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判断句.ppt
合集下载
文言文语法.ppt
32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33
1.格式:动+以+宾 (二)状语后置 ①我前饰们 ,以知 若篆道 置文, 于山在谓龟现语鸟代之兽汉后之语便形中是。状补(《语语张置。衡于 但传谓 在》语 文)之 言 译文文中:,用处篆于文补山语龟的鸟成兽分的往形往状要来以装状饰语。来理 典解型,例即题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 去翻译。
25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26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3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译文:大王问: “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39
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 典型例题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古代汉语判断句》课件
判断句的语气
肯定语气:表示肯定、确定、不 容置疑
疑问语气:表示疑问、询问、不 确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Βιβλιοθήκη 否定语气:表示否定、拒绝、反 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感叹语气:表示感叹、赞美、惊 讶
判断句的语调
否定句:语气否定,语调下 降
疑问句:语气疑问,语调上 扬
肯定句:语气肯定,语调平 稳
祈使句:语气强烈,语调下 降
古代汉语判断句 的翻译和运用
判断句的翻译技巧
理解句意:首 先要理解判断 句的意思,明 确其表达的观
点和态度。
翻译技巧:根 据句意,选择 合适的翻译技 巧,如直译、 意译、增译、
减译等。
词语选择:在 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词语的 选择,尽量选 择与原文意思 相近的词语。
句式调整:在翻 译过程中,要注 意句式的调整, 使翻译后的句子 符合目标语言的 语法和表达习惯。
《古代汉语判 断句》PPT课 件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添加目录标题 课件介绍
古代汉语判断 句概述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语气和语 调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翻译和运 用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特殊形式 和注意事项
总结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语气特点:肯定、否定、疑 问、祈使
用词特点:常用判断词、副 词、助词等
句式特点: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等
判断句的作用
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 征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 部分,有助于理解古代汉语的
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广泛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主语+谓语动词+为+施 事者。
主语+谓语动词+所+施 事者。
主语+被+施事者+谓语 动词。
被动句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用法
在需要强调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时使用被动句。
注意事项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冗长的被动句式,以免影响阅读和理解。
03
省略句
省略句的定义
01
省略句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上 下文语境的限制,某些句子成分 被省略,以达到简洁表达的效果 。
判断句的常见形式
“……者,……也”的形式
这是判断句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用“者”作为提顿词,在“者”之 后用“也”来加强判断语气。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的形式
这种形式与上一种形式类似,只是省略了“者”字。例如,“刘备, 天下枭雄也。”
“……者,……矣”的形式
这种形式与前两种形式略有不同,用“矣”来加强判断语气。例如, “此乃王之贼也。”
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表达 方式,是古代汉语的精华之一,掌握 固定句式对于理解文言文和提升语言 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固定句式的常见形式
判断句
被动句
以“……者,……也”或“……,……也”的 句式表示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
以“为……所……”或“为……”的句式表示 被动,如“为贼所害”。
语言习惯
倒装句的使用符合文言文的语言习惯 ,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文 化内涵。
语境要求
倒装句的使用需要符合特定的语境要 求,不能随意使用,否则会破坏句子 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意义。
05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定义
固定句式是指在文言文中,一些表达 特定意义或特定语气的句式,这些句 式在结构上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改 。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年》)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三)表示比喻。即主语所表达的 事物在某些方面很像谓语表达的事 物。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 王制》)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 之风,必偃。 (《论语· 颜渊 》)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肥水 之战》) (四)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 逻辑关系 。 夫战,勇气也。(《左传· 庄公十 年》)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二)主语+者+谓语+也 例如: 彼吾君者,天子也。(《战国策· 赵 策》) 兵者,凶器也。(《韩非子· 存韩》)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 养生 主》) (三)主语+者+谓语 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 张仪 列传》) 兵者,戾虫。(《战国策· 秦策》)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表示类属关系。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陈涉 世家》) 仲弓父,贱人。(《史记· 仲尼弟 子列传》) 腾,小国也。(《孟子· 梁惠王 下》) (二)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 也。(《战国策· 赵策三》)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项羽本 纪》) 余为伯儵, 。(《左传· 宣公三
古代 汉语 中的 判断 句
(五)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 因。例如: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 祸者,冯谖之计也。(《战国 策· 齐策》)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 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 刀,折也。(《庄子· 养生主 》)
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
❖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撤其环瑱,至老不 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 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於陵子仲尚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 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 今不杀乎?(《战国策·齐策四》,赵威后 问齐使)婴儿子,北宫之女的名字。环瑱 (tiàn),耳饰品。出,施行。於(音乌) 陵,地名。索交,结交。
(以上判断句表示比喻)
❖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带着百辆 车乘的是声势显赫的使者)
❖ 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将军。(白居易《轻 肥》。朱紱,本指古代官服上的红色蔽膝, 这里指绯衣;紫綬,紫色丝带,古代高官员 的服饰。) (判断句表示复杂的语义关系)
有时“ 者”字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而这个 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前文所不曾提及或者突然出现的。
六、主语+否定词+名词性谓语(+也)
❖ 楚虽大,非吾族也。(左传·成公四年)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诗经·邶风·柏舟) ❖ 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 管仲非周公旦。(韩非子·难二) ❖ 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
❖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 问》。合,纠合,这里指诸侯间的盟会)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 主。族庖,普通的厨子。折,犹“斫”)
❖ 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 也。(韩非子·五蠹。士,同“仕”,出仕。橐,音驮, 寄寓,这时指寄食于权门)
❖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 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战
古代汉语判断句,也字
2、用在時間副詞或表示時間的詞組之後, 如:上)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3、用在複句的第一個分句之後,如: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 已。(左傳·僖公三十年)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爲之泣,念悲其遠 也。(戰國策·趙策)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禮記·禮運)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 哉?(論語·微子) 這個分句往往是表示時間的。
在以上的四種判斷句型中,第一種是古代 最典型的,也是用的對多的;第二種次之, 也比較常見;後兩種判斷句的判斷意味沒 有前兩種強。
值得注意的是,判斷句並不都是表示肯定的, 也可以表示否定。古代漢語要表示否定的判 斷時,一般是在判斷句謂語的前面加上副詞 “非”,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禮記·檀弓上) 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成公四年)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戰國策·魏 策) 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問) 故王之不王,非挾泰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孟子·梁惠王上)
(2)“„„,„„也。” 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也”字幫助判斷。如: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 策一)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左傳·僖公五年)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傳·宣公二年)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僖公四年) 衍,人臣也。(戰國策·趙策)
1、用判斷句的形式表示比喻,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2、用判斷句的形式表示因果關係,如: 孟嘗君爲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 計也。(戰國策·齊策)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論語·憲問)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莊子·養生主)
二、判斷句
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短語爲謂語,表示 判斷的。在現代漢語裏,判斷句的主語和謂語 之間一般要用係詞(判斷詞)“是”字來聯繫, 例如“我是中國人”。但是在秦漢以前,判斷 句一般不用係詞,而是在謂語後面用語氣詞 “也”字來幫助判斷。例如: 制,巖邑也。(左傳·隱公元年)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傳·僖公五年) 董狐,古之良史也。(左傳·宣公二年) 而母,婢也。(戰國策·趙策)
古代汉语判断句-PPT精品PPT18页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Βιβλιοθήκη 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8
古代汉语判断句-PPT精品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PPT
THANKS
判断句的构成与分类
肯定判断句
主语和谓语之间是肯定关系,表示主 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否定判断句
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否定关系,表示主语 所代表的事物不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判断句的语义关系
等同关系
主语和谓语所代表的事物相等或等同, 如“吾乃常山赵子龙”。
存在关系
主语和谓语之间通过比喻来表达某种 相似性或关联性,如“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
构成
固定句式通常由特定的词语组合而成,包括动词、形容 词、副词、连词等。这些词语在固定句式中具有一定的 语法功能和语义作用。
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和语义功能的不同,固定句式可分为多种 类型,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感叹句等。每种类 型都有其特定的构成方式和表达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固定句式的语义关系
01
语义指向
固定句式的语义关系通常指向句子中的某个成分,如主语、宾语、状语
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和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文化价值
文言文特殊句式作为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2 判断句
判断句的定义与特点
01
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关系等 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构成
倒装句通常由被强调的部分和谓语部分组成,其中被强调的部分可以放在句首或句中,谓语部分则相应地 进行倒装。
分类
根据被强调的部分和谓语部分的位置关系,倒装句可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类型。
倒装句的语义关系
01
《古代汉语判断句》课件
宾语与动词
宾语
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一般紧跟 在表语之后,由名词、代词等充当。
“刘备称帝。”其中,“帝”是宾语 ,“称”是动词。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通常出现在句 末,是对宾语的描述或说明。
04
判断句的语义关系
等同关系
同类关系
表示两个概念属于同一类别,如“此乃虎也”。
属性关系
表示某一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如“君子坦荡荡” 。
疑问句主要用来提出问题或询问信息,而判断句 则是用来回答问题或提供信息,其答案通常是肯 定或否定的。
03 与感叹句的区别
感叹句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或评价事物,而判断句 则是客观地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不带有个人 情感色彩。
02
判断句的分类
肯定判断句
01 肯定判断句的定义
肯定判断句是用判断语气的助动词“乃、为、即 ”等词来强调肯定事实的句子。
形式差异
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在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如古 代汉语中常见的“者”和“也”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
语义差异
虽然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形式上更加简单明了,但在某些语 境下,古代汉语判断句所表达的语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使用场合
古代汉语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场合相对较少,但在 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正式文体中仍有一定应用。
比喻能够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增强读者的感知和理解。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是指将一个事物赋予人的情感、行为或特征 ,以形象地表达出该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比拟的分类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比拟的作用
比拟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 知和理解。
借代
借代的定义
典型句式—判断句(古代汉语课件)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指示代词“是”的指示作用逐渐淡化, 发展成为判断词“是”
•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 枯即是荣,荣即是枯。 (范缜《神灭论》)
“为”和判断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论语·微子》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荀子《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 讨而使归其地。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语法
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活用
2.表示因果,用于解释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四》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1.主语+谓语+也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劫天子,恶名也。
Hale Waihona Puke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2.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庄子·逍遥游》 ——《史记·项羽本纪》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3.主语+者+谓语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指示代词“是”的指示作用逐渐淡化, 发展成为判断词“是”
•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 枯即是荣,荣即是枯。 (范缜《神灭论》)
“为”和判断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论语·微子》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荀子《劝学》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 讨而使归其地。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语法
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活用
1.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活用
2.表示因果,用于解释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芥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齐策四》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1.主语+谓语+也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劫天子,恶名也。
Hale Waihona Puke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2.主语+者+谓语+也
南冥者,天池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庄子·逍遥游》 ——《史记·项羽本纪》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形式
3.主语+者+谓语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
维
“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 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 但实际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间的语气词,起 的是引出谓语的作用。如: 尔惟旧人。(《尚书· 大诰》) 这种有“维”的语句,许多情况下主语与 谓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如: 百工维时。(《尚书· 皋陶谟》) 蚩尤惟始作乱。(《尚书· 吕刑》)
⑥若皋之所观,天机也。 (同上) ⑦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 《战国 策· 赵策三· 秦攻赵于长平》 ⑧夫轸,天下之辩士也。 《战国策· 秦第一· 陈轸 去楚之秦》 ⑨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 《战 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 齐》 ⑩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 乘,显使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⑾公曰:“此晋国之宝也。” 《榖 梁传· 僖公二 年》 ⑿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 《左传· 成公二年》 ⒀子良;郑之良也;师叔,楚之崇也。 《左 传· 宣公十二年》
主語+謂語+也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 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 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 僖公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 乾第一》 ⑤臣之子,皆下才也。 《列子· 说符》
随堂练习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 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论语· 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左传· 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 子· 天论》
⑤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左传· 宣公二 年》 ⑥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 “为子丘。” 《论语· 微子》 ⑦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 由。” (同上) ⑧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 语· 子张》 ⑨是乃狼也,其可畜手? 《左传· 宣公四年》 ⑩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 之。 《史 记· 魏公子列传》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共10张PPT)
六、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是”。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魏学洢《核舟记》) ——中间那个戴高帽子有许多胡须的是苏东坡。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 门宴》)
——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肉,还辞别 什么?
3.项燕为楚将。(司马迁《陈涉世家》)
七、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 断。如: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
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往 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但 也有少数“是”作判断词用。如:
1.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① 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 ——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②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 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这是自然的道理。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3.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者,……。
•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 ”,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 少。如: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四、……,……者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关陈汉涉卿瓮《在牖窦绳娥谓枢冤之》语子)。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如
1.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欧阳修《伶官传记》)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范—仲教淹 师《 是传岳授阳1道楼.理记讲》沛授)学公业解之答疑参难问乘题的人樊。 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古代汉语-判断句
❖ “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 ❖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 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
汉代:
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左·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古代汉语 ——句式
目 录熊
猫
壹 判断句 贰 叙述句 叁 否定句 肆 疑问句
01 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 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①“主 ,谓+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② “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 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 传》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 《贾谊论》)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 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主&,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 问”就是“寡人问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 。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 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 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 间修饰的分句。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目 录熊
猫
壹 判断句 贰 叙述句 叁 否定句 肆 疑问句
01 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 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①“主 ,谓+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② “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 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 传》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 《贾谊论》)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 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主&,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 问”就是“寡人问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 。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 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 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 间修饰的分句。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五日2020年8月5日星期三
•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11:038.5.202011:038.5.202011:0311:03:108.5.202011:038.5.2020
年8月5日星期三二〇二〇年八月五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For man is man and master of his fate.----Tennyson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11:0311:03:108.5.2020Wednesday, August 5, 2020
•
9、When success comes in the door, it seems, love often goes out the window.-----Joyce Brothers成功来到门前时,爱情往往就走出了窗外。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Wednesday, August 5, 2020August 20Wednesday, August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8.5.20208.5.202011:0311:0311:03:1011:03:10
时3分11时3分5-Aug-208.5.2020
•
7、Although the world is full of suffering, it is full also of the overcoming of it.----Hellen Keller, American writer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20.8.520.8.520.8.5。2020
第一节 古汉语判断句
一、什么叫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 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二、文言判断句的特点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系词“是”(也称为判断 词)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否定的判断要在“是”的前面 加上否定副词“不”。
• •
THE END 11:038.5.202011:038.5.202011:0311:03:108.5.202011:038.5.2020
10、Life is measured by thought and action, not by time. ——Lubbock 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和行为,而不是时间。8.5.20208.5.202011:0311:0311:03:1011:03:10 11、To make a lasting marriage we have to overcome self-centeredness.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识。Wednesday, August 5, 2020August 20Wednesday, August 5, 20208/5/2020
2020/10/2
五、文言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一)表示类属关系。 董狐,古之良史也。 (二)表示等同关系。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三)表示比喻。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颜渊) (四)表示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五)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 子·仲尼)
比较: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此天下之通义也。(说 苑·臣术)
2020/10/2
四、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一)主语+谓语+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 (二)主语+者+谓语+也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贾谊·论积贮疏) 陈胜者,阳城人也。 (三)主语+者+谓语
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2020/10/2
(四)主语+谓语 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刘备,天下枭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五)主语+副词+谓语(+也) 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是皆秦之罪也。(战国策·苏秦连横约從)
5, 20208/5/2020
•
6、Almost any situation---good or bad---is affected by the attitude we bring to. ----Lucius Annaus Seneca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态度的影响。11
文言判断句则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 词“也”帮助判断。
2020/10/2
三、“是”字判断句的产生与发展
判断动词“是”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如: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韩是魏之县也。(《战国策·魏策3》) 东汉的“是”字句已走向成熟,主要表现为当时注解家常 用“是”字句变换早期的判断句。如《诗·鄘风·柏舟》: “实维我仪。”郑笺:“实是我之匹。” 判断动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 (详教材P245)。如:
2020/10/2
•
1、Genius only means hard-working all one's life. (Mendeleyer, Russian Chemist) 天才只意味着终身不懈的努力。20.8.58.5.202011:0311:03:10Aug-2011:03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〇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