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探讨
农村耕地保护纠纷探讨农民在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中的纠纷及解决方法
农村耕地保护纠纷探讨农民在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中的纠纷及解决方法农村耕地保护纠纷探讨:农民在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中的纠纷及解决方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农民在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中面临着一系列的纠纷。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耕地保护纠纷的存在原因,分析农民在保护和利用耕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耕地保护纠纷的原因1. 规划不合理近年来,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失衡,一些地方重工业发展,忽视农业发展,导致耕地减少和农民的土地流转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民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将土地大面积流转给企业或他人,进一步扩大了城市扩张速度,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2. 保护意识不强农民在对待耕地保护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一方面,一些农民缺乏对耕地保护意识的认知,认为土地资源是无穷的,随意开垦或转让耕地;另一方面,一些农民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对土地过度开发,破坏了耕地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二、农民在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中的纠纷1. 耕地流转问题农民为了解决土地流转问题,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或他人,但在土地流转中,存在一些纠纷。
例如,土地流转合同的制定不对等或不合理导致的合同纠纷,耕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黑中介或欺诈行为等。
2. 耕地污染问题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可能对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引发耕地污染问题。
农民之间可能因为耕地污染问题产生纠纷,例如在耕地收益分配、土地恢复与修复责任等方面。
三、解决农村耕地保护纠纷的方法1. 完善耕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和管理。
通过设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并制定合同标准,明确各方的权益和责任。
加大对黑中介的查处力度,确保土地流转的公平公正。
2. 提高农民保护意识加强农村耕地保护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农业资源有限性和土地保护的认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农民理性利用耕地资源。
当前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管不力:目前的耕地保护监管存在着监管不力的问题。
一方面,监管部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有限,难以覆盖所有的耕地。
另一方面,监管手段不够科学有效,无法全面掌握耕地利用情况,难以有效打击违法行为。
2.地方保护意识低:一些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以GDP增长为导向,将耕地变为非农业用地的情况。
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耕地资源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3.违法行为难以查处:当前,一些非法占用、破坏耕地的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违法行为不予追究,甚至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
另一方面,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对违法行为采取的处罚不够严厉,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
针对上述问题,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加强监管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提高监管效能。
同时,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对耕地进行全面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行为。
2.强化地方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地方政府对耕地保护的重视程度,确保各项保护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3.完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已经存在耕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但仍然存在不少漏洞和不足。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研究和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和惩处措施,形成严格的法律保障。
4.加强惩处力度:对于违法占用、破坏耕地的行为,应严厉打击,并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
同时,建立健全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和举报违法行为。
总之,当前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的问题势必会对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相关部门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的紧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监管和保护工作,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耕地保护是国家的重要政策,对于维护粮食安全、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
浅谈当前耕地保护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当前耕地保护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对策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关乎国计民生,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相关材料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的40倍,要解决中国13亿人口大国吃饭的问题,守护好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是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的保障底线。
守护好耕地是基于中国这个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夯实粮食安全的根本,藏粮于地的物质基础,耕地保护既是粮食安全的问题,更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
纵观当今世界,土地仍然是世界争夺的焦点,粮食仍然是世界不稳和贫穷的根本因素。
中国基本国情和复杂的世界环境,守护好耕地是国之大政。
党和国家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始终紧紧抓住耕地保护不放松。
国家不断地从立法层面和中央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对耕地保护作了顶层指导和强制性规范。
自然资源部也多次就耕地保护出台指导性政策文件进行细化规范和管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多次对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作了重要指示和论述,要求中国人要牢牢端稳自己的饭碗。
耕地保护已经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大事,守护耕地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基层一线的国土工作人员,切身感受到耕地保护的艰巨性和压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快速发展,耕地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冲突日趋严重,守住18亩耕地红线压力日趋严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保发展与保耕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镇化快速扩容、工业化圈占土地现象严重,尤其体现在各类开发区、产业园用地。
交通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及高铁的主体和配套附属建设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且都是耕地等级高的良田。
我国适宜于耕地整治的后备资源有限,无法在短期整治补齐各类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的数量,也无法达到占用耕地的等级质量。
二、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耕地用于粮食生产成本高,收益低,有相当部分耕地用于发展农业设施用地,用来发展高效经果林和畜牧养殖,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日趋严重。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影响多样性的探讨
关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影响多样性的探讨【摘要】只有认识到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的多样性,进而认识到其重要性,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耕地质量保护,稳定农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保护的多种外部性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将其详细分为了经济外部性、社会外部性、生态外部性以及人文外部性四大类,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理论基础进行补充。
【关键词】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耕地保护的本质是耕地生产能力的保护,耕地质量保护是核心;保护耕地质量除了能保证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开阔空间及休闲娱乐等诸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耕地除了提供可以为经营者独享的经济产出功能外,还带来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效益为全社会共同分享,可见,耕地质量保护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强的正外部性。
对于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学者们有很多探讨:金小琴认为产生外部性的主要原因是保护的代理成本和机会成本过高:张健等认为耕地的价值体系不健全导致了外部性的存在:邵彦敏等认为主要原因是耕地产权不明晰。
耕地质量保护外部性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的结果。
对于耕地质量保护的外部性影响,部分学者做了研究,但并未系统归纳,本文通过对耕地质量保护的多种外部性影响进行探讨、分析,并将其分类,为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理论基础进行补充。
1经济外部性耕地对于拥有者本身的经济性表现在一定投入和市场需求条件下,基于实物形态的耕地生态系统产品而产生的物质成果货币化收益。
农户本身进行耕地质量的保护行为之后,除了直接提升耕地质量,对于其耕地产出的作物及原材料也会有质和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经济外部性。
2社会外部性2.1粮食安全生产粮食的安全生产对我国非常重要,虽然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下保证了18亿耕地红线不突破,但对质量的保护还不够。
耕地质量保护,能够保障、提高耕地农产品产量,保证粮食总产量的稳定供给及增长,耕地质量保护具有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的外部性。
外部性视角下农村环境污染分析及解决措施
外部性视角下农村环境污染分析及解决措施【摘要】农村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从外部性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原因的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在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中,外部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导致企业和农民缺乏环保意识及行为,加剧了污染问题。
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村环保意识等。
通过对问题的总结和展望,可看出未来可持续的农村环境治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外部性、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农村发展、环境保护、污染源、生态修复、政策措施、环境意识。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还会波及到城市和整个社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各种人为活动导致土壤、水源和空气等环境受到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直被忽视,缺乏长期有效的治理手段和政策支持。
有必要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因和解决途径。
只有深入了解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向前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从外部性视角出发,分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农村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不仅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挑战。
深入研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研究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及化解策略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4期工作研究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及化解策略李 峰(菏泽市牡丹区自然资源局,山东菏泽 274009)摘要:耕地非粮化的负外部性问题已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详细探讨了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包括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利用的外部性,以及私人与社会在耕地资源配置上的冲突。
进一步分析了耕地非粮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对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以及对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损害。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化解策略,包括实施耕地资源利用的行政规制、健全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扩展地方政府的激励措施,以及推进产区补偿和产销区协调机制。
旨在为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策略建议。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负外部性问题;化解策略0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非粮化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挑战。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经常面临被转用于非农业目的的风险。
这种趋势不仅威胁到粮食生产的安全,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深入研究耕地非粮化的成因、影响及其化解策略,对于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产生1.1 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耕地非粮化问题的产生,根源于耕地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这种属性意味着耕地资源既非完全公共也非完全私有,它的使用与管理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中,耕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直接的农业生产上,还在于其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间接作用。
然而,由于耕地资源的这种特殊性,其在实际利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外部效应,如过度开发、不合理转换使用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耕地的持续利用,还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长远的负面影响。
1.2 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耕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是指在耕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对社会其他成员或环境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应。
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
农业技术经济 2008年第2期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邵彦敏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春 130021)杨印生 (吉林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长春 130021)内容提要 耕地保护作为一种具有外部性的经济活动,不仅能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笔者通过分析耕地保护外部性功能表现,结合耕地保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提出我国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外部性 内部化一、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指出,当个人追求自己福利的时候,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导致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
但看不见的手!定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定∀∀∀单个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于社会上其余个人的经济福利没有任何影响,单个经济活动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等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但这种假定往往不能成立。
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单个经济活动主体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经常与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无法对等。
这一现象被后来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注意到,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
他将外部经济定义为∀∀∀某些类型的产业发展和扩张是由于外部经济降低了产业内厂商的成本∀∀∀这对于厂商是一种正外部性。
经济学家庇古首次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外部性问题。
他通过分析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的背离来阐释外部性。
他指出,边际私人净产值是指个别企业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值;边际社会净产值是指从全社会来看在生产中追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值。
如果每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就意味着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但庇古认为,边际私人净产值与边际社会净产值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在边际私人净产值之外,其他人还得到利益,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大于边际私人净产值;反之,如果其他人受到损失,那么,边际社会净产值就小于边际私人净产值。
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及解决对策
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及解决对策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及解决对策我国耕地面积是1,432,960平方公里,面积总量排在世界第三位。
截至2018年,我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
稀缺的耕地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耕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只有真正保证耕地质量和数量,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
因此,耕地保护对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制约我国耕地保护实施的问题(一)耕地质量总体偏差。
我国土地资源虽然总量大,但人均所有的土地少,人均占有耕地更是缺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尤其是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这是建立在耕地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随着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标准越来越低,耕地的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同时,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这与人口分布呈相反的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利用少量的耕地养活了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全国范围内,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发展不均衡。
此外,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西部快,对新增的建设用地需求比例非常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占用更多耕地,加剧耕地数量上的东西不平衡发展状态。
我国耕地数量少,特别是近年来,各省市为了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的现象经常发生。
企业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占用耕地成为投资建厂的首选。
虽然国家颁布了“占一补一”、等耕地保护政策,但保护效果仍令人担忧。
我国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其中耕地资源更是潜力不足。
在如此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可供耕种的平原所占比例小,而盆地、丘陵等等地形占有较大比例。
这种地形条件下,这些土地无法进行相应的机械化应用,耕地利用呈负增长趋势。
同时,发展不平衡也体现在这些区域中的水资源上。
当耕地对水资源有需求,又没有得到有效灌溉时,地力就会逐渐流失。
我国虽然土地资源较多,但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很少。
因此,土地资源的发展趋势是不容乐观的。
(二)土地污染和退化现象严重。
浅谈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资源这个两难命题,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
通过严格的规划、落实.我国耕地减少速度得到了有效遏制。
但是,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耕地保护的压力依然很重,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依然面临很大挑战。
关键词:耕地保护;问题;对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经几次修订,其基本含义为:在生产方面,要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粮食;在供给方面,要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并稳定食物供应;在需求方面,要确保基本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由此可见,保护农村耕地是粮食安全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政府制定和完善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自1997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并提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等一系列对策措施,然而,耕地锐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农民保护耕地意识逐渐淡薄从理论上说,农民耕种土地,并以此来养家糊口,耕地应该是农民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
但现实中,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并不高,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撂荒现象,这种现象在城乡接合部、大厂矿周围尤为严重。
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耕地产出效益偏低,农民种地赚不到自己所希望的收益,有些地区种地甚至赔本。
为鼓励农民种植小麦,国家规定种植一亩小麦补贴100元,而农民种植一亩小麦需种子30斤计款96元,每年需对小麦灌溉至少2次,1小时水电费平均20元,每次平均4小时,计款160元,为保证粮食丰收,每亩需使用复合肥200斤,每斤2.2元,计款440元,麦子收获后需机器脱粒,计款50元。
一亩地平均收获在1100斤左右,每斤市场价1元,计款1100元。
种植小麦,刨去成本,农民一年纯收入仅有454元,加上其他收入,农民种植农作物一年最多收入2000元左右。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外部性及其处置对策
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外部性及其处置对策农业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方面,前者表现为农业在食物保障、经济、生态、社会与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多元价值;而后者主要体现在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又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
所以要从农业的外部不经济着手,借鉴外国克服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外部不经济的经验,探讨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克服农业外部不经济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外部经济;农业外部不经济;对策“外部性(externality)”是一个专门的经济学名词,按照经济学的解释,所谓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或外部效果,是指单个经济活动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其他人的福利造成的影响[1]。
其中,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对受影响者不利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
农业的外部经济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除提供食物与纤维以保障食物安全以外,还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环境、维持农村社区生存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不过就农业外部性整体而言,农业外部经济性虽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农业的外部不经济方面。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外部不经济的表现现代农业的形成,是人类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现代农业所展现出来的成就,是迄今为止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画卷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它不但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产出量,为社会供应了数量极为丰富的农产品。
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实际运行,现代农业逐渐暴露出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危机,尤其是资源和环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现代农业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就是典型的农业外部不经济,其又是现代农业生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能源过分依赖,是现代农业演变成了“石油农业”[2]。
现代农业主要以能源的大量投入和消耗为基础,而现代能源资源又以石油为主体,这就决定了现代农业对能源的依赖实质上就是对石油的依赖,而对石油能源的过分依赖使现代农业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石油农业”。
《当前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问题的对策与思考一、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1、要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不仅要注意宣传对象,还要注意宣传内容。
让干部群众都知道: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耕地是母亲,没有了耕地,就没有了衣食父母。
还应该大力积极宣传耕地保护方面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加大对违法用地反面典型案件的报道力度,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树起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
2、要将耕地不断减少与人口不断增长结合起来宣传,哪一天真的人均耕地达到了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0.8亩警戒线以下,不足以养活中国十几亿的人口,那么中国、中国的社会、中国的人民将会怎样。
3、要广泛开展全社会的,开通各种信访渠道,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群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将耕地保护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这样必然能取得一定的保护效果。
二、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耕地保护方面空白,增强法律对耕地保护的严肃性。
《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自xx年6月1日起施行。
这一《办法》的实施必将对耕地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
1、要增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建议今后从国家到地方及各级部门不要再出台与法律相违背的政策文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2、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1围,可参照《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来确定公共事业用地范围,从而限制那些美其名曰为了“公益利益”而用得过滥的“征地权”。
3、美国土地管理实行分类实施用途管制制度,如俄勒冈州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在边界内的土地才能在某一特定时期转变为城市用地,之外的土地是一直都不能作为城市用地。
我国要继续从用途管制的角度出发,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强规划管理的严肃性。
建议尽快制订并出台规划法,将耕地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要强化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村组干部的耕地保护责任。
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但没有几人被追究过责任。
村组干部、群众对当地的违法用地行为是最先知道,他们是土地执法监察强有力的“后备资源”,目前这部分的力量在保护耕地中的监察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应该在今后修改《土地法》时加入村组干部群众对保护耕地的责任,以弥补土地执法人员人手少,违法用地行为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被发现和查处的不足。
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耕地资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异常重要性和战略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耕地保护面临着多重压力。
本文就当前耕地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可采取的措施做了一番初步探讨,以期实现耕地保护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开展。
标签:新形势;耕地保护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和手段来保护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近年来由于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问题十分突出,这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对农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1、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对耕地进行保护,可以为保护农田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当前耕地保护作为地方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农民耕地保护意识的提升,通过提高耕地保护水平,从而让农作物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生长,更好的满足农民的日常需求,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加强耕地保护还有利于实现有限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即通过耕地的合理规划,针对耕地的实际情况对其利用进行科学安排,在确保满足耕地保护目标的基础上,实现耕地的合理利用。
2、城镇化发展背景下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2.1城镇发展规模过大,耕地占用比重过高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而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时,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城镇化发展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土地作为农业发展的根本,相应的耕地保护机制建立就更為困难。
目前,我国政府长期实施“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中小城镇化战略,土地供给向三、四线城市倾斜。
统计资料分析表明,城镇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53万亩,耕地减少615万亩。
城市建设用地外延迅速扩展占用大量耕地,耕地占用比重过高,必须完善和创新耕地保护工作方式,保护耕地,实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用地与耕地的协调统一。
耕地保护问题解决方法
耕地保护问题解决方法一、必须解决认识上问题1.要摒弃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对立”观点。
有些地方片面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认为保护就抑制了发展,要发展就须占用耕地。
因此,为了发展不惜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
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大量耕地被占用来搞开发,造成耕地锐减。
须知只有保护好耕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发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对立的。
2.要克服“无所作为”观点。
有些地方,特别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地方,在处理土地供需矛盾时,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产生畏难情绪,消极应付,无所作为。
这不但会耽误经济发展的时机,也不利于促进耕地的保护。
因为经济发展了,实力壮大了,反过来又能保障耕地补充建设资金的落实,促进耕地保护工作。
3.宣传、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信息渠道,大力宣传党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方针政策,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宣传的同时要贯彻、执行好党的方针政策,包括土地长期承包不变的政策、两用地自主经营的政策、允许土地集约经营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征用和补偿政策、失地职工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政策等,以调动和激发职工经营好承包地的积极性。
4.大力开展“珍惜每一分土地”为主的思想教育。
要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教育职工树立“珍惜土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的观念。
二、必须切实解决现实存在问题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及实施滞后,影响了耕地保护宏观管理力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现了统筹安排用地、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等重要原则,是指导和规范本地区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关系的根本。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严重影响了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宏观调控力度。
造成随意扩大耕地占用规模,导致耕地占补严重失衡。
因此,应当以新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为依据,确立以土地供应制约和引导需求方针,尽快编制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耕地保护质量不变和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协调并平衡建设与吃饭之间的用地矛盾,使土地利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浅析
我国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浅析摘要:耕地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战略地位突出。
经过多年的探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违法占用、随意撂荒或非粮化、质量环境下降等耕地保护问题突出。
本文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内外在压力、完善耕地保护制度设计、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等举措,以期为耕地保护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耕地;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耕地资源是自然资源中的精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载体。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的异常重要性和绝对必要性。
作为专门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国土空间,耕地是保障“中国碗装中国粮”决定性因素。
本文从耕地保护演变、存在问题和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耕地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1 耕地保护历史演变建国后,根据实际需要、突出矛盾、发展条件等,我国耕地保护基本经历了规模开荒、数量管控、质量管理、生态管制等阶段。
1.1规模开荒阶段(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平衡的人粮关系延伸为人地矛盾,国家通过土地私有化改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耕作积极性,通过开发复垦等形式将大量荒地转变为耕地。
随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耕地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各地开展了以政治意志为导向的开荒整地浪潮,但平均主义严重打击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1.2 数量管控阶段(1978-2003年)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耕地减少问题引起政府重视,1981年提出“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国策。
1986年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定为基本国策。
随着耕地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家提出“基本农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破坏耕地罪”、“耕地补偿”、“占一补一”、“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概念政策,“数量不减少”成为耕地保护的基本准则,为后续耕地保护奠定了基础。
外部性视角下农村环境污染分析及解决措施
外部性视角下农村环境污染分析及解决措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外部性视角下,农村环境污染不仅仅是农民自身行为所导致的,还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从外部性视角下分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农业活动的外部性影响农业活动是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化肥、农药的使用以及畜禽养殖等农业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质直接排放到土壤和水体中,导致土壤酸化、水源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机械化作业也导致了土地的沙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恶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向城市周边和农村地区转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大量的工业排放和废水排放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而这些工业企业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往往是不可控的,农民往往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和环境治理力量薄弱,加之政府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足,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
而这种城乡差距的外部性影响,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解决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和完善相关政策,规范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环保行为,强化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共识和自觉性。
2. 加强宣传教育和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政府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环保自觉性。
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技能和知识水平。
3. 构建农村环境治理的多元化体系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的多元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信息系统,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版)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完整版)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方忠敬●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
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递增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 8.2574亿亩,减少幅度达4.77%,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
另一方面,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因此,如何处理好“建设”和“吃饭”的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现阶段显的尤为重要。
本文在简逑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是国家建设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房用地存在严重的不经济观念,占用了大量耕地,造就出一批暴富房地产商和暴富贪官,造成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和4000多万失地农民;二是耕地闲置、荒芜范围广,面积大,危害重。
当前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保护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和必要手段。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逐步深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效保障粮食供给,构建保护有力、集约高效、监管严格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守牢耕地安全红线,既是顺应当前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亟需关注解决。
一、存在问题一是耕地保护意识有待提升,监管举措亟待跟进。
农民作为耕地的使用者和所有者缺乏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耕地保护意识淡薄,各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问题比较突出。
农业管理部门缺乏对农民耕地保护意识的宣传和培养,致使农民对耕地保护和耕地荒芜现象的严重性后果认识不足,耕地“非粮化”、撂荒等耕地隐性损失问题比较突出。
土地监管部门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耕地保护中只看重耕地数量的保护,对质量监管的认识不够,导致“占优补次”、用养失调、疏堵失调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
同时,由于缺少合理的村庄规划指导,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缺乏有效管控。
二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压力加大。
随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大批重大基础设施、线性工程建设等项目的全面推进和相继落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和基本农田,导致耕地数量减少。
以x市粮食安全耕地需求量测算为例,预计到2035年x市耕地面积为x公顷,“三调”中的耕地面积为x公顷,可新增耕地面积为x公顷,小于基于粮食安全预测的耕地需求量。
加之预计到2035年全市因建设占用耕地x公顷,矿产资源开发占用耕地x公顷,农业结构调整将占用耕地x公顷,耕地预计减少x公顷,全市耕地供需的矛盾十分突出。
三是耕地质量持续下降,耕地利用生态风险加剧。
一方面,城镇化建设占用了城市周边大量优质耕地资源,但补充的耕地受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系统脆弱等因素制约质量相对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地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探讨魏玲1,马晓茗2(1.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广东 广州510090;2.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摘要: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耕地保护政策的失灵,使得政策达不到预定的目标,资源得不到最优的配置。
在此通过对耕地保护外部性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即通过征税(补贴)和确定产权的方法来解决失灵问题,从而使农地保护政策更有效率。
关键词:耕地保护;外部性;科斯定理;庇古税;失灵耕地作为一种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农业的根本。
保证足够的耕地数量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稳定以及整个社会和国家能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我国来讲,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水平低,故采取一系列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占一补一”,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规定不同地块的用途,相对保证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征收耕地占用税等等。
各国政府不遗余力的采取各种措施保护耕地,除了耕地能带来经济效益外,它还能带来大量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此文中,笔者主要对耕地保护中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1 关于耕地保护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活动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应,也就是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一般而言,外部性包括两种情况,即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经济行为人给周围其他人的经济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就是负外部性,经济行为人给周围其他人的经济行为带来好的影响就是正外部性。
在谈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之前,先看看有关学者关于农地外部效益范围的理解。
谭种春、曲福田、黄贤金(1998)认为,农地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现在的市场机制主要关注经济效益,而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市场来说是外部性效益。
另有部分学者也都普遍把农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视为是外部效益。
在这里,借鉴上述学者的看法,笔者把保护耕地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看作是保护耕地带来的外部性。
如果能够将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度安排落到实处,那么耕地保护是能够带来很强的正外部性的,例如,耕地保护除了给农民带来正常的 经济收益以外,还能起到调节大气、降解污染、涵养水源、保障国家或区域粮食安全的作用等。
反之,如果耕地保护不力,则带来很多负外部性,如水土流失、地力下降、盐碱化等。
第一作者:魏玲(1979-),女,湖北钟祥人,硕士学位,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华中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
对于农民来说,耕地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得到了补偿,但由此外溢的其它正外部性并没有得到补偿,所以降低了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如果政府对农民耕地保护产生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正外部性熟视无睹,不给予补偿,农民保护耕地的热情必然会降低,耕地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则成为将来的必然选择。
2 耕地保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分析根据相关的经济理论,我们知道,在无外部性出现的时候,市场机制是能够实现帕累托有效率配置的。
但在实际中,耕地保护存在外部性,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对于遏制城市化进程中耕地资源急剧减少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保护政策的运行效果与政策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耕地保护中出现了政策失灵的现象。
张安录(2000)、黄广宇、蔡运龙(2002)认为,我国目前划分和保护基本农田的相关政策、法规还未能完全体现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钱忠好(2003)从土地资源配置私人决策与社会决策的张力角度也研究过农地外部效益。
当农地农用形成较多的外部效益,私人决策的农地最优利用水平低于社会的最优水平,政府对农地进行必要的保护。
在这里借用这些学者已有的研究来分析由于外部性导致耕地保护政策失灵的现象。
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这条红线。
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决控制建设占地规模,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政府保护耕地的初衷是好的,但在现实中制度安排的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导致耕地保护政策的走样。
2.1 耕地保护产权不清农地的产权属性都属于集体所有制,耕地也一样。
但集体这个字眼所代表的产权主体是模糊的、缺位的,产权主体不像私有制那样明确,因此农户在农地保护的过程中都不愿意进行投入,因为产权不明确,相应的投入可能实现不了相应的收益。
并且从大的区域来讲,各区域具体保护耕地的数量并没有很明确的规定,使得耕地保护成本被置于公共领域。
耕地保护就好像是一块“公地”,谁也不愿意保护。
而且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各区域千方百计多争取建设用地指标,把耕地保护的责任推卸给其他地区。
2.2 信息不对称与农户的利益趋向选择对耕地资源信息的掌握农户往往比政府更具有优势,对耕地的情况了解的更清楚、全面,但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存在有效的激励机制诱使农户向政府告知真实的成本、收益信息等。
而农户甚至可能为了谋取自身最大利益,利用信息优势进行逆向选择。
尽管政府会尽可能多的进行信息搜集,但此举是要花费成本的,故政府作为理性的决策者,其信息的搜集量将由信息的搜寻成本与收益来决定。
这一情况使得政策制定者很难掌握完整的信息,故也难以准确知道农户的耕地利用净收益。
此种情况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耕地保护政策制定的不真实性,就不能达到决策者预期的政策目标。
2.3 时滞的存在导致耕地保护政策目标的失误耕地保护利用的农户决策与社会的最优决策往往会不一致并会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政府同时也要调整耕地保护政策。
但是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及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也需要一个过程,原有保护政策的运行存在一定的惯性,这种状况使得耕地保护政策目标与变化的客观条件之间存在一个时滞,时滞的存在就会导致耕地保护政策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2.4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合约的不完全性导致政策执行失效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需要依托于一定的行政体制和行政组织网络。
为了使政策的实施达到预定的目标,上下级之间通常会采用签订责任状或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形式,明确各级组织机构耕地保护的权、责、利,从而在行政科层组织内形成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合约。
然而,位于行政科层组织网络中不同层次和不同等级的经济当事人拥有的耕地利用信息是不完全的和不对称的,这就使农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合约无法避免不完全性。
3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理论依据 —— 庇古税(津贴)和科斯定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存在导致耕地保护政策效率的缺失,因此可以通过把外部性内部化,重新达到帕累托最优。
可以用于解决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的主要理论和方法:3.1 庇古税(津贴)的实施提高政策效率外部性不能由市场机制自身来消除,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和介入。
庇古认为,可以通过津贴和税收的形式,来使得私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趋于一致。
政府可以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主体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其好的正面的行为给以鼓励,使得其经济活动达到社会最优效率的水平。
例如在耕地保护方面,政府可以给予农户一定的农业补贴,增加其对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曼昆称这种补贴“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提供社会效率的激励,与任何税不同,它关注受到影响者的福利,它是存在正外部性时的正确激励,从而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
反之,对于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通过征税的形式来遏制其有损于整个社会福利的行为,如对耕地造成破坏或污染的,可以通过征税来降低此类行为发生的机率。
当然庇古税(津贴)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如没有考虑外部性可能的相互性,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业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可能会出现的寻租活动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等等,所以在运用该理论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些方面的问题。
3.2科斯定理对耕地保护产权的界定关于科斯定理,科斯本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则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
虽然这些表达方式大体上是相同的,但仍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此处采用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依照科斯的观点,所有外部性问题的本质就是产权问题。
但在实际中,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讲的“交易费用为零的社会如同没有摩擦力的世界一样是不存在的”,因而科斯也进一步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不为零,制度安排与选择是重要的。
对于科斯的观点虽然争议较多,但这并影响其对外部性研究的重大贡献。
通常我们对科斯理论的运用较多的是:只要交易费用不为零,就可以通过明晰产权或用新的制度安排方式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从而克服外部性,而不是要抛弃市场机制。
只要产权界定清楚明晰,经济活动的交易各方就会尽力降低交易费用,使资源运用到最有效率的地方。
在耕地保护各项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失灵的状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耕地产权的不明晰,所以可以通过确定和明晰产权,弄清其归属性,增加农户保护耕地的内在激励。
4 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解决途径根据科斯定理和庇古税(津贴)的相关经济理论,通过把耕地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来解决外部性问题:4.1 征收机会成本税和进行补贴在耕地保护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
一定的资源用于某种特殊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资源用于其它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
在耕地保护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其机会成本。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户会根据现实情况作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各种选择,使得耕地保护偏离于最优的状态。
对于耕地保护而言,耕地也是土地的一种,它也可以用于其他的用途,如建设用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故从耕地的直接产出来看,它的机会成本是较高的。
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成本相对于转换后带来的效益来讲,是相对较低的,并且耕地带来的比较收益是较低的,所以地方政府和农户处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会有把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冲动。
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对耕地转换为其它用途的土地征收机会成本税,限制耕地的转换,从而达到耕地保护的预期目的。
庇古还认为,通过政府的补贴可以降低私人成本。
正外部性并不能直接给活动主体带来收益,但可以通过补贴的形式把正外部性带来的收益转化为私人的收益,所以各级政府应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的各种扶持政策,继续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进一步加大农业税的减免力度。
4.2 设定耕地发展权,稳定承包经营年限很多农户没有保护耕地的内在积极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耕地的保护产权是不明确和不清晰的,在此种情况下,增加对耕地的投入和保护而带来的很多收益是农户不能直接获得的,比如非经济效益农户就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可以根据科斯的相关理论明晰耕地的产权,并使之相对稳定,并允许农户从耕地的发展权中获得收益,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继承、租出、转让,但不改变耕地的用途。