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心得体会
一、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我一直觉得,英文文章的翻译质量,英文水平只是敲门砖,中文水平决定下限,翻译态度决定上限。
第一,英文水平。我觉得语法的话,高中毕业学到的语法基本涵盖了非技术类英文文章中的各种常用句式,应付一般的英文翻译足够了。更高阶的语法,不是靠学习来掌握,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步摸索,积累经验。而词汇量的话,更是无足重轻,在网上可以找到各种英文词典,综合的、专业的、旁门左道的都有,只要肯查字典,把文章看懂只是时间快慢问题。英文是语言,不是科学,不在于学,而在于用,刚开始入门会觉得很难,等到咬牙跺脚、上蹿下跳的憋出第一篇之后,接下来就是水到渠成、海阔天空。慢慢的就会享受到英文翻译的快乐,同时英文水平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第二,中文水平。其实决定文章质量的,往往不是英文水平而是中文水平。逻辑通顺、文采优美的翻译,肯定是要比晦涩难懂的翻译更让人有阅读的乐趣。所以杨绛、周作人、郑振铎这些大翻译家,同时也是大文学家。如果能够稍微追求一下文采,润色一下修辞,那就更是锦上添花了。
第三,翻译态度。一是热情,二是责任,三是谦虚。责任是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遇到困难的地方,不要放弃,把每一篇翻译当成自己的作品一样爱护,精心的雕琢,不草率的对待每一篇文章,这是对自己、读者还有原作者的负责。另外,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翻译也是一样,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可能存在完美无缺的翻译,虚心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多读多学习其他高手的翻译风格,会让自己的翻译水平大幅提升,但永远不要自满,因为高手无处不在。第四,逻辑性和背景知识
首先,需要有很好的逻辑性,也就是要全局掌控文章脉络,把层次和条理先梳理清楚,否则一个长篇大论,很容易让读者迷失在其中。另一方面,这类文章的难点在于涉及大量的背景知识,包括美国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等方面,可以说,这已经超越了语言的范畴,而上升到文化层面上。这对于翻译者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不仅是学识,更是耐心,他们需要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才能了解文字后面的来龙去脉。当然,虽然翻译这类文章是一种挑战,但一旦完成,不仅英文水平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更能收获到很多知识和常识。二、英文翻译的一些要点和注意事项
翻译后的文章是要给别人看的,所以在保证准确和通顺的基础上,可读性是最重要的。通常来说,因为英语和汉语在语法和表达方式上的区别,翻译成中文的文章总没有中国人自己写的那样地道。如果仅仅是有一点别扭那还好,如果通篇都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翻译的很拧巴,那么文章会损失很大一部分可读性,甚至会损失一部分读者。
1. 被动语态
英文和中文的一大区别在于英文中通常使用被动语态,而中文中一般使用主动语态。虽然现在中文写作中对被动语态的容忍度已经大大提高,但如果不加甄别的全盘翻译,导致全文都是被动式为主,那么翻译作品的可读性会大大降低。不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分的忠于原文其实是给自己的翻译添加了手铐脚镣,有时候其实要不得。
2. 长句、从句
英文和中文的另一个区别在于英文中长句非常多,而中文比较常用短句。一个长的英文句子可能包含了好几个从句,有修饰、有并列、有转折,一个句子看了三五行都没有看到句号。翻译的一个误区就是过度忠实于原文,也用各种连接词,翻译成一个整句,后果就是自己翻完了都读不通。这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
这些从句按照一定的规则打散成几个短句,注意,是按照一定规则。具体的规则很简单,就是先拆修饰的从句,再拆并列/转折的从句,再拆因果、递进的从句。当然,这只是拆分从句的一般规律,遇到个别的长难句,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方法套也会不通顺或者不流畅,到时候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名词性从句名词性从句是英语中的一大特色和精华所在,掌握好名词性从句不只对翻译大有帮助,更可以迅速提高英文写作水平至接近英语母语的程度。英文中的名词性从句非常灵活,可以做主语、宾语、表语和同位语,在翻译中也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一个不算是原则的原则就是,把短的那部分提到前面,长的那部分放在后面做宾语或者宾语补足语。总之只要看到it、t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颠来倒去的换几个方法,选择读着最舒服的那一种就可以了。同位语从句比较简单,基本上把名词变动词做谓语,同位语做宾语就可以了。
4. 难以形容的形容词
在英文中,常常看到难以形容的形容词,在英文中,那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词,但是用中文的话需要很长很长的说明才能解释清楚,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恼火。比如“phenomenal”,如果用“极好的”,似乎稍显平淡;用“现象级的”,显得不够地道。这个时候翻译者就要自己掌握一个度了,在整体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先意会、后言传。想清楚在这个语境里,这个词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再从词库里挑选一个最为贴切的表达,当然也要结合上下文,在文艺文里显然格格不入,或许用“精彩绝伦”更贴切一些。
6. 俚语、俗语、典故、特殊修辞
在英语里会有一些特殊词语,或者是市井俚语,或者是由什么典故演化而成的固定用法,或者是一些常用的修辞。如果只追求意思对,选择一个普通的词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就损失了英文原有的魅力。但是如果在直译之后,后面加个括号备注一大堆这个用法的来源,也不是太明智的选择。不过这种用法的翻译本来也是进
阶要求,其实没有必要每个包袱都要给抖出来,那也不现实。如果能尽可能的往中文里去找一个类似的典故来形容。
三、一些让翻译作品更加吸引人的小窍门
其实如果能做到逻辑清晰、意思准确,再适当本土化一下增加点可读性,这样的翻译作品已经是佳作了。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很简单的小窍门,能够让翻译作品更加吸引人。
1. 题目
如果能够起一个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题目,那这篇文章就成功了一半。而如果每篇的翻译作品里都能有一个带有独特个人风格的题目,那么不但吸引眼球,久而久之还会变成这个翻译者独有的招牌。比如聆龙草的题目用词优美、意蕴深远。
2. 细节
有时候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既然花了很多时间翻译了长长的文章,何不最后注意一下细节,让作品更加完美,
翻译完了以后,通读一下全文,重新润色一遍,把别扭的地方再整理一下;再通篇校对一下,把错别字尽可能改改。这样一来是尊重审稿人,二来也是尊重读者,毕竟没有人愿意看一个满篇语病、错别字的文章,好像在看盗版书的感觉。在写
中文的时候也要注意中文写作的一些细节,比如“的”、“地”、“得”的用法,比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尽管是在论坛上的翻译文,并非什么即将付梓的大作,但良好的中文写作习惯还是有正面引导意义的,尤其是在这个文字艺术日益式微的时代。另外,前后的翻译风格要统一,比如人名和一些专有名词等等,最好不要在中间换称呼。
3. 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