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实验报告2017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书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书日期 班级 学号 姓名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观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ZME-1型介绍”光盘(约15分钟),了解实验的具体内容、使用仪器及操作步骤。
2、观看理论力学实验(一)的喷墨板,了解实验的内容与方法。
二、按序进行下列实验,并记录数据(三学时左右)1、用实验方法求重心 (1)悬吊法对组合型钢悬吊二次,图示出重心位置(2)如右图所示,设法对连杆水平搁置,用台秤称出 连杆重量W=F N1+F N2= (N )求出连杆的重心WlF x N c ⋅=1= (cm)2、用三线摆求圆盘的转动惯量,并示出线长l 对测量误差的影响已知:圆盘直径D=100㎜,厚度δ=5.3㎜,材料比重γ=7.5g/㎝3,吊线直径r=76㎜。
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计算==20)2(21DM J (㎏·㎡) 通过秒表测量三线摆周期,按公式lMgr T J220')2(π=计算转动惯量 J ,0= (㎏·㎡)3选择误差可接受的三线摆线长(≥60㎝),已知等效圆柱直径d=20㎜,高h=18㎜,材料比重γ=7.4g/㎝3两个圆柱对中心轴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为])2(21[2220sm mr J +=1测量与两个圆柱等重的非均质发动机摇臂的扭振周期T ,= (s )应用上表及插入法,求得摇臂的转动惯量J ‘= (㎏·㎡)4、求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已知:高压输电线模型的质量m=0.138(㎏),砝码规格分别为100克和200克。
计算:单自由度系统的等效刚度 K ep =W/△l = (N/m) 固有振动频率m k f eq /210π== (Hz)*5、分别观察自激振动、自由振动、受迫振动现象,记录高压输电线模型在自激振动下激源电压、风机转速、风速、模型振幅等数据,并绘制振幅与风速的关系曲线。
三、思考题1、分析发动机摇臂质心与轴心相距较大时,对实验精度的影响。
*2、如何利用现有的实验装置与配件,演示受迫振动?3、 请简述通过这次实验的收获。
理论力学基础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基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理论力学的基本定理和物理规律。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和熟悉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位置、力的方法和技巧;3. 验证质点运动学、动力学方程和牛顿三定律。
实验原理1. 运动学: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x = x_0 + vt + 1/2at^2` 这一二次方程表示。
2. 动力学:质点的力学性质与作用力和质点的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F=ma` 来表达。
3. 牛顿三定律:质点的任何一个运动都受到了其他物体的作用力,同时该物体也对其他物体产生了反作用力。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平滑水平直轨道2. 重物(用于加在轮小车上)3. 光电开关4. 计时器5. 弹簧测力计实验过程1. 通过轮小车在轨道上做运动,利用光电开关测量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分别放置不同位置的光电开关进行测量。
2. 通过在轮小车上增加不同质量的重物,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作用力,并测量质点加速度。
3. 记录数据,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实验结果及分析1. 运动学方程验证:通过不同位置的光电开关测得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数据,我们可以将其代入运动学方程`x = x_0 + vt + 1/2at^2`中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2. 动力学方程验证:通过在轮小车上增加不同质量的重物,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的作用力,并测量质点加速度。
将测得的数据代入动力学方程`F=ma`中,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3. 牛顿三定律验证:通过观察轮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反作用力,并测量反作用力的大小,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理论力学的基本定理和物理规律。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验证了相应的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的过程,我们掌握了物体质量、位置、力的测量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尚择精文】理论力学实验报告.doc
实验一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一、实验目的:用悬吊法和称重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位置。
二、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简述(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适用于薄板形状的物体,先将纸贴于板上,再在纸上描出物体轮廓,把物体悬挂于任意一点A ,如图1-1(a )所示,根据二力平衡公理,重心必然在过悬吊点的铅直线上,于是可在与板贴在一起的纸上画出此线。
然后将板悬挂于另外一点B ,同样可以画出另外一条直线。
两直线的交点C 就是重心,如图1-1(b )所示。
A(a)图1-1(二)称重法求轴对称物体的重心对于由纵向对称面且纵向对称面内有对称轴的均质物体,其重心必在对称轴上。
图1-2首先将物体支于纵向对称面内的两点,测出两个支点间的距离l ,其中一点置于磅秤上,由此可测得B处的支反力N1F 的大小,再将连杆旋转180O,仍然保持中轴线水平,可测得N2F 的大小。
重心距离连杆大头端支点的距离C x 。
根据平面平行力系,可以得到下面的两个方程:C 1N N21N =⋅-⋅=+x W l F W F F 根据上面的方程,可以求出重心的位置:N2N11N F F lF x C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二)称重法求对称连杆的重心。
a.将磅秤和支架放置于多功能台面上。
将连杆的一断放于支架上,另一端放于支架上,使连杆的曲轴中心对准磅秤的中心位置。
并利用积木块调节连杆的中心位置使它成水平。
记录此时磅秤的读数F N1=1375gb.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F J1=385gc.将连杆转︒180,重复a 步骤,测出此时磅秤读数F N2=1560gd.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F J1=0ge.测定连杆两支点间的距离l =221mmf.计算连杆的重心位置(1375385)22186mm 137********C x -⨯==-+重心距离连杆大头端支点的距离C x =86mm 。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书
实验法测量物体重心实验报告书试验设备名称: 实验内容:1、悬吊法;2、称量法;3、观察渐加荷载、突加荷载、冲击荷载、振动荷载;试验方法:1、悬吊法:对组合型钢悬吊两次,利用二力平衡原理,用一张A4纸图示出重心位置。
对于学习过CAD 绘图的同学,可以相机成像后输入到计算机内,用CAD 绘图技术找出重心位置。
实验结果的图形附于报告后。
2、称量法:连杆重量超出弹簧秤的称量范围,此时要称出连杆的重量,并确定其重心,就要应用理论力学中的合力矩定理。
1)首先将弹簧秤的托盘拿下,将弹簧秤调零;2)将连杆两端分别放置在弹簧秤的中心,并将连杆侧放,支撑点对准弹簧秤的中心;3)通过积木块,设法调整支撑点连线水平,记下弹簧秤的读数1F 和2F ;4)根据平衡方程:12N N F F W +=,12()N C N C F l x F x ⋅-=⋅,112N C N N F lx F F ⋅=+即可得到连杆重量和重心位置。
1N F2N F l W C x3、观察渐加荷载、突加荷载、冲击荷载、振动荷载:将合适重量的物体分别缓慢放入、突然放入、从高处突然松手落入、放入有偏心块转动的电机,观察a )渐加荷载、b )突加荷载、c )冲击荷载、d )振动荷载的特点,并简单画出荷载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图。
测量动滑动摩擦因数实验报告书试验设备名称: 实验内容:测量摩擦角;测量动滑动摩擦因数;试验方法: 1、测量摩擦角:两名同学合作,在摩擦测试仪底板上放置好摩擦块,缓慢抬升摩擦测试仪底板,使其倾角慢慢增加,增加到某一角度,物块开始下滑,记下此时摩擦测试仪底板OF t(a )OFt(b )OF t(c )OFt(d )的倾角ϕ;反复实验5次,求出平均值f ϕ,此即摩擦角,并计算静摩擦因数:f f tg ϕ==2、测量动滑动摩擦因数:1)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A :试块甲B :倾角为φ的被测试材料C :试块甲上的不透光档距,s 1=3cm L 1,L 2:光电管D :CDY-1智能计量仪t 1(或仪器上的Δt 1)为计量器上显示物块A 经过光电管L 1时通过路程s1的时间,t 2(或仪器上的Δt 2)为显示物块A 经过光电管L 2时通过路程s 1的时间,t 4=t 3+(t 2-t 1)/2,t 3为从L 1到L 2的路程所需的时间。
理论力学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深入理解理论力学中力的平衡原理;2. 掌握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的方法;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二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若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三力平衡:当物体受到三个力作用时,若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1. 理论力学实验台;2. 三力汇交平衡实验装置;3. 量角器;4. 直尺;5. 水平仪;6. 记录本。
四、实验步骤1. 调整实验台水平,确保实验装置稳定;2. 按照实验要求,将实验装置安装在实验台上;3. 使用量角器测量各个力的作用角度;4. 使用直尺测量各个力的作用线;5. 使用水平仪检查各个力的水平方向;6. 记录实验数据;7.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原理。
1. 实验数据:- 力1:大小为F1,方向为θ1;- 力2:大小为F2,方向为θ2;- 力3:大小为F3,方向为θ3。
2. 数据处理:- 验证二力平衡:F1 = F2,θ1 + θ2 = 180°;- 验证三力平衡:F1 = F2 = F3,θ1 + θ2 + θ3 = 360°。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 二力平衡:实验中,力1和力2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满足二力平衡条件;- 三力平衡:实验中,力1、力2和力3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满足三力平衡条件。
2. 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理论力学中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原理的正确性;- 实验过程中,掌握了力的平衡方法,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七、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理论力学中二力平衡和三力平衡原理的正确性,达到了实验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学习理论力学打下了基础。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实验装置的稳定性,确保实验顺利进行;2. 使用量角器、直尺和水平仪等仪器时,要保证准确度;3. 记录实验数据时,要清晰、完整,便于后续分析。
理论力学a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a实验报告理论力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F=ma,了解质点运动的基本规律。
2. 了解不同质量和不同力作用下质点的加速度变化规律。
3. 学会使用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实验器材和仪器:1. 弹簧片、纸尺、质量块、电子天平、细线、定滑轮、螺旋测微器等。
实验原理:1. 牛顿第二定律:当质点受到的合外力F(施加力)作用时,它在单位时间内改变的动量等于力乘以时间,即F=ma。
2. 质点的运动方程:当质点受到外力F(恒力)并且无法运动阻力(忽略空气阻力)时,其运动方程为F=ma。
实验内容:1. 利用弹簧片制作一个简单的弹簧振子,测量弹簧振子的恢复力和质量。
2. 在水平桌面上,用细线连接一个质量块和一个拉动质量块的滑轮,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质量块的加速度和受力。
1. 制作弹簧片振子:将弹簧片固定在木板上,细线穿过弹簧片中央孔,并系上质量块于另一端。
2. 用电子天平测量弹簧片和质量块的质量,并测量弹簧片振子的原始长度。
3. 将质量块从平衡位置拉开一小段距离后释放,测量弹簧片振子的振动时间,重复多次并取平均值。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弹簧片振子的恢复力和质量,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5. 利用细线连接质量块和拉动质量块的滑轮,将螺旋测微器固定在质量块上,并用纸尺测量螺旋测微器的刻度值。
6. 在拉力滑轮上施加一恒力,使质量块受到恒力作用。
同时,利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质量块的加速度,并记录数据多次。
7.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质量块的加速度和受力,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弹簧片振子的恢复力与振子长度成正比,即F=kx,其中k 表示弹性系数,x 表示弹簧片振子的位移。
2.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弹性系数和质量块的质量,并进行误差分析。
3. 质量块的加速度与施加力成正比,即a=F/m,其中F 表示受力,m 表示质量。
4.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质量块的加速度,并进行误差分析。
5. 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F=ma。
理论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理论力学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3. 掌握质点运动学、动力学的基本实验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1. 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质点运动学:研究质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3. 质点动力学:研究质点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
三、实验仪器1. 理论力学演示台2. 滑轮组3. 弹簧测力计4. 水平仪5. 秒表6. 铅笔、纸、直尺四、实验步骤1. 观察演示台上的实验装置,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2.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将物体放置在演示台上,观察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利用滑轮组,使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记录数据,计算加速度。
4. 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将两个相同的物体分别放置在演示台上,通过相互作用力使它们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5. 测量物体运动学参数:使用秒表测量物体通过一定距离所需时间,计算速度和加速度。
6. 测量力的大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以及通过滑轮组产生的拉力。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实验数据:F1 = 2.0 N,m = 0.5 kg,a1 = 4.0 m/s²F2 = 3.0 N,m = 0.5 kg,a2 = 6.0 m/s²实验结果:F1/a1 = F2/a2 = 2.0/4.0 = 3.0/6.0 = 0.5 N/kg,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3. 验证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数据:F1 = 2.0 N,F2 = -2.0 N实验结果:F1 = -F2,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理论力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理论力学的实习课程。
这次实习让我对理论力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内容涉及了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的合成、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等。
通过实验,我深刻理解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实际含义,并且学会了如何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各种测量工具和仪器,如弹簧测力计、扭矩仪等。
通过精确的测量和数据记录,我们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物体的加速度等参数。
这些数据的分析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力学原理的应用,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关的数学工具和软件来处理数据。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实验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我还学会了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这些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将大有裨益。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理论力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认识到,理论力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理论力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以解决工程和科学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理论力学实习是一次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理论力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相信这次实习将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规律和平衡条件的学科,是力学的基础学科。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理论力学实验的总结,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理论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2. 理解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报告主要总结了以下三个实验:1. 摩擦实验2. 重心实验3. 合力与分力实验1. 摩擦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滑动摩擦力F与正压力N、摩擦系数μ的关系为F=μN。
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组装好,调整实验台面水平;(2)测量正压力N,并记录;(3)改变摩擦系数μ,重复步骤(2);(4)测量滑动摩擦力F,并记录;(5)绘制F-N、F-μ关系图。
实验结果:滑动摩擦力F与正压力N、摩擦系数μ成正比。
2. 重心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实验原理: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吊法和称重法确定。
实验步骤:(1)将不规则物体悬挂在实验装置上,调整悬挂点位置,使物体保持平衡;(2)记录悬挂点位置,即为重心位置;(3)使用称重法测量物体重量,并记录;(4)计算重心位置。
实验结果: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吊法和称重法确定。
3. 合力与分力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原理: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组装好,调整实验台面水平;(2)测量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3)使用分力实验装置,将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4)测量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5)使用合力实验装置,将两个分力合成一个合力;(6)测量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
实验结果: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实验装置,掌握了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方法;3.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理论力学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理论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
为了加深对理论力学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理论力学认知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习内容1. 实验一:受力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绘制受力图。
(2)实验原理: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等方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装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绘制受力图,验证受力平衡。
2. 实验二:转动动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转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转动体的运动。
(2)实验原理:利用转动惯量、角加速度、角速度等概念,分析转动体的运动。
(3)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装置,测量转动惯量、角加速度、角速度等参数,分析转动体的运动。
3. 实验三:振动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振动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振动系统的运动。
(2)实验原理:利用振动方程、振动频率、振幅等概念,分析振动系统的运动。
(3)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装置,测量振动参数,分析振动系统的运动。
4. 实验四:流体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流体运动。
(2)实验原理:利用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等,分析流体运动。
(3)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装置,测量流体参数,分析流体运动。
四、实习过程1. 实验准备:提前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 总结与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讨论实验结果。
赵冲理论力学实验报告
同济大学理论力学摩擦实验报告姓名:赵冲学号: 1150801实验日期: 10月13日(第五周周六)18:30~20:00 机器号: 09027285一、实验目的1、测定木材与铁板之间的静摩擦因数。
2、测定木材与铁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3、测定矩形滑块在较高的地方且受到沿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在斜面上的滑动或者翻动的临界情况下的最大与最小荷载,作受力分析,将测定的载荷质量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4、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之间的静、滑动摩擦力,并分析有摩擦力存在时的翻倒问题,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二、实验装置与仪器装置MC50摩擦实验装置SANLINA CS-Z 智能数字测试器仪器砝码、铁块(680g、30×30×100mm)、滑轮、托盘(30g)等。
三、实验内容1、测木块与铁板的静摩擦因数:通过10次在相同位置的测量,取平均数值(除去最大和最小值)作为滑块下滑的斜坡临界角度,进而确定其静摩擦系数。
2、测木块与铁板的滑动摩擦因数:固定斜面倾角通过10次测量滑块在通过两个光电门之间的平均加速度,(除去最大和最小值),测定其动摩擦因数。
3 、通过添加不同质量的载荷使物块分别向上出现滚动或向下出现滑动,确定临界载荷,并将载荷的质量与理论计算值对比。
四、实验原理1、静摩擦系数ƒs=tan ϕ(ϕ为物体刚刚开始下滑时斜面的倾斜角度)2、动摩擦系数ƒd= tan ϕ-ϕgcos a(ϕ为实验中斜面的倾角) 3当拉力较大,物体有向上运动趋势时: ① 恰好发生向上滑动:有:mgcos αƒs+mgsin α=W Wmin= mgcos αƒs+mgsin α ② 恰好向上发生滚动: 由∑M D =0得Wh=2cos sin ααb h +mgWmin=hb h 2cos sin αα+mg当拉力较小,物体有向下运动趋势时: ①若恰好发生向下滑动有: mgsin α=W+mgos αƒs得:Wmin= mgsin α- mgcos αƒs②若恰好发生向下滚动有:∑M C =0,有Wh=2sin cos ααh b -mg得:Wmin=hh b 2sin cos αα- mg四、实验步骤1、 静摩擦系数实验① 将滑道角度略微调整,使滑块放到滑道上不下滑。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书
实验法测量物体重心实验报告书试验设备名称: 实验内容:1、悬吊法;2、称量法;3、观察渐加荷载、突加荷载、冲击荷载、振动荷载;试验方法:1、悬吊法:对组合型钢悬吊两次,利用二力平衡原理,用一张A4纸图示出重心位置。
对于学习过CAD 绘图的同学,可以相机成像后输入到计算机内,用CAD 绘图技术找出重心位置。
实验结果的图形附于报告后。
2、称量法:连杆重量超出弹簧秤的称量范围,此时要称出连杆的重量,并确定其重心,就要应用理论力学中的合力矩定理。
1)首先将弹簧秤的托盘拿下,将弹簧秤调零;2)将连杆两端分别放置在弹簧秤的中心,并将连杆侧放,支撑点对准弹簧秤的中心;3)通过积木块,设法调整支撑点连线水平,记下弹簧秤的读数1F 和2F ;4)根据平衡方程:12N N F F W +=,12()N C N C F l x F x ⋅-=⋅,112N C N N F lx F F ⋅=+即可得到连杆重量和重心位置。
3、观察渐加荷载、突加荷载、冲击荷载、振动荷载:将合适重量的物体分别缓慢放入、突然放入、从高处突然松手落入、放入有偏心块转动的电机,观察a )渐加荷载、b )突加荷载、c )冲击荷载、d )振动荷载的特点,并简单画出荷载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图。
测量动滑动摩擦因数实验报告书试验设备名称: 实验内容:测量摩擦角;测量动滑动摩擦因数;试验方法: 1、测量摩擦角:两名同学合作,在摩擦测试仪底板上放置好摩擦块,缓慢抬升摩擦测试仪底板,使其倾角慢慢增加,增加到某一角度,物块开始下滑,记下此时摩擦测试仪底板OF t(a )OFt(b )OF t(c )OFt(d )的倾角ϕ;反复实验5次,求出平均值f ϕ,此即摩擦角,并计算静摩擦因数:f f tg ϕ==2、测量动滑动摩擦因数:1)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A :试块甲B :倾角为φ的被测试材料C :试块甲上的不透光档距,s 1=3cm L 1,L 2:光电管D :CDY-1智能计量仪t 1(或仪器上的Δt 1)为计量器上显示物块A 经过光电管L 1时通过路程s1的时间,t 2(或仪器上的Δt 2)为显示物块A 经过光电管L 2时通过路程s 1的时间,t 4=t 3+(t 2-t 1)/2,t 3为从L 1到L 2的路程所需的时间。
理论力学短学期实验报告A
理论⼒学短学期实验报告A
《理论⼒学》实验报告书⼀
⽇期班级学号姓名
1、⽤实验⽅法---称重法求重⼼
如右图所⽰,设法对连杆⽔平搁置,⽤台秤称出
1N F = (KN )2N F = (KN
)测出l =
(cm )
连杆重量W=F N1+F N2= (KN )求出连杆的重⼼W
l
F x N c ?=
1= (cm)
2、⽤三线摆求圆盘的转动惯量,并⽰出线长l 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已知:圆盘直径D=100㎜,
厚度δ=5.3㎜,材料密度3
7.5g c m
ρ=,吊线上悬点外接圆直径d=76㎜。
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计算
==20)2
(21D
M J (㎏·㎡)通过秒表测量三线摆周期,按公式
'20()2T MgRr J l
π=计算转动惯量,
这⾥/2R r d ==,J ,0= (㎏·㎡)
3、⽤等效⽅法求⾮均质发动机摇臂的转动惯量
选择误差可接受的三线摆线长(≥60㎝),已知等效圆柱直径d=20㎜,⾼h=18㎜,材料密度ρ=7.4g/㎝3
两个圆柱对中⼼轴转动惯量的计算公
式为])2
(21[2220s
m mr J += 。
因为⽤三
线摆测得的转动惯量为
()2222001(
)2gr R
J M m T MT AT
l
π''??=+-?+??所以0J 与2T 成线性关系,所以使⽤线性插值时⾃变量需⽤周期的平⽅。
测量与两个圆柱等重的⾮均质发动机摇臂的扭振周期T ,= (s ), 2T = 应⽤上表及插⼊法,求得摇臂的转动惯量J ‘0= (㎏·㎡)。
(完整word版)理论力学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摩擦实验实验报告(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专业:工程力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小组成员学号:1453621 1453225 1453213 1453424 1453229 1453430姓名:王云林周培钊梁浩光管箫杨周洋张鑫实验目的1.测定木与铁之间的静滑动摩擦系数。
2.测定当滑块高度较大时,在斜面上保持平衡所需的最大与最小荷载并作受力分析。
3.处理实验数据,计算理论值并与测量值作误差分析。
4.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本质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装置与仪器●装置本实验用MC50摩擦实验装置来完成。
MC50摩擦实验装置是由滑板倾角调整机构、角度显示机构组成。
通过滑块在不同材质的滑道上运动,可以测定物体的摩擦角并显示角度。
可以进行在不同情况下物体滑动、翻倒的演示。
1、滑道倾角的调节:滑道倾角可通过两种方式调节,即电机快速调整和手动慢速微调。
2、角度的显示:通过角度传感器和显示仪表即时反映滑道倾角的变化值,角度显示精度值为0.01度。
1、滑道角度显示仪2、手动微调按钮3、电动调节按钮4、电动调节角度5、角度调节电源开关6、光电门7、滑道8、手动微调9、计时器显示仪10、计时器操作键11、光电门接入端口12、计时器电源开关13、活动平台调节仪14、活动平台●仪器砝码、铁块(680g、30×30×100mm)、滑轮、托盘(30g)等。
实验内容1、通过改变斜面倾角测量木与铁间的静摩擦系数。
2、当滑块较高时,在一定的倾角下,在其自重作用,测定滑块向下滑动时的荷载及滑块向上倾倒时荷载。
实验原理●静摩擦因数的推导当滑道倾角为θ时,若物块恰好不滑下,则此时 ΣFx = 0:mgsin θ-Fs = 0ΣFy = 0:N -mgcos θ= 0 又因为 Fs= Nfs 得 fs = tan θ ●物块在斜坡上的受力分析1、倾斜角25°时向下滑动(或倾倒)时的理论载荷推导假设滑块质量为m ,底面边长为a ,高b ,滑道ψ倾角,以沿滑道向下的方向为x 轴方向,垂直于滑道向上的方向为y 轴方向,其受力分析右图所示。
理论力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理论力学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涉及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受力分析以及平衡条件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力学实习。
二、实习目的1. 深入理解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提高力学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验一: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F=ma。
实验原理: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在受到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砝码、测力计、秒表、铁架台、绳子等;(2)搭建实验装置,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绳子一端系在滑轮上,另一端连接测力计;(3)将物体挂在绳子上,记录物体的质量m;(4)逐渐增加砝码的质量,使物体受到不同的拉力F;(5)用秒表测量物体通过一定距离s所需的时间t,计算加速度a;(6)根据F=ma,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实验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实验原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指出,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两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测力计、铁架台、绳子等;(2)搭建实验装置,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绳子一端系在滑轮上,另一端连接测力计;(3)将物体挂在绳子上,使物体受到一个已知拉力F;(4)用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拉力F1和F2,分别记录F1和F2的大小及方向;(5)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F1和F2合成为一个力F,比较F与F1、F2的关系。
3. 实验三:摩擦力的测定实验目的:测定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实验原理:摩擦力与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测力计、铁架台、绳子、物体、水平面等;(2)搭建实验装置,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绳子一端系在滑轮上,另一端连接测力计;(3)将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f;(4)逐渐增加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正压力,记录不同正压力下的摩擦力Ff;(5)分析摩擦力Ff与正压力的关系。
理论力学转动惯量实验报告
范文理论力学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概述】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及转轴位置有关。
正确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对于了解物体转动规律,机械设计制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物体的几何形状都是不规则的,难以直接用理论公式算出其转动惯量,只能借助于实验的方法来实现。
因此,在工程技术中,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IM-2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应用霍尔开关传感器结合计数计时多功能毫秒仪自动记录刚体在一定转矩作用下,转过π角位移的时刻,测定刚体转动时的角加速度和刚体的转动惯量。
因此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新方法,实验思路新颖、科学,测量数据精确,仪器结构合理,维护简单方便,是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新仪器。
【实验目的】1.了解多功能计数计时毫秒仪实时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2.用刚体转动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3.验证刚体转动的平行轴定理4.验证刚体的转动惯量与外力矩无关【实验原理】1.转动力矩、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关系系统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运动方程T×r+Mμ=Jβ2(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砝码下落时的运动方程为:mg-T=ma即绳子的张力T=m(g-rβ2)砝码与系统脱离后的运动方程Mμ=Jβ1(2)由方程(1)(2)可得J=mr(g-rβ2)/(β2-β1) (3)2.角加速度的测量θ=ω0t+½βt²(4)若在t1、t2时刻测得角位移θ1、θ 2则θ1=ω0 t1+½βt²(5)θ2=ω0 t2+½βt²(6)所以,由方程(5)、(6)可得β=2(θ2 t1-θ1 t2)/ t1 t2(t2- t1)【实验仪器】IM-2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含霍尔开关传感器、计数计时多功能毫秒仪)一个钢质圆环(内径为175mm,外径为215mm,质量为1010g)两个钢质圆柱(直径为38mm,质量为400g)【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在桌面上放置IM-2转动惯量实验仪,并利用基座上的三颗调平螺钉,将仪器调平。
理论力学认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理论力学的理解,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二、实验原理理论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平衡条件的学科。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物体的受力分析:分析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够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或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力。
3. 平衡条件:掌握物体平衡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4. 杆件的受力分析:分析杆件在力的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包括轴向力、剪力、弯矩等。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1. 理论力学实验台:用于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各种力传感器、支撑架、实验装置等。
2. 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3. 数据采集器:用于采集实验数据。
4. 计算器:用于计算实验数据。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物体的受力分析(1)将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支撑架,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连接力传感器,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
(3)分析物体受到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1)选择一个力作为参考力,将其他力分解为两个力,使得这三个力的合力与参考力相等。
(2)测量分解后的两个力的大小,分析力的分解与合成关系。
3. 平衡条件(1)调整支撑架,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分析物体是否满足平衡条件,如力矩平衡、力平衡等。
4. 杆件的受力分析(1)将杆件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支撑架,使杆件处于平衡状态。
(2)连接力传感器,测量杆件受到的力的大小。
(3)分析杆件受到的力,包括轴向力、剪力、弯矩等。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记录实验过程中测量的力的大小、角度等数据。
2.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合力、分解力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等知识。
关于力的实验报告
关于力的实验报告篇一:理力实验报告实验日期:XX年12月06日理论力学实验三刚体碰撞实验实验三碰撞试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理论力学课程中碰撞一节基本知识的理解,熟悉对碰撞问题的分析方法,掌握恢复系数、冲量比等参数的力学意义。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验介绍三维空间碰撞问题的简化处理方法。
实验内容:1.恢复系数e的测定 2.冲量比?的测定3.三维空间碰撞简化处理方法的介绍实验设备:碰撞实验台(见下图)1:发球器 2:碰撞块B 3:围栏4:调节螺钉(?3) 5:底板 6:滑轨7:碰撞块A 8:立柱该碰撞台中的可调节部分为:6与8之间可滑动,调A、B的间距 7与8之间可转动,调碰撞面A法向 2与5之间可转动,调碰撞面B法向 4与5之间可转动,调平实验台按动发球器1右侧的按钮,可以使发球器中存储的钢球以自由下落的方式发出;当钢球碰落到撞块A时发生碰撞,并反弹继续运动;当钢球碰落到撞块B时,再次发生碰撞,反弹继续运动;最后钢球将溅落到底板的某一位置。
实验步骤及实验原理: 1.恢复系数e的测定测定恢复系数时,需将碰撞块A的上表面的外法线调至垂直向上的方向,即方向余弦向量为(0,0,1)T。
钢球自由下落开始时的位置已知,通过立柱上的刻度尺可以测量钢球碰撞后的反弹高度,从而可以计算出碰撞中的恢复系数。
见图2。
设初始高度为h0,碰撞前速度为v1*,(*注:下文中一律以:vi表示第i次碰撞前钢球的质图2:反弹高度测定设碰撞后钢球反弹的最高位置为hmax,碰撞后钢球的质心速度为V1。
则:v1?2gh0,V1??2ghmax (负号说明方向为-Z方向) V1?VAv1?vA恢复系数的定义为:e??,碰撞块A的碰撞前和碰撞后速度均为0,可得:e?hmaxh0(1)测出hmax的值便可以由式(1)计算出恢复系数e 2.冲量比?的测定测定冲量比时,同样需将碰撞块A的上表面的外法线调至垂直向上的方向,另外还要取下碰撞块B,这时钢球经过第一次碰撞将直接溅落在底板上。
理论力学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理论力学实验,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2. 动力学参数测定实验3. 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三、实验过程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组装,包括砝码、弹簧、滑轮等。
接着,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初步调试,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1)求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在高压输电线模型的砝码盘上,分四次挂上不同重量的砝码,观察并记录弹簧的变形。
(2)求重心的实验方法:采用悬吊法和称量法,分别求出型钢片状试件的重心位置。
(3)验证均质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公式:转动实验台右边手轮,使圆盘三线摆摆长下降为60cm,左手给三线摆一初始角,释放圆盘后,记录扭转十次或以上的时间,并算出周期,比较实验与理论计算两种方法求得的转动惯量。
2. 动力学参数测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组装,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卡、计算机等。
接着,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初步调试,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1)测定物体的加速度:通过连接传感器和信号采集卡,测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2)测定物体的位移:通过连接传感器和信号采集卡,测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
3. 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验证了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重心位置和均质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公式。
2. 动力学参数测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测定了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力学》 实验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实验一 实验方法测定物体的重心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合力概念的理解;
2、用悬挂法测取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3、用称重法测物体的重心位置并用力学方法计算重量。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
2、不规则物体(各种型钢组合体);
3、连杆模型;
4、台秤。
三、实验原理
物体的重心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再利用柔软细绳的受力特点和两力平衡原理,我们可以用悬挂的方法决定重心的位置;又利用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可以测取杆件的重心位置和物体的重量。
物体的重量:21F F W +=;重心位置:W
l F x C 1=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A 、悬挂法
1、从柜子里取出求重心用的组合型钢试件,用将把它描绘在一张白纸上;
2、用细索将其挂吊在上顶板前面的螺钉上(平面铅垂),使之保持静止状
态;
3、用先前描好的白纸置于该模型后面,使描在白纸上的图形与实物重叠。
再用笔在沿悬线在白纸上画两个点,两点成一线,便可以决定此状态的重力作用线;
4、变更悬挂点,重复上述步骤2-3,可画出另一条重力作用线;
5、两条垂线相交点即为重心。
B、称重法
1、取出实验用连杆。
将连杆一端放在台秤上,一端放在木架上,并使连杆保
持水平。
2、读取台秤的读数,并记录;
3、将连杆两端调换,并使摆杆保持水平;
4、重复步骤2;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A、悬挂法(请同学另附图)
B、称重法
1、实验时应保持重力摆水平;
2、台称在使用前应调零。
实验二、四种不同类型载荷的比较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四种常见的不同载荷;
2、比较四种不同类型载荷对承载体的作用力特性。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
2、2kg台秤1台;
3、0.5kg重石英沙1袋;
4、偏心振动装置1个。
三、实验原理
渐加载荷、突加载荷、冲击载荷和振动载荷是常见的四种载荷。
不同类型的载荷对承载体的作用力是不同的。
将不同类型的载荷作用在同一台秤上,可以方便地观察到各自的作用力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并进行相互比较。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将台秤置于实验装置合适的位置并放平稳;
2、渐加载荷:取出装有石英沙的袋子,将沙子缓慢、渐渐地倒入台秤上的
托盘中,仔细观察台秤指针的变化,并描绘出作用力的时程曲线示意图;
3、突加载荷:将托盘中的石英沙装回原袋子,用手将沙袋拎起至刚好与托
盘分离时突然松手,仔细观察台秤指针的变化,并描绘出作用力的时程
曲线示意图;
4、冲击载荷:再将沙袋拎起至某一高度(如5cm)后自由释放,沙袋对台秤
造成一定的冲击,仔细观察台秤指针的变化,并描绘出作用力的时程曲
线示意图;
5、振动载荷:用偏心振动装置代替沙袋。
先打开偏心振动装置上的电源开
关让其上的电机旋转,然后轻轻置于台秤的托盘上。
仔细观察台秤指针
的变化,并描绘出作用力的时程曲线示意图。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画出各种载荷的力与时间的关系曲线(见图)。
六、注意事项
1、观察渐加载荷时,应掌握好倒沙的速度,适中即可;
2、观察冲击载荷时,无须将沙袋拎得太高,以免对台秤造成过度冲击;
3、振动装置上,有一个电位器。
它被用以调节偏心电机的转速,控制电机
转速不要太快。
实验三、“三线摆”法测定圆盘的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F O
t F
O
t
F
O
t F
O
t
渐加载荷
突加载荷
振动载荷
冲击载荷
1、了解并掌握用“三线摆”方法测取物体转动惯量的方法;
2、分析“三线摆”摆长对测量的误差。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 2、不锈钢圆盘“三线摆”1个;
3、秒表1个;
4、卷尺1支。
三、实验原理
“三线摆”是测取转动惯量的一种常用方法。
给摆一个微小偏转,然后自然释放,摆就会产生扭振。
同样的摆线长,不同的转动惯量,摆动的周期就不同;同样的转动惯量,不同的摆长,摆动的周期也不同。
因此,“三线摆”的摆动周期不仅与物体的转动惯量有关,而且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根据摆的线长和摆动的周期,可以推算出物体物体的转动惯量。
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计算式:2
)2
(21D m J O =
“三线摆”测周期,转动惯量的计算式:l
mgr T J O
2
2'
)2(π=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松动 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上右边的转轮锁紧开关,摇动手轮,将右边
的一个圆盘往下放;
2、 用卷尺量摆线长,使圆盘下降至线长为30cm 处,锁紧手轮;
3、 给圆盘一个微小的摆角,自然释放。
用秒表测取10个摆动周期的时间,并
记录;
4、 再使圆盘下降10cm ,重复上述步骤3;
5、 重复上述步骤3-4,直至摆线长为60cm 位置。
6、 将圆盘恢复原来状态,并锁紧手轮。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已知:圆盘直径D=100mm,摆线直径r = 38mm ,厚度 δ= 5.3mm, 材料密度γ=7.8*103kg/m 3
1、摆的原始偏转角应小于或等于5°角;
2、摆的三根线应等长,以保持圆盘水平;
3、实际测试时,不应有较大幅度的平动。
实验四、“三线摆”法测定不规则物体的定轴转动惯量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加深对转动惯量的理解;
2、通过“三线摆”法,测取不规则物体的定轴转动惯量;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TME —1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
2、薄质圆盘“三线摆”2个;
3、不规则物体(发动机摇臂)1个;
4、圆柱体铁2个;
5、秒表1个;
6、卷尺1支。
三、实验原理
对于不规则物体,要通过计算来得到转动惯量是困难的。
而相对规则物体,转动惯量的计算并不会感到困难。
两个具有相同线长和相同直径的“三线摆”,其上各放置不同的物体。
假如“三线摆”摆动具有一样的周期,则说明两个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相等的。
根据这一原理,在一个摆上放置一个不规则的物体,而另一个摆上对称放置相同形状相同质量的两个物体,且两个对称物体之间的间隔可以进行方便调整。
当调整到两个“三线摆”的摆动周期相等时,则认为此时不规则物体的转动惯量与两个对称物体的转动惯量是等效的。
从而,求得不规则物体的转动惯量。
两个圆柱体对中心轴的转动惯量计算式:])2
()2(21[222s
m d m J O +=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将TME —1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装置上左边的两个圆盘“三线摆”的手轮松开;
2、 两个“三线摆”的摆线长统一调整为60cmm 长;
3、 一个“三线摆”圆盘上放置不规则物体,给摆以微小转角,然后用秒表测10个周期,并作记录;
4、 在另一个“三线摆”圆盘上对称放置两个规则的圆柱体铁块。
两个铁块之间的中心距离设为1cm ,给摆以微小转角,然后用秒表测10个周期,并作记录;
5、逐渐增加两圆柱体间的距离,直至周期的变化,跨越不规则物体的摆动周期,
并记录。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已知:圆柱体直径d = 18 mm , m =
摆线长度L=60cm,不规则物体的重量M= g,转动周期T= s
1、不规则物体的轴心应与圆盘中心重合;
2、摆的初始角应小于或等于5°角;
3、两个摆的线长应一致;
4、实际测试时,不应有较大幅度的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