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外模:遗体坚硬部分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留下的模子,反映原来生物外壳形态和构造
内模:壳体内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模子,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构造和形态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群落: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
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
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的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存方式.
沉积地层: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通过不同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
岩相:沉积环境在岩性特征上的表现。
生物相:沉积环境在生物特征上的表现。
浮游相:以营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的岩石类型常常为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通常分布于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
壳相(底栖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三叶虫,腕足等和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等位特征,通常分布于台地区.
混合相:生物—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正常浅海
礁相: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沉积环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
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
纵(垂)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一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也称“推土机式”沉积作用。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指造架生物原地的筑积而形成的地层的作用方式.
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补偿盆地:沉积盆地基底下降速率与沉积速率大体一致,致使古水深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的变化的盆地.
复理石:一种特殊的海相沉积岩套。
一种由半深海、深海相沉积所构成的韵律层系。
单层薄,而累积厚度大,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或)较粗
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
鲍马序列:浊积岩的每一个单元(即一次阵发性泥沙密度流形成的沉积),往往下部物质较粗,有时含有砾石,如含砾砂岩等,向上物质变细,顶部常为泥岩、泥灰岩;
下部常形成递变层理,向上逐渐变为微细水平层理,最上变为不甚清晰层理。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沉积作用:由于沉积环境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非旋回沉积作用:不能形成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地层层序律:1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2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
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3地层叠覆律: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阶:指在一个“期”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阶是最基本的年代地层单位,也是世界标准。
年代地层单位中最小的单位,多以地名命名。
阶有全球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取决于建阶所依据的生物类别。
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地层单位。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及特征的对应关系。
穿时:一个岩石特征一致或岩石组合特征接近一致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其分布范围内的不同地点,其地质年龄不同时的现象,或者说一个岩石地层单位,一经侧向追索,其界线往往不与时间面吻合,也不与时间面平行,而与时间面相交的现象,称为穿时。
叠积式结构:是指一些丘状或块状的岩层在垂向上叠加而成的底层结构。
化石组合:是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层型:在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单位的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地层单位必须采用优先权法则,并为命名的地层单位指定一个代表该单位地层模式,该模式既为层型。
单位层型:给一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地层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界限层型:是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限作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延限带:是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顶峰带:指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
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历史构造分析。
沉积组合(建造)分析:根据沉积岩的共生组合情况分析其沉积过程的构造背景。
根据构造活动程度,可将沉积组合划分为稳定型、活动型和过渡型。
蛇绿岩套:是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古气候:地史时期各种气候要素如降雨量、气温、风力和风向等的综合。
构造旋回:地球的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具有明显规律性的旋回现象。
造山带旋回:一个大陆边缘由开裂下降,闭合褶皱隆升成山的过程。
地槽: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
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板块构造:地球表面是由为数不多,大小不等的岩石圈板状体拼合而成的.这些板状体(板块)相对于赤道或地极可发生大规模的横向水平位移.板块之间通常以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大陆裂谷和褶皱带等为边界。
板块间的离合碰撞及其相关地质现象主要
发生在板块的边缘.
埃迪卡拉动物群:指震旦纪后期出现的后口生物,主要由腔肠动物(67%水母、海鳃纲)、环节动物(25%)、节肢动物(似三叶虫)(5%)组成的不具外壳的多细胞后生动物
群。
我国发现地点:鄂西、陕南、淮南、辽南和黑龙江
震旦系;1)无机界:大型稳定板块已形成,发育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
2)有机界:发育丰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在
伊迪卡拉动物群以前出现后生动物胚胎→少量带壳化石。
整体上化石仍然较少,保
存较差,无法利用生物化石进行建阶和分带,有别于古生界。
3)冰川沉积发育。
(低纬度大陆冰盖)
小壳动物群: 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
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意义:第一个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无壳和具壳化石混生化石群(距今5.3亿年)。
包括三叶虫、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及分类位置不明的节肢动物、
腕足类、藻类及鱼形动物。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所含化石几乎都为浮游笔石,为缺氧、海水宁静、含硫量达7%的还原环境。
叠层石:叠层石是一类特殊的纹层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生物作用和无机沉积作用的共同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