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夫之的情景说

合集下载

情景判别法在辨别中国古诗词优劣及绝句创作的应用

情景判别法在辨别中国古诗词优劣及绝句创作的应用

与否进 行判 断 。这类 诗 以打油 诗为 多 ,如 明 代解缙 的 《 笑 煞 群 牛 》:

春 雨滑如 油 ,
下的满街 流 。
巧 者 则 有情 中景 ,景 中 情 。景 中情 者 ,如 “ 长安一 片月” , 自然 是孤 栖忆 远之 情 ; “ 影静 干官里 ” ,自然 是喜 达行 在之 情 。 情 中景 尤难 曲写 , 如 “ 诗 成珠 玉在 挥 毫” , 写 出才 人翰 墨淋 漓 、 自心欣 赏之景 。凡 此 类 ,知者 遇之 ; 非然 ,亦 鹘 突看 过 ,作 等 闲语耳 。 在 首 先 肯定 情 景 不 可 截 然 而 分 的 前 提 下 ,王 夫 之 分 析 了情 中景 、景 中情 两 种艺 术表 现方 式 。景 中情 是写景 而情 在 言外 , 就像 李 白 “ 长 安 一片 月”自然 是 望 月怀远 之情 , 杜甫 “ 影 静 干官 里 ” 自然 是 刚脱身 贼 中 、惊 魂甫 定 的心 态 。而 情 中景 则是 言情 之 句 自含人 、物 动态 ,就 像他 所举 的杜 甫 “ 诗成 珠 玉在 挥 毫 ”一 句 ,本 写诗 兴 洋溢 、挥洒 自如 的酣畅情 态 ,但 其 中却 分明可 见 作 者的 自我形 象 。这里 的情 中景 ,已不单 纯
【 关键词 】 情景判别法; 中国古诗词; 绝句创作
中华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源 远 流 长 ,纵 观 华 夏 文 明 上 下
五 千年 的历 史 ,历朝 历 代都 有属于 自己 的文学形 式 ,诗 词作 为其 中最璀 璨 的一 类 ,无疑 有着 重要 的地位 。虽然在 近 代 的 白话 文 运动 中被 击溃 最 终趋 于式微 ,但 作 为祖 国新 一代 的继 承 者们 ,我们 有必 要去 了解 诗词 ,品味 诗 词 ,这样 才能 使 中 华 文化 得 以保 留 ,文学 瑰宝 得 以传 承 。本 文从 王夫 之情 景理 论 人 手 ,结合 诗词 的种 类 ,提 出了一 种新 的辨 别诗 词 优劣 的 方法 , 较 以往繁 琐 的辨别 方法 而 言 , 虽不 甚严 谨且 因人 而异 ,

船山情景论诗学心理机制的哲学阐释

船山情景论诗学心理机制的哲学阐释

船山情景论诗学心理机制的哲学阐释一、船山的诗学观:情景交融,心境主宰船山(王夫之)的诗学理论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不是我们平常说的那种“诗要写得美,写得好”就完事了。

船山那可真是思考得深入、透彻,甚至有点儿“深得很”。

他提出的情景论,实际上是从人的内心世界出发,认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与人生遭遇的交织来呈现的。

简单点儿说,船山认为,诗歌不仅仅是写风景,更重要的是通过景色来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你看,这个情景论一听就很有意思,对吧?每一首诗,都是一个人与世界对话的心灵投影,是那个作者内心世界的一个反射镜。

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心里的感觉可完全不一样。

比如你生气的时候,看到的天空就可能阴沉沉的;心情愉快时,你看到的山水草木都好像是镶了金边一样。

所以,船山的诗学理论就告诉我们,景是诗的载体,但诗里的“心”才是最关键的部分。

景可以是山、可以是水、可以是花草树木,但如果没有情感的填充,这些景象就只是静态的符号,根本没有灵魂。

二、情景结合的心理机制:人的情感主导诗歌的生成船山的情景论,深刻反映了人类心理机制的作用。

你可以理解为,船山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诗歌的创作并不是一个理性推理的过程,而是由情感的涌动和内心的呼喊推动的。

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能写出那些让人感动的诗篇,往往是因为内心深处的情感冲动迫使我们去表达。

而这一表达,往往是通过眼前的景象来呈现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心里难过,看到雨滴落下,不自觉地就会写出“雨丝如愁,心头难抑”。

这就是情感和景象的完美结合。

船山认为,诗歌的力量就在于此——它不仅仅是景的描绘,更是一种内心的显现。

船山的情景论讲的是人心的深度与广度。

他提到,“心即是景,景即是心”,这句话很有哲理。

你看,所有的诗歌,实际上都是在给自己找一个出口。

在面对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或喜悦时,诗歌就是那个出口,让我们把心里的东西倾泻出来。

我们会在那个景象里找到一个与自己共鸣的点,然后把这种情感凝结成诗句。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

古代文论复习题及答案
18、“文以气为主”揭示了 的重要意义。
19、 的音乐美学论著叫做《声无哀乐论》。
20、《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阐明 并无必然联系。
21、陆机的文学理论著作是 。
22、陆机所谓 ,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
13、“务实诚、疾虚妄”
14、《楚辞章句》
15、曹丕
16、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
17、本同而末异
18、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
19、嵇康
20、音乐与人的情感
21、《文赋》
22、“意不称物”
23、“文不逮意”
24、声律
25、文笔
26、“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27、“体大思精”
28、作家才性与作品体裁风格
4、齐梁文学重视“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
5、刘知几的《史通》倡导文学的实录精神。()
6、陈子昂提倡“兴寄”,要求诗歌审美意象隐含深刻的思想。()
7、李白的诗歌理论崇尚自然清新。()
8、杜甫《与元九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
9、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理论的提倡者。()
23、陆机所谓 ,指文章不能充分表达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24、沈约是南朝 派的理论代表。
25、南朝的 之争,目的是为了区分文学与非文学。
26、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两种对立的文学风格追求,即 与 。
48、原诗
49、理、事、情
50 “三境”
51、《水浒》
52、脂砚斋
53、《闲情偶寄》
54、可以兴
55、可以观
56、可以群
57、可以怨
58、理

浅析王夫之的情景说

浅析王夫之的情景说

浅析王夫之的情景说赵媛媛【摘要】情和景是王夫之美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情景说源远流长,王夫之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情景说理论.文章主要结合具体诗歌作品.浅析王夫之提出的对于情景的艺术处理方式--"情中景"、"景中情",以及他所推崇的独特至高的艺术境界--"情景妙合无垠".在分析这三种情景关系的同时,探析了这一情景关系说的理论依据.【期刊名称】《巢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2【总页数】4页(P59-62)【关键词】王夫之;情景说;情中景;景中情;情景妙合无垠【作者】赵媛媛【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王夫之在前人基础上提出的情景说,不仅是对前人的总结,更是一种突破。

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中,关于情与景的探讨源远流长。

应当说,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的诗歌情景论在宋代开展过集中探讨,“此后文论虽多有所涉,各有所见,然终未及船山”。

[1]王夫之继承前代关于情景的思想精华,突破前人情景静态分析的局限性,以审美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和双向互动的矛盾运动的理论为依据,探索情景的内涵、情景统一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形成了他的情景说美学体系。

王夫之强调文学创作中情与景之间的关系,严正批评了那种“以一情一景为格律”的诗法规范和情景分离的创作倾向,反复申明“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2]情与景相互依存,水乳交融而不露痕迹。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2]可见,在王夫之看来,情来自主体,景为客体,然景可以表现情,情需要景来衬托,两者相互依存,“互藏其宅”,“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

”[2]这就充分表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来,在创作一开始就同时产生,“初不相离”。

就情与景如何交融,诗人在创作上对情与景又是如何处理,王夫之认为:“神于诗者妙合于垠。

王夫之“情景论”探微

王夫之“情景论”探微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王夫之“情景论”探微郭辰 内蒙古师范大学摘 要: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始自先秦,从宋代到明代也是许多批评家关注的中心。

王夫之是中国古典“情景论”的集大成者,有着丰富的诗学情论和景论思想,在论述情景关系上始终把持着情景共生的维度,并在此维度下探讨了艺术构思中“景生情”、“情生景”直至达到“妙合无垠”的状态,对王国维的“意境说”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将古代诗歌批评中的情景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王夫之;情;景作者简介:郭辰,内蒙古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64-02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

他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又是一位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并做出重要贡献的文论家。

其诗歌理论著作有《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等,“情景论”是其诗歌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情景范畴论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态度也。

”无论在诗的创作亦还是鉴赏中,情与景都是古代抒情诗歌存在的原动力,情景论则是诗学理论探讨的核心。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古今中外的诗人、批评家都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

魏晋时期,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现代学者、诗人郭沫若说:“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王夫之非常重视情感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认为诗歌的基本特点就是表达情感——“诗以道情”、“诗达情”,也认为情也是与世间万物得以产生联系的关键所在——“君子之心,有与天地同情者,有与禽鱼草木同情者。

”而他对“情”的界定则更多地体现在对“兴观群怨”四情的阐释之中。

浅析王夫之的情景关系论

浅析王夫之的情景关系论

浅析王夫之的情景关系论作者:高景兰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3期摘要:王夫之的情景关系论集中国古代情景论之大成,以“情中景”、“景中情”、“妙合无垠”三种情景结合方式为内涵,深入诗歌的艺术审美层面,将情景关系与诗歌意境、诗人心境联系起来加以阐释,突破了前代“感物说”及情景关系浅薄化的局限,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王夫之;情景关系论;情;景;意境情景关系作为一对重要的诗学范畴,始自先秦,从六朝开始建立,在唐宋时期被正式提出,在明清时期得到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认同,王夫之在继承前代情景关系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突破前人囿于情景静态单向分析的局限,摒弃情景截分二橛的浅陋观念,在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和矛盾运动中探索情景关系的内涵及统一方式,完成了对情景关系论的总结。

本文将从王夫之情景关系论的内涵及意义价值两大方面展开论述。

一、情景关系论的内涵情景关系论作为王夫之诗歌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从诗歌创作的缘起来看,谓诗人内在情绪与外在世界的自然景貌、人寰世俗互相感发,激起诗人的表述愿望并最终以诗篇的形式呈现出来;就具体表达而言,它又指如何处理和协调将被纳入诗篇的情感思绪与自然景致、生活图景两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①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的意境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情景结合的方式有“景中情”、“情中景”、“妙合无垠”三种,前两者归为“巧于诗者”,第三种则属于“神于诗者”,即情景关系的最高境界。

(一)巧于诗者——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情景关系论中的“情中景”是指诗歌在抒情过程中能让读者感到景物形象的存在。

这种情景结合的方式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为主,实际上是主体情感的客体化,即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受特定事物感发于诗作中抒发出强烈的情感,不着一字写景却能通过鲜明的主体情感形象触动读者,使之展开丰富的联想,于情中得以体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出“由虚到实”的审美效果,进而使主体情感得以升华。

王夫之“情景”论的理论突破与创新

王夫之“情景”论的理论突破与创新

歌何 以骋 其 情 ? 刘 勰 《 心 雕 龙 ・明诗 》 云 : ” 文 亦 “ 人禀七 情 , 物斯 感 , 应 感物 吟 志 , 莫非 自然 。 _ ”4 这些 论述 都 揭 示 了诗 歌 乃 是 诗人 的 主 观感 情 受 到客观 事物 触发 而产 生 的 , 但对 于 “ ” “ ” 情 与 景 的 内涵及相 互之 间 的关 系的探 讨 尚有 待深 入 。
王夫 之(69年一 19 11 62年 ) 而农 , 堇 斋 , 字 号 又 于劲秋 , 喜柔条于芳 春……慨投篇而援笔 , 聊宣之 ”2 诗 云 “ 物 号夕 堂 , 南 衡 阳人 。 因 晚 年 长 期 隐 居 石 船 山 , 湖 故 乎斯 文 。 l 钟嵘 《 品》 :气 之 动 物 , 之感 人 , 有 “ 山先 生 ” 船 之称 。王 夫 之 的诗 学 在 中 国文 学 批 故摇 荡 性 情 , 诸 舞 咏。 … …若 乃 春 风 春 鸟 , 月 形 秋 评史上 占有重要 地 位 , 他诗 论 的研究 对象 主要 是 抒 秋蝉 , 夏云 暑 雨 , 月 祁 寒 , 四候 之 感 诸 诗 者 也 。 冬 斯 情诗 , 情景关 系 的论 述在 其 诗 论 中 占据 着 中心 的 对 凡 斯种 种 , 荡 心灵 , 陈 诗何 以展其 义 , 长 感 非 非
交感并 非完 全 没 有 认 识 , 比如 刘 勰 不 仅认 识 到 “ 睹 物兴情 ”5即感 物 的 一 面 , 看 到 了 “ 以物兴 , L 更 情 故 义 必 文雅 ; 以情 观 , 词 必 巧 丽 。 _ 的心 与 物 之 物 故 ”6
间 的 双 向感 应 , 确 提 出在总结 了自《 毛诗序》 《 、 文赋》 《 、文心 雕龙》 《 品 》 直 至 唐宋 以 来 的 诗 学 , 在 明代 意 、诗 , 并 象论和情 景 论 的基 础 上 , 以融 会 革 新 , 出 了 自 加 提 己独特 的“ 情景 ” 的 观点 。可 以说 , 论 他是 中 国古典 诗学 中“ 景” 的最后 完成 者 , 由此确 定 了其 在 情 论 并 中 国文论 史 上 的地 位 。本 论 文 试 图 对 王 夫 之 诗 学 中“ 情景 ” 进行梳 理 , 论 以就教 于方 家 。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摘要:
1.王夫之及其情景说理论简介
2.情景说的核心概念:情与景
3.情景说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王夫之,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美学家,他的情景说理论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情景说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离不开两大元素:情与景。

情与景相互依存、相互生发,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意境。

情景说的核心概念是情与景。

王夫之认为,诗歌中的情与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

他曾说过:“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

”这里的“关情者景”指的是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景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出自己的情感,而景物也因为诗人的情感而更具生命力。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景生情,情生景,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王夫之情景说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诗歌意境构成的规律,强调了情与景的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们在创作时更加注重对情感与景物的细腻描绘,从而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同时,情景说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使得文学批评更加深入、全面。

总之,王夫之的情景说理论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修辞语言生成解诂

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修辞语言生成解诂

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修辞语言生成解诂自清朝同治四年曾国藩发行《船山遗书》以来,王夫之的作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时至今日,对其著作的探索讨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有很多专家逐渐意识到藏匿于《姜斋诗话》中庞大的诗学与美学的价值,而针对其的探索关键点始终聚集在这一领域。

在针对这部作品进行诗学与美学层面上的探索之时,有一些概念同时得到了专家们的关注,这也是《姜斋诗话》里面的中心内容。

长期以来,情景关系是对关于王夫之诗学探索的重点论题。

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其论诗的根本初始点是诗达情,关键是情景关系作为我国古典诗学领域的最高水平体现,王夫之针对情景关系赋予了新的含义,且通过这点对诗歌的根本特点给出了富有创造性见解的陈述。

一、传统文学作品的“情和景”我国传统诗作透过描写“景”来传达“情”,这种修辞方式是文学哲理在诗作创作中的表现。

诗人想要传达的“意”在尽量不减损原画面的基础上,做到无偏差的语言传达。

所以诗人择取以“象”来包含“意”,从而防止因为文字使用上的偏差而减损想要传达的1/ 7含义。

这就好像没有办法使用两只手在不损失一滴水的前提下掬起一捧水的道理一样,但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合的容器去容纳这一捧水。

同理,诗人的情感没有办法透过直白的方式深刻地传达出去,因此择取以“景”来蕴含感情。

阅读者透过对这个蕴含了“情”之“景”的感悟,来感受作者没有办法用文字去道尽的韵味。

作者内心世界与滚滚而来的情感、思绪都具体细化成文字形式,变成可以用来细细体味的雅致篇章,通过文学措辞的平铺直叙,深化了内心的情感。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古典诗作普遍使用以景传情的方式,这其中情感与景色的交相融合是作者采取这一写作方式希望得到的效果。

这部作品中,有关情景修辞论里面最关键之处就是怎样透过“情”、“景”这两大要素的修辞表达来得到情感与景色的交相融合。

对于情感与景色的交相融合这一写作技巧的生成,《姜斋诗话》里面进行了如下描述。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王夫之情景说,也被称为王国维之情景说,是中国文学家王国维提出的一种关
于艺术和文学的美学理论。

该理论主要从个体的情感和意境出发,探究艺术作品在观赏者心中产生的情景效果。

情景,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营造出来的观赏者的精神世界。

王国维认为,艺术作
品能够通过情景来传达其内在的情感和意境,使观赏者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情景在王夫之情景说中被视为艺术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

王夫认为,艺术作品通过意境的构建来塑造情景。

意境是艺术家通过文字或图
像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巧妙的构思和运用艺术手法,能够唤起观赏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借助意境的营造,艺术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观赏者对生活、人性、情感等深刻问题的思考。

根据王夫之情景说,艺术作品和观赏者之间存在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
以情感和意境为基础创作作品,观赏者通过欣赏作品与艺术家进行情感上的对话,产生共鸣和理解。

这种互动关系使观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

总结起来,王夫之情景说是一种以情感和意境为核心的艺术美学理论。

它强调
艺术作品通过情景的营造和意境的塑造,使观赏者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这种理论观点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

试论王夫之对情景论的传承

试论王夫之对情景论的传承

善和成熟 , 王夫之则 以其坐集千古之智 的学者风范和独到的批判 精神对该理论进行传承 , 对古典诗歌情景论做了很好 的总结 。
1船 山之前 , 景论 述往 情

2王夫 之诗歌 理论 中的情 景论
作为 中国封建社会晚期集大成式 的美 学家 , 王夫 之承接前代 文论家的研究 , 以其哲学家独 特 的严密 思维 , 对情景关 系做 了更
讨 也 达 到 新 的高 度 。 从 魏 晋 时 期 情 景 论 正 式 出 现 , 唐 宋 延 伸 到 对 情 景 交 融 的初 到 探 , 到明代对情景交融 的深入探讨 , 再 情景论 从整体上 已趋于完
文 章编 号 :17 2 l (0 0 0 0 0 0 6 3— 11 2 1 )6— 27— 2 王夫 之 (6 9 19 ) 字 而 农 , 姜 斋 , 号 一 壶 道 人 , 年 11 — 62 , 号 别 晚
为细致的划分 , 即论 情 景 生 成 的 三 种 范 式 :情 中景 ” “ 中情 ” “ 、景 和 “ 景 妙 合 无 垠 ” 这 个 恐 怕 是 连 后 来 在 诗 歌 理 论 方 面登 上 顶 情 ,
() 1 在我国古 代文 论史上 , 景论在 魏晋南 北朝 时期 发轫 , 情 其标志是出现了对情 景关 系正式 阐说 的篇 目和著作 。陆机 、 勰 刘 和钟嵘的观点对 以后 情景论 的 阐发 有深刻 意义 。《 文赋 》 遵 云“ 四时以叹逝 , 瞻万物而思纷 ; 悲落叶于劲秋 , 喜柔条 于芳春 。心懔
懔 以怀 霜 , 眇 眇 而 临 云 。人 的 叹 思 悲 喜 皆 因 四 时 万 物 、 秋 芳 志 ” 劲 春而起 , 陆机 的《 文赋》 中对情境关 系的这一论 说 , 志着 我 国古 标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

王夫之情景说名词解释1. 任务背景“王夫之情景说”是中国古代诗学名著《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章节,该章节由东晋文学家刘勰所撰写,探讨了理解诗歌情景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王夫之情景说”进行详细解析和阐释。

2. 王夫之情景说的概念解读“王夫之情景说”是指通过描绘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来传达诗人的心境和意境的方法。

这种方法首先由王夫提出,并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

在”王夫之情景说”中,情景被视为一种特定的心理景象或画面,其所表达的情感包含了诗人对待自然、人事、时光、生命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形象化和象征化的手法,诗人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图像,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

3. 情景的类型和形象化手法在”王夫之情景说”中,刘勰归纳了几种常见的情景类型以及相应的形象化手法。

3.1 自然情景自然情景是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法。

比如,诗人可以通过描绘春日的花开、夏日的炎热、秋日的落叶或冬日的寒冷来表达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形象化手法主要包括运用具体的自然景物、采用夸张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创造情感的效果。

比如,诗人可以将阳光比喻为希望的明灯,暴雨暗喻为心情的沉重等,以此来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3.2 人事情景人事情景是通过描绘人物的形象、言行和心理活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法。

诗人可以通过描述一个人的形象特点、举止风度或情感状态来传达特定的情感。

与自然情景相比,人事情景更加具体而细腻。

诗人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其内心的喜怒哀乐来深化情感的表现。

还可以借助人物的对话来传达特定情感。

3.3 心理情景心理情景是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思绪起伏和情感起伏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法。

诗人借助内心的针动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心理景象。

心理情景的形象化手法主要包括采用意象、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内心的思想和情感之间的变化。

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图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一)、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

)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

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

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

诗之所至,情无不至。

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

非理抑将何悟?)。

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

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

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

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

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三、“现量”说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前无古人的创造:王夫之的诗景理论

前无古人的创造:王夫之的诗景理论

Ma.t2 y20 3
Vo 2 l 7 No. 3
前无古人的刨造
— —
王 夫 之 的诗 景 理论
王 德 明
( 广西师范大学 中文系, 广西 挂林 5 10 ) 404
摘 要 : 王矢之对 于诗歌 中的景进行 了前 无-A. b  ̄细致研究和分类 , - 强调 了景与情的结合 、 的形象性, 号 反对单
种: 一是指客观物象, 二是指审美 意象 , 三是 指审美认识 或审
美表象 ( 4 —1 页) 第13 6 8 。这从 性质上对王夫之所 说的景作 了大致的分类。这样的分类当然是必要的 , 因为不是专论 , 但 所以 , 论述得还远远Wag u— z i d l u p e e e td s d n lsi c t n o o n 8 i o ms H mp a i d te sr t a n F h ma eal n rc d ne t y a d casf a o f e e n p e . e e h s e u i i s z h
在这踟余篇论文中关于王夫之的诗歌情景理论的论述无疑又占了相当的比重而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大多数论述的是王夫之对于情景关系的看法而对王夫之关于景的看法则较少注意
维普资讯
20 年 5月 期 02 - 第2 7卷第 3
J 。
常 h师d ece 学nvrt(会i 学 ne) i n 社 o o 德ag范 学 hr U 报 sy Sc科Si版 dt ) f n e a 院s i f o a c c E i C T ei l e
景之说 。此外 , 还有景 外之景 、 他 非景之景等说法。对诗中景 象作如此细致的分类 , 这在 中 国古代是 非常少见的。王夫 之 对于这些景的看法, 就构成了他 的景论 。弄清楚 这一问题, 对 于全面透彻地理解王夫之的情景理 沦无疑是 大有裨益的。

神理凑合,自然恰得——王夫之“情景”论新解

神理凑合,自然恰得——王夫之“情景”论新解

"Integration of Spirit with Truth,Naturally Produced Poem":New Explanation of Wang Fuzhi 's "Emotion and Scene" Theory 作者: 袁愈宗
作者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4-3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王夫之;情景;神;理;自然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始自先秦。

从宋代到明代,情景理论成为许多批评家关
注的中心。

但是在论述情与景的关系时,大部分都是从诗歌的外部形式结构方面来谈的。

王夫之
的情景理论以他对"神"、"理"的理解为基础,情与景的浑然无迹,就是"神理凑合,自然恰得"。

对于"神"、"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必须追溯到他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诗学观是其哲
学思想在诗学领域里的延伸。

他的诗学思想之所以深刻、富有独创性,也正在于此。

他在前人的
基础上,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完成了对情景理论的全面总结。

王夫之情景理论与其诗词创作实践

王夫之情景理论与其诗词创作实践

・ 作者简介: 彭崇伟(90一 )男, 1 , 湖南长沙人, 5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6 3
维普资讯
亦不乏见地。但总的看来, 上述诗 论家的种种论 见
路、 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 , 爱国感情 以及
仍多显零散 , 稍逊深研。至于与船 山大致同时的李
绘画等艺术 。 船山先生的文学造诣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
作, 但诗 评 中也 常 夹诗 论。而 《 堂 永 日绪 论 外 夕 编= { 》= 、南窗漫记= = 》 诗广传= 及{ 》 中亦 间有论评之语 。 情景论 , 即情与景的关系之论 , 山的全部诗 在船 歌理论中 , 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对 于情景关系这一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大命题 , 山从不 同角度全 船
面而深入地进行研 寻探讨 , 从而确 立并逐 步完善 了
பைடு நூலகம்
自己的情景观 , 建构了 自己的情景理论体系。
在我 国古代诗歌理论中, 于情与景及其关系 关 的探索 由来 已久 。船 山之前已有众多诗论家对这一 命题表示 过关 注。唐代托 名王 昌龄 之 《 格 = : = 诗 》 云 “ 景入理势者 , 诗一 向言意 , 不清及无 味 ; 向言 则 一 景, 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 北宋欧 阳修之 ”
可谓高深独到。其诗歌理论建立在深刻的哲学思想 { = 六一诗话= 》 所引梅尧 臣语则有 “ 状难写 之景 , 在 如 含不尽 之意 , 于言外 ” 见 一说 , 以“ ” 都 意 与 和丰富的创作 、 鉴赏经验的基础上 , 诗词创作则不仅 目前 ; 是其爱国情怀 、 超凡才力和人生经历 、 学识修养的集 “ 相对举而言诗 , 景” 可谓有开 山引路的意义。及 至 中体现和艺术展示 , 同时也是其文学理念 和诗歌理 南宋姜夔提出“ 中有情 , 中有意” 八字 之语兼 意 景 , 景与意诸层关系 , 已开情景论之先声 。自 论在某种程度上的形象显露 。他正是以这种颇具特 及意与情 、 始有“ 景中之情” “ 中之景 、情 , 色且相互间有着某种 内在联系的诗歌理论和诗词创 稍后的范唏文论诗 , “ 景无情不发 , 无景不 生” “ 景兼 融 , 情 及 情 句意 两 作而独步文坛的。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夫之的美学体系

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夫之的美学体系中国古典美学在明末清初进入了自己的总结时期。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和叶燮的美学体系。

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情景说,对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

王夫之反复强调「诗”不同于“志”(或“意”),“诗”也不同于“史”,“诗”的本体乃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

王夫之美学体系中的现量说,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基本性质作了深刻的分析。

王夫之指出,“现量”具有三层涵义,即“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

他用这三层涵义对审美观照、审美感兴的性质进行规定。

他指出,美是天地间的景物所固有的。

诗歌意象在本质上乃是对于自然美的真实反映。

这种真实的反映,是通过审美感兴即瞬间直觉实现的。

这样,他就把审美感兴、审美直觉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了起来。

王夫之在情景说和现量说的基础上,对诗歌意象的整体性、真实性、多义性、独创性等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命题。

王夫之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也有许多独到的地方。

一、王夫之的美学著作:1、王夫之是清初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代表作:《诗译》《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南窗漫记》一>合称《姜斋诗话》《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2、王夫之、叶燮(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3、王夫之美学思想也有一些陈旧落后的东西,恪守封建伦理规范和儒家诗学规范,用很激烈的词句抨击杜甫等二、王夫之的情景说1、王夫之继承了王廷相一一“意象”是诗的本体(1)王夫之明确地把“诗”和“志”“意”加以区别:“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志”“意”不同于审美意象※一首诗好不好,不在于“意”如何,而在与审美意象如何(王夫之否定了“以意为主”的说法)(2)王夫之又明确地把“诗”和“史”加以区别:“诗”一一“即事生情,即语绘状”,要创造“意象”(审美意象)“史”一一虽然也剪裁,却是“从实着笔”(不是审美意象)2、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的具体分析一一“情景说”(1)王夫之:诗歌意象就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这是诗歌意象的基本结构(“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2)“情”与“景”的统一是内在的统一,而不是外在的拼合,不是机械的相加(“情生景,景生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3)诗歌意象的类型:“情中景”、“景中情”(特殊)、“人中景,景中人”(以上论述的本意是反对为“情”“景”的结合规定几个死板的模式,情景结合的具体形态可以多种多样的)(4)怎样才能实现“情”“景”的内在统一?王夫之认为在直接审美感兴中实现的,在直接审美感兴中“情”与“景”自然相契合而升华,从而构成审美意象三、王夫之的现量说1、审美意象必须从直接审美观照中产生一一王夫之认为这是审美意象的最基本的性质(即“现量”)2、王夫之引进“现量”不仅为说明审美意象的基本性质,还说明诗人对客观景物的观照怎样才是审美的观照(深刻之处)3、“现量”三层涵义:(1)“现在”义:“现量”是当前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不是过去的印象(2)“现成”义: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

查看文章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2007年06月28日星期四 09:22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清代近代)一、名词解释:1. “现量”说: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对诗歌创作来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诗人主体置身于当下情境中,景是眼前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

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

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超思维的,主体不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强制这一自发过程。

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

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

“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 王士禛“神韵”说的中心,是诗歌的审美表现问题,主张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能直接全面地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必作全面精细的刻画,譬如画龙只画其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通过这所画的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可以表现出龙的整体风貌和无边的山水景象。

在情感和物象二者之间,王士禛认为物象应该完全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如王维画“雪里芭蕉”,王士禛称其为“兴会神到”,正是上乘之作。

“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所谓“清”,是一种超脱尘俗的审美情怀;“远”则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

这种情怀和精神最宜于寄托在山水之中。

3. “立主脑”说: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

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

”其所谓“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而作,为何事而作。

4.王国维“境界”说:1.他总结了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有关意境的美学特征的论述,指出“境界”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这和宋代严羽的“兴趣”、清代王土禛的“神韵”一样,体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夫之的情景说
提要:王夫之是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同时又是中国美学的集大成者。

他结合本体论与创造论,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从魏晋南北朝发轫经由唐宋元明发展而来的“情景说”。

其情景说突破了前人的“一情一景”的静态的局限形式,颠覆了前人情景二分的浅陋观念,提出了情景生成为一个活泼泼的审美意象,情中含景,景中透情,情景妙合无垠,展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王夫之;情景;情景说;天人合一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这样一个氤氲生化的创建过程中,曾经历过两次基于社会转型的思想文化蜕变的大转折时期:一是“周秦之际”,再次是“明清之际”。

王夫之正好处在明清之际这一特殊转折的黄金时期。

其哲学美学思想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被叶朗先生称为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之一。

尤其是其“情景说”,既吸收前人精华,又扬弃前人糟粕;既突破前人的局限性,又开创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情景说。

一、王夫之的“情”与“景”
在王夫之的思想中,情与景是不可分离的。

但为了论述方便,我姑且逐一分析王夫之的“情”与“景”。

情是相对于人而言,景是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

王夫之认为,情是阴阳之气结合的精微之物,是主体心灵的感受;景也是天地阴阳之气的结合,是事物呈现的样貌,不过比较粗糙而已,是属于外在的层次。

王夫之所认可的“情”与“兴观群怨”紧密相关的,他在《诗译》中说:“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①王夫之认为兴、观、群、怨四者不可分割,共同形成一个情感的整体。

四者各有其独特性,更有着共通性、互动性与综合性。

由此我们知道王夫之的“情”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情,而是儒家伦理道德意识的延续,蕴含着一种对于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扩充到每一个人的情怀。

它是一种共情、大全的情。

王夫之所说的“景”是与主体的“情”相对应而来的“景”。

它不仅有现实中呈现的“景”,还有诗人想象中所构筑的“景”。

现实中的景如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是真实存在的,在一定状况下可以感发一定情感;艺术世界中所想象的景,如大漠孤烟直、雪中芭蕉,在现实中没有见到或者错位了,但在逻辑的思辨中是不可能的可能,仍是合理的,甚至可以给人更大的情感触动。

宇宙是无限广垠的,其间的“景”平常人一生哪能看完,所以只有借助艺术世界去无限地想象,它是艺术化了的“真实之景”。

由此因景生情,情中含景,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二、情景说
情景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轫,延伸到唐宋时期对情景关系的初探与扩展,而至明代时,情景说从整体上已趋于完善和成熟。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就以其坐集
千古之智的学者风范和独到的批判精神对情景说进行传承与总结,其情景说是以情和景生成为一个活泼泼的审美意象,打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合一而又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1.情景相生——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生
王夫之认为情景虽然有主观与客观的分别,但是两者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是互渗互生的。

景中情,即外在景物可催生出情感;情中景,即内在情感可催生出景物,情与景是互为生成的。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②这里说的“景生情”即是说情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因景的触动感发而生成的。

没有景就不会产生情,景是情的生成根据,也是情的传播媒介。

景经过主体心灵生发于情,变而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景。

由景生情,由实而虚,把客观之景注入主观的心灵,达到与主体心灵相契合。

“情生景”即是说景不是自然的自在之物,而是因情的映照和孕化而升华出来的。

没有情就不会有景,情是景的生成根据,也是景的传媒主体。

主体外向性的情,投射到客观之景,使之皆着主体情感的色彩,景有了人的情感,景活了。

景生情,情生景,由此而统一为情景相生。

情景相生表明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它不是一个仅仅由景到情或由情到景的单一活动,而是由景到情再到景或由情到景再到情这样一个循环的双向活动。

情与景不分离、不间断。

客观世界中的景物并不是艺术世界中的“景”,主观心灵世界中的情感也不能直接作为艺术世界中的“情”。

只有情景共生,才能得景于情,得情于景。

情并不先于景,景也不先于情,情景是互相建构、互相激活的。

景因缘情而丰富多彩,呈现感性形象;情因缘于景而充满活力,洋溢超越之姿。

2.情景交融——景中情,情中景,情景妙合无垠
在情景相生的基础上,王夫之进一步阐明情景关系为情景交融。

他把情景交融分为三种范式,即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妙合无垠。

他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③王夫之认为情与景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虽然它们“名为一”,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它们融洽无间,不分彼(下转第29页)(上接第26页)此。

在他看来,景中情,又名“景中藏情”,即景的主体化、人格化。

客观景物进入主观人的视野,感发、刺激主观心灵,使人心荡漾,涌出感慨。

主观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方便直接呈现于外,借外在人化的景来抒发主体的感情。

景带有了人的主观色彩,似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怀。

景是主体化的景,带有人的情感色彩;情是寓于景中,不着痕迹,温润可人。

景中有情,同样情中有景。

王夫之认为情中景难于景中情,可以说是景中情的上一个层次。

情中景,又名“情中见景”,即情的客观化、对象化。

主体深厚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不拐弯抹角,不矫揉造作,直抒胸臆。

它以抒情为主,在浓厚的情感抒发中创造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没有直接的景物描写,但通过情的展开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想象,主体飘渺的情感于是被物态化。

情与景虽一个为主体,一个为客体,但在一定意义与程度上超越世俗眼光,超越既定界限,则情即景,景即情,情景合而为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
语皆景语”。

情景合一就是不分主体与客体,情景不再属于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范围,而是超越认识论的本体论。

王夫之不是从孤立的角度看情看景,而是用辩证的联系的方法去看待宇宙间的一切。

在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中,不论是情生景、情中景,还是景生情、景中情,这其中仍然还有情与景的差别:情是与景血肉相连的情,景是与情密不可分的景。

但是在情景合一中,情即是景,景即是情,二者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情总伴随着景,景总伴随着情,它们不是统一为一个整体,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拆分。

所以情景合一是情景关系的更高一层的境界,有着更进一层的意味——“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就展露了。

3.天人合一——情即景,景即情,情景合而为一
王夫之的情景说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基奠的,是在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的影射与延伸。

儒释道三家都提倡天人合一,只是着落点不同。

儒家要求在传统伦理道德上求天人合一;道家则扬弃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在“自然无为”、“心斋”、“坐忘”中求天人合一;禅宗则是把要求看空,在空观上求天人合一。

王夫之是一个集大成者,吸收了三家的思想,用情景合一体现其天人合一。

天是景的升华,景的高级形态;人是情的主体,是情的源头活水。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和谐共处,生生不息,互不干扰其运行轨迹,让万事万物尽显其自性,自由发展。

天人合一不再是从传统的认识论上看问题,而是突破主客二分,不再强调主体,也不再强调客体,更是从自身与宇宙万化一流中看待存在着的一切。

这样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一种人生观,不刻意追逐名利欲望,不贪慕虚荣,以人合天,以天载人,自由自在。

综上可知王夫之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总结的一个代表,其情景说是很精到的。

他的情景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情一景”的僵化模式,不再为情景分界线,而是统一情景,情景合一。

他所说的景不是单一的毫无生命力的自然之景,而是处处渗透着主体情感的对象化了的艺术产物;情也不是空泛虚无的情感,而是由景入情,情感外化的丰满产物。

其景离不开情,其情也离不开景。

王夫之不再只是寻求情景融合的单一体,而是期盼借情景合一创造一个寓于生命气息的整体。

注释:
①②王夫之.诗译[M].岳麓书社,1998:808,814.
③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M].岳麓书社,1998:8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