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夫之的情景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夫之的情景说
提要:王夫之是中国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的哲学代表,同时又是中国美学的集大成者。

他结合本体论与创造论,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从魏晋南北朝发轫经由唐宋元明发展而来的“情景说”。

其情景说突破了前人的“一情一景”的静态的局限形式,颠覆了前人情景二分的浅陋观念,提出了情景生成为一个活泼泼的审美意象,情中含景,景中透情,情景妙合无垠,展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王夫之;情景;情景说;天人合一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这样一个氤氲生化的创建过程中,曾经历过两次基于社会转型的思想文化蜕变的大转折时期:一是“周秦之际”,再次是“明清之际”。

王夫之正好处在明清之际这一特殊转折的黄金时期。

其哲学美学思想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被叶朗先生称为中国美学史上的双子星座之一。

尤其是其“情景说”,既吸收前人精华,又扬弃前人糟粕;既突破前人的局限性,又开创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情景说。

一、王夫之的“情”与“景”
在王夫之的思想中,情与景是不可分离的。

但为了论述方便,我姑且逐一分析王夫之的“情”与“景”。

情是相对于人而言,景是相对于天地万物而言。

王夫之认为,情是阴阳之气结合的精微之物,是主体心灵的感受;景也是天地阴阳之气的结合,是事物呈现的样貌,不过比较粗糙而已,是属于外在的层次。

王夫之所认可的“情”与“兴观群怨”紧密相关的,他在《诗译》中说:“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①王夫之认为兴、观、群、怨四者不可分割,共同形成一个情感的整体。

四者各有其独特性,更有着共通性、互动性与综合性。

由此我们知道王夫之的“情”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情,而是儒家伦理道德意识的延续,蕴含着一种对于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扩充到每一个人的情怀。

它是一种共情、大全的情。

王夫之所说的“景”是与主体的“情”相对应而来的“景”。

它不仅有现实中呈现的“景”,还有诗人想象中所构筑的“景”。

现实中的景如小桥、流水、古道、西风,是真实存在的,在一定状况下可以感发一定情感;艺术世界中所想象的景,如大漠孤烟直、雪中芭蕉,在现实中没有见到或者错位了,但在逻辑的思辨中是不可能的可能,仍是合理的,甚至可以给人更大的情感触动。

宇宙是无限广垠的,其间的“景”平常人一生哪能看完,所以只有借助艺术世界去无限地想象,它是艺术化了的“真实之景”。

由此因景生情,情中含景,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二、情景说
情景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轫,延伸到唐宋时期对情景关系的初探与扩展,而至明代时,情景说从整体上已趋于完善和成熟。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就以其坐集
千古之智的学者风范和独到的批判精神对情景说进行传承与总结,其情景说是以情和景生成为一个活泼泼的审美意象,打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情景合一而又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1.情景相生——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生
王夫之认为情景虽然有主观与客观的分别,但是两者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是互渗互生的。

景中情,即外在景物可催生出情感;情中景,即内在情感可催生出景物,情与景是互为生成的。

“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②这里说的“景生情”即是说情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因景的触动感发而生成的。

没有景就不会产生情,景是情的生成根据,也是情的传播媒介。

景经过主体心灵生发于情,变而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景。

由景生情,由实而虚,把客观之景注入主观的心灵,达到与主体心灵相契合。

“情生景”即是说景不是自然的自在之物,而是因情的映照和孕化而升华出来的。

没有情就不会有景,情是景的生成根据,也是景的传媒主体。

主体外向性的情,投射到客观之景,使之皆着主体情感的色彩,景有了人的情感,景活了。

景生情,情生景,由此而统一为情景相生。

情景相生表明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它不是一个仅仅由景到情或由情到景的单一活动,而是由景到情再到景或由情到景再到情这样一个循环的双向活动。

情与景不分离、不间断。

客观世界中的景物并不是艺术世界中的“景”,主观心灵世界中的情感也不能直接作为艺术世界中的“情”。

只有情景共生,才能得景于情,得情于景。

情并不先于景,景也不先于情,情景是互相建构、互相激活的。

景因缘情而丰富多彩,呈现感性形象;情因缘于景而充满活力,洋溢超越之姿。

2.情景交融——景中情,情中景,情景妙合无垠
在情景相生的基础上,王夫之进一步阐明情景关系为情景交融。

他把情景交融分为三种范式,即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妙合无垠。

他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③王夫之认为情与景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虽然它们“名为一”,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它们融洽无间,不分彼(下转第29页)(上接第26页)此。

在他看来,景中情,又名“景中藏情”,即景的主体化、人格化。

客观景物进入主观人的视野,感发、刺激主观心灵,使人心荡漾,涌出感慨。

主观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方便直接呈现于外,借外在人化的景来抒发主体的感情。

景带有了人的主观色彩,似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怀。

景是主体化的景,带有人的情感色彩;情是寓于景中,不着痕迹,温润可人。

景中有情,同样情中有景。

王夫之认为情中景难于景中情,可以说是景中情的上一个层次。

情中景,又名“情中见景”,即情的客观化、对象化。

主体深厚的思想感情溢于言表,不拐弯抹角,不矫揉造作,直抒胸臆。

它以抒情为主,在浓厚的情感抒发中创造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没有直接的景物描写,但通过情的展开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想象,主体飘渺的情感于是被物态化。

情与景虽一个为主体,一个为客体,但在一定意义与程度上超越世俗眼光,超越既定界限,则情即景,景即情,情景合而为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
语皆景语”。

情景合一就是不分主体与客体,情景不再属于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范围,而是超越认识论的本体论。

王夫之不是从孤立的角度看情看景,而是用辩证的联系的方法去看待宇宙间的一切。

在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中,不论是情生景、情中景,还是景生情、景中情,这其中仍然还有情与景的差别:情是与景血肉相连的情,景是与情密不可分的景。

但是在情景合一中,情即是景,景即是情,二者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情总伴随着景,景总伴随着情,它们不是统一为一个整体,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拆分。

所以情景合一是情景关系的更高一层的境界,有着更进一层的意味——“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就展露了。

3.天人合一——情即景,景即情,情景合而为一
王夫之的情景说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基奠的,是在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的影射与延伸。

儒释道三家都提倡天人合一,只是着落点不同。

儒家要求在传统伦理道德上求天人合一;道家则扬弃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在“自然无为”、“心斋”、“坐忘”中求天人合一;禅宗则是把要求看空,在空观上求天人合一。

王夫之是一个集大成者,吸收了三家的思想,用情景合一体现其天人合一。

天是景的升华,景的高级形态;人是情的主体,是情的源头活水。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宇宙和谐共处,生生不息,互不干扰其运行轨迹,让万事万物尽显其自性,自由发展。

天人合一不再是从传统的认识论上看问题,而是突破主客二分,不再强调主体,也不再强调客体,更是从自身与宇宙万化一流中看待存在着的一切。

这样天人合一思想就成为一种人生观,不刻意追逐名利欲望,不贪慕虚荣,以人合天,以天载人,自由自在。

综上可知王夫之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总结的一个代表,其情景说是很精到的。

他的情景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一情一景”的僵化模式,不再为情景分界线,而是统一情景,情景合一。

他所说的景不是单一的毫无生命力的自然之景,而是处处渗透着主体情感的对象化了的艺术产物;情也不是空泛虚无的情感,而是由景入情,情感外化的丰满产物。

其景离不开情,其情也离不开景。

王夫之不再只是寻求情景融合的单一体,而是期盼借情景合一创造一个寓于生命气息的整体。

注释:
①②王夫之.诗译[M].岳麓书社,1998:808,814.
③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篇[M].岳麓书社,1998:8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