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量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一、可持续发展观已经成为人类普世价值观随着人类文明的继续向前,随着人类对这些世界性问题认知水准的加深,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已渗透到社会科学的若干领域而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范畴,生态学也不再局限于生物学而成为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和纽带。
同时,人们也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再也无法更不可能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应该全面地看待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重新审视人类在整个生物圈中的定位,协调人类与环境、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促动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国际机构乃至各国政府和各专业学者,就资源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了很多共识。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领域最熟悉和最广泛采用的术语之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资源环境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
这不能不让人们深入思考不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首先,不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发展模式与内在发展理念有其深厚的自然科学技术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技术依赖于社会生产实践。
正如马克思所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①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以至于我们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能够说,没有自然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就没有当今社会人类的福祉和幸福指数的提升。
工业文明所体现的巨大生产力使人类仍然相信人类自身与自然科学技术的无限水平。
但是,自然科学技术的过快发展和片面利用给人类生存、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美国生态学家格林伍德和爱德华滋说:“当一项新技术破坏了人们大量需要的和不可再生、人类的和非人类的资的源时,那么所谓进步实际就是一项拙劣交易”。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可持续发展摘要:当下,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要合理解决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我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自然的概念从严格意义上讲,自然概念有三个层次上的涵义。
1.自然是指一切存在物的总和,人类社会和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2.自然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相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而言的自然。
这一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构成,在它们交界处适合生物生存的区域称为生物圈。
3.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素,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即成为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要素之一。
本文所论及的自然,主要是指第二个层次上的含义,即把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这正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恶化”意义上的自然。
此外还涉及到第三个层次上的涵义,正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使其成为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从而面临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二、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及现状1.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 因此可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产儿。
自然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一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另一方面,它直接地影响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影响其发展速度和物质生产形式的选择。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建设的资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来源于自然界,然而,由于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界已是不堪重负。
大气污染、水资源危机、能源耗竭的威胁、物种灭绝加速、人类可以健康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无不警示着人类,要遵循和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哲学基础作者:韦艳来源:《成功•教育》2009年第01期[摘要]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大家对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论。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带来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哲学基础一、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概念是相对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概念提出来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强调本代人的生存利益,而且特别关注我们的下一代人的生存利益。
不仅要实现本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要实现人类的子孙后代的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问题强调的是限制现代发展观提倡的“过度消费”、“挥霍性消费”,减少“无意义消费”,以达到节约自然资源的目的。
其次,可持续发展观要求限制现代发展观提倡的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的行为。
以上两点都是为了调整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确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保证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重塑自然的本体论地位1.自在与存在。
近代主体形而上学是通过强调自然对主体的依赖,否定了自然的本体论地位。
依赖主体而存在的自然被称为人化自然、属人自然,这就使得自然失去了自在性,而失去了自在性,就意味着失去了存在性。
因为只有自在的东西才是真正存在的。
“自然”一词主要是指“自然而然”的意义。
它没有理由、没有原因,是天生自成的、本然的状态和性质。
因此,所谓自然性,就是指物的自在性,即存在性。
如果物不能自在,不能自然存在,它也就是非自身的存在,而是别物的存在。
存在即自在。
人工自然或人化自然已经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属人存在”。
在宗教神学中,实际上只有上帝是存在的,在近代西方主体性形而上学中,只有人是存在的。
这就从根本上扭曲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2.存在论的关系与主客体关系。
自然即存在,因为自然即自在,而存在一定是自在。
所以存在论的存在,应当就是自然。
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察
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地球资源的日益匮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大课题。
其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就被哲学家们提出并深入阐述过。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哲学思想中的系统观念。
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环保,而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问题。
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需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和解决。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蕴含了哲学思想中的历史观念。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更要想到未来,考虑到后代子孙的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正是强调了历史责任和历史连续性。
第三,可持续发展还体现了哲学思想中的平衡观念。
在过度消耗地球资源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某些人群的利益需求。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
只有在这种平衡状态下,我们才能实现大家的共同利益。
第四,可持续发展还体现了哲学思想中的普遍性观念。
不同的国家、地区、族群都应该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对地球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是全球性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为都将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最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哲学思想中的伦理学问题。
权利、义务、责任等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被落实。
只有在合理的伦理
基础上,我们才能避免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自然环境和社会公平。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责任。
在我们寻求实践解决方法的同时,不妨从哲学思考的角度来深入理解和领悟这一理念,在思想层面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量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量11级建筑学三班陈志林(20115410)时代在前进,人的认识在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到现在,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有所深入,作为大学生的我,也有个人的认识与见解。
今天是一个什么时代?智慧经济学家说是知识经济时代,工具经济学家说是数字化时代,资本经济学家说是市场经济时代,交际社会学家说是信息时代,政治社会学家说是多元政治时代,伦理社会学家说是道德沉沦时代,文化社会学家说是后生文化时代,人类史学家说是大智慧时代,人口学家说是人口爆炸时代,战争史学家说是反恐时代,物理学家说是量子时代,材料学家说是纳米时代,预言家说是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时代……总之,这个时代比之以往,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哪个方面都可以找出它的特征。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以为,若从人类的哲学智慧发展过程看,可以说今天人类进入了一个反思的时代———对人类自己行为的理智审视时代。
人类哲学智慧经历过萌芽时代,这是人类哲学智慧随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并随人类的初步发展而有所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人类在“神”的力量、“上帝”的旨意面前,显得没有几分自信。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无数奇迹,使人类逐渐认识到自己独有的伟大。
人类哲学词典里,常常用“征服”、“改造”一类的概念来描述人类的活动、人类与环境的联系。
但我们却越来越清楚地感到:人类同时也不得不吞食着用自己“智慧”种下的苦果。
于是,人类开始更理智地审视自己的所有智慧行为,更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智慧”里是不是有太多的“不智慧”。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审视,不断地深入追问下去的结果,人们得以发现:我们的所有智慧行为的根本价值,在于“使人类更适应生存发展环境”;发现科学技术的奇迹,并不能掩藏人类智慧的稚嫩。
再过一千年,那时的人们看我们的思想,会不会相当于现在我们看远古的人们在用神话解释世界?于是思考着怎样不使或者少使人类活动事与愿违,阻止人类自信中的偏颇成分被继续不断放大,以至于放大到最终被自己的聪明所葬送。
企业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企业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企业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1. 定义
企业理念是指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它决定了企业整体的行为方向和文化取向,它所包含的内容包括产品价值、服务意识、客户重视、社会责任等。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符合社会发展水平的高标准为目标,以发展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等企业价值观来统筹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企业理念。
2. 价值
企业理念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指导企业运作,明确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企业确定文化和解决管理问题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
企业可持续发展价值在于它强调以管理全球资源及环境为目标,从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3. 意义
企业理念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指引企业在发展中实现所设定的目标,根据企业理念来制定规章制度,在运作中以企业理念为指导,从而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它强调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以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4. 社会意义
企业理念的强调使企业更具有义务感和责任感,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将以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为统一理念,利用自身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起到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5. 实施
企业理念的实施需要企业充分理解其情况,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尊重客户价值,以更高的服务态度和意识,实现客户满意度。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企业积极采取措施,结合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计划,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支持和保护。
然而,长期以来对环境的剥夺和破坏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资源枯竭等。
因此,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环境伦理是指关于环境与人类关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它强调人类应当以保护和尊重生态环境为前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环境伦理的出发点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人类作为地球的一部分,不能只看重自身利益而忽视环境的整体福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而不妨碍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它关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平衡,即在满足人们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保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涉及到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首先,我们需要以环境伦理为指导,意识到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生物都应该有自己的生存和繁衍的权利。
我们不能随意破坏和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告诉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后代子孙的利益。
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更加关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便未来世代也能享受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也需要深入到社会和经济层面。
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只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资源的有限和环境的脆弱性,那么最终我们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冲击。
同时,也需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
最后,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目标及其哲学意义
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目标及其哲学意义论可持续发展观的目标及其哲学意义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综合性的理念,它指导我们确定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发展行为更加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以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尽可能满足人民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要,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健康状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给予未来几代人同样的机会——人人都能够受到平等的关注,得到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的资源和机会,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充分的健康和安全,并通过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财富的共享和社会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义在于,它不仅指导着我们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哲学思想,即当前发展模式应该为未来发展模式打下基础,这样未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这种观念下,人类应该考虑到未来一代人的需要,而不仅仅是当前一代人的需要。
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到每一项发展活动当中,考虑如何以更少的损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未来的损害。
此外,可持续发展还反映了一种关注社会发展的深刻观念,即任何发展活动的实施都不能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尊重人类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目标贯穿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环境方面,都应该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
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方面,更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它将社会中发展的矛盾和冲突缓解,使社会更加和谐,以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之,可持续发展观不仅指导着我们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还表达了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即可持续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实现财富的共享和社会的进步为原则,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
企业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企业理念是指企业对于自身经营目标、价值观念、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核心思想和追求。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则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注重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需求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
在当代社会,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企业理念应该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理念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首先,企业应注重人类价值。
企业是由不同的个体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人权和尊严。
因此,企业理念应该关注人性,追求员工的幸福和个人发展。
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公正和合理的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机会,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只有员工得到尊重和关怀,他们才会对企业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热情,从而共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其次,企业应注重环境保护。
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
企业理念应该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积极主动地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企业应该倡导绿色生产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行动,为社会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
再次,企业应注重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经济的一部分,其经营活动会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企业理念应当体现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企业应以诚信、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出发,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企业应注重资源的公平分配、贫困地区的发展和经济的连带效应,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最后,企业应注重创新。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企业理念应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推动企业持续提升竞争力和适应力。
企业应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鼓励大胆尝试和失败学习。
通过创新,企业可以开拓新的市场、优化产品和服务,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综上所述,企业理念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一个积极的企业理念应该关注人类价值、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创新,注重平衡经济效益、环境需求和社会利益,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意蕴(何中华)
(原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9期)“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哲学意蕴何中华在“世纪换千”的历史转折关头,选择并建构一种怎样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是决定整个人类在21世纪历史际遇的重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人类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昭示了一种广阔的前景。
其实践后果必将极大地改变并优化人们的存在方式。
因此,从哲学层面反省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对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未来命运,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可持续发展:一种新发展观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
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
报告认为,人类社会在以往虽然获得了经济的迅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严重地限制了人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选择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以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于是,“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
新发展观的提出,得到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有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其中包括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阐述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40个领域的问题,提出了120个实施项目,以促使现有人类社会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使人类生存方式同地球的有限承受能力相适应。
可以说,它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转折点。
以此为标志,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主导思潮。
1993年,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决议,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表明中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哲学与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
哲学与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而在这个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中,哲学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
哲学作为一门思辨性的学科,可以提供对自然界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哲学与自然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哲学的思考方式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首先,哲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传统观念中,人类往往将自然界视为自己的资源库,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断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
然而,哲学思考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共生共荣的整体。
哲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如生态学的生态共生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生态道德观。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人类应该以谦卑的姿态与自然界相处,尊重自然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哲学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类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
众所周知,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
而哲学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例如,伦理学可以探讨人类是否有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自然资源,以及我们对未来世代的道义责任。
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引导我们制定合适的政策和行动,以减少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
另外,哲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然而,如何平衡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哲学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不同的利益之间做出权衡和决策。
例如,伦理学可以探讨人类是否应该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来保护自然界的长期利益。
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引导我们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以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此外,哲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一直是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关于自然界本质和存在的理论,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现象学等。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蕴
百家争鸣AIJIAZHENGMINGBJan. 2016 MAGAZINE 109结报告等信息,把各项成绩细化。
这样既可以更全面真实的评价学生成绩,又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开展成果评审答辩会。
在学生完成实践内容之后,开一次评审会,请几位老师及相关专家给出评审意见,指出学生制作模拟实践的不足,同时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评审会对每小组的实践内容打分得出优良中差,作为学生评分的一项内容。
(3)建立教学效果信息反馈评价表。
建立一份效果反馈表,让学生把每项教学内容按照是否适用、效果如何进行先后排序,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然后把排序表进行统计计算,得出效果最不好的两项内容进行整改。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实践教学是完成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安全监察实践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合一、”“手脑并用”、“学练结合”是必须的选择,尤其是目前安全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不能大批量,大范围进入真实工作场景进行的状况下,校内的情景模拟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并施以较准确的评估,是决定动手能力培养任务完成好坏的关键。
本文在教学中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今后还将不断更新完善,利用更新的教学工具使学习反馈和成效评估自动化,科学化,使安全工程相关实践教学体系模拟程度更高、运行效果更好、实施教学更方便。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
基金项目:源自2014年哈尔滨理工大学教学综合改革项目——“以情景模拟教学为中心的《安全监察》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课题)人类文明发展到21世纪,可持续发展观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发展观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是一次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飞跃,是人类为了摆脱随发展所带来的危机而进行的理性的选择。
它超越了片面追求单纯经济增长的模式,不仅注重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而且把人类社会置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
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察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察姓名:王小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张桂权20050101对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王小字指导教师:张桂权教授内容提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发展观,只有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的实践轨道上,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生存。
本文主要从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角度来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哲学考察。
本文认为,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人类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不合乎人类的发展目的。
传统发展观建立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确立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理性是万能的”、“知识就是力量”——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掠夺自然的力量——等理论基础之上。
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成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巨大的物质生产力和堆积如山的物质财富。
但是,这种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过度征服之上的,它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
其表现就是一些“全球性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人类会因为陷入困境——“增长的极限”——而崩溃。
传统发展观违背了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片面遵循生产力至上的逻辑,颠倒了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
因而,传统发展观及其指导下的发展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却不能实现人类发展目的。
传统发展观遇到了危机,而危机的意义就在于更换发展“范式”的时机到了。
人类只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一种发展,是合乎人类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也追求物质利益,但它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为了人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人不是手段,而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可持续发展也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在自然界的承运能力范围内去处理;可持续发展也坚持生产力标准,但生产力不是唯一标准。
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人与人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因为只有人与人和谐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文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选题1.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人文生态属性2. .........................................................................................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量3.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人文生态内涵4. .........................................................................................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5. .........................................................................................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生产可持续发展思想6.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制度可持续发展思想7. ......................................................................................... 人文生态危机的成因8. ......................................................................................... 生态哲学——可持续发展人文生态的核心9. .........................................................................................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实践10......................................................................................... 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建设要求:可以选1-2篇写。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摘要:可持续发展观是相对于旧发展观而提出的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它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指出可持续发展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双重和谐,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应努力探究可持续发展观的实现方式,以求更好地指导实践。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人与人实现方式马克思哲学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新思维当今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然而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环境污染、生存破坏和能源危机等,这使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是三大理论源头的综合创新:第一大理论来源,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形态中包含的科学发展观雏形;第二大理论来源,就是当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第三大理论来源,则是中华民族哲学智慧中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独特萌芽。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阶段是蒙昧阶段。
在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和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人类对自然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人对自然体现出来的基本态度就是“适应”。
古代中国的“天人合一”“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等哲学思想以及古希腊早期的宇宙自然哲学无不体现了人类社会早期对自然界既崇敬又探知的心态。
第二阶段是对立的阶段。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人类试图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把自己看作“主体”,把自然界作为被改造和利用的“客体”。
培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笛卡儿崇尚分析的科学方法和牛顿力学的机械论的世界图景,导致人们将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自然还原,拆卸,分解为各种孤立的基本单元,作为人类征服,改造,统治的对象。
但人类并未关注到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早期的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方式,人类的经济活动沿袭着资源开采,加工制造,产品流通消费,废弃物排放,废旧产品抛弃的线性或单向过程,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人类留下了惨痛的教训。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思考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要以保护资源为基础等。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存有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
(1)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
[3]企业的核心问题就是存有效益,存有效益不仅必须存有体制上的确保,而且必须不断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就可以确保其效益的持续性,也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纵向重组,就是指生产或经营同一类产品的企业间的重组。
(2)文化持续发展战略所谓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即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企业文化。
企业直面纷繁复杂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就是依靠企业文化的主导。
(3)制度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赢得可持续发展主要来源于企业制度。
(4)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区别于企业而具备本企业特性的相对竞争能力。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5)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要素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企业发展依赖于以下几种要素:人力、科学知识、信息、技术、领导、资金、营销。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且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
同时,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善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哲学问题探讨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哲学问题探讨I. 前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以期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实践提供深刻的反思和启迪。
II.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根源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哲学理念,主张人类应当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以保证未来世代的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伦理学和社会政治学领域。
其中,伦理学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社会政治学领域则强调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社会发展而展开,关注社会公平、民主和参与等问题。
III. 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人类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并保护地球生态系统,这是我们人类的道德责任。
第二,人类应当代代传承并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历史和文化认同,以及自然遗产。
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并指引我们应当如何定位和认识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范式。
IV. 环境保护的伦理责任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关注自然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行动。
环境保护的伦理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整理概括:首先,环境保护是人类的道德责任,它关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利益;其次,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其它生物一样,在保护自己生存现环境中,也需要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
V. 如何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1.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尤其在环境治理、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领域,推动能源生产的清洁化和低碳化,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 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低碳、绿色和智慧城市,推进公共交通和节能照明技术等。
3. 加强环保立法和规范管理,严格环境保护标准和要求,促进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治理等。
4. 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力量参与到可持续发展重大工程的建设和维护中来,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的新模式。
从哲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
从哲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
陈仕伟;丁胜涛
【期刊名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5)004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可持续发展是否可能已成为一个广泛的话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能的,它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困境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可持续发展是完全可以走出困境的.这就需要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增强和扩大人的本质力量.
【总页数】3页(P5-7)
【作者】陈仕伟;丁胜涛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湘潭大学,哲学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3
【相关文献】
1.从当代中国生存哲学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战略 [J], 周良武
2.从科技哲学角度看\"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 [J], 严岩
3.探求错误根源,追寻问题本质——从哲学角度看学生的数学错解 [J], 李虎
4.从道德哲学角度看孟子的恻隐之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视域 [J], 周青龙;陈华
5.从哲学角度思考公路建设怎样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J], 董伟智;薛忠军;王佳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考量摘要:当今时代,作为传统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替代形式,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不仅已经在全球范围进入实践领域,而且多年来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持续关注,是世界性的前沿课题之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自提出,距今已有二十多年。
众所周知,绝对的直线持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就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本身所包含的连续与间断的辩证统一关系。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坚持可持续发展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真正的可持续蕴含于不可持续之中。
因为不可持续必然会打破旧文明,生发新文明,直至新文明再次被淘汰,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哲学人与自然唯物史观正文: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极为发达的物质文明,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为严重的现实问题,威胁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为此,人们提出了许多对策。
一种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然、经济、社会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的存在与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中,明确地解说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也就开始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
但不可否认,无论是作为《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给“可持续发展”界定的经典定义,还是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本质、内容、规律和特点等方面的认识均存在不足。
有的学者认为,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古代道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久远以来就一再深入思考着的问题”,“道家、道教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讨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有人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实质就是要强调“超越人类中心”的“自然界的价值主体地位”,认为自然界、生态环境是独立的价值主体,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界的利益,尊重自然界的权利,要“以自然为中心”。
还有些学者将“可持续发展”等同于生态发展。
我们认为,陷入这些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高度来把握“可持续发展”,未能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引,从思维方式、方法论、本质和内容等方面厘清“可持续发展”与以往发展思想的区别。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需要明晰的问题。
任何发展观都是某种世界观的体现,而世界观实质上就是哲学思维方式。
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社会发展思想的不同,以往的发展思想依赖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则以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实践的思维方式为指导。
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剖析,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的实质提出了全新的诠释。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变化也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体的需求与愿望的满足过程和价值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不同,自然的发展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人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事社会活动,人类社会历史是主体的自觉创造活动的结果,是人类进行价值选择的进程。
正如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是具有客观必然性、存在内在规律的进程。
因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均对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主体只有不断地认识客体的本性,遵循客体的发展规律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
第一,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第二,社会客体即社会关系也制约和规定着主体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其发展是有内在客观规律的。
第三,生产关系又受着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运行中,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运动,使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一定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要求的规律。
这决定了人类社会演变的基本趋势是前进、上升的,或者表现为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或者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社会关系的调整与改革、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价值选择活动提供一种客观的可能性空间,即选择的自由度。
人们不能够突破和超越规律的支配和约束而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人的价值追求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形成、作用过程并非是外在、互斥的关系,而是内在一致、有机渗融的同一过程。
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又制约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所在。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社会发展本质观对当代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全面地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及运作之中。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一是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客体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近代发展思想的反思与反动,一些思想家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视自然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追求“世外桃源”,抵制科学的发展,走向一种非理性的“自然中心主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批判了这一观点,并全面阐述了主体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首先,只有实现主体能力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价值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实现主体的价值选择,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
其次,发展主体能力,必须扬弃传统的需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选择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的要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
只有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也只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再次,可持续发展还克服了近代发展思想在发展主体问题上——把发展看成是少数人的发展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只考虑当代人的发展,而忽视后代人的发展——的认识误区,提出了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发展主体观。
它认为,发展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
在当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发展。
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对立固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否认这一点。
但由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在同一时代中,共同拥有一个地球,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全球化,人们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与价值目标。
即使对地球环境的某一局部破坏,也将造成世界性影响;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行动都可能对周边地区产生不可低估的副作用。
任何个体与群体要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必须提倡与实行代内主体平等思想,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
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弱发展地区和国家利益,通过协同发展,消除国家和地区间的对立或紧张关系。
这样才能实现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同时,当代人的发展必须惠及后代或至少不应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改善和优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代际平等。
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共时性的,又是历时性的,人的需要不仅包括当代人的需要,而且包括未来人的需要。
社会发展既为当下所决定,又为未来所决定,而后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人的发展。
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代际分配中,后代人只能接受其前辈遗留下来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如果当代人只顾自身的利益,过量开采资源或破坏生态而剥夺了后代人使用资源的权利,对他们的生存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消极影响。
社会主体的价值选择活动不能超越客观规律的制约,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客体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自然客体的发展是主体发展的首要条件。
要使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界持续发展,即社会发展不超过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使自然界通过再生或因新的开发而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环境或条件。
其次,当代人类面临的灾难性困境也是由于社会客体即人类社会内部相互关系的严重失衡和损害而引起的。
有许多表面上看似乎纯粹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究其根源则是由人类社会内部的彼此冲突和对抗而导致的。
而民族纠纷、宗教冲突、种族歧视、暴力恐怖、颓废空虚等社会邪恶都是由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衡和社会制度不良等原因造成的。
只有先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才能保住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唯物主义基础——唯物史观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问题,着眼于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世人与后继人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反思工作文明的成果,作为一种社会发展观,它与唯物史观在许多方面有相近之处。
从哲学意义上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科学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唯物史观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本体论基础。
唯物史观在本体论层次上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意义有如下两点:其一,在本原问题上,唯物史观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立足于社会实践,把人与自然紧密地统一起来。
人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离不开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离不开物质性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根本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可持续发展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其本体论基础。
其二,唯物史观在坚持社会实践这一唯物主义前提下,力求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彻底统一,而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个基本目标。
一方面,唯物史观所指出的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道路,可以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对超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脱离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脱离自然和社会之间整体关系的协调发展,就不会有任何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我们完全有理由摒弃可持续发展思想中的唯心主义基础和“唯生态主义”的偏颇立场,代之以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哲学基础,而这正体现了唯物史观对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本体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