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获奖电影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美获奖电影分析
欧美电影作为世界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欧美各个电影节,如奥斯卡、柏林、戛纳、多伦多、威尼斯等一直受人瞩目,而其中评选出的获奖电影自然也是各具妙处。

下面,我们将为您深入分析一些欧美获奖电影,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奥斯卡金像奖:
《音乐之声》的故事.
《音乐之声》因其精彩诙谐的剧情、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贯穿其中的美妙音乐荣膺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音响奖、最佳配乐奖四项大奖,并获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奖项在内的5项提名,这无疑创造了当时电影界的一个神话。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看一看《音乐之声》是如何书写神话的。

About 最佳导演:
罗伯特·怀斯,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多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他的作品也是属于“温良谦让型”的,极具亲和力,没有一丝咄咄逼人的气息。

罗伯特的电影中没有令人目眩的特技效果,也没有让人过瘾的打斗场面,有的只是那如清新田园般的柔美与舒畅。

如果把那些拥有宏大场面的“大片”比作一扎畅爽的冰啤,那么罗伯特怀斯的电影便是那沁人心脾的清茶,它的香味久久萦绕在你的鼻腔中,那么难以忘怀。

同时,怀斯一直都在追求高效,他从不会浪费制作团队的时间或成本。

这样的结果就是他以丰富多彩高水准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整个制作团队的智慧结晶。

About 最佳配乐:
也许你并不知道,《音乐之声》的另一个名字是《仙乐飘飘处处闻》。

不管是哪一个名字,都可以看出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是它的灵魂,.各种电影片段配上相对应的音乐,创造出各种相对应的情绪氛围,会让我们看起来更有感觉。

这也是奥斯卡奖中设立最佳配乐、最佳原创音乐等的缘故。

而在数不胜数的音乐电影中,《音乐之声》也无疑是最经典的一个——它的音乐风格时而欢快、时而悲凉,时而又让人感动,与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交相辉映,这就是音乐之声在众多的电影中脱颖而出,荣膺此奖的最重要原因。

任何优秀电影都少不了一个精彩绝伦的背景作为基础,毕竟挖掘电影的深层次内涵是奥斯卡奖评审人员所有工作的重心所在。

带给观众心灵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是一部优秀电影必不可少的素质。

从这一方面看,《音乐之声》可以说是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音乐之声》的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侵占奥地利,故事的男主角是奥地利的一名舰长,他外表冷漠但却满怀一颗爱国之心。

在纳粹多次的好言诱惑和威胁之下,他没有屈服招安,而是坚定信念,用自己与家人的歌声诠释自己对于祖国那深沉的爱。

看过《音乐之声》的人们一定不会忘怀舰长怀抱吉他、深情吟唱《雪绒花》的情景,也正是舰长这份因爱国之心而表现出的款款深情打动了站在一旁倾听的玛利亚,让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影片通过对纳粹分子龌龊行为的正面刻画和舰长一家对于其的反抗表现出对战争的憎恨、对纳粹的讥讽和对和平的向往。

同时,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影片开头,玛利亚因自己无拘无束的行为成为修道院众修女眼里的异类,被迫离开自己依恋的修道院,成为舰长家的家庭教师。

一路上,玛利亚的心情一直在变化:从最初的抑郁、苦恼到鼓起信心再到对未知充满希望,我
们切切实实地感觉到了玛利亚身上那一种永不悲伤、期待明天的乐观精神与勇气。

面对七个难缠的孩子,玛利亚不像平常的家庭教师,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训斥、指责,而是耐心地教导,并用动听的音乐感化孩子们,用音乐滋养他们缺少关爱的内心,最终征服了这一群“熊孩子”,并加入了这个家庭。

玛利亚是那个封闭麻木时代中的一朵奇葩,她追求自由,不信命运,勇敢奋进,乐观向上,是美德的化身,是崇高的精灵,她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妙的音乐,还有那音乐中最鼓舞人心的力量,这份力量,是所有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他们。

《音乐之声》距离今天已有几十年,可它却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

逃离德黑兰分析
2013年在第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总统夫人
米歇尔•奥巴马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在白宫宣布2013年奥
斯卡最佳影片奖为《Argo》。

奥巴马夫人这一具有特殊身
份的人物却来到了好莱坞,这不得不使人感到惊奇。

影片把观众带入到了1979年,原伊朗的“暴君”总
统沙阿被人民推翻后被美国政府所接纳,愤怒的伊朗人
民在美国大使馆门前示威要求把阿沙引渡回国接受审判
并处以绞刑,美国政府没有低头,而后大使馆被占,而
后美国政府又秘密解救被困人员。

《逃离德黑兰》通过镜
头及其仿古的道具,诠释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主流精神,
它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识形态。

美国的非正义行为因Tony
Mendez的舍命救人披上了“人道主义”的光辉,这展示
出的是美国一贯的政治立场和自我定位,这是《逃离德
黑兰》获得奥斯卡多项大奖及提名的最本质原因。

这部影片是改变自一份新闻报道,最大的挑战在于将高度严肃的政治事件与高度娱乐化的电影结合起来,而导演只不过通过这种几次小波折和并列的剪辑镜头,就将这样一个严肃无趣的剧本,最终变成了一个夹杂着机智、黑色幽默、嘲讽的而且不乏震撼人心片段的政治电影。

他对电影节奏和气氛的拿捏,让人惊讶不已。

本片体裁为政治惊悚片,但导演阿弗莱克进行深刻讽刺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提醒人们:在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冲击下,人们能否坚守住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或许在阿弗莱克看来,要打破冤冤相报的怪圈,仅靠国家间对孰是孰非的争论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要依赖于我们每个人那看似渺小的善良与勇气。

《指环王》——中土世界的神话
十年之前,有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在所有人心中深深扎根至今;十年之前,这部电影以及它的两部后续横扫奥斯卡,夺下11项大奖提名,成为不朽的神话;十年之前,主演们因这部电影从电影界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巨星……但它给人的记忆并不止停留在十年之前,十年后的今天,它的前传《霍比特人》现身于世界影坛,再创神话,它就是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的名字------《指环王》。

还记得,那熹微天幕下,柔光森林里,爱雯圣洁美丽的身影;犹回味,那无垠草原中,飞驰骏马上,莱格拉斯英武挺拔的姿态;永不忘,那黑暗世界里,耸立高山旁,弗罗多伤痕累累的身形;在心头,那皑皑白雪中,茫茫大海边,甘道夫任重道远的神情……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记忆,一个个形象,一幕幕情景,在人们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本是对这种历史战争话题的电影没有太大兴趣的,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上看到《指环王1》正在放映,于是就以试试看的心情看了,没想到竟一发不可收拾。

从那以后,我对影片中描绘的神秘美丽又充满危险的中土世界深深着迷,精灵、矮人、巫师,那么多古老的种族让我去探寻;黑森林、魔堡、精灵河,那么多迷人的景色让我去欣赏……《指环王》有太多值得探索寻味的东西。

《指环王》三部曲都是奥斯卡奖的绝对宠儿,《指环王1:魔戒重现》获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化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配乐4项大奖。

《指环王2双塔奇兵》则在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6项提名,最终获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音响效果。

《指环王3:王者归来》更是在第76届奥斯卡中大获全胜,摘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11个奖项。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指环王》的制作团队,探寻《指环王》荣誉之谜。

《指环王》系列的导演是著名的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他的早期作品以恐怖成份居多,但也不乏幽默搞笑,擅长使用电脑特技呈现出奇特的视觉效果。

美焕绝伦的《指环王》推出,令世人震叹,使这位魔幻导演的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辉煌天地。

迄今为止,他已坐拥9尊奥斯卡小金人。

荣誉背后,我们又从这位导演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彼得·杰克逊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鬼才,除了具备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力之外还精通摄影、化妆、特效、服饰,连剧务打杂他都会插一手。

身为《魔戒》迷,杰克逊曾认真阅读过原著12次之多,在第2集中,他表示观众看过后可能会发现电影与原著有很大的出入,因为他"并不希望照本宣科,破坏掉我对这部原著的想象力。

"
彼得·杰克逊从小就痴迷于幻想,他热爱魔幻鬼怪,同时热爱壮美景色。

所以当他面对托尔金的神话巨作《指环王》的时候,又如何忍得住将其拍摄成电影的欲望?于是,经过3年的撰写与改编,15个月的精心筹备与拍摄,他终于将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指环王》搬上银幕。

杰克逊善于幻想又文采卓越,不论是作为一个编剧还是一名导演,他身上最突出的品质就是敢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大多数成功的导演在拍电影时不仅仅是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更像是在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一次洗礼,他们享受着making movies的过程。

彼得杰克逊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拍摄电影日志。

这样一来,他将拍摄电影的过程呈现给大家,显示了自己的一片诚心,又吊足了观众胃口。

个人以为,若仅仅因为《指环王》里恢弘的场景、美轮美奂的人物形象以及悦耳的音乐去观赏它,就有些浅显了。

《指环王》中蕴含的许多道理也值得去细细揣摩。

下面是我对于《指环王》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来自阿拉贡。

“刚铎和洛汗的子民,我的兄弟!从你们眼中... 我看到了同样占据我内心的恐惧。

或许有一天,人类将失去勇气,我们会众叛亲离,一败涂地,但不是今天!有一天邪将胜正,人类的世界也将完全毁灭,但不是今天!今天,我们誓死奋战!我以你们所珍视的一切的名义,命令你们奋战到底!西方的勇士们!!人类也许会有失去勇气的那一天,我们也许会抛弃朋友,背叛同伴,但绝不是今天!豺狼横行,人类的时代也许会逝去,但绝不是今天!今天我们会浴血奋战!为了这美丽的大地上,你我珍视的一切!我命令你们,西方的人们!坚强战斗!”
这是最后一战前阿拉贡对将士们喊出的话。

维果默特森演得很好,将阿拉贡那种对和平、幸福与胜利热切的渴望全部表现了出来。

这段话里,蕴藏这阿拉贡忍辱含垢几十年的唯一目
的——重振国家,带给这片土地最稳妥的安
宁。

他也是我最为敬佩的角色,虽然他没有
弗罗多与生俱来的对于魔戒魔力的防御,没
有莱格拉斯敏捷矫健的身手,也没有甘道夫
一样的最崇高的地位,但他有一颗其他人都
没有的哀叹民生疾苦、永不放弃斗争的贤君
之心,所以在故事最后,阿拉贡成为了刚铎
的国王。

他的这种永不放弃的斗争精神是我
心中永远的感动。

Into the west的歌声还在缓缓流淌,
银幕上还有像画在羊皮纸上的画面。

我恍惚
中觉得自己做了个梦,绵延了整整3年的梦。

《国王的演讲》影评:爱与责任推动下的蜕变提到政治家,我们经常会将其与挥舞手臂、声震长空、万人空巷、蜂拥推崇的成功演讲联系起来,然而《国王的演讲》却打破了我们的惯有思维。

《国王的演讲》讲述了口吃的国王乔治六世二战中发表演讲的感人故事。

本片平和却不平淡,它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欢呼雀跃,克制却与无形中让人眼含热泪。

整个影片看下来,我只能让自己的情绪被情节不断地牵引,是爱与责任的细节成就一部十分完美的杰作!此片于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奖。

1、戒不掉亲情之爱
亲情是一种“戒不掉的爱”。

影片开始不久,镜头拉近这样一个温馨的画面:满心忧虑的国王却对两个可爱的女儿温柔不减,学着企鹅的模样,为两位小郡主讲睡前故事。

影片独具匠心的“企鹅变成巨大翅膀的信天翁”的故事结局设计,让人感觉到深深父爱的同时,也预示着在爱的感召下,即使与人们心中的“王子”无缘,却力争以爱为动力蜕变为力所能及的“信天翁”,烘托下一步影片主旨“国王的演讲”取得成功的美好氛围。

亲情需要彼此精心呵护。

作为至亲,理解与帮助及无私的爱,是家庭成员勇气和力量的源泉!国王乔治六世的妻子的爱也是他成功坚持到演讲最后一刻的坚强后盾。

王后伊丽莎白·鲍斯-莱昂,善良、沉稳而又睿智,最主要的是他对国王的深沉的爱和她具有的精明干练且坚毅的意志,这带给给乔治六世的极大地勇气与支持。

影片中她千方百计寻到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帮助丈夫克服口吃。

她在背后每时每刻支撑着丈夫的精神与行动,帮助丈夫度过人生的困难。

当她的丈夫完成演讲的最后一个单词,微笑着走出属于国王的风范之时,悲欣交集的贤妻,喜悦溢于言表,她悄声道:“我知道你会很棒。

”这是内心发出的声音,是鼓励,也是深沉的无需表白的爱!
2、真挚的友爱
朋友是“第二个自己”。

亚里上多德把朋友视作“第二个自己”,真正的朋友是比其他任何好处都重要的真正好处。

这在《国王的演讲》这部影片里也得到验证。

影片中以很多
笔墨描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故事。

师爱是没有国界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莱纳尔罗格自从成为国王的治疗口吃的老师后,就不曾有一丝懈怠,他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虽不能使国王彻底治愈,却使其口吃大为好转,也最终与罗格两人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友。

乔治六世正是在与莱纳尔罗格的亲密交往中产生了真挚的友爱,而友爱又使人不断地对照自己,矫正自己,适应面对的一切,成就了最后的演讲!
3、大爱与责任
也许大家对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国王都不陌生吧!对,影片中的乔治六世就是他的弟弟。

二战前夕,希特勒野心勃勃,爱德华却为了娶辛普森夫人弃国家于不顾,政府威胁集体辞职,爱德华退位。

于是乔治六世也就是当时的约克公爵艾伯特王子,非常不情愿地被推上了国王的宝座。

但是乔治六世半辈子一直活在父亲与哥哥的阴影下,还有很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却无法逃离公共人物的命运。

二战爆发之际,为了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乔治六世不得不发表那篇著名的讲话。

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使乔治六世与爱德华形成鲜明的对比的,就是对人民的大爱与对国家的责任。

柏林金熊奖
孩童姿势
孩童姿势夺得2013年的金熊奖令人耳目一新,这样一部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代表作在我们看来的确有点见怪不怪,毕竟在去年一起类似的事件曾闹得沸沸扬扬。

影片一开头就展现了一个傲慢的老太太形象,无论是从其对仆人的颐指气使,
书架上堆砌的赫塔•米勒的小说,以及似趋高雅的歌剧院的一幕,在生日聚会上大谈特谈的毫无营养的话题,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随后,消息传来,令我们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是,当在路上听闻儿子飙车撞死了一个小男孩后,科内莉亚既没有表现丝毫的悲伤,更是火速打电话动用关系来解决此事。

影片的核心围绕着巴布的母亲,科内莉亚展开。

科内莉亚可谓是令观众心情复杂的人物,一方面,科内莉亚的家庭四分五裂,巴布在外四处鬼混,科内莉亚“拯救”孩子的行为可以说更是一种自救,科内莉亚为儿子所低下头来做的一切虽得不到理解且有悖道德但却能
够引起读者的同情。

然而也正是她的无条件溺爱才导
致了巴布如今的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科内莉亚对儿
子表现出掌控者的形象,在其与仆人的一番谈话中得
以体现,来到警局后,巴布也几乎一言不发,我们不
仅揣测,在忍受几年的牢狱生活表现出对母亲的反抗
以及对自己生活所有权的强调和默默地屈服于母亲的
权威但是获得自由间会选择哪者。

另一方面,科内莉
亚哪种影片中典型展现的虚伪,强势,圆滑的女强人
形象也是造成巴布冷漠,懦弱,毫无责任心的重要原
因。

我们又感叹,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当两个家庭,遇难者和肇事者,相遇时,批判的
手法更富戏剧化,在科内莉亚的溺爱与小男孩的母亲
的爱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影片是一部悲剧。

压抑的,英雄式的悲剧。

影片自始至终便在探讨一个悖论式的话题,父母
的爱是怎样伤害孩子的。

观众在看了科内莉亚的行为后有理由相信,科内莉亚对孩子的爱是真实的,但这样的爱太沉重。

科内莉亚为了孩子承担了太过沉重的负担,这负担隐藏在她的光鲜外表下,她尽了做母亲所能做的一切。

直到最后,影片以大团圆的完满结局收尾,才使压抑的观众松了一口气,自省与指责的复杂情感也落了地。

当科内莉亚回到车内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时,巴布没有说话,走到了车外,低下头来与男孩的父亲对话,内容无从得知,但也给了人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得知,巴布终于理解了他的母亲。

沉默的镜头力道千钧,充满震撼力,就展现手法而言,孩童姿势的夺奖是无需置疑的。

戛纳金棕榈:
生命之树分析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段不明所以的文字:“我立在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那时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

”然后出现了很多看不出多大关系的画面:女孩,向日葵,荒漠,天空,大树等等,愈发让人不理解。

之后出现了家庭生活的画面,终于让人有抓住剧情的感觉了。

但很快,片中的夫妻就收到了他们的一个孩子死亡的消息,影片陷入悲伤的氛围。

在夫妻俩伤心时,最令人费解的一幕出现了:刚才的画面突然被宇宙中的星云所代替,圣歌响起,画面中依次出现了岩浆爆发,水母,岩石洞穴,微生物,沙漠,恐龙,子宫内的婴儿等毫无逻辑的事物。

圣歌中母亲的声音响起:询问着孩子的去向,质问着生命的本质,仿佛在寻求生命最本源的意义,也让这些画面带上了对生命本源的探索的含义。

“我的孩子,在信任你之前,在我知道我爱你之前……”母亲的声音响起,把影片带入了对和三个孩子生活的回忆。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叫做杰克的11岁美国中西部的少年。

他是家里三个孩子当中的一个。

一开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对他而言都是惊奇的。

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心灵的指示做事。

他的妈妈教会了他用爱与仁慈去面对这个世界;而他的爸爸却告诉他,想要在这个世界里混下去,必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

父亲和母亲都希望杰克顺从自己,处在矛盾之中的杰克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调节这两种相悖的思想。

在目睹了饥饿、病痛以及死亡之后,杰克的心理受到了创伤,而且开始渐渐开始迷失自己。

而这个世界上的曾经一度令人愉悦和欣喜的事情,也开始渐渐变得令人难以捉摸。

成年后的杰克生活得并不是太好。

他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在当代社会中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摸爬滚打。

他希望能改变这个社会的面貌和他人的想法,可是到头来一切都是空想一场。

他最终明白,无法改变社会的原因是,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

于是,杰克开始换了一种眼光和角度来看社会。

从新的角度看,社会里充满了奇迹、珍宝和无双的事物。

现在的杰克已经准备好了去原谅自己的父亲,并且即将开始自己生命的新的征程。

在故事的结尾,杰克终于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他理解了爱、美、善、真。

杰克最终发现,他的认知的起点就来自于自己的家庭--那是他的第一所也是最重要的学校。

在家庭里,他学习到了关于世界的真相、自我意识的起源,以及如何对这个世界施以博爱。

影片最后阶段,又响起母亲的教导:“只要爱过,人生就不算白过。


片尾,在历史长河记忆海洋的海滩上,一家人相聚,成年的儿子遇见年轻的父母并与他们拥抱,看见幼时的自己与兄弟,仿若通灵世界。

海水潮起潮落,始终屹立静默站成永恒的是那一棵,小的生命之树。

这样一部抽象难懂的电影,不一定会讨大多数人的喜欢,但它却在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出尽了风头,其中的哲学魅力可想而知。

将一部电影拍成一首诗,或者说将一首诗拍成一部电影,这是导演马利克的招牌,也是属于导演马利克的电影气质。

电影中每一个栅格,每一个镜头都可以拿出来做壁纸,美丽恬静得让人心醉,这点从电影海报就可以看出导演对此的自信。

阳光,向日葵,海洋,树木,大地之美被马利克诗意化的镜头展示的淋漓尽致。

现代社会,生命与时间被捆绑在一起,生/死往往以时间为坐标,钟表时间的不可逆和等间距也强加于生命,生命觉得自己是时间(流变)维度中的某种存在。

于是打破钟表时间的格栅即是在实现生命的自由。

影片中,生命的流淌不再是线性的,它有跳跃,有分岔,也有回溯,记忆碎片、幻想场景交错出现;上亿年的进化史被浓缩在十几分钟,而孩子的成长史却有两小时。

马力克告诉我们,时间可逆,也非匀质流动,实际上是说,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浩瀚飘渺得多。

马力克还将牵挂和迷思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也是生命打破时间牢笼的方式。

影片中,正是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引出了那段“生命简史”,也正是杰克对小弟弟的牵挂将人物带入海滩相聚的场景,人类记忆的复杂性就是对线性时间的否定;马力克经常将镜头对准遥不可及的天空,像是在对上帝细语,他又经常引用宗教文本,如《细细的红线》里满是《博伽梵哥》和《伊利亚特》的文本,《生命之树》则更多的引渡了《圣经》,都是要通过宗教迷思来还原生命的神秘性。

当然,我们还注意到“树”这个意向,马力克经常用仰拍镜头对准大树,也正是看重“树”对生命的象征意义。

它有分岔的枝叶、分岔的根茎,它站在地平面向上延伸,又向下探索,用它来比喻生命,生命便获得了既面向未来又回溯过去的可能,而分岔的过去和分岔的未来同样也是钟表时间所缺失的,它赋予了生命多义性,也赋予生命无限延伸的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之树》最波澜壮阔的意义还是在于,它用影像让生命具备了某种超越性,让生命从时间这个相对静滞的界限中完美溢出。

多伦多:
《卢旺达饭店》影评及关于多伦多电影节电影风格的研究
《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是一部由英国、南非、加拿大和意大利四国于2004年共同拍摄的电影,并获当年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

----------------------------------以下是影片详细介绍---------------------------------------------------------
该片取材于发生在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以此为背景由真人真事所改编。

事件源于两国元首的罹难:他们分别是胡图族和图西族的首领,同乘一班机,却被意外击落。

这样一来,两族人之间的猜忌和争斗开始了,胡图族人开始疯狂杀戮图西族人。

保罗是一家比利时饭店的客房经理,这家饭店在杀戮如麻的世界中,就像一个绿洲供人休憩,救人性命。

而保罗是一个胡图族人,他同时又有着是图西族人的妻子和邻居,开始他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和家人,然而在目睹了就在身边的杀戮之后,他的心境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不断地周旋在屠杀者、军阀、欧洲国家、联合国维和部队之间,用尽一切办法要保住酒店,同时也为了保护在酒店中避难的近千名图西族难民。

为了挽救身边的人,挽救一个民族,他在越来越严重的局势中,奋力救活近千难民性命,卢旺达饭店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

P.S: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唐·钱德尔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苏菲·奥康内多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特瑞·乔治/ 凯尔·皮尔森
----------------以上借鉴百度百科并作大量修改---------------------------以下是本片影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