要活下去,自然就要拥有相应的条件,自然也就不能不劳作,自然不能不摄取,取得自己需要的种种利益,维护自己的生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那是人生本能的再现。老子将此称之为“素”,名之为“朴”。意思是这是人生之本然。
“素”、“朴”“私”、“欲”
老子认为,人一旦有了私欲,就会走向堕落。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二:一是私欲没有止境,它使人变得贪得无厌;其二是,私欲引起纷争,使人世变得永无宁日。有鉴于此,老子提出了
1.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谓人应「寡欲」,故谓:「罪莫大於可欲,祸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贪念自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故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故谓:「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2,知足常足
《道德经》第44章和第46章都谈到了知足的问题。对知足问题须辩证来看。首先,我们从对知足的合理性来看。根据自己的能力,获得了相应的物质条件,可能这种物质条件并不很丰厚,但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对知足常足给与肯定。不知足对不对?对不知足问题也须辩证来看。从正面
说,我们如果还有潜力,还有发展空间,我们就不能安于现状,过所谓安贫乐道的生活。要求创新、发展、尽量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不知足就是应该提倡的。而如果只是不愿意付出,只想通过走歪门邪道得到非常多。这种不知足当然就是错误的。
钱并不能和幸福成正比例。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在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时候,一家人和和睦睦,幸福愉快。一方条件一变,家庭关系马上恶化。当然,在现实社会中,视钱如粪土的也大有人在。钱锺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如“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的钱了,我还会迷信钱吗”等)
知足思想里面还包含了功成身退的思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第九章)显著的反例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的故事。汉初的韩信是一个这方面的悲剧人物。而清代的曾国藩是高手。他为了劝他的弟弟曾国荃不要居功自傲而专门写了一首诗: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所提到的屠羊说是《庄子·让王》中所记载的一个人物,他以卖羊肉作为自己的职业,并且非常喜欢这一职业。
3,贵身
如老子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此问题涉及名誉、生命与金钱的关系。下面首先就名誉问题讲一讲。
老子认为,人都喜欢有名,希望钱多,也知道有权好办事。殊不知这些东西弄得不好常常给人带来祸害。追求名誉的人,得了名就想拼命维护;有了金钱的人大多容易把它看得太重而不愿失去,迷恋权势的人,更不会轻易交出他的权利。当他们一旦失去它们,就感到悲伤而空虚。这样,他们就把生命拿去交换那些有害的东西,反而使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价值。更有甚者,一味贪图名利,为图名利不择手段。不择手段的人,往往因此断送了性命。生命丧失了,名利还有什么用呢。而且,世界上的确还有比名声更值得追求的东西。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其次我们对珠宝、金钱应该怎么看。人作为自然的生命,具有独立的价值。一些人为了追求身外之物,不惜牺牲生命,不惜牺牲人的价值,在给予者面前表现出唯唯诺诺。这种人总是表现出宠辱若惊。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并且,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以及「善为下」之心,尝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只有仁慈、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老子尝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善为下,“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