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人版)

合集下载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的一些常识。

2. 能够观察、积累动植物生长与变化的实例。

3. 能够分析和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4. 能够理解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动植物生长与变化的一些常识。

2. 动植物生长与变化的实例观察和积累。

3. 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分析和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2. 理解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动物和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学生回答问题。

二、展示(10分钟)1. 展示图片:教师出示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1)这些图片中的动植物有哪些变化?(2)你认为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三、学习(15分钟)1.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了解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一些常识。

2.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四、实践(20分钟)1. 观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和变化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影响,并讨论原因。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归纳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六、延伸拓展(10分钟)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性,并分享讨论结果。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生长和变化的实例,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的一些常识,学会了观察和分析动植物生长与变化的实例,提高了分析和探讨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原因的能力。

通过延伸拓展,学生还了解到了动植物生长和变化对人类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第14课光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第14课光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1.题目一: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解答: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约30万公里。这是一个基本的光学知识点,需要大家牢记。
2.题目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比如何?
解答: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低于在真空中的速度,因为空气是一种介质,会对光的传播产生微小的阻碍。
3.题目三:请解释光的反射现象。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我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同时,对于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实验中更加注重操作规范。对于随堂测试中的错误,我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内容逻辑关系
1.光的传播:介绍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性,强调光的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的变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光的基本概念。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约为每秒30万公里。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低于在真空中的速度。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光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太阳能电池板是如何将阳光转化为电能的。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讲授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通过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资源,直观地展示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光的来源: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光源的原理,如白炽灯、LED灯等,理解光源的发光机制。
3.光的传播现象:讲解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通过实例分析光的传播路径和传播方式。

人对环境的需求-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对环境的需求-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人对环境的需求-冀人2001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课程目标
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对环境的需求,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如何保护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人类对环境的需求;
2.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进一步了解如何保护环境。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
白板、黑板、彩笔、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
1. 环境和人类
通过PPT展示地球的样子,让学生思考人们与地球的关系。

提醒学生:所以
我们要好好地保护环境,因为环境会直接影响我们人类的生活和健康。

2. 人类的环境需求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思考人类和环境的需求,并围绕着这些需求组成小组。

学生根据需求列出清单,并讲述这些需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 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学生通过看视频,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思考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并讨论如何避免污染。

4. 如何保护环境
学生根据知识点和经验,列出一些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来保护环境。

然后讲述这些方法,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5. 检测知识掌握情况
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回答并对学生进行复习。

六、达成效果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类对环境的需求,明白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如何保护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新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氧气,氧气支持燃烧。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空气的组成,知道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4、通过实验,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内容分析: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验、讨论和收集资料等活动的基础上,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体会保护大气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大气的意识,并能从身边做起,以实际行动减少大气污染。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首先由认识空气的成分出发,逐步引向对大气的认识,然后由大气的各种成分,联系到它们对地球及地球上生命的不同作用,最后通过认识大气污染的危害,激发学生保护大气的意识,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减少大气污染的做法。

在《空气的成分》的学习体验中,重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存在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小组分析思考过程的感悟,学生对于空气的成分的认识有一定的体验感受,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养成观察分析探索的好习惯。

通过测量的长度数据的分析,蜡烛燃烧的时间的记录,测量水进入杯子的高度数据的分析,鼓励学生充分猜想并说明理由,知道氧气可以助燃的事实,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杯子中的氧气所占空间被水占据了。

学生实际:学生对于空气中的成分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具体到各空气成分的知识和具体的空气各成分的含量学生不了解,有的学生只是有模糊的印象,能说出一点知识,但不是很全面。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分析学生的现实知识储备,在教学设计方面重点给予学生实验探究的体验机会,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数据的记录。

充分的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善于通过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分析去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实验小组合作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意识,特别是探究空气中存在氧气的实验中,要求小组学生能在实验前安排好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能通过合理分工去完成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

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第12课火山(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第12课火山(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1.火山的定义与分布
-定义:火山是一种由地壳内部熔融物质喷发形成的地貌。
-分布: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缘,如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等。
2.火山的结构及喷发原因
-结构: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锥、火山喷发通道等组成。
-喷发原因:地壳板块运动导致地幔熔融物质上涌,压力积累导致喷发。
3.火山喷发的过程及特点
-《火山景观与旅游》:介绍国内外著名火山景观及火山旅游的相关知识。
-《火山与人类生活》:阐述火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火山灰对农业、航空等领域的影响,以及火山资源的利用。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火山喷发类型:鼓励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火山喷发,如熔岩喷发、爆炸性喷发等,并分析其成因和特点。
-火山监测与预警:引导学生了解火山监测的方法和手段,如地震监测、气体成分分析等,并探讨火山预警的重要性。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有所收获。他们对火山的结构、喷发原因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但在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反馈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火山知识的掌握仍不够扎实,尤其是在火山资源利用和火山灾害防范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相关案例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6.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学生对火山知识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火山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投影仪或智能白板
-实物模型:火山结构模型、火山岩石样本
-实验器材:模拟火山喷发装置、安全护具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冀人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能说出小孔成像的原理。

科学探究1.能从一道道光束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从光束现象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3.能根据假设设计多种实验方案。

4.能通过实验、观察获取光在空气中传播的事实。

5.能用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实验现象。

6.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并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7.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科学态度1.能对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2.能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3.能与他人分工合作、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光的直线传播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能认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能说出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难点1.能说出小孔成像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板3块、纸屏、吸管、蜡烛、火柴(或打火机)、夹子4个、记录表、课件等。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导:(出示图片)清晨,一缕阳光透过密林的缝隙照射在地面上,黑夜中打开手电筒,一道光束照亮路面。

想一想,你还在哪儿见过类似的现象?提问:光在空气中传播的线路是怎样的?(二)作出假设1.引导: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认为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怎样传播的?2.假设:我认为,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设计实验1.思路指导。

明确目的: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确定要素:光源、路径(直线和非直线)、结果呈现(光在空气中传播的结果)。

思维发散:选择哪些物品作为光源,构思什么样的直线和非直线(折线、曲线)路径,利用哪些方法观察光源通过路径传播的结果。

利用概念图将设计的条件呈现出来。

建构抽象模型:利用组合法,从三个实验要素中分别选出一个条件进行组合,可以得到很多种抽象的实验模型。

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第7课习惯与健康(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上册(冀人版)第7课习惯与健康(教学设计)
3.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如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学习资源和辅导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健康生活习惯的知识。
4. 增加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与家长和社区合作,鼓励他们在家庭和社区中实践健康生活习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十.内容逻辑关系
① 健康生活习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根据这些反思,我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实施:
1. 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应用健康生活习惯的知识。
2. 加强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健康生活习惯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健康生活习惯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 制定个人健康计划: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和睡眠
-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减少外卖、增加户外活动
-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规律作息、保持积极心态
板书设计:
1. 健康生活习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健康生活习惯对身心发展的影响
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健康生活习惯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健康生活习惯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健康生活习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小学科学3变色游戏(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3变色游戏(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3变色游戏(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标题:探索科学游戏之变色游戏(教案)引言: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精神。

在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小学科学3变色游戏是一项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本教案将围绕该游戏展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学习观察材料变色的现象,了解颜色变化的原理;2.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游戏材料:酸性溶液、红、蓝、绿色变色剂、透明容器、滴管、酸性溶液;2. 教师准备:相关实验设备、教学PPT等。

三、教学过程:1. 游戏前导:a. 教师引入:在介绍游戏前,向学生展示一些颜色变化的实例,如染发剂、洗衣粉溶液等。

引导学生思考颜色变化的原因,并与他们分享找出这一变化原理的重要性。

b. 设计问题:提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在酸性溶液中,加入哪种颜色的变色剂,能够使溶液变成另外一种颜色?为什么?2. 游戏实践:a.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

每组一份实验材料,以营造合作与探索的氛围。

b. 实施步骤:(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逐步进行实验。

(2) 学生可以利用滴管将颜色变色剂滴入透明容器中的酸性溶液。

(3) 学生观察并记录变色剂与酸性溶液的反应,记录变化前后的颜色和现象。

(4) 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归纳出变色剂与酸性溶液之间的关系。

3. 实验结果讨论与归纳:a.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变色剂和酸性溶液之间的关系。

b. 教师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或黑板,汇总学生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总结变色剂颜色与酸性溶液颜色之间的对应关系。

c.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不同颜色的变色剂与酸性溶液的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

冀人版(2024秋)五年级科学上册3.13地壳的构成(教案)

冀人版(2024秋)五年级科学上册3.13地壳的构成(教案)
d. 游戏:设计“地壳探险”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地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课后实践:布置“地壳资源调查”任务,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身边的地质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地壳的构成、地壳板块学说等内容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提高课堂趣味性。
- 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质现象
4. 地壳资源与人类活动
- 地壳中的矿产资源分布
- 人类活动对地壳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5. 课堂探究活动
- 地壳岩石标本观察
- 地壳运动对生活的影响探讨
板书设计:
1. 地壳的构成和特征
- 地壳的概念与组成
- 地壳的类型与特征
2. 地壳板块学说
- 地壳板块的定义和分类
-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 地壳边界: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边界通常表现为哪些地质现象?
3. 例题三补充:
- 板块边界: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有哪些特点?
- 地壳运动:举例说明地壳板块运动导致的地质现象。
4. 例题四补充:
- 防灾减灾:除了地震、火山喷发,还有哪些地壳运动引发的灾害?如何进行防范?
- 地壳灾害案例:分析一个具体的地壳灾害案例,阐述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5. 例题五补充:
- 地壳资源分类:地壳中包含哪些类型的资源?
- 资源利用与保护:在利用地壳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内容逻辑关系
- 地壳的概念与组成
- 地壳的类型与特征
2. 地壳板块学说
- 地壳板块的定义和分类
-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3. 地壳运动与地质现象
- 地壳运动的类型和原因
- 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地震、山脉形成。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4.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2.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提问: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

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汇报。

(繁殖新的植物)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你有什么问题?(先发芽,然后慢慢长大。

)2.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件(1)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2)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让学生充分发言。

)(3)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6 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6 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

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6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光的反射》是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

光的反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首先通过一幅图片展示了光在镜子中的反射现象,引出光的反射概念。

接着,教材安排了“照亮目标”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光的反射过程,初步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然后,教材介绍了反射光的应用,如潜望镜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最后,教材通过“科学在线”栏目,介绍了光的反射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认识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光的反射规律。

了解反射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光的反射规律。

能提出关于光的反射的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

3.科学态度目标对光的反射现象充满好奇心,愿意进行探究。

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能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1.认识光的反射现象,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2.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难点1.理解光的反射规律,能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能设计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2.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镜子、手电筒、白纸、铅笔、量角器等实验材料。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这个问题开始研究活动,其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建议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阅读科学在线。

如果有时间可以开展拓展活动。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4.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2.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1.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2.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教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一粒种子就能发育成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那么,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呢?学生思考并讨论。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一课——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二)新课教学◆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问题激趣,学生讨论教师:我们已经有了种茄子的经验,想一想,根据经验猜想一下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学生回答。

(温度、空气、水)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P2,看书中的小朋友和大家想的一样吗?“在自然界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教师: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雨后种子容易萌发?”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学科学4生锈与防锈(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4生锈与防锈(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4生锈与防锈(教案)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标题:探索神奇的生锈与防锈——小学科学教案引言:本文是针对冀人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案,旨在通过实践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生锈与防锈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展实验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生锈的原理、防锈的方法和材料的选择,并培养了解身边事物、探索科学的乐观态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生锈”;- 掌握常见金属材料生锈的条件和过程;- 学习并掌握几种常见的防锈方法;- 探究金属材料的防锈原理。

2. 能力目标:-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试验现象;- 能够独立或合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PPT演示稿;- 适量的金属片、铝箔、铁钉等材料;- 盐水和清水;- 橙汁和柠檬汁;- 清洁剂;- 实验桌面、试管、盛器等实验用具。

2. 学生准备: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齐全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报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锈?为什么有些金属会生锈而有些金属不会?如何防止金属生锈?这些问题将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演示简要地介绍生锈的概念、条件和过程。

并提出一个研究问题:某种金属在不同的溶液中是否会发生不同的生锈现象?以此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实践。

3. 实验操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溶液:盐水、清水、柠檬汁和橙汁。

每个小组选取相同的金属材料(如铁钉)并放入不同的溶液中浸泡。

学生被要求记录、观察和比较不同溶液对金属材料生锈的影响。

4. 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总结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哪种溶液中金属生锈最快?哪种溶液中金属生锈最慢?为什么发生这种现象?5. 防锈方法的引导(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讨论什么是防锈,以及有哪些常见的防锈方法。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xxx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计划一、学生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

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

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

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

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

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

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

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教学设计1.小苗的诞生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4.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2.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目标1.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2.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提问: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

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汇报。

(繁殖新的植物)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你有什么问题?(先发芽,然后慢慢长大。

)2.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件(1)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2)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让学生充分发言。

)(3)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设计实验方案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①讲述: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实验呢?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同学们设计实验的思路很好。

要证明种子萌发与某个条件是不是有关系,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验证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可以把种子分成两组:第一组种子首先用水浸泡,在实验过程中始终用湿布覆盖(每天往布上洒少量的水),保持湿润的环境;第二组种子不用水浸泡,在实验过程中既不加水也不用湿布覆盖,始终处在干燥的环境;把两组种子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盘子里都不放土,把盘子同时放在阳光照射下的温暖地方。

观察哪组种子能萌发,哪组种子不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

播放录像“种子萌芽实验”⑥讨论: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A.假如第一组种子萌发了,第二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B.假如两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方案2:研究种子萌发与空气是否有关系①讲述:要弄清种子萌发与空气有没有关系,应该怎样实验呢?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要验证种子萌发是否与空气有关系,必须把种子放在有空气与无空气的不同环境中进行对比,同时要使水、温度等条件相同。

可以这样实验:取两根筷子,用细线在每根筷子上捆一粒蚕豆或菜豆的种子,把捆有种子的筷子分别放入1号杯和2号杯。

往杯中倒入水,使1号杯中的种子完全没入水中,由于水中的空气很少,这粒种子可以粗略地看作是处在有水而没有空气的环境中;使2号杯中的种子下半部浸在水中,上半部在空气中,这样,这粒种子就处在既有水又有空气的环境中。

把两个杯子同时放在温暖的环境中,每天向2号杯加适量的水,以保持实验开始的状态,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水的蒸发影响对比的条件。

观察哪个杯中的种子能萌发,哪个杯中的种子不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

⑥讨论: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A.假如2号杯中的种子萌发了,1号杯中的种子没有萌发,这说明什么?B.假如两个杯中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方案3: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①讲述:要弄清种子萌发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应该怎样实验呢?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总结实验方法:要验证种子萌发是否与温度有关系,可以这样实验:把用水浸泡过的种子分为三组,分别放在三个盘子中,用湿布覆盖;第一组放在温度非常低的地方,例如室外(多数地方冬季室外气温在10℃以下)、地窖或冰箱里;第二组放在温度非常高的地方,例如放在火炉的炉盘上或很热的暖气片上;第三组放在温度适中的地方,例如10℃~20℃的室内。

观察哪组种子能萌发。

⑤分组实验:按照上述设计组装实验。

⑥讨论:下节课要讨论回答的问题:A.假如第一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B.假如第二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C.假如第三组种子萌发了,其他两组种子没萌发,这说明什么?D.假如三组种子都萌发了,这说明什么?教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方案去研究。

备注:这节课只讲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及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及讨论留在下节课。

3.巩固应用1.讲述:这节课,我们首先对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进行了推想,然后又研究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查明种子萌发是否与水、空气、温度有关系。

2.提问:在设计种子萌发与某个条件是否有关系时,应该注意什么?3.播放种子萌发的实验录像。

板书设计第一课小苗的诞生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根据经验猜想种子萌发需要以下条件:①适宜的温度②适当的水分③空气2.设计实验方案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方案2:研究种子萌发与空气是否有关系方案3:研究种子萌发与温度的关系第二课时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种子萌发过程图。

②学生准备:课下做种子萌发条件的对比实验,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

上课时,把萌发的种子和观察记录带到学校来。

教学过程(一)导课1.检查学生课前实验和观察记录情况。

2.讲述:这节课,我们根据大家观察、实验的结果,进一步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1.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1)讨论:①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你是怎样实验的?②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空气?你是怎样实验的?③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与温度是否有关系?需要什么样的温度?(适宜的温度)你是怎样实验的?④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你是怎样实验的?⑤通过实验证明,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土壤?你是怎样实验的?⑥根据以上实验结果,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2)教师小结:同学们在课前的实验完成得很好,既认真又符合对比实验的要求。

(如有不足之处,根据实际情况指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确切地知道: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2.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过程(1)讲述:课前,同学们在实验验证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过程中还仔细地观察了种子萌发的过程,并做了记录。

现在,把你们的观察结果相互交流一下。

(2)汇报观察结果:①×月×日,种子有什么变化?(要具体形象地进行描述。

)②你在观察中,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3)讨论: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实验中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那种子萌发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4)教师小结:(出示种子萌发过程图。

)教师:同学们不但实验做得好,观察记录也很好。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长出胚芽四个阶段。

以后,胚根长成植物的根,胚芽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3.阅读科学在线。

★拓展活动:制作种子标本盒(1)观察教师出示种子标本的成品供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教师提问:按照怎样的标准给种子分类?(提示:可按照颜色、形状、大小等标准分类)(2)提问:自制种子标准盒应放哪里保存?为什么?巩固应用1.讲述:这节课,我们明确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种子萌发的过程。

2.(播放种子萌发的录像)请你边看录像边记录如下问题的答案。

(1)种子萌发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是怎样的?(3)为什么冬季生豆芽时必须把盛豆子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北方农村多放在热炕头上,还盖上棉被。

)(4)为什么收获的粮食必须晒干之后才能入库贮存?板书设计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必须具备的条件。

2.指导学生认识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长出胚芽四个阶段。

拓展活动:制作种子标本盒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小组的研究活动。

2.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研究结果说出什么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能分别举出2种分别适合在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3.能通过多种调查方式说出当地的土壤适合栽种哪些植物,并能分析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状况。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土壤的图片及实物。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谈话引入。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翻开书P5,看书上最上面的一段,哪位同学来读一下?学生朗读。

教师: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大家想一想,花生适合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沙地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讲述花生为什么都种在沙地里。

(内容见文本素材)教师:看来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二)新课教学活动1: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1.认识三种土壤(1)观察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种土壤的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三张图片,说说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三堆土。

教师:为了大家观察的更清楚些,老师按照这三幅图片准备了土壤,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取土,然后仔细观察。

学生上讲台前取土。

教师: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观察?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感官从颗粒大小、颜色和粘性等方面来认识。

教师:看来大家的观察方法还真多,下面就用你们自己想到的方法或老师提示的方法开始观察土壤,记着要做好记录呦。

学生活动,亲自体验三种土壤特性的不同。

X-k-b- 1.-c-o-m(2)交流汇报学生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教师适当点评。

(3)活动结束,教师小结。

教师对三种土壤的性质进行陈述。

①沙土。

结构松散,通气透水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容易干燥。

因此,用沙土作为盆栽基质时,应多施有机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土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