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三二轮复习高考40题概括、特点类
双轮驱动,分类备考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列表验证“输出”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社会生活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列表验证“输出”
夏商周 春秋 战国 秦朝 西汉前 西汉中 东汉时
时期 时期 时期
期
后期 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社会 生活
画图验证“输出”
核心素养背景下知识观的转变
旧知识观(陈述性)
新知识观(程序性)
把知识看做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
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 加以研究
合性”的,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 特征等因素会同时影响认识过程,因此,强调知识的 整体性、综合性,强调各类知识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
系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核心素养下的知识观有两个特点: (1)不是零碎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结构化的; (2)不是背诵或灌输得来的,而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互 动习得的。
将知识看做静态的、结论性的 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
的客观反映
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 绝对性
同时强调知识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 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 学习的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 把知识理解为意义的建构
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也是“复
2023届高三二轮备考策略
考试发生深刻的变化
20年前考试是检测有什么资源
知识
10年前考试基本不直接检测有什么资源,
主要考察这些资源怎么用
现在考试不仅考资源怎么用,
新情境中考察价值观指导下如何使用
能力 素养
中学备考和高考命题的对比
中学备考
高考命题
注重知识掌握和技能熟练
高考历史题型02 材料题——“特点”类设问(解析版)
题型02 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技巧与模板构建——“特点”类设问【设问特点】(1)该设问类型主要包括:“概括……的特点”;“概括……的特征”。
(2)该设问类型分值较高。
(3)该设问类型的答案,要具有高度的提炼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言简意赅。
(4)该设问类型最注重考查考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科专业术语的表达能力。
【思路分析】(1)该设问类型,就是要求在众多材料信息中找到本质的特征,并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2)该设问类型从题干中的定向词汇(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的角度来说,答案以出自材料居多。
注:以下表格,仅供参考。
定向词分类定向词暗含答案来源根据材料回答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教材答案肯定在教材中,材料只不过是个引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教材答案一定在教材和材料中,结合材料有效信息和教材结合点综合上述材料回答设问间的递进或并列或转折关系答案肯定在材料间递进或并列或转折的关系中,根据前面的设问和答案得出认识和结论(3)该设问类型建议采取精简的语言表达形式。
(可以用词组的形式阐述,如:“XX化”和“XX性”)1.(2022·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日本颁布“外资法”等一系列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其后,日本政府逐渐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并承担引进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
1962年到1966年,在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中,有90.4%获得了批准。
——摘编自王永生《技术进步及其组织——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等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在技术引进方面,50年代,由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由东欧各国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还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
【高考主观题答题技巧——特点类题目】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2015年4月14日打印】
高考历史解题方法指导-历史特点类解题方法设问呈现: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各自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
角度一,针对某一历史知识设问,如根据材料总结法家思想的特点。
角度二,针对某一历史知识的某一方面设问,如田纳西水利工程的兴建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
角度三,针对两项或两项以上历史知识设问,如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答题模版:回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
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历史-2025届高考历史材料题题型训练任务式导学案——内容概括类
2025届高考历史材料题题型训练任务式导学案——内容概括类任务一:学习材料题的审题逻辑(审主题、审设问、审材料)一、审题逻辑:第1步→审主题:挖掘材料的时空信息和行为主体(1)材料一的主语部分信息(2)提取材料中的主旨信息内容第2步→审设问:挖掘时空信息和行为主体,确定设问类型(1)确定设问当中的时空信息和行为主体的表述(2)设问关键词: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样(How)、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3)提取信息需要分段进行提取(按照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分类整合);(4)连环问要注意均衡分配分数和材料;(5)学会用高度概况的方式进行答题第3步→审材料(1)全面提取信息①文字类→三看:先看标点符号;再看关联词;划分层次进行信息提炼。
②地图类→名称、图例和注记、分布信息(总体-具体-个体)(例如:2022高考第19题《地中海示意图》)③图片类→名称、注记、分布信息(总体-中间-周边;“画十字架”)④表格类数据分析→先横后竖;标注趋势↑↓;从趋势↑↓和速度对信息进行比较。
(2)分类整合①方法:逐个分类‘特殊→一般②分类标准:时间;地点;内容’任务二:学习概括类材料题的历史术语与历史表述并完成表格【概况类分析法】分类描述例子时间类早、晚、历史悠久中国古代造纸术发明时间较早,在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逐渐推广开来。
地点类范围广、地点偏远、分布广阔丝绸之路连接了欧亚大陆众多地区,范围极广,将中国的丝绸等商品带到了遥远的西方。
人物类把一个人概括为一个人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事情类把一件事概括为一件事工业革命是一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过程类过程较快、过程较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较为曲折缓慢,历经多次反复。
而法国大革命过程则相对较快,迅速推翻了封建统治。
经济类工商业城镇发展、商帮、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小农经济发展、城市化趋势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城镇迅速发展,徽商、晋商等商帮兴起,同时在一些手工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总体上仍以小农经济为主。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1)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一)讲义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主要内容提纲:考点1: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命题分析:“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近几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少,以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相对较多,且多通过史料文献设置新情境,重点考查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影响等。
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古代重要变法与改革的时代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是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尤其要关注改革对社会转型、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生的影响。
(2)综合考查:该部分命题可能通过不同改革的比较或联系考查改革的内在关联性;同时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改革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生活、民族交融、民生的影响。
(3)素养价值:本部分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素养。
关注民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革新意识。
一、主干知识整合: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能力提升:商鞅变法的核心及特点(1)核心内容:鼓励“耕战”和“法治”。
(2)封建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是最彻底的封建化改革。
(3)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4)严厉性:推行力度大,严刑峻法。
(5)有效性:实现了富国强兵,增强了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彻底性: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2.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3.北宋:王安石变法4.明朝:张居正改革知识拓展:二、核心考点突破:1.中国古代改革的原因和目的:(1)原因:①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某一政治目的,实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2)目的:①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②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③克服封建统治危机;④实现富国强兵。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
全国卷高考历史41题25分专题专项训练之六特点类试题解法与技巧一、特点类试题在全国1、2、3卷出现次数及所占分值二、特点类试题定义理解及考查能力要求1、定义:通过阅读所给定历史文献、图表、漫画等史料,在提取史料信息的基础上,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一般含有以下词语:概括其主要特点、特征等。
特点=背景特点(原因、目的)+过程特点(时间、阶级、措施、变化、性质)+结果特点2、能力要求:考查学生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特点类试题的解法与技巧1、第一,读分值---根据分值确定答几点如4分答2点;6分答3点;7分答3点;8分答4点;9分答3点;10分答5点。
2、第二,读问题---找出问题的状语、谓语、定语、宾语A 、找状语确定答案的来源。
B 、找谓语确定答案的思路。
如“概括”,即运用全面、准确、客观、简洁的语言描述历史现象,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史料的概括能力。
C 、找定语确定答案的时空。
如“过渡时期”、“新时期”,诸如此类的时间定语,就确定了答题的时空角度。
D 、找宾语确定答案的类型。
如“特点”,就可确定此题为特点类试题,即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
3、第三,读出处确定答题的时空主题。
如“摘编自×××主编《简明清史》、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4、第四,读材料确定答题的要点层次。
运用分值划分段落层次,如“9分划3个层次”等;关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重要的信息层次;找主题句、找关键词等。
5、第五,写答案确定书写要规范整洁。
卷面书写要做到:精准化、要点化 (点要多、面要宽、话要短)整洁化、层次化。
四、特点类高考真题及解题示范41、(2018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人文思想(含答案)
第4讲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与人文思想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形成一个观念: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古代希腊、罗马。
无论是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还是古罗马的法律以及哲人们以“人”为中心来解读世界的智慧,都给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财富。
2.关注三方面考点(1)古希腊:城邦特点: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民主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民主局限:有限民主、直接民主、泛滥民主。
(2)古罗马:核心内容: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两个标志:《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民法大全》(或《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个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两大影响因素:平民的斗争、帝国的扩张。
(3)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发展是一个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走向以“人”为中心的过程,古希腊智者学派以“人”的眼光考察一切,揭开了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重视理性、强调知识作用,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排查纠错1.雅典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历史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地理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
(√)2.小国寡民是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其政体类型主要有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僭主制等。
(√)3.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4.陶片放逐法的实质是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有效方法。
(√)5.雅典民主制度中,对政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
(√)6.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广大平民的民主政治。
(×)点拨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奴隶主阶层的民主。
7.雅典民主仅仅是对成年男性公民群体而言的,而非公民,如外邦人、奴隶和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8.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通用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3题型2技巧1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规范答题应对高考网上阅卷
题型二| 非选择题高考试题类型和提分捷径在内容上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在选材上以各类材料入题,要求考生用不同史观阐释历史;在形式上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开放性探究。
(2)试题答案多元化:答题思维上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答案原则上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语言表达强调逻辑严密、文字通顺。
(3)2016年新课标全国甲、乙、丙卷第41题更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突出学科素养,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试题“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制度建设”“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充分体现了开放探究型试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教化功能。
性学习”为问题情景,以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为历史信息的载体,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材料给定探究的范围,让学生确定探究的主题,解答相关问题。
(2)以“三段式”规范解答高考第41题第一段,亮明观点。
包括从材料中提炼、依据材料直接表态等。
第二段,论证观点。
包括论点1或角度1的实证;论点2或角度2的实证;等等。
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
第三段,得出结论。
即升华、补充、拓展和评判等。
大家都知道高考评阅非选择题是网上阅卷。
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到要点。
“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唆。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主观题答题技巧——特点类+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东北地区移民过程 (1)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 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居民不足1万人,
不足1万人→人口数量少——东北地广人稀,人口稀疏(. 连贯:长期)
主题→东北地区移民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 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 吉林西北平原。
7.骨干各工省程市在的用团工结与协治作理顺序上实现了各省市的团结协作。
8.经不懈治理,海河流域的洪涝等自然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十 年九荒”的得历到史有彻效底控改制变。
独立自主 中央=政府=国务院=政府的重视 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修建水库 具有规划性(计划性)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成立专门(治理海河)的机构;
④东北临近省份的非法移民日益增多,屡禁不止
⑤清政府受外国侵略和不平等条约影响,被迫开放东北部分地区
⑥移民促进民族融合,经济文化发展
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
⑨清政府在东北设置行省制
⑧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地区
⑩东北人口稠密
11.移民合法化,鼓励移民
1.清政府由禁止到是开时禁再到鼓励 2.由自发移民到政府主导为主 3.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 4.移民主要来自临近省份 5.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 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
1.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大江大河治理中把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
位。
中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2.1951年,开始在永定河上修建官厅水库,这是海河流域第一座大型水 库。
修建水库
3.1957年,《海河流域规划》编制完成,其方针任务是:防止华北洪涝 灾害,发展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给水。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联考(二)(新高考卷)历史 Word版含解析
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
这反映出商代()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2.西晋短时期曾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
东晋政府此举()A.有利于江南开发B.旨在维护门阀士族统治C.激化了阶级矛盾D.是维护统治的长远政策3.贞观九年,波斯景教(基督教派)信徒阿罗本来到长安,要求设寺传教。
三年后,唐太宗诏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景教“元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同意了阿罗本的请求。
由此可推知,当时()A.唐朝崇尚各宗教平等B.道教对统治者的影响较深C.基督教实现了中国化D.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4.北宋神宗时期,创立了免役钱等新税种,大多直接向农民征收货币。
南宋时期,又进一步向农民征收折帛钱,中央政府的货币收入进一步增加。
两宋政府的这些举措()A.满足了商业发展的需要B.提升了农业商品化程度C.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D.解决了政府财政性危机5.据考证,清雍正2年,全国人口2500万人。
最新高三历史通用版二轮复习题型2技巧3以亮观点、巧论证、得结论三段式开放探究应对高考第41题及答案
模板一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观点、论证、论从史出[题型特点](1)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常常从新闻时事、社会生活、历史图片等方面入手,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要求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提供观点型开放试题往往提供观点,要求论证,必须论从史出。
试题渗透开放探究念,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知识归纳、论证历史问题。
[设问方式](1)直接提供观点,要求运用史实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
(2)就材料中提供的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或另有观点,请做出判断并加以论证。
(3)就材料中的观点,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并简要说明由。
[答题模板]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1)揭示真相。
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2)精选史实。
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
(3)认识升华。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论层次。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
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示例1] (2016·全国乙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
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命题立意] 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提供了观点。
(完整版)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最新教育资料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特点分析及备考策略2014年是浙江省高考文综考试自主命题的第6年,也是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全面展开的第一年。
综合分析历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浙江卷在考查历史知识、学科能力、史学方法等方面都日趋成熟、完善。
笔者通过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揣摩命题规律,把握试题特点,特提出历史学科高三复习课教学策略,以供高三师生高效备考参考。
一、近四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特点 (一)重视考查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新课改背景下,我省高中历史教学无论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模拟试题的命制等方面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性考试,要确保考试的公平性,就必须严格遵循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从历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来看,命题人员对此给予了认真领会与贯彻,试题考点都属于主干知识、核心知识。
具体考点分布见下表。
从下表来看,近四年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的主要考点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物和战争的基础知识,部分考点甚至多次出现,如先秦思想家的主张、古希腊先哲的思想、古代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变迁、分封制、抗日战争、二战、中东战争等。
它们都是教材的主干知识,属于考生平时重点学习、复习的范围。
以考查主干知识、基础知识作为高考导向,才能真正让课改“减负”落到实处。
(二)广用图文材料考查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材料型试题是近年来被公认的最具“历史味”的题型,它可以考查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再忆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述、文字表达、辩证思维等多种能力。
由于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高中课程标准的精神,突出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因此,在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中广泛出现,浙江省更不例外。
纵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会发现,每份试题都通过大量原始文献、图片、图表、漫画等新材料,设计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
尤其是图片、地图、图表等材料的运用,更是亮点。
高频题型专项讲解——评价、认识类选择题题型解读与训练+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三、典题训练
7.成书于元朝的《宋史》认为: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 后就失传了。直到北宋,二程“表章《大学》《中庸》二篇, 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至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 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 ,其学加亲切焉”。至此,儒家的“道”方才“焕然而大明, 秩然而各得其所”。这一说法( ) A.真实反映了儒学的发展历程 B.高度评价了宋朝的儒学复兴 C.阐明了宋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D.推动了儒学在宋代的传播
三、典题训练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评价不一。统 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对武则天的总 体评价是:“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该评价 主要是( ) A.掌握关键史料来评价 B.坚持平等观念来评价 C.坚持用历史唯物观评价 D.不断创新历史新评价
【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可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是从经济角度 对武则天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从历史唯物观的角度评价武 则天,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C项正确;材料中的评价 是坚持用历史唯物观进行评价,不是“掌握关键史料来评价”、“坚 持平等观念来评价”、“不断创新历史新评价”,排除ABD三项。故 选:C。
【答案】D。【解析】马球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无法助推两种文 明的融合,排除A;B项吐蕃与唐朝交往不属于中外交流,排除;C项 马球运动属于体育娱乐活动,并无军事功能,排除;D项作为国球的 打马球运动在唐蕃和亲的过程中举办,增进了双方的交往;唐玄宗认 为打马键运动可以“震叠戎狄”,由此也可以看出马球运动成为交往 的重要形式。故选:D。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目录考情分析1网络构建2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核心提炼·真题研析3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3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6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商业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13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经济现象16核心提炼·真题研析16知识点1 经济政策16_Toc751知识点2 经济重心南移19知识点3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0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2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交通、人口迁徙与医学成就25核心提炼·真题研析25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和民居25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27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人口迁徙28知识点4 古代中国的疫病防治中医药学的成就2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9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核心提炼1.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核心提炼2.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书及特点【难点突破】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①强调以农立国,视农业为“本业”。
②奖励耕织,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③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
⑤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利于农业的发展。
⑥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
【真题研析】1.(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
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
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
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 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
高考历史材料题特点类的解题方法 (6)
高考历史材料题特点类的解题方法 (6)高考历史材料题的特点是强调历史事物或现象的独特性或突出性。
因此,解答这类试题需要依托材料信息,紧扣特点。
首先应该准确、迅速地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
例如,材料中多次出现的相似关键词,以及带有强调性的词汇或副词都可以成为特点的线索。
从时间、空间、内容和过程等角度挖掘历史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可以用变化类的语言进行表述。
在概括特点时,需要注意对关键词合并同类型,概括为一类。
特点的语言不需要非得写“什么性”,按材料信息正常表述即可。
对于政策或制度,需要注意是否需要同之前的政策或制度相对比得出特点,实施者是否突出某一阶级、群体,是否体现了某种思想,是否有相关的机构和相应的法律保障,以及主要的措施是什么。
在概括相关措施的特点时,切记不可以分别写出材料的具体措施,而是要掌握措施的整体特点。
第一步:审清设问。
本题要求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确定答案数量为12分,特点和作用各6分,特点答4点较稳妥。
第二步:解读材料。
分层次,划关键。
注意强调性词汇。
立足对大豆的种植和利用两个方面分析特点。
第三步:答案布局。
参考答案: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大豆是中国的传统农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
2.大豆具有药用价值,可以制成多种药物。
3.大豆是优良的经济作物,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和工业原料。
4.大豆是重要的农作物,可以改善土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审清设问。
本题要求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确定答案数量为8分,4点。
第二步:解读材料。
分层次,划关键。
注意强调性词汇。
对材料信息进行合并同类项。
第三步:答案布局。
参考答案: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1.实行按劳分配,弱化计划经济下的“铁饭碗”思想。
2.引入奖励机制,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实行市场调节,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4.推行企业自主经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材料题40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技巧之概括特点、变化、比较类【考题分布】一般集中在新课标卷40(1)和选修题(1)考查【考向分析与知识定位】概括特点类试题难度大、易失分。
这主要是由于其概括性强并且思路不容易把握造成的。
特点,顾名思义,就是“特别之处”,但在回答历史问题时,它还应包括“突出之处”。
总的来讲,分析历史事物的特点还须从历史事物的组成元素入手;换句话说,也就是争方式、历史地位等,;……划分材料主要信息,结合分值归纳要点。
这种题型是现在高考最常考的类型。
其实,所有这些规律都是知识结构的再次运用。
建立牢固的、完整的、具有宏观与微观双向性的知识结构是答好历史问题的基础,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良策。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这只是一种常用和比较有效的方法,也是在答题时的首选思路。
根据试题的具体设问,以及所赋的分值,有时也需要我们做一些灵活取舍。
回答特点时各领域应考虑的要点:【分类做题思路】一、设问类型一: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点)? 相关真题: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 2015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014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2013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做题思路:答案80﹪来自材料,20﹪来自知识!要点言简意赅,学科术语!做题思路:1、迅速浏览本题大导语与设问要求,确定本题核心主题。
2、阅读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
首先要找出材料中心;并根据句号、冒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
3、将解读信息进行概括合并,尽量上升到历史事件的属性和角度,并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4、根据分值判断要答几个要点,组织答案,尽量用专业化、学科化语言,尽量简练。
【强化训练】1、(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
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
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同《中国城市发展史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及兴起的背景。
(12分)2、(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
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二、设问类型二:概括变化、发展过程的特点或者趋势(此类问题材料有明显的时间分期或阶段性提示)相关真题:2016年新课标卷二40(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2016年新课标卷40(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016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做题思路:注意在概括变化的时候要从历史事件的各个角度出发;概括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趋势,联系上下文。
其他同设问一思路。
三、设问类型三:比较异同类。
相关真题:2015年新课标卷一4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之处。
2016年新课标卷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做题思路:比较两者的异同,①先分别概括各自的特点,一定要关注角度,便于更好的进行比较(具体见设问一思路)②同一角度出发,可进行归类比较,找到相同与不同。
针对训练:1、(16年3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 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40.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直到欧洲继哥伦布和葡萄牙航海者远航探险之后、进行海外扩张时,才持续不断起来。
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仅限于耶稣会会士努力传布天主教方面。
耶稣会会士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学说是相容的。
耶稣会对儒家学说的迁就,导致了它与天主教其他修会之间的争论及其最后的灾难。
1745年,罗马教皇最后判耶稣会败诉。
这时,中国皇帝早已因这种长期的争吵和偶尔来其朝廷的教皇使节的傲慢无礼而心怀敌意,所以,进行了报复,禁止基督教的一切传教活动。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考试制度和儒家伦理观给欧洲留下的印象,较之欧洲的科学和数学给中国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罗马教皇作出裁决后的那个世纪里,中国和西方之间无任何思想交流。
中国人在与欧洲发生第一次冲突之后,依然极度自信和独立。
他们只是对耶稣会关于科学和神学的教导表示过一时的兴趣,但这些教导最终还是为他们所抛弃和遗忘。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掀起了一个翻译、引介、学习西方的“西学东渐”的热潮。
这时的“西学”并非特指一科一门之学,而是囊括各种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总汇。
其实,早在明末,徐光启在与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中就已经意识到中国缺少西方人所具备的那种“实学”,于是倡导“实学救世”,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的主张。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倡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与当年徐光启的主张一脉相承。
清末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实质上旨在采纳西学为我所用。
严复倡导“中西体用一致”,并大量翻译西方近代哲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学说,引入“天赋人权论”“进化论”等近代西方思潮,提出“统新故而观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其目的在于推行变法维新。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西学东渐的变化。
(13分)高考材料题考查方式及答题方法之概括类答案12、( 2 ) 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1、(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也可以写成政权巩固)。
(应该主要是从政府或者统治者角度出发,先直接目的再根本目的进行分析)(6分)相同:政府主导(救济力量或者主要承担者);设置救济机构(救济手段);立法保障(救济方式);因类而异(救济对象)。
(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英两国国情和指导思想决定的)(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2.(1)特点: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交流具有双向性;传教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少数中国人参与;教会试图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传播内容限于科学和神学;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导致西学在中国传播受阻。
(2)变化: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内容逐渐深入和广泛;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具有爱国救亡的时代特征;传播媒介更加多元,推动中国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