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检验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合集下载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脑脊液培养。

3.标本3.1标本类型脑脊液。

3.2 标本采集由临床医师以无菌要求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2-3ml,盛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脑膜炎奈瑟菌离体后能产生自溶酶,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离体后也易于死亡。

因此,脑脊液无论涂片或培养,必须于采集后立即送检。

3.3 标本拒收标准3.3.1 标本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2 标本未用无菌试管留取。

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室温,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切勿放冰箱,否则影响检出率。

4. 试剂、仪器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克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VITEK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药敏纸片、TBA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参见《质量管理程序》6. 检验步骤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6.1.1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外观浑浊或脓性脑脊液可直接涂片,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应3000r/min离心10-15分钟后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就、镜检。

根据染色及形态特征,常可初步提示细菌的种类。

6.1.2 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参见《分支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6.1.3 新生隐球菌涂片检查取脑脊液的沉淀物作墨汁负染色,或取脑脊液的离心沉淀物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置于35摄氏度培养2~5日,根据菌落特性,涂片染色镜检作出报告。

必要时可作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

分离培养6.2.6.2.1用接种环挑取混浊脑脊液或经离心沉淀的沉淀物,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摄氏度培养18~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根据菌落特点、形态与染色及生化反应鉴定细菌,并作药敏试验。

SOP024脑脊液常规检查

SOP024脑脊液常规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一、检验目的:了解脑脊液外观、细胞、生化性质,为脑脊液的诊断提供实验数据。

二、原理:1、蛋白定性(潘氏试验)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成不溶的蛋白盐而产生白色混浊或沉淀。

2、细胞计数:用稀释的冰乙酸溶解红细胞并固定有核细胞,计算单位体积内有核细胞数换算成每微升有核细胞数。

3、分类原理:根据细胞形态分为单个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或根据细胞形态和染色特性分类(N、L、B、M、E、间皮细胞、浆细胞、肿瘤细胞等。

4、墨汁染色:新型隐球菌经印度墨汁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厚荚膜,并有出芽的球形孢子,直径5~20um。

三、标本的采集:1、标本类型:新鲜脑脊液2、标本采集:临床医生行腰椎穿刺,必要时从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3、标本储存:一般不超过1小时。

四、试剂:1、5%苯酚溶液2、冰乙酸或白细胞稀释液3、印度墨汁五、仪器设备1、试管。

2、100ml量筒。

3、计数板。

4、显微镜。

六、操作步骤1.理学检查:●观察颜色:分别以无色、乳白色、红色、黄色、黑色或绿色等文字描述。

●透明度:分别以清晰透明、微浑、浑浊等报告。

●凝块或薄膜:分别以无凝块、有凝块、有薄膜等如实报告。

2.白细胞计数:●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放入冰乙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乙酸后倾去之,然后滴加混匀的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板,计算10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N)●血性标本:将混匀的脑脊液用白细胞稀释液稀释后混匀充入计数板计数10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计数结果乘以稀释倍数得白细胞数N。

必要时需校正白细胞数。

●报告方式:白细胞计数:N/ul。

N小于10可不分类。

3.白细胞分类:●直接分类: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

●染色分类法:如直接分类不易区分细胞时,可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制成均匀薄片,置室温或37℃温箱待干,进行瑞氏染色后用油镜分类。

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标准操作程序
【目的】指导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操作。

【该SOP文件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变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请专业组长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测定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又称潘氏试验。

【试剂配制】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

【操作步骤】
取试剂2-3ml ,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土)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阳性(2+)白色浑浊。

强阳性(3+)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4+)白色凝块。

【临床意义】
正常时多为阴性或极弱阳性。

有脑组织和脑脊髓膜疾患时常呈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白质炎、流行性脑炎等。

脑出血时多呈强阳性反应,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可呈阳性反应。

【注意事项】
1、脑脊液混浊或含有细胞时,须经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做本试验。

2、做此试验时,所用滴管.试管必须十分清洁,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脑脊液标本采集(腰穿法)与转运SOP

脑脊液标本采集(腰穿法)与转运SOP

脑脊液标本采集(腰穿法)与转运SOP文件编号: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各临床科室修订时间:年月执行日期:年月日具体内容:一、采集方法1.由临床医师以无菌方法收集脑脊液。

2.标本采集步骤(1)术者洗手,戴帽子、口罩。

(2)协助患者卧位。

嘱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间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一手抱住患者的头部,另一手挽住患者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以便于进针。

(3)确定穿刺点。

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会处为穿刺点,一般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4)皮肤消毒。

用消毒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形涂擦(棉签必须也要同时旋转),直径约5㎝,作用时间至少30s。

应注意消毒过的地方不能重复涂抹,穿刺部位经消毒后不得再触摸。

如果病人穿刺部位的皮肤不够清洁,则需再消毒一遍。

(5)局部麻醉。

术者打开腰穿包,戴无菌手套,在穿刺部位覆盖洞巾,抽取2%利多卡因(用量可因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自皮肤到椎间韧带行局部麻醉。

(6)穿刺。

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儿童为2—4㎝,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有落空感,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即可见脑脊液流出。

(7)收集。

取脑脊液2—5ml,按检验需要量(细菌培养≥1ml,真菌≥2ml,抗酸杆菌≥2ml)注入无菌试管内。

(8)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24小时后可去除),用胶布固定。

并协助患者去枕俯卧(如有困难,则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内压性头痛。

(9)送检。

填写申请单时,应注明标本来源、检验目的、采样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相关信息。

二、标本运送1.已采集的标本应视为潜在性生物危险品,均应置于防渗漏、相对密封的容器中收集、存储与转运。

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

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

脑脊液常规检查作业指导书一、背景知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简称CSF)是一种存在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隙中的无色透明液体,由脉络丛分泌而成。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份脑脊液常规检查的作业指导书,以便他们能够正确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提供准确的检查结果和诊断依据。

三、检查方法1. 患者准备a) 在进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前,需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b) 患者在检查前需禁食4-6小时,以减少脑脊液产生,避免误差。

c) 记录患者的相关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等。

2. 检查准备a) 检查仪器:脑脊液采集套装、橡胶手套、酒精、棉签、无菌穿刺针、无菌注射器、常规检查用试管等。

b) 核对检查仪器是否齐全,检查仪器严禁交叉使用。

3. 检查步骤a) 选择合适的脑脊液采集部位:常用的采集部位有腰椎间隙和枕额部蛛网膜下腔。

b) 患者取侧卧位,将患者腰椎弯曲并尽量将腿屈曲,或者将患者头部向胸部弯曲,以暴露采集部位。

c) 采用无菌穿刺针进行脑脊液穿刺,先用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然后进行穿刺,穿刺时注意角度和深度,避免损伤神经或血管。

d) 抽取脑脊液:在穿刺后,将注射器连接到穿刺针上,轻轻抽吸脑脊液,避免产生气泡。

e) 抽取足够的脑脊液后,将脑脊液转入试管中,并封闭试管。

四、常规检查内容及操作1. 外观检查:检查脑脊液的色泽、透明度和悬浮物,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应为无色透明液体。

a) 将脑脊液试管放置于光源下观察,记录颜色的变化。

b) 检查透明度:轻轻晃动试管,观察脑脊液的透明度变化。

c) 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悬浮物,如脓细胞、红细胞或白细胞等。

2. 常规检验项目:a) 应进行的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含量等。

b)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其他相关的检验项目,如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PCR等。

脑脊液检验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脑脊液检验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

文件编号:ABCD-SOP-07-25版序:2005-01页码:第1 页,共7 页[标本采集]1.标本送检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即将检验。

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者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操作步骤]一、常规检验:1、 (CSF)颜色检查[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

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者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 (0-8) × 106/L;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文件编号:ABCD-SOP-07-25版序:2005-01页码:第2 页,共7 页[临床意义](1) 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者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脑脊液检测流程

脑脊液检测流程

脑脊液检测流程脑脊液检测流程标本采集:脑脊液标本主要由临床医师采集,一般行腰椎穿刺,必要时丛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穿刺采集。

采集后无特殊处理要求,应立即送检,不超过1小时。

操作步骤:1)认真观察并记录脑脊液颜色、透明度及是否有凝块。

颜色:正常为无色,病理情况下可有红色、黄色、米汤样、棕色、绿色、褐色或黑色透明度:正常为清澈透明;病理情况下可有不同程度的浑浊,脑脊液中细胞数大于300X106/L或含大量细菌、真菌时呈不同程度浑浊。

结核性脑膜炎时呈毛玻璃样浑浊;化脓性脑膜炎时呈脓性浑浊;正常脑脊液可因穿刺过程中带入红细胞而成轻度浑浊。

2)潘式试验:取潘氏试剂2-3ml。

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经5分钟2000转离心的脑脊液上清液1-2滴,衬以黑背景,立即观察结果。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阳性:(+)为白色云雾状;(2+)为白色浑浊;(3+)为白色浓絮状沉淀;(4+)为白色凝块。

3)细胞计数非血性标本:小试管内加入冰醋酸1-2滴,转动试管,使内壁沾有冰醋酸后倾去,然后滴加混匀脑脊液3-4滴,数分钟后,混匀充入计数池,按血液白细胞计数法计数。

血性标本:将混匀脑脊液用1%冰醋酸溶液按血液白细胞计数法稀释后进行计数。

4)细胞分类直接分类法:白细胞计数后,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直接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形态分别计数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多个核细胞,应数100个白细胞,并以百分率表示。

若白细胞少于100个,应直接写出单个核、多个核细胞的具体数字。

染色分类法:将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2滴,加正常上清1滴,推片制成均匀薄膜,置室温或37℃温箱内待干,行瑞士染色后用高倍镜或油镜分类。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程序1 检验目的鉴别诊断及预后观察神经系统疾病及其并发症。

2 检测原理一般性状检查采用目测法;细胞学检查采用显微镜手工检查法。

3 性能参数脑脊液常规检查是手工试验,目前还没有试验性能指标。

4 标本采集与接收4.1 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生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

第一管作细菌学检查,第二管作化学或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常规检查。

4.2 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因为放置时间过久,其性质可能发生改变,可能影响检验结果。

采集的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混入血液。

5 设备和试剂5.1 仪器:复星公司 ACT-2000 超高倍显微镜系统,Sysmex XT-4000i 分析仪。

5.2 试剂:冰醋酸。

5.3 设备:血细胞计数池。

6 容器和添加剂脑脊液常规检查试验的容器为消毒的玻璃试管,一般情况下无任何添加剂(如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 EDTA 盐抗凝)。

7 操作步骤7.1 检验申请单及标本的审核整理脑脊液常规检验申请条码及标本,审核合格后,对脑脊液检验申请单姓名和标本标识进行复查,确认一致后进行检测。

7.2 一般性状检查: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测量采用目测法。

7.3 细胞计数7.3. 1 手工法:对澄清的脑脊液混匀后用滴管直接滴入一次性计数板,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混浊或带血的脑脊液可用细胞稀释液或者生理盐水稀释后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管壁带有冰乙酸的小试管中,混匀后滴入一次性计数板内,用低倍镜计数全部方格内细胞数。

7.3.2 仪器法:取混匀好的标本直接在 XT-4000i 上用体液模式进行检测,并记录结果。

7.3.3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7.3.3.1 直接分类法:如果白细胞数不超过 0.015×109/L,可不分类计数;如超过 0.015×109 /L 应分类计数。

在高倍镜下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分别计数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计数100 个白细胞,以百分比表示。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

脑脊液检验操作规程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1页共5页脑脊液常规检验操作程序1.目的保证脑脊液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及时。

2.适用范围脑脊液常规检测,标本类型为脑脊液。

3.职责3..1脑脊液标本由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检验人员向临床提供脑脊液标本量、保存条件、注意事项、生物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

3.2脑脊液标本的运送由临床卫生员运送。

3.3收集与处理检验后脑脊液标本由检验卫生员统一送到医院垃圾处理站按相关程序进行处理。

4. 检验程序4.1脑脊液理学检验:4.1.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液体。

当有病变时可出现红色、黄色、绿色、乳白色、黑色等颜色。

4.1.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当脑脊液中有形物增加时,透明度降低,透明度可按清晰透明,微浑、浑浊三级报告。

4.1.3凝固或薄膜正常脑脊液没有凝块,化脓性脑膜炎时可出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2页共5页现,脑膜炎时可出现薄膜,可用无凝块、胶冻样、有薄膜形成、有凝块等方式报告。

4.2脑脊液化学检验:(一)潘氏(pandy)定性试验4.2.1【原理】蛋白质与石碳酸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4.2.2【试剂】5-7%石碳酸溶液。

4.2.3【方法】取试剂2-3毫升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滴管滴入脑脊液1-2滴,衬以黑色背景下观察结果,出现白色浑浊为阳性。

4.2.4【结果判断】透明无变化(一)阴性微呈白雾状(〒)极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弱阳性白色浑浊(++)阳性白色浓絮状沉淀(+++)强阳性湖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HNZLYY-JYK-ZY-LJ -001 脑脊液常规检验标准操作程序第3页共5页白色凝块(++++)最强阳性4.3【注意事项】试剂和脑脊液应按一定比例进行试验,若脑脊液浑浊,应离心沉淀后取上清液试验。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

脑脊液采集规范及操作规程脑脊液采集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和鉴别许多疾病。

为了确保采集到的脑脊液样本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下面给出了脑脊液采集的规范及操作规程。

一、准备工作1. 确保患者已经获得充分的知情同意,并解答其相关问题。

2.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3. 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和Rh血型,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二、操作步骤1. 采集前的准备a. 患者自早上起床后至采样前应禁食,但可以喝水。

b. 患者取空膀胱状态(尿量少于100 ml)。

2. 术前准备a. 患者取坐位或左侧卧位,头稍向胸颈弯曲。

b. 术区皮肤反复用医用皂液清洗,并用无菌草酒棉擦干。

c. 移至无菌台,戴无菌手套。

d. 使用50%酒精溶液将术区擦拭,并待其干燥。

e. 用无菌巾将患者的头发包起来。

3. 局麻a. 将0.5%利多卡因2-3 ml深部注射至腰4-5棘间间隙,直到追踪脊柱的阻力消失。

b. 将腰椎区域以外的点作为局部麻醉剂的注射点。

4. 脑脊液采集a. 用无菌手套将穿刺针取出,并用酒精消毒棉擦拭。

b. 用无菌穿刺针从中线刺入术区皮肤,成30°角,刺入皮肤后减小成10-15°角。

c. 当出现'闪电般'感觉时,表示针游离入蛛网膜下腔,然后将内针推出,获得脑脊液。

d. 观察脑脊液流动情况,获取样本(收集量至少1~2ml)。

e. 取出脑脊液后,将内针重新推入穿刺针,推出穿刺针,并记住进针点。

f. 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观察出血情况。

5. 术后护理a. 协助患者平卧休息,低头位5-6小时。

b. 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包括头痛、呕吐、眩晕等。

c.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报告异常情况。

三、注意事项1. 采集前应细致询问患者病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2. 移液过程应尽量轻柔,以免造成红细胞破裂、杂质污染和细胞溶解。

3. 避免针致伤血管和神经。

脑脊液抽取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脑脊液抽取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脑脊液抽取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操作流程
1. 准备工作
- 消毒和清洁所需抽取部位。

- 准备好抽取过程所需的器械,包括穿刺针、皮肤消毒剂、局部麻醉药等。

2. 准备患者
- 与患者沟通并解释抽取过程。

- 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通常是侧卧位。

3. 麻醉部位
- 使用局部麻醉药清洁和麻醉所需穿刺部位。

- 等待麻醉药生效。

4. 抽取脑脊液
- 使用消毒的穿刺针穿刺皮肤,直到针头进入蛛网膜下腔。

- 针头进入后,缓慢抽取脑脊液。

- 监测患者的反应和症状变化,确保操作安全。

5. 结束抽取
- 抽取足够的脑脊液后,轻轻拔出穿刺针。

- 对穿刺部位进行清洁和消毒。

评分标准
脑脊液抽取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可以通过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1. 技术熟练度
- 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包括准确的穿刺位置和稳定的手法。

2. 操作过程流畅度
- 操作过程中是否出现漏操作、错刺等错误。

3. 抽取脑脊液量
- 抽取的脑脊液量是否符合要求。

4. 患者反应和症状
- 患者在抽取过程中是否有明显的不适或并发症。

5. 感染风险
- 是否严格按照消毒和清洁流程进行操作,以减少感染风险。

评分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细化和量化。

请注意,在进行脑脊液抽取操作时,始终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操作过程的质量和安全。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1。

目的:建立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2.范围:适用于脑脊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3。

标本采集:3。

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3.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3。

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

器材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7。

1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1)观察颜色。

(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7.2 结果判断与分析:7。

2.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

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

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

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

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

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

尿液脑脊液蛋白测定SOP_UCFP临床意义_检验科生化项目SOP

尿液脑脊液蛋白测定SOP_UCFP临床意义_检验科生化项目SOP
5.2校准条件
在室内质控失控、更换试剂批号、更换仪器主要配件或进行大保养后均需校准。无特殊情况校准
周期按F5:PROCESS CTRL→F1:CALIBRATION,按enter→F2:SET-UP&RUN,按项目键选择所需要校准的项目名称METHOD,选中相应试剂批号LOT,输入操作者姓名Operator、校准液货号Calibrator
6.1质控品准备和储存
质控品为液体,可以直接使用。原包装质控品-10~-70℃可保存到瓶身有效期,未开启2~8℃可保
尿液/脑脊液蛋白测定
文件编号:
版本号:
页码:第页共页
存90d,开启后2~8℃可保存30d。
6.2质控水平和分析批长度
每24小至少进行一批,每批2个浓度水平。
6.3质控操作程序
与4.4标本检测步骤相同,只需要按F4:NEXT PRIORITY将ROUTINE修改成QC状态。
文件编号:
版本号:
页码:第页共页
1检测原理
在反应过程中,焦酚红与钼酸钠结合生成在470 nm处有最大吸光度的红色化合物。样本中的蛋白与此化合物在酸溶液中反应,生成蓝紫色的化合物,在600 nm处吸光度最大。600 nm处的吸光度与样本中的蛋白浓度成正比。
焦酚红-钼酸盐+蛋白PR-MO-Protein复合物(在600nm处吸收)
尿液总蛋白升高常见于肾小球渗透性过高、肾小管重吸收不全和蛋白分泌异常等疾病,如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多发性骨髓瘤等。
10参考文献
[1]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尿液/脑脊液蛋白(UCFP)测定试剂说明书。
[2]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42~344。

脑脊液样本采集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

脑脊液样本采集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

脑脊液样本采集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操作程序1. 准备工作- 检查采集器材是否完好,包括穿刺针、导管、采集管等。

- 确保采集现场整洁且符合无菌要求。

- 患者需要在体位上保持舒适。

2. 无菌操作- 医生和护士应进行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帽子。

- 采集器材应提前消毒并保持无菌。

3. 穿刺准备-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并进行消毒。

- 确保穿刺针锋利并完好无损。

4. 穿刺操作- 医生应将穿刺针低速推进到合适的深度,同时注意控制进针方向。

- 当感觉到颅底膜囊被穿透时,应停止推进针管。

- 抽取所需的脑脊液样本。

5. 采集完成- 缓慢地将穿刺针拔出,同时压迫穿刺点,防止脑脊液外溢。

- 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分装、标记和送检。

评分标准在脑脊液样本采集过程中,可以根据以下指标进行评分:1. 操作部位清洁度(10分)- 无菌巾覆盖操作区域。

2. 操作者的手部清洁度(10分)- 操作者双手洗净并穿戴无菌手套。

3. 穿刺点选择(20分)- 穿刺点选择准确,无血管和神经损伤。

4. 穿刺针的使用(20分)- 穿刺针锋利度好,无明显损伤。

5. 采集效果(40分)- 采集成功,脑脊液样本充足。

每个指标的满分为10分,根据操作者的实际操作情况,综合评定得分,并将得分记录在评分表中。

注意事项:- 采样前要充分告知患者采集的目的和可能的不适症状。

- 采集过程中要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以上为脑脊液样本采集操作程序和评分标准,操作者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以确保采集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脑脊液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标准(最新考核表)

脑脊液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标准(最新考核表)

脑脊液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标准(最新考核表)引言脑脊液标本采集是临床诊断和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操作。

准确的脑脊液标本采集技术能够确保标本的质量,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本文档旨在制定脑脊液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标准,以供临床医务人员参考和遵循。

1.脑脊液标本采集前的准备工作1.1.准备必要的器械和材料,包括脑脊液采集针、试管、消毒液等。

1.2.清洁操作区域,保持一定的无菌环境。

1.3.检查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

1.4.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解释脑脊液采集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2.脑脊液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步骤2.1.患者取体采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必要的生命体征检查。

2.2.定位脊髓腔,常用的位置是腰椎4-5椎间隙。

2.3.消毒处理,将操作区域进行无菌消毒,常用酒精或碘酒消毒。

2.4.局麻麻醉,将局部麻醉药物用于脊髓腔穿刺位点。

2.5.脊髓腔穿刺,操作者利用脑脊液采集针进行脊髓腔的穿刺。

2.6.脑脊液采集,须根据需要采集一定量的脑脊液标本,一般为3-4mL。

2.7.采集完成后,将脑脊液标本放入试管中,并封闭试管以防止污染。

2.8.清洁消毒,对操作区域进行再次消毒,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2.9.通知患者注意事项,如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等。

3.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的处理3.1.将采集完成的脑脊液标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相应的检查。

3.2.在送检过程中要确保标本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避免交叉污染。

3.3.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做好标本的保存和运输。

4.脑脊液标本采集中的注意事项4.1.操作者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并严格按照操作标准进行采集。

4.2.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慎重考虑脑脊液采集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4.3.患者应该配合操作者的指引,保持合适的体位,以利于采集的顺利进行。

4.4.每个脑脊液标本采集针只能使用一次,并在使用后进行消毒和处理。

4.5.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规范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感染和交叉污染的发生。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脑脊液标本采集的操作标准,包括前期准备工作、采集技术操作步骤、采集标本后的处理以及注意事项。

检验科脑脊液常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脑脊液常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脑脊液常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了使脑脊液常规检验方法标准化,特制定本规程。

2.【职责】2.1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室负责人监督落实。

2.2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3.【样本类型及实验前准备】3.1样本类型:新鲜脑脊液3.2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精神、体力、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3.3容器添加剂类型:可用EDTA盐抗凝3.4实验试剂:苯酚(饱和石碳酸溶液)3.5标本的采集和保存3.5.1腰椎穿刺成功后立即测定脑脊液压力,然后留取脑脊液标本于3个无菌试管,每个试管1-2ml。

第一管做病原微生物学检验,第二管做化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三管做理学和细胞学检验。

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并于1h内检验完毕。

因放置过久,可造成细胞破坏、葡萄糖等物质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

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和混入血液。

若混入血液应注明,进行细胞计数时应做校正。

3.5.2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

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3.5.3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4.【测定原理】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即潘氏(Pandy)试验。

5.【操作步骤】5.1一般性状.:主要观察颜色与透明度,可记录为水样透明(白细胞200/μl或红细胞400/μl 可致轻微混浊)白雾状混浊,微黄混浊、绿黄混浊、灰白混浊等。

颜色①红色如标本为血性、为区别珠网膜下隙出血或穿刺损伤,应注意以下情况。

将血性脑脊液使管离心沉淀(1500r/min),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珠网膜下隙出血,且出血时间已超过4h,约90%患者为12h内发生出血。

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管底,多为穿刺损伤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外伤引起出血时也可以见到。

脑脊液测压操作流程

脑脊液测压操作流程

脑脊液测压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脑脊液测压是一种通过测量脑脊液压力来评估神经系统健康状况的检查方法。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

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脑脊液标本细菌学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脑脊液培养。

3.标本3.1标本类型脑脊液。

3.2 标本采集由临床医师以无菌要求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2-3ml,盛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脑膜炎奈瑟菌离体后能产生自溶酶,迅速自溶,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离体后也易于死亡。

因此,脑脊液无论涂片或培养,必须于采集后立即送检。

3.3 标本拒收标准3.3.1 标本标识与化验申请单不符。

3.3.2 标本未用无菌试管留取。

3.4 标本保存采集标本后立即送到实验室,不能及时送检可置于室温,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切勿放冰箱,否则影响检出率。

4. 试剂、仪器4.1 革兰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麦克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4.2 VITEK鉴定系统;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I+)、革兰阴性菌药敏卡(GNS)、革兰阳性菌鉴定卡(GPI)、革兰阳性菌药敏卡(GPS)、药敏纸片、TBA板条等,有效期及储存条件参见试剂说明书。

4.3 接种针、接种环、电热灼烧器、显微镜、孵育箱、CO2培养箱等。

5. 细菌鉴定和药敏质控参见《质量管理程序》6. 检验步骤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

6.1 涂片检查6.1.1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外观浑浊或脓性脑脊液可直接涂片,无色、透明的脑脊液,应3000r/min离心10-15分钟后取沉淀物涂片、革兰染色、就、镜检。

根据染色及形态特征,常可初步提示细菌的种类。

6.1.2 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参见《分支杆菌属检验标准操作规程》6.1.3 新生隐球菌涂片检查取脑脊液的沉淀物作墨汁负染色,或取脑脊液的离心沉淀物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置于35摄氏度培养2~5日,根据菌落特性,涂片染色镜检作出报告。

必要时可作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

6.2分离培养6.2.1用接种环挑取混浊脑脊液或经离心沉淀的沉淀物,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平板,置于5%~10%CO2环境中35摄氏度培养18~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根据菌落特点、形态与染色及生化反应鉴定细菌,并作药敏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性(++):白色浑浊。
强阳性(+++):白色浓絮状沉淀。
最强阳性(++++):白色凝块。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脑液蛋白轻度增高(+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
[原理]
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可形成不溶性蛋白盐而下沉,产生白色浑浊或沉淀。
[试剂组成]
5%苯酚溶液
[操作步骤]
取试剂2-3ml,置于小试管内,用毛细管滴入脑脊液1-2滴,立即观察结果。
[结果判断]
阴性:清晰透明,不显雾状。
极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弱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
[正常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
(2)脑脊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
(2)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白蛋白减少见于脑外伤急性期。
(3)α1-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膜炎、脑脊髓灰质炎等。
(4)α2-球蛋白增高:常见于脑肿瘤、转移癌、胶质瘤等。
(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以上;
(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
(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
XXXX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ABCD-SOP-07-25
脑脊液检验
版序:2005-01
页码:第1页,共7页
[标本收集]
1.标本送检必须及时,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查;葡萄糖分解使含量降低;病原菌破坏或溶解。
2.细胞计数管应避免标本凝固,遇高蛋白标本时,可用EDTA盐抗凝。
7、细胞分类(DC)
[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
间皮细胞:偶见;其他细胞:无。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
(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
(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
(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
3、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新生儿:(0-30)×106/L。
XXXX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ABCD-SOP-07-25
脑脊液检验
版序:2005-01
页码:第2页,共7页
[临床意义]
(1)细胞数明显增高(>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脑水肿等。
4、蛋白定性试验(潘氏球蛋白定性试验)
XXXX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ABCD-SOP-07-25
脑脊液检验
版序:2005-01
页码:第4页,共7页
二、化学检验:
1、蛋白定量
[正常参考值]
腰椎穿刺:0.15-0.45g/L;
脑室穿刺:0.05-0.15g/1;
脑池穿刺:0.10-0.25g/L。
[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1.9-7g/L,麻痹期为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0.5-3.0g/L。
2、蛋白电泳
[正常参考值]
前白蛋白:0.03-0.07;白蛋白:0.51-0.63;
α1-球蛋白:0.06-0.08;α2-球蛋白:0.06-0.10;
β-球蛋白:0.14-0.19;γ-球蛋白:0.06-0.10。
[临床意义]
(1)前白蛋白增高:常见于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动症等;前白蛋白减少常见于脑膜炎。
(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
(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
(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
(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操作步骤]
一、常规检验:
1、(CSF)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无色水样液体。
[临床意义]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
(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
(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2、透明度检查
[正常参考值]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
(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
XXXX医院
临床检验实验室
文件编号:
ABCD-SOP-07-25
脑脊液检验
版序:2005-01
页码:第3页,共7页
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正常参考值]1-5管或2-5管阳性。
[临床意义]
(1)脑脊液葡萄糖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
(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