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_理论_政策和难点
新结构政治经济学导论
新结构政治经济学导论
新结构经济学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并倡导的研究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理论。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以一个经济体在每一个时点给定、随着时间可变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为切入点,来研究决定此经济体生产力水平的产业和技术以及交易费用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包括:
1.对一国比较优势的理解,这种比较优势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演化。
2.在发展的任一阶段都把市场作为最优的资源配置机制。
3.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政府应该起到因势利导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新观点和新分析框架,如“新结构分析增长委员会报告”提出的五个特征事实,包括通过对外开放利用世界经济、维持宏观经济稳定、保持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
源和拥有坚定的、可信赖的和有能力的政府等。
这些特征事实是一个国家在发展的每个阶段按照由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时的合理结果,而市场机制则是按照国家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
总的来说,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强调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协同作用,以及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理解新结构经济学的GIFF框架:内在逻辑、现实应用和方法论意义
部分的产业政 策失败 , 从 政府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当中 , 我 们希望 可
以找 出一些可 以依据的准则 , 让政府在做产业政策 的 时候 , 提高成 功 的概率 , 减少 失败 的概率 。 ” 进一步 地, 新结构经济学以及 G I F F框架 的真正价值究竟体
意 义。尽 管如此 , 新结构 经济 学的学说体 系还 有待进 一步发展 完善 , 如不 同时空下有 为
政府 的角色如何?如何确定 一个 国家的比较优势? 等等。尤其是 , 不 同国家的产 业发 展 路径往往具有特异 性, 这就 限制 了G I F F框架对 世界各 国尤其是 发展 中 国家 的现 实应用 性。很大程度上 , 新结构经济 学的主 要价值在 于为应用政 策研 究提供 了一种极 有助 益的
本途径 : ( 1 ) 通过技术创 新 , 提高 现有产业 中产 品的
质量和生 产效 率 ; ( 2 ) 通 过产 业 升级 , 将 现有 劳 动 力、 土地 、 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到附加价值 更高的产
业 。进而林毅 夫 强调 , 这两 者 的实现 都需 要 “ 有效
( 1 ) 通过发现市 场 的不 均衡 来套 利 , 使 得 资源 得到
◎ 朱 富 强
内容提要
林毅 夫构建 的新结构 经济学在 理论上体 现 了从 比较优 势到产 业政策再
到有 为政府较 为严谨 的逻辑体 系, 在 实践上则基于对世界各 国实践和案例 的系统 总结而
提炼 出了 G I F F框架 , 这 对发展 中国家的 目标产 业选择 和产业 升级方 式具有 显著 的现 实
基金项 目: 广东省创新团队项 目“ 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理论 基础与政策体系” ( 2 0 1 6 WC X T D 0 0 1 ) ①《 产业政策思辨会——林毅夫对张维迎》 , h t t p : / / w w w . y i c —
新结构经济学(典藏版)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已仔细拜读,相信林毅夫先生不仅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会成为历史上与李嘉图、凯恩斯齐名的经济学 家。
这本书的学术性比较强,也买了实体书,线上线下断断续续看完的,但是因为之前看过林教授其他的书籍, 其经济思想也有较多的提及,反倒这一本在看的过程中比较乏味。
先赞后看,林毅夫老师的代表作新结构经济学,之前也听说过这本书,现在终于有幸开始阅读这本书,希望 这次收获满满。
评论与回应2
增长报告和新结构经济学
增长甄别与因势利导——政府在 结构变迁动态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林毅夫(1952年10月15日-),经济学家,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宜兰县,毕业于耶鲁大学,现任中国国家发展 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 委员会副主任。林毅夫植根于改革开放实际,自主创立并实践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体系,丰富完善农业经济学理论, 重新构建发展中国家制度安排和宏观经济学理论,为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谢谢观看
新结构经济学,发展比较优势,企业家精神,有为政府。
很多人都看好林毅夫有机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确,师从芝加哥学派,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说,这 样的一套操作理论,需要极强操控和执行能力的政府。
本书观点可以说是《解读中国经济》的精华版本,详细的论述推理还是建议看《解读》这本书。本书最后 “致新结构经济学的后来人”实在令人动容。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希望林教授所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能作用于发展中国家,从而实现林教授期 望的消除贫困,实现共享和繁荣的世界愿景。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新结构经济学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微观分析基础,以每一个时点给定的要素禀赋结构为切入点,提出经济发展 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变迁过程,需要依靠“有效的市场”来形成能够反映要素稀缺性的价格体系以诱导企业按比较 优势来选择产业、技术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也要有“有为的政府”来解决结构变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外部性问题 和软硬基础设施完善的协调问题,一个国家只有同时用好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才能实现快速、包容、可持续的增 长。
新结构经济学读后感
读《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有感这个学期学习发展经济学了相关知识,期间拜读了林毅夫先生的著作《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对经济发展理论有了一个新的拓展。
将以往对经济发展的模糊零碎的知识模块化,整合在了一起,受益颇深。
新结构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立足于三个角度:一、经济体的要素禀赋及其结构;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的产业与基础设置;三、市场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的经济发展理论倾向于要素禀赋发展论。
林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禀赋及其结构(定义为自然资源、劳动力、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相对丰裕程度)在每一个特定的发展水平就是给定的,并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因而经济体的最优产业结构也会随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不同的产业结构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产业资本密集度,还意味着不同的最优企业规模、生产规模、市场范围、交易复杂程度以及不同的风险种类。
一个经济体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除了要素禀赋发展理论,还有学者认为经济体可以选择市场需求来作为自己经济启动的道路选择。
选择市场需求理论发展无疑就是瞧到了市场的需求,想借助市场需求打开经济局面。
事实上,这种选择对于一个经济尚未启动的经济体来说其风险性就是大于要素禀赋理论的。
虽然响应市场需求生产出的产品不怕没有销路,但生产过程中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对于一个经济尚未启动或者刚刚启动的经济体来说,从自身的要素禀赋出发显然成本风险会小很多。
如果一个经济体只有一种要素禀赋占优那么就没办法了,但就是如果经济体有多种要素可供选择,这个时候必须借助市场需求理论,结合市场进行生产,不能盲目根据最优要素进行生产,这样可以减小生产之后的再生产风险。
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由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相应的会有不同的经济结构。
处于初级发展水平的国家,其要素禀赋结构一般会呈现出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同时资本相对稀缺的特点,因而生产也多集中于劳动力或资源密集型产业。
在非熟练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但物质与人力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劳动力密集与资源密集型产业才会在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中具有比较优势。
试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试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摘要: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新结构经济学,从理论基础以及发展方向两个方面出发,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就新结构经济学具有的特点展开了叙述。
希望文中讨论的内容能够在某些方面给相关专家和学者以启发,为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基础;发展方向引言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是随着劳动生产率提升而增长的收入水平,导致该结果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工业革命后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和由此而引发的结构变迁,具体包括能够提高生产水平的产业与技术创新,以及能够降低成本费用的制度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完善。
因此,对新结构经济学进行研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导致劳动力所具有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结构出现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
一、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新结构经济学的实质,就是利用新古典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和决定因素进行分析,通俗来讲,就是利用新古典分析方法,对发展过程中的经济结构、演化过程,以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影响因素完成分析工作。
针对新结构经济学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切入点往往集中在要素禀赋结构方面,这主要是因为在新结构经济学所提出的理论中,某个时间点上经济体存在的产业以及技术结构,均与这一时间点所对应要素禀赋结构存在直接联系。
虽然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而言,所具有的劳动、资本以及自然资源均存在一定区别,要素相对价格自然有所不同,但是要素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本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经济体所具有要素禀赋和结构也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结构主义的失败,下面就这一内容展开详细说明。
结构主义是二战后经济学的主流发展思路,他们认为,导致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原因是这些国家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现代化的资本密集产业,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则是市场失灵,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完成向现代化产业进行资源配置的目标,因此,结构主义重点强调的内容是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对市场失灵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进行克服[1]。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读后感.do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国际上有“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之说,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经验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教授所著《中国的奇迹》是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参考。
这本书解释的历史时期是1998年之前,主要的理论依据是林毅夫教授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要遵循比较优势,充分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潜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战略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所以必将失败。
在书中,作者主要解答四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二是,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反复的问题?三是,中国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四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林毅夫教授在书的结尾,以总结的方式分别给出了答案。
第一,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中国所具有的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
第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环,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进程中一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经济体制内部的不配套,而走出“活-乱”循环和解决其他诸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次,使“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在比较优势战略下形成新的内部一致性。
第三,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困难,逾越各种障碍,不断取得成功。
第四,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道路。
林毅夫教授对新中国成立到1998年之间的经济改革进程做了很好的分析,但是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林毅夫教授在书中倾向于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作为原因,这个问题可能要进一步探讨。
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
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一国经济如何实现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是经济学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二战之后兴起的结构经济学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发展,尤其是重点扶持重工业等部门,从而实现所谓的工业化革命。
这种发展模式被事实证明是非常低效的。
尤其是随着80年代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崩溃,这种发展模式逐渐被各国所弃用。
随后,被称作“华盛顿共识”的经济发展策略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该理论主张全面消除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而进行以市场为主导的全面经济开放。
华盛顿共识认为应该放弃政府补贴和关税等在内的各种政府干预,通过开放贸易和金融等国际市场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种完全依赖市场的发展模式在90年代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遭受了多次金融和经济危机后也逐渐被怀疑。
林毅夫教授总结了结构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失败的教训后,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10月中旬,笔者参加了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的新结构经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三天的会议中,来自国内外的30余位经济学者就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展开对话和讨论。
本文中,我将讨论一下个人对新结构经济学的一点认识。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由很多不同阶段组成,而每个阶段的最优生产资料结构不同。
生产资料结构是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之间的比例。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尽管在每一个阶段,市场是对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当经济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中,一些产业升级的外部效应没有办法被市场完全考虑。
比如企业创新升级会为其他企业提供公共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会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和提高投资回报率。
这些外部效应往往无法完全通过市场途径解决。
因此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在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帮助私有部门确定和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通过连续的产业升级来实现快速经济增长。
由于缺乏对新结构经济学的认识,很多人错误认为林毅夫教授主张计划经济或者政府强制干预经济。
《新结构经济学导论》(试行版)第一部分 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林毅夫•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结语I.我们为何要反思发展经济学我们为什么要反思?经济学理论解释人们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引领经济政策或决策以达到预期反思失败失败发展理论急需反思发展经济学 1.0版结构主义关注市场失效问题:进口替代策略结果惨淡发展经济学 2.0版新自由主义关注政府失效问题:华盛顿共识迷失的二十年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亚洲四小龙的成功: 出口导向中国,越南,毛里求斯:转轨经济中的双轨制遵循主流理论的不成功,成功的违反主流理论:反思发展经济学世界银行与发展经济学的反思《东亚奇迹》出口导向且支持市场经济的政府《增长报告》(i)开放;(ii)宏观稳定;(iii)高储蓄率,高投资率(iv)有效市场;《第一个十年的经济增长》世上没有万能药•世界银行是前两版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到2008年–从低收入跨过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只有两个–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只有13个,其中8个是西欧周边或石油生产国–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在实践过程中,世界银行也不断对发展经济学进行反思II.新结构经济学•但不是回归到《国富论》书中,亚当·斯密根据其研究所提出的观点•但不是回归到《国富论》书中,亚当·斯密根据其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应回归到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即《国家财富的本质和原因的研究》•但不是回归到《国富论》书中,亚当·斯密根据其研究所提出的观点•我们应回归到亚当·斯密的研究方法,即《国家财富的本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之后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进展,绝大多数是根据这种方法的研究得来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发展经济学是研究收入增长和相关问题的理论•高速持久的收入增长是现代才有的现象•现代的经济增长其本质是一个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不断的结构变化过程,包括提高生产新结构经济学•采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和其决定因素,也就是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决定因素•我为何将此研究方法命名为“新结构经济学”?•依惯例,它的名字应该是结构经济学•多出的那个“新”字是为了把它和结构主义区分开来•核心假说。
新结构经济学_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第10卷第1期2010年10月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 10,No 1October,2010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林毅夫*摘 要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产业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在二战后刚成为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分支时,结构主义的观点占主流,认为经济结构外生决定,强调市场失灵及政府在改变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由于结构主义所主张的以政府主导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失败,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经济学转而以华盛顿共识为主流,强调政府失灵,片面侧重市场的作用,并且忽视了对结构及其变迁问题的研究。
本文提出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认为经济结构内生决定于要素禀赋结构,并倡导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结构及其变迁,以及政府、市场在此过程所起的作用,以弥补当前发展经济学的不足。
*世界银行。
笔者在2009年6月2日到任世界银行一周年时举行的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部第四次资深经济学家研讨会上阐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其缩减版本曾发表于2009年10月19日至20日墨西哥银行举办的 促进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战略!研讨会,论文初稿则分别于2009年8月20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9年10月15日在伦敦英国国际发展部,2009年11月5日在开罗大学,2009年11月16日在日本J ETRO 研究院,2009年12月8日在巴黎OE CD 总部,2009年12月20日在韩国发展研究院,2010年1月19日在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研究院(U NU WIDER),2010年1月21日在斯德哥尔摩转型经济研究院等处进行了公开报告和研讨。
Celestin M onga 为本文的准备提供了许多帮助;本文也同样获益于Gary Becker,Otaviano Can uto,H a Joon Chang,Lu iz Pereira Da Silva,Augusto de la Torre,C hristian Delvoie,Asli Demirg Kunt,Shantayanan Devarajan,H inh T.Din h,S hahrokh Fardoust,Ariel Fisz bein,Robert Fogel,Alan Gelb,Indermit S.Gill,Ann H arrison,J ames H eckman,Aart K raay,Augu ste Tano Kouam e,Norman V.Loayz a,Fran k J.Lysy,Sh iva S.M akk i,W illiam F.M a lon ey,M ustapha Kamel Nabli,Vikram Nehru,H oward Pack,Nadia Piffaretti,Claudia Paz Sepu lveda,M artin Ravallion,M ohammad Zia M.Qureshi,Sergio S chmu kler,Luis Ser ven 和Harald Uhlig 等学者的评论。
新结构经济学
在第三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产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为发展 中国家如何实现“起飞”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在第四章中,作者制度与国际竞争 的问题,强调了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国家繁荣。
本书的目录虽然简洁,但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每个章节的标题都体现了作者 的观点和思路,而且每个章节的内容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应用 书中的理论指导实践。
这句话提醒我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如果经济增长没有带来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加,那么这种增长是没有意义的。政府和企业应该 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期望。
阅读感受
《新结构经济学》这本书是林毅夫先生的杰作,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之作, 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决定因素和作用。在 此,我想分享我的一些感悟和体验。
这句话指出了经济发展的本质。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更是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才能实现经 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句话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 效率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政府和企业都应该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和鼓励。
本书的目录体现了林毅夫教授对经济发展和结构变革的独特见解。在第一章 中,作者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以及与 发达国家的差异。这为作者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在第二 章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基于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了利用本国资源禀赋 和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性。
我想说的是,《新结构经济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和实用性的书籍。它不仅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发展,还为我们在实践中制定经济发展 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研究产生深远的 影响。
“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各 国家 传播 的速 度 不 同 ,导致 了各 国经济 加速 起 飞 的时 问点 的不 同 ,从 而在 宏观 上 表现
为同一定时期内 ,有些国家之间经济收敛而另一些国家之 间经济却发散 。而影响落后国 家不 同的起飞时间的决定性 因素在于“ 想法的流动” ( i d e a l f o w ) 的快慢。所以问题就进一步 地归结为“ 究竟是什么能够影响先进的想法从发达 国家流动到发展 中国家” ,这些也进一
的综合性论述 。在这里我不准备简单重复林老师的原话 ,而是希望结合特定文献 ,更加
具体地 回答“ 新结构经济学” 究竟新在何处的问题 ,同时恳请读者直接 阅读相关的 、讨论
具体 问题 的学术 论文 ,尤 其是 每篇 论文 引言 中强 调文 章贡 献 的那 一部 分 。
在我看来 ,“ 新结构经济学” 所要强调的新 的经济学见解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 第一 ,经济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最优 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 ,需要与该经济体的禀赋
成 功地 举 办 了第一 届“ 新结 构经 济 学” 国 际研 讨会 。会 上 ,北 大 的校领 导 宣布 将成 立“ 新结
构经济学” 研究中心 ,大力推进林老师首倡的这一发展经济学第三波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
禀赋 结构 决定 ,要 素 禀 赋及 要 素 禀赋 结 构 是 结 构经 济 学 中最 重要 的变 量 。
众 所 周 知 ,所 有经 济 学 分 析 最 后 都 只剩 下 两个 最 重 要 的变 量 ,即 总 预 算 与相 对 价 格 。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 何 一 个 国家 最 初 基 本上 都 是 农 业 经 济 , 生产 力 水 平 非常 低 ,主要 是 自给 自足 。 从 农 业 经济 变 成 现 代制 造 业 经 济 ,需 要好 的交通基 础设施 满足全 国甚 至全球经 济市场 发展 需 求 。投 资规模 扩大 以后 ,需要购进 现代化 生产 机 器设备 ,还 必须有 金融 、法律支持 ,必 须有交
所 以将 自己的研究 称为 “ 新制度 经济 学 ”。
二、新 结构经 济学 的主要理 论框 架
新 结 构经 济 学 的主 要 理论 框 架 是 研 究 结构 的决 定 因素 是什 么 , 发达 国家 与 发 展 中 国 家经 济 结 构 为 什 么 不 同 , 以及 在 发 展 过 程 中经 济 结 构 为 什 么 要不 断 变 动 。
作者 简介 .林毅 夫,男,北京大学 国家发展研 究院荣誉院长 ,著名经济 学家。
7 8
生的 ,一个 国家 的产 业 结构 由其 要素 禀赋 结构决 定 。在 任何 一个给 定的 时间 ,要 素禀赋 都是 给定 的 ,比如有 多少 劳动力 、资本及 自然 资源 。但这 些要素 又是 可变 的, 比如劳动 力会 随人 口增 减变
众 所 周 知 ,所有 国家 以前 都 是 农业 经 济 , 8 0 %以上 生 产 活 动 都 在 农 业 ,如 果 要 实 现 现 代
化 ,农业在 经济 中的 比重必须 大大下 降 ,变成发 达 国家 时 ,农 业 占 比不到 1 0 % ,甚 至 不 到5 % 。原 来 大量人 口生活 在农村 ,而现 代化 国家人 口大都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五要素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五要素林毅夫是现代经济学领域的著名学者,在其长期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和观点。
其中就包括其所倡导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结构规律,而这些规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会存在差异。
那么,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五个要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要素:政策框架林毅夫认为,政策框架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关键。
政策框架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这三个方面要相互协作才能取得经济发展的最大效益。
政府需要制定出相应的产业支持政策和投资支持政策,以便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市场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
社会需要发挥消费者、企业家和创新人才等多方面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第二要素:产业结构在林毅夫看来,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展经济需要建立先进的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林毅夫提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需要遵循“从低端跳到高端、从非重心转向重心、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等原则,以便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第三要素: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养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毅夫主张在进行人力资本开发时,需要注重教育、人才培训和技能培养,建立适合各行各业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第四要素:金融体系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对于经济活动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毅夫认为,金融体系需要满足经济发展、资金调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在进行金融体系建设时,还需要注重监管体系的完善,以保证金融活动的规范和合理性,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第五要素:创新体系创新是提高国民经济生产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林毅夫提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创新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企业创新活力。
林毅夫经济思想详论
林毅夫教授经济思想述评一、前言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发展成为举国上下压倒一切的任务。
顺应这种新的社会潮流,经济学很快在诸多社会科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令人景仰的显学。
经济学的繁荣带来了经济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有需求就有供给,经济学家队伍也跟着壮大起来。
在众多经济学家当中,有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年轻学者,他就是林毅夫教授。
在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队伍中,林毅夫教授在许多方面都是十分独特的,无论治学还是个人经历都是如此。
这不仅因为他来自台湾,更重要的是他占去了中国经济学界太多的第一。
他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从西方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是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教授的关门弟子。
他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位在国际最权威的经济学学术杂志《美国经济评论》和《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经济学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在国外经济学期刊中发表论文最多的一位,是目前在国际经济学界受到瞩目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运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
从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大陆经济学家恐无一人能望其项背。
对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一般人都会以为他一定是自幼就对经济学十分感兴趣的有心人,并很早就投入到经济学学习和研究中去了。
然而,林毅夫教授进入经济学殿堂不但是很偶然的机缘,而且为时已经比较晚了,直到1979年进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才算是开始了系统学习经济学的历程,那时他已经27岁,1982年才出国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攻读博士学位。
林毅夫教授当初到北京大学读书,目的并不是为了将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主要是因为初到大陆,需要加深对大陆社会的了解。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教授和盖尔∙D∙约翰逊教授应复旦大学的邀请访问复旦大学,回国前顺道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
新结构主义简介及简评
新结构主义简介及简评作者:卫鹿琳来源:《财讯》2018年第09期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框架大多数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亿,企业选择产业和技术的标准一般是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价格,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够反映禀赋结构中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相对价格体系,是为“有效市场”。
因此,为了推行这个发展战略就相应形成了压低利率、汇率、能源、原材料价格和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
新结构主义新古典框架产业升级新结构经济学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论。
出于对发展经济学的兴趣及对林毅夫教授的尊崇,我于本学期研读了林教授的关于中国经济改革和新结构经济理论的一些著作,现汇报如下。
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框架新结构主义的正式名称为“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框架”,我们对于新结构主义的理解就可以从这个正式名称着手,将其分解成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关键词一:经济结构。
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都强调经济效率、社会福利和稳态等。
这些理论框架确实提供了有关经济发展的许多真知灼见,但却忽略了连续的根本性的技术变迁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
新结构主义是对“休克疗法”后泛滥的新自由主义的反思,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二战后第三世界国家普遍遵循的结构主义的回归。
关键词二:变迁。
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该国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而一国的最优的产业结构是由该经济的比较优势决定的。
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经济服从比较优势,那么它的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将实现最强的竞争能力,从而这些产业将占有最大可能的市场份额,获取最多的潜在剩余,资本投资也将获得最大可能的回报,其结果,家庭将会有最高的储蓄倾向,进而导致该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以更快的速度升级。
关键词三:新古典框架。
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转化为如何确保经济能够按照与比较优势一致的方式增长。
大多数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选择产业和技术的标准一般是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相对价格,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个能够反映禀赋结构中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相对价格体系,是为“有效市场”。
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政策和难点
—
主张 。
新 结构 经济 学是值 得重 视 的。这不 是 因为提 出者林 毅夫 曾任过世 界银 行首 席经济 学 家兼 高级 副行 长 ,而是 因为新 结构经 济学 可能 预示着 发展 经济学 将要 发生 重要 的理论转 折 。发展 经济学 作 为现 代经 济学 的一个 分支 ,诞 生 6 0多年来 ,从其 理论 发 展线 索 来 看 ,大体 上可 以分 为 二波 :旧结 构经 济 学 和
[ 关键词]林 毅夫;新结构经流学 ;旧结构 主义 ;发展 经济学 [ 中图分类号 ]F 2 0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8 2 9 8( 2 0 1 3 )0 6 . 0 1 5 0- o 8
[ 引用方式]杨永华 .评林毅夫 的勃结构经济学 :理论 、政 策和难 点 [ J ] .产经 评论 ,2 0 1 3 ,4 ( 6 ) :
・
1 5 0・
新结 构 经济 学新 的 内容 。如果新 结构 经济 学并 没有 真正 新 的内容 ,那 么 ,新ຫໍສະໝຸດ 结构 经济学 就 没有 存在 的
价值 。所以,正确理解和表述新结构经济学 的 “ 新 ”是一个关键 问题。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 学 第三 波理 论 的重要 著作 ,当然 首 先表 现为理 论创 新 ,提 出了一 些重 要 的新观 点 ;在理 论 创新 的基 础
经济学新结构主义
经济学新结构主义经济学新结构主义(New Structural Economics)是由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所不同。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济学新结构主义的定义、内容、贡献和争议。
一、经济学新结构主义的定义经济学新结构主义是一种研究经济体制变迁对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论。
它通过对制度环境下的市场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即通过优化市场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二、经济学新结构主义的内容经济学新结构主义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结构理论经济学新结构主义提出了一种新的市场结构理论,即市场结构不仅仅受到自然条件和技术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
在制度环境下,市场结构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到经济发展。
2.制度环境理论经济学新结构主义认为,制度环境对于市场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制度环境会使市场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环境的优化和改良尤为重要。
3.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经济学新结构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合理地调整市场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学新结构主义的贡献经济学新结构主义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路径,即通过优化市场结构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使其不再被限制于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理论框架之中,更好地适应不同国家的发展实际。
四、经济学新结构主义的争议尽管经济学新结构主义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理论贡献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该理论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环境损失。
另一方面,该理论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导,鼓励政府采取一些保护主义政策,导致市场扭曲和不公平竞争。
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读后感
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读后感篇一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读后感最近读了林毅夫先生的《新结构经济学》,哎呀妈呀,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经济学的书能有意思吗?会不会都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理论?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林毅夫先生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他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不能一味地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
这让我不禁想到,也许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能总是看着别人怎么做,自己就盲目跟风,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对吧?不过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些观点可能也不是绝对的。
比如说,在确定自身优势的时候,真的能那么准确吗?可能有时候我们觉得是优势的东西,放到大环境里就不一定了。
但反过来想,要是不尝试去确定,那不就更没方向了吗?书里还提到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的一些事儿,有时候政府的政策确实能推动经济发展,可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到底是政策本身的问题,还是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呢?我觉得这还真不好说。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经济学的认识不再那么肤浅了。
但我也在想,新结构经济学真的能解决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这还得看具体情况。
但不管怎么说,它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挺好!篇二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的感受。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打鼓,这书能看懂吗?结果一读进去,还真有点意思。
林毅夫讲的新结构经济学,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他说要根据自身的结构特点来发展经济,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嘛!可为啥好多地方就是做不到呢?就像我们学习,明明知道自己擅长啥、不擅长啥,可有时候就是不能对症下药,提高成绩。
我在想啊,这新结构经济学是不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呢?比如说,一个国家的结构一直在变化,那怎么能保证一直找准方向呢?也许今天适合发展这个产业,明天情况变了,又得重新调整。
中国式老龄化: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
中国式老龄化:新结构经济学的新见解林毅夫;付才辉;张皓辰;郑洁【期刊名称】《学术论坛》【年(卷),期】2024(47)1【摘要】中国式老龄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关于中国式老龄化六方面的新见解。
第一,中国式老龄化彰显的是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之问与中国之治。
中国成功拓展了人类老龄化可能性边界,中国式现代化能与中国式老龄化齐头并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应是中国式老龄化的首要任务。
第二,中国式老龄化的成因主要源于中国的预期寿命革命。
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健康奇迹,由此引起的预期寿命革命产生了中国目前数量巨大的老龄人口,新时代的健康中国战略将使中国进入长寿时代并进一步加速老龄化。
第三,中国式老龄化的影响并不会如流行观点认为的那样悲观。
中国式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奇迹而非拖累,不会拖累中国的经济增长,但会引发经济结构的系统性变革。
第四,中国式老龄化的治理需要符合国情。
只有立足于反映国情的禀赋结构,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只有立足老龄人口禀赋结构,才能实现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只有重塑适宜的养老体系,才能创造中国的养老奇迹。
第五,中国式老龄化有可供世界借鉴的经验。
创造中国预期寿命革命的初级卫生保健经验就写入了《阿拉木图宣言》,中国的经验(尤其是在老龄化进程中保持经济增长的经验)更适合发展中国家应对“未富先老”的挑战。
第六,中国式老龄化有可供世界分享的机遇。
中国共同富裕进程中将形成规模巨大的银发经济,但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产业按比较优势适老化转型,才能壮大银发经济。
总之,中国式老龄化既有各国老龄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可以借鉴但不可模仿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制度与政策。
【总页数】15页(P1-15)【作者】林毅夫;付才辉;张皓辰;郑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新结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北京大学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6【相关文献】1.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2.新结构经济学新见解例说3.中国式老龄化社会治理——基于新结构老龄化理论的视角4.新结构环境经济学:新框架与新见解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新见解例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经评论》2013年11月第6期·探索与争鸣·[收稿日期]2013-09-24[作者简介]杨永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与应用。
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政策和难点杨永华[摘要]近年,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据说有可能是发展经济学继结构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之后的第三波理论浪潮的重要流派。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内生于它的要素禀赋结构,持续的经济发展是由要素禀赋的变化和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的。
新结构经济学得出了与旧结构经济学不同的理论结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核心作用,把进口替代看做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爬升产业阶梯的自然现象;政府发挥积极作用。
新结构经济学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发展、外国资本、贸易政策、人类发展方面得出了一些新的政策启示,但是新结构经济学也存在着一些理论难点。
[关键词]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旧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298(2013)06-0150-08[引用方式]杨永华.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政策和难点[J ].产经评论,2013,4(6):150-157.一引言近年,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
北京大学《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4期发表的《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可能是向国内读者推出新结构经济学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2012年9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同时出版《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念框架》、《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等著作,这些著作比较完整地展示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新结构经济学是值得重视的。
这不是因为提出者林毅夫曾任过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而是因为新结构经济学可能预示着发展经济学将要发生重要的理论转折。
发展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诞生60多年来,从其理论发展线索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二波:旧结构经济学和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由林毅夫与他的同事提出来的新结构经济学可能预示着第三波理论的出现。
在发展经济学形成时期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张培刚先生的哈佛大学博士论文《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被称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海外版与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成果的集大成,是发展经济学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现在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也许可以称为中国发展经济学海外版的第二部,很可能是发展经济学学说史上第三波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著作。
新结构经济学在发展经济学的学说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研究。
二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新结构经济学提出来后,学术界很关心新结构经济学究竟新在什么地方?林毅夫本人也多次解释·051·新结构经济学新的内容。
如果新结构经济学并没有真正新的内容,那么,新结构经济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所以,正确理解和表述新结构经济学的“新”是一个关键问题。
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第三波理论的重要著作,当然首先表现为理论创新,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观点;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主张。
新结构经济学的重要特点,就是对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丰富经验和教训,对发展经济学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理论发展进行了总结,得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新理论和新的政策主张。
林毅夫所说的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要点,也就是新结构经济学的三个理论创新点。
1.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也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
每一种产业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来促进它的运行和交易。
[1][2][3]在发展经济学看来,所谓工业化就是产业结构发生这样的变动,工业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农业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
所谓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库兹涅茨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研究了13个发达国家的资料,得出结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下降;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服务业的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既不明显也不一致。
产业理论和产业政策是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但是发展经济学第一波和第二波的产业理论被看作是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不管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不管这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如何。
李嘉图时代的古典经济学的产业是由劳动、土地和资本三要素结合的产物。
舒尔茨发现,20世纪30、40年代以来,首先在发达国家,土地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在下降。
于是,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要素改为劳动力和资本二要素。
1948年,哈罗德在其《动态经济学》选择经济变量时,决定将土地这个生产要素整个摒弃掉。
很明显,只有在特定国家,土地仍像过去那样是制约因素[4]。
刘易斯(1954)[5]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来这样的经济思想:在经济启动前的传统经济里,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启动以后,就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进入现代产业部门;只要能够支付高于传统部门30%的工资,劳动力供给几乎是无限的;资本可以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筹措;只要有资本,把资本和劳动力结合起来就会形成资本主义部门,或者说现代部门;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形成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就成为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模式,不管这个国家和地区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具备何种资源禀赋。
其实,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式的普适性也正是它的局限性。
发展经济学第一波和第二波理论从来没有解释过产业结构与资源禀赋的对应关系,因而对一个经济体之所以选择这样或那样的产业结构,要么用政治理由来解释,要么不作解释。
我在上个世纪90年代研究广东产业结构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难题。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末,广东选择了向重工业倾斜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暴露出来的缺陷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大动作。
广东产业结构调整选择了向轻工业倾斜的产业结构。
我根据《广东统计年鉴》的资料,列出了两张表:第一张表,广东轻重工业结构的演变。
1949年,广东轻工业的比重为87.6%,重工业的比重为12.4%。
1978年,轻工业的比重下降为57.3%,重工业的比重上升为42.7%;第二张表,广东轻重工业投资结构。
1952年,轻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8.3%,重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1.7%。
1978年,轻工业投资比重下降为8.7%,重工业的投资比重上升为91.3%。
就是说,广东重工业投资吸收了全社会投资总量91%以上,而产值只占42%,这说明向重工业投资的效益是很差的。
改革开放后广东就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向轻工业倾斜,适当压缩重工业。
截止1993年,广东轻重工业的结构为:轻工业的比重上升至66.4%,重工业的比重下降为33.6%。
就是说,轻工业比重提高了9.1个百分点,重工业减少了9.1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是十分清楚的,改革开放以前广东经济发展并不快,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经济取得了长期高速发展的喜人成就。
广东经济取得成就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6]。
我当··151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主要研究了工业化理论模式的转换,把斯大林的工业化模式转换成为新的工业化模式。
我的解释采用了多数学者使用的方法,但是严格地说,这种方法只是描述了客观情况,并没有作出理论说明。
按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广东改革开放以前的轻重工业结构不符合广东经济特点和资源禀赋。
当时广东经济的特征和资源禀赋的特点,就是资本不足,在农业部门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而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巨额资本,不一定需要大量剩余劳动力。
由于当时不能动员民间资本,也不能利用外资,只靠国有经济的积累,这样所能利用的资本受到严格限制,于是重工业发展相当缓慢。
轻工业又因以投资不足不能快速发展。
轻工业发展缓慢而使产品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只能实行凭票限量配给。
重工业由于资本不足而发展受限制,轻工业被计划和体制束缚不能快速发展,导致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缓慢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极为缓慢。
据估计,从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广东城镇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为27万人,平均每年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有9千人[7]。
其实,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是广东经济最大的比较优势。
广东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思路,从倾向重工业转向倾向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正符合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思路。
林毅夫几次提出过向重工业倾斜的斯大林工业化模式,向重工业倾斜是斯大林工业化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斯大林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工业化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在经济上的独立,使我国不至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8]斯大林工业化模式之所以重视重工业,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的,可能说没有考虑苏联当时的经济特点和资源禀赋。
脱离了本国的经济特点和资源禀赋的向重工业倾斜的政策是不成功的。
广东几十年的工业化实践是中国经济的缩影。
中国50年代后期大办钢铁,片面发展重工业,“以钢为纲”,小高炉遍地开花,结果炼出了没有用处的大量废钢铁,给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
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产业选择要与经济特点和资源禀赋相应的观点,是一个新的理论结论。
所谓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或者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三要素。
资源禀赋还包括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包括软硬两个方面,硬件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电信系统、电网和其他公共设施,软件设施包括制度、条例,社会资本、价值体系,以及其他社会和经济安排等[9]。
也许林毅夫对基础设施软件、硬件的说明,不是十分充分的。
但是,即使把软硬件列出再长的清单,也可以找到不充分的理由。
林毅夫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资源禀赋是不同的。
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经济结构。
林毅夫提出了甄别产业或者挑选产业的结论。
挑选产业,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资源禀赋。
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可以在那些有着相似禀赋结构且人均收入大约高于本国100%的快速增长的国家内识别出一系列动态增长的贸易产品及服务,它们在该国已经生产了大约20年。
旧结构经济学对于经济发展启动时的产业,只是选择现代产业,或者工业产业。
这样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脱离本国的经济特征和资源禀赋,选择本国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2.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
然而作为动态过程,经济发展阶段必然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种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的内在机制是市场机制,同时必然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