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域下的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域下的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5-01-30T09:04:06.8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1期供稿作者:沈先芹

[导读]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沈先芹濉溪县职教中心安徽濉溪235100

摘要: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职业化,培养一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入手,阐述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提出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民的知识化、职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做出很多探索,其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正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2013 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是自主选择在农业产业充分就业,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追求报酬极大化,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且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或者说有较高的科技素质,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有较强经营能力的职业农民,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行为要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2]。

二、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

1.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与文盲相比,小学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初中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108%,而大学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300%[3]。农村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农村,依据受教育者的基础教育情况,实施层次与内容各异的专业知识教育,培养特定的劳动技能,开发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潜能,从而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2.改善农民的择业能力。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就业机会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4],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决定其就业领域、就业层次和就业机会的大小,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增强其劳动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3.提高农民人力资本市场的声誉。声誉是行为主体在长时间被别人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的公众认识或看法[5]。长期以来,农民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本声誉较低,被认为只能从事低层次的职业。造成农民人力资本声誉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低。农村职业教育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身心健康素质,并传授从事社会劳动与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术,是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是劳动者人力资本声誉提高的根本。

4.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经济发展正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或非农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从业人员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没有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就业空间也越来越小。显然,农村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了一定的专长和技术,帮助其顺利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

三、创新面向农村职业教育模式

1.改革招生模式,创新学生来源。

(1)直接在职业农民中招收学生,解决涉农专业生源缺少的难题。把教学地点设在乡镇或村,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搬进温室大棚,上课就在农民家门口,在实际生产中实训,教学效果直接在生产中体现。

(2)职业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实行“校政合作”,创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学校,培养培训村党总支(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开设民族知识、宗教知识、惠农政策等课程,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

(3)职业学校与县(市、区)实行“校县合作”,培养培训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涉农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

2.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办学地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1)送教下乡,利用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校舍就地办学,让职业农民学生就近走读,职业学校派教师“送教下乡”、“巡回走教”。农村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乡乡都有办学点,村村形成优势产业。

(2)创新教学过程,职业学校以当地生产需要作为教学导向,在田间地头解决生产难题,针对生产难题搞科研,既促进了职业学校的实用科研,又创新技术为职业农民创收。

(3)创新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行动导向,任务引领,学做结合,理实一体”的原则编写,适应农民的学习特点,把全日制三年的教学内容根据动植物的生长周期,按照农民的实际应用,开发成新的课程组合,按照生产过程编教材讲课,课本一看就能懂,凸显职业教育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办学特色。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灵活专业设置。

(1)打破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创业导向、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将人才培养场所从学校课堂延伸到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等生产经营场所,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学校+公司+农户”、产教一体、农科教结合等开放式培养模式,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教育培训与就业创业紧密对接。

(2)根据农村人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职业教育面向农村,为新农村服务,如何设置适合农村人才需求的专业是关键所在。职业教育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设置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性,在专业设置上应主动分析当地的农村人才需求的种类、数量、结构特征等,灵活设置专业,专业不宜多而全,而应少而精,做到与城市职校专业错位衔接,面向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贴近“农”字和“特”字做文章[6]。职业教育应积极走出校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劳动就业市场进行研究论证,适当地增加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方面的内容,培养能生产、会经营、善组织、懂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4.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多元化投入。

(1)增大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投资的比例。根据办学规模、生均经费标准以及专业优势、发展前景等核定财政拨款,设立职教专项经费,以保证职校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需要。

(2)要将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经费等适当用于农村职教,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个人捐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农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