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
[摘要]笔者意从对道情以及陇东道情的阐述,并从陇东道情皮影的平面舞台空间、文武场面布局、角色演唱方式和观演方式四个方面,来透视陇东道情的舞台表演方式,以乐延乐,从而体现出陇东道情皮影舞台的别具一格。
[关键词]道情皮影舞台表演方式
中国学者乔晓光曾指出:“我们未能开放的心怀,不仅仅是东西文化的交融和沟通,同时也是本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的。” 环县道情皮影作为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本土文化中找回它的位置。“道情皮影”作为活态文化,它已不是一个剧种本身的问题,这种文化的品质反映了民族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陇东民众文化趣味和文化情感品质。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自发调节和流变,但作为民族标志象征的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分子,需要我们深层次的了解它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一、道情及陇东道情概述
道情,原系道教艺术,胚胎于唐代的道观经韵。最初是以演唱道教故事或有关题材为主要内容,是道家用以宣传其宗教思想的艺术工具,后来流为世俗的民间艺术。
道情艺术遍及全国,品种丰富。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分为说唱、皮影、戏曲等形式。是我国民族文化中历史久远、影响广泛,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按其音调与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其一名曰“法曲道情”,即以法曲为音调,其形式为大型歌舞艺术,形成于唐代开元年间,盛极于唐宋两朝宫廷。《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条中“弹唱因缘”童道、费道、李道、沈道等艺人认为宋时的“弹唱因缘”即是“道情”。但道情真正广泛流传,却是在明代。其二名曰“俗曲道情”,以俗曲为音调,其形式有歌曲、说唱、戏曲、皮影四种。明代刊印的《金瓶梅》第六十四回有民间演唱道情的描写,可知当时的道情是用渔鼓伴奏,演唱表演内容多为道教故事,如表现韩湘子得道成仙的《韩文公雪拥蓝关》等节目。又据郑板桥根据民间体裁所作的十首道情来看,其结构为“三句式和七句式。”
关于道情种类及其分布,武兆鹏认为:分布在我国南北20个省区的各种俗曲道情(南方叫“渔鼓”,四川称“竹琴”)多达90多种。它们分布在晋、冀、鲁、豫、陕、皖、鄂、湘、苏、浙、赣、闽、滇、黔、桂、川、甘、青、宁、内
蒙等省(区)广袤的大地上。其中歌曲道情4种,皮影道情3种,说唱道情70种,戏曲道情13种。
陇东道情,它是在承继传统皮影戏的演出形式,结合古老的道情说唱艺术作为表演的基础上,吸收诸多周边地方剧种及当地民歌的一些特色曲调,并融合当地方言声调作为其旋律基础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戏曲剧种。它集中显现了陇东人民艺术创造的才能和智慧,并以皮影的形式盛行在陇东地区的环县、华池、庆城山区一带。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均以皮影形式演出,故又称道情皮影戏、小戏、灯影戏。1958年,环县道情被搬上舞台,并发展成为“陇剧”,并在省、地先后成立了陇剧演出团体。尽管如此,当地传统的道情皮影仍十分盛行,为广大农村群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以“戏班”形式作为其演出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仅环县约有道情皮影戏班数十个。文革时期,传统的道情皮影戏一度被禁演。“文革”后恢复,至1985年,全县有陇东道情皮影戏班34个,现有47个戏班,常年演出于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庙会、神会以及人生仪礼等乡俗礼仪场合中。
二陇东道情皮影的舞台表演方式
提到舞台,人们会自然想到金碧辉煌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古朴典雅的中国式传统戏楼,豪华奢靡的欧洲贵族音乐沙龙,霓虹闪烁的当代大众音乐广场。一种戏曲,只有被搬上舞台,往往标志了其发展的成熟;一出剧目,只有在舞台与观众见面,往往宣告了其真正的诞生;一位演艺明星,只有通过舞台的“包装”,也才能一夜成名。凡此种种表明,无论何时何地,舞台几乎成了一切表演艺术的重要传播场所。在今天所谓的媒体时代,一切艺术品皆可通过机械复制生产再三,以广流布。然而,传统的舞台观演方式却也并未因此而消亡。尤其对于陇东道情皮影这样一种产生于农耕文明,扎根于草根阶层的传统曲种而言,传统的舞台表演方式更是当今的电子媒体所无法代替的。
陇东道情皮影的舞台无需能工巧匠的精工雕琢,无需闪烁霓虹的辉映陪衬,亦无需电子音响的传播延伸,更无需影像媒材的荧光聚焦。它只需一方两米余长,一米来高的木框,糊以白布或白纸,再加一盏油灯或电灯便几乎构成它的主体,这也就是当地人称为“亮子”的那个东西。亮子一旦支起,舞台也便成形。至于其后台,可以是一筒窑洞,也可以是临时搭建的草棚。正是在这简陋的舞台上,展演着生生不息的千古绝唱。这就是陇东皮影道情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也是它的舞台表演方式与众不同之处。到底有何不同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了解它、走近它。
1陇东道情皮影的平面舞台空间。提起陇东道情皮影,曾经目睹过此剧种的人们,就会马上联想到一方两米余长,一米来高的木框中,镶嵌有洁净无暇的白洋布(亦有用白纸)的“亮子”,一盏昏暗的油灯或电灯,栩栩如生的影人。
是的,陇东道情皮影舞台的基本构件不谓乎这些东西,它被形象地称作“构城”,通俗的称“打亮子”。就此范围,直观地看,它似一个平面体,但加之灯光的映衬,影人一旦在“亮子”上亮相,空间效果便会一览无余。如果有窑洞或草棚,或庙宇等建筑物(一般要求有丈一宽,即3.5米,一丈深,即1米则可。)的加入,陇东道情皮影的舞台便可产生。它不同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戏曲舞台,他的主要传声器是“前台”的嗓子,人物是皮影,背景是“亮子”。和有活生生的人物表演的戏曲舞台相比,陇东道情皮影的平面舞台空间更多的增添了一份神秘感与艺术性。也正是在这种看似简陋的“城”中,展演着千古绝唱,谱写着五味人生,影射着陇东民众的智慧结晶与审美情趣以及厚重的文化内涵。
2陇东道情皮影的文武场面布局。今年五月,笔者在对环县许明堂戏班进行采访时,一位名叫王勇武艺人打趣地说:“我们在一次演出中,将乐器的摆放做过一次调整,结果前台、四弦、三吹都听不到鼓点,嘛簧时也乱套了,没法子,演到折腰处,就不得不调回来”。从这朴实得谈话中,足以看到陇东道情皮影乐队布局的科学性。其布局以“前台”作为参照,司鼓(战鼓、干鼓、小锣)在左前方,四弦子、二胡处于左后方,三吹(笛子、笛呐子、唢呐)及二手(水梆子、大锣、木鱼)为正后方。司鼓犹如整个乐队的总指挥,为起板,嘛簧,以及影人的动作配合给以鼓点,并为整个乐队的配合与协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和传统戏曲有相似之处,陇东道情皮影的乐器的配置可分为文场与武场。其中文场乐器分为弦乐与管乐两种,弦乐器(又称丝弦乐),传统的只有四胡(又称四弦子)一件乐器,近几年来又增加了二胡,专业团体中还有中胡、扬琴、琵琶等的加入。管乐器有笛子(又叫墨笛)、笛呐子(又叫挤呐子、小唢呐)、大唢呐、小号。武场乐器有:鱼鼓、简板、木鱼(又叫水梆子)、战鼓、干鼓、锣、钹,有的还有爆鼓,文武场面共有乐器十三件。一般由司鼓、四弦、三吹、二手四人组成,一人兼多职。其中“司鼓”一人要承担战鼓、干鼓、鱼鼓、简板、小锣五件乐器,如要表现战斗场面,就用小号来模仿马的嘶鸣声,这个任务也是“司鼓”完成的;“四弦子”有时由一人专职承担,有时由“司鼓”兼职,这种情况发生在“司鼓”不打鱼鼓、简板时;“三吹”担任笛子、笛呐子、唢呐的吹奏;“二手”要完成大锣、铙钹及水梆子的操作;为丰富乐队效果,增强音乐厚度,二胡被作为低音乐器加了进来,往往由一人专职演奏。环县民间艺人史呈林老先生介绍说:“其实,陇东道情皮影乐队的配置有较大的灵活性,往往为节省人力、财力,便由四弦、三吹、二手加之前台四人完成一台戏。”(2006年4月,笔者于环县的采访记录)由此可见,陇东道情皮影乐队配置的科学性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